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在使用中具有隱蔽經血等體液的隱蔽效果的衛生巾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術:
吸收經血等體液的吸收性物品,通常由與身體接觸的易透液性表面層、位于其相反側的液難透過性背面層、夾在該兩層之間的吸收體形成。在使用時,該吸收性物品具有位于使用者前后方向的長度方向、和位于使用者左右方向的短方向(橫方向)。該吸收性用品中,為了不弄臟內衣,近年來提高了吸收體的吸收力。
吸收體吸收體液時,體液借助毛細管作用朝著吸收體的前后左右均勻地擴散。這時,上述的吸收性物品中,朝短方向擴散的距離比長度方向短。因此,體液先擴散到吸收體短方向的兩端部。然后擴散到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在這個階段吸收體的吸收容量用盡。
但是,在朝短方向兩端部擴散的階段,擴散的體液在體壓作用下移行到表面層,使用者看到該移行時,使用者會誤認為在該階段吸收體的容量已用盡。結果,在吸收容量未完全用盡的情況下,使用者就更換了吸收性物品。
為了解決該問題,專利文獻1中,在吸收體的周緣部設置了遮蔽部件。這樣,在吸收體的周邊產生隱蔽效果,可以防止使用者誤認為吸收體已到了飽和狀態(需要更換)。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平10-500048專利文獻1揭示的吸收性物品中,在周圍配置了遮蔽部件,防止給使用者以誤認為需要更換的規定印象。但是,由于在物品的全周配置了遮蔽部件,在物品的長度方向兩端部也發揮了隱蔽效果,反而不能視覺判斷應更換時機。
另外,吸收性物品是在體壓作用的狀態下使用,體壓作用時,一度被吸收體吸收的體液有返回表面層的傾向(返濕)。因此,如果遮蔽部件沒有暫時防止體液通過的功能,則從吸收體向外方擴散的體液會透過遮蔽部件而附著在表面層上而污染表面層,結果,不能充分發揮遮蔽效果。但是,這種體液的通過防止功能,在專利文獻1的遮蔽部件中沒有揭示。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防止作用者誤認為需要更換的吸收性物品。
具體地說,本發明提供下述的吸收性物品。
(1)吸收性物品,備有表面層、背面層、和配置在該兩層之間的吸收體,在使用著時,具有位于使用者前后方向的長度方向、和位于使用者左右方向的短方向;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吸收體的上述短方向兩端部附近,沿著上述長度方向配置著一對遮蔽部件。
根據(1)的發明,由于在吸收體的短方向兩端附近,沿長度方向配置一對遮蔽部件,所以,被吸收體吸收的、借助毛細管作用從那里擴散到吸收體外方的體液,即使在體壓作用下要返回表面層,也能由遮蔽部件將表面層的部分遮蔽住。
另一方面,在吸收體長度方向的兩端部附近,不配置遮蔽部件。因此,在長度方向兩端部附近不發揮遮蔽效果,所以,使用者可以視覺辨認最終需要更換的時機。另外,由于遮蔽部件是比吸收體硬、比較能承受體壓的材料,所以,如果配置在粘膜質的排泄口部位,使用者會有不舒適感。但本發明中,在吸收體長度方向兩端部附近,不配置遮蔽部件,所以,不會產生不舒適感。
因此,根據本發明,只沿著長度方向配置一對遮蔽部件,吸收了體液時,與未配置遮蔽部件的部分看起來不相同,使用者可以準確地知道需要更換的時機。另外,本發明中的“遮蔽部件”,是指能遮蔽液體的、具有一定體積的部件。具體地說,可采用多孔質薄膜、無紡布、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等。
(2)如(1)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遮蔽部件,是具有在厚度方向連通的空孔的多孔質薄膜。
根據(2)的發明,遮蔽部件是具有在厚度方向連通的空孔的多孔質薄膜,能吸收在體壓作用下流出的體液,將體液暫時滯留在空孔內。這樣,可以防止從吸收體短方向兩端部借助毛細管作用的擴散,發展成為泄漏。
(3)如(2)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孔質薄膜的厚度,在20g/cm2荷重下為0.4mm以上。
根據(3)的發明,由于多孔質薄膜的厚度在上述范圍內,所以,即使在體壓作用的狀態,也能防止吸收體與表面層的接觸,可以防止滲出的液體附著在表面層上,可發揮遮蔽效果。該多孔質薄膜的厚度,在20g/cm2荷重下為0.4mm以上。最好為0.55mm以上,更好為0.7mm以上。即使體液不滲出到表面層上,但是從表面層上看,如果看見經血等的紅色,使用者也會有不安的感覺。因此,最好盡量加大與吸收體液的吸收體的距離。
(4)如(2)或(3)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孔質薄膜是開孔薄膜;在上述開孔薄膜的一方的面上,形成了從另一方的面的上述空孔周緣部伸出的周狀肋;上述開孔薄膜的上述的一方的面,朝向上述吸收體側配置。
根據(4)的發明,在開孔薄膜的一方的面上,設有從空孔周緣部伸出的周狀肋,所以,可增加開孔薄膜的體積(厚度),另外,在“一方的面上”,由相鄰的肋形成了“凹部”。另外,把該一方的面朝向吸收體側地配置,用“凹部”滯留在體壓作用下流出的體液,即使在體壓作用的狀態下,也能切實防止體液滲出到表面層。
(5)如(4)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周狀肋,呈朝其終端部縮徑的錐狀。
根據(5)的發明,周狀肋是朝其終端部縮徑的錐狀,可以增加“凹部”的體積,并且使朝向空孔的流入口狹窄。這樣,可以增加由“凹部”滯留的液體,反之,可以減少通過空孔的體液量,所以,將液體暫時滯留在“凹部”內,即使在體壓作用的狀態,也能防止體液通過空孔滲出到表面層。另外,通過這樣地配置,可更加提高體液的隱蔽性。
(6)如(4)或(5)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開孔薄膜,重疊地配置著若干片,至少配置在上述吸收體側的開孔薄膜,其上述一方的面朝向上述吸收體側配置。
根據(6)的發明,由于采用若干片開孔薄膜,從吸收體到表面層的距離加長,所以,即使在體壓作用時,也能高效率地防止體液從表面層滲出。另外,從表面層看,由于隱蔽效果更高,所以,看不見經血等的紅色,使用者不會產生不快感。
(7)如(2)或(3)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孔質薄膜,是具有連續氣泡的發泡薄膜。
根據(7)的發明,在厚度方向具有連通空孔的多孔質薄膜容易得到。另外,通過調節發泡的程度,可以自由地調節空孔的大小和數目。
(8)如(1)至(7)中任一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遮蔽部件配置在上述表面層與上述吸收體之間。
根據(8)的發明,被吸收體吸收、借助毛細管作用從那里擴散到吸收體外方的體液,即使在體壓作用下要返回表面層,也可由遮蔽部件將表面層遮蔽住。即,體液先從表面層的略中央部流入,被吸收體暫時吸收、保持了一部分。被吸收的體液,在毛細管作用下,呈同心圓狀地擴散到吸收性物品的前后左右。擴散了的體液,在吸收體的各擴散區域被暫時滯留、一部分被保持。該一部分被保持的體液以外的體液,通常在體壓作用下滲出到表面層。但是,由于在吸收體短方向的兩端部附近配置了遮蔽部件,所以,表面層與吸收體之間是分開的,這樣,可以防止體液通過遮蔽部件返回到表面層。
(9)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遮蔽部件配置在上述表面層上。
根據(9)的發明,從吸收體的短方向兩端部附近擴散了的體液,即使要返回表面層,也能由遮蔽部件將表面層隱蔽。
(10)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遮蔽部件、上述表面層、上述背面層、和上述吸收體,在上述吸收體的短方向兩端部附近被接合成一體。
根據(10)的發明,如上所述,體液從未配置遮蔽部件的表面層流入,被吸收體擴散,但是,由于接合部比其它部位密度高,所以,體液容易滲透。例如,表面層由無紡布形成時,蓄積在吸收體內的體液,借助表面層纖維的毛細管作用被吸上,從表面層看,滲透到接合部。但是,采用包含遮蔽部件的接合,看不見體液滲透到接合部,增加對側漏的安心感。
尤其是采用多孔質薄膜作為遮蔽部件時,接合時,接合部的空孔被壓扁,而成為平面薄膜狀,所以,可有效地防止表面層與吸收體的接觸。另外,接合方法沒有特別限定,可以用熱融型粘接劑接合,也可以用熱融接。
(11)如(1)至(10)中任一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遮蔽部件是著色的。
根據(11)的發明,例如把遮蔽部件著色成為與體液同樣的顏色,可更加提高遮蔽效果。具體地說,把遮蔽部件著色成為深淺色差系列中深淺值不足60時,可更加提高遮蔽效果。
(12)如(1)至(11)中任一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遮蔽部件,是以在長度方向被施加張力的狀態配置的。
根據(12)的發明,通過在長度方向施加張力,產品容易朝表面側彎曲,更加符合身體的形狀,提高使用感。這時,最好相對于長度方向施加1.03至1.45倍的張力。
發明的效果根據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由于把遮蔽部件配置在吸收體的兩側,所以液體不滲出到表面層的側緣部分,可以防止作用者誤認為需要更換。另外,弄臟皮膚的區域是很有限的區域,可以減少使用者的不舒適感。
圖1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衛生巾的圖。
圖2A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衛生巾的X-X′斷面的圖。
圖2B是表示另一實施形態的衛生巾的斷面的圖。
圖3是表示理想遮蔽部件的放大斷面圖。
圖4是圖1中的遮蔽部件附近的放大斷面圖。
圖5是表示本發明遮蔽部件的重疊方式的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遮蔽部件的重疊方式的圖。
圖7是表示本發明遮蔽部件的重疊方式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以作為吸收物品的衛生巾為例,參照
本發明的理想實施形態。對于相同的部件注以相同的標記,其說明從略或從簡。百分數的標記在本發明中是指重量%。
<整體構造>
圖1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的衛生巾的平面圖。圖2A是圖1的X-X′斷面圖。如圖1、圖2A所示,該衛生巾1主要由表面層2、背面層3、夾在該兩層之間的吸收體4、和一對遮蔽部件5、5構成。該一對遮蔽部件5、5在吸收體4的短方向兩端部附近,配置在表面層2與背面層3之間。該實施形態中的短方向是圖1的X-X′方向,長度方向是圖1的W1方向。
表面層2由液易透過性頂層21、和作為緩沖層的液易透過性或液保持性的第2層22構成。背面層3是液難透過性層。吸收體4由液保持性的吸收體芯41、和從其下部伸出的伸出部42構成。吸收體芯41配置在表面層2與背面層3之間。伸出部42疊層地配置在表面層2與背面層3之間。
在吸收體4的短方向兩端部附近,在伸出部42上面,沿長度方向設有一對帶狀的遮蔽部件5。作為表面層2的頂層21及第2層22、吸收體4、背面層3分別用熱融型粘接劑(下面稱為HMA)粘貼接合。在背面層3的下側,在相當于吸收體41和遮蔽部件5下面的位置,設有圖未示的防滑部件。
如圖1所示,表面層2、伸出部42、背面層3由周狀的熱融接部23固定著,在吸收體4的短方向兩端部附近,熱融接部23的一部分作用在遮蔽部件5上。因此,如圖2A所示,在存在遮蔽部件5的位置,表面層2、遮蔽部件5、伸出部42、背面層3由熱融接部23固定著。
另外,本發明中的遮蔽部件5,也可以如圖2B所示那樣配置在表面層上。
<遮蔽部件>
圖1中的、遮蔽部件5設置區域的長度方向長度W1,最好與本實施形態的衛生巾1相同,最好在40mm以上,在50mm以上則更好。另外產品長度不同,視覺效果也不一樣,所以必須具有產品長度20%以上的長度。另外,短方向的長度W2,最好等于或大于從W3的側緣部到吸收體側緣部的長度。另外,遮蔽部件之間的間隔W3最好為20mm到70mm,更好為26mm到50mm。如果W3在20mm以下,則從排泄口部位排出的體液可能會從設在遮蔽部件5上的頂層21和第2層22滲透到吸收體芯41,不能發揮遮蔽效果。另外,如果W3在70mm以上,則使用者可以確認體液已擴散的狀態,不能發揮遮蔽的視覺效果。
遮蔽部件5可以采用紡織布及無紡布、開孔薄膜、氨基甲酸乙酯泡沫那樣的多孔質泡沫等。紡織布及無紡布可以采用合成纖維(例如聚酯纖維、聚丙烯纖維、或聚乙烯纖維那樣的聚合物纖維)等。另外,如后所述,開孔薄膜最好采用對液體具有透過性、但使液體朝著使用者皮膚往反方向通過的傾向性小的薄膜。另外,遮蔽部件最好不采用以天然纖維為主的材料,因為如果混進了吸濕性纖維,則遮蔽部件吸收體液,該體液可能會移行到表面層。
如上所述,本發明中的遮蔽部件5,最好是具有在厚度方向連通的空孔的多孔質薄膜,多孔質薄膜是開孔薄膜,在該開孔薄膜的一方的面上,形成了從另一方的面的各個上述空孔的周緣部伸出的周狀肋,周狀肋最好是朝著其終端部縮徑的錐狀。
具體地說,最好具有圖3所示的構造。圖3表示遮蔽部件的放大斷面圖。
該遮蔽部件5是開孔薄膜,圖中的斜線部分是薄膜基材56。薄膜基材56以外的部分是空間,交替地形成空孔54(開孔部)和凹部55。即,該開孔薄膜,是以圖中的基準線52b為基準的平面狀薄膜,作為開孔部的空孔54部分的周壁,呈朝其終端部縮徑的錐狀,一直伸出到基準線51b,構成本發明中的肋53。借助該肋53,在開孔薄膜的兩面形成了低開孔率面51(與基準線51b相同的位置,圖3中下側)和高開孔率面52(與基準線52b相同的位置,圖3中上側)。低開孔率面51具有表面開孔徑小的小開孔部51a。高開孔率面52具有表面開孔徑大的大開孔部52a。
肋53最好這樣形成使圖3中的開孔薄膜的厚度d在20g/cm2荷重下為0.4mm以上。另外,小開孔部51a的開孔徑最好在0.2mm以上、0.8mm以下。大開孔部52a的開孔徑最好在0.6mm以上、1.3mm以下。(但是小開孔部比大開孔部小)。空孔54的開孔率(面積率)在小開孔部是最好為5%以上、45%以下。這樣的開孔薄膜可以用已往公知的制造方法得到。
如圖4所示,該實施形態中,與吸收體4的伸出部42相接的面是低開孔率面51。該低開孔率面51相當于本發明中的“一方的面”,高開孔率面52相當于本發明中的“另一方的面”。通過這樣的配置,在體壓作用的狀態下,即使朝著圖中箭頭方向產生體液的返濕,體液也暫時地滯留在凹部55內,可以可靠地防止體液通過空孔滲出到表面層上。
另外,該多孔質薄膜可以僅配置一片,也可以重疊地配置若干片,但是最好是至少與吸收體4的伸出部42相接的一面為低開孔率面51。圖5、6中表示將兩片重疊配置的較好的重疊方式的一例。圖7中表示將兩片重疊配置的不好的重疊方式。關于該重疊方式,在后面的實施例中將詳細地說明。
<構成部件>
下面說明構成衛生巾1的部件。
構成表面層的頂層21,使用親水性的、不刺激皮膚的材料。這樣的材料有點粘型、射流噴網型、紡粘型無紡布等。另外,也可以采用開孔薄膜。其中,最好的是表面質感好、密度小的熱風型無紡布。熱風型無紡布,例如可采用單位面積重量為35g/m2、厚度為0.6mm的混棉布。該混棉布是用50%的A材料、30%的B材料、20%的C材料混制而成的。上述的A材料是,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含有1.1%氧化鈦)-聚乙烯的包芯型復合熱可塑性纖維的2.6dtex×51mm的纖維上涂敷了親水油劑的材料。上述的B材料是,板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含有1.1%氧化鈦)-聚乙烯的包芯型復合熱可塑性纖維的2.2dtex×44mm的纖維上涂敷了親水油劑的材料。上述的C材料是,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含有1.1%氧化鈦)-聚乙烯的包芯型復合熱可塑性纖維的2.2dtex×44mm的纖維上涂敷了斥水油劑的材料。另外,由于在包芯構造的芯部填加了氧化鈦,所以與不填加氧化鈦的材料相比,表面柔滑性和懸垂性高,質地好。另外,由于是熱風型無紡布,與其它的無紡布(紡粘型、射流噴網型等)相比,體積膨松,空隙多。
另外,單位面積重量最好為15~100g/m2,更好為36~60g/m2。由于具有0.4~2.0mm的膨松高度,并且無紡布纖維的包芯構造的芯部含有1.0%以上的氧化鈦,所以在使用中表面層不容易壓癟,能拉開與吸收體的距離,另外,表面層本身也可提高隱蔽性。另外,由于加入了不到30%的斥水性纖維,所以具有抑制表面層擴散性的效果。并且由于混入了斥水纖維,也具有抑制液體從吸收體上吸的效果。如果單位面積重量在15g/m2以下則得不到足夠的表面強度,在使用中可能會破壞。如果單位面積重量為100g/m2以上,則過于發硬,使用中有不舒適感。另外,密度沒有特別的限定,只要在0.12g/cm3以下、具有液透過性即可。如果密度超過該值以上,則不容易順利地通過表面層的纖維之間。經血的粘度比尿等高,所以密度低一些好。
構成表面層的第2層22,采用液透過性或液保持性的材料。這樣的材料,與頂層21同樣地,有點粘型、射流噴網型、紡粘型無紡布等。最好的是表面質地好、密度小的熱風型無紡布。該熱風型無紡布與其它無紡布(紡粘型、射流噴網型)相比,體積大,空隙多。具體地說,作為第2層22使用的熱風型無紡布,其單位面積重量是20g/m2,是用聚丙烯-聚乙烯的包芯型復合熱可塑性纖維的3.3dtex×45mm和2.2dtex×45mm、以70∶30的重量比混制而成的。
另外,除了熱風型無紡布外,也可以采用液保持性的松散木漿。該松散木漿比熱風型無紡布具有親水作用,所以,能吸引滯留在表面層上的經血。另外,該松散木漿中,雖然存在用化學纖維構成骨架,不容易受水分的影響的類型,但是,最好采用全部由化學纖維構成的熱風型無紡布。
另外,第2層22,其密度最好在0.1~0.01g/cm3的范圍。如果高于0.1g/cm3,則空隙少,經血的透過性差。如果低于0.01g/cm3,雖然空隙多,但用于保持空隙的骨架弱。另外,第2層22例如可以用涂敷成螺旋狀的HMA粘貼在頂層21的背面側。
吸收體4具有吸收并保持經血的功能,可以采用松散木漿、含有吸收性纖維的無紡布(射流噴網法、熱風法等)等的吸收性布。作為一例,木漿的單位面積重量是200g/m2、聚合物的單位面積重量是4g/m2(聚合物分散到整個層),做成為木漿和聚合物均勻分布到整個層的化學木漿和吸收性聚合物的混合體,用15g/m2的衛生紙將該混合物包住。
構成背面層3的背層,可采用以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為主體的液不透過性薄膜、透氣性薄膜、在紡粘型等無紡布的一面上疊置液不透過性薄膜而形成的復合布等。具體地說,考慮到不影響使用感的柔軟性,液不透過性薄膜采用以密度在0.900~0.925g/cm3范圍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為主體的材料,其單位面積重量是15~40g/m2。
〔實施例〕下面,對本實施形態的衛生巾采用各種開孔薄膜,觀察遮蔽部件的遮蔽效果。
<多孔質薄膜A>
遮蔽部件,是采用低密度聚乙烯(MFR15g/10min、密度0.915g/cc)68%、低密度聚乙烯(MFR7g/10min、密度0.917g/cc)28%、氧化鈦3.8%、親水劑(例如甘油脂肪酸酯)0.2%的比例,配合制成膜后,用公知的方法開孔,制成圖3所示的開孔薄膜(單位面積重量25g/m2,開孔率25%,小開孔部51a的開孔徑0.61mm,大開孔部52a的開孔徑0.94mm)。
<多孔質薄膜B>
遮蔽部件,是采用高密度聚乙烯(MFR30g/10min、密度0.950g/cc)57.6%、低密度聚乙烯(MFR7g/10min、密度0.917g/cc)38.4%、氧化多孔鈦3.8%、親水劑0.2%的比例,配合制成膜后,用公知的方法開孔,制成圖3所示的開孔薄膜(單位面積重量20g/m2,開孔率25%,小開孔部51a的開孔徑0.55mm,大開孔部52a的開孔徑0.82mm)。
<多孔質薄膜C>
遮蔽部件,是采用高密度聚乙烯(MFR30g/10min、密度0.950g/cc)57.6%、低密度聚乙烯(MFR7g/10min、密度0.917g/cc)38.4%、氧化多孔鈦3.8%、親水劑0.2%的比例,配合制成膜后,用公知的方法開孔,制成圖3所示的開孔薄膜(單位面積重量25g/m2,開孔率25%,小開孔部51a的開孔徑0.53mm,大開孔部52a的開孔徑0.81mm)。
<氨基甲酸乙酯泡沫>
遮蔽部件,是采用聚乙烯系聚氨酯泡沫,厚度1.8mm,密度28kg/cm3,空隙數(連續氣泡型)45~50個/inch。(ブリジストン化成品公司制,商品名WG-(B))。
另外,表面層是采用熱風型無紡布,單位面積重量是35g/m2,厚度為0.6mm,是用50%的A材料、30%的B材料、20%的C材料混制而成的。上述的A材料是,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含有1.1%氧化鈦)-聚乙烯的包芯型復合熱可塑性纖維的2.6dtex×51mm的纖維上涂敷了親水油劑的材料。上述的B材料是,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含有1.1%氧化鈦)-聚乙烯的包芯型復合熱可塑性纖維的2.2dtex×44mm的纖維上涂敷了親水油劑的材料。上述的C材料是,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含有1.1%氧化鈦)-聚乙烯的包芯型復合熱可塑性纖維的2.2dtex×44mm的纖維上涂敷了斥水油劑的材料。另外,作為第2層,是采用聚丙烯-聚乙烯的包芯型復合熱可塑性纖維的3.3dtex×45mm和2.2dtex×45mm、以70∶30的重量比混制而成的,厚度為0.3mm。另外,作為吸收體,是用單位面積重量為15g/m2的衛生紙,將單位面積重量為150g/m2的粉碎木漿包住而形成的,粉碎木漿的密度是0.054g/cm3。
<滲出試驗>
將各試料切成10cm見方,將10ml的經血滴到吸收體上,滴下一分鐘后,在試料上面疊置2片開孔薄膜和表面層,底面載置10cm見方的2kg錘。加壓3分鐘后,撤去重量,確認經血已附著在表面層上。用厚度計((株)大榮科學精器制作所制THICKNESS GAUGE MODELUF-60)測定遮蔽部件的厚度。另外,小開孔部和大開孔部的開孔徑,測定用電子顯微鏡攝影的放大照片,用縱橫尺寸的平均值表示。
表1
用語的說明(重疊方式)低-高吸收體-低開孔率面-高開孔率面的配置狀態(相當于圖4)。
低-高-高-低以吸收體-低開孔率面-高開孔率面-高開孔率面-低開孔率面-表面層的順序,重疊開孔薄膜的狀態(相當于圖5)。
◎不滲出到表面層,具有較好的遮蔽效果○不滲出到表面層。
×滲出到表面層表中,3.3g/cm2是用端子的面積除厚度計端子加重的值。另外,20g/cm2,是在厚度計的端子上部加重,施加20g/cm2加重的加壓時測定的值。
從表1可知20g/cm2、厚度為0.4mm以上時沒有滲出,隱蔽效果高。另外用氨基甲酸乙酯泡沫作為遮蔽部件使用時,能得到與高孔質薄膜同樣的遮蔽效果。
<多孔質薄膜的疊合方式的研究>
如上所述,多孔質薄膜的疊合方式不同,遮蔽部件的遮蔽效果也就不同。為此,對遮蔽效果最好的重疊方式進行了研究。試驗用與上述滲出試驗同樣的方法進行其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用語的說明高-低-高-低以吸收體-高開孔率面-低開孔率面-高開孔率面-低開孔率面-表面層的順序疊置多孔質薄膜的狀態(相當于圖7)。
低-高-低-高以吸收體-低開孔率面-高開孔率面-低開孔率面-高開孔率面-表面層的順序疊置多孔質薄膜的狀態(相當于圖6)。
從表2可知,用高-低-高-低的方式重疊多孔質薄膜時(相當于圖7),在體壓作用下,液體從朝著吸收體擴開的多孔質薄膜的空孔中返濕(圖7中箭頭方向)。這時,體液沿著圖7的空孔54移行到表面層。
另一方面,用低-高-低-高的方式重疊多孔質薄膜時(相當于圖6),在體壓作用下,體液雖然流入凹部55,但其上面側是閉塞的。因此,可有效地阻斷表面層與吸收體的接觸,可以防止液體滲出到表面層。
權利要求
1.吸收性物品,備有表面層、背面層、和配置在該兩層之間的吸收體,具有在使用時位于使用者前后方向的長度方向、和位于使用者左右方向的短方向;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吸收體的上述短方向兩端部附近,沿著上述長度方向配置著一對遮蔽部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遮蔽部件,是具有在厚度方向連通的空孔的多孔質薄膜。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孔質薄膜的厚度,在20g/cm2荷重下為0.4mm以上。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孔質薄膜是開孔薄膜;在上述開孔薄膜的一方的面上,形成了從另一方的面的各上述空孔周緣部伸出的周狀肋;上述開孔薄膜的上述的一方的面,朝向上述吸收體側配置。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周狀肋呈朝其終端部縮徑的錐狀。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開孔薄膜重疊地配置著若干片,至少配置在上述吸收體側的開孔薄膜,其上述一方的面朝向上述吸收體側配置。
7.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孔質薄膜,是具有連續氣泡的發泡薄膜。
8.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遮蔽部件配置在上述表面層與上述吸收體之間。
9.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遮蔽部件配置在上述表面層上。
10.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遮蔽部件、上述表面層、上述背面層、和上述吸收體,在上述吸收體的上述短方向兩端部附近被接合成一體。
11.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遮蔽部件是著色的。
12.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遮蔽部件,是以在上述長度方向被施加張力的狀態配置的。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防止使用者誤認為需要更換的吸收性物品。該吸收性物品備有吸收體(4)、覆蓋該吸收體的表面層(2)、背面層(3)。在吸收體(4)的短方向兩端部附近,沿著長度方向配置著一對遮蔽部件(5)。遮蔽部件(5)是在厚度方向具有連通空孔的多孔質薄膜,在20g/cm
文檔編號A61F13/47GK1806784SQ20061000594
公開日2006年7月26日 申請日期2006年1月19日 優先權日2005年1月20日
發明者工藤淳, 土生知惠美 申請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