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治療癌癥的中藥組合物膠囊的制備方法及其產品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30109閱讀:23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癌癥的中藥組合物膠囊的制備方法及其產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癌癥的中藥組合物膠囊的制備方法及其產品,屬于中藥制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已成為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西醫治療多以手術、放療、化療為主,但是應用化療或放療,往往引起惡心,食欲不振,血象變化,機體免疫功能損害等毒副作用,在癌細胞受到抑制或部分殺滅的同時,人體正常組織細胞也相應的受到極大地摧殘和傷害,因此導致許多患者無法堅持完成放、化療療程,失去有效和最佳治療機會。然而,中醫認為癌癥發生的主要原因多是氣虛,血瘀,毒結,病屬正虛邪實;治療益在補氣,活血,解毒,需扶之正,去其邪,方能奏效。中醫治療癌癥的優勢在于辯證論治,不同的藥物進行組合,達到綜合治療效果。中醫藥治療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是癌癥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情況,本發明發揮中醫治療癌癥的優勢,研制一種既能提高患者體質,又能減輕或消除放、化療引起的毒副反應,使患者能堅持完成放、化療療程,延長生存期的藥物。
本發明藥物組合物內含斑蝥素(S-CSF)等活性成分,具有極強的親合腫瘤細胞的作用,從而能深入到細胞的分子水平,從根本上抑制腫瘤細胞核酸(DNA)和蛋白質(PT)的合成。其中的人參、黃芪、山茱萸、女貞子等成份健脾益氣生血,不但是組方中不可缺少的扶正成份,而且可以減除放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具有明顯的升高白細胞作用。可以達到強攻與峻補相結合,在殺滅細胞的同時不傷正氣。而且在放化療的同時本發明藥物組合物具有極強的協同作用。經大量臨床證明,在放化療的同時服用復方斑蝥膠囊,腫瘤細胞的殺傷率會成倍提高,且消除了常見的毒副反應。在緩解癥狀,改善生命質量方面效果顯著,對癌癥晚期手術及不能手術的腫瘤患者尤為適用。對非實體性腫瘤,如惡性淋巴瘤、白血病等也有很好的療效。
在現有技術中,復方斑蝥膠囊(部頒標準第17冊WS3-B-3272-98)是按以下方法制備而成稱取斑蝥23.8g、人參59.5g、黃芪297.5g、刺五加297.5g、三棱95g、半枝蓮357g、莪術95g、山茱萸119g、女貞子119g、熊膽粉2.4g、甘草59.5g。除熊膽粉外,人參、山茱萸、女貞子、半枝蓮粉碎成細粉,過篩備用;斑蝥用氯仿浸泡提取3次,每次95.2m1,浸泡72小時,合并提取液,回收氯仿,濃縮至稠膏狀;其余黃芪等五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時,第2次1.5小時,第三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約為1.20(80℃);熊膽粉加80℃水溶解后,加入上述稠膏、濃縮液及人參等細粉,攪勻,在80℃以下烘干,粉碎成細粉,裝入膠囊,制成3000粒,即得。
斑蝥素為斑蝥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強烈的刺激性,為抗癌的有效成分,特別用于治療肝癌和膀胱癌。斑蝥素對小鼠腹水型肝癌及網狀細胞肉癌有抑制作用,它能抑制癌細胞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抑制其生長、分化。但是斑蝥素毒性很大,對表皮和粘膜有強烈的刺激性。人體服用少量即能中毒,因此在人體內,尤其在肝癌病變部位很難達到有效血藥濃度,使治療效果不明顯。采用部頒標準方法制得的膠囊劑,斑蝥提取物是直接裝入膠囊,這樣對胃腸道會產生強烈的刺激性,患者服用后往往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不適現象。
因而需要尋求一種能夠保護胃腸道、副作用小且療效好的治療癌癥的中藥組合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制備副作用小,能夠保護胃腸道、防止出現惡心、嘔吐,且治療效果明顯的中藥組合物膠囊的方法及其產品。所述中藥組合物膠囊用于治療原發性肝癌、肺癌、直腸癌、惡性淋巴瘤、婦科惡性腫瘤等。
本發明的制備中藥組合物膠囊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分別稱取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藥斑蝥2.38~238重量份、人參5.95~595重量份、黃芪2.975~2975重量份、刺五加2.975~2975重量份、三棱9.5~95重量份、半枝蓮3.57~357重量份、莪術9.5~95重量份、山茱萸1.19~119重量份、女貞子1.19~119重量份、熊膽粉0.24~24重量份、甘草5.95~595重量份;2)取人參、山茱萸、女貞子、半枝蓮粉碎成細粉,過篩備用;3)斑蝥用氯仿浸泡提取,濾過,濃縮至稠膏狀;4)采用包合材料將步驟3)所得的斑蝥提取物進行包合;5)將黃芪、刺五加、三棱、莪術、甘草加水煎煮,濾過,濾液濃縮;6)熊膽粉加60-100℃水溶解后,加入2)所得的細粉、4)所得的包合物、5)所得的濃縮液,攪拌均勻,在80℃以下烘干,粉碎成細粉,裝入膠囊,即得。
其中,步驟4)中所述包合材料可以是適合進行藥物包裹的、天然的、半合成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所述高分子材料可以選自β-環糊精、蟲白蠟、蜂蠟、蜂膠、明膠、阿拉伯膠、乙基纖維素或聚乙烯醇中的任一種,優選為β-環糊精、蟲白蠟、蜂蠟或蜂膠,更優選為蜂蠟。
其中,所述步驟4)可以為稱取蟲白蠟、蜂蠟或蜂膠,其重量為斑蝥提取物重量的1-3倍;加熱使之溶化,在攪拌下加入斑蝥提取物;加熱使其保持熔融狀態;待均勻后,將其傾倒于容器內,冷卻,即得。
或者,所述步驟4)可以為稱取β-環糊精,其重量為斑蝥提取物的4-6倍;加入水,其重量為β-環糊精重量的2-4倍,研磨使之呈均勻糊狀;加入斑蝥提取物,繼續研磨至呈均勻糊狀,60℃以下干燥即得。
其中,所述步驟3)可以為將斑蝥破碎成粗粉,加入氯仿浸泡提取2-4次,每次加入斑蝥重量的3-5倍量(體積)氯仿浸泡,密封攪拌使充分混合,靜置,浸泡2-4天,濾過,合并提取液,60℃以下常壓回收氯仿,濃縮至稠膏狀,50℃下1.00-1.20,優選為1.10。
其中,所述步驟5)可以為將黃芪、刺五加、三棱、莪術、甘草加水煎煮2-4次,每次1.5-3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80℃相對密度約為1.00-1.50,優選為1.20。
其中,步驟6)中所述膠囊優選為腸溶膠囊。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由上述方法制備得到的治療癌癥的中藥組合物膠囊。
制備工藝條件的優選斑蝥提取物包合技術的考察斑蝥提取物中主要有效成分為斑蝥素,直接服用對胃腸道刺激大,會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而目前中藥治療癌癥藥物采用包合技術已經是制劑工藝發展的趨勢,斑蝥提取物進行包合后靶向性提高,藥物可以濃集于靶區,不僅可以減少刺激性,降低毒副作用,還可以增加藥物的穩定性、藥物的溶解度,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療效得到很大提高。所以我們將原有工藝進行了改進,斑蝥提取物進行包合后,再與其它藥物裝入膠囊。具體方法如下稱取斑蝥23.8g、人參59.5g、黃芪297.5g、刺五加297.5g、三棱95g、半枝蓮357g、莪術95g、山茱萸119g、女貞子119g、熊膽粉2.4g、甘草59.5g,共三份,按照上述工藝步驟進行提取制備,斑蝥提取物分別用β-環糊精、蜂蠟、蜂膠、明膠、阿拉伯膠、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包合。將制備好的膠囊進行6個月的加速試驗,考察膠囊中斑蝥素的含量,結果見下表1
表1采用不同包合材料的膠囊中斑蝥素含量 從上表可以看出,斑蝥提取物進行包合后藥物中有效成份含量穩定,說明將斑蝥提取物進行包合后不僅會增加藥物含量的穩定性,而且還可以減少其刺激性,降低毒性。其中蜂蠟、蜂膠和β-環糊精、蟲白蠟對斑蝥素含量更加穩定,這四種包合物對斑蝥素含量穩定性影響無明顯差別,但在功效方面β-環糊精較蟲白蠟、蜂膠、蜂蠟好。β-環糊精為碳水化合物,能被人體吸收、利用、進入機體后斷鏈開環,形成直鏈低聚糖,參與代謝,無積蓄作用,無毒,但β-環糊精的用量是斑蝥提取物的5-6倍,會使總體積加大,使生產成本加大,不利于大量生產。而蜂蠟的用量是斑蝥提取物的2倍,屬于天然材料,生產過程中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蜂蠟包合工藝簡單,節約成本,還能達到滿意的包合效果,因此最優選蜂蠟。
發明人在工藝研究時,將本發明中的膠囊劑與根據部頒標準第17冊WS3-B-3272-98的方法制備的膠囊劑進行了比較,具體方法如下稱取斑蝥23.8g、人參59.5g、黃芪297.5g、刺五加297.5g、三棱95g、半枝蓮357g、莪術95g、山茱萸119g、女貞子119g、熊膽粉2.4g、甘草59.5g,共六份,按照上述工藝步驟進行提取制備,1,2,3斑蝥提取物不包合,4,5,6斑蝥提取物用蜂蠟包合。將制備好的膠囊進行釋放度試驗,考察同樣環境下斑蝥素含量,結果見表2和圖1表2復方斑蝥膠囊中斑蝥素的釋放度測定結果

從上表可以看出,斑蝥提取物進行包合后藥物中有效成份含量更加穩定,說明我們將斑蝥提取物進行包合后不僅會增加藥物含量的穩定性,而且斑蝥素釋放緩慢且平穩,不會出現藥物濃度過高的現象,減少對胃和食道黏膜的刺激性,降低毒性,大部分斑蝥素在小腸中釋放并被吸收,降低肝臟首過效應。經大量臨床證明,在放化療的同時服用本發明藥物,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力增強,且消除了應用化療或放療中所引起的惡心,食欲不振,血象變化,機體免疫功能損害等毒副反應,幫助患者堅持完成放、化療療程,把握有效治療機會。在緩解癥狀,改善生命質量方面效果顯著,對癌癥晚期手術及不能手術的腫瘤患者尤為適用。對非實體性腫瘤,如惡性淋巴瘤、白血病等也有很好的療效。


圖1是復方斑蝥膠囊中斑蝥素的釋放度測定結果。
圖2是試驗例體外釋放度的測定結果。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盡的解釋。但是,下面所提供的實施例只是為了說明本發明,并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
實施例1分別稱取斑蝥23.8g、人參59.5g、黃芪297.5g、刺五加297.5g、三棱95g、半枝蓮357g、莪術95g、山茱萸119g、女貞子119g、熊膽粉2.4g、甘草59.5g,除熊膽粉外,人參、山茱萸、女貞子、半枝蓮粉碎成細粉,過篩備用;斑蝥用氯仿浸泡提取3次,每次95.2ml,浸泡72小時,合并提取液,采用超濾膜濾過技術濾過,回收氯仿,濃縮至稠膏狀,相對密度為1.00-1.20;用蜂蠟包合斑蝥提取物稱取重量為斑蝥提取物重量的2倍的蜂蠟,于單煎鍋內加熱使溶化(100℃),將斑蝥提取物加入,邊加邊攪拌,加熱(100℃)使其保持熔融狀態,待均勻后,將其傾倒于容器內,冷卻,即得,備用;其余黃芪等五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時,第2次1.5小時,第三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約為1.20(80℃);熊膽粉加80℃水溶解后,加入上述黃芪等濃縮液及人參等細粉,攪勻,在80℃以下烘干,粉碎成細粉,與蜂蠟包合物混勻,裝入普通膠囊,制成3000粒,即得。
實施例2分別稱取斑蝥23.8g、人參59.5g、黃芪297.5g、刺五加297.5g、三棱95g、半枝蓮357g、莪術95g、山茱萸119g、女貞子119g、熊膽粉2.4g、甘草59.5g,除熊膽粉外,人參、山茱萸、女貞子、半枝蓮粉碎成細粉,過篩備用;斑蝥用氯仿浸泡提取3次,每次95.2ml,浸泡72小時,合并提取液,采用超濾膜濾過技術濾過,回收氯仿,濃縮至稠膏狀,相對密度為1.00-1.20;用蟲白蠟包合斑蝥提取物稱取重量為斑蝥提取物重量的2倍的蟲白蠟,于單煎鍋內加熱使溶化(90℃),將斑蝥提取物浸膏加入,邊加邊攪拌,加熱(100℃)使其保持熔融狀態,待均勻后,將其傾倒于容器內,冷卻,即得,備用;其余黃芪等五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時,第2次1.5小時,第三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約為1.20(80℃);熊膽粉加80℃水溶解后,加入上述黃芪等濃縮液及人參等細粉,攪勻,在80℃以下烘干,粉碎成細粉,與蜂蠟包合物混勻,裝入腸溶膠囊,制成3000粒,即得。
實施例3分別稱取斑蝥47.6g、人參119g、黃芪595g、刺五加595g、三棱190g、半枝蓮714g、莪術190g、山茱萸238g、女貞子138g、熊膽粉4.8g、甘草119g,除熊膽粉外,人參、山茱萸、女貞子、半枝蓮粉碎成細粉,過篩備用;斑蝥用氯仿浸泡提取3次,每次190.4ml,浸泡72小時,合并提取液,采用超濾膜濾過技術濾過,回收氯仿,濃縮至稠膏狀,相對密度為1.00-1.20;用蜂蠟包合斑蝥提取物取重量為斑蝥提取物重量的2倍的蜂蠟,于單煎鍋內加熱使溶化(100℃),將斑蝥提取物加入,邊加邊攪拌,加熱(100℃)使其保持熔融狀態,待均勻后,將其傾倒于容器內,冷卻,即得,備用;其余黃芪等五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時,第2次1.5小時,第三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約為1.20(80℃);熊膽粉加80℃水溶解后,加入上述黃芪等濃縮液及人參等細粉,攪勻,在80℃以下烘干,粉碎成細粉,與蜂蠟包合物混勻,裝入普通膠囊,制成6000粒,即得。
實施例4
分別稱取斑蝥11.9g、人參29.75g、黃芪148.75g、刺五加148.75g、三棱47.5g、半枝蓮178.5g、莪術47.5g、山茱萸59.5g、女貞子34.5g、熊膽粉1.2g、甘草29.75g,除熊膽粉外,人參、山茱萸、女貞子、半枝蓮粉碎成細粉,過篩備用;斑蝥用氯仿浸泡提取3次,每次47.6ml,浸泡72小時,合并提取液,采用超濾膜濾過技術濾過,回收氯仿,濃縮至稠膏狀,相對密度為1.00-1.20;用蜂蠟包合斑蝥提取物取重量為斑蝥提取物重量的2倍的蜂蠟,于單煎鍋內加熱使溶化(100℃),將斑蝥提取物加入,邊加邊攪拌,加熱(100℃)使其保持熔融狀態,待均勻后,將其傾倒于容器內,冷卻,即得,備用;其余黃芪等五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時,第2次1.5小時,第三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約為1.20(80℃);熊膽粉加80℃水溶解后,加入上述黃芪等濃縮液及人參等細粉,攪勻,在80℃以下烘干,粉碎成細粉,與蜂蠟包合物混勻,裝入普通膠囊,制成1500粒,即得。
實施例5分別稱取斑蝥23.8g、人參59.5g、黃芪297.5g、刺五加297.5g、三棱95g、半枝蓮357g、莪術95g、山茱萸119g、女貞子119g、熊膽粉2.4g、甘草59.5g,除熊膽粉外,人參、山茱萸、女貞子、半枝蓮粉碎成細粉,過篩備用;斑蝥用氯仿浸泡提取3次,每次95.2ml,浸泡72小時,合并提取液,采用超濾膜濾過技術濾過,回收氯仿,濃縮至稠膏狀,相對密度為1.00-1.20;用蜂膠包合斑蝥提取物取2倍量斑蝥提取物重量的蜂膠,加3倍蜂膠重量的純化水,于單煎鍋內加熱使溶化,將斑蝥提取物浸膏加入,邊加邊攪拌,加熱使其保持熔融狀態,待均勻后,60℃以下干燥,即得,備用;其余黃芪等五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時,第2次1.5小時,第三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約為1.20(80℃);熊膽粉加80℃水溶解后,加入上述黃芪等濃縮液及人參等細粉,攪勻,在80℃以下烘干,粉碎成細粉,與蜂膠包合物混勻,裝入普通膠囊,制成3000粒,即得。
實施例6分別稱取斑蝥23.8g、人參59.5g、黃芪297.5g、刺五加297.5g、三棱95g、半枝蓮357g、莪術95g、山茱萸119g、女貞子119g、熊膽粉2.4g、甘草59.5g,除熊膽粉外,人參、山茱萸、女貞子、半枝蓮粉碎成細粉,過篩備用;斑蝥用氯仿浸泡提取3次,每次95.2ml,浸泡72小時,合并提取液,采用超濾膜濾過技術濾過,回收氯仿,濃縮至稠膏狀,相對密度為1.00-1.20;用β-環糊精包合斑蝥提取物取5倍量斑蝥提取物重量的β-環糊精,加3倍β-環糊精重量的純化水,研磨使呈均勻糊狀,加入斑蝥提取物浸膏,研磨,呈均勻糊狀物,60℃以下干燥,即得,備用;其余黃芪等五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時,第2次1.5小時,第三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約為1.20(80℃);熊膽粉加80℃水溶解后,加入上述黃芪等濃縮液及人參等細粉,攪勻,在80℃以下烘干,粉碎成細粉,與β-環糊精包合物混勻,裝入普通膠囊,制成3000粒,即得。
實施例7分別稱取斑蝥23.8g、人參59.5g、黃芪297.5g、刺五加297.5g、三棱95g、半枝蓮357g、莪術95g、山茱萸119g、女貞子119g、熊膽粉2.4g、甘草59.5g,除熊膽粉外,人參、山茱萸、女貞子、半枝蓮粉碎成細粉,過篩備用;斑蝥用氯仿浸泡提取3次,每次95.2ml,浸泡72小時,合并提取液,采用普通濾過技術濾過,回收氯仿,濃縮至稠膏狀,相對密度為1.00-1.20;用蜂蠟包合斑蝥提取物取2倍量斑蝥提取物重量的蜂蠟,于單煎鍋內加熱使溶化(100℃),將斑蝥提取物浸膏加入,邊加邊攪拌,加熱(100℃)使其保持熔融狀態,待均勻后,將其傾倒于容器內,冷卻,即得,備用;其余黃芪等五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時,第2次1.5小時,第三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約為1.20(80℃);熊膽粉加80℃水溶解后,加入上述蜂蠟包合物及人參等細粉,攪勻,在80℃以下烘干,粉碎成細粉,裝入膠囊,制成3000粒,即得。
試驗例一、藥物體內外釋放度試驗1儀器與材料高效液相色譜儀(包括L-7200自動進樣器、L-7110泵、L-7420UV-VIS檢測器,日本Hitachi公司),色譜柱(Diamonsil C18柱,200mm×4.6mm I.D.,5μm,北京迪馬公司),TGL-16B型低速離心機(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XW-80A旋渦混合器(上海精科實業有限公司),ZRS-4智能溶出試驗儀(天津大學無線電廠),TG328A電子分析天平(上海天平儀器廠)。本發明藥物(按本發明實施例1制備的藥物制劑),陽性對照藥物(由亞東制藥有限公司提供)。空白血漿(沈陽中心血站)。
2方法與結果2.1體外釋放度的測定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二部附錄XD第一法測定釋放度。以0.1mol·L-1鹽酸溶液900mL為介質,轉速為75r·min-1,在0.331、1、2、4、6、8、12h分別取樣5mL,并及時補充溶劑5mL,取續濾液1mL置10mL量瓶中,加0.1mol·L-1鹽酸溶液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精密量取斑蝥素對照品適量,加0.1mol·L-1鹽酸溶液溶解并稀釋制成每1mL中約含10μ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取上述2種溶液,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二部附錄氣相色譜法測定,計算釋放度,結果見圖2。
2.2體內血藥濃度的測定和體內外相關性體檢合格的18名健康受試者禁食10h后服用制劑,分別于服藥前和服藥后0.33、1.0、2.0、4.0、6.0、8.0、12.0h,取前臂靜脈血4mL,置肝素試管中,于-20℃冰箱中避光冷凍待測,照氣相色譜測定法測定血藥濃度(結果見表2)。經考察該試驗方法專屬性強、精密度和準確性高、回收率好,適合本實驗的應用。
體內吸收質量百分數(Y)采用Wanger-Nelson方法計算,將t時間體內吸收百分數與相應時間體外累積溶出度進行線性回歸,根據回歸系數來判斷體內外相關性是否顯著,結果見表3表3體內外相關性試驗結果

體內吸收質量百分率(Y)與體外釋放質量百分率(X)進行線性回歸,方程如下Y=0.5587X+30.49,r=0.9165,查相關系數r臨界值表r0.01,5=0.875,r>r0.01,5,因此,可認為藥物的體外累積釋放度與體內吸收質量百分率有較好的相關性(P<0.01)二、藥理毒理學研究實驗材料1、實驗動物雄性昆明種小鼠18~22g,SD大鼠,80~110g,雌雄兼用,純種小鼠DBA/217~20g和C57BL/6J,S180、W256、P388、Lewis肺癌、walker-256細胞株等瘤株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腫瘤室提供。
2、藥物本發明藥物組按本發明實施例1制備得到的藥物,批號為061102陽性對照組按部頒標準WS3-B-3272-98的方法制備得到的復方斑蝥膠囊,由北京亞東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為061012方法與結果1、祛邪的研究(1)治療性給藥對移植性實體瘤的影響采用昆明種小鼠70只,隨機分為S180組和Lewis組,各組再隨機分為原復方斑蝥膠囊對照組、環磷酰胺組、本發明藥物組。在S180組中每只小鼠右后腿腹側皮下注射S180懸液0.2ml;Lewis組中每只小鼠右后腿腹側皮下注射Lewis肺癌懸液0.2ml;6天后每只小鼠注射部位均長出瘤塊。分別給藥對照組生理鹽水0.5ml灌胃,每日1次;環磷酰胺組腹腔注射環磷酰胺100g/kg,每周2次;原復方斑蝥膠囊組、本發明藥物組按10g/kg量溶于生理鹽水灌胃,每日1次。10天后處死存活小鼠,完整剝離瘤塊并稱重,結果見表4表4治療性給藥對移植性實體瘤的影響

本發明藥物與環磷酰胺組比較**P<0.05,本發明藥物組與陽性對照組比較*P<0.01。
從上表可見,S180瘤重各組間有極顯著差異(P<0.01);對照組和環磷酰胺組瘤重大于本發明藥物組,差異均有極顯著意義(P<0.01)。Lewis瘤重對照組與本發明藥物組有極顯著差異;本發明藥物組與原復方斑蝥膠囊組相比較,P<0.01。上述結果表明本發明藥物復方斑蝥膠囊對抑制已發的兩種實體瘤生長的作用明顯優于原復方斑蝥膠囊。
(2)預防性給藥對實體瘤生長的影響將昆明種小鼠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陰性對照組以生理鹽水0.5ml每日灌胃1次,給藥組將本發明藥物按20g/kg量溶于0.5ml生理鹽水,陽性對照組將原復方斑蝥膠囊以與本發明藥物相同的劑量和方法給藥,每日灌胃1次,3天后在對照組和給藥組的相同部位同時注射Lewis肺癌懸液0.2ml,繼續灌注10天后處死存活小鼠,完整剝離腫塊并稱重,結果見表5表5各組動物腫瘤重量及抑制率

從上表可見,陽性對照組與本發明藥物組瘤重及腫瘤抑制率間有極顯著差異(P<0.01)。表明本發明藥物對減少瘤重及抑制腫瘤生長率的效果明顯優于原復方斑蝥膠囊。
2、扶正的研究NK細胞活性每組取8只動物,用酶釋放試驗檢測NK細胞活性以YAC-1(小鼠淋巴瘤細胞)為靶細胞,小鼠脾淋巴細胞為效應細胞,按50∶1的效靶比例濃度等量混合,37℃作用2小時,再離心取其上清液與等量的乳酸脫氫酶反應液混和,在酶聯免疫檢測儀(南京華東電子管廠生產,DG3022A型)測OD值,計算出NK細胞殺傷率。見表6表6各組動物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本發明藥物組及原復方斑蝥膠囊陽性對照組均能明顯提高NK細胞殺傷率,對NK細胞自然殺傷力明顯優于原復方斑蝥膠囊。
3、增效作用的研究與化療藥物聯合應用抗腫瘤作用的研究用S180懸液接種昆明種小鼠,次日隨機分組,每組10只。灌胃給藥(本發明藥物及原復方斑蝥膠囊陽性對照組),連續給藥9天。同時腹腔注射絲裂霉素(MMc)9天或環磷酰胺(CTX)3天,于停藥次日處死動物,剖取瘤塊,計算瘤重及抑瘤率;對照組給生理鹽水0.5ml灌胃,連續9天,其結果見表7表7與化療藥物聯用對S180小鼠治療效果

從上表可以看出,本發明藥物組與CTX聯用,對S180的抑瘤率為66.98%,較單用CTx提高19.27%,與陽性對照藥和CTX聯用相比提高15.46%,本發明藥物組與陽性對照組相比,對瘤重的抑制具有顯著性性差異;本發明藥物組與MMC聯用,對S180的抑瘤率為52.68%,較單用MMC提高21.67%,較陽性對照組與MMC聯用提高7.1%,本發明藥物組與陽性對照組相比,對瘤重的抑制具有顯著性性差異。此外,本發明藥物組不僅能明顯降低CTX及MMC導致小鼠體重下降的毒性,且聯合用藥組小鼠的皮蝥色澤、活潑程度及每日進食水量,均較陽性對照組為好。
4、對肝癌大鼠生命延長率及肝細胞凋亡的影響1)觀察生存時間各組隨機取8只大鼠治療后次日起觀察生存天數,并以生理鹽水組為陰性對照組計算生命延長率(%)。生命延長率(%)=(治療組平均存活天數一對照組平均存活天數)/對照組平均存活天數×100%。結果見下表8表8各組大鼠生存天數(n=8)

本發明藥物組與陽性對照組比較**P<0.01治療后各組荷瘤大鼠平均生存時間有顯著差異,其中本發明藥物組生存時間和生命延長率高于陽性對照組(P<0.01)。
2)大鼠腫瘤調亡檢測各組治療后的腫瘤標本以100n福爾馬林液固定,石蠟包埋,切片,采用TdT介導的dUTP缺口末端標記技術(TUNEL)。光鏡下觀察切片的染色反應,結果判斷標準為以細胞核有明顯棕黃色為陽性細胞。隨機選10個高倍視野(X 400),借助網格計數器,計數細胞數不少于1000個,計算TUNEI.陽性標記指數(TUNEL-LI),即凋亡指數。TUNEI-LI=(表達陽性細胞數/總細胞數)×100%。結果見下表9表9給藥治療后各組凋亡指數

本發明藥物組與陽性對照組比較**P<0.01治療后各組之間TUNEL-LI經方差分析有顯著性差異。鏡下凋亡細胞胞體縮小,核固縮呈棕色,可為類圓形、新月形、不規則狀或固縮的核分解碎裂成數塊形成凋亡小體。本發明藥物組TUNEL-LI均明顯高于陽性對照組(P<0.01)。
5、胃腸、食道粘膜刺激性試驗選取成年豚鼠30只,雌雄各半,體重為200g左右,隨機分為3組,本發明藥物組每只每天灌胃本發明藥物0.4g/kg(相當于成人的服用劑量);陽性對照組每只每天灌胃復方斑蝥膠囊陽性對照藥物0.4g/kg(相當于成人的服用劑量),連續給藥24小時后,每組處死6只動物,取出食道、胃腸的粘膜組織進行觀察,剩下的動物灌胃7天后再處死觀察。主要觀察食道、胃腸粘膜的出血情況,及灌胃后動物的嘔吐情況,結果見下表10表10豚鼠胃腸、食道粘膜刺激性試驗結果

從上表可以看出,服用本發明藥物未出現食道、胃腸粘膜的出血現象,嘔吐情況的發生率也明顯低于陽性對照組。說明本發明藥物在服用中對食道、胃腸粘膜沒有刺激性,但原復方斑蝥膠囊服用過程中會刺激食道、胃腸粘膜造成出血等不良反應,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本發明藥物。
6、毒性試驗選用昆明種小鼠60只隨機分組,每組20只,本發明藥物組,每只每天灌胃本發明藥物復方斑蝥膠囊12g/kg(按體表面積折算成相當于成人用量的30倍);陽性對照組,每只每天灌胃原復方斑蝥膠囊與本發明藥物組相同的劑量。連續灌胃4周,觀察動物死亡數量及毒性反應,并進行外周血象及肝腎功能檢查,以及剖取心肝脾肺腎光學顯微鏡病理形態學檢查。結果見下表11表11毒性試驗結果

“+”表示正常,“-”表示不正常。*P≤0.01。
由上表可以看出,本發明藥物組較陽性對照組毒副反應有顯著性降低。本發明藥物組動物死亡數量、毒副性反應只數、肝腎功能及外周血象檢查出現異常的情況明顯低于陽性對照組,說明斑蝥提取物經包合后應用可以非常有效降低毒副反應發生的幾率。
三、臨床研究臨床研究中,主要以肝癌病例為代表進行了臨床各項試驗,主要試驗內容如下
(一)、診斷標準1.西醫診斷標準(1)病理診斷①肝組織學檢查證實為原發性肝癌者②肝外組織額的組織學檢查證實為肝細胞癌者(2)臨床診斷①如無其它肝癌證據,AFP對流法陽性或放射免疫法≥400ng/ml,持續4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動性肝病、生殖腺胚胎原性腫瘤及轉移性肝癌者。
②有或無臨床表現,B超、CT等影像學檢查有明顯肝內實質性占為病變,能排除肝血管瘤和轉移性肝癌,并具有下列條件之一者;a.AfP≥200ng/ml或γ-GT明顯增高;b.典型的原發性肝癌影像學表現;c.無黃疸而ALP或γ-GT明顯增高;d.遠處有明確的轉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細胞;e.明確的乙型肝炎標志陽性的肝硬化。
(3)臨床分期標準I期無明顯肝癌癥狀、體征。CT、B超發現單個腫瘤,直徑小于5cm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之和小于或等于5cm者。
II期癥狀較輕,一般情況尚好,超過I期標準而無III癥狀者。
III期有明顯惡病質、黃疸、腹水或肝外轉移之一者。
2.中醫證候診斷標準(1)證候①氣滯證主證右脅悶脹竄痛,胸悶,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右脅肋下痞塊。
次證納呆食少,脘悶噯氣,時有惡嘔、腹瀉。
舌苔薄膩,脈弦。
②血瘀證主證脅下痞塊巨大,脅痛引背,痛處不移,拒按,脘腹脹滿,面色晦暗。
次證納呆食少,神疲乏力,形體消瘦,噯氣,大便溏結不調。
舌質紫暗,有瘀斑、瘀點。脈沉細或玄澀。
③脾虛證主證神疲乏力,納呆食少,腹脹,食后尤甚,大便溏泄,脅下痞塊。
次證少食懶言,口粘不欲飲,惡心、嘔吐。
舌淡,舌邊有壓跡,舌苔厚膩。脈細弦或滑濡。
④濕熱證主證心煩易怒,口干口苦,脅肋脹痛灼熱,黃疸,溲赤便干,脅下痞塊。
次證納呆食少,發熱煩渴,脘腹脹滿,頭暈耳鳴。
舌紅或絳,苔黃膩。脈玄滑或滑數。
⑤陰虛證主證脅肋灼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頭暈失眠,口苦咽燥,形體消瘦,脅下痞塊。
次證食少,腹鼓脹,青筋暴露,出血,低熱盜汗。
舌紅少苔或光剝。脈細而數。
(二)病例一般資料共收治病例30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本發明藥物組)200例,和對照組(陽性對照藥物組)100例。
(1)治療病例200例,男性120例,女性80例,年齡從21歲~55歲平均年齡36.7歲;對照組100例,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齡20歲~53歲,平均年齡35.1歲。兩組年齡分布對比見表12表12病例年齡分布與年齡表

注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該表顯示治療組、對照組的病例年齡分布與年齡無顯著性差異,兩者具可比性。
(2)病情程度表13原發性肝癌臨床分期標準

表14病人病程情況表

兩組比較,對照組病情略重但無顯著性差異。
(三)治療方法全部病例300例,按照隨機分成的對照組和治療組分別給藥,觀察時間為一個月。
1、治療組服用實施例1所制備的膠囊劑,每次3粒,每日2次。
2、陽性對照組服用復方斑蝥膠囊,由亞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次3粒,每日2次。
(四)療效判定標準根據衛生部編制的《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第二分冊“原發性肝癌”中的療效標準,結合中醫藥治療肝癌的特點,制定以下療效評價標準1.治后生存期(治后生存率)觀察各期原發性肝癌治療后2個月(僅限三期病例)、6個月、1年或更長時間的生存期、生存率。
2.腫瘤體積的變化做為衡量療效的標準(1)完全緩解可見腫瘤消失并持續1月以上。
(2)部分緩解腫瘤兩個最大的相互垂直的直徑的乘積縮小50%以上,并持續1月以上。
(3)穩定 腫瘤兩個最大的相互垂直的直徑的乘積縮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過25%,并持續1月以上。
(4)惡化 腫瘤兩個最大的相互垂直的直徑乘積增大超過25%。
3.免疫功能評價標準各項指標治療前后做比較。
a.提高 治療后較治療前由異常提高≥10%,或由異常恢復到正常。
b.下降 治療后較治療前由異常下降≥10%,或由證常轉變到異常。
c.穩定 治療后較治療前上升、下降不足10%者或維持在正常范圍。
4.副反應發生情況以服藥后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標準。
(五)治療結果表15臨床療效試驗結果

從上表可以看出,本發明藥物與原復方斑蝥膠囊相比較,在臨床治療中對生存率、腫瘤體積變化、免疫功能變化等方面本發明藥物的療效更好,有顯著性差異。在毒副反應發生率上,本發明藥物與原復方斑蝥膠囊卻存在極顯著性差異,本發明藥物組服藥后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進一步說明本發明藥物在確保制劑療效的基礎上,使該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性減到了最小,使該藥物的適用者范圍更廣,療效得到了顯著提高。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癌癥的中藥組合物膠囊的制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1)分別稱取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藥斑蝥2.38~238重量份、人參5.95~595重量份、黃芪2.975~2975重量份、刺五加2.975~2975重量份、三棱9.5~95重量份、半枝蓮3.57~357重量份、莪術9.5~95重量份、山茱萸1.19~119重量份、女貞子1.19~119重量份、熊膽粉0.24~24重量份、甘草5.95~595重量份;2)取人參、山茱萸、女貞子、半枝蓮粉碎成細粉,過篩備用;3)斑蝥用氯仿浸泡提取,濾過,濃縮至稠膏狀;4)采用包合材料將步驟3)所得的斑蝥提取物進行包合;5)將黃芪、刺五加、三棱、莪術、甘草加水煎煮,濾過,濾液濃縮;6)熊膽粉加60-100℃水溶解后,加入2)所得的細粉、4)所得的包合物、5)所得的濃縮液,攪拌均勻,在80℃以下烘干,粉碎成細粉,裝入膠囊,即得。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步驟4)中所述包合材料是適合進行藥物包裹的、天然的、半合成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步驟4)中所述包合材料是β-環糊精、蟲白蠟、蜂蠟、蜂膠、明膠、阿拉伯膠、乙基纖維素或聚乙烯醇中的任一種。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步驟4)中所述包合材料是β-環糊精、蟲白蠟、蜂蠟或蜂膠。
5.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步驟4)中所述包合材料為蜂蠟。
6.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所述步驟4)為稱取蟲白蠟、蜂蠟或蜂膠,其重量為斑蝥提取物重量的1-3倍;加熱使之溶化,在攪拌下加入斑蝥提取物;加熱使其保持熔融狀態;待均勻后,將其傾倒于容器內,冷卻,即得。
7.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所述步驟4)為稱取β-環糊精,其重量為斑蝥提取物的4-6倍;加入水,其重量為β-環糊精重量的2-4倍,研磨使之呈均勻糊狀;加入斑蝥提取物,繼續研磨至呈均勻糊狀,60℃以下干燥即得。
8.按照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所述步驟3)為將斑蝥破碎成粗粉,加入氯仿浸泡提取2-4次,每次加入斑蝥重量的3-5倍量體積的氯仿浸泡,密封攪拌使充分混合,靜置,浸泡2-4天,濾過,合并提取液,60℃以下常壓回收氯仿,濃縮至稠膏狀,50℃相對密度為1.00-1.20。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所述步驟5)為將黃芪、刺五加、三棱、莪術、甘草加水煎煮2-4次,每次1.5-3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80℃相對密度為1.00-1.50;且步驟6)中所述膠囊為腸溶膠囊。
10.一種由權利要求1-9中任一種方法制備得到的中藥組合物膠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癌癥的中藥組合物膠囊的制備方法及其產品。該中藥組合物由斑蝥、人參、黃芪、刺五加、三棱、半枝蓮、莪術、山茱萸、女貞子、熊膽粉、甘草等原料藥制備得到,其中斑蝥提取物采用了包合技術。所制得的中藥組合物膠囊副作用小,能夠保護胃腸道,且療效和生物利用度都有顯著性提高。
文檔編號A61K47/44GK101062374SQ200710063890
公開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07年2月14日 優先權日2007年2月14日
發明者付立家, 付建家 申請人:北京亞東生物制藥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