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的中藥方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制劑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治療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的中藥方劑。
背景技術:
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是肝炎病的并發癥,據有關資料報道,我國肝病患者約有3000萬,其中有三分之一轉化為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因此,研究能夠治愈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病癥是一個重大課題。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是肝病的失代償期,其臨床癥狀主要包括門靜脈高壓癥、脾臟腫大、腹水、肝功能減退。腹水的
出現標志著肝細胞機能和門靜脈系代償機能的減退,大量腹水時全腹膨隆、腹壁緊張發亮,甚至引起臍疝和下肢浮腫;由于膈肌升高,引起心悸、氣短,不能平臥、影響進食。臨床中,還有輔助檢查包括血液檢查、尿檢查、肝功能檢查、腹水檢查、X線鋇餐或胃鏡檢查、B超檢查。超聲診斷失代償肝硬化具有較大的優勢,比較容易診斷。根據以上檢查,對于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的病癥可準確的診斷。目前對肝炎并發肝硬化肝腹水的治療,西醫一般根據檢查指標采用滴注保肝脫水的對癥藥物治療,對于輕型早期患者,癥狀能夠緩解,但不能治愈,過后仍然反復發作;對于重型、晚期患者,大都癥狀緩解不徹底,而且檢驗費、藥費、治療費都很高,毒副作用大。中醫治療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的中藥較多,但大都是采用活血化瘀、利水機理配方施治,癥狀大都能夠緩解,但治愈率極低,復發率高。經過檢索,目前尚未發現能夠確切治愈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的固定方劑。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既能緩解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的癥狀,又能提高肝硬化腹水的治愈率,治療時間短、且無毒副作用的一種治療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的中藥方劑。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一種治療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中藥原料和配制方法制成
(1)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稱取各中藥原料鯽魚35-45%、赤小豆35-45 %、柴胡
0.9-1. 5 %、黃芩 O. 8-1. 4 %、桅子 O. 8-1. 4 %、茵陳蒿 I. 3-1. 8 %、黃柏 O. 9-1. 4 %、瞿麥
1.0-3. O %、綠豆皮 O. 8-2. O %、白術 O. 9-1. 4 %、豬苓 I. 3-2. O %、當歸 I. 3-1. 8 %、青皮
I.3-1. 8%、白芍 I. 3-1. 8%、雞內金 I. 0-1. 4%、枳實 I. 3-1. 8%、甘草 O. 1-0. 5% ;
(2)、制取鯽魚湯和赤小豆水將鯽魚放入一個鍋內,加水1000毫升,武火至開鍋,文火煎煮1-2個小時,過濾后,即制得鯽魚湯;與此同時,將赤小豆放入另一個鍋內,加水1000毫升,浸泡1-2個小時,武火至開鍋,文火煎煮1-2個小時,過濾后,即制得赤小豆水;
(3)、將制取的鯽魚湯和赤小豆水混合液的一半倒入砂鍋內,將柴胡、黃芩、桅子、茵陳蒿、黃柏、瞿麥、綠豆皮、白術、豬苓、當歸、青皮、白芍、雞內金、枳實和甘草藥物同時放入砂鍋內,在鯽魚湯和赤小豆水混合液內浸泡1-2個小時,武火至開鍋,文火煎煮25-35分鐘,濾出藥液,藥渣留在砂鍋內,制得第一次制劑;再將制取的鯽魚湯和赤小豆水混合液的另一半倒入盛有藥渣的砂鍋內,武火至開鍋,文火煎煮25-35分鐘,濾出藥液,制得第二次制劑;將第一次制劑和第二次制劑混合,即為治療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的中藥方劑,裝入瓶內備用,每瓶盛750暈升。本發明的服用方法飯前口服,一日三次,每次服250毫升;先服15天,當臨床癥狀減輕時,繼續服用,30天為一療程。臨床應用資料分析
一、資料來源
2001年I月至2008年I月,在萊蕪市中醫醫院臨床應用,共有60例肝炎并發肝硬化肝腹水患者應用本發明治療,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在22-68歲之間。二、肝炎并發硬化肝腹水的診斷標準 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腹水前常有腹脹,大量水使腹部膨隆、腹壁繃緊發高亮,狀如蛙腹,腰圍增大、體重增長、下肢浮腫,患者行走困難,有時膈顯著抬高,出現呼吸和臍疝;有的患者伴有胸水,出現門靜脈壓力升高、白蛋白降低、腎臟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內分泌功能紊亂等;同時增加常規輔助檢查,輔助檢查結果符合肝炎并發硬化肝腹水病癥指標。三、療效標準
治愈服用本發明治療,服用15天,臨床癥狀減輕,再服用30天,臨床癥狀消失,再服用一個療程維持,隨訪3年,未見復發。有效服本發明治療,服用15天,臨床癥狀減輕,再服用30天,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再服用一個療程,臨床癥狀消失,隨訪3年,3年內有復發現象。無效服用本發明治療,服15天,臨床癥狀無減輕。四、療效分析
對以上確診的60例肝炎并發肝硬化肝腹水病人,均住院治療,住院前均在鎮醫院或其他醫院采用西藥治療過,住院后服用本發明治療,服用15天后,有59例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減輕,有效率為98. 3%;再服用30天后,有58例臨床癥狀消失,3年內未復發者有57例,治愈率為95. O 有I例在3年內復發,后又繼續服用本發明治療;有I例服用15天后,臨床癥狀無減輕,轉入省醫院治療,無效率為1.7%。應用證明服用本發明治療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病人,治療效果明顯提高。藥理分析
鯽魚味甘,平。歸脾、胃、大腸經。功用主治健脾和胃,利水消腫,通血脈。主治脾胃虛弱,納少反胃,產后乳汁不行,痢疾,便血,水腫,癰腫,肝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如肝炎、腎炎、高血壓、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等證。赤小豆甘,酸,微寒。歸心、小腸、脾經。功用主治利水消腫退黃,清熱解毒消癰,行血止痢。主治水腫,腳氣,黃疸,淋病,便血,腫毒瘡瘍,癬疹。柴胡苦、辛,微寒。歸肝、膽經。功用主治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主治外感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脅痛乳脹,頭痛頭眩,月經不調,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黃芩苦,寒。歸肺、心、肝、膽、大腸經。功用主治清熱瀉火,燥濕解毒,止血,安胎。主治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崩漏,胎熱不安,臃腫疔瘡。
桅子苦,寒。歸心、肺、肝、胃、三焦經。功用主治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主治熱病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膽,淋癥,吐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茵陳蒿微苦、微辛,微寒。歸脾、胃、膀胱經。功用主治清熱利濕,退黃,散熱解表。主治黃疸,小便不利,濕瘡瘙癢,亦可與溫熱藥配伍用于寒濕發黃之證,暑疫濕溫初起,濕熱郁于表分,寒熱頭痛等證。黃柏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功用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治濕熱痢疾、泄瀉、黃疸,夢遺、淋池、帶下,發熱怕冷,惡心嘔吐,腹脹,骨蒸勞熱,痿甓,以及□舌生瘡,目赤腫痛,癰疽瘡毒,皮膚濕疹。瞿麥苦,寒。歸心、肝、小腸、膀胱經。功用主治利小便,清濕熱,活血通經。主治小便不通,熱淋,血淋,石淋,閉經,目赤腫痛,癰腫瘡毒,濕瘡瘙癢。 綠豆皮甘,寒。歸心、胃經。功用主治消暑止渴,利尿解毒,利水之功效。主治暑熱煩渴,水腫,泄瀉,痢疾,癰腫,丹毒,解熱藥毒等證。白術甘、苦,溫。歸脾、胃經。功用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虛濕滯,大便泄瀉,體倦食少腹脹,泄瀉,便秘,小便不利,水腫,脾胃功能衰弱,消化不良,不思飲食,身面浮腫,暑熱煩渴,丹毒,癰腫,解熱藥毒等證。豬苓甘、淡,平。歸脾、腎、膀胱經。功用主治利水滲濕。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帶下,腳氣浮腫。當歸甘辛、苦,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的功效。主治血虛諸證,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虛寒腹痛,腸燥便難,跌撲損傷。本藥甘溫質潤,為補血活血之圣藥。能潤腸通便。當歸含有揮發油,能擬制子宮平滑肌收縮或興奮,并能促進血紅蛋白及紅細泡的生成,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肝細跑再生。青皮甘、辛,溫。歸肝、膽、胃經。功用主治疏肝破氣,消積化滯。主治脅肋、乳房、胃脘脹痛,乳核,乳癰,疝氣,食積,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嘔噯吞酸等證。白芍苦、酸,微寒。歸肝、脾經。功用主治養血和營,緩急止痛,斂陰平肝。主治血虛寒熱,腕腹疼痛,脅痛,肢體痙攣疼痛,痛經,月經不調,崩漏,自汗,盜汗,下痢泄瀉,頭痛眩暈。雞內金甘、澀,平。歸脾、胃、膀胱經。功用主治健脾胃,消食積,化石。主治食積,泄瀉,膽石癥,沙淋,石淋,結石,腹脹,飲食少思,脾虛腹瀉,日久難愈。枳實苦,辛,微寒。歸脾、胃、大腸經。功用主治破氣消積,瀉痰除痞。主治積滯內停,痞滿脹痛,大便秘結,瀉痢后重,結胸,胸痹,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甘草甘,平。歸脾、胃、心、肺經。功用主治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炙用治脾胃虛弱,倦怠食少,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心悸,臟躁,肺痿咳嗽;生用治咽喉腫痛,癰瘡腫毒,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本發明以鯽魚、赤小豆、柴胡、黃芩、桅子、茵陳蒿、黃柏為君藥,特別對鯽魚、赤小豆采用了無毒超量的配比和單煎的方法,主利尿、導濕、補氣、提高免疫力于一體;以瞿麥、綠豆皮、白術、豬苓為臣藥,佐以當歸、青皮、白芍、雞內金、枳實。甘草協調。諸藥相配共奏肝炎并發肝硬化肝腹水的治療,取得了明顯效果。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與目前治療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病癥采用的中藥相比,不僅無毒副作用,而且明顯的提高了治療效果、治療費用低、患者及其家屬均容易接受和采納。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該治療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的中藥方劑,它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中藥原料和配制方法制成先按服用三天的量配制
(1)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稱取各中藥原料鯽魚40%、赤小豆40 %、柴胡1.2%、黃芩
I.1%、桅子I. 1%、茵陳蒿I. 5%、黃柏I. 2%、瞿麥2. 0%、綠豆皮I. 4%、白術I. 1%、豬苓 1.6%、當歸1.5%、青皮1.6%、白芍1.6%、雞內金1.2%、枳實1.6%、甘草0.3% ;
(2)、制取鯽魚湯和赤小豆水將鯽魚放入一個鍋內,加水1000毫升,武火至開鍋,文火煎煮1-2個小時,過濾后,即制得鯽魚湯;與此同時,將赤小豆放入另一個鍋內,加水1000毫升,浸泡1-2個小時,武火至開鍋,文火煎煮I. 5個小時,過濾后,即制得赤小豆水;
(3)、將制取的鯽魚湯和赤小豆水混合液的一半倒入砂鍋內,將柴胡、黃芩、桅子、茵陳蒿、黃柏、瞿麥、綠豆皮、白術、豬苓、當歸、青皮、白芍、雞內金、枳實和甘草藥物同時放入砂鍋內,在鯽魚湯和赤小豆水混合液內浸泡I. 5個小時,武火至開鍋,文火煎煮30分鐘,濾出藥液,藥渣留在砂鍋內,制得第一次制劑;再將制取的鯽魚湯和赤小豆水混合液的另一半倒入盛有藥渣的砂鍋內,武火至開鍋,文火煎煮30分鐘,濾出藥液,制得第二次制劑;將第一次制劑和第二次制劑混合,即制得治療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的中藥方劑,裝入瓶內備用,每瓶盛750暈升。服用方法飯前口服,一日三次,每次服250毫升;先服15天,當臨床癥狀減輕時,繼續服用,30天為一療程。采用本配比,共治療20例肝炎并發肝硬化肝腹水病人,這20例的癥狀均為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腹水前常有腹脹,大量水使腹部膨隆、腹壁繃緊發高亮,狀如蛙腹,腰圍增大、體重增長、下肢浮腫,患者行走困難,有時膈顯著抬高,出現呼吸和臍疝。部分患者伴有胸水,出現門靜脈壓力升高、白蛋白降低、腎臟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內分泌功能紊亂等。并通過輔助檢查,確診為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治療方法,入院后,給予服本發明治療,服30天,臨床癥狀消失,出院后每月復查一次,3年內未復發,視為全部治愈。典型病例姜然,女,32歲,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楊莊鎮人。于2003年9月I 3日來萊蕪市中醫醫院就診,門診以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收住院治療。患者素有慢性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病史5年,反復發作,時發時愈,近10天來,出現食欲減退、惡心、腹脹、腹瀉黑便、踝部浮腫等全身癥狀,逐漸加重。入院查體T37. 1°C,一般情況可,心肺(_),腹部膨隆、腹壁繃緊發高亮,狀如蛙腹,腹部叩診,有移動性濁音,下肢浮腫,患者行走困難。輔助檢查血液檢查血常規白細胞3. 5 X 109、中性細胞比率65%、淋巴細胞比率23%、單核細胞比率2% ;尿膽紅質試驗陽性;肝功能試驗血清谷丙轉氨酶多數正常;腹水檢查屬漏出液;X線鋇餐檢查可發現食管下段靜脈或胃底靜脈曲張;B超檢查腹腔見液平反射。入院確診為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在鎮醫院曾給予常規西藥輸液治療。服用本發明治療,飯前口服,每日三次,每次250ml。服用15天后,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再服用30天后,臨床癥狀消失,痊愈出院。3年內隨訪未復發。
實施例2
配制方法和服用方法同實施例I。其中在(I)步驟中,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稱取各中藥原料鯽魚35%、赤小豆45%、柴胡0.9%、黃芩1.4%、桅子0.8%、茵陳蒿1.7%、黃柏0.9%、瞿麥3.0%、綠豆皮0.8%、白術1.4%、豬苓1.3%、當歸1.8%、青皮1.3%、白芍1.8%、雞內金1.0%、枳實1.8%、甘草O. 1%。采用本配比,共治療20例肝炎并發肝硬化肝腹水病人,這20例的癥狀均為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有腹脹,腹部膨隆、腹壁繃緊發高亮,狀如蛙腹,腰圍增大、體重增長、下肢浮腫,患者行走困難,有時膈顯著抬高,出現呼吸,部分患 者伴有胸水,出現門靜脈壓力升高、白蛋白降低、腎臟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內分泌功能紊亂等,入院前在鎮醫院或其他醫院治療過。通過檢查,確診為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治療方法,入院后,服用本發明一個療程臨床癥狀消失,隨訪3年,未見復。典型病例李偉華,男,39歲,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口鎮東街村。于2004年6月I9日來萊蕪市中醫醫院就診,門診以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收住院治療。患者素有慢性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病史6年,反復發作,時發時愈,近15天來,出現納差、惡心、腹脹、下肢浮腫等。自訴曾在多家醫院西藥治療,近來逐漸加重。入院查體T36.9°C,一般情況可,心肺(_),腹部膨隆、腹壁繃緊發高亮,狀如蛙腹,腹部叩診,有移動性濁音,下肢浮腫。輔助檢查中,血液檢查血常規白細胞3. 6 X 109、中性細胞比率63%、淋巴細胞比率24%、單核細胞比率3% ;肝功能試驗血清谷丙轉氨酶多數正常;腹水檢查屬漏出液;胃鏡檢查發現食管下段靜脈或胃底靜脈曲張超檢查腹腔見液平反射。入院確診為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服本發明治療,飯前口服,每日三次,每次250ml。服用15天后,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再服用30天后,臨床癥狀消失,痊愈出院。3年內隨訪未復發。實施例3
配制方法和服用方法同實施例I。其中在(I)步驟中,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稱取各中藥原料鯽魚45%、赤小豆35%、柴胡1.5%、黃芩0.8%、桅子1.4%、茵陳蒿1.3%、黃柏1.4%、瞿麥I. I %、綠豆皮2. 0%、白術O. 9%、豬苓2. 0%、當歸I. 3%、青皮I. 8%、白芍I. 3%、雞內金1.4%、枳實1.3%、甘草O. 5%
采用本配比,共治療20例肝炎并發肝硬化肝腹水病人,這20例的癥狀均為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食欲減退、惡心、腹脹、浮腫等全身癥狀,逐漸加重。查體腹部膨隆、狀如蛙腹,下肢浮腫。有時出現呼吸困難,部分患者伴有胸水,出現門靜脈壓力升高、白蛋白降低、腎臟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內分泌功能紊亂等。通過檢查,確診為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治療方法,入院后,□服本發明治療,服15天后,有一例無效,轉院治療,有一例雖然治好,但2年零一個月時又復發,又進行口服本發明治療;其余的均為治愈。典型病例張偉,男,56歲,住萊蕪市萊城區泰鋼集團宿舍。于2001年9月2 3日來萊蕪市中醫醫院就診,門診以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住院治療。患者訴有慢性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病史8年,曾多家醫院西藥治療,但反復發作,時發時愈,近10天來,出現食欲減退、惡心、腹脹、腹瀉黑便、踝部浮腫等全身癥狀。逐漸加重。入院查體T37. 1°C;心肺(_);腹部膨隆、腹壁繃緊發高亮,狀如蛙腹,腹部叩診,有移動性濁音,下肢浮腫,患者行走困難。輔助檢查血液檢查血常規白細胞4. I X 109、中性細胞比率68%、淋巴細胞比率21%、單核細胞比率1% ;肝功能試驗血清谷丙轉氨酶多數正常;腹水檢查屬漏出液;B超檢查,腹腔見液平反射;入院確診為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服本發明治療,飯前口服,每日服三次,每次250ml。服用15天后,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再服用30天后,臨床癥狀消失,痊愈出院,3年 內隨訪未復發。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中藥原料和配制方法制成 (1)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稱取各中藥原料鯽魚35-45%、赤小豆35-45 %、柴胡0.9-1. 5 %、黃芩 0. 8-1. 4 %、桅子 0. 8-1. 4 %、茵陳蒿 I. 3-1. 8 %、黃柏 0. 9-1. 4 %、瞿麥1.0-3. 0 %、綠豆皮 0. 8-2. 0%,白術 0. 9-1. 4 %、豬苓 I. 3-2.0 %、當歸 I. 3-1. 8 %、青皮I. 3-1. 8%、白芍 I. 3-1. 8%、雞內金 I. 0-1. 4%、枳實 I. 3-1. 8%、甘草 0. 1-0. 5% ; (2)、制取鯽魚湯和赤小豆水將鯽魚放入一個鍋內,加水1000毫升,武火至開鍋,文火煎煮1-2個小時,過濾后,即制得鯽魚湯;與此同時,將赤小豆放入另一個鍋內,加水1000毫升,浸泡1-2個小時,武火至開鍋,文火煎煮1-2個小時,過濾后,即制得赤小豆水; (3)、將制取的鯽魚湯和赤小豆水混合液的一半倒入砂鍋內,將柴胡、黃芩、桅子、茵陳蒿、黃柏、瞿麥、綠豆皮、白術、豬苓、當歸、青皮、白芍、雞內金、枳實和甘草藥物同時放入砂鍋內,在鯽魚湯和赤小豆水混合液內浸泡1-2個小時,武火至開鍋,文火煎煮25-35分鐘,濾出藥液,藥渣留在砂鍋內,制得第一次制劑;再將制取的鯽魚湯和赤小豆水混合液的另一半倒入盛有藥渣的砂鍋內,武火至開鍋,文火煎煮25-35分鐘,濾出藥液,制得第二次制劑;將第一次制劑和第二次制劑混合,即制得治療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的中藥方劑,裝入瓶內備用,每瓶盛750暈升。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肝炎并發肝硬化腹水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首先按以下重量百分比稱取各中藥原料鯽魚35-45%、赤小豆35-45%、柴胡0.9-1.5%、黃芩0.8-1.4%、梔子0.8-1.4%、茵陳蒿1.3-1.8%、黃柏0.9-1.4%、瞿麥1.0-3.0%、綠豆皮0.8-2.0%、白術0.9-1.4%、豬苓1.3-2.0%、當歸1.3-1.8%、青皮1.3-1.8%、白芍1.3-1.8%、雞內金1.0-1.4%、枳實1.3-1.8%、甘草0.1-0.5%;再制取鯽魚湯和赤小豆水;最后與其他藥物煎煮濾出。該中藥方劑,不僅無毒副作用,而且治療效果好、治療費用低、患者均容易接受和采納。
文檔編號A61K35/60GK102772536SQ20121028402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1日
發明者李鳳霞 申請人:李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