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表帶的連接結構及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64824閱讀:975來源:國知局
一種表帶的連接結構及智能手表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屬于智能手表結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表帶的連接結構及智能手表。



背景技術:

智能手表一般通過兩個表帶之間的表扣結構卡接而佩戴在使用者手上,傳統的表扣使用雙按皮帶扣,并且兩段表帶之間采用鉸鏈式表扣連接,這樣的連接方式由于使用鉸鏈式連接,所以表扣整體的長度和厚度都很大,戴在手上很笨重;同時在佩戴時雙按扣需要用手按住扣位,或者用力下壓才能夠扣住,并且拆卸過程也較為復雜;這樣就導致表帶的連接結構用戶體驗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表帶的連接結構,旨在解決現有的表帶卡位結構扣接難度大,拆卸復雜的問題。

本發明是這樣解決的:一種表帶的連接結構,包括設置第一表帶末端上的第一連接組件和設置在第二表帶末端上的第二連接組件,以及可轉動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組件上并可卡接在所述第二連接組件上的卡緊件,所述第一連接組件包括連接在所述第一表帶上的第一支撐件、沿所述第一支撐件向外延伸的定位件和限位連接在所述第一支撐件上的第一吸合件,所述第二連接組件包括連接在所述第二表帶上的第二支撐件、設置所述第二支撐件上并可供所述定位件定位連接的定位槽和限位連接在所述第二支撐件上并可供與所述第一吸合件連接的第二吸合件。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件上凹設有可供限位連接所述第一吸合件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支撐件上設有可供限位連接所述第二吸合件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相對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吸合件和所述第二吸合件均為方形的磁性件。

進一步地,所述卡緊件包括可轉動連接在所述第一支撐件上的轉動部和可扣接在所述第二支撐件上的扣接部,以及連接在所述轉動部和所述扣接部之間并抵接在所述第一支撐件下表面上和所述第二支撐件下表面上的連接部。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件背離所述定位件的一端延伸有凸臺,所述凸臺上限位連接有耳軸,所述轉動部轉動連接在所述耳軸上。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部包括可供貼合在所述第一支撐件下表面上和所述第二支撐件下表面上的底板,以及沿所述底板的兩側向上延伸并可貼合于所述第一支撐件和所述第二支撐件的兩個側面上的側板。

進一步地,所述扣接部沿所述底板上且背離所述轉動部的一側垂直向上延伸而成,所述扣接部扣接在所述第二支撐件背離所述第一支撐件的一端上。

進一步地,所述定位件沿所述第一支撐件朝向所述第二支撐件的側面垂直向外延伸而成,且所述定位件的數量為多個。

進一步地,所述定位件的形狀為圓錐形、棱錐形或圓臺形,所述定位槽的形狀與所述定位件的形狀相適應。

本發明提供的表帶的連接結構相對于現有的技術具有的技術效果為:通過第一連接組件和第二連接組件的設置,并且該第一連接組件上的第一支撐件上連接有第一吸合件,該第二連接組件上的第二支撐件上連接有第二吸合件;然后該第一吸合件和第二吸合件在第一支撐件和第二支撐件靠近時吸合在一起,從而實現初步連接,在這個過程中,第一支撐件上的定位件和第二支撐件上的定位槽定位連接,可以保證第一支撐件和第二支撐件連接的準確性。此外,轉動連接在第一連接組件上的卡緊件可以轉動卡接在第二連接組件上,從而實現第一連接組件和第二連接組件的緊固連接;拆卸時,只需將卡緊件轉動脫離該第二連接組件,然后將第一吸合件和第二吸合件分開即可完成第一連接組件和第二連接組件的拆卸。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智能手表,包括表體、連接在所述表體兩側的第一表帶和第二表帶,所述第一表帶和所述第二表帶經前述的表帶的連接結構連接。這樣設計的智能手表的表帶連接更加的輕松,同時拆卸更加的方便。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表帶的連接結構的整體結構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表帶的連接結構的結構分解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表帶的連接結構的結構半剖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表帶的連接結構中第一連接組件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間接在該另一個元件上。當一個元件被稱為是“連接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間接連接至該另一個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長度”、“寬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請參照附圖1至圖4所示,在本發明實施例中,提供一種表帶的連接結構,包括設置第一表帶10末端上的第一連接組件30和設置在第二表帶20末端上的第二連接組件40,以及可轉動連接在該第一連接組件30上并可卡接在該第二連接組件40上的卡緊件50。該第一表帶10和第二表帶20分別連接在表體的兩側,同時通過該第一連接組件30和第二連接組件40的相互連接,從而實現該第一表帶10和第二表帶20的封閉連接。該第一連接組件30包括連接在該第一表帶10上的第一支撐件31、沿該第一支撐件31向外延伸的定位件32和限位連接在該第一支撐件31上的第一吸合件33,該定位件32優選為沿該第一支撐件31的端面垂直向外延伸而成。同時,該第二連接組件40包括連接在該第二表帶20上的第二支撐件41、設置該第二支撐件41上并可供該定位件32定位連接的定位槽42和限位連接在該第二支撐件41上并可供與該第一吸合件33連接的第二吸合件43。當該第一連接組件30和第二連接組件40連接時,先通過定位件32和定位槽42定位連接,同時該第一吸合件33和第二吸合件43吸合,使得該第一支撐件31和第二支撐件41連接在一起,接著通過連接在第一連接組件30上的卡緊件50轉動卡緊在第二連接組件40上,從而實現該第一連接組件30和第二連接組件40的快速連接。而拆卸時只需要方向操作即可。

以上設計的表帶的連接結構,通過第一連接組件30和第二連接組件40的設置,并且該第一連接組件30上的第一支撐件31上連接有第一吸合件33,該第二連接組件40上的第二支撐件41上連接有第二吸合件43;然后該第一吸合件33和第二吸合件43在第一支撐件31和第二支撐件41靠近時吸合在一起,從而實現初步連接,在這個過程中,第一支撐件31上的定位件32和第二支撐件41上的定位槽42定位連接,可以保證第一支撐件31和第二支撐件41連接的準確性。此外,轉動連接在第一連接組件30上的卡緊件50可以轉動卡接在第二連接組件40上,從而實現第一連接組件30和第二連接組件40的緊固連接;拆卸時,只需將卡緊件50轉動脫離該第二連接組件40,然后將第一吸合件33和第二吸合件43分開即可完成第一連接組件30和第二連接組件40的拆卸。

具體地,如圖3所示,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第一支撐件31上凹設有可供限位連接該第一吸合件33的第一限位槽313,該第一吸合件33優選為固定連接在該第一限位槽313內,該第二支撐件41上設有可供限位連接該第二吸合件43的第二限位槽412,該第二吸合件43優選為固定連接在該第二限位槽412內,該第一限位槽313和該第二限位槽412相對設置。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吸合件33和第二吸合件43的形狀和尺寸優選為相同,并且該第一吸合件33和第二吸合件43相對的側面的寬度和高度均相同,這樣可以保證第一支撐件31和第二支撐件41之間的連接更夾的緊密。

具體地,如圖3所示,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第一吸合件33和該第二吸合件43均優選為方形的磁性件。這樣設計可以保證該第一吸合件33和第二吸合件43之間吸合的緊密性和易拆卸性。

具體地,如圖2所示,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卡緊件50包括可轉動連接在該第一支撐件31上的轉動部51和可扣接在該第二支撐件41上的扣接部52,以及連接在該轉動部51和該扣接部52之間的連接部53,該連接部53的底面可以抵接在該第一支撐件31下表面上和該第二支撐件41下表面上。也即該轉動部51限位轉動連接在該第一支撐件31上,同時扣接部52可以轉動扣接在該第二支撐件41上,或者轉動脫離該第二支撐件41,并且在扣接時,該連接部53抵接在該第一支撐件31和第二支撐件41的下表面上,這樣設計可以進一步保證該第一連接組件30和第二連接組件40之間連接有的有效性。

具體地,如圖2所示,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第一支撐件31背離該定位件32的一端延伸有凸臺311,該凸臺311上限位連接有耳軸312,該轉動部51轉動連接在該耳軸312上。該耳軸312穿過該第一表帶10并限位連接在該凸臺311上,從而實現該第一支撐件31和第一表帶10之間的轉動連接。

具體地,如圖2所示,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連接部53包括可供貼合在該第一支撐件31下表面上和該第二支撐件41下表面上的底板531,以及沿該底板531的兩側向上延伸并可貼合于該第一支撐件31和該第二支撐件41的兩個側面上的側板532。該底板531用于保護該第一支撐件31和第二支撐件41,同時該側板532用于防止該第一支撐件31和第二支撐件41之間出現連接偏差。

具體地,如圖2所示,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扣接部52沿該底板531上且背離該轉動部51的一側垂直向上延伸而成,該扣接部52扣接在該第二支撐件41背離該第一支撐件31的一端上。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支撐件41背離該第一支撐件31的一側還連接有限位軸413,該第二表帶20穿過并可轉動連接在該限位軸413上,同時該第二支撐件41背離該第一支撐件31的側面上還凹設有抵接槽411,該扣接部52可卡扣連接在該抵接槽411內。

具體地,如圖2所示,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定位件32沿該第一支撐件31朝向該第二支撐件41的側面垂直向外延伸而成,并且該定位件32的數量為多個。此外該定位件32的形狀優選為圓錐形、棱錐形或圓臺形,該定位槽42的形狀與該定位件32的形狀相適應。這樣便于該定位件32與該定位槽42之間的定位連接。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智能手表,包括表體、連接在該表體兩側的第一表帶10和第二表帶20,該第一表帶10和該第二表帶20經前述的表帶的連接結構連接。這樣設計的智能手表的表帶連接更加的輕松,同時拆卸更加的方便。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