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含有中藥的吸附膜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抗菌抗病毒的衛生防護材料及其制備方法,特別涉及一種含有中藥的吸附膜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已知清熱解毒中草藥具有抗菌抗病毒活性好、毒性小、不易產生耐藥性,現可以用中藥細粉噴灑制備衛生紙,制造衛生用品的吸濕性復合紙材料等,用聚乙烯醇纖維膜、活性炭纖維膜等擔載銀或載銀氯等無機殺菌物質可以殺滅水及空氣中的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但現有膜材紙類受載藥量及機械強度的限制,無機殺菌物質容易脫吸附,毒性大,且抗菌譜有限,對病毒不敏感,故作為衛生防護材料其抗菌抗病毒活性不理想。抗菌防護材料是近年來醫藥學領域研究的一個熱點,研制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膜,不僅可以有效地過濾吸附環境、空氣、水、介質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且可以有效的殺滅病原微生物,是目前醫療衛生行業防治疾病的有力保障。據文獻報道用聚乙烯醇纖維膜、活性炭纖維膜擔載銀或載銀氯可以有效的殺滅水中的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抗菌防護材料的研制探索出一條新的思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較強抗菌抗病毒活性的中藥活性部位吸附膜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清熱解毒中草藥具有抗菌抗病毒活性好、毒性小、不易產生耐藥性等特點,但中藥起效慢,成分復雜,我們的發明思想是為達到高效快速殺滅衛生材料介質中的病原微生物,對中草藥活性部位進行分離和純化,用中藥活性部位擔載吸附制備膜材,用于衛生防護材料。
一種含有中藥的吸附膜材料,其特征在于該材料由膜材料以及吸附擔載在膜材料的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組成,提取物的擔載量為0.1-5.0g/g;膜材料選自聚丙烯纖維膜、聚乙烯醇纖維膜、活性炭纖維膜中的一種,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由黃連、連翹、金銀花、黃芩、板藍根、魚腥草、貫眾七種中的三種及以上組成。
本發明第一個優選的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由黃連、連翹、金銀花、黃芩組成。
本發明第二個優選的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由黃連、連翹、金銀花、板藍根組成。
本發明第三個優選的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由黃連、連翹、黃芩組成。
本發明第四個優選的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由黃連、連翹、金銀花、黃芩、板藍根、魚腥草、貫眾組成。
含有中藥的吸附膜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纖維膜吸附擔載方法制備,將膜材料浸入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的溶液中,溶液濃度為0.005-10g/ml,經過1-48小時后取出,25-100℃減壓干燥至恒重。
本發明采用膜材料擔載具有較強抗菌抗病毒的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藥物的擔載量較高,具有較強的殺滅病原微生物作用,機械性能良好,具有較好的衛生防護性能。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1.中藥復方活性部位吸附膜制備(1)中藥復方活性部位提取物中藥組方黃連50g、連翹50g、金銀花50g、黃芩50g上述中藥材20g分別加入適量乙醇浸泡3d后,滲漉,反復三次,過濾,滲漉液濃縮的浸膏20g;硅膠拌樣,中壓制備色譜,溶劑為氯仿∶石油(1-100%V/V)梯度洗脫,自動組分收集儀收集組分,合并40-100%組分,回收溶劑得復方活性部位8g。
(2)膜材料選用聚丙烯纖維膜。
(3)制備方法取5g纖維膜浸入中藥中藥復方活性部位提取物溶液中,24小時后取出,100℃減壓干燥至恒重。計算膜材載藥量為0.4056-0.1041g/g。
2.載藥膜材抗菌實驗按AATCC Test Method 100法,測得載藥聚丙烯纖維膜對4種病原菌的抗菌率(%)
藥物濃度 金黃色葡萄鏈球肺炎克雷伯陰溝腸桿(mg/ml) 球菌 菌 桿菌 菌50 100 100 100 10025 100 97 959012.5 9485 8581實施例21.中藥復方活性部位吸附膜制備(1)中藥復方活性部位提取物中藥組方黃連50g、連翹50g、金銀花50g、黃芩50g上述中藥材20g分別加入適量乙醇浸泡3d后,滲漉,反復三次,過濾,滲漉液濃縮的浸膏20g;硅膠拌樣,中壓制備色譜,溶劑為氯仿∶石油(1-100%V/V)梯度洗脫,自動組分收集儀收集組分,合并40-100%組分,回收溶劑得復方活性部位8g。
(2)膜材料選用聚乙烯醇纖維膜。
(3)制備方法取5g纖維膜浸入中藥中藥復方活性部位提取物溶液中,24小時后取出,100℃減壓干燥至恒重。計算膜材載藥量為0.5100-0.1275g/g。
2.載藥膜材抗菌實驗按AATCC Test Method 100法,測得載藥聚乙烯醇纖維膜對4種病原菌的抗菌率(%)藥物濃度 金黃色葡萄鏈球肺炎克雷伯陰溝腸桿(mg/ml) 球菌 菌 桿菌 菌50100 100 100 10025100 100 100 10012.5 9794 8581實施例31.中藥復方活性部位吸附膜制備
(1)中藥復方活性部位提取物中藥組方黃連50g、連翹50g、金銀花50g、黃芩50g上述中藥材20g分別加入適量乙醇浸泡3d后,滲漉,反復三次,過濾,滲漉液濃縮的浸膏20g;硅膠拌樣,中壓制備色譜,溶劑為氯仿∶石油(1-100%V/V)梯度洗脫,自動組分收集儀收集組分,合并40-100%組分,回收溶劑得復方活性部位8g。
(2)膜材料選用活性炭纖維膜。
(3)制備方法取5g纖維膜浸入中藥復方活性部位提取物溶液中,24hr后取出,100℃減壓干燥至恒重。計算膜材載藥量為0.9046-0.2264g/g。
2.載藥膜材抗菌實驗按AATCC Test Method 100法,測得載藥活性炭纖維膜對4種病原菌的抗菌率(%)藥物濃度 金黃色葡萄鏈球肺炎克雷伯陰溝腸桿(mg/ml) 球菌 菌 桿菌 菌50100 100 100 10025100 100 100 10012.5 9897 9090實施例41.中草藥吸附膜制備(1)中草藥及其組方提取物中藥組方黃連5g,連翹5g,金銀花5g,板藍根5g上述中藥材20g分別加入適量水浸泡2hr后,煎煮,第一次2hr,過濾,第二次2hr,過濾,混合兩次煎液,濃縮至相當于原生藥含量5g/ml(2)膜材料選用聚丙烯纖維膜。
(3)制備方法取5g纖維膜浸入中草藥提取物(B)溶液中,24hr后取出,100℃減壓干燥至恒重。計算膜材載藥量為0.9046-0.1130g/g。
2.載藥膜材抗菌實驗按AATCC Test Method 100法,測得載藥聚丙烯纖維膜對4種病原菌的抗菌率(%)藥物濃度 金黃色葡萄鏈球肺炎克雷伯陰溝腸桿(mg/ml) 球菌 菌 桿菌 菌100 100 100 100 10050100 100 100 100259597 807012.5 0 0 0 0實施例51.中草藥吸附膜制備(1)中草藥及其組方提取物中藥組方黃連5g,連翹5g,黃芩5g上述中藥材15g分別加入適量水浸泡2hr后,煎煮,第一次2hr,過濾,第二次2hr,過濾,混合兩次煎液,濃縮至相當于原生藥含量5g/ml(2)膜材料選用聚乙烯醇纖維膜。
(3)制備方法取5g纖維膜浸入中草藥提取物(B)溶液中,24hr后取出,100℃減壓干燥至恒重。計算膜材載藥量為0.7887-0.1000g/g。
2.載藥膜材抗菌實驗按AATCC Test Method 100法,測得載藥聚丙烯醇纖維膜對4種病原菌的抗菌率(%)藥物濃度 金黃色葡萄鏈球肺炎克雷伯陰溝腸桿(mg/ml) 球菌 菌 桿菌 菌100 100 100 100 10050 100 100 100 10025 7575 727012.5 0 0 0 0實施例6
1.中草藥吸附膜制備(1)中草藥及其組方提取物中藥組方黃連5g、連翹5g、貫眾5g、金銀花5g、魚腥草5g、板藍根5g、黃芩5g上述中藥材35g分別加入適量水浸泡2hr后,煎煮,第一次2hr,過濾,第二次2hr,過濾,混合兩次煎液,濃縮至相當于原生藥含量5g/ml(2)膜材料選用活性炭纖維膜。
(3)制備方法取5g纖維膜浸入中草藥提取物(B)溶液中,24hr后取出,100℃減壓干燥至恒重。計算膜材載藥量為1.3155-0.1644g/g。
2.載藥膜材抗菌實驗按AATCC Test Method 100法,測得載藥活性炭纖維膜對4種病原菌的抗菌率(%)藥物濃度 金黃色葡萄鏈球肺炎克雷伯陰溝腸桿(mg/ml) 球菌 菌 桿菌 菌100 100 100 100 10050100 100 99.9 99258075.5706012.5 0 0 0 0
權利要求
1.一種含有中藥的吸附膜材料,其特征在于該材料由膜材料以及吸附擔載在膜材料的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組成,提取物的擔載量為0.1-5.0g/g;膜材料選自聚丙烯纖維膜、聚乙烯醇纖維膜、活性炭纖維膜中的一種,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由黃連、連翹、金銀花、黃芩、板藍根、魚腥草、貫眾七種中的三種及以上組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說的材料,其特征在于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由黃連、連翹、金銀花、黃芩組成。
3.如權利要求1所說的材料,其特征在于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由黃連、連翹、金銀花、板藍根組成。
4.如權利要求1所說的材料,其特征在于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由黃連、連翹、黃芩組成。
5.如權利要求1所說的材料,其特征在于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由黃連、連翹、金銀花、黃芩、板藍根、魚腥草、貫眾組成。
6.如權利要求1所說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纖維膜吸附擔載方法制備,將膜材料浸入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的溶液中,溶液濃度.005-10g/ml,經過1-48小時后取出,25-100℃減壓干燥至恒重。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抗菌抗病毒的衛生防護材料及其制備方法,特別涉及一種含有中藥的吸附膜材料及其制備方法。該材料由膜材料以及吸附擔載在膜材料的中藥活性部位提取物組成,采用纖維膜吸附擔載方法制備。材料具有較強的殺滅病原微生物作用,機械性能良好,具有較好的衛生防護性能。
文檔編號A61L15/44GK1634608SQ20031011775
公開日2005年7月6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30日
發明者魯潤華, 柳軍璽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