本發明涉及一種鞋底,具體涉及設置有防滑裝置的呼吸鞋底。
背景技術:
鞋底的構造相當復雜,就廣義而言,可包括外底、中底與鞋跟等所有構成底部的材料。依狹義來說,則僅指外底而言,一般鞋底材料共通的特性應具備耐磨、耐水,耐油、耐熱、耐壓、耐沖擊、彈性好、容易適合腳型、定型后不易變型、保溫、易吸收濕氣等,同時更要配合中底,在走路換腳時有剎車作用不致于滑倒及易于停步等各項條件。鞋底用料的種類很多,可分為天然類底料和合成類底料兩種。天然類底料包括天然底革、竹、木材等,合成類底料包括橡膠、塑料、橡塑合用材料、再生革、彈性硬紙板等。
鞋底是鞋子的重要組成部分,鞋底的質量決定了鞋子的質量;目前,由于鞋子質量的問題,發生了許多涉及人身安全的事故;為了鞋子的美觀及較輕的重量,許多鞋子的防滑性能差,在雨雪天氣,容易滑倒而造成難以挽回的人身傷害,特別是對于老人、小孩及孕婦,一旦摔倒會發生嚴重的安全事故。即使,防滑性能好的鞋底,長時間磨損后,鞋底的防滑性能也會變差甚至起不到防滑的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在鞋子的防滑問題,目的在于提供設置有防滑裝置的呼吸鞋底,解決鞋子防滑的問題。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設置有防滑裝置的呼吸鞋底,包括安裝有換氣裝置的鞋底本體,所述鞋底本體包括與地面接觸的底層,所述底層包括上底層、上底層下方連接的下底層,上底層的下表面設置有向下凸起的第一防滑塊,下底層的下表面設置有向下凸起的第二防滑塊,第二防滑塊內部設置有供第一防滑塊完全插入進第二防滑塊內的凹槽,所述凹槽內壁上覆蓋有粘結第一防滑塊的膠粘層。
本發明在鞋底上安裝了防滑裝置,解決了鞋子的防滑問題;本發明增加了鞋底本體的厚度,一方面便于鞋子安裝透氣裝置,另一方面便于鞋子安裝防滑裝置;本發明中的防滑裝置既具有很好的防滑性能,而且在鞋子長時間磨損后,鞋底的防滑裝置可以更換;本發明中底層及第一防滑塊、第二防滑塊組成了鞋子的防滑裝置,第一防滑塊、第二防滑塊是主要的防滑裝置,第一防滑塊相當于第二防滑塊的替換塊;下底層長時間磨損后,可以直接將下底層從鞋底本體上撕下,上底層作為新的與地面接觸的下底層,上底層與下底層同時具備防滑的功效;本發明的實現原理為:初始狀態時,下底層與地面接觸,第二防滑塊起到了防滑的功效,第二防滑塊能夠減少下底層與地面接觸而面積,第二防滑塊與地面的摩擦大,防滑效果好,長時間后,第二防滑塊會被磨損掉,下底層的防滑性能會變差,此時,直接將下底層撕去,上底層變成新的下底層,第一防滑塊起到了防滑作用,防滑性好;本發明中上底層與下底層通過第一防滑塊與第二防滑塊連接,第一防滑塊插入進第二防滑塊內,上底層與下底層在連接狀態時,緊密連接,不會增加底層的厚度,而且通過膠粘層連接,便于撕下下底層;底層設置兩層是為了保證鞋底的重量,避免鞋底重量太重。本發明將底層設置為兩層疊加的情況,設置了備用層,在不影響鞋子重量的情況下,延長了鞋底防滑性能的持續時間。
所述上底層、下底層的下表面上均設置有橡膠圈,所述橡膠圈繞著上底層、下底層的下表面邊緣均勻設置。橡膠圈是為了減緩上底層、下底層除去防滑塊以外的其他部分的磨損速度,橡膠圈同樣具有一定的防滑功效。
所述換氣裝置包括位于上底層上方的氣墊層,上底層上設置有與氣墊層連通的第一導氣管,下底層上設置有與第一導氣管連通的第二導氣管,第一導氣管、第二導氣管的均與外界連通。所述第二導氣管的管徑大于第一導氣管的管徑,上底層與下底層連接時,第一導氣管插入進第二導氣管內。第一導氣管、第二導氣管的管長分別小于第一防滑塊、第二防滑塊的高度。第一導氣管、第二導氣管用于將氣囊中的氣體噴向鞋子所在地面,氣體能夠風干地面,而第一導氣管與第二導氣管并不會影響鞋子的舒適度。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1、本發明設置有防滑裝置的呼吸鞋底將底層設置為兩層疊加的情況,設置了備用層,在不影響鞋子重量的情況下,延長了鞋底防滑性能的持續時間;
2、本發明設置有防滑裝置的呼吸鞋底通過橡膠圈減緩了鞋底部的磨損度;
3、本發明設置有防滑裝置的呼吸鞋底結構簡單,防滑性能好。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整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標記及對應的零部件名稱:
1-鞋底本體,2-上底層,3-下底層,4-第一防滑塊,5-第二防滑塊,6-凹槽,7-橡膠圈,8-氣墊層,9-第一導氣管,10-第二導氣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1
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設置有防滑裝置的呼吸鞋底,包括安裝有換氣裝置的鞋底本體1,所述鞋底本體1包括與地面接觸的底層,所述底層包括上底層2、上底層2下方連接的下底層3,上底層2的下表面設置有向下凸起的第一防滑塊4,下底層3的下表面設置有向下凸起的第二防滑塊5,第二防滑塊5內部設置有供第一防滑塊4完全插入進第二防滑塊5內的凹槽6,所述凹槽6內壁上覆蓋有粘結第一防滑塊4的膠粘層。
本發明的實現方式為:初始狀態時,下底層與地面接觸,第二防滑塊起到了防滑的功效,第二防滑塊能夠減少下底層與地面接觸而面積,第二防滑塊與地面的摩擦大,防滑效果好,長時間后,第二防滑塊會被磨損掉,下底層的防滑性能會變差,此時,直接將下底層撕去,上底層變成新的下底層,第一防滑塊起到了防滑作用,防滑性好;本發明中上底層與下底層通過第一防滑塊與第二防滑塊連接,第一防滑塊插入進第二防滑塊內,上底層與下底層在連接狀態時,緊密連接,不會增加底層的厚度,而且通過膠粘層連接,便于撕下下底層;底層設置兩層是為了保證鞋底的重量,避免鞋底重量太重。本發明將底層設置為兩層疊加的情況,設置了備用層,在不影響鞋子重量的情況下,延長了鞋底防滑性能的持續時間。
實施例2
基于實施例1,所述上底層2、下底層3的下表面上均設置有橡膠圈7,所述橡膠圈7繞著上底層2、下底層3的下表面邊緣均勻設置。橡膠圈是為了減緩上底層、下底層除去防滑塊以外的其他部分的磨損速度,橡膠圈同樣具有一定的防滑功效。
實施例3
基于上述實施例,所述換氣裝置包括位于上底層2上方的氣墊層8,上底層2上設置有與氣墊層8連通的第一導氣管9,下底層3上設置有與第一導氣管9連通的第二導氣管10,第一導氣管9、第二導氣管10的均與外界連通。所述第二導氣管10的管徑大于第一導氣管9的管徑,上底層2與下底層3連接時,第一導氣管9插入進第二導氣管10內。第一導氣管9、第二導氣管10的管長分別小于第一防滑塊4、第二防滑塊5的高度。第一導氣管、第二導氣管用于將氣囊中的氣體噴向鞋子所在地面,氣體能夠風干地面,地面上液體少了,鞋底自然而然就不會滑了;而第一導氣管與第二導氣管并不會影響鞋子的舒適度。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