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次性體液吸收性穿著用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次性的體液吸收性穿著用品,更具體是涉及可減少穿著時的濕潤感的上述體液吸收性穿著用品。
背景技術:
在用于吸收尿等排泄物的一次性體液吸收性穿著用品中,眾所周知的是通過縮小透液性表面片與穿著用品的穿著者的皮膚的接觸面積來降低表面片與皮膚接觸時產生的濕潤感。例如,在日本特開2008-25079號公報(JP2008-25079A、專利文獻1)的圖17所示的尿布上,作為透液性表面片使用了與表面片的皮膚接觸面彼此平行地向前后方向延伸并在橫向具有交替出現的多條峰部和谷部的無紡布。一旦穿上該尿布,表面片可在峰部與皮膚接觸,而在谷部與皮膚分離。另外,在日本特開平5-59601號公報(JP05-59601A、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訓練褲中,在透液性內面片的表面的至少中央區域設置了濕潤保持片。該濕潤保持片相對于內面片部分地接合的同時部分地浮起。在該訓練褲上,被濕潤保持片的浮起部分吸收的排泄液幾乎不被芯吸收而殘留在浮起部分上。該浮起部分與穿著該訓練褲的嬰兒的皮膚接觸而使其有不舒適的感覺,從而使嬰兒形成告訴別人有尿意的習慣。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8-25079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平5-59601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專利文獻1所述的尿布上,要在尿布的兩側部分用與表面片分體的薄片形成眾所周知的防漏提時,即使想將該薄片與表面片的皮膚接觸面接合,由于皮膚接觸面形成峰部和谷部而不平,因此有時候很難迅速接合。另外,在穿著尿布時,在寬度大于襠下區域的腰圍區域的側部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谷部,有時也成為體液容易向著下方流動、體液漏出的原因。專利文獻2所例示的訓練褲是濕潤保持片只與內面片的表面的中央區域接合的訓練褲,示出了濕潤保持片與內面片的接合方式的一個例子,但該濕潤保持片的一部分從內面片上浮起,并在此殘留排泄液。即,該訓練褲的濕潤保持片對穿著者來說起到增加濕潤感的作用,而沒有起到減少濕潤感的作用。本發明的課題是提供在穿著時濕潤感減少且防止體液漏出效果好的一次性體液吸收性穿著用品。解決技術問題的手段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對象是一種一次性體液吸收性穿著用品,具有前后方向和與其正交的橫向,在所述前后方向形成襠下區域、位于所述襠下區域的前方的前腰圍區域以及位于所述襠下區域的后方的后腰圍區域,在這些區域中的至少所述襠下區域包括透液性片、不透液性片以及介于這兩片之間的液體吸收性芯材,所述透液性片具有與所述芯材相對的相對面和所述相對面的相反面即非相對面,所述非相對面的至少一部分被含有熱塑性合成纖維的無紡布形成的透液性的覆蓋片覆蓋。在該穿著用品上,本發明的特征如下。所述透液性片的所述非相對面是平坦的。所述覆蓋片具有與所述穿著用品的穿著者的皮膚相對的表面和與所述透液性片的所述非相對面相對的背面,在所述表面形成多條向所述前后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在所述寬度方向交替出現的峰部和谷部,所述背面平坦地形成,在所述襠下區域的所述寬度方向具有所述背面與所述透液性片的所述非相對面接合的中央區域和在所述中央區域的兩側的各外側的側區域,在所述側區域,所述背面與所述非相對面是非接合狀態。所述側區域包含至少一條所述谷部和位于所述谷部的所述橫向的外側的至少一條所述峰部,在所述透液性片的厚度方向能與所述非相對面分離。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在所述無紡布,所述谷部上的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密度低于所述峰部上的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密度。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方式中,在所述襠下區域的所述前后方向的中央,所述覆蓋片擴展到所述芯材的所述寬度方向的兩側緣,所述覆蓋片在所述側區域的所述寬度方向的尺寸在10 50mm的范圍。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襠下區域的所述前后方向的中央,所述覆蓋片的所述側區域在所述芯材的所述寬度方向的兩側緣的內側。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方式中,在所述襠下區域上的所述寬度方向的兩側部分形成能向所述前后方向彈性伸長、收縮地延伸、能與所述穿著者的腿圍彈性接觸的防漏提,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所述防漏提的兩端部與所述覆蓋片上的所述側區域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兩端部接合。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覆蓋片的所述中央區域是親水性的,所述側區域是疏水性的。發明效果在本發明的一次性體液吸收性穿著用品中,由于透液性的覆蓋片具有與皮膚接觸的表面相互平行并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峰部和谷部,所以,與表面平坦的覆蓋片相比與皮膚的接觸面積少,可以減少被體液弄濕的覆蓋片與皮膚接觸而產生的濕潤感。另外,本發明的覆蓋片的背面是平坦的,中央區域的背面與透液性片的平坦的非相對面接合,因此體液可以從覆蓋片的峰部和谷部向透液性片移動,然后進一步向芯材迅速移動,形成體液吸收迅速、防止體液漏出的效果高的穿著用品。而且,由于覆蓋片的側區域可以與位于其下方的透液性片的非相對面分離,因此在該側區域可以抑制體液從芯材向皮膚倒流,減少由倒流的體液弄濕皮膚。在側區域擴展到芯材的側緣的方式以及位于芯材的側緣的內側的方式中, 即使存在覆蓋片也容易形成防漏提。
圖1是一次性尿布的局部剖切俯視圖。
圖2是表示圖1的II-II線剖面的放大圖。圖3是表示實施方式的一個例子,是與圖2相同的圖。圖4是表示實施方式的一個例子,是與圖2相同的圖。圖5是薄片的局部立體圖。圖6是薄片的局部端面圖。圖7是表示實施方式的一個例子,是與圖2相同的圖。圖8是表示實施方式的一個例子,是與圖1相同的圖。圖9是表示圖8的IX-IX線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作為本發明涉及的一次性體液吸收性穿著用品以一次性尿布為例進行具體說明。圖1是一次性尿布1的局部剖切俯視圖。尿布1具有透液性的頂片2、不透液性的底片3以及介于這兩片2、3之間的體液吸收性芯材4,頂片2的一部分由經由熱熔粘接劑43 安裝的透液性的覆蓋片5覆蓋。頂片2與底片3在從芯材4的周邊起延伸并重疊的部分經由熱熔粘接劑(未圖示)接合。另外,尿布1具有彼此正交的前后方向A、寬度方向B以及厚度方向C(參考圖2),在前后方向A形成襠下區域6、位于襠下區域6的前方的前腰圍區域7以及位于襠下區域6的后方的后腰圍區域8。襠下區域6的兩側緣部11向著橫向B的內側形成凸狀地彎曲,在該兩側緣部11上的頂片2和底片3之間,腿圍彈性部件12以伸長狀態延伸,經由熱熔粘接劑(未圖示)接合在這兩片2、3的至少一方。在后腰圍區域8的兩側緣部13上安裝了用于連接前后腰圍區域7、8的緊固帶14。在前后腰圍區域7、8的端緣部17、18的頂片2與底片3之間,腰圍彈性部件7a、8a以伸長狀態向橫向B延伸,經由熱熔粘接劑(未圖示)接合在這兩片2、3的至少一方。覆蓋片5以相對將尿布1的寬度平分的前后方向中心線P-P對稱的方式安裝在頂片2上,在端緣部17和端緣部18之間延伸。圖2是沿著圖1的II-II線的剖面圖,II-II線與將尿布1的前后方向A的尺寸平分的橫向中心線Q-Q —致。在圖2中,頂片2具有與芯材4相對的相對面2b和其相反面的非相對面2a,非相對面加形成平坦面。芯材4是通過用薄紙等透液性片22包住粉碎漿和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等吸液性材料21的集合體而形成的。覆蓋片5具有在厚度方向C 與尿布穿著者的皮膚(未圖示)接觸的表面31和與頂片2的非相對面加相對的背面32, 在寬度方向B具有中央區域41和兩側區域42。表面31具有向著皮膚形成凸狀并向前后方向A延伸的峰部34以及形成凹狀并向前后方向A延伸的谷部36,這些峰部34和谷部36 以在橫向B交替出現的方式各形成多條(參考圖3、4)。在背面32中,中央區域44的背面 32通過熱熔粘接劑43與頂片2的非相對面加接合,各兩側區域42的背面32與非相對面 2a是非接合狀態,可與非相對面加分離。熱熔粘接劑43以實際上不妨礙覆蓋片5和頂片 2的透液性的方式間歇性地涂敷在覆蓋片5和頂片2上。在圖示的例子中,兩側區域42分別在芯材4的側緣如的內側。圖3、4是在穿著尿布1時頂片2和覆蓋片5活動的一個例子,是與圖2相同的圖。 在圖3中,一旦尿布1受到例如體壓而使得襠下區域6的側緣部11與芯材4 一起向著厚度方向C的下方彎曲,則在圖2中基本水平的頂片2也同樣地彎曲。但是,覆蓋片5的側區域
542可以保持水平的狀態或接近水平的狀態地與該非相對面加分離。另外,如圖4所示,在向側區域42施加橫向的力F時,側區域42可以以卷曲或彎曲的方式變形而與非相對面加分離。為了容易保持這樣的水平狀態或進行卷曲,側區域42至少包含峰部34和谷部36各一條。峰部34在側區域42為剛性高的部分,可以發揮使側區域42保持在水平狀態的作用。 谷部36在側區域42為剛性低的部分,使側區域42在橫向B容易卷曲或彎曲。在尿布1的襠下區域6,如圖3、4所示,與非相對面加分離的側區域42位于比非相對面加更靠近皮膚的位置,可以防止濕潤狀態的非相對面加與皮膚接觸。圖5、6是作為覆蓋片5使用的薄片51的局部立體圖和表示部分薄片51端面的圖。 薄片51由含有由60 100重量%的熱塑性合成纖維52、40 0重量%的天然纖維或人造絲纖維等半合成纖維組成的親水性纖維(未圖示)且單位面積重量為20 100g/m2的無紡布形成,在圖示的例子中,使用了 100重量%的熱塑性合成纖維52的無紡布。另外,薄片 51具有在使用該薄片時與尿布1的前后方向A —致的第一方向L、與橫向B —致的第二方向M以及與厚度方向C 一致的第三方向N。薄片51的上面51a是成為覆蓋片5的表面31 的部分,下面51b是成為覆蓋片5的背面32的部分,在上面51a形成圖2中的峰部34和谷部36,下面51b形成為平坦。多條峰部34的高度基本相同,薄片51在峰部34的頂部具有厚度j。多條谷部36從峰部34的頂部起的深度基本相同,薄片51在谷部36的底部具有厚度k。在薄片51上,優選厚度k不超過厚度j的1/3,厚度j在1. 5 5mm的范圍,相對于薄片51的第二方向M上的長度10mm,形成2至5條峰部34。薄片51包括圖2中的成為中央區域41的部分41a和成為兩側區域42的部分42a。為了使薄片51透液性良好,部分 41a和部分42a中的至少部分41a的熱塑性合成纖維52經過了親水處理。在薄片51中的部分4 上,雖然可以是使熱塑性合成纖維52經過親水處理,但部分4 作為側區域42使用時,為了防止簡單地就被體液弄濕,熱塑性合成纖維52優選不進行親水處理而是作為疏水性的纖維使用或進行防水處理后使用。另外,為了使薄片51如圖4所示地容易變形,可以使谷部36上的密度低于峰部34 上的密度,或使谷部36上的密度與峰部34上的密度相同但使谷部36的厚度k的值小于峰部34上的厚度j的值。圖示例子中的薄片51被制成,谷部36的密度低于峰部34的密度, 因此,在第二方向M低密度的部分和高密度的部分交替出現。在薄片51上,對峰部34的密度和谷部36的密度進行如下比較。即,將圖4的薄片51放在水平面上,拍攝截面的放大圖片,通過該圖片求出在峰部34通過厚度j的頂部的垂線R1,測量橫穿該垂線R1的熱塑性合成纖維52的根數仏。然后,求出在谷部36通過厚度k的底部的垂線&,測量橫穿該垂線& 的熱塑性合成纖維52的根數%。之后,求出根數仏與厚度j的比(Q/j)作為峰部34的密度,求出根數( 與厚度k的比(%/k)作為谷部36的密度。在穿著這樣形成的圖1的尿布1時,覆蓋片5中的峰部34與皮膚接觸,而谷部36 與皮膚分離,因此與頂片2直接接觸皮膚的情況相比,與皮膚的接觸面積減少,可以減少尿布1在濕潤狀態時產生的濕潤感。另外,若圖示例子的覆蓋片5從前腰圍區域7的端緣部 17延伸到后腰圍區域8的端緣部18,則在峰部36和皮膚之間形成的間隙成為透氣通道,尿布1在前后形成向大氣開放的狀態,因此尿布1的內外透氣性變得良好。另外,也可以以使覆蓋片5不到達端緣部17、18的一方或雙方的方式實施本發明。向著覆蓋片5排泄的體液從覆蓋片5中的中央區域41穿過頂片2被芯材4吸收。一部分體液有可能在覆蓋片5上向橫向B擴散,或在頂片2上向橫向B擴散。但是,在覆蓋片5的峰部34上的密度高于谷部36上的密度的覆蓋片5上,谷部36可以抑制覆蓋片5上的體液向橫向B擴散,防止在襠下區域6的兩側緣部11體液弄臟皮膚。而且,在穿著尿布1期間,一旦體壓施加在芯材4 上,已被芯材4吸收的體液有可能從芯材4向著覆蓋片5倒流而弄濕皮膚,但覆蓋片5的兩側區域42由于不與頂片2接合,而是如圖3、4所示地趨向于與頂片2分離,因此,從芯材4 向頂片2倒流來的體液即使在中央區域41比較容易向覆蓋片5移動,但在兩側區域42也很難向覆蓋片5移動。因此,兩側區域42因倒流的體液而成為濕潤狀態的情況減少,在兩側區域42不會弄濕皮膚。尤其是在兩側區域42,熱塑性合成纖維52是疏水性或防水性的狀態時,兩側區域42不會因體液而成為濕潤狀態,不弄濕皮膚的效果進一步提高。另外,兩側區域42是可以蓋住接合覆蓋片5和頂片2的熱熔粘接劑43的柔軟部分,防止在穿著尿布1期間粘接劑43與皮膚接觸而產生刺激。另外,圖示例子的覆蓋片5由于在襠下區域6 的兩側緣部11的內側向前后方向A延伸,因此即使在穿著了尿布1時體液沿著谷部36流動,該體液也很難向著尿布1的外面流動。以下是作為尿布1的覆蓋片5使用的薄片51的制造方法的一個例子。首先一面使由熱塑性合成纖維52形成的相同厚度的棉網(力一卜"々工7 )向機器方向移動,一面從在與機器方向交叉的方向按所需間距配置的多個噴嘴向棉網的一面噴射加熱空氣或柱狀水流。棉網放置在透氣性或透水性的傳送帶上,與該傳送帶一起向機器方向移動。預先使噴嘴的間距與薄片51上的谷部36的間距一致。在該棉網上,熱塑性合成纖維52在噴嘴的正下方、向交叉方向移動,從而形成低密度的谷部36,在相鄰的噴嘴與噴嘴之間形成高密度的峰部34。熱塑性合成纖維52使用聚乙烯或尼龍、聚酯等纖維或聚乙烯與尼龍或聚酯的復合纖維等。尿布1的頂片2可以使用由熱塑性合成纖維形成的無紡布或開孔塑料薄膜等。 底片3可以使用塑料薄膜或塑料薄膜與無紡布的層壓片等。芯材4可以單獨或混合使用粉碎漿和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等吸液性材料。該吸液性材料優選用薄紙等透液性且擴散性好的薄片覆蓋。圖7是表示實施方式的一例,是與圖2相同的圖。在圖7的尿布1上,覆蓋片5的側區域42以到達芯材4的側緣如的方式或超過側緣如的方式向橫向B擴展。這樣的尿布1除了具有與圖2的尿布1相同的作用效果以外,還具有以下的作用效果。即,即使被芯材4吸收的體液倒流到頂片2,或在覆蓋片5的中央區域41排泄的體液在被頂片2或芯材 4吸收后向橫向B擴散到芯材4的側緣4a,由于側緣如被覆蓋片5的側區域42覆蓋,側緣如及其附近含有的體液不會弄濕皮膚。雖然這樣作用的側區域42也要根據尿布1的尺寸, 但在橫中心線Q-Q上優選具有10 50mm的大小。圖8、9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一個例子,是與圖1相同的圖,且是表示圖8的 IX-IX線的剖面圖。在圖8的尿布1上,在襠下區域6的兩側緣部11形成了防漏提80。防漏提80由塑料薄膜或無紡布等實際上不透液性的薄片形成,外側緣部82、前端部83以及后端部84通過熱熔粘接劑85相對于與它們重疊的頂片2或覆蓋片5接合。在防漏提80的內側緣部81上可伸長、收縮地安裝了以伸長狀態向前后方向A延伸的彈性部件86。在防漏提80上,該薄片實際上是不透液性的是指薄片具有作為防漏提80所必需的最小限度的不透液性或更好的不透液性。這樣的防漏提80雖然在圖8、9中是倒伏在覆蓋片5上的狀態,但如果穿上尿布1
7在前后方向A進行彎曲,則彈性部件86進行收縮,如圖9中虛擬線所示,內側緣部81從覆蓋片5向著穿著者的皮膚(未圖示)立起,可以阻止體液向橫向B流動,防止在襠下區域6 體液的側漏。另外,覆蓋片5上的側區域42相對于倒伏狀態的防漏提80的內側緣部81位于其下側的位置,相對于立起狀態的內側緣部81也可以在其下側與頂片2分離地活動(參考圖9)。因此,防漏提80的內側緣部81可以不與覆蓋片5的側區域42彼此干涉地立起。 該覆蓋片5不僅橫向B的尺寸小于頂片2的橫向B的尺寸,而且也小于一對防漏提80的外側緣部82之間的尺寸,因此將形成防漏提80的薄片安裝在尿布1上時,覆蓋片5不會礙事。 另外,在該尿布1上,在防漏提80的前后端部83、84附近,可以通過熱熔粘接劑87接合內側緣部81和與其重疊的覆蓋片5的側區域42上的前后端部45、46。處于該狀態的防漏提 80在內側緣部81立起時,發揮使覆蓋片5的側區域42的至少一部分從頂片2分離的作用。以上圖示的尿布1是開放型尿布,但也可以以短褲型尿布實施本發明。另外以尿布1為例說明的本發明也可以以衛生巾等一次性體液吸收性用品實施。符號說明1 一次性體液吸收性穿著用品(尿布)2透液性片(頂片)2a非相對面2b相對面3非透液性片(底片)4 芯材4a 側緣5覆蓋片6襠下區域7前腰圍區域8后腰圍區域11兩側部分31 表面32 背面34 峰部36 谷部41中央區域42側區域45前端部46后端部80防漏提81內側緣部82外側緣部83前端部84后端部A前后方向
B 橫向C厚度方向
權利要求
1.一種一次性體液吸收性穿著用品,具有前后方向和與其正交的橫向,在所述前后方向形成襠下區域、位于所述襠下區域的前方的前腰圍區域以及位于所述襠下區域的后方的后腰圍區域,在這些區域中的至少所述襠下區域包括透液性片、不透液性片以及介于這兩片之間的液體吸收性芯材,所述透液性片具有與所述芯材相對的相對面和所述相對面的相反面即非相對面,所述非相對面的至少一部分被含有熱塑性合成纖維的無紡布形成的透液性的覆蓋片覆蓋,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液性片的所述非相對面是平坦的,所述覆蓋片具有與所述穿著用品的穿著者的皮膚相對的表面和與所述透液性片的所述非相對面相對的背面,在所述表面形成多條向所述前后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在所述寬度方向交替出現的峰部和谷部,所述背面平坦地形成,在所述襠下區域的所述寬度方向具有所述背面與所述透液性片的所述非相對面接合的中央區域和在所述中央區域的兩側的各外側的側區域,在所述側區域,所述背面與所述非相對面是非接合狀態,所述側區域包含至少一條所述谷部和位于所述谷部的所述橫向的外側的至少一條所述峰部,在所述透液性片的厚度方向能與所述非相對面分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穿著用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無紡布,所述谷部上的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密度低于所述峰部上的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密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著用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襠下區域的所述前后方向的中央,所述覆蓋片擴展到所述芯材的所述寬度方向的兩側緣,所述覆蓋片在所述側區域的所述寬度方向的尺寸在10 50mm的范圍。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著用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襠下區域的所述前后方向的中央,所述覆蓋片的所述側區域在所述芯材的所述寬度方向的兩側緣的內側。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穿著用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襠下區域上的所述寬度方向的兩側部分形成能向所述前后方向彈性伸長、收縮地延伸、能與所述穿著者的腿圍彈性接觸的防漏提,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所述防漏提的兩端部與所述覆蓋片上的所述側區域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兩端部接合。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穿著用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蓋片的所述中央區域是親水性的,所述側區域是疏水性的。
全文摘要
一種可以減少濕潤感的一次性體液吸收性穿著用品。一次性體液吸收性穿著用品的襠下區域包括透液性片(2)、不透液性片(3)以及介于這兩片(2、3)之間的液體吸收性的芯材(4)。在透液性片(2)上,與芯材(4)相對的面的相反側即非相對面(2a)被透液性的覆蓋片(5)覆蓋。覆蓋片(5)具有多條向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峰部(34)和谷部(36)。另外,覆蓋片(5)具有與襠下區域(6)的寬度方向B的非相對面(2a)接合的中央區域(41)和在中央區域(41)的兩側的各外側、與非相對面(2a)是非接合狀態的側區域(42)。側區域(42)包括至少一條谷部(36)和位于比谷部(36)更靠寬度方向B的外側的至少一條峰部(34)。
文檔編號A61F13/49GK102215803SQ200980145579
公開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17日 優先權日2008年11月17日
發明者三島祥宜, 栗田典之, 若杉慶, 菊池響 申請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