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輪椅剎車控制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輪椅剎車控制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輪椅上安裝的剎車控制機構中通常都帶有剎車鎖定裝置,其作用是將剎車把 手鎖定在緊急剎車位置,使其無法復原,以便使人無需長期握持住剎車把手也能夠實現輪 椅的可靠剎停,從而進一步提高輪椅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然而現有的所述剎車鎖定裝 置通常由凸輪、杠桿等部件連接而成,不僅結構復雜,而且操縱起來動作行程大,導致整個 剎車控制機構的體積在輪椅上顯得比較臃腫。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體積小且操作靈 活方便的輪椅剎車控制機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輪椅剎車控制機構,包括剎車固定座,及安裝在剎 車固定座上的剎車把手和剎車鎖定裝置;所述剎車把手樞接在剎車固定座上,并在樞接處 裝設有扭簧;所述剎車鎖定裝置包括一滑塊,該滑塊上連接有一控制桿,該控制桿可藉由人 為的撥移而驅使滑塊在兩個工作位置間活動;當剎車把手處于緊急剎車位置而滑塊處于第 一工作位置時,所述滑塊抵在剎車把手上使其無法復位;而當滑塊處于第二工作位置時,其 可抵入一設于剎車把手上的凹部內或者偏離于剎車把手一側而不會擋止剎車把手從緊急 剎車位置復位。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如下所述剎車鎖定裝置還包括彈簧,該彈簧一端 固定在剎車固定座內,而另一端牽拉或者頂撐所述滑塊;同時所述剎車固定座上設有供控 制桿突出的撥孔,該撥孔呈L形或者V形,由通過折角相連的第一撥槽和第二撥槽構成;前 述控制桿可藉由人為的撥移并克服彈簧的復位力而從第一撥槽活動至第二撥槽;且當所述 控制桿靜止在第一撥槽內時,所述滑塊處于第一工作位置;而當控制桿靜止在第二撥槽內 時,所述滑塊相應的處于第二工作位置;或者也可以是當所述控制桿靜止在第一撥槽內時, 所述滑塊處于第二工作位置;而當控制桿靜止在第二撥槽內時,所述滑塊相應的處于第一 工作位置。 本實用新型中更進一步在剎車固定座內設有限制滑塊沿彈簧伸縮方向滑動的滑 槽,其一個目的是使得彈簧在滑塊上的施力集中,確保滑塊的動作精確;另一目的也是為了 簡化滑塊的活動路徑,并減小滑塊在剎車固定座內的活動范圍,以便能夠充分利用剎車固 定座的內部空間而不至于將剎車固定座的體積設計的過大。 并且本實用新型中在所述滑塊上進一步開有長孔,所述控制桿的末端形成一擴大 的頭部,而其前端依次穿過滑塊上的長孔和剎車固定座上的撥孔,并固定一撥套,該撥套卡 在撥孔上以防止控制桿縮入剎車固定座內。 并且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撥孔內第一撥槽的布置方向進一步同彈簧的伸縮方向一致。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剎車固定座同現有技術一樣,固定在輪椅一側的剎車固定桿 上,而固定的方式則是采用傳統的卡箍固定,具體是在剎車固定座的上部通過定位銷固定 下卡箍,該下卡箍與上卡箍通過螺栓聯接,并合圍抱緊在剎車固定桿上。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剎車把手的頭部同現有技術一樣固定剎車線的一端,而剎車線
的另一端從固定于剎車固定座下部的剎車線導出管中導出并連接輪椅輪轂上的剎車機構,
通過下壓剎車把手,使得剎車把手繞樞軸旋轉以收緊剎車線,驅使剎車線另一頭的剎車機
構動作,便能夠實現輪椅的緊急剎車。 本實用新型優點是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這種輪椅剎車控制機構,僅僅借助一個滑塊就能完成剎車把手 的鎖定和解鎖,相比現有的控制機構,不僅結構簡單緊湊,零部件少,而且操作起來由于各 部件的動作行程小故顯得更加靈活方便;其整體被安裝在輪椅上則顯的更為輕巧。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剎車把手鎖定狀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主視圖; 圖4為圖3的A-A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剎車把手未鎖狀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主視圖; 圖7為圖6的B-B剖視圖。 其中1、剎車固定座;2、剎車把手;3、扭簧;4、滑塊;5、控制桿;6、凹部;7、彈簧; 8、撥孔;801、第一撥槽;802、第二撥槽;9、長孔;10、撥套;11、定位銷;12、下卡箍;13、上卡 箍;14、剎車線導出管;15、樞接螺栓;16、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結合
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和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輪椅剎車控 制機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它主要由剎車固定座1、剎車把手2、扭簧3、滑塊4、控制桿5、 彈簧7、撥套10、定位銷11、下卡箍12、上卡箍13、剎車線導出管14、樞接螺栓15和螺栓16 這些部件組成。 具體如
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剎車把手2通過樞接螺栓15樞接在剎車固定座 1上,而扭簧3套設在樞接螺栓15上,其一端抵扣在剎車固定座1內,而另一端抵扣在剎車 把手2上。剎車把手2的頭部同現有技術一樣固定剎車線(圖中未畫出)的一端,而剎車 線的另一端從固定于剎車固定座1下部的剎車線導出管14中導出并連接輪椅輪轂上的剎 車機構;同時本實施例中的剎車把手2上設有一凹部6。 所述剎車固定座1同現有技術一樣,固定在輪椅一側的剎車固定桿(圖中未畫出) 上,而固定的方式則是采用傳統的卡箍固定,具體是在剎車固定座1的上部通過定位銷11 固定下卡箍12,該下卡箍12與上卡箍13通過螺栓16聯接,從而能夠合圍抱緊在剎車固定桿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滑塊4、控制桿5和彈簧7共同構成剎車鎖定裝置,所述剎車固定 座l內設有滑槽(圖中未標出),滑塊4設于滑槽內;而所述彈簧7—端固定在剎車固定座 1內,另一端固定在滑塊4的上部以牽拉滑塊4,且本實施例中所述滑槽的設置方向與彈簧 7的伸縮方向一致,從而引導并限制滑塊4沿彈簧7的伸縮方向滑動,這樣設計的一個目的 是使得彈簧7在滑塊4上的施力集中,確保滑塊4的動作精確;另一 目的也是為了簡化滑塊 4的活動路徑,并減小滑塊4在剎車固定座1內的活動范圍,以便能夠充分利用剎車固定座 1的內部空間而不至于將剎車固定座1的體積設計的過大。 所述滑塊4上開有長孔9,而剎車固定座1上開有撥孔8,所述控制桿5的末端形 成一擴大的頭部,而控制桿5的前端則依次穿過所述長孔9和撥孔8,最后突出剎車固定座 l,且突出的部分銑有螺紋,并螺接一撥套IO,該撥套10卡在撥孔8上從而能夠防止控制桿 5縮入剎車固定座1內。 所述撥孔8具體呈L形,由通過折角相連的第一撥槽801和第二撥槽802構成;且 其中的第一撥槽801的布置方向同彈簧7的伸縮方向一致,也與剎車固定座1內的滑槽的 設置方向一致。 所述控制桿5可藉由人為的撥移而在撥孔8的第一撥槽801和第二撥槽802之間 來回活動,并且本實施中,在將控制桿5從第一撥槽801撥至第二撥槽802的過程中,彈簧 7受到拉伸,故控制桿5是克服彈簧7的復位力活動的;而在將控制桿5從第二撥槽802撥 至第一撥槽801的過程中,控制桿5則能夠在彈簧7的牽拉下自動復位。 所述控制桿5在第一撥槽801和第二撥槽802之間來回活動的同時將驅使滑塊4 在兩個工作位置之間活動,本實施例中當控制桿5靜止在第一撥槽801內時,所述滑塊4處 于第一工作位置,且在該工作位置上,滑塊4能夠將剎車把手2的鎖定在緊急剎車位置;而 當控制桿5靜止在第二撥槽802內時,所述滑塊4處于第二工作位置,且在該工作位置上, 滑塊4能夠確保剎車把手2的正常復位。下面結合圖2、圖3、圖4、圖5、圖6和圖7所示對 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作詳細說明 首先結合圖2、圖3和圖4所示,使用本實施例進行緊急剎車時,只需下壓剎車把手 2,使得剎車把手2繞樞軸旋轉以收緊剎車線,便能夠驅使剎車線另一頭的剎車機構動作, 從而實現輪椅的緊急剎車,剎車把手2處于緊急剎車位置時的狀態便如圖2、圖4中所示的 那樣。此時為了將剎車把手2鎖定在緊急剎車位置,只需將控制桿5撥至第一撥槽801內, 并確保滑塊4處于第一工作位置,具體結合圖4所示,在第一工作位置上,滑塊4恰抵在剎 車把手2上而使其無法復位。 再結合圖5、圖6和圖7所示,需要解鎖時,只需將控制桿5撥至第二撥槽802內, 令滑塊4處于第二工作位置,具體結合圖7所示,在第二工作位置上,滑塊4由于恰可抵入 剎車把手2上設有的凹部6內,從而不會擋止剎車把手2在扭簧3的扭力作用下從緊急剎 車位置復位。 結合上述實施例所述可知,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這種輪椅剎車控制機構,僅僅借助 一個滑塊4就能完成剎車把手2的鎖定和解鎖,相比現有的控制機構,不僅結構簡單緊湊, 零部件少,而且操作起來由于各部件的動作行程小故顯得更加靈活方便;其整體被安裝在 輪椅上則顯的更為輕巧。[0033] 當然上述實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 術的人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凡根據本實用新型主要技術方案的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換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 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一種輪椅剎車控制機構,包括剎車固定座(1),及安裝在剎車固定座(1)上的剎車把手(2)和剎車鎖定裝置;所述剎車把手(2)樞接在剎車固定座(1)上,并在樞接處裝設有扭簧(3);其特征在于所述剎車鎖定裝置包括一滑塊(4),該滑塊(4)上連接有一控制桿(5),該控制桿(5)可藉由人為的撥移而驅使滑塊(4)在兩個工作位置間活動;當剎車把手(2)處于緊急剎車位置而滑塊(4)處于第一工作位置時,所述滑塊(4)抵在剎車把手(2)上使其無法復位;而當滑塊(4)處于第二工作位置時,其可抵入一設于剎車把手(2)上的凹部(6)內或者偏離于剎車把手(2)一側而不會擋止剎車把手(2)從緊急剎車位置復位。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椅剎車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剎車鎖定裝置還包括彈簧(7) ,該彈簧(7) —端固定在剎車固定座(1)內,而另一端牽拉或者頂撐所述滑塊(4);同時 所述剎車固定座(1)上設有供控制桿(5)突出的撥孔(8),該撥孔(8)呈L形或者V形,由 通過折角相連的第一撥槽(801)和第二撥槽(802)構成;前述控制桿(5)可藉由人為的撥 移并克服彈簧(7)的復位力而從第一撥槽(801)活動至第二撥槽(802);且當所述控制桿 (5)靜止在第一撥槽(801)內時,所述滑塊(4)處于第一工作位置;而當控制桿(5)靜止在 第二撥槽(802)內時,所述滑塊(4)相應的處于第二工作位置;或者當所述控制桿(5)靜止 在第一撥槽(801)內時,所述滑塊(4)處于第二工作位置;而當控制桿(5)靜止在第二撥槽 (802)內時,所述滑塊(4)相應的處于第一工作位置。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輪椅剎車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剎車固定座(1)內設有 限制滑塊(4)沿彈簧(7)伸縮方向滑動的滑槽。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輪椅剎車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塊(4)上開有長孔 (9),所述控制桿(5)的末端形成一擴大的頭部,而其前端依次穿過滑塊(4)上的長孔(9) 和剎車固定座(1)上的撥孔(8),并固定一撥套(IO),該撥套(10)卡在撥孔(8)上以防止 控制桿(5)縮入剎車固定座(1)內。
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輪椅剎車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撥槽(801)的布置 方向同彈簧(7)的伸縮方向一致。
6.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輪椅剎車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剎車 固定座(1)的上部通過定位銷(11)固定有下卡箍(12),該下卡箍(12)與上卡箍(13)通過 螺栓聯接,并合圍抱緊在剎車固定桿上。
7.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輪椅剎車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剎車 把手(2)的頭部固定剎車線的一端,而剎車線的另一端從固定于剎車固定座(1)下部的剎 車線導出管(14) 導出并連接輪椅輪轂上的剎車機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輪椅剎車控制機構,包括剎車固定座,及安裝在剎車固定座上的剎車把手和剎車鎖定裝置;所述剎車把手樞接在剎車固定座上,并在樞接處裝設有扭簧;所述剎車鎖定裝置包括一滑塊,該滑塊上連接有一控制桿,該控制桿可藉由人為的撥移而驅使滑塊在兩個工作位置間活動;當剎車把手處于緊急剎車位置而滑塊處于第一工作位置時,所述滑塊抵在剎車把手上使其無法復位;而當滑塊處于第二工作位置時,其可抵入一設于剎車把手上的凹部內或者偏離于剎車把手一側而不會擋止剎車把手從緊急剎車位置復位。本實用新型不僅結構簡單緊湊,零部件少,而且操作起來由于各部件的動作行程小故顯得更加靈活方便;其整體被安裝在輪椅上則顯的更為輕巧。
文檔編號A61G5/10GK201469546SQ20092018572
公開日2010年5月19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2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2日
發明者李茂順 申請人:李茂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