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治療婦科疾病的中藥液體膠囊及其制備方法

文檔序號:966739閱讀:47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婦科疾病的中藥液體膠囊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成藥及其制備工藝,尤其涉及一種治療婦科疾病的中藥液體膠囊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有一種中成藥“婦樂沖劑”,用于治療盆腔炎、附件炎、子宮內膜炎等引起的帶下、腹痛等癥,臨床應用效果較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八冊)中查到該藥處方及制備方法處方忍冬藤500g 大血藤500g甘草50g大青葉150g蒲公英150g 牡丹皮150g赤芍150g 川楝子150g延胡索(制)150g 大黃(制)100g制法以上十味,取大黃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6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濾過,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0~1.22(45~50℃)的清膏,殘渣備用;其余忍冬藤等九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加入大黃滲漉殘渣后,煎煮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6~1.08(85~90℃)的清膏,與上述清膏合并,混勻,噴霧干燥成粉,加輔料適量,制成顆粒,干燥,整粒,即得。
以上方法存在如下不足1、滲漉法提取效率低,耗時長,一道工序就影響整個提取過程的進度;2、處方中大部藥材的有效成分具有醇溶性,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溶于水,但原制劑大分藥材用水煎,難免會帶來更多無效成分和雜質,影響了療效,還給制劑造成困難;3、制劑量大,不方便患者的服用、攜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制備工藝的上述缺陷,為患者提供更有效、服用更方便的具有相同功效的治療婦科疾病的中藥液體膠囊藥物,同時提供生產效率高、工藝更簡單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所述液體膠囊是由中藥浸膏粉與助懸劑、植物油組成,其重量比為1∶0.04-0.10∶0.7-2.0。所述中藥浸膏粉由忍冬藤、大血藤、甘草、大青葉、蒲公英、牡丹皮、赤芍、川楝子、延胡索(制)、大黃(制)制成,各組成部分的重量比為忍冬藤∶大血藤∶甘草∶大青葉∶蒲公英∶牡丹皮∶赤芍∶川楝子∶延胡索∶大黃=10∶10∶1∶3∶3∶3∶3∶3∶3∶2。
本發明所述的助懸劑可以是蜂蠟、卵磷脂、單硬脂酸鋁、乙基纖維素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混合物,優選為蜂蠟,而植物油可以是大豆油、芝麻油、花生油、菜籽油及其他可食用植物油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混合物。鑒于大豆油的價格低廉、產量大、品質穩定,故定為最佳選擇。
按照一般規律,混懸劑的量越大,混懸液的穩定性就越好,然而在實際生產中,混懸劑的量太大,又會造成成本的增加,給生產過程也帶來麻煩,因此必須在能達到穩定效果的基礎上盡量減小混懸劑用量,發明人經過實驗摸索,確定了中藥浸膏粉與蜂蠟、大豆油的最佳重量比為1∶0.06∶1.1,這樣既能完全滿足穩定性的要求,又節約了混懸劑的用量。
本發明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取甘草、大青葉、蒲公英、牡丹皮、延胡索、赤芍、大黃七味,用6~10倍量的60~80%乙醇加熱回流2~3次,每次1~2小時,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靜置,濾過,濾液保存備用;b.取忍冬藤、大血藤、川楝子等三味,加8~12倍量的水煎煮2~3次,每次1~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達60~80%,冷藏12~24小時,濾液回收乙醇,靜置,濾過,濾液備用;c.將a與b中的濾液合并,進一步濃縮后,干燥,制成細粉;d.取助懸劑、植物油,60-70℃加熱熔化,加入上述藥粉,混勻,制成混懸液,60-70℃保溫,用液體膠囊灌裝機制成液體膠囊。
本發明所得到的產品相對原有技術的產品,更加精制,單位制劑載藥量增加,且含藥量準確,無不良氣味,患者服用方便,基本克服了原有技術產品的各種弊端,達到了本發明的目的。
經過以上工藝步驟,使處方得膏率大大降低,僅為5%左右。而按“婦樂沖劑”工藝條件平行實驗的得膏率卻在20%以上,可以大大降低每次的服用量(原劑型每次服用15-20克,本發明每次服用1-3克)。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1取忍冬藤10kg、大血藤10kg、甘草1kg、大青葉3kg、蒲公英3kg牡丹皮3kg、赤芍3kg、川楝子3kg、延胡索(制)3kg、大黃(制)2kg;再按以下步驟制得a.取甘草、大青葉、蒲公英、牡丹皮、延胡索、赤芍、大黃七味,用6倍量的60%乙醇加熱回流2次,每次2小時,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至無醇味,靜置,濾過,濾液保存備用;b.取忍冬藤、大血藤、川楝子等三味,加8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60℃時相對密度為1.15~1.2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達60%,冷藏12小時,濾過,濾液回收乙醇至無醇味,靜置,濾過,濾液保存備用;c.將a與b中的濾液合并,進一步濃縮后,60-80℃減壓干燥,粉碎,得細粉2.2kg。d.取大豆油1.6kg、蜂蠟0.10kg,60-70℃加熱熔化,加入上述藥粉,混勻,制成混懸液,60-70℃保溫,用液體膠囊灌裝機制成液體膠囊。
實施例2取忍冬藤10kg、大血藤10kg、甘草1kg、大青葉3kg、蒲公英3kg、牡丹皮3kg、赤芍3kg、川楝子3kg、延胡索(制)3kg、大黃(制)2kg;再按以下步驟制得a.取甘草、大青葉、蒲公英、牡丹皮、延胡索、赤芍、大黃七味,用10倍量的80%乙醇加熱回流3次,每次2小時,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至無醇味,靜置,濾過,濾液保存備用;b.取忍冬藤、大血藤、川楝子等三味,加12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達80%,冷藏24小時,濾液回收乙醇至無醇味,靜置,濾過,濾液備用;c.將a與b中的濾液合并,進一步濃縮至60℃時相對密度為1.15~1.20的浸膏后,噴霧干燥,制成細粉2kg;d.取玉米油2kg、蜂蠟0.12kg,60-70℃加熱熔化,加入上述藥粉,混勻,制成混懸液,60-70℃保溫,用液體膠囊灌裝機制成液體膠囊。
實施例3取忍冬藤10kg、大血藤10kg、甘草1kg、大青葉3kg、蒲公英3kg牡丹皮3kg、赤芍3kg、川楝子3kg、延胡索(制)3kg、大黃(制)2kg;再按以下步驟制得a.取甘草、大青葉、蒲公英、牡丹皮、延胡索、赤芍、大黃七味,用8倍量的70%乙醇加熱回流3次,每次2小時,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至無醇味,靜置,濾過,濾液保存備用;b.取忍冬藤、大血藤、川楝子等三味,加10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達70%,冷藏24小時,濾液回收乙醇至無醇味,靜置,濾過,濾液備用;c.將a與b中的濾液合并,進一步濃縮至60℃時相對密度為1.15~1.20的浸膏后,噴霧干燥,制成細粉2.1kg;d.取大豆油2.3kg、蜂蠟0.12kg,60-70℃加熱熔化,加入上述藥粉,混勻,制成混懸液,60-70℃保溫,用液體膠囊灌裝機制成液體膠囊。
實施例4取菜油3.6kg、蜂蠟0.30kg、單硬脂酸鋁0.04kg,60-70℃加熱熔化,加入上述藥粉,混勻,制成混懸液,60-70℃保溫,用液體膠囊灌裝機制成液體膠囊。其他同實施例2。
在本發明完成技術內容之后,為證明其療效,還進行了藥效學研究,結果顯示按本發明制備方法得到的產品對大腸桿菌所致大鼠特異性盆腔炎模型和苯酚糊漿所致大鼠非特異盆腔炎模型具有抑制作用,對大鼠棉球肉芽腫和小鼠耳腫脹類非特異性炎癥模型具有抑制作用;提示對實驗性盆腔炎模型具有一定地治療作用,并具有一定地的活血化瘀和抗炎作用。
1、實驗材料1.1動物大鼠SD種,雌性,體重220±20克;雄性,體重160±10克,SPF級;小鼠ICR種,雄性,體重20±2克,SPF級。
1.2藥物與試劑本發明液體膠囊提取物按本明最優方案制得。婦樂沖劑市售。氧氟沙星片市售,每片含氧氟沙星200mg。阿司匹林片市售。苯酚膠漿液態酚5ml、西黃芪膠1ml、甘油4g,加蒸餾水至20ml。
1.3菌種大腸桿菌臨床分離株、肉湯培養基、伊紅美蘭瓊脂均符合藥理研究用標準。
1.4儀器BV-100血流變測試儀。
2、方法和結果2.1對盆腔炎模型的影響2.1.1大腸桿菌感染所致大鼠盆腔炎模型的抑制作用菌種制備取經小鼠傳代后的大腸桿菌加入到肉湯培養基中,經37℃溫箱培養7小時,取0.1ml菌液加入到10ml營養肉湯培養基中,再培養17小時,使用前以無菌生理鹽水比濁計數,稀釋至107/ml,備用。
取大鼠以0.3%的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麻醉,1ml/Kg,固定動物,在無菌條件下開腹,暴露左側子宮,抽取0.2ml菌液,用注射器針頭機械損傷子宮內膜組織,邊磨損邊注入0.1ml菌液,然后注入余下的0.1ml菌液。分層關腹,消毒術區。假手術組僅進行開腹、暴露左側子宮和關腹手術,不注入菌液。造模后10天,將除假手術組外的動物隨機分為模型組、陽性藥組、本發明液體膠囊提取物大、中、小劑量組,每組10只。按照下表中劑量分別灌胃給藥,大、中、小劑量分別相當臨床劑量的15、7.5、3.75倍,連續給藥20天,每日1次,給藥體積為0.5ml/100g,假手術組和模型組給予同體積水,陽性對照藥組給予氧氟沙星片,相當臨床劑量的10倍。末次給藥后24小時,將動物用0.3%的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麻醉,剖腹,摘取雙側子宮,取子宮內膜液在大腸桿菌鑒定培養基上接種、置37℃溫箱中培養24小時后,檢查有無大腸桿菌均落生長。臟器除去脂肪組織后,用電子天平分別稱雙側子宮和卵巢的重量。以左右兩側子宮重量的差值為腫脹度,計算腫脹率。稱重后將子宮和卵巢用10%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常規切片,HE染色,光鏡下觀察子宮病理形態學的變化,按照分級標準,采用SSPS軟件進行統計,比較組間差異。
2.1.1.1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本發明液體膠囊提取物給藥20天后,模型組大鼠子宮內膜液接種于大腸桿菌鑒定培養基后,培養24小時,仍可檢出大腸桿菌,大腸桿菌菌落的檢出率為100%,假手術組全部檢不出大腸桿菌,與假手術組差異顯著。陽性藥組和給藥三劑量組大鼠子宮內膜液接種于大腸桿菌鑒定培養基后,經培養,大腸桿菌菌落的檢出率為10-30%,檢出率明顯下降。提示,本發明液體膠囊提取物對在體子宮大腸桿菌感染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見表1。
表1對細菌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子宮內膜大腸桿菌檢出率的影響

注秩和檢驗與假手術組比較#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5。
2.1.1.2對子宮腫脹率的影響模型組大鼠子宮的腫脹率與假手術對照組比較明顯增加,差異顯著。陽性藥和給藥三劑量組大鼠子宮的腫脹率與模型組比較均有不同程度地減小。見表2。
表2、對細菌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子宮腫脹率的影響

注與假手術組比較##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5。
2.1.1.3對子宮病理形態學的影響肉眼觀察結果顯示,假手術組大鼠子宮顏色、硬度正常,子宮頸末見腫脹、充血,卵巢未見異常。模型對照組大鼠部分子宮顏色暗紅,子宮頸明顯腫脹、充血,子宮重量增加,個別動物腹腔輕度粘連,卵巢未見明顯異常。陽性藥和給藥大、中、小劑量大鼠子宮頸腫脹,充血均有不同程度減輕,卵巢未見明顯異常。
鏡下觀察結果顯示,假手術組大鼠左、右側子宮上皮未見增生、增厚,腺體未見病變,內膜未見增厚,卵巢未見明顯病變。模型對照組左側子宮大腸桿菌感染造模,子宮內膜腺上皮明顯增生、增厚,上皮層次明顯增多,核分裂相較多見,上皮細胞有變性壞死,呈扁平狀,上皮下增生的淋巴細胞較多。大部分子宮內膜下中性分葉核較彌漫,有的達子宮肌層;右側同期對照子宮內膜上皮增生、增厚,上皮下中性分葉核多見。雙側卵巢及子宮內膜腺體未見有明顯病變。
陽性藥對照組左側子宮大部分內膜腺上皮未見有明顯增生、增厚及炎癥細胞浸潤,個別動物子宮內膜下有輕度中性分葉核;右側同期對照大部分子宮內膜腺上皮未見明顯增生、增厚及炎癥細胞浸潤,個別子宮內膜下有輕度中性分葉核,基本同左側子宮。
給藥組(大、中、小劑量)大劑量組左側子宮內膜上皮增生、增厚及內膜下炎癥細胞浸潤減輕較多,中、小劑量組子宮內膜上皮有增生、增厚,內膜下仍有炎癥細胞(多量)浸潤;右側同期對照基本同左側。所有給藥各組(陽性藥、大、中、小劑量)卵巢均未見明顯異常。
按照分級標準,采用SSPS軟件,對盆腔炎模型大鼠左右側子宮病變程度的統計結果顯示,模型組的大鼠子宮病變程度與假手術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陽性藥和本發明液體膠囊提取物大、中、小三劑量組大鼠子宮病變程度與模型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見表3、4。
表3、對細菌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左側子宮病變程度的影響(n=10)

注秩和檢驗與假手術組比較#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5。分級標準-子宮結構正常,粘膜未見水腫,未見炎癥。
+大鼠子宮粘膜未見明顯增生,粘膜下未見明顯炎癥浸潤。
++大鼠子宮粘膜輕度增生,粘膜下輕度炎癥浸潤。
+++大部分子宮粘膜明顯增生,粘膜下有中性分葉核浸潤。
++++大部分子宮粘膜上皮明顯增生,變性壞死,粘膜下有大量的炎癥浸潤,以中性分葉核多見。
表4、對細菌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右側子宮病變程度的影響(n=10)

注秩和檢驗與假手術組比較,##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5。
分級標準
-正常組織結構,粘膜未見有水腫,未見有炎細胞浸潤。
+子宮粘膜未見明顯增生,粘膜下未見明顯炎細胞浸潤。
++子宮粘膜輕度增生,粘膜下輕度炎細胞浸潤。
+++大部分子宮粘膜明顯增生,粘膜下有中性分葉核浸潤。
2.1.2對非特異性大鼠盆腔炎模型的抑制作用[2]取大鼠按照體重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陽性藥對照組和給藥大劑量組、中劑量組、小劑量組,每組10只。除正常對照組外,其余動物用特制細長形灌胃器,進入陰道深部注入25%苯酚膠漿,每只1.5ml,3天1次,共3次。造模后第3天按照表5中劑量分別灌胃給藥,大、中、小劑量分別相當臨床劑量的15、7.5、3.75倍,連續給藥12天。以婦樂沖劑為陽性對照藥,相當臨床劑量的20倍。每日1次,給藥體積均為0.6ml/100g。未次給藥后1小時,以3%的戊巴比妥納麻醉動物,腹主動脈取血,測定血液流變學指標,解剖取出子宮及卵巢觀察并記錄肉眼所見,取材陰道至子宮分角處組織,置10%的甲醛溶液中固定,取材后流動水沖洗,梯度乙醇脫水,二甲苯透明,3天后將組織自中線縱向切開,浸蠟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學樹脂封片,光鏡下觀察各組動物的陰道至子宮組織形態學變化及黏膜、黏膜下間質形態學的炎癥改變程度,按照分級標準進行統計,比較組間差異。
2.1.2.1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大鼠在切變率為94.5和0.945時的全血粘度均較正常對照組大鼠有明顯升高,但對紅細胞壓積和血漿粘度無明顯影響。陽性藥和本發明液體膠囊提取物大、中劑量組大鼠在切變率為94.5和0.945時的全血粘度均較模型對照組大鼠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小劑量組減低全血粘度的作用與模型組比較不顯著。提示,本發明液體膠囊提取物在非特異性盆腔炎模型上顯示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見表5。
表5對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X±S;n=10)


注組間T檢驗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1;與模型對照組比較*P<0.05;**P<0.01。
2.1.2.2對大體形態的影響對大鼠陰道外口的觀察可見,造模后第3天起多數動物的陰道外口可見有濃稠的分泌物,動物的活動減少。各給藥組動物陰道外口的分泌物在給藥5天后,與模型組相比有不同程度地減少。
解剖后肉眼觀察可見,正常對照組剪開腹膜,腹腔內未見有紅腫,周圍組織未見明顯變化。子宮顏色,硬度正常,未見充血、淤血,卵巢未見異常。模型組部分子宮顏色暗紅,子宮頸明顯腫脹、充血,個別動物腹腔輕度粘連,卵巢未見明顯異常。給藥組陽性藥組、大劑量組、中劑量組、小劑量組與模型組相比,動物腹腔和子宮充血、腫脹、腔內滲出物及組織與腹腔周圍的粘連程度均較模型組有不同程度的減輕,其中給藥大劑量組明顯減輕。
2.1.2.3對病理組織形態學的影響鏡下觀察可見正常對照組子宮內膜未見明顯增厚,內膜表面上皮正常或有輕度增生,腺體未見病變,未見明顯淋巴細胞浸潤,卵巢未見明顯病變。
模型對照組子宮內膜明顯增生、增厚,內膜表面上皮增生,核分裂相較多見,上皮細胞間,時見凋亡小體并可見較多核碎片。間質內可見中至重度炎細胞浸潤,上皮下有散在或灶狀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有時見炎細胞浸潤于內膜腺體周圍或腺腔內。雙側卵巢未見有明顯病變。
陽性藥對照組子宮內膜腺上皮增生及炎癥細胞浸潤程度較模型對照組有所減輕。卵巢未見明顯病變。
本發明液體膠囊大劑量組子宮內膜增生、增厚,表面上皮增生程度較模型對照組有所減輕,上皮下有輕度的淋巴細胞浸潤,少數樣品無明顯炎細胞浸潤。
本發明液體膠囊中劑量組子宮內膜上皮有輕度增生,上皮下有輕度的淋巴細胞浸潤,少數樣品無明顯炎細胞浸潤。
本發明液體膠囊小劑量組子宮內膜上皮細胞有增生、增厚,上皮下有輕度的淋巴細胞浸潤,個別內膜上皮呈明顯細胞凋亡及核碎片。
按照分級標準,用SSPS軟件,對子宮粘膜組織的病變程度進行統計的結果顯示,模型組大鼠子宮粘膜呈現明顯病變,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各給藥組的病變程度與模型組比較均有不同程度地減輕,其中本發明液體膠囊大、中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差異,小劑量組的病變程度雖有一定程度地減輕,但與模型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見表6。
表6對非特異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病理組織變化的影響(n=10)

注秩和檢驗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1。
分級標準“-”大鼠盆腔結構正常;“+”大鼠盆腔、子宮、卵巢、陰道漿膜面未見明顯炎癥;“++”大鼠盆腔、子宮、卵巢、陰道漿膜面輕度充血、淤血,上皮細胞膜面有炎癥,陰道上皮增生,角化過度;“+++”大鼠盆腔、子宮、卵巢、陰道上端上皮漿膜面明顯淤血、腫脹,炎癥浸潤明顯,陰道上皮過度角化,上皮明顯增生。
2.2對非特異性炎癥模型的影響2.2.1對大鼠棉球肉芽腫的影響[3]取體重150-170克的雄性大鼠50只,在乙醚淺麻醉條件下作腹部切口,將已恒重(30mg)、滅菌的棉球植入大鼠兩側腹股溝皮下,術后隨機分為5組,每組10只,手術當天本品以18.6、9.3、4.7g/Kg劑量開始灌胃給藥,給藥體積0.5ml/100g,連續給藥7天,以阿司匹林為陽性對照藥。未次給藥后24小時處死動物,剝離并取出肉芽組織,于60-90℃烘箱內干燥1小時后稱重,減去原棉球重量,即為肉芽腫凈重。比較肉芽腫組間重量,計算抑制率。見表7。
表7對大鼠棉球肉芽腫干重的影響(X±SD)


注組間T檢驗與模型對照組比較*P<0.05;**P<0.01。
2.2.2對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的影響[3]取體重為25-30克雄性小鼠,隨機分為5組,每組10只,以本發明液體膠囊提取物22.0、11.0、5.5g/Kg連續灌胃給藥3天,陽性藥阿司匹林的劑量為0.1g/Kg,末次給藥后1小時,將二甲苯0.1ml用加樣器滴于小鼠右耳的前后兩面,左耳為對照,0.5小時后處死小鼠,沿耳廓基線剪下兩耳,用8mm直徑的打孔器分別在同一部位打下圓耳片,組織天平稱重,以每鼠的右耳減去左耳片重即為腫脹度,計算各組腫脹度的均值及標準差,計算其抑制率,比較組間差異。
結果顯示,本品22.0、11.0、5.5g/Kg劑量均可抑制二甲苯致小鼠的耳腫脹,提示本品對小鼠非特異性急性炎癥模型具有一定地抑制作用。見表8。
表8、對小鼠耳腫脹的影響(X±S;n=10)

注組間T檢驗與模型對照組比較*P<0.05;**P<0.01。
3、結論3.1兩種盆腔炎模型的試驗結果顯示,按本發明技術方案制得的藥物可抑制大腸桿菌所致大鼠特異性盆腔炎模型和苯酚糊漿所致大鼠非特異盆腔炎模型,抑制大鼠陰道及子宮黏膜組織的炎細胞浸潤及其病理性改變,降低其血液粘度。提示其對細菌和非細菌性感染所致盆腔炎模型的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3.2兩種非特異性炎癥模型的試驗結果顯示,按本發明技術方案制得的藥物可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腫脹和大鼠棉球肉芽腫。提示其對非特異性炎癥模型的抑制作用達到甚至超過了原工藝條件制得的產品。發明制備方法具備先進性。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婦科疾病的中藥液體膠囊,其特征在于由中藥浸膏粉與助懸劑、植物油組成,其重量比為1∶0.04-0.08∶0.70-1.20;所述中藥浸膏粉由忍冬藤、大血藤、甘草、大青葉、蒲公英、牡丹皮、赤芍、川楝子、延胡索(制)、大黃(制)制成,各組成部分的重量比為忍冬藤∶大血藤∶甘草∶大青葉∶蒲公英∶牡丹皮∶赤芍∶川楝子∶延胡索∶大黃=10∶10∶1∶3∶3∶3∶3∶3∶3∶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婦科疾病的中藥液體膠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助懸劑可以是蜂蠟、卵磷脂、單硬脂酸鋁、乙基纖維素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混合物。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婦科疾病的中藥液體膠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油可以是大豆油、芝麻油、花生油、菜籽油及其他可食用植物油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混合物。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婦科疾病的中藥液體膠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懸劑為蜂蠟,所述植物油為大豆油。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婦科疾病的中藥液體膠囊,其特征在于中藥浸膏粉與蜂蠟、大豆油的最佳重量比為1∶0.06∶1.1。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婦科疾病的中藥液體膠囊,其特征在于其制備方法為a.取甘草、大青葉、蒲公英、牡丹皮、延胡索、赤芍、大黃七味,用6~10倍量的60~80%乙醇加熱回流2~3次,每次1~2小時,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靜置,濾過,濾液保存備用;b.取忍冬藤、大血藤、川楝子等三味,加8~12倍量的水煎煮2~3次,每次1~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達60~80%,冷藏12~24小時,濾液回收乙醇,靜置,濾過,濾液備用;c.將a與b中的濾液合并,進一步濃縮后,干燥,制成細粉;d.取助懸劑、植物油,60-70℃加熱熔化,加入上述藥粉,混勻,制成混懸液,60-70℃保溫,用液體膠囊灌裝機制成液體膠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婦科疾病的中藥液體膠囊及其制備工藝,由中藥浸膏粉與助懸劑、植物油組成,其重量比為1∶0.04-0.08∶0.70-1.20。所述中藥浸膏粉由忍冬藤、大血藤、甘草、大青葉、蒲公英、牡丹皮、赤芍、川楝子、延胡索(制)、大黃(制)制成,各組成部分的重量比為冬藤∶大血藤∶甘草∶大青葉∶蒲公英∶牡丹皮∶赤芍∶川楝子∶延胡索∶大黃=10∶10∶1∶3∶3∶3∶3∶3∶3∶2。發明所得到的產品相對原有技術的產品,更加精制,單位制劑載藥量增加,且含藥量準確,無不良氣味,患者服用方便,基本克服了原有技術產品的各種弊端。經過本發明制備方法,使處方得膏率大大降低,僅為5%左右,可以大大降低每次的服用量。
文檔編號A61K9/48GK1824077SQ20051012055
公開日2006年8月30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27日
發明者楊文龍 申請人:楊文龍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