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急性咽炎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咽喉疾病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于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急性咽炎是臨床上常見的咽部疾病,于春、秋、冬季節為多見,該病的易感人群較多,往往由于多種原因而誘發,如工作、生活環境不佳、缺乏陽光、如磨粉廠、制革廠、羽毛廠、卷煙廠的工人,接觸氯、溴、氨等有刺激性物質,或平時缺乏鍛煉,對冷熱潮濕等不良的刺激無適應能力,因而對外來的感染抵抗力降低,或由于疲勞、煙酒過度、營養不良、體制衰弱導致全身抵抗力減弱,均容易患該病,另外如果全身或局部的疾病亦容易誘發本病,如慢性鼻竇炎、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增值體肥大或慢性扁桃體患者、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感退或慢性全身性疾病如腎病、關節炎、惡性腫瘤等都容易誘發急性咽炎,并且該病是其他各種急性傳染病的前驅癥狀,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紅熱、百日咳、傷寒、斑癥傷寒、天花等。一旦患本病如身體抵抗力低下或治療不及時,則炎癥擴散,如傳染向上蔓延,可發生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炎、急性鼻竇炎、向下發展可發生急性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炎及肺炎。若致病菌或其病毒侵入血循環,則可引起敗血病,因此,一旦患該病必須及時有效地治療,但目前臨床針對該病的中成藥稀有,尚在使用的有六神丸、珍黃丸、十味龍膽花顆粒,但對該病的治療效果不明顯。
發明內容因此,人們對療效更好的急性咽炎的中藥劑仍存在需求。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有關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報道。本發明人經過反復研究,并通過動物和臨床的反復驗證,終于找到了有更好療效的治療急性咽炎的中藥內服藥物,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便于臨床使用、更為有效治療急性咽炎的一種中藥組合物。
本發明的另外一個目的是提供了該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藥物是選擇牛蒡子、黃芩、射干、土茯苓、浙貝母、山豆根、漢防己、野菊花和甘草進行組合的,將這些藥物組合,使得各藥物的功效產生協同作用,從而能夠更有效治療急性咽炎。其中選擇牛蒡子作為君藥,是因為牛蒡子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其味苦清淡;選用黃芩和射干作為臣藥,是因為黃芩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并能清噍之火;射干,解毒利咽,祛痰止咳。選用土茯苓、浙貝母、山豆根、漢防己、野菊花為佐藥,是因為土茯苓清熱解毒、除濕,能治毒火上行,咽喉痛潰;浙貝母,清熱化痰,散結解毒,用于風熱犯肺,痰火咳嗽;山豆根,苦寒,清熱解毒,消腫利咽,是功專瀉心保肺,及降陰經火逆,是解咽喉腫痛的第一要藥;漢防己,化痰解毒,用于瘰疬瘡毒;野菊花,疏風清熱,消腫解毒,用于疔瘡痛腫,目赤腫痛,頭痛眩暈。選用甘草為使藥,是因為甘草能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相輔相成、共奏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
為達到更好的療效,本發明的藥物還與玄參組合,這是因為玄參能佐助君臣之品、涼血滋陰、瀉火解毒。
為使得急性咽炎伴有發熱現象的病人能得到最佳療效。本發明的藥物在佐藥上還可加入細辛、柴胡、馬勃、車前子和桔梗,這是因為細辛能發散風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用于陽虛外感、惡寒發熱;柴胡,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用于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馬勃,清熱解毒、利咽止血,用于咽腫痛、咳嗽失音;車前子,利水通淋、清熱明目、祛痰止咳,用于急性喉珠、小解不通;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用于外感咳嗽、咳痰不爽、風熱咳、痰多胸悶。將這15味藥進行組合,清熱解毒和消腫利咽功能更強,治療急性咽炎的療效最佳。
本發明藥物組分的用量也是經過發明人進行大量摸索總結得出的,各組分用量在下述重量份范圍都有較好療效,牛蒡子3~6份、黃芩3~6份、射干3~6份、土茯芩10~20份、山豆根2~5份、野菊花3~6份、漢防己3~6份、浙貝母3~6份、甘草2~5份。
優選為牛蒡子3份、黃芩3份、射干3份、土茯芩10份、山豆根2份、野菊花3份、漢防己3份、浙貝母3份、甘草2份。
本發明藥物名組分用量還可以是牛蒡子3~6份、黃芩3~6份、射干3~6份、土茯芩10~20份、山豆根2~5份、野菊花3~6份、漢防己3~6份、浙貝母3~6份、玄參3~6份、甘草2~5份。
優選為牛蒡子3份、黃芩3份、射干3份、土茯芩10份、山豆根2份、野菊花3份、漢防己3份、浙貝母3份、玄參3份、甘草2份。
本發明藥物進一步組分的用量為牛蒡子3~6份、黃芩3~6份、射干3~6份、土茯芩10~20份、山豆根2~5份、野菊花3~6份、漢防己3~6份、浙貝母3~6份、玄參3~6份、細辛1~2份、柴胡3~6份、馬勃2~5份、車前子5~10份、桔梗3~6份、甘草2~5份。
優選為牛蒡子3份、黃芩3份、射干3份、土茯芩10份、山豆根2份、野菊花3份、漢防己3份、浙貝母3份、玄參3份、細辛1份、柴胡3份、馬勃2份、車前子5份、桔梗3份、甘草2份。
本發明中所述的牛蒡子是菊科植物牛蒡Aritium C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實。
本發明藥物可以采用中藥制劑的常規方法制備成常規內服劑,但由于在工業化大批量生產制備時,所提取的浸膏量較大,難以制成片劑或膠囊劑,故將本發明藥物制備成顆粒劑最為適宜。優先地本發明藥物活性組分的制備方法如下a)、稱取各原料藥藥物牛蒡子、黃芩、射干、土茯芩、山豆根、野菊花、漢防己、浙貝母、甘草,備用;b)、將所述重量份的野菊花加水提取揮發油,母液備用;c)、將所述重量份的黃芩用沸水煎煮兩次,合并兩次煎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的浸膏A,備用;d)、將所述重量配比的牛蒡子、射干、土茯芩、山豆根、漢防己、浙貝母、甘草加水,浸澤后并入野菊花母液,煎煮二次,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的浸膏B;e)、將制得的浸膏B加入4 0%的氫氧化鈉溶液,再加入7 0%的乙醇進行醇沉,回收乙醇并濃縮,制得浸膏B′;f)、合并浸膏A和浸膏B′,攪拌均勻,就制備成本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
在本發明藥物組合物內含有玄參時,其制備方法為a)、稱取各原料藥藥物牛蒡子、黃芩、射干、土茯芩、山豆根、野菊花、漢防己、浙貝母、玄參、甘草,備用;b)、將所述重量份的野菊花加水提取揮發油,母液備用;c)、將所述重量份的黃芩用沸水煎煮兩次,合并兩次煎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的浸膏A,備用;d)、將所述重量配比的牛蒡子、射干、土茯芩、山豆根、漢防己、浙貝母、玄參、甘草加水,浸澤后并入野菊花母液,煎煮二次,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的浸膏B;e)、將制得的浸膏B加入40%的氫氧化鈉溶液,再加入70%的乙醇進行醇沉,回收乙醇并濃縮,制得浸膏B′;f)、合并浸膏A和浸膏B′,攪拌均勻,就制備成本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
在本發明藥物組合物內還含有細辛、柴胡、馬勃、車前子、桔梗時,其制備方法為a)、稱取各原料藥藥物牛蒡子、黃芩、射干、土茯芩、山豆根、野菊花、漢防己、浙貝母、玄參、細辛、柴胡、馬勃、車前子、桔梗、甘草,備用;b)、將所述重量份的野菊花加水提取揮發油,母液備用;c)、將所述重量份的黃芩用沸水煎煮兩次,合并兩次煎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的浸膏A,備用;d)、將所述重量配比的牛蒡子、射干、土茯芩、山豆根、漢防己、浙貝母、玄參、細辛、柴胡、馬勃、車前子、桔梗、甘草加水,浸澤后并入野菊花母液,煎煮二次,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的浸膏B;e)、將制得的浸膏B加入40%的氫氧化鈉溶液,再加入70%的乙醇進行醇沉,回收乙醇并濃縮,制得浸膏B′;f)、合并浸膏A和浸膏B′,攪拌均勻,就制備成本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
上述制備方法中,制備成的活性組分加入以重量比為1∶1的乳糖作為填充劑,采用流化制粒工藝,噴入野菊花揮發油制成顆粒劑,其中優選步驟b)、中加入水的重量是野菊花的10倍;優選步驟c)中,將黃芩加沸水煎煮時,每次加水量是黃芩重量的10倍,每次煎煮1.5小時,優選步驟d)中,將原料藥所加的水是原料藥重量的10倍,浸澤1小時后并入野菊花母液,第一次煎煮1.5小時,第二次煎煮時所加的水重量為原料藥的8倍,煎煮時間為2小時;所述40%的氫氧化鈉溶液加入浸膏B后將其PH值調配至7.5。
本發明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抑菌、抗炎、止痛等功能,并有一定的免疫調節作用且無毒副作用,用于治療急性咽炎風熱癥。
具體實施例以下通過試驗例來進一步闡述本發明藥物所述的有益效果,這些試驗例包括了本發明藥物(利咽顆粒)的藥效等試驗和毒性試驗。[試驗例1]本發明藥物體外抑菌試驗選本發明藥物利咽顆粒和咽舒欣膠囊(陽性對照藥),對上呼吸道常見細菌均有抑菌作用。兩種藥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簡稱金葡萄)甲型鏈球菌的抑菌強度一致,但利咽顆粒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銅綠微單胞菌、大腸埃希氏菌的抑菌作用略強于咽舒欣,而咽舒欣對肺炎克雷伯氏菌,流行性感冒桿菌的抑菌作用則略強于利咽顆粒。[試驗例2]本發明藥物體內抑菌試驗選本發明藥物利咽顆粒,呈劑量依賴抑制金葡萄液注射引起的死亡率,ED50(95%可信限)為14.8(12.1~18.13)g/kg。將利咽顆粒10、20g/kg組分別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0.01)。咽舒欣膠囊20g/kg對金葡萄液注射引起死亡率的抑制率為14.3%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丁胺卡那1g/kg組對金葡萄液注射引起死亡率的抑制率為100%。利咽顆粒和咽舒欣膠囊對乙型鏈球菌液注謝引起的死亡均無明顯保護作用。[試驗例3]本發明藥物的抗炎作用選取本發明藥物利咽顆粒分別與吲哚美辛、咽舒欣作對比試驗,發現利咽利顆10g/kg、20g/kg和吲哚美辛5g/kg(ig)能明顯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小鼠胸腔炎性滲出液增多,減少白細胞浸潤(P<0.05),利咽顆粒4g/kg組以及對照藥咽舒欣20g/kg卻無明顯作用,取利咽顆粒5g/kg、10g/kg和20g/kg對角叉菜膠誘導小鼠足跖腫脹抑制率分別為28.2、37.8、59.2%,明顯強于對照藥咽舒欣20g/kg組。選利咽顆粒4g/kg、8g/kg和16g/kg抑制白三烯D4誘導的大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其抑制率分別為25.4、77.6和71.6%,明顯強于對照藥咽舒欣16g/kg組的抑制率26.9%。[試驗例4]本發明藥物對細胞和體液免疫的影響選取利咽顆粒5g/kg劑量,能明顯增強小鼠淋巴細胞增殖反應,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P<0.05),但10g/kg、20g/kg和對照藥咽舒欣20g/kg(ig)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利咽顆粒在低濃度時能促進淋巴細胞的增殖,而在高劑量時卻無明顯作用。另外選利咽顆粒5g/kg、10g/kg和20g/kg(ig)均顯著抑制免疫小鼠脾細胞在補體攻擊下引起的綿羊紅細胞(SRBC)溶血反應,表明利咽顆粒對體液免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試驗例5]本發明藥物的鎮痛作用選利咽顆粒5g/kg、10g/kg和20g/kg作熱板法測定,顯示該三個劑量組均出現明顯的鎮痛作用,其痛閾值分別為18.59±5.04Sec,19.35±7.33Sec和21.75±5.55Sec,明顯高于生理鹽水對照14.71±3.07Sec,且呈明顯的劑量-藥效反應關系,同樣選取上述三組劑量對其進行光熱刺激鼠尾—逃避法測定,顯示利咽顆粒三個劑量組均有明顯鎮痛作用,其痛閾值分別為13.38±8.17Sec,12.67±6.18Sec,20.88±6.43Sec,明顯超過生理鹽水對照組7.63±3.93Sec(P<0.05)。
上述試驗例均是對老鼠進行實驗的。
綜上試驗結果表明,本發明藥物是具有利咽、消腫、止痛等功效,其機制與抑菌、抗炎、免疫調節作用有關。
由于本發明藥物組合物中的山豆根具有毒性,所以把本發明藥物作急性毒性試驗和長期毒性試驗,通過該試驗來說明本發明的藥物是無毒副作用的。[試驗例6]本發明藥物的急性毒性試驗試驗材料本發明藥物利咽顆粒,外觀為棕色粉末。測試樣本批號為020801。實驗時用蒸餾水配制成所需濃度的藥物懸液。試驗動物Sprague-Dawley品系大鼠20只,由浙江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2001001。體重170~200克。標準配方塊狀飼料喂養,自由飲水。動物飼養室溫度20~25℃,相對濕度30~60%,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劑量設計根據我國衛生部藥政管理局編制的《中藥新藥研究指南(藥學藥理學毒理學)》的有關要求、利咽顆粒的溶解度以及有關資料,試驗選用10g/kg體重一個劑量進行最大可給藥量試驗。給藥途徑及體積采用2次灌胃給藥方法,每次給20g/kg體重,總給藥量為40ml/kg。試驗方法大鼠按性別分籠飼養,每籠5只,觀察飼養一周后稱重、編號。給藥前禁食16小時,不禁水。給藥當日每隔1~2小時觀察一次,以后每日觀察兩次,連續觀察兩周。詳細記錄大鼠給藥后可能出現的中毒癥狀、癥狀出現和消失的時間以及死亡情況。中毒死亡和觀察兩周后處死的大鼠均作大體解剖檢查。試驗結果雌、雄大鼠在給藥后及觀察14天均未出現明顯中毒癥狀。全部存活大鼠第15天處死,大體尸體解剖檢查,主要臟器均未出現明顯異常。結論在本試驗條件下,利咽顆粒對雌、雄Sprague-Dawley品系大鼠經口LD50均大于10g/kg體重。[試驗例7]本發明藥物的長期毒性試驗試驗材料本發明藥物利咽顆粒,外觀為棕色粉末。測試樣本批號為020802。實驗時用蒸餾水配制成所需濃度的藥物懸液。試驗動物Sprague-Dawley品系大鼠,由浙江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2001001。實驗開始時雌鼠體重130~160克,雄鼠130~170克。標準配方塊狀飼料喂養,自由飲水。動物飼養室溫度20~25℃,相對濕度30~60%,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每組用大鼠20只,雌、雄各半,按性別分籠飼養觀察。劑量設計根據本發明藥物利咽顆粒的溶解度及大鼠急性(經口)毒性試驗結果,試驗選用最高溶解度及最大給藥體積的劑量為高劑量,然后按2倍組距設中、低劑量組,具體分組如下A組陰性對照組(蒸餾水20ml/kg);B組本發明藥物利咽顆粒1250mg/kg體重(相當于人臨床擬用量的1倍);C組本發明藥物利咽顆粒2500mg/kg體重(相當于人臨床擬用量的2倍);
D組本發明藥物利咽顆粒1250mg/kg體重(相當于人臨床擬用量的4倍)。給藥途徑及體積試驗采用經口給藥方法,每天1次,每周7次,連續一個月。各組均按20ml/kg體重的給藥體積灌胃。試驗方法大鼠隨機分為4組,每組雌、雄各10只,給藥期間每天觀察大鼠的外觀、毛色、活動、進食、糞便性狀等一般情況和可能出現的各種中毒體征。每周稱重1次,根據體重變化調整給藥量。末次給藥后24小時采血,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等,白細胞分類計數采用人工方法。處死一半大鼠,采股動脈血,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總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蛋白/球蛋白(A/G)、總膽血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換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換酶(AST)、堿性磷酸酶(ALP)、血糖(GLO)、尿素氮(BUN)、肌肝(Crea)、總膽固醇(T-CHO)等各項指標。處死后進行解剖,肉眼觀察主要臟器病變,取出心、肺、脾、腎、腦、腎上腺、胸腺、睪丸、附睪、前列腺、子宮、卵巢等臟器稱重并計算臟/體比然后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另一半大鼠停藥后繼續觀察4周,觀察期結束后處死,用同樣方法進行上述各項檢查。試驗結果實驗結果顯示,大鼠經口攝入利咽顆粒1250、2500、5000mg/kg,按體表面積折算分別相當于臨床擬用劑量的1、2、4倍(高劑量組為最大可給藥量),給藥期間沒有出現明顯的中毒癥狀。利咽顆粒各劑量組雌、雄大鼠的體重在給藥期間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恢復期結束時,各組雌、雄大鼠的增重與對照組相比都有增加趨勢,其中雌性大鼠給藥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這可能與給藥組大鼠停藥后攝食相對增加有關。雄性大鼠給藥1個月后,低劑量組大鼠肝臟的臟/體比較對照組下降,但中劑量組較對照組升高,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高劑量組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因無明確的劑量-效應關系。恢復期結束后觀察,高劑量雄性大鼠肝臟的臟/體比雖略比對照組縮小(P<0.05),但病理學檢查未發現異常,不能肯定為藥物所引起的損害。其余臟器臟/體比與對照組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
雄性和雌性大鼠給藥結束時,給利咽顆粒各組的白細胞計數各項血液學指標與對照組比較都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恢復期結束后觀察,雄性大鼠利咽顆粒中劑量組紅細胞分布寬度(RDW)略低于對照組,但仍在正常范圍,且沒有劑量-效應關系。利咽顆粒高劑量組平均血小板體積(MPV)略高于對照組,但仍在正常范圍。雌性大鼠恢復期結束后觀察,各項血液學指標與對照組比較都沒有明顯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可以認為,在本實驗條件下,利咽顆粒對大鼠血液學指標沒有明顯的影響。雄性大鼠給藥結束時,利咽顆粒各劑量組的血清總膽固醇都略高于對照組,但仍在正常范圍。雄性大鼠各給藥組的膽固醇都沒有明顯升高。此外,雌、雄大鼠其它各項血液生化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恢復期結束時檢查,利咽顆粒各劑量組雄性大鼠各項血液生化指標與對照組均無明顯差異(P>0.05)。雌性大鼠利咽顆粒低劑量組膽固醇略高于對照組,雖然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仍在正常范圍,且中劑量組和高劑量組與對照組比較都沒有顯著性差異,因此認為不是藥物所致。此外,利咽顆粒各劑量組的堿性磷酸酶有升高趨勢,其中低劑量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各劑量組之間沒有劑量-效應關系,中劑量組和高劑量組與對照組比較都沒有顯著性差異。因此尚不能認為是藥物所引起。
給藥結束處死大鼠,進行大體尸解,肉眼觀察時發現,各組均有個別大鼠有輕度肺部感染,病理組織學觀察為輕度間質性肺炎,鏡下可見肺泡中隔略增寬、肺泡壁等間質血管輕度擴張充血,伴有少量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中性細胞浸潤,但支氣管及細支氣管管壁完整,未見粘膜上皮脫落。其它心、肝、脾、腎、腦、腎上腺、胸腺、睪丸、附睪、子宮、卵巢等臟器無論肉眼觀察還是病理組織學檢查均未發現明顯的病變。結論上述試驗結果表明,在本試驗條件下,Sprague-Dawley品系大鼠每天經口給予本發明藥物利咽顆粒1250、2500、5000mg/kg(按體表面積計算,分別相當于臨床用量的1、2、4倍),連續給藥1個月,對大鼠的一般情況、體重增長、血液學、血液生物化學、主要臟器的臟/體比和組織病理學檢查均未發現明顯的病變。因此可知,本發明藥物利咽顆粒的無毒作用劑量≥5000mg/kg,按體表面積折算該劑量為臨床擬用劑量的4倍,而且已經是最大可以給藥的劑量。
以下通過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藥物顆粒的制備方法a)、稱取各原料藥藥物牛蒡子、黃芩、射干、土茯芩、山豆根、野菊花、漢防己、浙貝母、甘草,備用;b)、將所述重量份的野菊花加入10倍重量的水蒸餾提取揮發油,母液備用;c)、將所述重量份的黃芩用沸水煎煮兩次,每次加水量是黃芩重量的10倍,每次煎煮1.5小時,合并兩次煎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的浸膏A,備用;d)、將所述重量配比的牛蒡子、射干、土茯芩、山豆根、漢防己、浙貝母、甘草加入10重量的水,浸澤后并入野菊花母液,煎煮1.5小時,再用8倍重量的水煎煮第二次,合并煎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的浸膏B;e)、將制得的浸膏B加入40%的氫氧化鈉并將PH值調配至7.5,再加入70%的乙醇進行醇沉,回收乙醇并濃縮,制得浸膏B′;f)、合并浸膏A和浸膏B′,攪拌均勻,就制備成了本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g)、將制備成的活性組分按重量比1∶1加入乳糖作為填充劑,采用流化制粒工藝,噴入野菊花揮發油,就制備成了本發明藥物的顆粒劑。
上述藥物的流化制粒工藝,噴霧制成顆粒劑時,以80目乳糖為種子粉,經優化確定以下工藝參數物料溫度60℃~75℃;進風溫度50℃~80℃;鼓風溫度100℃~115℃;噴嘴內壓0.22Mpa;噴嘴外壓0.20Mpa;輸液頻率3.0~4.5Hz。
按上述工藝方法制成的藥物顆粒劑為棕色或棕黃色顆粒;味微苦,氣清香。
本發明藥物中,如果再加入玄參、或細辛、柴胡、馬勃、車前子、桔梗,其制備方法基本相同,只是步驟c)中加水時,將所有的佐藥及使藥全部放入煎煮。
本發明藥物組合物中,牛蒡子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牛蒡子甙(C27H34O12),將本發明藥物利咽顆粒進行測試,其牛蒡子甙含量均在7.5%以上,換算成牛蒡子藥材中的牛蒡子甙含量,相當于提取轉移率50%以上,故將含量限度定為每克利咽顆粒含牛蒡子甙(C27H34O12)不得低于7.5mg。
本發明的藥物利咽顆粒,還對爛沙喉、虛爛喉風、匝舌喉風、紫色虛喉、聲啞喉、喉疳、爛邊舌、舌上癰、聲啞喉癰等疾病有療效。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急性咽炎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3~6份、黃芩3~6份、射干3~6份、土茯芩10~20份、山豆根2~5份、野菊花3~6份、漢防己3~6份、浙貝母3~6份、甘草2~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3份、黃芩3份、射干3份、土茯芩10份、山豆根2份、野菊花3份、漢防己3份、浙貝母3份、甘草2份。
3.一種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驟a)、稱取各原料藥物牛蒡子、黃芩、射干、土茯芩、山豆根、野菊花、漢防己、浙貝母、甘草,備用;b)、將所述重量份的野菊花加水提取揮發油,母液備用;c)、將所述重量份的黃芩用沸水煎煮兩次,合并兩次煎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的浸膏A,備用;d)、將所述重量配比的牛蒡子、射干、土茯芩、山豆根、漢防己、浙貝母、甘草加水,浸澤后并入野菊花母液,煎煮二次,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的浸膏B;e)、將制得的浸膏B加入40%的氫氧化鈉溶液,再加入70%的乙醇進行醇沉,回收乙醇并濃縮,制得浸膏B';f)、合并浸膏A和浸膏B',攪拌均勻,就制備成本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原料藥還有玄參3~6份。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各組分的用量為牛蒡子3份、黃芩3份、射干3份、土茯芩10份、山豆根2份、野菊花3份、漢防己3份、浙貝母3份、玄參3份、甘草2份。
6.一種按權利要求4或5所述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驟a)、稱取各原料藥物牛蒡子、黃芩、射干、土茯芩、山豆根、野菊花、漢防己、浙貝母、玄參、甘草,備用;b)、將所述重量份的野菊花加水提取揮發油,母液備用;c)、將所述重量份的黃芩用沸水煎煮兩次,合并兩次煎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的浸膏A,備用;d)、將所述重量配比的牛蒡子、射干、土茯芩、山豆根、漢防己、浙貝母、玄參、甘草加水,浸澤后并入野菊花母液,煎煮二次,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的浸流膏B;e)、將制得的浸膏B加40%的氫氧化鈉溶液,再加入70%的乙醇進行醇沉,回收乙醇并濃縮,制得浸膏B′;f)、合并浸膏A和浸膏B′,攪拌均勻,就制備成本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原料藥還有細辛1~2份、柴胡3~6份、馬勃2~5份、車前子5~10份、桔梗3~6份。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各組分的用量為牛蒡子3份、黃芩3份、射干3份、土茯芩10份、山豆根2份、野菊花3份、漢防己3份、浙貝母3份、玄參3份、細辛1份、柴胡3份、馬勃2份、車前子5份、桔梗3份、甘草2份。
9.一種按權利要求7或8所述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驟a)、稱取各原料藥物牛蒡子、黃芩、射干、土茯芩、山豆根、野菊花、漢防己、浙貝母、玄參、細辛、柴胡、馬勃、車前子、桔梗、甘草,備用;b)、將所述重量份的野菊花加水提取揮發油,母液備用;c)、將所述重量份的黃芩用沸水煎煮兩次,合并兩次煎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的浸膏A,備用;d)、將所述重量配比的牛蒡子、射干、土茯芩、山豆根、漢防己、浙貝母、玄參、細辛、柴胡、馬勃、車前子、桔梗、甘草加水,浸澤后并入野菊花母液,煎煮二次,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的浸膏B;e)、將制得的浸膏B加40%的氫氧化鈉溶液,再加入70%的乙醇進行醇沉,回收乙醇并濃縮,制得浸膏B′;f)、合并浸膏A和浸膏B′,攪拌均勻,就制備成本發明藥物的活性組分。
10.根據權利要求3、6或9所述的藥物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驟b)中加入水的重量份是野菊花的10倍。
11.據權利要求3、6或9所述的藥物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驟c)中將黃芩加沸水煎煮時,每次加水量是黃芩重量的10倍,每次煎煮1.5小時。
12.根據權利要求3、6或9所述的藥物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驟d)中將原料藥所加的水是原料藥物重量的10倍,浸澤1小時后,并入野菊花母液第一次煎煮1.5小時,第二次煎煮時所加的水重量是原料藥的8倍,煎煮時間為2小時,所述40%的氫氧化鈉溶液加入浸膏B后將其PH值調配至7.5。
13.根據權利要求3、6、9、10、11、12或13所述的藥物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備成的活性組分,加入乳糖作為填充劑,采用流化制粒工藝,噴入野菊花揮發油制成顆粒劑。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藥物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組分和乳糖的重量比為1∶1。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急性咽炎的藥物,其主要特征是由牛蒡子、黃芩、射干、土茯芩、山豆根、野菊花、漢防己、浙貝母、甘草按一定重量配比制備而成。它可以被制備成一種常用內服顆粒劑。本發明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抑菌、抗炎、止痛的功能,且無毒副作用,治療急性咽炎風熱癥,見效快、治愈率高。
文檔編號A61P11/04GK1457844SQ03128700
公開日2003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03年5月9日 優先權日2003年5月9日
發明者林小寅 申請人:林小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