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焊自動防護面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焊防護面罩,主要是指一種通過墨色玻璃與面罩可視窗口的透光玻璃之間自動轉換來保護眼睛的電焊自動防護面罩。
背景技術:
已知在電焊作業時會產生很強烈的弧光,這種光對人的眼睛會造成損壞,因此電焊作業時都要使用防護罩來保護眼睛。通常使用的防護罩比較簡單,它主要有一個面罩,在面罩上有一可視窗口,該窗口上嵌有一塊檔光的墨色玻璃,面罩的下面有一個手柄。工作時,一手拿著防護罩,另一手拿著焊把,由于要經常拿開防護罩,以便察看焊接的效果,所以很不方便,也影響了工作效率,還有可能損壞眼睛。近來,有資料介紹防護罩的改進方案,但都不盡理想。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焊自動防護面罩,該面罩帶在頭上不必取下,通過面罩上的光敏電阻驅動一微型電機帶動墨色玻璃快速移動,從而達到防護眼鏡的作用。
實現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種面罩包括面罩、可視窗口、透光玻璃、墨色玻璃、墨色玻璃轉換裝置和電路,其主要結構是所述面罩上設有可視窗口,對應該可視窗口設有可旋轉的遮擋墨色玻璃片,該墨色玻璃片設有對應可視窗口的無墨透明區域,在墨色玻璃片中心固定有軸套,該軸套安裝在一固定軸上,該固定軸固定在面罩的支架上,在軸套上設有一皮帶輪,該皮帶輪通過拉線與電機軸上的套管連接,該電機固定在面罩的支架上;在拉線與支架之間連接有拉簧;在墨色玻璃片上設有定位塊,在支架上設有可與定位塊接觸的限位塊;所述面罩上還設有控制電機的光敏電阻。
該技術方案還包括對應可視窗口設有可翻轉的墨色玻璃片,該墨色玻璃片固定在軸上,該軸固定在面罩的框架上,其軸端設有皮帶輪,該皮帶輪通過拉線纏繞在一電機軸的套管上,該電機固定在框架上;在拉線與框架之間連接有拉簧;在軸的另一端設有定位桿,在框架上設有可與定位桿接觸的限位銷。
對應可視窗口設有兩片可旋轉的遮擋墨色玻璃片,其中每片固定在各自的軸套上,該軸套安裝在軸上,該軸分別固定在面罩的支架上,每個軸套上分別設有皮帶輪,該皮帶輪之間連接有拉線,該拉線纏繞在一電機軸的套管上,該電機固定在面罩的支架上;在拉線與支架之間連接有拉簧;在墨色玻璃片上設有定位塊,在支架上設有可與定位塊接觸的限位塊。
在可視窗口的兩側設置有滑槽,該滑槽內設有可上下滑動的墨色玻璃片,該墨色玻璃片通過一拉線連接在一電機軸上,該電機固定在面罩上;在面罩上設有限位塊;在墨色玻璃片與面罩之間連接有拉簧。
所述拉線上還連接有一備用拉線,該備用拉線另一端接一開口夾。
所述墨色玻璃片上設有一夾持片,該夾持片上端通過一拉線連接在一電機軸上,其下端與面罩之間連接有拉簧;在該夾持片的上端還連接有一備用拉線,該備用拉線另一端接一開口夾。
所述墨色玻璃片的旋轉角度為45°。
所述墨色玻璃片的翻轉角度為90°。
所述墨色玻璃片的旋轉角度為135-180°。
所述電路包括一直流電源E及連接在電源回路中的三極管VT1、VT2、VT3、光敏電阻R1、穩壓二極管VD1、可調電阻R2和電機;其中R1與R2之間經電容C1、電阻R3接VT1基極,VT1發射極分別接VT2、VT3基極,VT1集電極經電阻R4接E正極,VT2集電極經電阻R5接E正極,VT3集電極經電機M接E正極,其中M兩端跨接二極管VD1,VT2發射極接E負極。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通過在面罩上設置光敏電阻,實現墨色玻璃自動轉動或翻轉或拉動遮擋可視窗口,不用摘下面罩,可雙手作業。這種面罩具有結構簡單、更好地保護眼睛和提高工作效率等優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外形示意圖,表示正面。
圖2-5是圖1的背面視圖,表示結構。
圖6是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圖2-5是本面罩在一個總的構思下的幾種不同結構,但達到的目的一樣,都是在面罩1和可視窗口3基礎上實現的。
見圖2,墨色玻璃片13是為圓形,安裝在中間位置,正好可以擋住可視窗口3,該墨色玻璃片13設有無墨透明區域(也可以在上面挖去兩塊),正常情況下無墨透明區域對應可視窗口3,玻璃片13中心固定有軸套5,軸套5安裝在一固定軸16上,軸16固定在面罩3的支架10上,軸套5上裝一皮帶輪17,該皮帶輪17通過拉線11與電機軸上的套管連接,電機12固定在支架10上。在拉線11與支架10之間連接有拉簧6。在拉線11上還連接有一備用拉線8,該拉線8穿過一套管9,其下端接一開口夾7。在墨色玻璃片13和支架10上分別固定有定位塊14和限位塊15。工作時,將面罩1帶在頭上(面罩上有松緊帶),當電焊產生弧光時,光敏電阻2受到光照接通電路,電機M轉動并帶動墨色玻璃片13轉動45°角,此時正好遮擋住可視窗口3,可以安全作業。當停止作業時,弧光消失,電路不工作,這時在拉簧6的作用下,墨色玻璃片13恢復到原狀。在沒電的情況下,可以用嘴咬動開口夾7,也能實現墨色玻璃片13的轉動。
見圖3,其通過兩塊圓墨色玻璃片13分別遮擋各自的可視窗口3,工作原理與圖2相同。
見圖4,墨色玻璃片13為長方形玻璃片,該墨色玻璃片13固定在軸22上,該軸固定在面罩的框架20上,該軸端設有皮帶輪17,該皮帶輪17上連接有拉線11,該拉線11纏繞在一電機軸的套管上,該電機12固定在框架20上,在拉線11與框架20之間連接有拉簧6,在軸22的另一端有定位桿18,在框架20上固定有可與定位桿18接觸的限位銷19。工作時,墨色玻璃片13翻轉90°,將可視窗口3遮擋住,其它工作原理與圖2相同。
見圖5,在可視窗口3的兩側設置有滑槽24,長方形墨色玻璃片13裝在滑槽24內并可上下滑動,在玻璃片13中間有一夾持片25,該夾持片25上端通過一拉線11連接在一電機軸上,其下端與面罩1之間連接有拉簧6。工作時,墨色玻璃片13向上滑動將可視窗口3遮擋住,其它工作原理與圖2相同。圖中23是支點。
電路工作原理電路前兩級采用并聯負反饋電路,由三極管VT1、VT2、電阻R3、R4、R5等組成,以保證電路的穩定性。當有強光照射時,光敏電阻R1阻值變小,電流經VT1導通,致使VT2基極為負電壓,則VT3基極電壓升高觸發VT3導通,電機M轉動。當無強光照射時VT1截止,則VT2基極電壓升高觸發VT2導通,則VT3基極是負電壓,則VT3截止,電機M停止轉動。
權利要求1.一種電焊自動防護面罩,包括面罩、可視窗口、透光玻璃、墨色玻璃、墨色玻璃轉換裝置和電路,其特征是所述面罩上設有可視窗口,對應該可視窗口設有可旋轉的遮擋墨色玻璃片,該墨色玻璃片設有對應可視窗口的無墨透明區域,在墨色玻璃片中心固定有軸套,該軸套安裝在一固定軸上,該固定軸固定在面罩的支架上,在軸套上設有一皮帶輪,該皮帶輪通過拉線與電機軸上的套管連接,該電機固定在面罩的支架上;在拉線與支架之間連接有拉簧;在墨色玻璃片上設有定位塊,在支架上設有可與定位塊接觸的限位塊;所述面罩上還設有光敏電阻。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焊自動防護面罩,其特征是對應可視窗口設有可翻轉的墨色玻璃片,該墨色玻璃片固定在軸上,該軸固定在面罩的框架上,其軸端設有皮帶輪,該皮帶輪通過拉線纏繞在一電機軸的套管上,該電機固定在框架上;在拉線與框架之間連接有拉簧;在軸的另一端設有定位桿,在框架上設有可與定位桿接觸的限位銷。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焊自動防護面罩,其特征是對應可視窗口設有兩片可旋轉的遮擋墨色玻璃片,其中每片固定在各自的軸套上,該軸套安裝在軸上,該軸分別固定在面罩的支架上,每個軸套上分別設有皮帶輪,該皮帶輪之間連接有拉線,該拉線纏繞在一電機軸的套管上,該電機固定在面罩的支架上;在拉線與支架之間連接有拉簧;在墨色玻璃片上設有定位塊,在支架上設有可與定位塊接觸的限位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焊自動防護面罩,其特征是在可視窗口的兩側設置有滑槽,該滑槽內設有可上下滑動的墨色玻璃片,該墨色玻璃片通過一拉線連接在一電機軸上,該電機固定在面罩上;在面罩上設有限位塊;在墨色玻璃片與面罩之間連接有拉簧。
5.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電焊自動防護面罩,其特征是所述拉線上還連接有一備用拉線,該備用拉線另一端接一開口夾。
6.如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電焊自動防護面罩,其特征是所述墨色玻璃片上設有一夾持片,該夾持片上端通過一拉線連接在一電機軸上,其下端與面罩之間連接有拉簧;在該夾持片的上端還連接有一備用拉線,該備用拉線另一端接一開口夾。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焊自動防護面罩,其特征是所述墨色玻璃片的旋轉角度為45°。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焊自動防護面罩,其特征是所述墨色玻璃片的翻轉角度為90°。
9.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焊自動防護面罩,其特征是所述墨色玻璃片的旋轉角度為135-180°。
10.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電焊自動防護面罩,其特征是所述電路包括一直流電源E及連接在電源回路中的三極管VT1、VT2、VT3、光敏電阻R1、穩壓二極管VD1、可調電阻R2和電機;其中R1與R2之間經電容C1、電阻R3接VT1基極,VT1發射極分別接VT2、VT3基極,VT1集電極經電阻R4接E正極,VT2集電極經電阻R5接E正極,VT3集電極經電機M接E正極,其中M兩端跨接二極管VD1,VT2發射極接E負極。
專利摘要一種電焊自動防護面罩,包括面罩、可視窗口、透光玻璃、墨色玻璃、墨色玻璃轉換裝置和電路,其結構是對應可視窗口設有可旋轉或可翻轉或可上下滑動的遮擋墨色玻璃片。在墨色玻璃片中心固定有軸套,該軸套安裝在一固定軸上,該固定軸固定在面罩的支架上,在軸套上設有一皮帶輪,該皮帶輪通過拉線與電機軸上的套管連接,該電機固定在面罩的支架上。工作時,將面罩帶在頭上,當電焊產生弧光時,光敏電阻受到光照接通電路,電機M轉動并帶動墨色玻璃片轉動或翻轉或上下滑動,遮擋住可視窗口。
文檔編號A61F9/04GK2848189SQ20052011951
公開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23日 優先權日2005年11月23日
發明者陶華清 申請人:陶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