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鎮痛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醫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鎮痛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癌癥疼痛是癌癥患者最常見的,也是最恐懼的癥狀。癌癥的疼痛嚴重影響患病者的生活質量,有些病人甚至有“痛不欲生”的念頭。在癌癥患者中,癌痛主要表現為骨癌痛,有許多惡性腫瘤都有骨轉移傾向,大約有70%的骨轉移癌患者在患病期間承受著中度或重度的疼痛。盡管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了 “三階梯治療方案”,但是癌痛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主要的鎮痛藥物阿片類藥物(例如,嗎啡)和非留體類抗炎藥(例如,消炎痛、芬必得)有不能忽視的副作用,如非留體類抗炎藥(消炎痛)可產生胃潰瘍,肝腎功能損傷,阿片類鎮痛藥(嗎啡)可導致惡心、嘔吐、便秘、困倦、呼吸抑制,并且這些藥物在長期應用后可能產生耐藥和成癮等副作用。因此,有效而低毒的鎮痛藥物研究日益受到重視。中醫在治療疼痛方面有幾千年的臨床經驗,在中藥中存在大量可控制疼痛的中草藥,挖掘這一寶庫,可以為腫瘤患者帶來福音。在中醫學理論中,認為癌痛包括“虛”、“實”兩個方面,即實證的“不通則痛”和虛證的“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是由于外邪侵犯機體,正氣與邪氣交爭于體內的臟腑或經絡,影響機體的功能,從而使氣機升降失常,造成氣滯血瘀,瘀阻脈絡,凝聚成塊等,形成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則是因為患腫瘤病的時日長久之后,邪傷正氣,造成氣血虛弱 ,無法榮養臟腑經絡,不榮則痛。大量的科學文獻報道了中醫藥能夠有效治療癌痛,其中常用的藥物包括①植物類藥:延胡索,川芎,乳香,沒藥,徐長卿,威靈仙,川烏,白芍,赤芍,紅花,海風藤,絡石藤等;②蟲類藥:蟾酥,全蝎,蜈蚣,土鱉蟲,地龍等;③礦物類藥:冰片,雄黃等。這些藥物常配伍應用,具有活血通絡,散結止痛的效果。體外治療法是臨床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在中醫典籍《醫學源流論.薄貼論》中就提出:“若其病既有定所,在于皮膚筋骨之間,可按而得之者,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之服藥有力”。認為中藥外用治療病位固定,經絡不通之病效果優于內服。癌痛大多痛處固定,又由絡脈不通所致,使用外治法有其特有的優勢。“通絡散結方”是參照清代名醫葉天士《種福堂公選良方》“三氣合痹針”的施灸藥材加減化裁而來。三氣合痹針是遵循《內經》“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的旨意,對于風寒濕毒留注經絡,痛腫不散者,施藥灸以祛除疼痛等頑疾。借鑒這種思路,在三氣合痹針方中保留了主要的7味藥物:川烏、草烏、乳香、沒藥、獨活、細辛、冰片,加上了能消痰散結的細辛、冰片半夏,搜風通絡的全蝎、蜈蚣、地鱉蟲,補腎強筋骨的桑寄生、威靈仙、尋骨風,以及川芎、公丁香、元胡索、兒茶、血竭增強活血鎮痛之效。為了使單位面積提高有效藥物濃度,我們選擇了川烏、草烏、細辛、冰片、公丁香、生南星、片姜黃7味藥制作成外敷的酊劑和凝膠劑,方便了研究使用。研究中藥對癌痛的治療效果,需要在老鼠身上做實驗。1994年由Kjonniksen等首次報道在裸大鼠脛骨直接穿刺注入腫瘤細胞,并且成功地制作了腫瘤骨轉移模型。1999年美國的Schiwei等首次報道了通過同源纖維肉瘤細胞骨髓種植建立小鼠股骨癌痛模型,之后又出現了小鼠肱骨、跟骨癌痛模型,2002年英國學者Medhurst等建立了大鼠脛骨癌痛模型,此后被各國科學家進一步發展,所采用的瘤株包括同源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各種模型病理上可出現骨質破壞,破骨細胞數目增多,在老鼠的行為上可出現自發痛和碰觸誘發疼痛,疼痛程度與骨質破壞程度是成正比的,這種模型能夠模擬人類骨癌疼痛引起的化學功能紊亂和行為學特征。采用一種叫Walker-256的腫瘤細胞來建立大鼠脛骨癌痛模型,可表現出自發性疼痛,痛覺增敏和異常性疼痛,能夠模擬臨床癌痛,為鎮痛藥物的治療創造了條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開發一種治療癌癥疼痛的新藥,為病人減輕病痛。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鎮痛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其主要組分及重量比如下:川烏10 20份、草烏10 20份、細辛10 20份、冰片3 5份、公丁香10 20份、生南星5 10份、片姜黃6 10份。一種優選方案為:川烏10份、草烏10份、細辛10份、冰片3份、公丁香10份、生南
星6份、片姜黃6份。由于體外治療的優勢,本發明將上述中藥制成流浸膏,配以適量其它輔料,制成凝膠制劑。所述其它輔料包括卡波姆、蒸餾水、丙二醇、甘油、氮酮。上述凝膠制劑的制備方法包 括以下步驟:(I)按比例取七味中藥,粉碎至10 15目,60 8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次數為2次,溶劑量為第一次8 10倍量,第二次6 8倍量,提取時間分別為2 3h,I 2h,收集提取液,在50°C,0.0SMPa下減壓回收乙醇,得流浸膏;(2)取卡波姆加蒸餾水溶脹,分別加入流浸膏、丙二醇、甘油、氮酮,以三乙醇胺調節pH值至6.5左右,稱量分裝即得,其中卡波姆0.8 I份,蒸餾水20 30份,流浸膏7 10份,丙二醇4 6份,甘油2 3份,氮酮2 3份。步驟(2)中各組分的重量比優選卡波姆0.8份,蒸餾水20份,流浸膏7份,丙二醇4份,甘油2.2份,氮酮2份。本發明所制得的凝膠制劑經過大鼠骨癌痛模型干預研究,證實對大鼠機械痛、熱痛、自發痛均有提高痛閾,減輕疼痛的作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實施例1(I)按照川烏10份、草烏10份、細辛10份、冰片3份、公丁香10份、生南星6份、片姜黃6份的比例取七味中藥,粉碎至10目,7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次數為2次,溶劑量為第一次8 10倍量,第二次6 8倍量,提取時間分別為2 3h,I 2h,收集提取液,在50°C,0.08MPa下減壓回收乙醇,得流浸膏;
(2)按照卡波姆0.8份,蒸餾水20份,流浸膏7份,丙二醇4份,甘油2.2份,氮酮2份的比例取卡波姆加蒸餾水溶脹,分別加入流浸膏、丙二醇、甘油、氮酮,以三乙醇胺調節pH值至6.5左右,稱量分裝得1#凝膠制劑。實施例2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七味中藥的比例為按照川烏10份、草烏10份、細辛10份、冰片5份、公丁香10份、生南星5份、片姜黃10份的比例取七味中藥,得2#凝膠制劑。實驗:建立大鼠Walker-256脛骨癌痛模型,以通絡散結凝膠干預動物模型并探討中藥的鎮痛療效。取Wistar大鼠40只,通過右后肢脛骨注射Walker-256腫瘤細胞建立骨癌痛模型。隨機分成4組:空白凝膠組、扶他林乳劑組、1#凝膠制劑組、2#凝膠制劑組。各組自造模后第一天開始給藥,一日I次,連用21天。動態觀察大鼠體重、以及機械痛、熱痛、自發痛閾值。結果:①造模后第5天,空白凝膠組大鼠體重下降,中藥組治療后體重逐漸增加,其中1#凝膠制劑組體重增加最為明顯(P< 0.001);②與空白凝膠組比較,凝膠制劑組從第17天開始,能夠顯著提高大鼠機械痛閾值,以1#凝膠制劑組為最佳;③與空白凝膠組比較,凝膠制劑能夠提高大鼠熱痛閾值;④各組大鼠在造模5天后大鼠逐步有跛行現象,與空白凝膠組比較,凝膠制劑能夠降低大鼠自發痛評分,其中1#凝膠制劑組效果較好。結論:本發明的凝膠制劑具有鎮痛效果,且隨著濃度的增加,鎮痛效果增加。上述實施例應理解為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在閱讀了本發明記載的內 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效變化和修飾同樣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鎮痛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其主要組分及重量比如下川烏10 20份、草烏10 20份、細辛10 20份、冰片3 5份、公丁香10 20份、生南星5 10份、片姜黃6 10份。
2.權利要求I所述的鎮痛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川烏10份、草烏10份、細辛10份、冰片3份、公丁香10份、生南星6份、片姜黃6份。
3.權利要求I所述的鎮痛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為凝膠制劑。
4.權利要求3所述的鎮痛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凝膠制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按比例取七味中藥,粉碎至10 15目,60 8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次數為2次,溶劑量為第一次8 10倍量,第二次6 8倍量,提取時間分別為2 3h,I 2h,收集提取液,在50°C,0. 08MPa下減壓回收乙醇,得流浸膏; (2)取卡波姆加蒸餾水溶脹,分別加入流浸膏、丙二醇、甘油、氮酮,以三乙醇胺調節pH值至6. 5左右,稱量分裝即得,其中各組分的重量比如下卡波姆0. 8 I份,蒸餾水20 30份,流浸膏7 10份,丙二醇4 6份,甘油2 3份,氮酮2 3份。
5.權利要求4所述的鎮痛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各組分的重量比如下卡波姆0. 8份,蒸餾水20份,流浸膏7份,丙二醇4份,甘油2. 2份,氮酮2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鎮痛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其主要組分及重量比如下川烏10~20份、草烏10~20份、細辛10~20份、冰片3~5份、公丁香10~20份、生南星6~10份、片姜黃6~10份。為了發揮體外治療的優勢,本發明將上述中藥制成流浸膏,配以適量其它輔料,制成了凝膠制劑。所得凝膠制劑經過大鼠骨癌痛模型干預研究,證實對大鼠機械痛、熱痛、自發痛均有提高痛閾,減輕疼痛的作用。
文檔編號A61P29/02GK103251875SQ201210035649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6日
發明者徐鳳儀, 許玲, 王菊勇, 劉繼勇, 焦麗靜, 董昌盛, 陳佩奇 申請人: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