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營養不良型足底疔的中藥洗劑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洗劑制備方法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講是一種治療營養不良型足底疔的中藥洗劑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治療營養不良型足底疔,一般采用抗菌素及磺胺類藥物。I、阿米卡星腎毒性與耳毒癥必然存在。偶有惡心、嘔吐、頭痛、發熱、皮疹 、震顫、感覺異常、關節疼痛、嗜酸粒細胞增多、貧血及低血壓等。2、頭孢噻啶應用大劑量時可致腎臟損害,出現蛋白尿、管型尿、尿素氮升高,重者可致急性腎功能衰竭;亦可見腦損傷,表現為反復痙攣,甚至昏迷不醒。個別病例出現白細胞減少、皮疹與二重感染。3、頭孢克洛大劑量服用可出現胃腸道反應;與青霉素類有部分交叉過敏,對青霉素過敏者慎用或不用。4、頭孢噻肟肌注局部可有疼痛;靜注時可有血栓性靜脈炎發生;皮疹、藥物熱等變態反應
5、頭孢拉定肌注后局部稍有疼痛,靜注后可有靜脈炎;偶有皮疹、藥熱及二重感染;成人可有腎損害。
發明內容
為克服以上缺點,本發明的目的是發明一種治療營養不良型足底疔的中藥洗劑制備方法。定義本病是發于足底部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在涌泉穴處者,又叫涌泉疔、涌泉疽、足心發、穿窟天地、病穿板。特點足底忽痛難著地,腫蔓足背連小腿,膿腫在繭下。歷史沿革《證治準繩 瘍醫 卷四·足心癰》說“足心發毒腫痛,亦名涌泉疽,俗名病穿板。”《瘍科心得集·辨涌泉疽足底疔論》稱足底疔,位于涌泉穴者名涌泉疽。《外科大成·足部足心癰》說“一名涌泉疽,初起涌泉穴,發熱乃其兆也。”《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涌泉疽》云“此證由腎經虛損兼濕熱下注而成。若十四日內即潰,膿淺為癰,二十一日內不潰膿者為疽。”
病因病機由于多病日久,身體虛弱或飲食失調導致元氣不足,而發本病。臨床表現身體消瘦,頭暈目眩,少氣懶言,倦怠乏力。足底部疼痛,不能著地,按之堅硬。3 5日有搏動性疼痛。修去老皮后,可見到白頭。重者腫勢蔓延到足背,痛連小腿,不能行走。潰后流出黃稠膿液,伴有頭痛,納呆,舌質淡,苔白,脈沉細。它的技術方案為取燕窩9重量份、人乳汁9重量份、大棗9重量份、山藥6重量份、小麥9重量份、太子參9重量份、烏骨雞9重量份、甘藍6重量份、龍眼肉6重量份、白術6重量份、白芍藥9重量份、西洋參3重量份、當歸3重量份、蓮子6重量份、黨參6重量份、益智仁3重量份、黃芪3重量份、黃精6重量份、粳米9重量份、干姜3重量份、飴糖40重量份、熟地黃12重量份、何首烏9重量份、當歸12重量份、白芍12重量份、桂圓肉12重量份、蜂蜜15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將以上28味藥放入1800毫升水中,浸泡35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共煎出藥液390毫升,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營養不良型足底疔的中藥洗劑。該發明的優點是該中藥制作簡單,制成的中藥毒副作用小,療程短,治愈率高。還能避免應用西藥產生的不良反應。燕窩、人乳汁、大棗、山藥、小麥、太子參、烏骨雞、甘藍、龍眼肉、白術、白芍藥、西洋參、當歸、蓮子、黨參、益智仁、黃芪、黃精、粳米、干姜,以上20味藥具有益氣救脫、健脾養胃、暖脾散寒、補中益氣之功效。在治療營養不良型足底疔的過程中,起主要治療作用,故為君藥。飴糖、熟地黃、何首烏、當歸、白芍、桂圓肉,以上6味藥均能補血養血,其中熟地黃又能調經、滋腎育陰;何首烏又能補肝腎、通便治瘡、截瘧;當歸又能調經、活血止痛、潤腸通便;白芍又能斂陰、柔肝止痛、養陰平肝;桂圓肉又能安神。在治療營養不良型足底疔的過程中,能輔助主藥發揮治療作用,故為臣藥。蜂蜜甘,平。入肺、脾、大腸三經。補中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潤腸通便。因其能引領諸藥直達病灶發揮治療作用,故為佐藥。甘草甘,平。入十二經。補脾潤肺,益氣復脈,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藥性。既能糾諸藥之偏性,又能緩解諸藥之毒性,故為使藥。燕窩、人乳汁、大棗、山藥、小麥、太子參、烏骨雞、甘藍、龍眼肉、白術、白芍藥、西洋參、當歸、蓮子、黨參、益智仁、黃芪、黃精、粳米、干姜、飴糖、熟地黃、何首烏、當歸、白芍、桂圓肉、蜂蜜、甘草,以上28味藥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清熱利濕、散瘀止痛、活血止血、健脾消積、活血消腫、散瘀止痛、散寒止痛、和胃止嘔之功效。是治療營養不良型足底疔的最佳配方。燕窩甘、平、咸,微毒。入心、肺、脾、胃、腎五經。養陰潤肺、益氣補中。人乳汁甘、咸,平。入心、肺、胃三經。益氣補血、滋陰潤燥、養血調經、補益脾胃、消腫療瘡。大棗甘、溫。入脾、胃二經。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山藥甘,平。入脾、肺、腎三經。健脾養胃、補腎澀精、補益肺氣,治療血痹阻絡,緩急解毒。小麥甘,涼。入心、脾、腎三經。養心益脾、清熱潤燥、止血散血。太子參甘、微苦,微溫。入脾、肺二經。補益脾肺、益氣生津。烏骨雞甘、平。入肝、腎二經。養陰退熱。甘藍甘,平,無毒。入胃、腎二經。益腎補髓、和胃止痛。龍眼肉甘、溫。入心、脾二經。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潤肺止咳。白術苦、甘,溫。入脾、胃二經。補氣健脾、燥濕化痰、利水退腫、祛風散寒、固表止汗、益氣安胎。白芍藥苦、酸,微寒。入肝、脾二經。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中止痛、平抑肝陽。西洋參辛、甘、苦,寒。入心、肺、胃、腎、大腸五經。補氣益陰、清熱生津、清熱止血。當歸辛、甘,溫。入心、肝、脾、肺四經。養血和血、活血止痛、養血調經、潤腸通便、降逆止咳,治療頭痛、內傷發熱。蓮子甘、澀,平。入心、脾、腎三經。補脾止瀉、益腎止遺、養心安神。黨參甘、平。入肺、脾二經。益氣健脾、益氣生津、補氣除熱。益智仁辛,溫。入脾、胃二經。暖脾散寒、溫腎補虛。黃芪甘,微溫,無毒。入肺、脾二經。補氣升陽、補氣攝血、補氣行滯、去瘀散結、益氣固表、補氣益陰、利水消腫、溫里散寒、托膿生肌、強體質、延年益壽。黃精甘,平,無毒。入脾、肺、腎三經。治肺陰虛咳嗽、治肺癆咳血、益精壯筋骨、治內熱消渴、治脾胃虛弱。粳米甘,平。入脾、胃二經。補中益氣、健脾利濕。干姜辛、熱。入脾、胃、肺三經。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消痰下氣、溫肺化飲、溫經止血、治癰疽初起。飴糖甘,溫。入脾、胃、肺三經。緩中止痛,益氣補虛,生津潤燥,主補虛乏,消骨化刺。熟地黃甘,苦,微溫。入心、肝、腎經。補血調經,滋腎育陰。何首烏苦、甘、潘,微溫。入肝、腎經。補肝腎、益清血,通便治瘡,截瘧。當歸甘、辛、苦,溫。入肝、心、脾經。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潤腸通便。白芍苦、酸,微寒。入肝、脾經。補血斂陰,柔肝止痛,、養陰平肝。桂圓肉甘、平。入心、脾經。養血安神。蜂蜜甘,平。入肺、脾、大腸三經。補中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甘草甘,平。入十二經。補脾潤肺,益氣復脈,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藥性。
具體實施例方式取燕窩9g、人乳汁9g、大率9g、山藥6g、小麥9g、太子參9g、烏骨雞9g、甘藍6g、龍眼肉6g、白術6g、白芍藥9g、西洋參3g、當歸3g、蓮子6g、黨參6g、益智仁3g、黃芪3g、黃精6g、粳米9g、干姜3g、治糖40g、熟地黃12g、何首烏9g、當歸12g、白茍12g、桂圓肉12g、蜂蜜15g和甘草9g,將以上28味藥放入1800毫升水中,浸泡35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營養不良型足底疔的中藥洗劑。共煎出藥液390毫升,當營養不良型足底疔的病人需要治療時,使藥液溫度為35°C,每次130毫升,外洗,一日三次,二日為一療程,若癥狀仍存,再洗第二療程,以至痊愈。
391例營養不良型足底疔中,男性278例,占71. 1%,女性113例,占28. 9%。表一、391例營養不良型足底疔病人的年齡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營養不良型足底疔的中藥洗劑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取燕窩9克、人乳汁9克、大棗9克、山藥6克、小麥9克、太子參9克、烏骨雞9克、甘藍6克、龍眼肉6克、白術6克、白芍藥9克、西洋參3克、當歸3克、蓮子6克、黨參6克、益智仁3克、黃芪3克、黃精6克、粳米9克、干姜3克、飴糖40克、熟地黃12克、何首烏9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桂圓肉12克、蜂蜜15克和甘草9克,將以上28味藥放入1800毫升水中,浸泡35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共煎出藥液390毫升,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營養不良型足底疔的中藥洗劑。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營養不良型足底疔的中藥洗劑制備方法,屬于中藥制備方法技術領域。目前治療營養不良型足底疔,一般采用抗菌素及磺胺類藥物,但其存在的缺點是毒副作用大。該發明的技術方案為取燕窩、人乳汁、大棗、山藥、小麥、太子參、烏骨雞、甘藍、龍眼肉、白術、白芍藥、西洋參、當歸、蓮子、黨參、益智仁、黃芪、黃精、粳米、干姜、飴糖、熟地黃、何首烏、當歸、白芍、桂圓肉、蜂蜜和甘草,將以上28味藥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文火煎制,過濾去渣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營養不良型足底疔的中藥洗劑。它的優點是該中藥制作簡單,制成的中藥毒副作用小,療程短,治愈率高。還能避免應用西藥產生的不良反應。
文檔編號A61K36/9068GK102626512SQ20121009568
公開日2012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3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3日
發明者張成玲, 黃莉娟 申請人:黃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