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氨基醣甙類抗結核病藥物緩釋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抗結核病藥物的緩釋劑,屬于藥物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本發明提供一種含氨基醣甙類抗結核藥物的緩釋劑,主要為緩釋注射劑和緩釋植入劑。該緩釋劑局部應用為主,可于結核病灶局部獲得并維持有效藥物濃度。
背景技術:
以肺結核為代表的結核病本來就是一種嚴重影響人民健康的疾病,在全世界廣泛流行,奪去了數億人的生命,人們稱之為白色瘟疫,曾有“十癆九死”之說。隨著鏈霉素等抗癆藥的問世,結核病成了一種可治療的疾病。然而隨著人們對其嚴重性的忽視、相關防治方面投入的明顯不足、治療不規范,由此引起的結核菌耐藥的產生已經成為成功治療該病的最棘手的問題。
由于它的傳染性非常強,其發病率近年每年全球以1%的速度在增長。在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全球需要重點控制的三種疾病中,結核病僅次于艾滋病,居瘧疾之前。全球每秒鐘即有一個人受結核菌感染,每分鐘會有3到4個人因結核病死亡,目前全球平均每年仍有約300萬人死于結核病。中國的結核病目前流行非常嚴重,現已成為世界上22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目前中國約有六百萬結核病人,占全球患病人數的三分之一,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印度;在中國耐藥病人占了全球的四分之一。全國每年至少有150萬例新病人發生,其中傳染性病人超過65萬例,每年因結核病死亡的人數高達二十五萬,且多為中青年。其作為單一傳染病已成為頭號殺手。結核病需要六個月以上的連續用藥才能取得較滿意的預后。由于治療時間較長,不少病人可能就忘了及時定量服藥,因而常造成耐藥性的產生。而耐藥性結核病人的治療一方面是時間的拖長,另一方面就是多種藥物聯合化療應用費用昂貴。如在中國需兩三萬元以上。因此,研究開發新的有效的防治結核病的制劑或方法已經成為急切解決的世界性課題。
目前,有不少新的抗結核藥物已經顯示出較好的療效,然而對耐多藥結核病(MDR-TB)效果不夠理想。因為對很多慢性病灶,特別是局部病灶而言,常規療法給藥很難獲得有效殺菌濃度。加大劑量或長期服用藥物又會有很多副作用。
發明內容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含抗結核病藥物的緩釋劑,具體而言,是一種含鏈霉素和/或喹諾酮類藥物的抗結核病藥物緩釋劑,主要為緩釋注射劑和緩釋植入劑。
氨基醣甙類藥物作為常用的抗結核病藥物,國外主要為口服制劑,即使一般的注射劑也不夠理想,因為不能于病灶部位獲得有效藥物濃度。而且在應用過程中明顯的全身毒性和耐藥的產生極大地限制了該藥的應用。
本發明發現,將抗結核病藥物制成緩釋劑(主要為緩釋注射劑和緩釋植入劑)不僅能夠極大地提高局部的藥物濃度、降低藥物在循環系統中的濃度、降低藥物對正常組織的毒性,還能夠極大方便藥物應用、減少療程、縮短治療時間、減少藥物的并發癥、降低病人的費用、減少藥物耐受。以上意外發現構成本發明的主要內容。
本發明藥物緩釋劑的一種形式是緩釋注射劑,由緩釋微球和溶媒組成。具體而言,該緩釋注射劑由以下成分組成緩釋微粒,由重量百分比如下的成分組成氨基醣甙類 1-70%緩釋輔料 30-99%助懸劑 0.0-30%以上為重量百分比和(b)溶媒,為普通溶媒或含助懸劑的特殊溶媒。
其中,緩釋輔料選自聚苯丙生、雙脂肪酸與癸二酸共聚物(PFAD-SA)、聚(芥酸二聚體-癸二酸)[P(EAD-SA)]、聚(富馬酸-癸二酸)[P(FA-S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c)、聚乳酸(PLA)、聚乙醇酸和羥基乙酸的共聚物(PLGA)、木糖醇、低聚糖、軟骨素、甲殼素、透明質酸、膠原蛋白、明膠和白蛋膠之一或其組合;助懸劑選自羧甲基纖維素鈉、(碘)甘油、二甲硅油、丙二醇、卡波姆、甘露醇、山梨醇、表面活性物質、土溫20、土溫40和土溫80之一或其組合。
可選用的氨基醣甙類藥物包括,但不限于,鏈霉素(streptomycin)、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AMK)中的一種或數種。
上述抗結核病藥物在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因具體情況而定,可為1%-70%,以2%-50%為佳,5%-40%為最佳。
本發明抗結核緩釋微球中的有效成分及緩釋輔料的重量百分比優選如下氨基醣甙類2-50%
緩釋輔料50-98%助懸劑 0.0-30%緩釋輔料選自聚苯丙生、雙脂肪酸與癸二酸共聚物(PFAD-SA)、聚(芥酸二聚體-癸二酸)、聚(富馬酸-癸二酸)、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乳酸、聚乙醇酸和羥基乙酸的共聚物、透明質酸、膠原蛋白或明膠。
本發明緩釋微球中的有效成分及重量百分比最優選如下(1)5-40%的鏈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2)5-40%的鏈霉素與5-40%的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3)5-40%的卡那霉素與5-40%的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或(4)5-40%的丁胺卡那霉素與5-40%的阿米卡星的組合。
本發明緩釋微球中緩釋輔料及其的重量百分比最優選如下(1)55-90%的PLA;(2)50-90%的PLGA;(3)50-85%的聚苯丙生;(4)55-90%的雙脂肪酸與癸二酸共聚物;或(5)55-90%的EVAc。
以上緩釋微球與含羧甲基纖維素鈉、(碘)甘油、二甲硅油、丙二醇、卡波姆、甘露醇、山梨醇、表面活性物質、土溫20、土溫40或土溫80的助懸劑的溶媒一起制成緩釋注射劑。其中羧甲基纖維素鈉在溶媒中的濃度可為0.1-5%,但以0.5-3%為優選,以1-2%為最優選。
聚乳酸的分子量峰值可為,但不限于,5000-100,000,但以20,000-60,000為優選,以30,000-50,000為最優選;聚乙醇酸的分子量可為,但不限于,5000-100,000,但以20,000-60,000為優選,以30,000-50,000為最優選;以上聚羥基酸可單選或多選。當單選時,以聚乳酸(PLA)或羥基羧酸和乙醇酸的共聚物(PLGA)為優選,共聚物的分子量可為,但不限于,5000-100,000,但以20,000-60,000為優選,以30,000-50,000為最優選;當多選時,以高分子多聚物或不同高分子多聚物組成的復合多聚物或共聚物為優選,以含不同分子量聚乳酸或癸二酸的復合多聚物或共聚物為最優選,如,但不限于,分子量為1000到30000的聚乳酸與分子量為20000到50000的聚乳酸混合、分子量為10000到30000的聚乳酸與分子量為30000到80000的PLGA混合、分子量為20000到30000的聚乳酸與癸二酸混合、分子量為30000到80000的PLGA與癸二酸混合。
在各種高分子聚合物中,以聚乳酸、癸二酸、含聚乳酸或葵二酸的高分子多聚物的混合物或共聚物為首選,混合物和共聚物可選自,但不限于,PLA、PLGA、乙醇酸和羥基羧酸的混合物、葵二酸與芳香聚酐或脂肪族聚酐的混合物或共聚物。乙醇酸和羥基羧酸的共混比例是10/90-90/10(重量),最好是25/75-75/25(重量)。共混的方法是任意的。乙醇酸和羥基羧酸共聚時的含量分別為重量百分比10-90%和90-10%。芳香聚酐的代表物是聚苯丙生[聚(1,3-二(對羧基苯氧基)丙烷-癸二酸)(p(CPP-SA))、雙脂肪酸-癸二酸共聚物(PFAD-SA)]、聚(芥酸二聚體-癸二酸)[P(EAD-SA)]和聚(富馬酸-癸二酸)[P(FA-SA)]等。對羧苯氧基丙烷(p-CPP)與癸二酸共聚時的含量分別為重量百分比10-60%和20-90%,共混重量比是10-40∶50-90,最好是重量比15-30∶65-85。
除上述輔料外,還可選用其他物質見美國專利(專利號4757128;4857311;4888176;4789724)及《藥用輔料大全》(第123頁,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出版,羅明生和高天惠主編)中已有詳細描述。另外,中國專利(申請號96115937.5;91109723.6;9710703.3;01803562.0)及美國發明專利(專利號5,651,986)也列舉了某些藥用輔料,包括充填劑、增溶劑、吸收促進劑、成膜劑、膠凝劑、制(或致)孔劑、賦型劑或阻滯劑等。
為調節藥物釋放速度或改變本發明的其它特性,可以改變聚合物的單體成分或分子量、添加或調節藥用輔料的組成及配比,添加水溶性低分子化合物,如,但不限于,各種糖或鹽等。其中糖可為,但不限于,木糖醇、低聚糖、(硫酸)軟骨素及甲殼素等,其中鹽可為,但不限于,鉀鹽和鈉鹽等。
緩釋注射劑中,藥物緩釋系統可制成微球、亞微球、微乳、納米球、顆粒或球形小丸,然后與注射溶媒混合后制成注射劑使用。在各種緩釋注射劑中以混懸型緩釋注射劑為優選,混懸型緩釋注射劑是將含抗結核成分的藥物緩釋系統懸浮于注射液中所得的制劑,所用的輔料為上述緩釋輔料中的一種或其組合,所用溶媒為普通溶媒或含助懸劑的特殊溶媒。普通溶媒為,但不限于,蒸餾水、注射用水、生理沖液、無水乙醇或各種鹽配制的緩沖液。助懸劑的目的在于有效懸浮含藥微球,從而利于注射之用。
助懸劑選自羧甲基纖維素鈉、(碘)甘油、二甲硅油、丙二醇、卡波姆、甘露醇、山梨醇、表面活性物質、土溫20、土溫40和土溫80之一或其組合。
助懸劑在普通溶媒中的含量因其的特性而定,可為0.1-30%因具體情況而定。優選助懸劑的組成為A)0.5-5%羧甲基纖維素鈉+0.1-0.5%土溫80;或B)5-20%甘露醇+0.1-0.5%土溫80;或。
C)0.5-5%羧甲基纖維素鈉+5-20%山梨醇+0.1-0.5%土溫80。
緩釋注射劑的制備方法是任意的,可用若干種方法制備如,但不限于,混合法、熔融法、溶解法、噴霧干燥法制備微球、溶解法結合冷凍(干燥)粉碎法制成微粉、脂質體包藥法及乳化法等。其中以溶解法(即溶劑揮發法)、干燥法、噴霧干燥法和乳化法為優選。微球則可用于制備上述各種緩釋注射劑,其方法是任意的。所用微球的粒徑范圍可在5-400um之間,以10-300um之間為優選,以20-200um之間為最優選。
微球還可用于制備其他緩釋注射劑,如凝膠注射劑、凝膠緩釋注射劑、嵌段共聚物膠束注射劑。其中,嵌段共聚物膠束由疏水-親水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形成,具有球形內核-外殼結構,疏水嵌段形成內核,親水嵌段形成外殼。載藥膠束注射進入體內達到控制藥物釋放或靶向治療的目的。所用藥物載體為上述任意一種或其組合。其中優選分子量為1000-15000的聚乙二醇(PEG)作為膠束共聚物的親水嵌段,優選生物降解聚合物(如PLA、聚丙交酯、聚己內酯及其共聚物(分子量1500-25000))作為膠束共聚物的疏水嵌段。嵌段共聚物膠束的粒徑范圍可在10-300um之間,以20-200um之間的為優選。凝膠注射劑系將生物降解聚合物(如PLA、PLGA或DL-LA和ε-己內酯共聚物)溶于某些兩親性溶媒,再加入藥物與之混溶(或混懸)后形成流動性較好的凝膠,可經局部注射。一旦注入,兩親性溶媒很快擴散至體液,而體液中的水分則滲入凝膠,使聚合物固化,緩慢釋放藥物。
本發明發現影響藥物和/或緩釋微球懸浮和/或注射的關鍵因素是溶媒的黏度,黏度越大,懸浮效果越好,可注射性越強。這種意外發現構成了本發明的主要指數特征之一。溶媒的黏度取決于助懸劑的黏度,助懸劑的黏度為100cp-3000cp(20℃-30℃時),優選1000cp-3000cp(20℃-30℃時),最優選1500cp-3000cp(20℃-30℃時)。按照此條件所制得的溶媒的黏度為10cp-650cp(20℃-30℃時),優選20cp-650cp(20℃-30℃時),最優選60cp-650cp(20℃-30℃時)。
注射劑的制備有多種方法,一種是將助懸劑為“0”的緩釋微粒(A)直接混于特殊溶媒中,得到相應的緩釋微粒注射劑;另一種是將助懸劑不為“0”的緩釋微粒(A)混于特殊溶媒或普通溶媒中,得到相應的緩釋微粒注射劑;再一種是將緩釋微粒(A)混于普通溶媒中,然后加入助懸劑混勻,得到相應的緩釋微粒注射劑。除外,還可先將緩釋微粒(A)混于特殊溶媒中制得相應的混懸液,然后用真空干燥等辦法去除混懸液中的水分,之后再用特殊溶媒或普通溶媒混懸,得到相應的緩釋微粒注射劑。以上方法只是用于說明而非限制本發明。值得注意的是,懸浮藥物或緩釋微球(或微囊)在注射劑中的濃度因具體需要而定,可為,但不限于,10-400mg/ml,但以30-300mg/ml為優選,以50-200mg/ml最優選。注射劑的黏度為50cp-1000cp(20℃-30℃時),優選100cp-1000cp(20℃-30℃時),最優選200cp-650cp(20℃-30℃時)。此黏度適用于18-22號注射針頭和特制的內徑更大的(至3毫米)注射針頭。
緩釋微球還可用于制備緩釋植入劑,所用的藥用輔料可為上述藥用輔料中的任何一種或多種物質,但以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為主選,在各種高分子聚合物中,以聚乳酸、葵二酸、含聚乳酸或葵二酸的高分子多聚物的混合物或共聚物為首選,混合物和共聚物可選自,但不限于,PLA、PLGA、PLA與PLGA的混合物、葵二酸與芳香聚酐或脂肪族聚酐的混合物或共聚物。聚乳酸(PLA)與聚乙醇酸的共混比例是10/90-90/10(重量),最好是25/75-75/25(重量)。共混的方法是任意的。乙醇酸和乳酸共聚時的含量分別為重量百分比10-90%和90-10%。芳香聚酐的代表物是對羧苯基丙烷(p-CPP),對羧苯基丙烷(p-CPP)與葵二酸共聚時的含量分別為重量百分比10-60%和20-90%,共混重量比是10-40∶50-90,最好是重量比15-30∶65-85。
因此,本發明緩釋劑的又一種形式是緩釋劑為緩釋植入劑。抗結核植入劑的有效成分可均勻地包裝于整個藥用輔料中,也可包裝于載體支持物中心或其表面;可通過直接擴散和/或經多聚物降解的方式將有效成分釋放。
緩釋植入劑的特點在于所用的緩釋輔料除高分子聚合物外,還含有上述任意一種或多種其它輔料。添加的藥用輔料統稱為添加劑。添加劑可根據其功能分為充填劑、致孔劑、賦型劑、分散劑、等滲劑、保存劑、阻滯劑、增溶劑、吸收促進劑、成膜劑、膠凝劑等。
緩釋植入劑的主要成份可制成多種劑型。如,但不限于,膠囊、緩釋劑、植入劑、緩釋劑植入劑等;呈多種形狀,如,但不限于,顆粒劑、丸劑、片劑、散劑、顆粒劑、球形、塊狀、針狀、棒狀、柱狀及膜狀。在各種劑型中,以體內緩慢釋放植入劑為優選。體積大小取決于病灶的部位、大小等因素。可為0.1-5mm(粗)×1-10mm(長)的棒狀,也可為片狀等其它形狀。
緩釋植入劑的最佳劑型為生物相容性、可降解吸收的緩釋劑植入,可因不同臨床需要而制成各種形狀及各種劑型。其主要成份的包裝方法和步驟在美國專利中(US5651986)已有詳細描述,包括若干種制備緩釋制劑的方法如,但不限于,(i)把載體支持物粉末與藥物混合然后壓制成植入劑,即所謂的混合法;(ii)把載體支持物熔化,與待包裝的藥物相混合,然后固體冷卻,即所謂的熔融法;(iii)把載體支持物溶解于溶劑中,把待包裝的藥物溶解或分散于聚合物溶液中,然后蒸發溶劑,干燥,即所謂的溶解法;(iv)噴霧干燥法;及(v)冷凍干燥法等。
本發明緩釋植入劑的有效成分及重量百分比優選如下氨基醣甙類2-50%
緩釋輔料50-98%助懸劑 0.0-30%緩釋植入劑的有效成分及重量百分比最優選如下(1)5-40%的鏈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2)5-40%的鏈霉素與5-40%的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3)5-40%的卡那霉素與5-40%的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或(4)5-40%的丁胺卡那霉素與5-40%的阿米卡星的組合。
本發明抗結核緩釋微球中的緩釋輔料的重量百分比優選如下(1)55-95%的PLA;(2)50-98%的PLGA;(3)50-95%的聚苯丙生;(4)55-90%的雙脂肪酸與癸二酸共聚物;或(5)55-90%的EVAc。
除此之外,所選的輔料還可為上述任意一種以上的組合。
本發明可以用于制備治療人及動物的各種結核的藥物制劑,主要為緩釋注射劑或緩釋植入劑。所制備的藥物制劑雖然可以用于全身結核如肺結核的治療,但以治療局部病灶為優選。常見的局部病灶或稱之為肺外結核主要包括結核球、淋巴結核、骨關節結核、滑膜結核、結核性骨髓炎、腎結核、皮膚結核、腸結核、乳腺結核、生殖器結核(輸卵管、子宮內膜、睪丸、附睪)、肛門結核、甲狀腺結核、心包結核、胸壁結核、結核瘺道、胸膜結核等。除此之外,局部病灶還包括慢性纖維空洞性肺結核及因結核引起的或合并的慢性病變,如但不限于,重癥褥瘡、頑固性皮膚潰瘍、糖尿病足、股骨頭壞死和老年前列腺類疾病等。
給藥途徑取決于多種因素,為于結核所在部位獲得有效濃度,藥物可經多種途徑給予,如皮下、腔內(如腹腔、胸腔及椎管內)、病灶周或病灶內注射或放置、淋巴結內及骨髓內注射,但緩釋植入劑以病灶局部注射(緩釋注射劑)或放置(緩釋植入劑)為優選。可于手術時或手術前后注射或放置;可經纖支鏡等器械介入治療,如治療肺結核空洞;也可經皮穿刺病灶內給藥介入治療;還可關節腔內注射或放置;可與全身化療同時或前后分開應用,但局部應用前后最好有一周到數月的全身抗結核治療。
給藥劑量因藥物組成不同而異,但藥物總量可為常規途徑日給藥量的10%到200%不等。如鏈霉素為0.5~20毫克/公斤,氧氟沙星為0.75~30毫克/公斤或0.1-1.6g/d,環丙沙星為0.1-3g/d。當兩種藥物聯合應用時,每一種藥物的劑量不要超過其常規途徑日給藥量的100%。如鏈霉素為2.5~10毫克/公斤,氧氟沙星為7.5~15毫克/公斤或0.6-0.8g/d,環丙沙星為1.0-1.5g/d。若病灶沒有完全清除或改善,可考慮20到40天后再次放置或注射緩釋劑。為防止病灶內結核菌播散,每次局部給藥前后應配以全身給藥。
本發明所制的緩釋注射劑或緩釋植入劑中還可加入其它藥用成分,如,但不限于,抗菌素、止疼藥、抗凝藥、止血藥等。
通過如下試驗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法作進一步的描述試驗1、不同方式應用抗結核病藥物(鏈霉素)后的局部藥物濃度比較以大白鼠為試驗對象,將其分組后分別經下列不同方式接受等量鏈霉素(10毫克)組1,腹腔注射普通鏈霉素注射劑;組2,季肋部皮下注射普通鏈霉素注射劑;組3,季肋部皮下注射鏈霉素緩釋注射劑;組4,季肋部皮下放置鏈霉素緩釋植入劑。一周、兩周、三周后分別測定局部給藥處藥物濃度。結果表明,經不同方式應用后的局部藥物濃度差異顯著,局部給藥能夠明顯提高,并有效維持給藥部位的有效藥物濃度。其中以局部放置緩釋植入劑和注射緩釋注射劑的效果最好。然而,局部注射緩釋注射劑操作最方便、容易。這一發現構成本發明的重要特征。以下的相關試驗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
試驗2、不同方式應用抗結核病藥物后的體內抑菌作用比較以大白鼠為試驗對象,將2×105個結核桿菌注射于其股骨骨髓腔內,一周后按照試驗1的分組(10只/組)給于等量鏈霉素治療。隨后檢查局部紅腫等炎癥變化,三十天后處死動物并取局部骨髓檢菌。結果表明,注射鏈霉素緩釋注射劑和放置鏈霉素緩釋植入劑組效果最好,局部紅腫在治療后第一周開始明顯縮小,所有動物無死亡。在腹腔注射普通鏈霉素注射劑組,70%動物20天內死亡;在局部注射普通鏈霉素注射劑組,20%動物20天內死亡,但50%動物30天內死亡。比較抑菌效果表明,經不同方式應用后的作用差異顯著,局部給藥能夠明顯提高并有效維持所在部位的有效藥物濃度,其中以局部放置緩釋植入劑和注射緩釋注射劑的效果最好。不過,注射緩釋注射劑操作最方便、容易。不僅療效好,毒副作用也小。
試驗3、不同途徑應用鏈霉素的體內抑菌作用比較以大白鼠為試驗對象,重復試驗2,結果見表1表1
以上結果表明,抗結核病藥物鏈霉素經不同途徑給藥的抑菌作用不同,以局部應用的效果為好(P<0.05),其中局部注射鏈霉素緩釋注射劑和局部放置鏈霉素緩釋植入劑的效果更好。
試驗4、不同途徑應用鏈霉素的體內抑菌作用比較以大白鼠為試驗對象,重復試驗3,但觀察動物至給藥后60天,結果見表2表2
以上結果表明,抗結核病藥物鏈霉素經不同途徑給藥的抑菌作用不同,以局部應用的效果為好,其中局部注射鏈霉素緩釋注射劑和局部放置鏈霉素緩釋植入劑的效果更好。但局部放置鏈霉素緩釋植入劑的效果比局部注射鏈霉素緩釋注射劑的效果為好(P<0.01)。
試驗5、不同途徑應用鏈霉素的體內抑菌作用比較以大白鼠為試驗對象,重復試驗3,但觀察動物至給藥后60天,結果見表3表3
試驗6、不同途徑應用鏈霉素的體內抑菌作用比較以大白鼠為試驗對象,重復試驗3,但觀察動物至給藥后60天,結果見表4表4
實驗5和6的結果表明,抗結核病藥物經不同途徑給藥的抑菌作用不同,以局部應用的效果為好,其中局部注射緩釋注射劑和局部放置緩釋植入劑的效果更好。但局部放置緩釋植入劑的效果比局部注射緩釋注射劑的效果為好(P<0.01)。
同樣明顯的治療效果還見于局部放置及局部注射的司帕沙星。
試驗7、不同藥物聯合的增效作用取2×105個結核桿菌培養24小時后用同濃度(5ug/ml)不同藥物處理24小時,檢測細胞生長抑制率(%),結果見表5表5不同藥物聯合的增效作用(抑制率%)
實驗7結果表明,抗結核病藥鏈霉素及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單獨應用均有明顯的抑菌作用,但聯合應用的效果為好(P<0.01)。
總之,局部放置及局部注射鏈霉素或其它氨基醣甙類抗結核病藥物對細菌生長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所表現出的顯著的治療作用與其局部獲得的有效藥物濃度有關。因此,本發明所述的緩釋劑的有效成分為任意一種或以上氨基醣甙類抗結核病藥物的組合。
含有以上有效成分的藥物可制成緩釋微球,進而制成緩釋注射劑和植入劑,其中以與含助懸劑的特殊溶媒組合形成的混懸注射劑為優選。
緩釋注射劑或緩釋植入劑還可通過以下實施方式得以進一步說明。上述實施例及以下實施例只是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并非對其內容和使用作任何限制。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將90、90和80mg聚苯丙生(對羧苯基丙烷(p-CPP)∶葵二酸(SA)為20∶80)共聚物分別放入(甲)、(乙)及(丙)三個容器中,然后每個中加10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混勻后,分別加入10m鏈霉素、10mg卡那霉素、10mg鏈霉素和10mg卡那霉素,重新搖勻后用噴霧干燥法制備含10%鏈霉素、10%卡那霉素及10%鏈霉素和10%卡那霉素的注射用微球。然后將微球懸浮于含15%甘露醇的生理鹽水中,制得相應的混懸型緩釋注射劑。注射劑的黏度為300cp-600cp(20℃-30℃時)。該緩釋注射劑在體外生理鹽水中的釋藥時間為15-20天,在小鼠皮下的釋藥時間為30-40天左右。
實施例2.
加工成緩釋注射劑的方法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但所不同的是所含抗結核有效成分及其重量百分比為(1)5-40%的鏈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2)5-40%的鏈霉素與5-40%的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
(3)5-40%的卡那霉素與5-40%的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或(4)5-40%的丁胺卡那霉素與5-40%的阿米卡星的組合。
實施例3.
將70mg分子量峰值為65000的聚乳酸(PLGA,75∶25)分別放入(甲)、(乙)及(丙)三個容器中,然后每個中加10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混勻后,分別向三個容器中加入30mg鏈霉素、30mg丁胺卡那霉素、15mg鏈霉素和15mg丁胺卡那霉素,重新搖勻后用噴霧干燥法制備含30%鏈霉素、30%丁胺卡那霉素、15%鏈霉素和15%丁胺卡那霉素的注射用微球。將干燥后的微球懸浮于含1.5%羧甲基纖維素鈉的生理鹽水中,制得相應的混懸型緩釋注射劑。注射劑的黏度為300cp-600cp(20℃-30℃時)。該緩釋注射劑在體外生理鹽水中的釋藥時間為10-15天,在小鼠皮下的釋藥時間為20-30天左右。
實施例4加工成緩釋注射劑的方法步驟與實施例3相同,但所不同的是所含抗結核有效成分及其重量百分比為(1)5-40%的鏈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2)5-40%的鏈霉素與5-40%的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3)5-40%的卡那霉素與5-40%的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或(4)5-40%的丁胺卡那霉素與5-40%的阿米卡星的組合。
實施例5.
將70mg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c)放入容器中,加入10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混勻后,加入20毫克鏈霉素和10毫克阿米卡星,重新搖勻后用噴霧干燥法制備含20%鏈霉素和10%阿米卡星的注射用微球。然后將微球懸浮于含5-15%山梨醇的注射液中,制得相應的混懸型緩釋注射劑。該緩釋注射劑在體外生理鹽水中的釋藥時間為10-15天,在小鼠皮下的釋藥時間為20-30天左右。
實施例6.
加工成緩釋注射劑的方法步驟與實施例5相同,但所不同的是所含抗結核有效成分為10-20%的鏈霉素與10-20%的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
實施例7.
將70mg聚苯丙生(對羧苯基丙烷(p-CPP)∶葵二酸(SA)為20∶80)共聚物放入容器中,加10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混勻后,加入20mg卡那霉素和10mg丁胺卡那霉素,重新搖勻后用噴霧干燥法制備含20%卡那霉素與10%丁胺卡那霉素的注射用微球。然后將微球懸浮于含1.5%羧甲基纖維素鈉和0.5%吐溫80的生理鹽水中,制得相應的混懸型緩釋注射劑。該緩釋注射劑在體外生理鹽水中的釋藥時間為10-15天,在小鼠皮下的釋藥時間為20-30天左右。
實施例8.
加工成緩釋注射劑的方法步驟與實施例7相同,但所不同的是所含抗結核有效成分為10-20%的卡那霉素與10-20%的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
實施例9將70mg聚苯丙生(對羧苯基丙烷(p-CPP)∶葵二酸(SA)為20∶80)共聚物放入容器中,加10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混勻后,加入15mg丁胺卡那霉素和15mg阿米卡星,重新搖勻后用噴霧干燥法制備含15%丁胺卡那霉素和15%阿米卡星注射用微球。然后將微球懸浮于含1.5%羧甲基纖維素鈉和15%山梨醇和0.2%吐溫80的生理鹽水中,制得相應的混懸型緩釋注射劑。該緩釋注射劑在體外生理鹽水中的釋藥時間為10-15天,在小鼠皮下的釋藥時間為20-30天左右。
實施例10加工成緩釋注射劑的方法步驟與實施例9相同,但所不同的是所含抗結核有效成分為15%的丁胺卡那霉素與15%的阿米卡星的組合。
實施例11將70mg聚苯丙生(對羧苯基丙烷(p-CPP)∶葵二酸(SA)為20∶80)共聚物放入容器中,加10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混勻后,加入10mg鏈霉素和20mg阿米卡星,重新搖勻后用噴霧干燥法制備含10%鏈霉素和20%阿米卡星的注射用微球。然后將微球經壓片法制得相應的緩釋植入劑。該緩釋植入劑在體外生理鹽水中的釋藥時間為10-15天,在小鼠皮下的釋藥時間為30-40天左右。
實施例12加工成緩釋植入劑的方法步驟與實施例11相同,但所不同的是所含抗結核有效成分為10-20%的鏈霉素與10-20%的阿米卡星的組合。
實施例13將70mg分子量峰值為45000的聚乳酸(PLGA,50∶50)放入容器中,加10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混勻后,加入10mg鏈霉素和20mg阿米卡星,重新搖勻后用噴霧干燥法制備含10%鏈霉素和20%阿米卡星的注射用微球。然后將微球經壓片法制得相應的緩釋植入劑。該緩釋植入劑在體外生理鹽水中的釋藥時間為15-25天,在小鼠皮下的釋藥時間為35-50天左右。
實施例14加工成緩釋植入劑的方法步驟與實施例11、13相同,但所不同的是所含抗結核有效成分及重量百分比為(1)5-40%的鏈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2)5-40%的鏈霉素與5-40%的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3)5-40%的卡那霉素與5-40%的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或(4)5-40%的丁胺卡那霉素與5-40%的阿米卡星的組合。
實施例15加工成緩釋劑的方法步驟與實施例1-14相同,但所不同的是所用的緩釋輔料為下列之一或其組合a)分子量峰值為10000-30000、30000-60000、60000-100000或100000-150000的聚乳酸(PLA);b)分子量峰值為10000-30000、30000-60000、60000-100000或100000-150000的聚乙醇酸和羥基乙酸的共聚物(PLGA),其中,聚乙醇酸和羥基乙酸的比例為50-95∶50-50;c)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c);d)10∶90、20∶80、30∶70、40∶60、50∶50或60∶40的對羧苯基丙烷(p-CPP)葵二酸(SA)共聚物(聚苯丙生);e)雙脂肪酸與癸二酸共聚物;f)聚(芥酸二聚體-癸二酸)共聚物;g)聚(富馬酸-癸二酸)共聚物;h)木糖醇、低聚糖、軟骨素、甲殼素、鉀鹽、鈉鹽、透明質酸、膠原蛋白、明膠或白蛋膠。
實施例16加工成緩釋注射劑的方法步驟與實施例1-10相同,但所不同的是所用的助懸劑分別為下列之一或其組合a)0.5-3.0%羧甲基纖維素(鈉);b)5-15%甘露醇;c)5-15%山梨醇;d)0.1-1.5%表面活性物質;e)0.1-0.5%吐溫20;
f)(碘)甘油、二甲硅油、丙二醇或卡波姆;g)0.5-5%羧甲基纖維素鈉+0.1-0.5%土溫80;h)5-20%甘露醇+0.1-0.5%土溫80;或i)0.5-5%羧甲基纖維素鈉+5-20%山梨醇+0.1-0.5%土溫80。
以上實施例僅用于說明,而并非局限本發明的應用。
本發明所公開和保護的內容見權利要求。
權利要求
1.一種氨基醣甙類抗結核病藥物緩釋劑,其特征在于該抗結核病藥物緩釋劑可將氨基醣甙類抗結核病藥物在結核病灶局部釋放,在有效獲得和維持局部有效藥物濃度的同時降低其全身毒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之抗結核病藥物緩釋劑,其特征在于該抗結核病藥物緩釋劑為緩釋注射劑,由以下成分組成(A)緩釋微球,包括氨基醣甙類藥物 1-70%緩釋輔料 30-99%助懸劑 0.0-30%以上為重量百分比和(B)溶媒,為普通溶媒或含助懸劑的特殊溶媒。其中,助懸劑的黏度為100cp-3000cp(20℃-30℃時),選自羧甲基纖維素鈉、碘甘油、二甲硅油、丙二醇、卡波姆、甘露醇、山梨醇、表面活性物質、土溫20、土溫40和土溫80之一或其組合。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之抗結核緩釋注射劑,其特征在于氨基醣甙類選自鏈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之一或其組合。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之抗結核緩釋注射劑,其特征在于抗結核緩釋注射劑的抗結核有效成分及其重量百分比為(1)5-40%的鏈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2)5-40%的鏈霉素與5-40%的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3)5-40%的卡那霉素與5-40%的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或(4)5-40%的丁胺卡那霉素與5-40%的阿米卡星的組合。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之抗結核緩釋注射劑,其特征在于緩釋輔料選自下列之一或其組合a)聚乳酸;b)聚乙醇酸和羥基乙酸的共聚物;c)聚苯丙生;d)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雙脂肪酸與癸二酸共聚物;f)聚(芥酸二聚體-癸二酸)共聚物;g)聚(富馬酸-癸二酸)共聚物;h)木糖醇、低聚糖、軟骨素、甲殼素、鉀鹽、鈉鹽、透明質酸、膠原蛋白、明膠或白蛋膠。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之抗結核緩釋注射劑,其特征在于所用的助懸劑分別為下列之一a)0.5-3.0%羧甲基纖維素(鈉);b)5-15%甘露醇;c)5-15%山梨醇;d)0.1-1.5%表面活性物質;e)0.1-0.5%吐溫20;f)(碘)甘油、二甲硅油、丙二醇或卡波姆;g)0.5-5%羧甲基纖維素鈉+0.1-0.5%土溫80;h)5-20%甘露醇+0.1-0.5%土溫80;或i)0.5-5%羧甲基纖維素鈉+5-20%山梨醇+0.1-0.5%土溫80。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之抗結核病藥物緩釋劑,其特征在于該抗結核病藥物緩釋劑為緩釋植入劑,由以下成分組成(1)氨基醣甙類抗結核病藥物 1-70%(2)緩釋輔料30-99%(3)助懸劑 0.0-30%以上為重量百分比,其中,氨基醣甙類抗結核病藥物鏈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之一或其組合。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之抗結核緩釋緩釋植入劑,其特征在于抗結核緩釋植入劑的抗結核有效成分及其重量百分比為(1)5-40%的鏈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2)5-40%的鏈霉素與5-40%的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3)5-40%的卡那霉素與5-40%的丁胺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組合;或(4)5-40%的丁胺卡那霉素與5-40%的阿米卡星的組合。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之抗結核緩釋植入劑,其特征在于緩釋輔料選自下列之一或其組合a)聚乳酸;b)聚乙醇酸和羥基乙酸的共聚物;c)聚苯丙生;d)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雙脂肪酸與癸二酸共聚物;f)聚(芥酸二聚體-癸二酸)共聚物;g)聚(富馬酸-癸二酸)共聚物;h)木糖醇、低聚糖、軟骨素、甲殼素、鉀鹽、鈉鹽、透明質酸、膠原蛋白、明膠或白蛋膠。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之所述之抗結核緩釋植入劑,其特征在于緩釋輔料中a)聚乳酸的分子量峰值選自10000-30000、300000-60000、60000-100000或100000-150000;b)聚乙醇酸和羥基乙酸的共聚物中,聚乙醇酸和羥基乙酸的比例為50-95∶50-50,分子量峰值為10000-30000、300000-60000、60000-100000或100000-150000;c)聚苯丙生中,對羧苯基丙烷∶葵二酸為10∶90、20∶80、30∶70、40∶60、50∶50或60∶40。
全文摘要
一種含氨基醣甙類抗結核藥物緩釋劑,其特點在于該劑為緩釋植入劑和緩釋注射劑。緩釋注射劑由緩釋微球和溶媒組成。緩釋微球由緩釋輔料和選自鏈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或阿米卡星的抗結核藥組成,溶媒為含助懸劑的特殊溶媒;助懸劑黏度為100cp-3000cp(20℃-30℃時),選自羧甲基纖維素鈉等;緩釋輔料選自EVAc、聚苯丙生、PLA、PLGA、癸二酸共聚物等;緩釋植入劑可由緩釋微球或經其他方法制成。該劑在結核病灶局部放置或注射能將藥物緩慢釋放,在有效獲得和維持局部灶有效藥物濃度的同時降低其全身毒性。對耐多藥結核菌、結核球及淋巴、關節、腎、皮膚、腸、乳腺、生殖器等處結核、結核性骨髓炎、瘺道、空洞性肺結核等頑固性結核病變具有顯著獨特的治療效果。
文檔編號A61P31/00GK1857284SQ20061020031
公開日2006年11月8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4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4日
發明者孫娟 申請人:濟南康泉醫藥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