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用于治療燒燙傷的藥物制劑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804485閱讀:43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用于治療燒燙傷的藥物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涂敷中藥膏,特別是用于治療燒燙傷的藥物制劑。是治療各個級別燒燙傷的首選外用藥。
背景技術
由熱力所引起的組織損傷統稱燒傷,如火焰、熱液、熱蒸汽和熱金屬等等。傷情判斷最基本的要求是燒傷面積和深度。以往臨床通常是根據是輕度還是中、重度燒傷的不同情況分別進行處置,而對于中、重度燒傷者除了記錄血壓、脈搏、呼吸,并注意有無呼吸道燒傷及其他合并傷;立即建立靜脈輸液通道,開始輸液;留置導尿管,觀察每小時尿量、比重、PH值并注意有無血紅蛋白尿等常規應急措施之后開始清創,估算燒傷面積、深度。特別應注意有無III°環狀焦痂的壓迫,其在肢體部位可影響血液循環,軀干部位可影響呼吸,應切開焦痂減壓。感染是救治燒傷中突出的問題。據國內某幾所軍醫大學9329例燒傷病例的分析,燒傷死亡原因中感染居首位,占51.8%;國外一燒傷中心的分析大面積燒傷死亡病例中,死于感染占75%。感染如未能控制,其結果是內臟并發癥接二連三,終因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燒傷感染所以突出,除由于有廣泛的皮膚屏障的破壞、大量壞死組織和滲出形成了微生物良好的培養基外,還與能否及時正確處理創面有關,特別是深度燒傷創面是主要感染源,通常的做法是早期切痂、削痂植皮,與此同時往往還利用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控制,然而燒傷創面的病菌多為多菌種,耐藥性較其他病區為高,尤其對嚴重病人并發全身性感染時,可聯合應用一種第三代頭孢菌素和一種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從靜脈滴注;除了外科處理配以抗生素類藥物治療外,對創面還敷有諸如1%磺胺嘧啶銀霜劑、碘附等外用抗菌藥物。這些外用抗菌藥物只能一定程度抑制細菌生長,燒傷組織由開始的凝固性壞死經液化到與健康組織分離需要2-3周,在這一過程中,隨時都有侵入性感染的威脅。以往的治療方法,由于大劑量使用抗生素,除了對肝腎臟的毒付作用大外,還往往導致體內菌群失調或二重感染;另外在創面已感染的部位還需勤換藥,清除膿性分泌物,這樣每換藥一次患者就遭受一次痛苦。為此近年來的治療多采用積極的手術治療,包括早期切痂或削痂,并立即皮膚移植。并已證明早期外科手術能減少全身性感染發病率,提高大面積燒傷的治愈率。但是由于大面積燒傷病人健康皮膚所剩無幾,而需要皮膚移植的創面大,手術中最大的難題是自體皮“供”與“求”的矛盾突出。盡管我國學者創用大張異體皮開洞嵌植小塊自體皮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緩解了植皮的供求矛盾,仍需分期分批進行修復,從而延遲了患者的出院日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配方簡單、制備容易、療效迅速、止血止痛殺菌消炎,并能有效防止或控制創面感染和交叉感染,無毒付作用,患者痛苦小、成本低,不需植皮、愈后不留瘢痕的純中藥制劑。
本發明的原料組分及重量百分比如下地榆 70-80%蜂膠 15-25%香油 4-5%本發明的組方合理,只有兩味有效成份,地榆和蜂膠。地榆為多年生草本,薔薇科植物。其具有止血涼血、清熱解毒、消渴除惡肉和抗菌消炎止痛作用,對于治療燒燙傷療效迅速,并可以很快在創面形成一層厚厚的膜層,能有效預防和控制創面感染以及交叉感染,消除疼痛,促進創面迅速愈合;而蜂膠為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等所分泌的黃褐色或黑褐色的粘性物質。它含樹脂約50-60%,蜂蠟30%,芳香揮發油10%。其具有保護肉芽組織,利于傷口愈合,修復創面平整并對皸裂亦有療效。兩者配伍充分發揮其協同作用,再添加調合劑香油更利于濕潤創面,減少龜裂。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地榆含有大量的鞣質和葡萄糖醛酸的三萜皂甙及其與蜂膠配伍,并經臨床觀察證明對I°、II°燒燙傷治愈率達100%;對大面積中重度III°燒燙傷創面也有見效快、敷藥20分鐘之內疼痛感消失,并能有效消殺燒傷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革蘭陰性桿菌,這是以往外用藥所不及的,與此同時還能在創傷表面形成厚厚一層保護膜,有效預防和控制創面感染與交叉感染,消除疼痛,促進創面迅速愈合,解除患者換藥的痛苦,而且也可以減少大劑量抗生素的用量和由此所產生的毒付作用;又不需植皮,解決了自體皮的急缺問題;愈后不留瘢痕。明顯的降低治療費用,縮短住院日期。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通過實施進一步說明發明內容。
實施例1,將地榆炒熟呈深黃色粉碎成粉末過400目篩,取70公斤地榆粉入攪拌器中,再加入5公斤香油攪拌均勻,經加溫50-55℃溶化后的蜂膠25公斤入攪拌器,攪拌均勻呈軟膏狀,裝1公斤/瓶,消毒入庫。
實施例2,與實施例1完全相同的條件,取80公斤地榆粉入攪拌器,再加入5公斤香油進行充分攪拌,加入15公斤蜂膠攪拌均勻后裝2公斤/瓶,消毒入庫。
實施例3,與實施例1完全相同的條件,取76公斤地榆粉、4公斤香油進行充分攪拌,再加入20公斤蜂膠攪拌均勻后裝2公斤/瓶,消毒入庫。
應用試驗例1劉某,女,經確診為輕度燒傷,創傷面達10%,用消毒空心針抽出水泡液,敷藥20分鐘內患者情緒穩定,無疼痛感可正常睡眠,3天后痊愈,無瘢痕,皮膚平整,稍呈白色,二、三個月恢復正常膚色。
應用試驗例2王某,屬于淺II°燒傷,傷及表皮的生發層、真皮乳頭層。局部紅腫明顯,大小不一的水泡,內含淡黃色澄清液體,表皮脫落,火燒火潦的疼痛,敷藥后20分鐘內患者情緒安靜、無感染一周內痊愈,既無瘢痕又無色素沉著。
應用試驗例3張某經確診為III°燒傷,全皮層燒傷,甚至達到皮下、肌肉或骨骼。創面無水泡,呈蠟白或焦黃色甚至炭化,痛覺消失,局部溫度低,皮層凝固性壞死后形成焦痂,觸之如皮革,痂下可顯樹枝狀栓塞的血管。因皮膚及其附件已全部燒毀,無上皮再生的來源,按通常的作法只有靠植皮而愈合。而敷上本發明的藥品后,2-3天焦痂自動脫落,并長出新肉芽,創面無感染,及時換藥,換藥時患者無痛苦,正在熟睡都沒有醒,在治療期間必須加強營養支持,多喝雞肉湯以利加速愈合和長皮,深度創面敷藥必須到位,才能利于修復皮層不平度,每三天換藥一次,在治療過程中創面沒有發生感染,沒植皮而且長出嫩皮,三周時已愈合,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患者情緒穩定,沒有發生精神恐慌焦燥不安,而且皮膚平整無瘢痕和色素沉著,稍呈白色,待二、三個月恢復到正常的膚色。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治療燒燙傷的藥物制劑,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的組分及重量百分比如下地榆 70-80%蜂膠 15-25%香油 4-5%。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涂敷中藥膏,特別是用于治療燒燙傷的藥物制劑。它是由地榆、蜂膠和香油按配方的配比經配制而成。并通過臨床證明有療效迅速、止血止痛、殺菌消炎,并能有效防止和控制創面感染和交叉感染,無毒副作用,患者痛苦小、成本低,不需植皮、愈后不留瘢痕;同時明顯減少大劑量抗生素的用量和由此而產生的毒副作用;明顯降低醫療費和縮短住院日期。是治療各個級別燒燙的首選外用藥。
文檔編號A61P17/00GK1485062SQ0213302
公開日2004年3月31日 申請日期2002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02年9月25日
發明者吳鐵軍 申請人:吳鐵軍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