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全方位溫灸治療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能夠對病忠實施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新型溫灸治療器,屬于醫 療器械領域。
背景技術: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 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 來治療疾病。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 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 地域特征,是基于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灸法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部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 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 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目前市場供應及臨床使用的各種灸具、灸器,基本是一種灸具,只適用于某一個平 整面、某一個部位、或某一個穴位的專用灸具。如灸架、灸盒、灸棒、灸座、灸頭等,不能夠一 具多用,也不能夠通過升降來調節溫度。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溫灸治療器彌補了以上傳統灸具的不足,能夠全方位多角度的 旋轉,可以進行升降調節,距離遠近的調節,從而調節艾灸的溫度。具體來說,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全方位溫灸治療器由溫灸爐1、支架2和支腳3構成, 其特征在于各部分的結構和連接關系如下所述1)溫灸爐1為底部敞口的桶狀結構,包括爐體11、爐蓋12和位于爐體11底部的 隔熱圈13,爐蓋12和爐體11通過連接活頁14連接,爐體11內部設有隔藥網15,隔藥網15 上具有數個用于固定艾條的固定針16,爐體11的側面開有數個通氣孔17 ;2)支架2為L形結構,包括直接與支腳3連接的中空的立桿21、可插入立桿21中 并且可以上下移動的升降桿22,升降桿22通過固定螺栓41與立桿21相互連接固定,所述 的之間2還包括L形桿23,L形桿23的一端與升降桿22直接連接,另一端為中空結構,連 接桿24可以插入L形桿23中并且可以前后移動,連接桿24通過固定螺栓42與L形桿相 互連接固定,連接件25的一端與爐體11直接相連,另一端通過固定螺栓43與連接桿24相 互連接固定,連接件25可以以固定螺栓43為圓心旋轉;3)支腳3底部設有滑輪31。所述的溫灸治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藥網15位于爐體11高二分之一處。所述的溫灸治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藥網15上的固定針16的數目為一個以上。所述的溫灸治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氣孔17位于爐體11高上三分之一處,數目為一個以上。所述的溫灸治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輪31為萬向輪。所述的溫灸治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桿21和升降桿22的截面可以是方形或 圓形。所述的溫灸治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形桿23和連桿24的截面可以是方形或 圓形。所述的溫灸治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藥網15為單層或多層的網狀結構。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方案,所述的爐體可以設計為高12cm、直徑20cm的結構, 爐體二分之一處為隔藥網,隔藥網為3層細鋼絲網結構,網上有層粗格鋼網,上面設有六個 排列有序的艾條固定針。所述的爐體底邊設有一周橡膠隔熱圈防止金屬灼傷肌膚,爐體上三分之一處四周 設有直徑為1. 5cm的四個對稱通氣孔。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溫灸治療器配合針刺適用于治療頭痛、肩周炎、頸椎病、腰痛、 關節痛、胃腸虛寒癥、前列腺炎、婦科病(痛經、月經不調)及風濕麻痹、保健養生的調理。使 用方法根據疾病辯證施治,選穴、先針刺,施針的同時用本溫灸治療器灸之,或不扎針直接 灸之。操作每次取3-4cm艾條、4-6節,一端燃著插在爐體內的固定針上,蓋上蓋,調理好 距離角度,扣罩在治療部位上,溫度控制在病人能耐受為主。一次20-30分鐘,一日一次或 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技術原理本溫灸治療器灸之熱力相對封閉集中,熱輻射面廣, 艾火滲透力深,能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使細胞活躍,炎癥吸收。長期灸之能增強 機體免疫技能,并有溫經散寒,活血散瘀,調元固本,扶正祛邪之功能。正如《神灸經綸》上
說“......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祛寒濕,暖子宮,治百病,效如反
掌”,本溫灸治療器在臨床中試用無不良反應。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溫灸治療器與以往技術相比的有益效果1.操作方便,可升可降調節溫度,防止溫度過高灼傷病患;2.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無死角,不受身體部位的限制,全身通用;3.針法、灸法可同時使用;4.本溫灸治療器藥力熱力相對封閉集中,熱輻射面廣,艾條滲透力深;5.本溫灸治療器采用不銹鋼的金屬結構,不易損壞。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溫灸治療器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為溫灸爐、3為支腳、13 為隔熱圈、17為通氣孔,21為立桿、22為升降桿、23為L形桿、24為連接桿、25為連接件,31 為滑輪,41、42和43為固定螺栓;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溫灸治療器的溫灸爐1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1為爐體、 12為爐蓋、13為隔熱圈、14為連接活頁、15為隔藥網、16為固定針。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溫灸治療器進行進一步的說明,目的是為了公 眾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是對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的限制,事實
4上,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內容的發明精神之內所做的任何增減、替換和改進都在本實 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技術內容之內。如圖1和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全方位溫灸治療器由溫灸爐1、支架2和支腳 3構成,溫灸爐1為底部敞口的桶狀結構,包括爐體11、爐蓋12和位于爐體11底部的隔熱 圈13,爐蓋12和爐體11通過連接活頁14連接,爐體11內部設有隔藥網15,隔藥網15上 具有數個用于固定艾條的固定針16,爐體11的側面開有數個通氣孔17 ;隔熱圈13的作用 是防止在溫灸爐1距離人體很近時將人體燙傷,而連接活頁14將爐蓋12和爐體11連為一 體,這樣在溫灸爐1旋轉傾斜的過程中,爐蓋12不會掉落,使用時將艾條插在固定針16上, 得以固定,通氣孔17的作用是便于艾灸燃燒產生的煙氣的排放。支架2從整體上看,為L形結構,包括直接與支腳3連接的中空的立桿21、可插入 立桿21中并且可以上下移動的升降桿22,升降桿22通過固定螺栓41與立桿21相互連接 固定,這樣在需要調節支架2的高度時,就可以將固定螺栓41擰松,將升降桿22調整至適 當的高度,然后再將固定螺栓41擰緊;另外還有,L形桿23 —端與升降桿22直接連接,另 一端為中空結構,連接桿24可以插入L形桿23中并且可以前后移動,連接桿24通過固定 螺栓42與L形桿23相互連接固定,這樣就可以通過調節連接桿24在L形桿23中伸縮的 長度,來調節與之相連的溫灸爐1可以伸長的范圍;另外,也可以通過連接桿24在L形桿23 中的旋轉(如果連接桿24為方形柱狀結構,則需要先將連接桿24從L形桿23中抽出,然 后調整好角度后,再重新插入L形桿23中,再將固定螺栓42擰緊),來調節與之固定連接的 溫灸爐1底部開口的朝向,從而可以滿足不同方向和角度的需要;連接件25的一端與爐體 11直接相連,另一端通過固定螺栓43與連接桿24相互連接固定,連接件25可以以固定螺 栓43為圓心旋轉,這樣就可以調節與之相連的溫灸爐1底部開口的俯仰角度。由此可知, 通過上述支架2連接部件的調節,則可以實現溫灸爐1在立體空間內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旋 轉,從而可以適應不同體位、不同部位的病患的治療。支腳3底部設有滑輪31,滑輪可以采用萬向輪,這樣就可以實現各個方向的便捷 移動。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全方位溫灸治療器能夠非常方便的實現溫灸爐全方位多角度 的旋轉移動,使用于不同體位、不同部位的病患的治療,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權利要求一種全方位溫灸治療器,由溫灸爐(1)、支架(2)和支腳(3)構成,其特征在于各部分的結構和連接關系如下所述1)溫灸爐(1)為底部敞口的桶狀結構,包括爐體(11)、爐蓋(12)和位于爐體(11)底部的隔熱圈(13),爐蓋(12)和爐體(11)通過連接活頁(14)連接,爐體(11)內部設有隔藥網(15),隔藥網(15)上具有數個用于固定艾條的固定針(16),爐體(11)的側面開有數個通氣孔(17);2)支架(2)為L形結構,包括直接與支腳(3)連接的中空的立桿(21)、可插入立桿(21)中的升降桿(22),升降桿(22)通過固定螺栓(41)與立桿(21)相互連接固定,所述的支架(2)還包括L形桿(23),L形桿(23)的一端與升降桿(22)直接連接,另一端為中空結構,連接桿(24)可以插入L形桿(23)的另一端中,連接桿(24)通過固定螺栓(42)與L形桿(23)相互連接固定,連接件(25)的一端與爐體(11)直接相連,另一端通過固定螺栓(43)與連接桿(24)相互連接固定;3)支腳(3)底部設有滑輪(3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灸治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藥網(15)位于爐體(11)高二分之一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灸治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藥網(15)上的固定針 (16)的數目為一個以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灸治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氣孔(17)位于爐體(11) 高的上三分之一處,數目為一個以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灸治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輪(31)為萬向輪。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灸治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藥網(15)為單層或多層 的網狀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全方位溫灸治療器由溫灸爐、支架和支腳構成,支架為L形結構,由多個連接桿相互連接構成,可以使與之相連的溫灸爐實現升降、伸縮和旋轉等各種形式的活動,從而可以全方位多角度患者的對不同體位、不同部位進行灸療,而且可以調節爐溫。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溫灸治療器彌補了傳統灸具的不足之處,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文檔編號A61M37/00GK201701477SQ20102023885
公開日2011年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26日
發明者李新民, 王偉瑛, 羅正中, 舒薇薇, 郝奇瑞 申請人:羅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