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骨灰壇之防火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一種骨灰壇之防火袋,與骨灰壇有關,更詳而言之,尤指可以有效防止火燒骨灰壇,以確保骨灰完整的一種骨灰壇之防火袋,屬于殯葬用品。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人體往生后,經火化產生骨灰,會以骨灰壇加以儲存,放置于納骨塔內,親人于時節作祭拜的動作,以表哀思及慎宗追遠,骨灰壇的材質不外是石材、木材、陶磁等,然而骨灰壇最怕火災、地震來襲,一旦發生火災或地震,很容易將骨灰壇震破裂及消失殆盡,造成親人無法辨識,只能輪為萬人冢,令親人萬般無奈;有些業者,在骨灰壇1外套一袋子2,如圖1所示,袋子2以繩子3加以束緊封口,并系上名字牌4,放置于納骨塔內,一旦發生地震,即使骨灰壇1破裂,仍然得以收集骨灰,不致于消失殆盡;但是遇上火災,由于高溫可能達600℃以上,無法保存骨灰壇1及骨灰的完整,甚至連名字牌4都高溫而熔化,不能辨識;因此加套一袋子2,也無法防范火災。
(三)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一種骨灰壇之防火袋,其目的是提供防止高溫進入袋體內,使骨灰壇、名字牌、骨灰得以保持完整;當遇地震襲來時,即使骨灰壇破裂,仍由防火袋包住骨灰、名字牌,往后得以重整收集骨灰祭拜。
本實用新型一種骨灰壇之防火袋,其系一袋體,該袋體開口端設有一束帶,以束帶封閉開口,將骨灰壇置入于袋體內;袋體及束帶之材質為二氧化硅耐熱布所制成,并且袋體本身除開口端外,其余皆為無接縫、無車縫線,使袋體遇高溫時不熔毀、不自車縫線處裂開,以保持內部之骨灰壇完整性。
其中,該袋體更包含一名字牌置入于袋體內。
其中,該開口端卷繞成一圓形之穿管,供束帶穿入,該穿管之車縫以防火線或金屬線為之。
本實用新型一種骨灰壇之防火袋,其優點是該套在骨灰壇外面的防火袋,防火耐高溫,使得火災中骨灰不易被燒毀,當地震時即使骨灰壇破裂由于有袋子保護骨灰仍然在袋中,使得骨灰不會散落。
圖1習知骨灰壇之袋子立體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之袋子未束住前立體示意圖。
圖3本實用新型之袋子未束住前剖面示意圖。
圖4本實用新型之袋子束住后立體示意圖。
圖5本實用新型之袋子束住后剖面示意圖。
圖中標號如下習知圖中標號如下1骨灰壇 2袋子 3繩子本實用新型圖中標號如下10袋體 11開口端 12穿管13束帶 14名字牌 20骨灰壇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本實用新型一種骨灰壇之防火袋,如圖2至5所示,其系一袋體10,該袋體10的材質為二氧化硅耐熱布所制成,耐熱布之厚度為1.27mm以上,重量輕,經測試熱傳遞率為0.34,耐熱為1600℃(連續兩小時無異狀),耐熱級數為一級,該袋體10開口端11向內或外卷繞成一圓形之穿管12,穿管12供束帶13穿入,該穿管12的車縫以防火線或金屬線車縫,以束帶13封閉該開口端11,將骨灰壇20置入于袋體10內,束帶13的材質亦為二氧化硅耐熱布所制成,并且袋體10本身除開口端11外,其余皆為無接縫、無車縫線,另有一金屬制的名字牌14置入于袋體10內;藉由上述之結構裝置,本實用新型一種骨灰壇之防火袋,系將骨灰壇20及名字牌14置入于袋體10內,以束帶13封閉束緊該開口端11,將袋體10制作成無接縫、無車縫線、一體成型,是為了使袋體10遇高溫時不自車縫線處熔毀裂開,以保持內部的骨灰壇20完整性;若有車縫線,極可能車縫線受火燒毀,而裂開袋體10,不能保存骨灰壇20、骨灰、名字牌14,所以本實用新型不只為耐火材質制成,尚為一體成型、無接縫、無車縫線,以確保防火袋不損壞,該穿管12的形成以防火線或金屬線車縫,防火線或金屬線仍屬于防火材質,以防止防火袋之開口端11開啟;若遇火災時,高溫對本實用新型袋體10,不會有熔毀、裂開、損壞之情形產生,隔溫于骨灰壇20,因而使骨灰壇20、骨灰、名字牌14得以完整保存;若遇地震時,縱使該骨灰壇20摔壞,由于骨灰及名字牌14均受袋體10包住,不會有散落一地的情形發生,事后可以重整收集骨灰,再為置入新骨灰壇20,使亡者親友得以祭拜。
權利要求1.一種骨灰壇之防火袋,其特征在于其系一以二氧化硅耐熱布所制成的袋體,該袋體開口端設有一以二氧化硅耐熱布所制成的束帶,以束帶封閉開口,將骨灰壇置入于袋體內;該一體成型為同一布面的袋體上無接縫、無車縫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骨灰壇之防火袋,其特征在于該袋體中更包含一名字牌置入于袋體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骨灰壇之防火袋,其特征在于該開口端卷繞成一圓形的穿管,供束帶穿入,該穿管具有防火線車成的車縫。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骨灰壇之防火袋,其特征在于該開口端卷繞成一圓形的穿管,供束帶穿入,該穿管具有金屬線車成的車縫。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一種骨灰壇之防火袋,其系一袋體,該袋體為二氧化硅耐熱布所制成,并且袋體本身除開口端外,其余皆為無接縫、無車縫線,使袋體遇高溫時不熔毀、不自車縫線處裂開,以保持內部之骨灰壇的完整性。
文檔編號A61G17/00GK2894677SQ20062000744
公開日2007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7日 優先權日2006年3月7日
發明者游振春 申請人:楊凈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