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骨性關節病的通絡祛痛膏及其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涉及一種臨床治療骨性關節病的通絡祛痛膏及其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骨性關節病是一種常見多發病,屬瘀血停滯、寒濕阻絡型骨痹癥,多由氣血不活,經絡受阻造成,其表現為關節刺痛或痛有定處,屈伸不利,局部畏寒,肢體重著,得熱痛減或遇寒加重,局部腫脹,舌質暗有瘀點或瘀斑,苔白或膩,多見于久積勞史和中老年,目前治療此病癥除理療,按摩、手術等手段外,還采用藥物治療,因此病屬久積的慢性病,西藥療效欠佳,而中藥,如天和骨通帖,治療又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新藥的研制勢在必行。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情況,本發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新的治療骨性關節病的通絡祛痛膏及其生產方法,有效解決用于治療骨性關節病的用藥問題,其解決的技術方案是,根據中醫藥學原理,采用當歸、川芎、紅花、山柰、花椒、胡椒、丁香、肉桂、蓽茇、干姜、大黃、樟腦、冰片和薄荷腦,以上十四味,除大黃、紅花及結晶藥物外,取當歸、川芎等九味,粉碎成粗粉,加水、浸潤,用水蒸汽蒸餾法提取,收集揮發油,密閉備用;藥渣控干后與大黃、紅花粉混合,照流浸膏劑及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1995年版一部附錄IO),乙醇浸漬后滲漉,收集初漉液,藥渣繼續用乙醇滲漉,收集續漉液,合并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不得低于1.20(80℃測),含水量不超過18.0%的浸膏,備用另取橡膠、松香、氧化鋅、凡士林、羊毛脂、液體石臘、二甲基亞砜、汽油1200ml制成基質并去靜電,再加入浸膏,結晶藥物及揮發油,混打均勻,制成涂料,進行涂膏,切段、蓋襯、切片即成,其帖用方便,效果好,安全,易生產,易推廣應用,是治療腰、膝部骨性關節病的理想藥物。通絡祛痛膏又稱骨刺寧貼膏(以下同)。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結合實際情況,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詳細說明。
本發明是由當歸100g、川芎62g、紅花62g、山柰62g、花椒72g、胡椒62g、丁香30g、肉桂62g、蓽茇62g、干姜62g、大黃62g、樟腦44g、冰片30g、薄荷腦30g,橡膠283g、松香267g、氧化鋅351g、凡士林28g、羊毛脂67g、液體石臘17g、二甲基亞砜9.8g、120#汽油1200ml制成,其生產方法是先把當歸100g、川芎62g、山柰62g、花椒72g、干姜62g、胡椒62g、丁香30g、肉桂62g、蓽茇62g九味,粉碎成粗粉,加水1.5倍量,浸潤3小時,用水蒸汽蒸餾法提取6小時,收集揮發油,密閉備用(必要時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制備出揮發油加在藥粉中);藥渣控干后與大黃62g,紅花62g粗粉混合,照流浸膏劑及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1995年版一部附錄IO),用質量濃度為90%的乙醇浸漬24小時后滲漉,收集初漉液1000ml,藥渣繼續用質量濃度為70%的乙醇滲漉,收集續漉液2500ml,合并滲漉液,減壓濃縮(0.06mp-0.08mp,60℃)至在80℃下相對密度不得低于1.20,含水量不超過18.0%的浸膏,備用;再取橡膠283g、松香267g、氧化鋅351g、凡士林28g、羊毛脂67g、液體石臘17g、二甲基亞砜9.8g、120#汽油1200ml制成基質并去靜電,再加浸膏、結晶藥物樟腦44g、冰片30g、薄荷腦30g和揮發油,混打均勻,制成涂料,進行涂膏、切段、蓋襯、切片,制成1000貼。按以上組份及方法可制任意量的通絡祛痛膏。
本發明產品為淡黃色至淡棕色的片狀橡膠膏,氣芳香。
由上述藥物可知,本發明具有活血通絡,散寒除濕,消腫止痛。用于腰部、膝部骨性關節病瘀血停滯、寒濕阻絡癥,關節刺痛或鈍痛,關節僵硬,屈伸不利,畏寒肢冷等骨性關節病。
臨床資料充分證明了本發明的上述功效,具體臨床資料如下一、診斷標準1、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醫骨傷科學》)瘀血停滯,寒濕阻絡癥主癥(1)關節刺痛或痛有定處;(2)屈伸不利。
次癥(1)局部畏寒;(2)肢體重著;(3)得熱痛減或遇寒濕加重;(4)局部腫脹;(5)舌質暗有瘀點或瘀斑;(6)苔白或膩;(7)脈弦或緊或遲。
其中主癥必須具備,兼見次三項。
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臨床骨科學》)
腰椎退行性骨關節病(腰增生性脊柱炎)(1)有經久積勞史和中老年好發年齡(2)腰部疼痛,局部壓痛,活動受限(3)X線表現腰椎體唇樣增生,關節突肥大,椎間隙變窄,嚴重可形成骨橋,可以單發和多發。
膝部骨性關節病(1)中老年多見(2)關節疼痛或晨起關節發僵或不適,活動后好轉,但活動過度時瘀痛加重,腫脹,關節活動受限。
(3)關節活動時有摩擦音或摩擦感,可見關節積液及游離體,有畸形,但無強直。
X線表現,骨質疏松,磁節面不規則,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硬化,脛骨髁間嵴及關節邊緣骨質增生,骨贅形成。
二、選擇病例標準1、納入病例標準凡符合中醫診斷和辨證標準及西醫診斷標準,可納入試驗選擇病例。
2、排除病例標準(1)、年齡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準備妊娠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者。
(2)、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3)、并發病影響到關節者,如牛皮癬、梅毒、褐黃病,代謝性骨病,急性創傷等。
(4)、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強直性脊柱炎等。
(5)、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3、剔除標準(1)、不符合納入標準者。
(2)、觀察治療期間使用其它藥物影響實驗藥物的療效判定者。
(3)、資料不全,中途停止治療(1周以內)。
三、臨床試驗治療方案
1、分組隨機數字表法分組,隨機分為本發明組和對照組,部分采用雙盲法進行觀察。
觀察組采用本發明產品通絡祛痛膏;對照組采用天和骨通帖2、給藥方法本發明藥膏,貼于患處,每次貼12小時,每天換藥一次。
天和骨通貼藥膏,貼于患處,每次貼12小時,每天換藥一次。
3、雙盲觀察方法將觀察藥和對照藥制成骨刺貼膏I號、II號,規格、藥品外觀顏色、外包裝袋一致,將療程用藥裝入口袋內封存,按隨機數字表分成I號組(骨刺寧貼膏)和II號組(天和骨通貼),在口袋外注明順序號和隨機號,按先后順序發給就診病人。
療程為2周,分別在1、2、3、7、14天,記錄癥狀與體征變化情況。
四、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三輯中藥新藥治療骨性關節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臨床控制癥狀消失,功能活動正常;2、顯效癥狀基本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正常,能參加正常活動和工作;3、有效疼痛基本消失,關節屈伸活動基本正常,參加活動或工作的能力有改善;4、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起效時間的判定在觀察癥狀中,某一癥狀減輕或改善的時間即定為該病例用藥后的起效時間。
五、統計學處理1、一般資料選擇患者420人,其中用本發明者300人作觀察治療組,用天和骨通帖120人作對照組,均來自各醫院門診,住院患者,自然情況如下表1 210例腰椎骨性關節病年齡分布情況
觀察組最小年齡33歲,最大年齡65歲,平均年齡51.6歲,對照組最小年齡32歲,最大年齡65歲,平均年齡48.9歲。
經卡方檢驗,X2=0.293,P>0.05,統計學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組在年齡分布上,具有可比性。
表2,210例腰椎骨性關節病性別分布情況
經卡方檢驗,X2=0.0084,P>0.05,統計學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組在性別分布上,具有可比性。
表3 210例腰椎骨性關節病病情分布情況
經卡方檢驗,X2=0.7265,P>0.05,統計學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組在病情分布上,具有可比性。
表4 210例腰椎骨性關節病病程分布情況
經卡方檢驗,X2=0.2612,P>0.05,統計學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組在病程分布上,具有可比性。
表5 210例膝部骨性關節病年齡分布情況
觀察組最小年齡32歲,最大年齡65歲,平均年齡54.2歲,對照組最小年齡36歲,最大年齡65歲,平均年齡55.6歲。
經卡方檢驗,X2=2.327,P>0.05,統計學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組在年齡分布上,具有可比性。
表6 210例膝中骨性關節病性別分布情況
經卡方檢驗,X2=0.7219,P>0.05,統計學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組在性別分布上,具有可比性。
表7 210例膝部骨性關節病病情分布情況
經卡方檢驗,X2=0.2188,P>0.05,統計學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組在病情分布上,具有可比性。
表8 210例膝部骨性關節病病程分布情況
經卡方檢驗,X2=2.9116,P>0.05,統計學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組在病程分布上,具有可比性。
表9 腰部雙盲階段兩組間療效比較
經Ridit檢驗,U=2.9392,P<0.05,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觀察組在治療腰椎骨性關節病的療效上優于對照組。
表10 腰部觀察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改善情況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壓痛和活動范圍比較△P<0.05與活動范圍比較☆P<0.05經t檢驗分析,疼痛、壓痛、活動范圍治療前后積分比較P<0.05,說明該藥對三個癥狀均有改善作用,同時將疼痛與壓痛、活動范圍的差值均數比較,P<0.05,說明該藥對疼痛癥狀的改善程度優于壓痛和活動范圍。壓痛與活動范圍的差值比較,P<0.05,從臨床觀察與癥狀積分分析,活動范圍的改善優于壓痛。
表11 腰部骨性關節病兩組起效時間比較
經t檢驗,t=4.688,P<0.05,說明觀察組起效時間較對照組起效快。
2、膝部骨性關節病的療效分析表12 膝部雙盲階段兩組間療效比較
經Ridit檢驗,U=3.056,P<0.05,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觀察組在治療膝部骨性關節病的療效上優于對照組。
表13 膝部觀察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改善情況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蹲起疼痛、壓痛、活動范圍比較△P<0.05經t檢驗分析,自發疼痛、蹲起疼痛、壓痛、活動范圍治療前后積分比較P<0.05,提示該藥對四個癥狀均有改善作用,同時將自發疼痛與蹲起疼痛、壓痛、活動范圍的差值均數比較P<0.05,說明該藥對自發疼痛癥狀的改善程度優于蹲起疼痛、壓痛、活動范圍。
表14 全部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經Ridit檢驗,U=5.1318,P<0.05,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兩組間療效比較,觀察組優于對照組。
表15 全部觀察組病程與療效關系
經Ridit檢驗,X2=10.4499,P<0.05,說明病程與療效有關,病程越短療效越好。
表16 觀察組病情與療效關系
經Ridit檢驗,X2=25.1863,P<0.05,說明病情與療效有關,病情越輕療效越好。
表17 全部觀察組年齡與療效關系
經Ridit檢驗,X2=11.0032,P<0.05,說明年齡與療效有關,年齡越小療效越好。
表18 各單位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經Ridit檢驗,各觀察單位間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說明各單位的觀察結果無差別,本發明藥效穩定可靠。
表19 觀察組安全性檢查
安全性觀察病例中,1例治療前WBC增高,觀察結束后恢復正常,7例治療前TBIL、GGT、ALT增高,治療后仍增高,但未起出治療前數值,2例治療前Bcr增高,治療后1例正常,1例無變化;1例陳舊性心肌梗塞,1例心動過緩,1例心肌缺血,治療前后無變化。
六、結論1、對療效評價本發明通絡祛痛膏(骨刺寧貼膏)治療骨性關節病(瘀血停滯,寒濕阻絡型骨痹癥)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腰部雙盲階段觀察組總顯效率73.33%,總有效率86.67%,腰部雙盲階段對照組總顯交率40%,總有效率75%;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療效統計分析,有顯著性差異(P<0.05);膝部雙盲階段觀察組總顯效率56.67%,總有效率86.67%,膝部雙盲階段對照組總顯效率28.33%,總有效率73.33%,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統計學分析,有顯著性差異(P<0.05);腰部開放階段觀察組總顯效率68.89%,總有交率85.56%;膝部開放階段觀察組總顯效率63.33%,總有效率77.78%;全部觀察組總顯效率65.67%,總有效率86%,全部對照組總顯效率34.17%,總有效率74.17%。統計結果表明,腰與膝雙盲階段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全部觀察組總體的療效優于全部對照組總體的療效,即骨刺寧貼膏的療效優于天和骨通貼的療效,本發明貼膏是一種治療骨性關節病的有效藥物。
2、主要癥狀體征改善情況從對腰、膝部觀察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變化情況的統計學分析(P<0.05),說明本發明貼膏對腰、膝骨性關節病所出現的癥狀和體征均有較好的療效,并且對腰部的疼痛和膝部的自發疼痛癥狀的療效好于其它癥狀,說明本發明貼膏具有較好的止痛效果。
3、中醫癥狀改善情況對中醫癥狀的臨床效果,經臨床觀察,其對疼痛相關癥狀改善明顯,如局部刺痛或痛有定處,屈伸不利效果較好。
4、起效時間觀察組的起效時間與對照組的起效時間比較,經統計學分析(P<0.05),說明觀察組的起效時間快于對照,即本發明貼膏對癥狀的改善要較天和骨通貼快。
5、相關分析本發明貼膏治療骨性關節病(瘀血停滯,寒濕阻絡型骨痹癥),對病程短、病情輕、年齡小的患者療效好于病程長、病情重、年齡大患者的療效。
6、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安全性觀察中,未發生對心、肝、腎功能的毒副作用,但在觀察病例中有10例在治療后期皮膚瘙癢、潮紅,有少許紅疹,當去掉貼膏后,12小時內皮膚瘙癢、潮紅、紅疹均消失,不影響繼續治療,可能是由于天氣熱、粘貼橡皮膏造成透氣性差所致。
總之,通過臨床觀察證明,本發明通絡祛痛膏適用于腰、膝部骨性關節病病人,療效優于天和骨通貼,是治療腰、膝部骨性關節病的理想藥物,療程以二周為宜,使用方便、安全等特點。有臨床實用價值,其開發推廣必為患者帶來福祉,為中醫藥學作出創造性貢獻。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骨性關節病的通絡祛痛膏,其特征在于,是由當歸100g、川芎62g、紅花62g、山柰62g、花椒72g、胡椒62g、丁香30g、肉桂62g、蓽茇62g、干姜62g、大黃62g、樟腦44g、冰片30g、薄荷腦30g,橡膠283g、松香267g、氧化鋅351g、凡士林28g、羊毛脂67g、液體石臘17g、二甲基亞砜9.8g、120#汽油1200ml制成。
2.實現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骨性關節病的通絡祛痛膏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先把當歸100g、川芎62g、山柰62g、花椒72g、干姜62g、胡椒62g、丁香30g、肉桂62g、蓽茇62g九味,粉碎成粗粉,加水1.5倍量,浸潤3小時,用水蒸汽蒸餾法提取6小時,收集揮發油,密閉備用;藥渣控干后與大黃62g,紅花62g粗粉混合,用質量濃度為90%的乙醇浸漬24小時后滲漉,收集初漉液1000ml,藥渣用質量濃度為70%的乙醇滲漉,收集續漉液2500ml,合并滲漉液,減壓濃縮至在80℃相對密度不得低于1.20,含水量不超過18.0%的浸膏,備用;再取橡膠283g、松香267g、氧化鋅351g、凡士林28g、羊毛脂67g、液體石臘17g、二甲基亞砜9.8g、120#汽油1200ml制成基質并去靜電,再加浸膏、結晶藥物樟腦44g、冰片30g、薄荷腦30g和揮發油,混打均勻,制成涂料,進行涂膏、切段、蓋襯、切片制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新的治療骨性關節病的通絡祛痛膏及其生產方法,有效解決用于治療骨性關節病的用藥問題,其技術方案是取當歸、川芎、山柰、花椒、干姜、胡椒、丁香、肉桂、蓽茇粉碎成粗粉,加水、浸潤,用水蒸汽蒸餾法提取,收集揮發油;藥渣控干后與大黃、紅花粉混合,照流浸膏劑及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乙醇浸漬后滲漉,收集初漉液,藥渣繼續用乙醇滲漉,收集續漉液,合并滲漉液,減壓濃縮成浸膏取橡膠、松香、氧化鋅、凡士林、羊毛脂、液體石臘、二甲基亞砜、汽油制成基質并去靜電,再加入浸膏,結晶藥物及揮發油,混勻成涂料,進行涂膏,切段、蓋襯、切片即成,其帖用方便,效果好,安全,易推廣應用,是治療腰、膝部骨性關節病的理想藥物。
文檔編號A61P19/00GK1723935SQ20051001779
公開日2006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13日 優先權日2005年7月13日
發明者呂秀蘭, 熊維政, 劉智慧, 陳世全, 張軍兵, 楊義厚, 樂仁漢, 盧玉斌, 鄔芙蓉, 李敦明, 周瓊, 余印祥 申請人:河南羚銳制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