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軸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是有關于一種轉軸結構。【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隨著科技產業日益發達,電子裝置例如筆記本電腦(notebook,NB)、平板電腦(tabletPC)與智能手機(smartphone)等電子產品已頻繁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電子裝置的形態與使用功能越來越多元,便利性與實用性讓這些電子裝置更為普及,其可依據使用者需求而用于不同用途。其中,部分呈現平板狀的電子裝置,例如平板電腦,其機體本身無法調整使用角度,故其可搭配支撐架使用而調整使用角度,例如是站立于桌面上。[0003]舉例而言,常見的支撐架例如是以配置在電子裝置上的保護蓋所構成,其中保護蓋大致上由兩塊平板與轉軸結構所構成,且兩平板可通過轉軸結構相對旋轉。如此,當保護蓋配置在電子裝置的背面時,兩平板構成平面,而不影響電子裝置的使用,例如不影響使用者手持電子裝置的手感,或者不影響電子裝置放置在桌面上。當使用者欲將電子裝置立于桌面上時,保護蓋的下板可相對于電子裝置往外掀開而作為支撐架。換言之,保護蓋的下板可往外掀開作為支撐架,而電子裝置以其底部與支撐架作為支撐點呈現傾斜狀態。然而,當使用者操作電子裝置時,例如是以手指按壓電子裝置的屏幕時,使用者所施加的外力傳遞至保護蓋上的轉軸結構,而使作為支撐架的下板遠離電子裝置的底部并朝向上板彎折。此時,轉軸結構容易產生破壞。換言之,電子裝置的操作方式容易使轉軸結構產生損壞。此外,當作為支撐架的下板不需使用時,使用者還需另將下板蓋回電子裝置的背面。此舉也增加其操作方式的復雜度。【
發明內容】[0004]本發明提供一種轉軸結構,適于連接兩物件且呈現扇狀展開,并具有良好的操作方式。[0005]本發明的轉軸結構適于連接兩物件,而使兩物件通過轉軸結構相對旋轉。轉軸結構包括固定件、旋轉件以及延伸件。固定件適于固定于兩物件的其中之一。旋轉件樞設在固定件上。延伸件樞設在旋轉件上,且適于固定于兩物件的其中另一。在旋轉件沿旋轉軸向相對于固定件旋轉,且延伸件沿旋轉軸向相對于旋轉件旋轉之后,延伸件與固定件之間的夾角呈現銳角,以使兩物件適于立于平臺上,而延伸件與固定件適于通過朝向平臺施加的外力而增加夾角,直至夾角呈現180度而使兩物件構成平面。[0006]基于上述,在本發明的轉軸結構中,旋轉件樞設在固定件上,而延伸件樞設在旋轉件上,其中在旋轉件沿旋轉軸向相對于固定件旋轉,且延伸件沿旋轉軸向相對于旋轉件旋轉之后,延伸件與固定件之間的夾角呈現銳角。如此,當固定件與延伸件分別固定于兩物件時,兩物件適于通過轉軸結構相對旋轉而立于平臺上。之后,即使延伸件與固定件接受外力,兩者之間的夾角也僅會增加直至呈現180度為止,故轉軸結構不因接受外力而產生破壞,且旋轉后的轉軸結構也可通過上述方式恢復原狀。據此,本發明的轉軸結構適于連接兩物件且呈現扇狀展開,并具有良好的操作方式。[0007]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附圖說明】[0008]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轉軸結構的立體圖;[0009]圖2A與圖2B是圖1的轉軸結構應用于電子裝置的示意圖;[0010]圖3是圖1的轉軸結構的爆炸圖;[0011]圖4A至圖4C是圖1的轉軸結構的作動示意圖。[0012]附圖標記說明:[0013]50:電子裝置;[0014]52:上板;[0015]54:下板;[0016]56:操作面;[0017]100:轉軸結構;[0018]110:固定件;[0019]112:第一連接部;[0020]114a、114b:第一弧形滑軌;[0021]116:定位凹部;[0022]118:第一凹部;[0023]120:旋轉件;[0024]122:第二連接部;[0025]124a、124b:第一滑柱;[0026]126a:第二弧形滑軌;[0027]128:第二凹部;[0028]130:延伸件;[0029]132a、132b:第二滑柱;[0030]134:第三凹部;[0031]140:夾持件;[0032]142a、142b:施力部;[0033]144:止擋部;[0034]Al:旋轉軸向;[0035]A2:施力軸向;[0036]D1、D2:連線方向;[0037]Pl:第一位置;[0038]P2:第二位置;[0039]T:平臺;[0040]Θ:夾角。【具體實施方式】[0041]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轉軸結構的立體圖。圖2A與圖2B是圖1的轉軸結構應用于電子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至圖2B,在本實施例中,轉軸結構100包括固定件110、旋轉件120以及延伸件130。旋轉件120樞設在固定件110上,而延伸件130樞設在旋轉件120上。藉此,旋轉件120適于沿旋轉軸向Al相對于固定件110旋轉,且延伸件130適于沿旋轉軸向Al相對于旋轉件120旋轉。換言之,彼此樞接在一起的固定件110、旋轉件120與延伸件130適于沿旋轉軸向Al相對旋轉而呈現扇狀展開。如此,本實施例的轉軸結構100適于連接兩物件,而使兩物件通過轉軸結構100相對旋轉。[0042]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兩物件可以是上板52與下板54(示出于圖2A),其中固定件110適于固定于兩物件的其中之一,例如是下板54,而延伸件130適于固定于兩物件的其中另一,例如是上板52。藉此,連接轉軸結構100的上板52與下板54可作為支撐架而配置在電子裝置50的背面,其中電子裝置50例如是平板電腦(tablet)或者智能手機(smartphone),但其也可為筆記本電腦(notebook)或其他適用的電子裝置,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當固定件110、旋轉件120與延伸件130未相對旋轉時,作為兩物件的上板52與下板54構成平面,而使電子裝置50可水平地放置在平臺T(例如是桌面)上,如圖2A所示。在旋轉件120沿旋轉軸向Al相對于固定件110旋轉,且延伸件130沿旋轉軸向Al相對于旋轉件120旋轉之后,延伸件130與固定件110之間的夾角Θ呈現銳角,以使作為兩物件的上板52與下板54適于立于平臺T上,如圖2B所示。更進一步地說,上板52適于朝向下板54移動,而使固定在上板52的延伸件130相對于旋轉件120旋轉,且延伸件130帶動旋轉件120相對于固定件110旋轉,進而呈現扇狀展開,而使上板52往下旋轉并接近下板54,直至延伸件130與固定件110之間的夾角Θ呈現銳角。換言之,上板52與延伸件130朝遠離電子裝置50的方向往下旋轉至延伸件130與固定件110夾銳角,使得上板52與下板54立于平臺T上。如此,電子裝置50呈現直立狀態而使其操作面56相對于平臺T傾斜,而利于使用者觀看或操作電子裝置50的操作面56。[0043]再者,在電子裝置50的操作過程中,例如使用者以手指按壓操作面56時,電子裝置50接受朝向平臺T施加的外力,且此外力傳遞至轉軸結構100、上板52與下板54。藉此,由于延伸件130與固定件110之間的夾角Θ呈現銳角,故延伸件130與固定件110適于通過朝向平臺T施加的外力而增加夾角Θ,直至夾角Θ呈現180度而使作為兩物件的上板52與下板54重新構成平面。換言之,當使用者在電子裝置50的操作過程中以手指按壓操作面56,或者當使用者欲將電子裝置50的站立狀態轉換成原狀態(可平放在平臺T上)時,在使用者朝向平臺T所施加的外力大于轉軸結構100的構件之間的摩擦力的情況下,上板52與下板54會相對遠離而使延伸件130與固定件110之間的夾角Θ增加。當使用者持續施加外力,或者施加外力的量值較大時,延伸件130與固定件110之間的夾角Θ也越大,直至延伸件130與固定件110之間的夾角Θ呈現180度而使站立于平臺T上的上板52與下板54重新構成平面,其過程如圖2B至圖2A所示。由此可知,本實施例的轉軸結構100不僅可使兩物件相對旋轉而站立于平臺T上,當轉軸結構100在延伸件130與固定件110夾銳角的情況下接受外力時,即使外力大于轉軸結構100的內部構件的摩擦力而使延伸件130與固定件110相對旋轉,延伸件130與固定件110之間的夾角Θ逐漸增加,且夾角Θ最多也僅增加至180度為止。換言之,當轉軸結構100接受朝向平臺T所施加的外力時,延伸件130與固定件1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