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組織縫合方法和組織縫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組織縫合方法和組織縫合器。例如在食道和胃等管腔臟器在外科手術等操作過程中承受吻合或固定處理時,使用組織縫合器。
背景技術:
組織縫合器在現有技術中是公知的。組織縫合器在切除例如大腸或小腸的管腔臟器的病變部分之前或之后用于吻合正常管腔臟器的端部,或用于吻合所述胃和小腸的側部。通過多個環狀布置的作為縫合部件的縫合針來縫合組織并同時切除呈環狀被縫合的組織的大致中心部分,這種組織縫合器能大大地縮短手術時間。
同時,這種組織縫合器在插入(引入)到管腔臟器內的插入部分的遠端設置有縫合部分,該縫合部分具有多個縫合針,且縫合部分的遠端部分與作為組織固定部分的基部(anvil)可安裝地且可拆卸地成為一體。該基部通過與從縫合部分突出的縫合針接觸,使縫合針的足部折疊彎曲,從而縫合組織。另外,在組織縫合器的插入部分的近側上設置有控制部。
近年來,提出了一種待插入到管腔臟器內的插入部分,該插入部分考慮到插入到管腔臟器的深部的能力而形成為具有柔性,或者通過在其遠端布置觀察光學系統來改進插入性(例如,參見JP-A-2003-111763,U.S.P.No.5,411,508)。
此外,當利用具有改進插入性的插入部分的組織縫合器來使管腔臟器吻合時,插入部分和基部通過口或肛門插入到管腔臟器內。而且,通過確認插入部分的遠端位置和與該插入部分結合使用的基部的位置并控制它們中至少一個的運動,可以在管腔臟器的體腔中的目的位置處使管腔臟器吻合。
因而,除了在硬性鏡和鉗子的輔助下進行吻合,近年來還提出了一種組織縫合器,其通過在吻合部分和基部上相對地布置磁鐵以通過磁力使它們相互靠近,從而改善操作性(例如,參見U.S.P.No.5,411,507)。
但是,雖然在JP-A-2003-111763和U.S.P.No.5,411,508的組織縫合器中公開了觀察光學系統,但是該裝置本身設置在管腔臟器中,且因此為了在吸引體腔中布置在相互遠離的位置處的臟器的同時執行吻合,需要經腹部插入(引入)的硬性鏡和鉗子的輔助。此外,即使在經腹部的方法的前提下,組織縫合器的遠端位置和設置在管腔臟器中的基部的位置也需要通過硬性鏡來確定并通過夾持鉗子而被夾持引導,且因此存在處理操作繁瑣的缺點。
此外,U.S.P.No.5,411,507的組織縫合系統在待吻合的組織沒有被設置成相互靠近時并不起作用,且因此需要經腹部插入的硬性鏡和夾持鉗子的輔助,這同樣是一個缺點。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做出的,且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處理操作性改善的組織縫合器。
發明內容
在組織縫合器的縫合針接收部分(基部)中,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提供用于在其中傳送位置信息的位置信息傳送部件。
組織縫合器的構成包括插入部分,其具有內窺鏡插入管路;縫合部分,其具有布置在所述插入部分的遠端側上的縫合針射出部分;和縫合針接收部件(基部),其設置成與所述插入部分分開。所述縫合針接收部件在與所述縫合部分相對的狀態下,由通過插入部分被引入的處置工具夾持。所述縫合針接收部件能使穿過組織的縫合部件的遠端部分折疊(彎曲),其中該縫合部件已經從縫合部分的縫合針射出部分射出。
根據上述構成,在縫合針接收部分處,通過檢測從位置信息傳送部件發出的位置信息,操作者可以知道縫合針接收部件在組織中的位置。因此,操作者可通過基于該位置信息操作插入到所述插入部分中的處置工具,從而夾持所述縫合針接收部分。因此,能方便且容易地完成縫合的準備工作,而不用憑直覺,并能實現快速的縫合處理。
根據下面的說明、所附權利要求和附圖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發明裝置和方法的這些和其它特征、方面和優點,其中圖1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組織縫合器的外觀的構成圖;圖2是表示圖1的基部和縫合部分的剖視圖;圖3是表示圖1的基部的軸部件的剖視圖;圖4是表示圖1的一部分基部夾持件的剖視圖;圖5是表示圖1的基部和縫合部分插入到組織中的狀態的視圖;圖6是表示從圖5所示的狀態由基部夾持件通過組織來夾持基部的狀態的視圖;圖7是表示從圖6所示的狀態由基部夾持件通過組織來夾持基部的狀態的視圖;圖8是表示從圖7所示的狀態對組織進行縫合和吻合處理的狀態的視圖;圖9是表示從完成圖8所示的組織縫合和吻合的狀態使縫合的部分分離的狀態的視圖;圖10是表示第一實施例所采用的基部夾持部分的另一示例的視圖;圖11是表示第一實施例所采用的基部夾持部分的另一示例的視圖;圖12是表示夾持固定圖11的組織的狀態的視圖;圖13是表示第一實施例所采用的基部夾持部分的另一示例的視圖;圖14是表示圖13的夾持和固定狀態的視圖;圖15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組織縫合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圖16是表示縫合圖15的組織的狀態的視圖;
圖17是表示在用圖15的縫合部分來縫合組織之前的狀態的視圖;圖18是表示縫合圖17的組織的狀態的視圖;圖19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組織縫合器的一部分基部的剖視圖;圖20是表示圖19的基部的基部臂展開狀態的視圖;圖21是表示通過在圖19的基部的縫合部分側上的基部夾持件來夾持固定組織的初始狀態的視圖;圖22是表示通過基部夾持件來夾持圖21的基部的狀態的視圖;圖23是表示通過基部夾持件來夾持固定圖21的基部的狀態的視圖;圖24是表示從圖23的狀態對組織進行縫合和吻合處理的狀態的視圖;圖25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組織縫合器中所使用的基部的另一示例的視圖;圖26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組織縫合器的參考示例的視圖;圖27是表示圖26的組織縫合器在縫合組織之前的狀態的視圖;圖28是表示圖27的組織的縫合完成狀態的視圖;圖29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組織縫合器的另一參考示例的視圖;圖30是表示限制圖29的縫合部件的狀態的視圖;以及圖31是用于說明縫合圖29的組織的過程的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圖1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組織縫合器。該組織縫合器包括基部12,該基部作為縫合針接收部件且與縫合器主體2分開設置。
縫合器主體2具有位于插入部分3的遠端側上的縫合部分4和位于插入部分3的近側上的近側控制部5。插入部分3在其大致軸向部分上(參照圖2)形成有從縫合部分4到手持控制部5的內窺鏡插入管路6,且該內窺鏡插入管路6插入有內窺鏡7。內窺鏡7的處置工具插入管路8插入有處置工具,例如基部夾持件11,且基部12通過基部夾持部分9被可拆卸地夾持在基部夾持件11的遠端處。基部夾持件11在近側上設有近側控制部10,且該近側控制部10可操作地位于插入部分3的近側上。
縫合部分4插入有大致為中空的縫合針容器41,且縫合針容器41的遠端面設有成環狀排列為兩排形式的多個縫合針容納孔20(參照圖2)。縫合針容納孔20安裝有縫合針21,縫合針分別作為大致為馬蹄狀的縫合用的縫合部件。這里,多個縫合針容納孔20排列成兩排以環狀的形式輪替地設置在內周側和外周側上。
另外,縫合針容器41在縫合針容納孔20的內周側上設有刀具部件插入孔22,其成環狀且與縫合針容納孔20平行。此外,大致為圓柱形狀的移動部件23沿內窺鏡插入管路6的軸線可移動地插入到縫合針容器41中。在移動部件23的近側的一端上設有凹螺紋部分24,且該螺紋部分24與螺釘部件27螺紋聯接。螺釘部件27通過電纜28與后面將提及的電動機單元15(參照圖1)連接。當電動機單元15被驅動時,其轉動力通過電纜28被傳送以調節相對于移動部件23的螺紋聯接狀態,從而使移動部件23沿軸向移動。
移動部件23的另一端設有多個縫合針擠壓部件25,每個縫合針擠壓部件都大致為板狀且處于與縫合針容納孔20相對應的位置處,所述縫合針擠壓部件的寬度和厚度使其可插入到相應的縫合針容納孔20中。當移動部件23朝向近側向后最大程度地移動時,縫合針擠壓部件25的遠端位于縫合針容納孔20的近側端。此外,在移動部件23朝向遠端側最大程度地向前移動的狀態中,移動部件23推動以使縫合針擠壓部件25沿相同的方向移動,從而與縫合針21接觸,以從縫合針容納孔20的遠端面擠出縫合針21。
此外,在縫合針擠壓部件25的內側中設有刀具部件26,其為整體包圍內窺鏡插入管路6的圓柱形狀。刀具部件26的刃尖在移動部件23位于最近側位置處時被收納在縫合部分4的縫合針容納部件41中,且在移動部件23位于最遠側位置時從縫合部分4的遠端面突出。
基部12包括基部主體42和軸部件16,且軸部件16形成為具有可插入到內窺鏡插入管路6中的外徑。軸部件16設置有從基部主體42延伸的軸30(參照圖3),且軸30的遠端側形成有大致為球形的遠端夾持部分32。此外,遠端夾持部分32的近端側(后端側)在軸16的整個周邊上形成有裝配槽33,且基部夾持部分9可拆卸地夾持在裝配槽33處。
此外,軸30從裝配槽33的后部到基部主體42被軸蓋部件31覆蓋。軸蓋部件31在裝配槽33附近設有透明部分35,且軸30在透明部分35內側設有例如LED等的發光部件34,該部件構成位置信息傳送部件。發光部件34通過電纜36電連接到設置在基部主體42中的電源部件(未示出),并由該電源部件(未示出)供電而發光。
基部主體42具有多個凹入部分17,用于使大致呈環狀以兩排的方式設置在與縫合部分4的縫合針容納孔20相對的位置處的縫合針足部折疊(彎曲)。此外,大致為環狀的刀具部件接收狹縫18設置在與縫合部分4的刀具部件26相對的位置處。此外,基部主體42具有組織接收部分19,用于接收圍繞軸部件16的近端待被切除的組織。基部主體42設有導線插入孔39a(通孔),用于連接其遠端側和組織接收部分19(參照圖2)。
此外,近側控制部5通過防折疊部件13延伸有電纜管14,該電纜管14的端部電連接到電動機單元15。電動機(未示出)容納在電動機單元15中,且電動機的轉動力被傳送給電纜28。電纜28設置在連接電纜管14和縫合部分4的電纜管路29內,并連接到螺釘部件27用于傳送所述轉動力。
基部夾持件11設有基部夾持部分9,從而能在其遠端夾持和釋放基部12。如圖4所示,基部夾持部分9設有一對大致為中空形狀的夾持臂38,它們以位于插入部分3的遠端處的軸37為中心可打開和可閉合地樞轉,且夾持臂38的遠端部分設有在夾持臂38的閉合狀態中形成開口的夾持槽39。當夾持臂38閉合時,夾持槽39與基部12的裝配槽33裝配。基部夾持部分9的該對夾持臂38通過連桿機構(未示出)和操作線(未示出)與設置在插入部分3的近側上的近側控制部10連接。夾持臂38通過近側控制部10的打開-閉合操作,經由所述操作線和連桿機構而被操作打開和閉合。
在上述結構中,當組織(例如,大腸)被部分切除以縫合時,操作者先經肛門插入導線45到達大腸46的深部,如圖5所示。另外,操作者從導線45的肛門側端插入基部12,使其在導線45的引導下經過導線插入孔39a到達超過病變部分73的位置。接著,操作者在內窺鏡7插入在內窺鏡插入管路中的情況下,將縫合器主體2的插入部分經肛門插入到大腸46中。作為位置檢測裝置的內窺鏡在大腸46中到達病變部分73附近并停止在其肛門側。
在這種情況下,操作者通過經腹部插入的硬性鏡47確認基部12和縫合器主體2的插入部分3。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軸30中的發光部件34和插入到插入部分3中的內窺鏡7發出光,因此通過觀察透過大腸46的腸壁的光可以知道基部12的位置。因此,所述光構成位置信息。
此外,當操作者通過夾持鉗子74而夾持大腸46的病變部分73附近且將夾持部分移動到一側時,該夾持鉗子為經腹部插入到體腔中的引導部件,操作者通過另一夾持鉗子48將基部12拖到插入部分3的縫合部分4附近。
例如,當大腸形成環形時,大腸46的側面和其它側面相互接近,且基部12和插入部分3的縫合部分4變得相互靠近。操作者在使基部12和縫合部分4相互靠近的狀態下,通過減少硬性鏡47發出的光量,通過內窺鏡7檢測從基部12的發光部件34發出的光。當軸30被基部夾持件11夾持時,通過利用光作為引導的腸壁,基部12的遠端被夾持部分32容納在夾持臂38的中空部分中,且夾持臂38的夾持槽39與裝配槽33裝配在一起。從而,遠端被夾持部分32被基部夾持件11牢固地夾持固定(參見圖6和圖7)。
接著,操作者在將基部12與大腸46夾持在一起的狀態下,通過基部12和插入部分3的縫合部分4將內窺鏡7和基部夾持件11引入到內窺鏡插入管路6中,并將兩層大腸壁插設在它們之間。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驅動電動機單元15而使電纜28旋轉。然后,電纜28的轉動力傳遞給螺釘部件27,螺釘部件27被驅動而轉動,從而移動部件23朝所述遠端側方向線性移動。
在這種情況下,移動部件23推動縫合針擠壓部件25,使該縫合針擠壓部件隨著其移動而朝向遠側方向移動,并使縫合針21從縫合針容納孔20中被擠壓出。
然后,縫合針21的遠端部分穿透兩層大腸壁而與基部主體42的凹入部分17壓力接觸,且縫合針的足部沿著凹入部分17的形狀折疊到(彎曲到)內側以縫合所述大腸壁。此外,與縫合針擠壓部件25連續的刀具部件26通過移動部件23從縫合部分4突出并切割大腸壁以形成吻合開口部49。在這種情況下,刃尖被收納在刀具部件接收狹縫18中。由刀具部件26切除的組織被捕獲在組織接收部分19中。
在以這種方式完成縫合和切除大腸壁的階段,基部夾持件11暫時向前移動以在基部12和縫合部分4之間形成間隙,這樣被縫合針21縫合的大腸46就被釋放,之后,拔出插入部分(參照圖8)。
根據大致形成為環形的大腸46,在環部中腸腔側面結合有病變部分73而被吻合。操作者通過經腹部插入腸腔中的組織縫合切除器43切除和縫合所述環部的每個根部(參照圖9)。
此外,盡管在上面的說明中,對切除大腸部分的過程進行了說明,但是操作并不受此限制,在縫合其它組織的處置過程中也能同樣地操作。也就是說,操作者將基部12插入到第一組織中并將插入部分3插入到第二組織中,其中基部12構成了具有發光部件34的縫合針接收部件,而該發光部件構成位置信息傳送部件。根據該實施例,插入部分3包括結合有基部12的縫合部分4,該縫合部分設有多個大致呈環狀的縫合針射出部分,且具有基部夾持件11的內窺鏡7插入到插入部分3中。
接著,操作者例如利用插入到插入部分3中的內窺鏡7、或安裝到內窺鏡7上的基部夾持件11、或經腹部插入的硬性鏡47中的至少一個,通過檢測來自基部12的發光元件34的位置信息,從而指定基部12的位置。此外,在基部夾持件11或經腹部插入的夾持件(例如,作為引導部件的夾持鉗子48)的引導下,所述基部12通過第一和第二組織由基部夾持件11來夾持固定。之后,操作者通過插入部分3的縫合部分4和基部12進行縫合處理。
另外,盡管在上述縫合處理過程中,描述了這樣一種情況,其中經腹部插入的硬性鏡47和夾持鉗子48分別用作用于檢測來自基部12的位置信息的位置信息檢測部件和用于基于檢測到的位置信息來引導基部12的引導部件,但是所述處理過程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通過利用安裝在插入部分3上的內窺鏡7和基部夾持件11來構成所述引導部件。
如上所述,組織縫合器這樣構成,從而基部12設置有發光部件34,且通過基于來自發光部件34的位置信息確定基部12的位置,由通過插入部分3插入的內窺鏡7的基部夾持件11來夾持基部12以使其相對于縫合部分4被固定。
據此,通過由經腹部插入的硬性鏡47檢測基部12的位置信息并利用同樣經腹部插入的夾持鉗子48可以執行高精度的引導,且所述基部能被牢固地夾持以被迅速且容易地固定。
例如,在夾持鉗子48的輔助下,通過使基部12位于這樣的組織中,例如靠近插入部分3的縫合部分4的大腸腔,操作者能通過內窺鏡經腹腔確定基部12并容易執行吻合操作。
此外,據此,可以切除并使大腸等的管腔吻合,而不用切割腸腔壁,并且高可靠性地和高精度地進行切割和吻合處理。
此外,安裝到內窺鏡7上的基部夾持件11的基部夾持部分的結構并不限于上述說明的結構,而是即使在該結構如圖10、11、12、13和14所示構成的情況下也能同樣有效。但是,在圖10至圖14中,與圖1至圖9中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標號表示且省略對它們的說明。
根據圖10的基部夾持部分的結構,基部夾持部分50包括操作線51,其連接到近側控制部10并插入到護套52的遠端部分中;和一對夾持臂54,其設置成在操作線51的遠端部分處可打開和可閉合。該對夾持臂54設置成在從護套52的遠端部分突出的狀態下可展開,且其遠端側設有夾持槽53和中空部分55,夾持槽53具有能裝配到基部12的軸30的裝配槽33中的開口部分直徑,而中空部分用于容納基部12的遠端夾持部分32。
此外,根據圖11和圖12的基部夾持部分的結構,基部56的軸部件57的遠端側順序設有裝配槽58和遠端夾持部分59,且遠端夾持部分59的遠端側設有磁鐵部件60,該磁鐵部件還用作位置信息傳送部件。此外,與基部56結合使用的基部夾持部分61的遠端部分設有凹入部分62,該凹入部分與軸部件57的裝配槽58相對應。此外,與磁鐵部件60相配合的、兼用作位置信息傳送部件的磁鐵部件63軸向可移動地容納在凹入部分62中。磁鐵部件63與操作線64連接,從而在近側控制部10的操作下可以前后移動。
在上述結構中,將基部56插入例如小腸等的管腔內,使基部夾持件61靠近基部56,通過操作近側控制部10擠出操作線64,且磁鐵部件63從基部夾持部分61突出。這樣,磁鐵部件63和基部56的磁鐵部件60通過之間的磁力而相互吸引,從而相互靠近以磁耦合。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操作近側控制部10再次拉動操作線64,將軸部件57拉到基部夾持部分61的內部中,且使突出部分62裝配到裝配槽58中從而被固定夾持(參見圖12)。通過磁鐵部件60和磁鐵部件63之間的磁力作用,可以進一步促進夾持和固定操作的確認信息。
根據圖13和圖14的基部夾持部分的結構,作為基部夾持部分65,連接到近側操作部分10上的操作線68插入到操作管67中,且操作管67沿軸向方向可移動地插入到插入護套66中。此外,操作管67的遠端具有一對能打開和閉合的夾持臂71,該對夾持臂在從插入護套66突出的狀態下處于展開狀態。該對夾持臂71的遠端側設有夾持槽69和中空部分70,該夾持槽具有裝配到軸部件57的裝配槽58的開口直徑(參照圖11),且該中空部分用于容納遠端夾持部分59。
此外,設置在操作線68的遠端處的磁鐵部件72與基部56的軸部件57的磁鐵部件60相對應,并通過沿軸向方向隨著操作管67在插入護套66中移動而從插入護套66的遠端伸出和縮回到該遠端。
在上述情況中,首先操作者在通過操作近側控制部10而擠出操作管67和操作線68的狀態下,使基部保持部分65靠近插入到管腔(例如,小腸等)中的基部56。然后,基部56的磁鐵部件60和操作線的磁鐵部件72相互吸引靠近且磁耦合。
接著,將操作線68拉入操作管67,并將操作管67拉入插入護套66。之后,通過上述拉動操作使操作管67的該對夾持臂71閉合,夾持槽69裝配到基部56的軸部件57的裝配槽58中,且基部56被基部夾持部分65夾持固定。
此外,雖然在說明書所述實施例的過程中,說明了使位置信息傳送部件利用LED等的發光部件34和磁鐵部件60,63的磁力的情況,但是位置信息傳送部件并不限于此。例如,位置信息傳送部件可以構成為傳送諸如可見光等的電磁波作為位置信息。位置信息傳送部件和用于檢測位置信息的位置檢測部件可以是將電能轉換為可見光等的光能的部件,例如LED半導體或液晶冷光屏、半導體激光器、利用發光氨通過化學反應的發光元件、或發出通過從內窺鏡發出的光而感應產生的熒光的熒光物質。
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由于在體腔內易于檢測到這些顏色的熒光,因此通過綠色或藍色的熒光可以獲得期待的效果。
此外,發出的光(電磁波)能量不限于可見光的能量,而可以是,例如具有超短波長的無線電波、X射線,γ射線等,或具有較長波長的紅外線等的能量。此外,作為待傳送的能量,還可以有效地利用超聲波等的振蕩能或聲能。作為檢測位置信息的方法,除了檢測設置在內窺鏡的遠端處的CCD等的光,還可以采用通過天線檢測無線電波、通過霍爾元件等檢測磁場、通過閃爍器檢測放射線、通過變換器檢測超聲波等的方法。
此外,盡管在第一實施例中,說明了這樣的情況,其中基部夾持件11作為處置工具通過內窺鏡7插入到插入部分3中,但是第一實施例并不限于此。例如,基部夾持件11可以直接插入到插入部分3的內窺鏡插入管路6中。
圖15和圖16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組織縫合器的主要部分。圖15表示夾持狀態,而圖16表示縫合狀態。順便說一句,圖15和圖16中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標號表示,且省略對它們的說明。
也就是說,縫合部分76設置在插入部分3的遠端部分處,且插入有大致為環狀的縫合針容器77。縫合針容器77的遠端面設有用于穿透的多個縫合針容納孔78,這些縫合針容納孔呈環狀設置為兩排。縫合針容納孔78設置成使得所述孔的位置在外側和內側上相互輪替。縫合針容器78的近側端設有形式為追隨縫合針容納孔78的環狀縫合針滑動狹縫79,如圖17和圖18所示。
縫合針容納孔78容納有大致為馬碲狀的縫合針80,該縫合針相應地構成縫合用的縫合針部件,且縫合針80的近側相對地設有縫合針擠壓部件84。縫合針擠壓部件84設有突出部分82,該突出部分與縫合針80接觸并與設置在縫合針容納孔78的近側上的突出部分81接觸。縫合針擠壓部件84還設有突出部分83,該突出部分突入到突出部分81的近側上的縫合針滑動狹縫79中。縫合針擠壓部件84的突出部分83設有傾斜面。
此外,縫合針容納部件77在縫合針容納孔78的內周側上設有大致為環狀的刀具部件插入孔85。另外,縫合針容器77的近側設有大致為圓柱形的轉動部件86,該轉動部件在其遠端側具有一平面,該轉動部件能繞著內窺鏡插入管路6的軸線轉動。轉動部件86的遠端面設有大致為板狀的縫合針滑塊87。縫合針滑塊87的遠端部分設有一傾斜面,且該傾斜面待與突出部分83的傾斜面接觸(參見圖17)。另外,縫合針滑塊87的內周側設有大致為薄板狀的刀具部件88。刀具部件88的刃尖從縫合針容納部件77朝向遠端側突出,并插入通過刀具部件插入孔85。
轉動部件86的近側形成為大致圓柱形,其內壁側設有齒輪(未示出),且齒輪部件89與該齒輪(未示出)嚙合。驅動齒輪90與齒輪部件89嚙合。該驅動齒輪通過電纜91連接到電動機單元15,且通過由電纜91從電動機單元15傳送的驅動力被驅動轉動。
縫合針容器77的遠端側被蓋部件92覆蓋。該蓋部件92具有多個縫合針插入孔93,這些插入孔大致成環狀設置為兩排且處于與縫合針容納孔78相對的位置,且縫合針插入孔93的內周部分設有與刀具插入孔85對應的中心孔94。此外,在蓋部件92和縫合針容器77之間的間隔中,接合地設置有彈簧部件95,該彈簧部件相對于縫合針容器77朝向遠端方向推動蓋部件92。由于設置在蓋部件92的近側內壁上的突起抵靠縫合針容器77的突起部件96,因此蓋部件92不與縫合針容器77分離。
此外,基部98大致在其中心部分處設有軸部件100,該軸部件待由通過內窺鏡插入管路6插入的基部夾持件99固定夾持。另外,軸部件100的周圍部分設有多個凹入部分101,這些凹入部分呈環狀設置為兩排且處于與縫合針容納孔78和縫合針插入孔93相對的位置處。而且,刀具接收狹縫102設置在與刀具插入孔85相對的位置處。
另外,雖然在圖15和圖16中沒有示出,但是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基部98在軸部件100中設有,例如發光部件34作為位置信息傳送部件,且位置信息通過發光部件34被發送。
在上述情況中,當縫合諸如胃壁103和小腸壁104的腔壁時,首先,操作者將胃壁103和小腸壁104放置在縫合部分76和基部98之間。操作者根據來自基部98的位置信息,通過操作與內窺鏡7成一體的基部夾持件99來夾持基部98的軸部件100,從而完成該過程,其中內窺鏡7通過插入部分3而被插入。在這種狀態下,當操作者將基部夾持件99拉入到內窺鏡插入管路6中時,蓋部件92抵抗彈簧部件95的偏壓力而按壓所述近側。從而,刀具部件88的刃尖從蓋部件92的遠端面通過刀具部件插入孔85和中心孔94突出,且當穿透胃壁103和小腸壁104時接收在刀具接收狹縫102中。這樣,縫合部分76、胃壁103、小腸壁104和基部98相互緊密接觸(參照圖16,圖18)。
在這個階段,操作者驅動插入部分3的電動機單元15。然后,電動機單元15的驅動力被傳送給電纜91以使其轉動,且轉動部件86通過驅動齒輪90和齒輪89被驅動轉動。轉動元件86的轉動使縫合針滑塊87移動,從而在縫合針滑動狹縫79中與突出部分83的傾斜面滑動接觸,并朝向遠端側擠壓縫合針擠壓部件84和縫合針80。之后,縫合針80的足部通過經由縫合針插入孔93插入而穿透胃壁103和小腸壁104,并與設置在與其相對位置處的基部98的凹入部分101接觸。所述足部被折疊從而沿凹入部分101彎曲到內側,以將胃壁103和小腸壁104縫合在一起。
同時,縫合針滑塊87使刀具部件88隨著轉動部件86的轉動而沿著刀具插入孔85轉動,從而用穿透胃壁103和小腸壁104的刃尖部分切除胃壁103和小腸壁104。
根據第二實施例,通過利用大致為板狀的刀具部件88來切割環狀的組織,從而可以緩解作用到縫合針擠壓部件84、刀具部件88等的構成件和組織上的力。因此,通過緩解作用到組織上的力的大小,可以防止組織損傷,諸如清創術等。而且,隨著驅動力的減小,可以實現較小直徑的驅動電纜91并簡化結構。
圖19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組織縫合器的主要部分。順便提及,圖19中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標號表示,且省略對它們的說明。
也就是說,基部150形成有基部遠端部分151,該基部遠端部分在基部主體152的一端面處具有球面(參照圖19和圖20),并且構成另一面的基部主體152的近側突出以設置有軸部件158,該軸部件在其大致中心部分處具有遠端夾持部分159。此外,基部主體152的周圍部分在其多個部分(例如,在其大致為交叉形狀的四個部分)處設有凹入形狀的基部臂容納部分153。基部臂容納部分153設有構成縫合針接收件的基部臂155,從而能通過其樞轉軸154而折疊和展開。
基部臂155分別在樞轉軸154和突出部分156之間接合安裝有盤簧部件157,以沿展開方向施加偏壓力,且當基部臂155通過盤簧部件157的偏壓力而繞樞轉軸展開時,基部臂155沿周向從基部主體152突出。此外,基部臂155能抵抗盤簧部件157的偏壓力而反向轉動,以折疊容納在基部臂容納部分153中。由此,基部150的外形變得與基部主體152的外形尺寸大致相同,從而變成所謂的小直徑形式。
基部臂155分別在其近側設有凹入形狀的鎖定部分163,且徑向形成在操作線165一端處的突出部分164選擇地被相應的鎖定部分163鎖定。操作線165的中部松散地插入到設置在軸部件158上的線插入管路161中且沿軸向可移動。操作線165的基端部分設置有操作部分162,且操作部分162突出到設置在軸部件158上的狹縫160從而能被操作而沿軸向移動。操作線165沿基部主體的方向通過彈簧部件166被施加有偏壓力。當操作部分162被基部夾持件170夾持時,操作部分162抵抗彈簧部件166的偏壓力朝近側方向移動,且多個突出部分164分別與基部臂155的鎖定部分163分離。
此外,雖然圖中未示出,但是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對應于例如軸部件158,基部150設有,例如發光部件34作為位置信息傳送裝置,且位置信息通過發光部件34傳送。
另一方面,構成組織縫合器的插入部分169的遠端側設有縫合部分172。縫合部分172在其大致為交叉形狀的四個部分處例如設有與基部150的基部臂155對應的寬度較寬部分172a。寬度較寬部分172a的形狀設置為對應于基部臂155展開的狀態,且與第一實施例相似,設有例如縫合針容納孔20和刀具部件插入孔22。此外,縫合部分172設有內窺鏡插入管路178,該內窺鏡插入管路同樣插入有內窺鏡7,而內窺鏡插入有基部夾持件170。
在上述情況中,操作者在使基部臂155圍繞待容納在基部臂容納部分153中的樞轉軸折疊的狀態下,例如經口腔將基部150插入到作為管腔的小腸168中。另一方面,操作者例如經口腔將插入部分169插入到作為管腔的胃167中,切割胃167的一部分以從其開口部分171到達體腔(參照圖21)。在這種情況下,操作者根據來自基部150的位置信息確定基部150在小腸168中的位置,切割小腸168的相應部分。操作者通過插入部分的基部夾持件170將基部軸部件158以及遠端夾持部分159和操作線165的操作部分162夾持在一起(參照圖22)。
接著,操作者將基部夾持件170引入到插入部分中。然后,操作線165的操作部分162通過基部夾持件170抵抗彈簧部件166的偏壓力朝向近側移動,且突出部分164與基部臂155的鎖定部分163分離。由此,基部臂155通過盤簧部件157的偏壓力繞樞轉軸沿展開方向樞轉,從而與基部臂容納部分153分離而展開。同時,當基部夾持件170被拉入插入部分169中時,基部150的基部臂155通過將胃壁和小腸壁插設在其與縫合部分172的寬度較寬部分172a之間而與縫合部分172的寬度較寬部分172a接觸。
在這個階段,操作者通過操作插入部分169的控制部10(參照圖1),從縫合部分172的縫合針插入孔172c擠出縫合針(為了圖示方便未在圖23中示出)。之后,擠出的縫合針21的遠端部分通過穿透胃壁和小腸壁(參照圖23)被按壓到基部臂155的凹入部分(未示出)中進行縫合。之后,刀具部件172e從縫合部分172的刀具部件插入孔172d被擠出,其被縫合的內周側呈環狀被切割且形成了吻合孔173,如圖24所示。
根據第三實施例,通過可容易地將基部150插入到管腔中并且通過可實現較大直徑的縫合,能進一步改善處理操作性。
此外,根據第三實施例,在縫合過程中可以精確地設定縫合部分172與基部150之間的位置關系。此外,據此,通過操作使內窺鏡7和基部夾持件170扭轉而可以調節縫合部分172和基部150之間的位置關系,因此能方便、容易且準確地夾持固定所述縫合部分172和基部150。
此外,基部的結構并不受上述情況的限制,相反該結構還能如圖25所示構成。順便說一句,圖25中與圖19至圖24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標號表示,且省略對它們的詳細說明。
也就是說,在圖25中,基部主體151的軸部件158的根側設有大致為六角形狀的突出裝配部分158a。此外,基部結構這樣構成,即,在內窺鏡插入管路178的遠端側上形成大致為六角形狀的凹入裝配部分172b,該內窺鏡插入管路位于插入部分169的縫合部分172中,且所述基部150在將基部主體151的凹入裝配部分158a裝配到凹入裝配部分172b上的狀態下被固定夾持。從而,可以準確地設定基部150和縫合部分172之間的位置關系并能實現良好的效果。
下面,將參照
組織縫合器的第四實施例。
圖26表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組織縫合器,其包括待插入到大致柔性的組織中的插入部分112;設置在插入部分的遠端側上的縫合部分111;設置在插入部分的近側上的操作部分113;和設置在縫合部分111的遠端側上的基部部分114。
其中一操作軸115在基部部分114的近側上延伸。操作軸115設置成能在操作軸插入管路116中前后移動,該操作軸插入管路用于從其遠端到近側連通縫合部分111、插入部分112和操作部分113。近側從操作部分113突出,且夾持部分119設置在近側的端部處。
此外,基部部分114設有內窺鏡插入管路121,該內窺鏡插入管路朝向所述基部部分的遠端側開口、與近側連通并與操作軸115連通,且內窺鏡131可操作地通過內窺鏡插入管路121插入。內窺鏡插入管路121在遠端側和近側上設有氣密閥117,118,且在它們之間設有預定間隔。另外,操作軸115在側壁部分處設有多個吸引孔120,這些吸引孔以朝向遠端側擠出的方式設置在基部部分114和縫合部分111之間,且在近側上的端部設有與內窺鏡插入管路121連通的吸引接口122。該吸引接口122與吸引源(未示出)連接,以通過該吸引源抽吸操作軸的內部。
縫合部分111在其遠端側大致形成為圓柱形狀,并在其近側上設有操作軸插入管路116,而且所述操作軸插入管路116中插有操作軸115。
另外,縫合部分111包括縫合針容器123,該容器具有朝向近側操作部分113延伸的管部件。縫合針容器123的遠端側設有多個貫穿縫合針容器123的縫合針容納孔124,這些容納孔大致成環狀布置成兩排。縫合針125分別容納在縫合針容納孔124中。
縫合針容器123的近側設有大致為圓柱形的移動部件126,該移動部件設置成能與操作軸插入管路116同軸地朝向遠端和后方移動。移動部件126的遠端面設有多個縫合針擠壓部件127,每個縫合針擠壓部件均大致為薄板形狀且位于與縫合針容納孔124相對的位置處。此外,在移動部件126的近側的壁面上,從插入部分112的遠端朝向近側連通的擠壓部件129延伸到近側操作部分113。擠壓部件129設置成在擠壓部件插入管路128中可移動,該擠壓部件插入管路安裝在操作軸115的外部。
另外,基部部分114近側上的端面設有凹入部分130,這些凹入部分設置在與縫合針容納孔124相對的位置處。
操作部分113突出以提供用于夾持的夾持部件132,且夾持部件132的大致根部設有手柄部件134,該手柄部件能以軸133為中心樞轉。手柄部件134通過連桿135與操作環144連接。操作環144設置成能與操作軸插入管路116同軸地前后移動并連接到擠壓部件129上。
此外,操作部分113的內側設有大致為桿狀的突出部分137,該突出部分從近側向內側突出。突出部分137設置成與可彈性變形的懸臂彈簧部件136相對并被該懸臂彈簧部件136選擇地彈性鎖定,該懸臂彈簧部件設置在操作軸115的側部上。另外,彈簧部件138接合地安裝在操作軸115的突出部分137和縫合針容器123之間。
此外,操作部分113設有與懸臂彈簧部件136相對的切換孔139,且切換孔139設有能被操作按壓的切換件140。切換件140與操作軸115的懸臂彈簧部件136相對,通過操作按壓切換件140來按壓懸臂彈簧部件136并使操作部分113解除被突出部分137鎖定。由此,操作軸115通過彈簧部件138的偏壓力被偏壓朝向近側移動。
在上述情況中,組織縫合器進行所謂的逆流性食道炎的治療處理,以例如在胃-食道接合部分143處形成閥結構,該接合部分是組織在賁門處的縫合部分。
也就是說,操作者在插入到操作軸115中的內窺鏡131的視野范圍內,將包括基部部分114的插入部分112的縫合部分111經口腔插入到胃-食道接合部分143中。接著,操作者克服彈簧部件138的壓縮力擠壓從操作部分113突出的操作軸115。然后,基部部分114從縫合部分111朝向遠端側伸出,并在基部部分114和縫合部分111的遠端面之間形成有空間,如圖26的剖視圖所示。在這種情況下,懸臂彈簧部件136與將被保持的操作軸115的突出部分137接觸,并通過其遠端部分將切換件140向上按壓到操作部分113的外部。在這種情況下,操作者通過使插入到胃141中的內窺鏡131反向旋轉來調節基部部分114的位置,從而將所述空間調節設置在胃-食道接合部分143的適當位置處。
在這個階段,操作者驅動吸引源(未示出),該吸引源與設置在操作軸115的夾持部分119處的吸引接122連接。然后,抽吸操作軸115的內部,且食道142被吸引到形成在基部部分114和縫合部分111之間的空間中(參照圖27)。接著,操作按壓操作部分的切換件140。這樣,操作軸115通過彈簧部件138的偏壓力朝向近側方向被按壓返回,且食道142被夾持在基部部分114與縫合部分111之間。
接著,當握持手柄134時,操作環144沿遠端側方向移動,而擠壓部件129、移動部件126和縫合針擠壓部件127沿遠端側方向移動。在這個階段,縫合針擠壓部件127使縫合針125從縫合針容納孔127伸出,縫合針125的遠端部分刺穿食道142并與基部部分114的凹入部分130接觸,且所述遠端被折疊彎曲到內側從而在食道的整個周邊上縫合食道(參照圖28)。
根據第四實施例,通過經口腔的方法且在一個動作中能在整個周邊上縫合食道-胃接合部分,在胃-食道接合部分處能容易地形成希望的閥,且因此針對逆流性食道炎能實現較高的治療效果。此外,根據這種情況,通過在內窺鏡的視野范圍內確定待縫合的位置來執行縫合,因此能實現方便、容易且正確的治療。
另外,圖29表示根據第五實施例的組織縫合器,設置在遠端側的基部部件176突出以在其近側提供操作軸部件177。基部部件176和操作軸部件177形成有從遠端側到達近側的內窺鏡插入管路178。縫合器主體179安裝在操作軸177外部從而能朝遠端并向后移動,且縫合針按壓部件180插入到縫合器主體179的外周部上從而能前后移動。內窺鏡插入管路178插入有內窺鏡181且其近側設有近側操作部分(未示出)。
另一基部部件176的外周壁沿軸向方向(朝遠端和向后方向)設有多個狹縫部分182,這些狹縫部分之間有預定的間隔(參照圖30)。另外,縫合器主體179的遠端側設有多個鎖定縫合針容納狹縫部分183,這些部分以預定的間隔與狹縫部分182相對設置。鎖定縫合針容納狹縫部分183被固定以將鎖定縫合針部件184的近側端部容納在位于近側遠端部的固定位置185處。
根據鎖定縫合針部件184,在所述近側,其遠端側形成為具有朝向縫合器主體179的外側方向開口的傾斜角,且其縫合針遠端部分設置成朝向縫合器主體179的遠端部分的外側和縫合器主體179的周壁開口。此外,縫合針按壓部件180的遠端側設有多個容納在狹縫部分182和鎖定縫合針容納狹縫部分183中從而能朝向遠端和后方移動的限制突起186,這些突起之間設有預定間隔。
另外,縫合器主體179的遠端部分設有多個位于鎖定縫合針容納狹縫183之間的縫合針容納孔187,這些容納孔187與形成在近側上的基部部件176的側面、用于彎折縫合針的凹入部分(未示出)相對應。
在上述構成中,首先,操作者通過操作拉動操作軸部件177而使基部部件176大致與縫合器主體179接觸,并使縫合針按壓部件180沿遠端側方向移動。之后,通過縫合針按壓部件180的限制突起186來按壓鎖定縫合針部件184,使其容納在基部部件176的鎖定縫合針容納狹縫部分182中。
在這個狀態下,內窺鏡181通過內窺鏡插入管路178而插入,整個裝置經口腔沿內窺鏡181插入到食道-胃縫合部分189。接著,操作者在反向觀察胃內的內窺鏡181的同時,通過使操作軸部件177伸出,從而在基部部件176與縫合器主體179的遠端部分之間形成有空間,如圖29的剖視圖所示。在這個階段,當操作者將縫合針按壓部件180收回到近側時,鎖定縫合針部件184朝向縫合針按壓部件180的外周側伸出。
在這個狀態下,整個裝置經口腔被按壓以向前移動,鎖定縫合針部件184刺穿食道188的肌肉層(參照圖31),之后,縫合針按壓部件180被按壓向前移動到縫合器主體179。然后,通過使縫合針按壓部件180的限制突起186與鎖定縫合針部件184接觸而朝向所述遠端側移動,鎖定縫合針部件184再次容納在鎖定縫合針容納狹縫部分183中。從而,食道188被拉入到形成在基部部件176和縫合器主體179的遠端之間的空間內。通過在這個狀態下拉動操作軸部件177,食道188在基部部件176和縫合器主體179的遠端之間被刺穿,且之后操作一控制部(未示出),從而通過設置成容納在縫合器主體179中的縫合針(為了圖示簡便而未示出)基本在食道的整個周邊上縫合食道組織。
根據該第五實施例,通過鎖定縫合針部件184以機械的方式下拉所述食道組織,且通過在包括肌肉層的所有層處縫合食道組織的整個周邊,從而能在食道-胃接合部分處形成閥結構,因此所形成的閥能承受長時間使用。
此外,雖然根據上述實施例,說明了在整個周邊上縫合組織的情況,但是所述實施例并不限于此,而是例如,待縫合的位置也可以被限定為食道-胃接合部分的一部分,例如其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周邊。由此,例如在病人的癥狀比較輕微的情況下,不需要在整個周邊上形成閥結構,并且通過相反地限制所縫合的部分,減少用于下拉所縫合的部分、基部和食道組織的鎖定縫合針部件的數量和外徑,可以減少組織縫合器的插入部分的外徑并能緩解在插入所述組織縫合器時對病人造成的負擔。
雖然已經參照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表示和描述,但是當然應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的情況下,能容易地在形式或細節方面做出不同的修改和變化。因此,本發明并不限于所描述和示出的具體形式,而是應覆蓋可能落在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內的全部變形。
權利要求
1.一種組織縫合器,其包括插入部分,設有內窺鏡插入管路;縫合部分,設有縫合針射出部分,該縫合針射出部分設置在所述插入部分的遠端側;縫合針接收部件,其與所述插入部分分開設置,用于在通過組織與所述縫合部分相對的狀態下,被通過所述插入部分引入的處置工具夾持和固定,所述縫合針接收部件使從所述縫合部分的縫合針射出部分射出并穿過所述組織的縫合用的縫合針部件的遠端部分彎曲;和位置信息傳送部件,其設置在所述縫合針接收部件中用于傳送位置信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織縫合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位置檢測部件,用于通過接收來自所述位置信息傳送部件的位置信息來檢測所述縫合針接收部件的位置;和引導部件,用于根據所述位置檢測部件檢測到的信息來引導所述縫合針接收部件。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織縫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檢測部件設置在通過所述插入部分引入的內窺鏡和所述處置工具的至少一個上,且所述引導部件由通過所述插入部分引入的處置工具或內窺鏡構成。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織縫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檢測部件和引導部件中的至少一個包括經腹部引入的內窺鏡和處置工具。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織縫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縫合針接收部件利用磁力被夾持并固定到所述處置工具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織縫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縫合部分包括刀具部件,用于切割所述縫合針射出部分的內周部分。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織縫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縫合針接收部件這樣構成,以使其設有夾持部分的主體的直徑小于所述縫合部分的直徑,多個臂部分設置在所述主體上從而能被折疊和展開,且在所述夾持部分處被夾持的狀態下,所述多個臂部分從折疊位置展開到與所述縫合部分相對的位置處。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織縫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縫合部分設有多個大致為環狀的縫合針射出部分。
9.一種組織縫合器的縫合針接收部件,其包括位置信息傳送部件,用于輸出電磁波以通知其位置。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組織縫合器的縫合針接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信息傳送部件輸出光作為所述電磁波。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組織縫合器的縫合針接收部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軸部件,其構成由處置工具夾持的部件并包括所述位置信息傳送部件。
全文摘要
用于傳送位置信息給縫合針接收部分的位置信息傳送部件設置在具有該縫合針接收部分(基部)的組織縫合器中。從而,操作者能容易地掌握縫合針接收部分在組織中的位置并能迅速執行縫合。一般地,組織縫合器的構成包括具有內窺鏡插入管路的縫合部分,設有布置在插入部分的遠端側上的縫合針射出部分的縫合部分,和與插入部分分開設置的縫合針接收部件(基部),該部件在通過組織與縫合部分相對的狀態下,由通過插入部分引入的處置工具夾持固定,用于使從縫合部分的縫合針射出部分射出并穿透組織的縫合用縫合針部件的遠端部分彎折。
文檔編號A61B17/03GK1720872SQ20051008313
公開日2006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13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14日
發明者岡田裕太, 關根竜太 申請人:奧林巴斯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