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內服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內服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屬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變。本病常見,發病率隨年齡增長。病因可能是長期服用非甾體炎消炎藥以及酗酒;十二指腸液的反流;抽煙;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長期服用對胃粘膜有強烈刺激的食物或藥物,如濃茶、烈酒、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和某些藥物。此外尚有年齡因素、胃粘膜營養因子缺乏、遺傳因素等。
臨床上將慢性胃炎分為以下7型①紅斑/滲出型胃炎;②平坦糜爛型胃炎;③隆起糜爛型胃炎;④萎縮型胃炎;⑤出血型胃炎⑥腸-胃反流性胃炎;⑦皺壁增生型胃炎。
慢性胃炎的癥狀無特異性,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無臨床癥狀。慢性胃炎的病程遷延。病程長短不一,可半年至數十年不等,癥狀時輕時重。可因天氣變化,特別是秋冬季節易犯病,過涼過硬食物如油炸食物、勞累、精神因素均可引起癥狀加重。約50%以上的病人常上腹不適、悶痛、燒灼痛、飽脹感,無明顯節律性,一般進食后較重。食欲不振、噯氣、反酸、惡心、打嗝,飯后上腹部脹滿或隱痛等消化不良癥狀亦較常見。部分病人食欲不受影響,但進食稍多腹脹癥狀明顯加重。有胃粘膜糜爛者可有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長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鐵性貧血。有的可出現明顯厭食、全身衰弱、疲軟、體重減輕、神情淡漠。典型惡性貧血時,可出現舌萎縮和周圍神經病變,如四肢感覺異常。還有的胃腸道癥狀較明顯,特別在有膽汗反流時,有時頗似消化性潰瘍,可有反復小量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嘔血。體征多不明顯,有時上腹有輕壓痛。
對于慢性胃炎的治療,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消除病因應去除各種可能的致病因素或加重病情的因素,如戒煙酒,減少食鹽攝入;②糾正不良飲食習慣,避免對胃有刺激的飲食,飲食宜軟易消化,避免過于粗糙、過于濃烈的香辛料和過熱、過冷飲食;③要養成細嚼慢咽,以達到易于消化、減輕對胃刺激的目的,少吃鹽漬、煙熏、不新鮮食物;④停服某些刺激胃粘膜的藥物,特別是阿斯匹林等非甾體類消炎藥;⑤有鼻腔和咽部慢性感染灶應予以清除、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者應避免將痰液咽下;⑥藥物治療保護胃粘膜藥、調整胃腸運動功能藥物、抗生素、制酸劑和助消化藥等;⑦手術治療。
發明內容
本發明克服現有治療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內服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全部選用天然中草藥,提高慢性胃炎的治療效果。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該種內服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藥按下述重量份為黃芪20、人參9、白芍10、桂枝6、甘草8、白術10、陳皮10、當歸10、升麻8、柴胡8、干姜10、大棗30、木香6、延胡索9和吳茱萸8。
配制及服用方法納諸藥于沙鍋中加水300毫升,煎煮半小時,濾取藥液,放至溫熱,服用。每日一劑。十劑為一療程。
藥理作用黃芪補氣升陽,補氣攝血,補氣行滯,去瘀散結,益氣固表,補氣益陰,利水消腫,溫里散寒,托膿生肌,強體質,延年益壽。
人參甘、微苦,平。歸脾、肺、心經。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白芍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桂枝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甘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治脾胃虛弱,食少,腹痛便溏,勞倦發熱,肺痿咳嗽,心悸,驚厥;生用,治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及食物中毒。
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陳皮苦、辛,溫。歸肺、脾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
升麻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干姜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治心腹冷痛,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陽虛,吐、下血。
柴胡苦,微寒。歸肝、膽經。疏散退熱,舒肝,升陽。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官脫垂,脫肛。
大棗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解藥毒。治胃虛食少,脾弱便溏,氣血津液不足,營衛不和,心悸怔忡,婦人臟躁。
木香辛、苦,溫。歸脾、胃、大腸、三焦、膽經。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脹痛,瀉痢后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
延胡索辛、苦,溫。歸肝、脾經。活血,利氣,止痛。用于胸脅、脘腹疼痛,經閉痛經,產后瘀阻,跌撲腫痛。
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
本發明將上述藥物組合后,其藥效具有協同作用,該種內服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主要用于胃脘脹痛、胸燒、大便不調,五更泄瀉,時帶粘液,伴有腹脹腹痛,胃脘疼痛,小腹墜脹,飲食不佳等。經百余例患者的臨床驗證,總有效率94.8%,一般患者用藥8~18天,臨床癥狀迅速改善,3~4個療程即痊愈。
典型病例例一湯某,男,78歲,患慢性胃炎40余年,主要癥狀是胃痛不適。胃痛嚴重時,就加倍服藥,同時用枕頭頂住胃部,約30分鐘到1個小時才能緩解。從2000年開始,病情加重,空腹時胃痛,進食后仍痛,用藥后效果不明顯,精神狀態極差。服用該種內服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三個療程后,身體比從前好多了,胃病雖然犯過幾次,但癥狀比以前好多了,身體和精神狀態明顯好轉。
例二董某,男,49歲,患者胃脘部不適,時有疼痛十余年,加重3月,經多家醫院治療,效果欠佳。刻診所見胃脘部疼痛呈持續性,伴有泛酸、嘔吐、呃逆不舒,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滑,經X線上消化道鋇餐提示慢性肥厚性胃炎。服用該種內服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一個療程,胃脘部疼痛止,嘔吐、呃逆消失,繼用兩個療程,患者諸證消失,經X線上消化道鋇餐提示正常。
例三蘇某,男,52歲,患者上腹部脹滿及隱痛2年余,1月來加重。經纖維胃鏡檢查診斷為糜爛性胃炎。給予西藥治療,效果不佳,于是改為中藥治療。刻診上腹部脹悶,隱痛,胃納不佳,口苦而膩,苔黃膩,脈細滑數,證屬中虛濕熱互阻。治以辛開苦降,清熱化濕,健中消導,服用該種內服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14劑后,苔膩化薄,諸癥消失。又續服10劑,經纖維鏡檢查,糜爛部位基本修復。
例四金某,男,23歲,患者表二腹部隱痛暖氣,反酸、燒灼感、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在當地醫院診斷為慢性胃炎采用需尼替丁等藥物治療。病情有所好轉,在2005年11份病情有所反復,經朋友介紹服用該種內服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治療上腹部疼痛,隱痛明顯消失,暖氣、反酸灼灼感感、食欲不振等癥狀明顯減輕,經鞏固治療,病情已穩定。
具體實施例方式
例一一種內服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藥按下述重量份為黃芪20、人參9、白芍10、桂枝6、甘草8、白術10、陳皮10、當歸10、升麻8、柴胡8、干姜10、大棗30、木香6、延胡索9和吳茱萸8。
配制及服用方法納諸藥于沙鍋中加水300毫升,煎煮半小時,濾取藥液,放至溫熱,服用。每日一劑。十劑為一療程。
權利要求
1.一種內服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藥按下述重量份為黃芪20、人參9、白芍10、桂枝6、甘草8、白術10、陳皮10、當歸10、升麻8、柴胡8、干姜10、大棗30、木香6、延胡索9和吳茱萸8。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內服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屬中藥領域。該種內服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藥按下述重量份為黃芪20、人參9、白芍10、桂枝6、甘草8、白術10、陳皮10、當歸10、升麻8、柴胡8、干姜10、大棗30、木香6、延胡索9和吳茱萸8。水煎溫服。本發明將上述藥物組合后,其藥效具有協同作用,該種內服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經百余例患者的臨床驗證,總有效率94.8%,一般患者用藥8~18天,臨床癥狀迅速改善,3~4個療程即痊愈。
文檔編號A61P1/04GK101085328SQ20071001449
公開日2007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20日 優先權日2007年6月20日
發明者王芬 申請人:濟南新境界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