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醫療器械,尤其是一種適用于CT掃描作業的頭顱冠狀位CT 掃描固定器。
背景技術:
隨著影像醫學的迅速發展,CT掃描已成為一種主要的醫學檢查手段,冠狀位頭顱 CT掃描可以觀察冠狀位方向的眼球、鼻竇、頂骨、鞍區等結構,并結合橫斷位圖像對疾病做出明確診斷具有重要意義,以此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掃描也逐漸在影像診斷中顯示了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冠狀位頭顱CT掃描時,通常要求患者俯臥位在CT掃描床上,并要求患者保持頭部向上抬至下頌近乎垂直于掃描床,直至掃描結束。患者在周圍無固定物依托狀態下, 長時間保持頭部向上抬姿式較為困難,很多患者會在掃描過程中不自主的小幅度移動,從而造成掃描圖像移動性偽影,這種移動性偽影會影響放射科醫師的正確診斷,造成漏診、誤診,甚至無法診斷,從而直接影響患者的下一步診療工作正確開展。而重新擺位重新掃描, 不僅會給患者帶來勞累,且會增加掃描費用。本申請人在先專利號ZL200920131508. X,公開的《頭顱CT掃描外固定器》,滿足了頭顱仰臥位CT掃描時的固定。而不能滿足患者俯臥位時頭部向上抬至下頌近乎垂直于掃描床狀態下的固定。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彌補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可迫使患者保持頭部向上抬至下頌近乎垂直于掃描床姿式,有效防止患者頭部不自主移動,且便于操作的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解決。這種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包括一可方便固定于CT作業臺的底板,底板上垂直設有兩塊可作用于頭顱雙側頰面的左側板和右側板。這種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的特點是所述左側板與右側板間之底板上設有一下頌定位凹槽;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前部設有一用于患者頭顱前額限位的前額限位彈性束帶;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后部設有一用于患者頭顱后枕限位的后枕限位彈性束帶。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問題通過以下技術方案進一步予以解決。所述下頌定位凹槽由凹槽體和可將凹槽體前后兩端槽口封閉的前壁和后壁構成。所述下頌定位凹槽以前后可移位之活動方式安裝在左側板與右側板間之底板上。所述左側板與右側板間之底板上設有供下頌定位凹槽插入后前后移動的豎向槽軌,豎向槽軌內間隔設有檔位卡,下頌定位凹槽底端設有可與底板上豎向槽軌內檔位卡配合的插腳。設置在底板上的下頌定位凹槽可沿豎向槽軌前后移動,并可利用豎向槽軌上的
3檔位調節固定下頌定位凹槽的前后距,以滿足不同大小下頌部的陷入定位。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以左右可移動方式垂直間隔設置在底板上。所述底板上設有供側板插入后左右移動的橫向槽軌,橫向槽軌內間隔設有檔位卡,左側板和右側板底端均設有可與底板上橫向槽軌內檔位卡配合的板腳。垂直間隔設置在底板上的左側板和右側板可沿橫向槽軌左右移動,并利用橫向槽軌上的檔位調節固定左側板與右側板的間隔距,以滿足不同大小頭顱雙側頰面的貼切依靠。所述前額限位彈性束帶的一端為固定端,其通過鉚釘固定在左側板上,另一端為游離端,前額限位彈性束帶的游離端通過連接件與右側板連接。所述后枕限位彈性束帶的一端為固定端,其通過鉚釘固定在左側板上,另一端為游離端,后枕限位彈性束帶的游離端通過連接件與右側板連接。所述前額限位彈性束帶和后枕限位彈性束帶的游離端與右側板的連接件是可相互配合粘接的魔術貼(粘扣帶)。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內側板面均貼有柔性墊(圖中未示)。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的有益效果是這種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結構簡單,操作容易,它可有效舒適地輔助患者將頭顱向上抬至下頌近乎垂直于掃描床并固定,使患者在完全依靠狀態下保持頭顱向上抬至下頌近乎垂直姿式,不僅減輕了患者長時間無依靠狀態下保持頭顱向上抬起之勞累,且可有效解決因患者頭顱不自主運動所造成CT圖像偽影的問題。這種CT掃描固定器的使用有利于CT掃描順利完成,并可獲得清晰、準確的CT掃描圖像,具有良好的應用及推廣前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由以下附圖和實施例詳細給出。
附圖是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從附圖可以清楚地看到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包括一可方便固定于CT作業臺的底板1,底板1上垂直設有兩塊可作用于頭顱雙側頰面的左側板3和右側板4,左側板 3與右側板4間之底板1上設有一由凹槽體21和可將凹槽體21前后兩端槽口封閉的前壁 22和后壁23構成下頌定位凹槽2,左側板3和右側板4前部設有一用于患者頭顱前額限位的前額限位彈性束帶5,左側板3和右側板4后部設有一用于患者頭顱后枕限位的后枕限位彈性束帶6。所述左側板3與右側板4間之底板1上設有供下頌定位凹槽2插入后前后移動的豎向槽軌11,豎向槽軌11內間隔設有檔位卡(圖中未示)。下頌定位凹槽2底端設有可與底板1上豎向槽軌11內檔位卡嵌入活動配合的插腳(圖中未示)。憑借上述結構上的配合,設置在底板1上的下頌定位凹槽2可沿豎向槽軌11前后移動并固定。所述底板1上設有供左側板3和右側板4插入后左右移動的橫向槽軌12,橫向槽軌12內間隔設有檔位卡(圖中未示)。左側板3和右側板4底端均設有可與底板1上橫向槽軌12內檔位卡嵌入活動配合的板腳(圖中未示)。憑借上述結構上的配合,垂直間隔設置在底板1上的左側板3和右側板4可沿橫向槽軌12左右移動并固定。[0029]所述前額限位彈性束帶5的固定端通過鉚釘51固定在左側板3前部,前額限位彈性束帶5的游離端通過A魔術貼52與右側板4前部設置的B魔術貼53連接。所述后枕限位彈性束帶6的固定端通過鉚釘61固定在左側板3后部,后枕限位彈性束帶6的游離端通過A魔術貼62與右側板4后部設置的B魔術貼63連接。所述左側板3和右側板4內側板面均貼有柔性墊(圖中未示)。這種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的使用方法是,將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的底座1固定于CT作業臺上,讓患者俯臥位在CT掃描床上,患者頭顱置于底座1的左、右側板 3、4間,并要求患者頭顱抬起后將下頌置于下頌定位凹槽2內,利用豎向槽軌11上的檔位調節固定下頌定位凹槽2的前后距,以滿足不同大小下頌部的陷入定位。然后利用橫向槽軌 12上的檔位調節固定左側板3與右側板4的間隔距,以滿足不同大小頭顱雙側頰面的貼切依靠。最后利用前額限位彈性束帶5和后枕限位彈性束帶6將患者頭顱前額和后枕的適度抵壓綁定,輔助實現患者頭顱向上抬至下頌近乎垂直于掃描床之狀態的固定。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顯變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則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包括一可方便固定于CT作業臺的底板,底板上垂直設有兩塊可作用于頭顱雙側頰面的左側板和右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側板與右側板間之底板上設有一下頌定位凹槽;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前部設有一用于患者頭顱前額限位的前額限位彈性束帶;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后部設有一用于患者頭顱后枕限位的后枕限位彈性束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頌定位凹槽由凹槽體和可將凹槽體前后兩端槽口封閉的前壁和后壁構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頌定位凹槽以前后可移位之活動方式安裝在左側板與右側板間之底板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側板與右側板間之底板上設有供下頌定位凹槽插入后前后移動的豎向槽軌,豎向槽軌內間隔設有檔位卡,下頌定位凹槽底端設有可與底板上豎向槽軌內檔位卡配合的插腳。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以左右可移動方式垂直間隔設置在底板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設有供側板插入后左右移動的橫向槽軌,橫向槽軌內間隔設有檔位卡,左側板和右側板底端均設有可與底板上橫向槽軌內檔位卡配合的板腳。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額限位彈性束帶的一端為固定端,其通過鉚釘固定在左側板上,另一端為游離端,前額限位彈性束帶的游離端通過連接件與右側板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枕限位彈性束帶的一端為固定端,其通過鉚釘固定在左側板上,另一端為游離端,后枕限位彈性束帶的游離端通過連接件與右側板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額限位彈性束帶和后枕限位彈性束帶的游離端與右側板的連接件是可相互配合粘接的魔術貼。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內側板面均貼有柔性墊。
專利摘要一種頭顱冠狀位CT掃描固定器,包括一可方便固定于CT作業臺的底板,底板上垂直設有兩塊可作用于頭顱雙側頰面的左側板和右側板,其特征在于左側板與右側板間之底板上設有一下頜定位凹槽;左側板和右側板前部設有一用于患者頭顱前額限位的前額限位彈性束帶;左側板和右側板后部設有一用于患者頭顱后枕限位的后枕限位彈性束帶。本實用新型可有效舒適地輔助患者將頭顱向上抬至下頜近乎垂直于掃描床并固定,不僅減輕了患者長時間無依靠狀態下保持頭顱向上抬起之勞累,且可有效解決因患者頭顱不自主運動所造成CT圖像偽影的問題。這種CT掃描固定器的使用有利于CT掃描順利完成,并可獲得清晰、準確的CT掃描圖像,具有良好的應用及推廣前景。
文檔編號A61B6/03GK201977816SQ20112000221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5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5日
發明者胡衛東, 范義, 鄂占森, 項立, 高永波 申請人: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