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化膿性骨髓炎的中草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來源于植物的配制品,更具體涉及一種治療化膿性骨髓炎的中草藥。
背景技術:
化膿性骨髓炎在祖國醫學中應系“附骨疽”或“附骨流注”,現代醫學認為是由于化膿菌由感染、病灶進入血循環,在骨末梢血管處繁殖而成,使骨組織受到破壞,常見于體弱兒童,有統計80%的患者都在10歲以下的兒童中發生,發病部位多見于脛骨、股骨、肱骨,拖延醫治轉入慢性多有死骨及發生。其病因皆是元氣素云、或療瘡、癰腫、外傷等原因、熱毒久而不解、留連附骨而成。在臨床治療中,因為本病是熱毒內攻,白細胞高達3萬以上,局部疼痛劇烈,因而多采用大劑量的抗菌素藥物消炎處理,進行內治外治結合,該方案的治療效果有待實踐進一步檢驗。為此為弘揚中醫中藥文化、傳承國粹精神,有待挖掘、開發、提升民間有效驗方, 為治療化膿性骨髓炎提供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效果好的治療化膿性骨髓炎的中草藥組合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提供一種治療化膿性骨髓炎的中草藥。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一種治療化膿性骨髓炎的中草藥,該中草藥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
銀花40 50份;生地50 60份;丹皮20 30份;無花粉30 40份;郁金20 30份;當歸20 30份;丹參30 40份;赤芍30 40份;大黃20 30份;甘草10 20 份;乳香20 30份;沒藥20 30份;蒲公英20 30份;黨參20 30份;黃芪30 40 份;山豆根20 30份;
加水1800份,燒開后,文火煎煮20 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如前加水熬煮3次, 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裝瓶內,高溫滅菌,備用。熬煮時所用容器,必須陶器及砂鍋。該中藥服用時,將藥液取200 300毫升放入容器中,微熱后服用,每日服3次。優選的,所述治療化膿性骨髓炎的中草藥的最佳配方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
銀花45份;生地55份;丹皮20份;無花粉35份;郁金25份;當歸25份;丹參35份; 赤芍35份;大黃25份;甘草15份;乳香20份;沒藥25份;蒲公英25份;黨參25份;黃芪 35份;山豆根25份;
加水1800份,燒開后,文火煎煮20 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如前加水熬煮3 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裝瓶內,高溫滅菌,備用。本發明的配伍思想以銀花為君;以生地、丹皮為臣;以無花粉、郁金、當歸、丹參為佐;以赤芍、大黃、甘草、乳香、沒藥、蒲公英、黨參、黃芪、山豆根為使。配方中各原料的作用
銀花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綠纏繞木質藤本植物;性味與歸經寒,甘、微苦。歸心、肺經;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疏風通絡。用于溫病發熱,瘡癰腫毒,熱毒血痢,風濕熱痹。生地生地黃,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干燥的塊根。性味與歸經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肺經。功能與主治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于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丹皮為毛茛科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性味與歸經寒,苦;歸心、肝、腎、肺經。功能與主治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用于溫熱病熱入血分、發斑、吐衄、熱淚盈眶病菌后期熱伏陰分發熱、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風濕熱痹。天花粉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樓或雙邊栝樓的干燥根。性味與歸經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排膿消腫。主治治熱病口渴、消渴、黃疸、 肺燥咳血、癰腫、痔痿。郁金為姜科植物姜黃,郁金或莪術的塊根。性味與歸經,性辛、味苦,寒。歸肝、 心、肺經。功能與主治,行氣化瘀,清心解郁,利膽退黃。用于經閉痛經,胸腹脹痛、刺痛,熱病神昏,癲癇發狂,黃疸尿赤。當歸為多年生草本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性味與歸經,甘、辛,溫。歸肝、心、脾經。功能與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丹參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參或白花丹參的干燥根,性味與歸經,性微寒, 味苦,歸心,心包,肝經。功能與主治,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 用于血瘀所致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后瘀滯腹痛。赤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或川赤芍的干燥根;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歸肝經;功能與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于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大黃為蓼科植物大黃的干燥根及根莖,性味與歸經,味苦,性寒,歸脾,胃,大腸, 肝,心包經,功能與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于濕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疽,血熱吐激,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上消化道出血等癥。甘草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莖。性味與歸經,性甘,平,歸心, 脾,肺,胃經。補脾益氣,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緩解止痛,緩和藥性,用于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心悸癥忡,咳嗽痰少,熱毒瘡瘍。乳香為橄欖科植物卡氏乳香樹的膠樹脂。性味與歸經,性辛,溫味苦。入心、肝、 脾經。功能與主治,調氣活血,定痛,追毒。治氣血凝滯、心腹疼痛,癰瘡腫毒,跌打損傷,痛經,產后瘀血刺痛。沒藥沒藥為橄欖科植物沒藥樹或愛倫堡沒藥樹的膠樹脂。性味與歸經苦、辛、 平;入脾、腎二經。功能主治散血去瘀,消腫定痛。治跌打損傷、金瘡、筋骨、心腹諸痛、癥瘕、經閉、癰疽腫痛、痔漏、目障。蒲公英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藥;性味與歸經甘、苦,寒。歸肝、胃經;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用于熱毒證,尤善清肝熱,治療肝熱目赤腫痛,以及多種感染、化膿性疾病,治療熱毒壅結于肌肉所致的癰腫瘡毒,高熱不退。對乳癰有良效,能解毒散結通乳。黨參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的干燥根。性味與歸經甘、平。歸脾、肺經。功能與主治補中,益氣,生津。治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食少,口渴,久瀉。黃芪為豆科,黃芪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味與歸經,甘,溫。歸肺、脾經,功能與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 糖尿病。山豆根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莖。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肺、胃經。功能與主治清火,解毒,消腫,止痛。治喉癰,喉風,喉痹,牙齦腫痛,喘滿熱咳,黃疸,下痢,痔疾,熱腫,禿瘡,疥癬,蛇、蟲、犬咬傷。本發明的制作方法加水煎煮,過濾回收,取汁,裝瓶高溫滅菌、待用、水劑。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的治療化膿性骨髓炎的中草藥組合物,能有效治療化膿性骨髓炎。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該中草藥組合物安全、無副作用,治療效果非常明顯,服用方便,治療成本低,具有標本兼治之功效。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1
一種治療化膿性骨髓炎的中草藥,該中草藥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銀花45克; 生地55克;丹皮25克;無花粉35克;郁金25克;當歸25克;丹參35克;赤芍35克;大黃 25克;甘草15克;乳香25克;沒藥25克;蒲公英25克;黨參25克;黃芪35克;山豆根25 克;
加水1800克,燒開后,文火煎煮20 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如前加水煎煮3次, 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裝瓶內高溫滅菌、備用。服用時,將藥液取250 300 毫升放入容器中,微熱后服用,每日服3次。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化膿性骨髓炎的中草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銀花 40 50份;生地50 60份;丹皮20 30份;無花粉30 40份;郁金20 30份;當歸 20 30份;丹參30 40份;赤芍30 40份;大黃20 30份;甘草10 20份;乳香 20 30份;沒藥20 30份;蒲公英20 30份;黨參20 30份;黃芪30 40份;山豆根20 30份;加水1800份,文火煎煮20 30分鐘,收取上清液高溫滅菌,備用。
2.根據權利要求書1所述的一種治療化膿性骨髓炎的中草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銀花45份;生地55份;丹皮20份;無花粉35份;郁金25份;當歸25份; 丹參35份;赤芍35份;大黃25份;甘草15份;乳香20份;沒藥25份;蒲公英25份;黨參 25份;黃芪35份;山豆根25份;加水1800份,燒開后,文火煎煮20 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如前加水熬煮3 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裝瓶內,高溫滅菌,備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化膿性骨髓炎的中草藥,由以下重量克的藥物制成銀花40~50份;生地50~60份;丹皮20~30份;無花粉30~40份;郁金20~30份;當歸20~30份;丹參30~40份;赤芍30~40份;大黃20~30份;甘草10~20份;乳香20~30份;沒藥20~30份;蒲公英20~30份;黨參20~30份;黃芪30~40份;山豆根20~30份。加水1800份,文火煎煮20~30分鐘,收取上清液高溫滅菌,備用。以銀花為君;以生地、丹皮為臣;以無花粉、郁金、當歸、丹參為佐;以赤芍、大黃、甘草、乳香、沒藥、蒲公英、黨參、黃芪、山豆根為使。本發明安全,服用方便,具有標本兼治之功效。
文檔編號A61P31/04GK102327553SQ20111027648
公開日2012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9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19日
發明者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人:重慶市南川區瑞豐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