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咳嗽、哮喘外用膏劑及其制備方法一種治療咳嗽、哮喘外用膏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尤其涉及治療咳嗽、哮喘外用劑型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咳嗽、哮喘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小兒、老人體弱最易發生,一年四季以春冬季節為多見。西醫治療多采用祛痰、鎮咳、解痙、平喘對癥治療,以治標為主。中醫則辯證求因,整體論治,然臨床為老、稚、弱及怕苦、不訥藥、畏針者,時為病氣與藥氣相格拒者,醫者為之束手。中藥貼穴療法是中醫外治之一。貼服治病,簡單易行,安全可靠,不良反應少。《理論駢文》云"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貼服治病,通過不同的藥物之氣味,直接作用于病所或由經脈入臟腑,直到病除。[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根據內病外治的中醫理論,提出一種治療咳嗽、哮喘外用膏劑及其制備方法。本發明的膏劑由以下成份組成醉仙子70克,甘遂30克,生半夏50克,麻黃50克,白胡椒30克,遼細辛30克,南五味子50克,白芥子30克,冬蟲夏草30克,冰片50克,松香880克,麻油120克。本發明的制備方法是1、制取乙醇提取液取醉仙子70g、南五味子50g、冬蟲夏草30g分別碾碎用布包裝、生半夏50g切片、遼細辛30g、麻黃50g,將上述六味藥共入乙醇1500ml,在溫度27。C下浸泡15天后,過濾、取乙醇提取液。藥渣加水2000ml煎煮l小時后過濾去渣,將煎汁繼續加熱至10(TC,濃縮至150ml。將煎汁濃縮液頃入乙醇提取液中混合,其中的淀粉、纖維素等雜質遇乙醇便發生絮狀物慢慢沉淀。沉淀24小時后取澄清乙醇提取液,加熱至IO(TC,濃縮至200tnl,裝進保溫瓶內備用。2、加工藥粉取甘遂30克、白胡椒30克、白芥子30克、冰片50分別研成極細粉,過120目篩,篩下成粉備用。3、制取松香膏取麻油120克入鐵鍋加熱達10(TC時,倒入松香880克,、熔化后停火,等冷卻到5(TC——60'C時做老嫩試驗。老嫩試驗的標準取少量的松香膏涂在膏藥皮上,再貼到皮膚上,少等片刻后撕下,在撕下的過程中,帶有長絲,說明太嫩;如果松香膏貼在皮膚上,吸附不緊容易脫落,說明太老;松香膏揭去需用力,揭過以后所貼部位不遺留油跡,說明老嫩適宜。如膏過嫩,需加原量十分之一的松香再試;如膏過老,加原量十分之一的麻油再試,直到老嫩適宜。4、制取松香膏藥將上述松香膏在原鐵鍋內繼續加熱至95105。C左右,向鍋內噴灑乙醇提取液200ml,邊噴灑邊攪動,待乙醇提取液噴灑完鍋內無氣體揮發,即可離火。待溫度降至7(TC左右時,依次投放冰片、甘遂、白胡椒、白芥子細粉,攪勻即成本發明的外用膏劑。5、攤貼膏藥膏藥制成后,攤貼到膏藥背上,分別為3克、6克的兩種型號的膏貼,貼上沉紙,以袋裝密封。本發明藥理藥效如下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肺為嬌臟,易受外邪,風寒外侵,邪襲肌表,肺氣不宣,寒極化熱,痰液滋生,飲食不節,脾失健運,生濕聚痰,方中白芥子、南五味子、遼細辛、白胡椒溫經散寒、祛痰,生半夏燥濕化痰,甘遂、冰片清熱散郁火,冬蟲夏草扶正、補肺,醉仙子、麻黃止咳平喘。咳喘癥得諸藥寒去、熱清、濕除,咳自止、喘自安、痰自消。因此本發明的綜合藥效是溫經散寒、燥濕化痰,平喘止咳。主治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及喘息性支氣管炎。使用時患者貼在天突、膻中、中府、大椎、肺俞、定喘、大杼穴,每次任選2—3穴,隔曰更換一次。從1999年6月至2007年6月用本發明的外用膏劑,治療咳喘病人1601例,其中男723例,女878例,最大年齡為87歲,最小年齡2個月。療效標準痊愈治療、后癥狀完全消失;顯效治療后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治療后癥狀有明顯改善;無效治療一周以上癥狀無明顯改善。臨床療效見附表。1601例咳喘病人用咳喘膏治療咳喘病臨床療效統計<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上述病例通過臨床觀察、咳喘膏對咳喘病的初期和后期效果較為明顯,對發熱者且感染較為嚴重的,一般都必須抗感染治療,部分病例貼上咳喘膏后,出現口干現象,系藥物作用結果,食糖可解。下面舉出幾個典型病例對本發明的療效迸一步說明1、張波,男,2歲,2000年2月,因睡覺沒有蓋被子而著涼。當天夜間咳嗽逐漸加重,次日來就診,檢查,體溫36.5t:,兩肺聞及哮鳴音及少量干濕性羅音。用咳喘膏貼膻中,肺俞(雙)三穴,當天下午咳減輕,連貼三貼咳嗽停止,檢査干濕性羅音及哮鳴音消失。.2、王守英,女,81歲,患慢性氣管炎5年,每次復發都需要打吊針或服藥,1999年11月份氣管又發炎,咳嗽痰稀,食欲下降,徹夜難眠,咳喘膏貼中府(雙)天突、膻中、大椎五穴,連貼三天,咳嗽減輕,痰量減少。又連續貼一周,咳嗽停止,食欲大增,以后每次氣管炎發作,使用咳喘膏外貼,一般都在3—5天內癥狀消失,健康良好。3、趙風,女,45歲,體質素來虛弱,經常好咳嗽,用西醫治療很難奏效,一咳嗽就是三個月才慢慢停止。2002年9月因吃水果過量而咳嗽,用咳嗽膏外貼膻中,天突、中府(雙)、大杼穴上,兩天咳嗽即停止。以后,每遇受涼咳嗽便用咳嗽膏,一般都在l一2天內咳嗽停止。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實施時如
發明內容所述,在此不再詳述。在實施時,除松香、麻油冰片外其他中藥成份均可在原稱量的基礎上加減。權利要求1.一種治療咳嗽、哮喘外用膏劑由以下成份組成醉仙子70克,甘遂30克,生半夏50克,麻黃50克,白胡椒30克,遼細辛30克,南五味子50克,白芥子30克,冬蟲夏草30克,冰片50克,松香880克,麻油120克;2.—種治療咳嗽、哮喘外用膏劑的制備方法,其步驟是(1)制取乙醇提取液取醉仙子70g、南五味子50g、冬蟲夏草30g分別碾碎用布包裝、生半夏50g切片、遼細辛30g、麻黃50g,將上述六味藥共入乙醇1500ml,在溫度27"C下浸泡15天后,過濾、取乙醇提取液;藥渣加水2000ml煎煮l小時后過濾去渣,將煎汁繼續加熱至IO(TC,濃縮至150ml;將煎汁濃縮液頃入乙醇提取液中混合,其中的淀粉、纖維素等雜質遇乙醇便發生絮狀物慢慢沉淀;沉淀24小時后取澄清乙醇提取液,加熱至10(TC,濃縮至200ml,裝進保溫瓶內備用;(2)加工藥粉取甘遂30克、白胡椒30克、白芥子30克、冰片50分別研成極細粉,過120目篩,篩下成粉備用;(3)制取松香膏取麻油120克入鐵鍋加熱達10(TC時,倒入松香880克,、熔化后停火,等冷卻到50'C——6(TC時做老嫩試驗;老嫩試驗的標準取少量的松香膏涂在膏藥皮上,再貼到皮膚上,少等片刻后撕下,在撕下的過程中,帶有長絲,說明太嫩;如果松香膏貼在皮膚上,吸附不緊容易脫落,說明太老;松香膏揭去需用力,揭過以后所貼部位不遺留油跡,說明老嫩適宜;如膏過嫩,需加原量十分之一的松香再試;如膏過老,加原量十分之一的麻油再試,直到老嫩適;(4)制取松香膏藥將上述松香膏在原鐵鍋內繼續加熱至95105。C左右,向鍋內噴灑乙醇提取液200ml,邊噴灑邊攪動,待乙醇提取液噴灑完鍋內無氣體揮發,即可離火;待溫度降至7(TC左右時,依次投放冰片、甘遂、白胡椒、白芥子細粉,攪勻即成本發明的外用膏劑;(5)攤貼膏藥膏藥制成后,攤貼到膏藥背上,分別為3克、6克的兩種型號的膏貼,貼上沉紙,用袋裝密封。全文摘要一種治療咳嗽、哮喘外用膏劑由以下成份組成醉仙子70克,甘遂30克,生半夏50克,麻黃50克,白胡椒30克,遼細辛30克,南五味子50克,白芥子30克,冬蟲夏草30克,冰片50克,松香880克,麻油120克;其步驟是(1)取醉仙子70g、南五味子50g、冬蟲夏草30g分別碾碎用布包裝、生半夏50g切片、遼細辛30g、麻黃50g,將上述六味藥共入乙醇1500ml,在溫度27℃下浸泡15天后,過濾、取乙醇提取液;(2)取甘遂30克、白胡椒30克、白芥子30克、冰片50分別研成極細粉;(3)取麻油120克,松香880克,熔化成膏;(4)繼續加熱至95~105℃左右,向鍋內噴灑乙醇提取液200ml,待溫度降至70℃左右時,依次投放冰片、甘遂、白胡椒、白芥子細粉,攪勻即成本發明的外用膏劑。文檔編號A61P11/06GK101244171SQ20081001416公開日2008年8月20日申請日期2008年2月3日優先權日2008年2月3日發明者偉尹申請人:偉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