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尤其涉及在膽道或胰管等細徑的管腔內插入內窺鏡的插入部時使用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
背景技術:
近些年,在醫療領域中,例如內窺鏡對于膽道癌、胰腺癌、膽結石癥、總膽管結石等膽·胰疾病的檢查或治療正在廣為普及。這些與現有的外科的治療相比,具有低侵襲且對患者的負擔小的優點。、
作為上述的檢查方法及治療方法之一,例如已知有ERCP (End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內窺鏡的逆行性胰膽造影)。ERCP是利用內窺鏡向膽道或胰管注入造影劑,并通過X射線透視裝置拍攝該部分的診斷方法。造影劑的注入方法中,首先將內窺鏡的插入部插入到十二指腸。然后,從插入部的鉗子口伸出插管(細的管),從十二指腸乳頭向膽道或胰管選擇性地插入插管,通過插管向膽道或胰管注入造影劑,并通過X射線透視裝置來拍攝該部分。另外,還已知有如下方法通過將通常稱為膽道鏡或胰管鏡的細徑內窺鏡的插入部插入膽道或胰管,來進行膽道或胰管的內部中的狹窄部的有無的確認、細胞或組織的提取檢查(細胞診、活檢)、結石的除去等。在這樣的狀沉下,在將內窺鏡的插入部插入到體腔內時,同時使用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也稱為外套管或滑管。)。作為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的一例,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有如下的輔助工具由供內窺鏡的插入部穿過而作為引導件使用的筒狀體構成,在筒狀體的側壁部的前端側設有能夠導出插入部的前端的開口部(以下,稱為側壁開口部。)。根據該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在將內窺鏡的插入部插入到體腔內時,以在插入部覆蓋筒狀體的狀態插入,由此能夠防止插入部的過量的彎曲或撓曲,并能夠容易進行插入部的插入操作。另外,使插入部的前端從筒狀體的側壁開口部伸出而將其向體腔內(例如膽道內)引導,由此能夠將插入部推進到體腔內的深部。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有一種在上述筒狀體的比側壁開口部靠前端側的位置具備能夠膨脹收縮的充氣囊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根據該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在將上述那樣覆蓋了筒狀體的插入部插入到體腔內的所期望的位置后,使筒狀體所具備的充氣囊膨脹而與體腔內的內壁密接,由此能夠將側壁開口部預先保持在所期望的位置(例如,與十二指腸乳頭對置的位置)。由此,能夠在穩定的狀態下將插入部推進到體腔內的深部。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昭60-185532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昭62-22623號公報然而,在專利文獻1、2所公開的現有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中,在側壁開口部未進入內窺鏡的視野的狀態下,無法掌握筒狀體的側壁開口部與插入部的筒狀體周向上的位置關系,難以將側壁開口部與體腔內的所期望的位置對位,從而存在無法容易將插入部的前端從側壁開口部導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鑒于這樣的情況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將內窺鏡的插入部從筒狀體的側壁開口部順利且容易地導出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供內窺鏡的插入部穿過且對其進行引導,其具備具有供所述插入部穿過的插通路的筒狀體;在所述筒狀體的側壁部的前端側設置,能夠將穿過所述插通路的所述插入部的前端導出的側壁開口部;在所述筒狀體的內周面沿著筒狀體軸向形成,表示所述側壁開口部的筒狀體周向的位置的標識。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由于在筒狀體的內周面設有表示側壁開口部的筒狀體周向的位置的標識,因此通過在內窺鏡的觀察圖像中確認標識的位置,能夠容易掌握側壁開口部的位置。并且,能夠將內窺鏡的插入部與側壁開口部的筒狀體周向的位置關系保持為適當的狀態,并同時能夠容易使筒狀體的側壁開口部與體腔內的所期望的位置對位。其結果是,能夠將內窺鏡的插入部從筒狀體的側壁開口部順利且容易地導出。本發明的第二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在所述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標識為在所述內窺鏡的觀察圖像中能夠視覺辨認的標記。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由于標識由在內窺鏡的觀察圖像中能夠視覺辨認的標記構成,因此能夠使筒狀體的側壁部薄壁化,并能夠實現筒狀體的細徑化。由此,能夠減輕患者的身體的負擔。本發明的第三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在所述本發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標識在筒狀體周向上設置在與所述側壁開口部相同的位置。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由于在標識的延長線上設有側壁開口部,因此通過內窺鏡的觀察圖像來確認標識的位置,從而能夠瞬間掌握側壁開口部的位置。本發明的第四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在所述本發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標識在筒狀體周向上設置在相對于所述側壁開口部相位錯開了規定角度的位置。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能夠不受側壁開口部的位置左右而配置標識,使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的設計自由度擴寬。本發明的第五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在本發明的第一 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標識在筒狀體軸向上設置在比所述側壁開口部靠前端側的位置。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為內窺鏡的視野比側壁開口部靠前端側時適合的方式,通過內窺鏡的圖像來確認標識的位置,從而能夠容易掌握側壁開口部的位置。本發明的第六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在所述本發明的第五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標識在筒狀體軸向上設置在所述筒狀體整體上。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面,與穿過筒狀體的內窺鏡的插入部的位置無關,能夠在內窺鏡的圖像中確認標識的位置,因此能夠將側壁開口部與插入部的位置關系始終保持為適當的狀態。本發明的第七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在本發明的第一 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標識在筒狀體軸向上設置在比所述側壁開口部靠基端側的位置。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方面,能夠容易進行將內窺鏡的插入部從筒狀體拔出而再插入時的操作。本發明的第八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在本發明的第一 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標識由在所述筒狀體的側壁部 的內側形成的凸部或凹部構成。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方面,標識由在所述筒狀體的側壁部的內側形成的凸部或凹部構成,因此能夠在內窺鏡的圖像中確認標識的位置。由此,能夠掌握側壁開口部的位置。本發明的第九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在本發明的第一 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側壁開口部靠前端側的所述筒狀體的外周面配置有能夠膨脹收縮的充氣囊。根據本發明的第九方面,通過使充氣囊膨脹而與體腔內的壁面抵接,從而能夠將側壁開口部的位置以穩定的狀態保持,能夠將從側壁開口部導出的插入部容易向所期望的位置引導。本發明的第十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在所述本發明的第九方面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囊在筒狀體周向上以所述側壁開口部側比所述側壁開口部的相反側向筒狀體徑向膨脹得大的方式構成。根據本發明的第十方面,由于將側壁開口部與體腔內的壁面之間的間隙確保得較寬,因此更容易將從側壁開口部導出的插入部向所期望的位置引導。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能夠使內窺鏡的插入部從筒狀體的側壁開口部順利且容易地導出。
圖I是表示適用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插入輔助工具的內窺鏡裝置的外觀圖。圖2是表示內窺鏡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插入輔助工具的軟管主體的前端附近的結構例的俯視圖。圖4是圖3所示的軟管主體的側剖視圖。圖5是圖3所示的軟管主體的主剖視圖。圖6是將圖3所示的軟管主體的內周面在平面上展開而得到的展開圖。圖7是表示圖3所示的插入輔助工具的充氣囊膨脹后的狀態的側剖視圖。圖8是表示插入輔助工具的操作順序的說明圖。圖9是表示插入輔助工具的操作順序的說明圖。
圖10是表示插入輔助工具的操作順序的說明圖。圖11是表示插入輔助工具的操作順序的說明圖。圖12是在軟管主體整體上設有標識的結構的側剖視圖。圖13是表示在軟管軸向上僅比側壁開口部靠基端側的位置設有標識的結構的側首1J視圖。圖14是在軟管主體的從側壁開口部錯開相位后的位置設有標識的側剖視圖。圖15是表示在軟管主體上設有由凸部構成的標識的結構的主視圖。圖16是表示在軟管主體上設有由凹部構成的標識的結構的主視圖。圖17是表示在軟管主體上設置的充氣囊的另一結構例的側剖視圖。 符號說明10內窺鏡12插入部14手持操作部40柔性部42彎曲部44前端部45前端面52觀察光學系統60插入輔助工具62把持部64軟管主體66插通路68側壁開口部70 標識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地說明。圖I是表示適用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以下,簡稱為“插入輔助工具”。)60的內窺鏡裝置的外觀圖。如圖I所示,內窺鏡裝置主要由內窺鏡10和插入輔助工具60構成。內窺鏡10具有手持操作部14、與該手持操作部14連設且插入到體內的插入部
12。在手持操作部14連接有通用線纜16,在該通用線纜16的前端設有未圖示的光導管(LG)連接器。LG連接器與未圖示的光源裝置連結成裝拆自如,由此,向后述的照明光學系統54(參照圖2)輸送照明光。另外,在LG連接器上連接有電連接器,該電連接器與進行圖像信號處理等的處理器連結成裝拆自如。在手持操作部14上并列設置有送氣·送水按鈕28、吸引按鈕30及開閉按鈕32,并設有一對彎角鈕36、36。插入部12從手持操作部14側開始順次由柔性部40、彎曲部42及前端部44構成,彎曲部42通過使手持操作部14的彎角鈕36、36轉動而被遠距離進行彎曲操作。由此,能夠使前端部44朝向所期望的方向。如圖2所示,在前端部44的前端面45設有觀察光學系統52、照明光學系統54、54、送氣·送水噴嘴56、鉗子口 58。在觀察光學系統52的后方配設有CXD(未圖示),在對該CCD進行支承的基板上連接有信號線纜(未圖示)。信號線纜穿過圖I的插入部12、手持操作部14、通用線纜16等而延伸設置到電連接器,與處理器連接。因此,由觀察光學系統52取入的觀察像在CCD的受光面成像而轉換為電信號,然后,該電信號經由信號線纜向處理器輸出,并被轉換為影像信號。由此,在與處理器連接的監視器上顯示觀察圖像。在圖2的照明光學系統54、54的后方配設有光導管(未圖示)的出射端。該光導管穿過圖I的插入部12、手持操作部14、通用線纜16, 其入射端配設在LG連接器內。因此,通過將LG連接器與光源裝置連結,從而將從光源裝置照射出的照明光經由光導管向照明光學系統54、54傳送,并從照明光學系統54、54向前方照射。圖2的送氣·送水噴嘴56與由圖I的送氣·送水按鈕28操作的閥(未圖示)連通,并且該閥與在LG連接器上設置的送氣·送水連接器(未圖示)連通。在送氣·送水連接器連接有未圖示的送氣·送水機構,來供給空氣及水。因此,通過操作送氣·送水按鈕28,能夠從送氣·送水噴嘴56將空氣或水朝向觀察光學系統52噴射。圖2的鉗子口 58經由鉗子通道(未圖示)與圖I的鉗子插入部46連通。因此,通過從鉗子插入部46插入鉗子等處置工具,能夠將該處置工具從鉗子口 58導出。另外,鉗子口 58與由吸引按鈕30操作的閥(未圖示)連通,該閥還與LG連接器的吸引連接器(未圖示)連接。因此,通過在吸引連接器上連接未圖示的吸引機構,并利用吸引按鈕30來操作閥,從而能夠從鉗子口 58吸引病變部等。另一方面,圖I所示的插入輔助工具60具備把持部62和軟管主體64。軟管主體64形成為筒狀,具有比插入部12的外徑大的內徑,以使內窺鏡10的插入部12能夠穿過。另外,軟管主體64為撓性的聚氨酯系樹脂的成形件,在其外周面覆蓋有潤滑涂層,在內周面也覆蓋有潤滑涂層。圖I所示的硬質的把持部62以水密狀態嵌合于軟管主體64,且把持部62相對于軟管主體64連結成裝拆自如。需要說明的是,插入部12從把持部62的基端開口部62A朝向軟管主體64插入。在此,對插入輔助工具60的結構進行詳細地說明。圖3是表示插入輔助工具60的軟管主體64的前端附近的簡要結構的俯視圖。圖4是圖3所示的軟管主體64的側剖視圖(沿著圖3中4-4線的剖視圖)。圖5是圖3所示的軟管主體64的正剖視圖(沿著圖4中5-5線的剖視圖)。圖6是將圖3所示的軟管主體64的內周面在平面上展開而得到的展開圖。如圖3 圖5所示,在軟管主體64的前端形成有開口部(以下,稱為“前端開口部”。)67,在其內部與前端開口部67連通的插通路66沿著軟管主體64的軸向(以下,稱為“軟管軸向”。)延伸設置。插通路66是供內窺鏡10的插入部12穿過的管路,與軟管軸向正交的截面形狀形成為大致圓形狀。并且,通過將穿過插通路66的插入部12的前端從前端開口部67導出,能夠在通過插入部12的觀察光學系統52觀察與軟管軸向大致一致的方向(即,插通路66的延長方向)的同時進行各種操作。另外,在軟管主體64的前端側的側壁部65設有用于將穿過插通路66的插入部12的前端導出的開口部(以下,稱為側壁開口部。)68。該側壁開口部68由以軟管軸向為長度方向的長孔狀的貫通孔(孔部)構成,其開口寬度(寬度方向的長度)比內窺鏡10的插入部12的外徑(直徑)大少許,且長度方向的長度(軟管軸向的長度)充分比開口寬度大。并且,如后所述,通過對穿過軟管主體64的插通路66的插入部12進行彎曲操作,能夠將插入部12的前端從軟管主體64的側壁開口部68導出。由此,能夠在通過插入部12的觀察光學系統52觀察相對于軟管軸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的同時進行各種操作。另外,在比側壁開口部68靠前端側的軟管主體64的側壁部65的外周面安裝有膨脹收縮自如的充氣囊96。該充氣囊96與在軟管主體64的側壁部65內沿著軟管軸向延伸設置的流體管路98連通,該流體管路98與在軟管主體64的基端側延伸設置的圖I所示的軟管90內的管路連通。在軟管90的端部設有 連接器92,通過該連接器92將軟管90與充氣囊控制裝置94連接。充氣囊控制裝置94是向通過連接器92連接的軟管90內的管路供給空氣等流體,并且從軟管90內的管路吸引流體的裝置。通過充氣囊控制裝置94向軟管90內的管路供給流體,從而供給到該管路中的流體流過軟管主體64的流體管路98而注入充氣囊96內。由此,如圖7所示,充氣囊96在軟管主體64的周圍呈環狀地膨脹。另一方面,通過充氣囊控制裝置94從軟管90內的管路吸引流體,從而注入到充氣囊96內的流體從充氣囊96內向軟管主體64的流體管路98排出,流過流體管路98及軟管90內的管路而被吸引到充氣囊控制裝置94。由此,充氣囊96收縮。然而,在本實施方式的插入輔助工具60中,如圖3 圖6所示,在比側壁開口部68靠前端側的軟管主體64的側壁部65的內周面上,在軟管主體64的周向(以下,稱為“軟管周向”。)上設有表示側壁開口部68的位置的標識70。該標識70由沿著軟管軸向形成為線狀的標記(例如黑色的線)構成,其構成為在由插入部12的觀察光學系統52觀察到的觀察圖像中能夠視覺辨認。并且,標識70在軟管周向上形成在與側壁開口部68相同的位置上,在標識70的延長線上存在側壁開口部68。需要說明的是,優選以側壁開口部68與標識70的中心位置一致的方式形成。由此,即使在側壁開口部68未進入插入部12的觀察光學系統52的視野的狀態下,通過利用插入部12的觀察光學系統52來確認標識70的位置,也能夠瞬間(直觀地)掌握側壁開口部68的軟管周向的位置。接著,參照圖8 圖11,對上述那樣構成的內窺鏡裝置的操作方法進行說明。在此,將內窺鏡10的插入部12插入到膽道104內的情況作為一例而進行說明,但插入到胰管106內的情況也同樣。首先,在內窺鏡10的插入部12覆蓋插入輔助工具60,如圖8所示那樣使插入部12穿過軟管主體64的插通路66內,在該狀態下將插入部12及軟管主體64從患者的口插入,并經由胃插入到十二指腸100內。此時,將插入部12的前端從前端開口部67導出,預先使插入部12的觀察光學系統52的觀察方向(視野方向)與軟管軸向大致一致。并且,使充氣囊96成為收縮的狀態。接著,在通過由插入部12的觀察光學系統52觀察到的觀察像能夠確認十二指腸乳頭102后,如圖9及圖10所示,將插入輔助工具60逐漸壓入十二指腸100的深部(前端側),并以使軟管主體64的側壁開口部68與十二指腸乳頭102對置的方式進行對位。此時,由于在比側壁開口部68靠前端側的側壁部65的內周面設有標識70,因此即使在側壁開口部68未進入插入部12的觀察光學系統52的視野的狀態下,也能夠根據由插入部12的觀察光學系統52觀察到的觀察圖像確認標識70的位置,從而能夠瞬間掌握在標識70的延長線上存在有側壁開口部68的情況。由此,能夠在始終掌握側壁開口部68的位置的狀態下,使插入部12相對于插入輔助工具60相對地進退,從而能夠使軟管主體64的側壁開口部68容易與和十二指腸乳頭102對置的位置對位。這樣,在將軟管主體64的側壁開口部68以與十二指腸乳頭102對置的方式進行對位后,如圖10所示,通過充氣囊控制 裝置94向充氣囊96注入流體而使充氣囊96膨脹,使充氣囊96與十二指腸100的內壁密接,由此將軟管主體64在十二指腸100內的位置固定,并將軟管主體64的側壁開口部68保持在與十二指腸乳頭102對置的位置。接著,對插入部12進行彎曲操作的同時將其壓入,如圖11所示,將插入部12的前端從軟管主體64的側壁開口部68導出,并將其前端從十二指腸乳頭102插入到膽道(總膽管)104內。此時,由于在軟管周向上插入部12與側壁開口部68的位置關系保持適當的狀態,因此能夠容易將插入部12的前端從側壁開口部68導出。然后,在將從側壁開口部68導出后的插入部12由側壁開口部68的前端緣部支承的同時壓入插入部12而進行彎曲操作,從而能夠容易將插入部12的前端插入到膽道104內。并且,在將插入部12的前端側通過彎曲部4彎曲成J字狀而向膽道104內插入時,由于在彎曲部42由充氣囊96的外表面支承的同時將插入部12的前端引導,因此向插入方向的力有效地發揮作用,從而能夠容易將插入部12的前端插入到膽道104內。并且,能夠將插入部12的前端進一步向深部推進。如以上說明所示,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在軟管主體64的側壁部65的內周面設有表示側壁開口部68的軟管周向的位置的標識70,因此即使在側壁開口部68未進入觀察光學系統52的視野的狀態下,通過在由插入部12的觀察光學系統52觀察到的觀察像中確認標識70的位置,也能夠掌握側壁開口部68的軟管周向的位置。由此,能夠在將側壁開口部68與插入部12的位置關系保持為適當的狀態的同時使插入部12相對于軟管主體64相對地進退,從而能夠容易使側壁開口部68與體腔內的所期望的位置對位。并且,由于將軟管主體64與插入部12的軟管周向的位置關系不發生位置錯動地保持為適當的狀態,因此能夠容易將插入部12的前端從側壁開口部68導出。其結果是,即使對插入部12的彎曲操作不熟練,也能夠將側插入部12從壁開口部68順利且容易地導出。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了軟管主體64的標識70在軟管軸向上僅形成在比側壁開口部68靠前端側的位置的結構,但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如圖12所示,在軟管主體64的從基端到前端的整體上形成。根據這樣的結構,不會被穿過軟管主體64的插通路66的插入部12的位置左右,能夠在始終掌握側壁開口部68與插入部12的軟管周向的位置關系的同時使插入部12相對于軟管主體64相對地進退。另外,如圖13所示,軟管主體64的標識70還可以在軟管軸向上僅形成在比側壁開口部68靠基端側的位置。根據這樣的結構,能夠容易進行將插入部12從軟管主體64拔出而再插入時的操作。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了軟管主體64的標識70在軟管周向上形成在與側壁開口部68相同的位置的結構,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軟管周向上形成在從側壁開口部68相位錯開規定的角度的位置上。作為一例,在圖14中示出標識70設置在相對于側壁開口部68相位錯開180度的位置上的結構。由此,能夠不受側壁開口部68的位置左右而配置標識70,從而具有使插入輔助工具60的設計自由度提高這樣的優點。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軟管主體64的標識70由通過插入部12的觀察光學系統52在觀察像中能夠視覺辨認的標記(高濃度部或低濃度部)構成,因此能夠使軟管主體64的側壁部65薄壁化,能夠使軟管主體64的外徑細徑化,從而能夠減輕患者的身體的負擔。其中,標識70只要通過插入部12的觀察光學系統52在觀察像中能夠視覺辨認即可,沒有特別地限定,作為在軟管主體64的側壁部65的內周面設置的標識70,例如可以如圖15所示那樣形成有凸部72,也可以如圖16所示那樣形成有凹部74。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軟管主體64的前端側設置的充氣囊96以在軟管整個周向上均勻且向與軟管軸向垂直的方向(以下,稱為軟管徑向。)膨脹的方式構成,但更優選如圖17所示那樣,在軟管周向上以比側壁開口部68的相反側靠側壁開口部68側向軟管徑向膨脹得大的方式構成。根據這樣的結構,能夠使側壁開口部68與體腔內的壁面的間隙比側壁開口部68的相反側與體腔內的壁面之間的間隙大,從而能夠容易將從側壁開口部68導出的插入部12的前端向所期望的位置引導。以上,對本發明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進行了詳細地說明,但本發明沒有限定為以上的例子,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可以進行各種的改良或變形是不言而喻的。權利要求
1.一種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供內窺鏡的插入部穿過且對該插入部進行引導,其具備: 筒狀體,其具有供所述插入部穿過的插通路; 側壁開口部,其設置在所述筒狀體的側壁部的前端側,能夠將穿過所述插通路的所述插入部的前端導出; 標識,其在所述筒狀體的內周面沿著筒狀體軸向形成,表示所述側壁開口部的筒狀體周向的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其中, 所述標識是在所述內窺鏡的觀察圖像中能夠視覺辨認的標記。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其中, 所述標識在筒狀體周向上設置在與所述側壁開口部相同的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其中, 所述標識在筒狀體周向上設置在相對于所述側壁開口部而相位錯開了規定角度的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其中, 所述標識在筒狀體軸向上設置在比所述側壁開口部靠前端側的位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其中, 所述標識在筒狀體軸向上設置在所述筒狀體整體上。
7.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其中, 所述標識在筒狀體軸向上設置在比所述側壁開口部靠基端側的位置。
8.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其中, 所述標識由在所述筒狀體的側壁部的內側形成的凸部或凹部構成。
9.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其中, 在比所述側壁開口部靠前端側的所述筒狀體的外周面配置有能夠膨脹收縮的充氣囊。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其中, 所述充氣囊在筒狀體周向上以所述側壁開口部側比所述側壁開口部的相反側向筒狀體徑向膨脹更大的方式構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其能夠將內窺鏡的插入部從筒狀體的側壁開口部順利且容易地導出。提供一種內窺鏡用插入輔助工具(60),其供內窺鏡(10)的插入部(12)穿過且對其進行引導,其具備具有供插入部(10)穿過的插通路(66)的軟管體(64);在軟管體(64)的側壁部(65)的前端側設置,能夠將穿過插通路(66)的插入部(12)的前端導出的側壁開口部(64);在軟管體(64)的內周面沿著軟管軸向形成,表示側壁開口部(68)的軟管周向的位置的標識(70)。
文檔編號A61B1/00GK102727156SQ20121008560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31日
發明者大木友博, 小見修二, 巖坂誠之 申請人:富士膠片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