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治療頸淋巴結核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公開了ー種中藥組合物,特別是用于治療頸淋巴結核的中藥組合物。ニ背景技術:
頸淋巴結核中醫稱為“瘰疬”,多見于兒童和青年人。其特點是初期在頸部的ー側或雙側出現ー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腫大淋巴結,活動,不痛。以后結節增大與皮膚沾連,多個淋巴結互相沾連而成團塊狀;隨著病變的發展,腫塊中心變軟、波動,皮膚暗紅,形成寒性膿腫。破潰后流出稀薄膿液及干酪樣壞死組織,瘡ロ呈潛行性空腹,周圍皮膚紫暗,形成不易愈合的竇道和潰瘍。可伴有潮熱,盜汗,食欲減退,全身無カ等癥。西醫認為該病是結核桿菌大多經扁桃體、齲齒侵入,少數繼發于肺或支氣管的結核病變。但只有在人體抗病能力低下時,才能引起發病。病期常為I 3月或更長。胸部X光片可能顯示結核病灶。中醫則認為該病常因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滯傷脾,以致脾失健運,痰濕內生,日久痰濕化熱結于頸項而成;或肝郁化火,下爍腎陰,熱勝肉腐成膿;或膿水淋漓,耗傷氣血, 漸成虛損。亦可因肺腎陰虧,以致陰虧火旺,肺津不能輸布,灼津為痰,痰火凝結,結聚成核。西醫治療治療頸淋巴結核時,對病情較輕的結節型或者浸潤型且無全身癥狀的病人,一般只采用ロ服異煙肼I 2年;伴有全身毒性癥狀或身體他處有結核病變者,加服對氨水楊酸鈉或利福平或加用肌肉注射。而對已有膿腫或者潰瘍型的病人,既要采用外科手術切除并結合抗癆藥物沖洗,同時還要服用抗結核藥物。淋巴結核復發率高,西醫多用治療肺結核的藥品治療淋巴結核,效果都不理想,同時對肝、腎功能影響也較大。手術治療易復發,故手術治療及西醫西藥治療都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西醫治療頸淋巴結核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用于治療頸淋巴結核的中藥組合物。為了實現所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該用于治療頸淋巴結核的中藥組合物由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藥組成夏枯草25 35、貓爪草25 35、生牡蠣25 35,丹參10 20、昆布10 20、海藻10 20,金銀花5 15、蒲公英5 15、野菊花5 15、柴胡5 15、當歸5 15、白芍5 15、半夏5 15、陳皮5 15、香附5 15、黃芩 5 15,山澤蘭3 9、魚腥草3 9、山蒜3 9、紅旱蓮3 9,天葵子I 5、白英I 5。本發明的優越之處在于開郁寓其中,化痰存其內,有功有補,故能疏肝解郁,化痰散結、療效獨特。對于病程處在初期或者中期的患者,只需內服所述中藥的方式,就能夠達到吸收散結良好的效果,且治愈率高不易復發。對于病程處在后期的患者,采用內服本發明所述的藥物外加現有外敷藥物的方式,同樣可以達到很好的治愈效果。其中所述各原料藥物功效如下夏枯草清肝,散結。用于瘟病,瘰疬癭瘤等癥。貓爪草化痰散結,解毒消腫。用于瘰疬痰核,疔瘡,蟲蛇咬傷等癥。生牡蠣平肝潛陽,重鎮安神,軟堅散結,收斂固澀。用于痰核,瘰疬,癭瘤,癥瘕積聚等癥。丹參活血,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用于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等癥。昆布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用于癭瘤、瘰疬、痰飲水腫。海藻軟堅,消痰,利水,退腫等。用于瘰疬,癭瘤,積聚,水腫等癥。金銀花清熱解毒。用于溫病發熱;癰腫疔瘡;喉痹及多種感染性疾病。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治疔瘡腫毒,瘰癘,咽痛,肺癰,濕熱黃疸,熱淋澀痛。野菊花清熱解毒,疏風平肝。治疔瘡;癰疽;丹毒;濕疹;皮炎;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癥。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陽。治寒熱往來,胸滿脅痛,ロ苦耳聾,頭痛目眩等。當歸補血;活血;潤燥滑腸。主血虛諸證;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癰疽瘡瘍等癥。白芍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等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主咳喘痰多;嘔吐反胃;胸脘痞滿頭痛眩暈;夜臥不安;癭瘤痰核;癰疽腫毒。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胸脘脹滿, 食少吐灣,咳嗽痰多。香附行氣解郁,調經止痛。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 胸脘痞悶,寒疝腹痛等。黃芩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主肺熱咳嗽;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癰腫疔瘡等。山澤蘭舒肝散郁,用于癥瘕癰腫等。魚腥草清熱解毒;排膿消癰;利尿通淋。主肺癰吐膿;痰熱喘咳;癰腫瘡毒等。紅旱蓮平肝,止血,敗毒,消腫。治頭痛,吐血, 瘡癤等癥,。天葵子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用于癰腫疔瘡,,瘰癘,毒蛇咬傷。白英清熱解毒, 利濕消腫,抗癌。用于感冒發熱,惡瘡,濕熱黃疸,腹水,腎炎水腫,風濕痹痛等癥。所述的夏枯草、貓爪草、生牡蠣可清肝、化痰,軟堅散結,在其中起主要治療作用, 為君藥。所述丹參、昆布、海藻可活血、軟堅散結、消痰增強治療肝火痰結所致之瘰疬,為臣藥。佐以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清熱解毒、清肝火、平肝陽、散結消腫;佐以柴胡、黃芩清少陽之熱,清熱燥濕;佐以柴胡、當歸、白芍、香附用以解肝郁、養肝血,治療肝郁血虛癥;陳皮、半夏以化痰濁;黃芩兼清肺胃之熱;為佐藥。另山澤蘭、魚腥草、山蒜、紅旱蓮,天葵子、 白英用量較少,為使藥。總之所述發明中夏枯草、貓爪草清肝火、散郁結、化痰散結。海藻、 昆布、生牡蠣軟堅化痰散結。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肝血,柔肝陰,肝體陰而用陽,以ニ藥補肝體,又可防香附、柴胡過于香燥而切傷肝明。陳皮、半夏以化痰濁;黃芩兼清肺胃之熱;全方開郁寓其中,化痰存其內,有功有補,故能疏肝解郁,化痰散結、療效獨特,明顯。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所使用的各種中藥的重量份為夏枯草25 35、貓爪草25 35、生牡蠣25 35, 丹參10 20、昆布10 20、海藻10 20,金銀花5 15、蒲公英5 15、野菊花5 15、 柴胡5 15、當歸5 15、白芍5 15、半夏5 15、陳皮5 15、香附5 15、黃芩5 15,山澤蘭3 9、魚腥草3 9、山蒜3 9、紅旱蓮3 9,天葵子I 5、白英I 5。根據患者病程及嚴重程度進行適量的加減,一般所使用的重量為夏枯草30克、貓爪草30克、 生牡蠣30克,丹參15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金銀花9克、蒲公英9克、野菊花9克、柴胡9克、當歸9克、白巧9克、半夏9克、陳皮9克、香附9克、黃芩9克,山澤蘭6克、魚腥草 6克、山蒜6克、旱蓮5克、天葵子3克,白英3克。診斷結果本發明所治療的病人均來自各綜合醫院患者,并經結核菌素PPD (純化蛋白衍生物)試驗血沉檢查陽性者。而已形成寒性膿腫或已潰破形成經久不愈潰瘍的患者可直接作出明確診斷。治療方法取上述的重量份數的組合物,水煎、或者打粉或者制成膠囊、或制所片劑、或制成水丸均可。一日分三次服用。對患病初期者一般5-10天即可見效。中期的患者一般10-20天即可見效。后期的患者一般30-50天可見效。特別是后期的患者已有潰瘍形成,可以采用內服加外敷的方式,外敷藥為現已公開的大青膏大黃15克、青黛12克、輕粉 2克碾成細粉后加入凡士林和勻,涂至潰瘍處。治愈標準
早期癥狀淋巴結核如指頭大小,一枚或數枚不等,皮色不變,按之堅實,推之能動,不痛。一般服用30天左右可消除結核腫塊。中期癥狀病變淋巴結的體積逐漸増大,與周圍組織粘連而活動逐漸減少。有的腫塊之間互相融合成串成塊,推之不動,漸感疼痛。如皮色漸轉暗紅,按之微熱及微有波動感者,為內膿已成。伴有低熱、盜汗、厭食、煩躁、疲勞等。服用30天左右各種癥狀消除。60天左右增大的淋巴結由大變小最后消失。晩期癥狀淋巴結核部分膿腫自行潰破,流出干酪樣稀薄膿液,夾有敗絮樣物。創 ロ呈潛行性(空売),四周紫暗,此愈彼潰,形成竇道,經久不愈。淋巴結核竇道可以有多個支道,伸向各個方向,有的深達幾厘米,此型在臨床上也稱為破潰型。服用30天左右潮熱、骨蒸、咳嗽、盜汗,或面少華色、精神倦怠、頭暈、失眠,或腹脹、便糖、消痩、納呆等消除。60天左右增大的淋巴結由大變小,一般90天左右潰爛修復完好。治療結果
使用本發明治療頸淋巴結核共計112例,其中初期32例,均以內服中藥方式治療,有效率98%,治愈率95%。中期61例,以內服中藥方式治療,有效率96%,治愈率92%。后期(潰瘍) 19例,采用內服加外敷的方式,治愈16例,I例顯效。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治療頸淋巴結核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 夏枯草25 35、貓爪草25 35、生牡蠣25 35,丹參10 20、昆布10 20、海藻10 20,金銀花5 15、蒲公英5 15、野菊花5 15、柴胡5 15、當歸5 15、白芍5 15、 半夏5 15、陳皮5 15、香附5 15、黃岑5 15,山澤蘭3 9、魚腥草3 9、山蒜3 9、紅旱蓮3 9,天葵子I 5、白英I 5。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頸淋巴結核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夏枯草30、貓爪草30、生牡蠣30,丹參15、昆布·15、海藻15,金銀花9、 蒲公英9、野菊花9、柴胡9、當歸9、白芍9、半夏9、陳皮9、香附9、黃芩9,山澤蘭6、魚腥草6、山蒜6、旱蓮5、天葵子3,白英3。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治療頸淋巴結核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夏枯草25~35、貓爪草25~35、生牡蠣25~35,丹參10~20、昆布10~20、海藻10~20,金銀花5~15、蒲公英5~15、野菊花5~15、柴胡5~15、當歸5~15、白芍5~15、半夏5~15、陳皮5~15、香附5~15、黃芩5~15,山澤蘭3~9、魚腥草3~9、山蒜3~9、紅旱蓮3~9,天葵子1~5、白英1~5。本發明的優越之處在于開郁寓其中,化痰存其內,有功有補,故能疏肝解郁,化痰散結、療效獨特。
文檔編號A61K36/8962GK102579774SQ20121006465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3日
發明者李會江, 李會艷, 李永泉 申請人:李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