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提供一種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
背景技術:
在不育癥疾病的治療手段中,試管嬰兒是常見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試管嬰兒作業中使用的胚胎移植管主要由導入管、導管及套芯構成。由于導入管及導管的硬度限制, 現有胚胎移植管難以適應醫生的各種操作習慣及不同患者宮頸情況的具體要求,使用不方便,特別是對那些患有宮頸管畸形的患者而言,要通過畸形的宮頸管送入子宮腔內就更加困難了。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使用方便、適應性好的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 包括導入管、導管及套芯,導入管手持端固定有導入管座,貫穿導入管座開有與導入管相通的導管插孔,導管手持端固定有導管座,貫穿導管座開有與導管相通的注射器插孔,套芯手持端固定有套芯座,導入管及導管上均設有刻度,導管的外徑略大于套芯的外徑,且均可與導入管相插接,其特點是,所述導管為雙腔管,一腔頭端設有回聲鋼絲,另一腔為移植通道, 移植通道與注射器插孔相連通,刻度設在導管靠近手持端的位置。所述導管中設有回聲鋼絲的一腔還可以內襯有鋼管支撐,鋼管支撐一端與導管座相連接,另一端距導管頭端的距離為1/6至1/2導管的長度。進一步的所述導入管內襯有支撐管,支撐管一端與導入管座相連接,另一端距導入管頭端的距離為1/6至1/2導入管的長度,刻度設在導入管頭端。或者,所述導入管由導入管內管、導入管外管及支撐管構成,導入管內管、支撐管及導入管外管的手持端均與導入管座相連接,導入管外管套接于導入管內管的外側,支撐管設于導入管內管內側,刻度設在導入管外管頭端或導入管內管上靠近導入管外管頭端的位置。再或者,所述導入管由雙層管體復合而成,內層管體為支撐層,外層管體為包覆層,外層管體包覆于內層管體外側,刻度設在導入管頭端。導管頭端回聲鋼絲的優選長度為1 10mm。 導管外可以套接保護套管。本實用新型的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一 )將導管設為雙腔,一方面,操作過程中,回聲鋼絲及鋼管支撐均不與組織接觸,可以減少患者子宮內膜損傷機率,另一方面,內管外壁與外管內壁之間構成專用的移植通道,胚胎傳送更加通暢;( 二)通過增加支撐管和鋼管支撐的方法進一步調整導入管及導管的硬度,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醫生習慣,適應性好,操作簡單;(三)將導管頭端的兩段超聲回音區改為一段,并嚴格限定回音區長度,在保證足夠回音強度的情況下,更利于醫生作出準確判斷。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中導入管(I)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圖1所示導入管的A-A剖面放大結構示意圖;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中導入管(II)的結構示意圖;附圖4是圖3所示導入管的B-B剖面放大結構示意圖;附圖5是本實用新型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中導入管(III)的結構示意圖;附圖6是圖5所示導入管的C-C剖面放大結構示意圖;附圖7是本實用新型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中導管(I)的結構示意圖;附圖8是圖7所示導管的D-D剖面放大結構示意圖;附圖9是圖7所示導管的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附圖10是本實用新型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中導管(II)的結構示意圖;附圖11是圖10所示導管的E-E剖而放大結構示意圖;附圖12是圖10所示導管的b處放大結構示意圖;附圖13是圖10所示導管的c處放大結構示意圖;附圖14是本實用新型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中套芯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實施例一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包括導入管1、導管2及套芯3。如附圖1、2所示,所述導入管1手持端固定有導入管座1-1,貫穿導入管座1-1開有與導入管1相連通的導管插孔。導入管1內襯有支撐管1-3,支撐管1-3 —端與導入管座1-1相連接,另一端距導入管1頭端的距離為1/6至1/2導入管1的長度。刻度1-5設在導入管1頭端。如附圖7、8、9所示,所述導管2手持端固定有導管座2_1,貫穿導管座2_1開有與導管2相通的注射器插孔。所述導管2為雙腔管。導管2的一腔頭端設有回聲鋼絲2-2 ;另一腔為移植通道 2-3。移植通道2-3與注射器插孔相連通。刻度2-4設在導管2靠近手持端的位置。導管 2外套接有保護套管2-5。如附圖14所示,所述套芯3為塑料包被的金屬絲,其手持端固定有套芯座3-1。導管2的外徑略大于套芯3的外徑,且均可與導入管1相插接。實施例二 [0039]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包括導入管1、導管2及套芯3。導管2、套芯3的結構與實施例一相同。如附圖3、4所示,所述導入管1的手持端固定有導入管座1-1,貫穿導入管座1-1 開有與導入管1相連通的導管插孔。所述導入管由導入管內管1-2-1、導入管外管1-2-2及支撐管1-3構成。導入管內管1-2-1、支撐管1-3及導入管外管1-2-2的手持端均與導入管座1-1相連接。導入管外管1-2-2套接于導入管內管1-2-1的外側。支撐管1-3設于導入管內管1-2-1內側。刻度 1-5設在導入管外管1-2-2頭端。導管2的外徑略大于套芯3的外徑,且均可與導入管1相插接。實施例三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包括導入管1、導管2及套芯3。導管2、套芯3的結構與實施例一相同。如附圖5、6所示,所述導入管1的手持端固定有導入管座1-1,貫穿導入管座1-1 開有與導入管1相連通的導管插孔。所述導入管1由雙層管體復合而成,內層管體1-2-1為支撐層,外層管體1-2-2為包覆層。外層管體1-2-2包覆于內層管體1-2-1外側。刻度1-5設在導入管1外層管體 1-2-2的頭端。導管2的外徑略大于套芯3的外徑,且均可與導入管1相插接。實施例四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包括導入管1、導管2及套芯3。導入管1、套芯3的結構與實施例一相同。如附圖10-13所示,所述導管2手持端固定有導管座2-1,貫穿導管座2_1開有與導管2相通的注射器插孔。所述導管2為雙腔管。導管2的一腔頭端設有回聲鋼絲2-2,并內襯鋼管支撐2_6, 鋼管支撐2-6 —端與導管座2-1固定連接,另一端距導管2頭端的距離為1/4至1/2導管 2的長度;另一腔為移植通道2-3。移植通道2-3與注射器插孔相連通。刻度2-4設在導管 2靠近手持端的位置。導管2外套接有保護套管2-5。導管2的外徑略大于套芯3的外徑,且均可與導入管1相插接。實施例五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包括導入管1、導管2及套芯3。導入管1、套芯3的結構與實施例二相同;導管2的結構與實施例四相同。實施例六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包括導入管1、導管2及套芯3。導入管1、套芯3的結構與實施例三相同;導管2的結構與實施例四相同。使用前,先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胚胎移植管(實施例一至實施例六)。使用時,先將導入管連同套芯根據宮頸的特點預先成型;將導入管和套芯送入宮頸口后,取出套芯;再將裝有胚胎的導管與注射器相連接,并將導管插入導入管,根據子宮深度送到移植著床的位置;推注射器把胚胎送到移植點后取出導入管及導管,完成胚胎移植過程。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較優選的具體實施方式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進行的通常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包括導入管、導管及套芯,導入管手持端固定有導入管座, 貫穿導入管座開有與導入管相通的導管插孔,導管手持端固定有導管座,貫穿導管座開有與導管相通的注射器插孔,套芯手持端固定有套芯座,導入管及導管上均設有刻度,導管的外徑略大于套芯的外徑,均可與導入管相插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管為雙腔管,一腔頭端設有回聲鋼絲,另一腔為移植通道,移植通道與注射器插孔相連通,刻度設在導管靠近手持端的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管中設有回聲鋼絲的一腔內襯有鋼管支撐,鋼管支撐一端與導管座相連接,另一端距導管頭端的距離為 1/6至1/2導管的長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入管內襯有支撐管,支撐管一端與導入管座相連接,另一端距導入管頭端的距離為1/6至1/2導入管的長度,刻度設在導入管頭端。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入管由導入管內管、導入管外管及支撐管構成,導入管內管、支撐管及導入管外管的手持端均與導入管座相連接,導入管外管套接于導入管內管的外側,支撐管設于導入管內管內側,支撐管的長度與導入管外管的長度相同,刻度設在導入管外管頭端或導入管內管上靠近導入管外管頭端的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入管由雙層管體復合而成,內層管體為支撐層,外層管體為包覆層,外層管體包覆于內層管體外側, 刻度設在導入管頭端。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其特征在于導管頭端回聲鋼絲的長度為1 10mm。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其特征在于導管外套接有保護套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提供一種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其結構包括導入管、導管及套芯,導入管手持端固定有導入管座,貫穿導入管座開有與導入管相通的導管插孔,導管手持端固定有導管座,貫穿導管座開有與導管相通的注射器插孔,套芯手持端固定有套芯座,導入管及導管上均設有刻度,導管的外徑略大于套芯的外徑,均可與導入管相插接,其特點是,所述導管為雙腔管,一腔頭端設有回聲鋼絲,另一腔為移植通道,移植通道與注射器插孔相連通,刻度設在導管靠近手持端的位置。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雙腔導管式胚胎移植管具有使用方便、適應性好等特點。
文檔編號A61B17/435GK202010193SQ20112008590
公開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9日
發明者魏毓君 申請人:魏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