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不明原因發熱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不明原因發熱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術:
不明原因發熱(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0),是指發熱時間超過3周,體溫在
38.5°C以上,經詳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和常規實驗室檢查仍不能明確診斷。它是臨床上較為多見的癥狀或病患,各個年齡段均可發生,以午后或傍晚發作為多見。西醫針對FU0,應診斷明確引起發熱是何疾病,才可給藥。然而,持續的發熱,不 僅傷及正常生理功能,貽害機體,有損健康,也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發熱的出現往往伴隨著身體健康狀態欠佳或其他疾病,患者昏昏沉沉,意識不清,思維受限,全身不適,飲食不思,睡眠受擾,嚴重影響其工作和學習,甚至釀積隱發的嚴重疾病,危害生命。目前西醫并無治療不明原因發熱的專用特效藥物。從中醫數千年的歷史經驗可知,所謂不明原因發熱,在中醫的體系中其實都有著不同的證型,其中的陰虛內熱、虛火內盛耗傷精血、骨蒸勞熱或稱骨蒸潮熱、邪伏血分、心煩體干涸、兩顴潮紅、咽干口渴等中醫發熱證型、發熱癥狀表現較為常見。早在春秋戰國,祖國醫學就有治療各種發熱的方藥,秦漢以后,療熱治驗日臻成熟,其后兩千年持續實踐的積累,更完善了中醫治療各種發熱的完整理論體系與方劑體系,加之中藥合理配伍后,其毒副作用小、療效穩定,因此,目前通過中醫藥治療不明原因發熱,具有一定的優勢。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藥效良好的治療不明原因發熱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不明原因發熱的藥物組合物,它是由含有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備而成的制劑地骨皮21-39份,銀柴胡10-20份,胡黃連10-20份,秦艽10-20份,知母10-20份,桑葉7-13份,青蒿21-39份,麥冬14-26份,天冬14-26份,鱉甲21-39份,甘草3-7份。進一步地,它是由含有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備而成的制劑地骨皮25-35份,銀柴胡12-18份,胡黃連12-18份,秦艽12-18份,知母12-18份,桑葉8-12份,青蒿25-35份,麥冬16-24份,天冬16-24份,鱉甲25-35份,甘草4-6份。更進一步地,它是由含有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備而成的制劑 地骨皮30份,銀柴胡15份,胡黃連15份,秦艽15份,知母15份,桑葉10份,青蒿30份,麥冬20份,天冬20份,鱉甲30份,甘草5份。其中,它是由各原料藥的水或有機溶劑提取物為活性成分,加上藥學上常用的輔料制備而成的制劑。進一步地,所述的制劑是口服制劑。更進一步地,所述口服制劑為顆粒劑、散劑、丸劑、滴丸劑、膠囊劑、軟膠囊劑、片劑或口服液。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的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它包括如下操作步驟(I)按重量配比稱取原料藥;(2)鱉甲先煎;下除青蒿外的其他原料藥煎煮后,再后下青蒿;收集水煎液,藥渣再加水煎煮,合并各次水煎液,濃縮后,加上藥學上可用的輔料或輔助性成分制備成常規制劑。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的藥物組合物在制備治療發熱的藥物中的用途。其中,所述藥物是治療不明原因發熱的藥物。其中,所述藥物是治療陰虛內熱、虛火內盛耗傷精血、邪伏血分所致反復發熱、骨蒸潮熱、心煩體干涸、兩顴潮紅、咽干口渴的藥物。目前已公認“整體觀念”、“辨證施治”、“復 方使用”、“復方配伍用藥如用兵”是中醫最科學最有效的幾大優勢,其中“復方配伍用藥如用兵”是非常科學的中醫藥原創理論。中醫組方中各藥如行兵布陣那樣環環相扣的嚴密配伍,是其優于西藥配方的有效手段。中醫方劑理論認為,每一方劑,不僅需要根據病因病機選擇合適的藥物妥善配伍,同時也應符合組方的基本結構,即“君、臣、佐、使”的組方配伍理論,所謂“君、臣、佐、使”的組方配伍,就是其建立在對疾病病機的全方位判斷基礎上的科學配比。中醫用方通過多環節、多靶點整合調節的生物學機制,對不明原因發熱這樣病因復雜難查、西醫無法下藥、治療非常困難的疾患或癥狀進行調控,可以取得比西藥更好、更徹底的治療效果,而這種療效是建立在上述中醫傳統原創理論的正確指導之上的,本發明組方正遵循了這一原則。在中醫傳統理論中,不明原因發熱廣涉肺、胃(脾)、肝(膽)腎、骨脈等臟腑、組織、經絡,以及表衛、衛氣、氣營、營血、血分等不同的病位深度,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稟賦體質不同、環境不同,均可由不同病因患及,遭罹不同病狀表現的發熱。而各種原因所致的肝腎陰虛,可釀成陰虛生熱,甚或發為虛火旺盛,虛火旺盛又進一步耗傷陰血,形成惡性循環,日久還可導致熱邪深伏血分。無論陰虛生熱,還是虛火旺盛或邪伏血分,都可以出現持續發熱不退,即西醫之不明原因發熱。這種發熱常表現為口燥咽干,兩顴發赤或潮紅,骨蒸勞熱,潮熱盜汗,腰脊痠痛(虛火亢盛甚者可出現筋骨痿弱),小便黃少,男子夢遺,女子夢交,還可以表現為暮熱早涼,熱退無汗等癥見。。本發明藥物組合物中重用善清虛熱退骨蒸的地骨皮,以之為君藥,挫邪鴟張之勢。又以銀柴胡、胡黃連、秦艽、知母四味清虛熱、退骨蒸的藥味為臣藥協助地骨皮,使熱邪得挫,潮熱、顴紅等癥狀可得緩解。桑葉、青蒿二味有透發泄熱作用,故選其為“左路”佐藥從另一通道裨助上述清熱藥透熱退燒;而虛熱之病根在于陰虛,雖若只滋陰而不清熱降火則熱勢難于控制,但若只清熱降火而不育陰熱勢卻難以長久肅清,故遣二冬(天冬、麥冬)與鱉甲為“右路”佐藥以養陰生津,夯實滋陰清熱之本。甘草甘緩,有調和百藥之功,故以之為使藥,協調全方,更好地發揮作用。本發明藥物組合物中各組藥味職司分明,相輔相成,充分發揮了中醫學所獨有的復方配伍用藥如排軍布陣般的思辨性科學研究方法論,故能取得良好療效。本發明藥物組合物能有效消除或極大緩解不明原因發熱癥狀,具有良好的解熱作用,為臨床用藥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制備取地骨皮30克,銀柴胡15克,胡黃連15克,秦艽15克,知母15克,桑葉10克,青蒿30克,麥冬20克,天冬20克,鱉甲30克,甘草5克。各藥味按量稱取,摻以足量的凈水,武火先煎鱉甲,沸后改文火再煎煮30分鐘以上。繼下除開青蒿之外的其余各藥,沸后再煎煮15分鐘左右。最后再下青蒿,繼續煎煮5分鐘至8分鐘。收集水煎液后,再加水煎煮2次,合并各次水煎液,即得湯劑。本方中,地骨皮、青蒿、鱉甲的用量均應較大。
實施例2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制備取實施例I制備的湯劑,濃縮后,加適當淀粉、糊精混勻后制粒。實施例3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制備取地骨皮35克,銀柴胡20克,胡黃連20克,秦艽20克,知母20克,桑葉13克,青蒿35克,麥冬26克,天冬26克,鱉甲35克,甘草8克。各藥味按量稱取,摻以足量的凈水,武火先煎鱉甲,沸后改文火再煎煮30分鐘以上。繼下除開青蒿之外的其余各藥,沸后再煎煮15分鐘左右。最后再下青蒿,繼續煎煮5分鐘至8分鐘。收集水煎液后,再加水煎煮2次,合并各次水煎液,濃縮后,干燥,加入適量糊精、可溶性淀粉制粒后,壓片,即得片劑。實施例4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制備取地骨皮25克,銀柴胡10克,胡黃連10克,秦艽10克,知母10克,桑葉7克,青蒿25克,麥冬14克,天冬14克,鱉甲25克,甘草3克。各藥味按量稱取,摻以足量的凈水,武火先煎鱉甲,沸后改文火再煎煮30分鐘以上。繼下除開青蒿之外的其余各藥,沸后再煎煮15分鐘左右。最后再下青蒿,繼續煎煮5分鐘至8分鐘。收集水煎液后,再加水煎煮2次,合并濾液,濃縮、干燥后,加入適量微晶纖維素,混勻后,裝膠囊,即得膠囊劑。以下通過試驗例具體說明本發明的有益效果。試驗例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臨床(門診)治療情況(一)收治患者情況患者性別及年齡范圍涵蓋男女老幼,具備下述癥狀特點,共收治192例。癥狀特點反復發熱,口燥咽干口渴,兩顴發赤或潮紅,骨蒸勞熱,潮熱盜汗,也可以表現為暮熱早涼,熱退無汗等癥見。體溫多在38. 5°C以上,發熱病程達到3周甚或更長,經西醫一周詳細的檢查卻未明確診斷病因。除以上主癥外,其他常伴有心煩不寐,腰脊痠痛,小便黃少,男子夢遺,女子夢交,頭暈或頭昏蒙、食欲不振等。經中醫診斷,多是由陰虛內熱、虛火內盛耗傷精血、邪伏血分所致的發熱證。(二)治療標準痊愈上述發熱癥狀完全消失,體溫正常并檢驗未見相關指標異常。療效顯著上述發熱癥狀明顯減輕,同時體溫有相當程度下降。療效明顯上述取其一(患者癥狀表現與體溫指標)。有一定效果患者癥狀有所改善,或體溫稍有下降。無效發熱癥狀依舊,體溫指標沒改善。(三)治療方法
I、實施例I所制藥液,每次趁溫熱時服用200至400ml,或日常吃飯所用飯碗I碗(兒童按前述方法酌減服量,但需酌加日服次數),每隔4小時至6小時服用一次,按時按量服用,若有感冒或其他新患疾病時暫時停服。2、注意并科學調理生活起居(如不飲酒、抽煙,不暴飲暴食,不吃或少吃干燥無液、辛辣煎炸、肥甘厚味等“燥熱傷陰” “上火生熱”的食物,多吃新鮮、清淡、有清潤生津、滋陰補液作用而較有營養的食物;不生氣、發怒、自閉慪陰氣或郁郁寡歡,保持樂觀與心情舒暢;綠化、美化起居環境,并使其衛生整潔,門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但又不能室溫過高或過低;休息與活動適度,并較有規律。等等)。(四)治療結果數十年間以實施例I藥物組合物治療本病男女老幼患者192例,獲得了較好的療效。治療時間,根據各患者病情輕重、年齡大小、體質強弱等具體情況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在3周至6周就有較明顯的效果,4周 8周左右即可結束治療,改用上述調理即收全功。按上述治療標準,192例患者中,有116例痊愈,治愈率達60. 5% ;37例效果顯著,達19. 2% ; 15例效果明顯,占7. 8% ;8例有一定效果,占4. 2% ;16例效果不明顯(無效),占8. 3%。總有效率達91. 6%。典型病例患者,男,26歲,已發燒20余日,經西醫診治不效,在醫院反復檢查也未查出病因。發作時間在每日入夜,發時全身潮熱,骨如熏蒸,十分難受,顴紅口渴,頭昏心煩,對任何事物均失去興趣,查體38. 50C以上,失眠多夢,常有夢遺,小便黃赤,脈細數,舌紅少苔。診后,予以本發明藥物組合物與服(實施例1),每隔6小時服一次,并按上述“治療方法”之“2”科學調理。服用一周后,全身潮熱、骨如熏蒸、顴紅口渴、頭昏心煩、失眠夢遺等癥見大為減輕,體溫也明顯降低,常低于38. 5°C。堅持繼續服用,并注意起居、飲食等科學調理,又一周,癥狀繼續減輕,有的已消失,體溫持續降低,已多在38°C以下徘徊。服藥4周,癥狀全部消失,查體已完全正常,復體檢,未見異常指標,隨訪,至今未見復發。綜上所述,本發明藥物組合物能有效消除或極大緩解不明原因發熱癥狀,具有良好的解熱作用,為臨床用藥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不明原因發熱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含有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備而成的制劑 地骨皮21-39份,銀柴胡10-20份,胡黃連10-20份,秦艽10-20份,知母10-20份,桑葉7-13份,青蒿21-39份,麥冬14-26份,天冬14-26份,鱉甲21-39份,甘草3-7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含有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備而成的制劑 地骨皮25-35份,銀柴胡12-18份,胡黃連12-18份,秦艽12-18份,知母12-18份,桑葉8-12份,青蒿25-35份,麥冬16-24份,天冬16-24份,鱉甲25-35份,甘草4_6份。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含有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備而成的制劑 地骨皮30份,銀柴胡15份,胡黃連15份,秦艽15份,知母15份,桑葉10份,青蒿30份,麥冬20份,天冬20份,鱉甲30份,甘草5份。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意一項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各原料藥的水或有機溶劑提取物為活性成分,加上藥學上常用的輔料制備而成的制劑。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劑是ロ服制劑。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ロ服制劑為顆粒劑、散剤、丸劑、滴丸劑、膠囊劑、軟膠囊劑、片劑或ロ服液。
7.權利要求I 3任意一項所述的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操作步驟 (1)按重量配比稱取原料藥; (2)鱉甲先煎,再下除青蒿外的其他原料藥煎煮,最后下青蒿,收集水煎液,藥渣再加水煎煮,合并各次水煎液,濃縮后,加上藥學上可用的輔料或輔助性成分制備成常規制劑。
8.權利要求I 6任意一項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在制備治療發熱的藥物中的用途。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是治療不明原因發熱的藥物。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是治療陰虛內熱、虛火內盛耗傷精血、邪伏血分所致反復發熱、骨蒸潮熱、心煩體干涸、兩顴潮紅、咽干ロ渴的藥物。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不明原因發熱的藥物組合物,它是由含有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備而成的制劑地骨皮21-39份,銀柴胡10-20份,胡黃連10-20份,秦艽10-20份,知母10-20份,桑葉7-13份,青蒿21-39份,麥冬14-26份,天冬14-26份,鱉甲21-39份,甘草3-7份。本發明還提供了該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和用途。本發明藥物組合物能有效消除或極大緩解不明原因發熱癥狀,具有良好的解熱作用,為臨床用藥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文檔編號A61K36/8968GK102836333SQ201210345168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8日
發明者李戎, 楊明 申請人:成都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