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小兒脾腎陽虛型泄瀉的中藥貼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小兒脾虛泄瀉的中藥方劑,特別是一種小兒脾虛泄瀉中藥貼劑。本發明的中藥方藥主要是人參3克(或黨參6克),白術4克,茯苓6克,蓮子6克,炙甘草3克,扁豆6克,苡仁4克,砂仁3克,山藥4克,訶子4克,豆蔻4克,紅棗2枚,檳榔2g、山楂4g,胡椒2g、羌活2g、丁香等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制備而成的。將本發明的藥劑置于一定大小的粘貼物上,貼敷于特定的小兒止瀉穴位即可。本發明小兒脾虛泄瀉一貼寶系外用藥,臍部給藥,小兒易于接受,吸收更持久,生物利用度高,無毒副作用,取材方便、制作簡單、經濟便宜、療效滿意。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小兒脾腎陽虛型泄瀉的中藥貼劑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醫藥領域,涉及一種小兒泄瀉外用中草藥貼劑,特別是一種小兒脾腎陽虛泄瀉特定穴位上貼敷的外用止瀉中草藥。
【背景技術】
[0002]泄瀉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中脾腎陽虛泄瀉在小兒泄瀉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往往病程長,易反復, 遷延難愈,導致患兒體質漸差,易引起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免疫力低下及生長發育障礙等,嚴重影響著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育。目前,西醫對于小兒腹瀉的治療多采用抗生素、腸黏膜保護劑、腸道微生態療法等。其中,對于小兒脾腎陽虛泄瀉抗生素治療一般無效,濫用抗生素還易致菌群失調,腸黏臘保護劑及腸道微生態療法,對小兒脾腎陽虛泄瀉的癥狀雖有一定改善,但療程較長,總體療效不如中藥理想。對于脾腎陽虛易感兒,中醫多主張積極治療其本,即健脾補氣固本,以減少或杜絕再感染的發生。隨著生活條件的變遷,常用的方藥,如參苓白術散的健脾止瀉、丁桂兒臍貼的散寒止瀉,其治療效果逐漸減弱。本發明對小兒脾腎陽虛泄瀉有明顯的治療作用,起效快、療效高、小兒易于接受,無毒副作用。
【發明內容】
[0003]技術問題
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采取一種易于被小兒接受的外治療法,探討治療小兒腹瀉的有效方法和給藥途徑,以便速效、高效地治療小兒脾腎陽虛泄瀉,亦解決了小兒輸液、口服藥物等諸多困難的問題。
[0004]解決方案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在藥物配伍上采用攻補兼施為主,標本同治、寒熱并用、溫澀互舉的治療原則,通過溫陽化積、健脾益氣、清利濕熱、澀腸利水的作用,利用穴位貼藥、皮膚滲透的外治方法,調理脾胃,達到治療目的。
[0005]小兒脾腎陽虛泄瀉是指非腸道感染的泄瀉,屬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范疇,留守兒童多見。主要癥狀表現為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體消瘦,或面目虛浮,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無力。主要癥狀: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樣,或色揭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熱,口渴等癥。
[0006]主要體征:腹瀉及嘔吐較嚴重者,可見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萎靡,皮膚干癟,囟門凹陷,目珠下陷,啼哭無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
[0007]輔助檢查: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少量紅、白細胞;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或分離出輪狀病毒等;重癥腹瀉伴有脫水、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
[0008]中醫學認為,稟賦不足,脾胃素虛;或后天失調,喂養不當,營養不足;或過用苦寒攻伐之品;或久病久瀉,遷延不愈,均可使脾胃虛弱,腐熟運化失職,升降失調,清濁不分,并走于下而成脾虛瀉。若腹瀉日久,遷延不愈,可致脾虛及腎,腎陽虧虛,命門火衰,火不暖土,脾虛益甚,互為因果,脾腎陽虛,則致便下澄澈清冷,完谷不化的虛寒泄瀉。故《醫宗必讀.泄瀉》有“瀉皆本于脾虛”,《臨證指南醫案.卷六.泄瀉》“久瀉無有不傷腎”之說。
[0009]因小兒體屬稚陰稚陽,患病后易于出現陰陽、寒熱、虛實的變化,加之泄瀉易于損傷氣液,故如病情較重,或失于治療,極易發生傷陰、傷陽的變證。其中暴瀉、熱瀉者,病勢急驟,大量水液外泄,易于傷陰耗液;寒瀉、久瀉遷延不愈者,易于傷陽耗氣。陰陽互根,重癥常氣隨液脫,而致陰陽兩傷,甚或陰竭陽脫而死亡。如久瀉不止,脾土虛損,土虛木賊,肝亢無制,則可出現慢驚風證;此外, 也有因泄瀉遷延不愈,脾胃虛損,氣血化源不足,影響小兒生長發育而轉變為疳證。
[0010]筆者近十年來,遂研證機,方悟久瀉之機,脾腎陽虛為本,兼有積滯為標為實,非純正虛,病邪久戀亦多,對此必用祛邪之品,始療效穩固,病程縮短。然而臨床小兒脾腎陽虛泄瀉,兼有乳積或魚肉積滯者多,多因媽咪們過頻、過量、過早喂養肥甘厚膩之品所致。筆者僅就臨床運用先攻下后健脾止瀉法,克服參苓白術散、丁桂兒臍貼的不足,確定此治療小兒脾腎陽虛泄瀉方藥,經近二十余年的臨床實踐,療效滿意。專家認為在慢性脾腎陽虛泄瀉的治療中,加用少量的祛風濕藥,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風藥具有升散、鼓動作用,使補益之品,補而不膩。
[0011]組成:方用人參3克(或黨參6克),白術4克,茯苓6克,蓮子6克,炙甘草3克,扁豆6克,苡仁4克,砂仁3克,山藥4克,訶子4克,豆蘧4克,紅棗2枚,檳榔2g、山楂4g,胡椒2g、憲活2g。
[0012]首先,按重量計算將混合后,加入適量的水(浸過藥而即可),浸泡2小時,煎2.5小時,過濾;再加水(浸過藥而即可)煎I小時。將兩次藥液混合,濃縮成膏,倒入盤中,烘干,研細末制成本新丁香止瀉散;
其次,再將新丁香止瀉散與丁香按照8:1的比例混合,攪勻即制成本發明的藥劑;第三.取本發明的藥劑適量,涂在一定大小的膠布或其他粘貼物上,貼敷于小兒的神闕穴(肚臍)、止瀉穴(神闕下一寸處)和脾俞穴,五天后取掉。如三天內未治愈或無明最效果,可再貼神闕穴及涌泉穴(雙),即可收到預期效果。
[0013]中藥藥理: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滲濕為君。配伍山藥、蓮子肉助君藥以健脾益氣,兼能止瀉;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術、茯苓以健脾滲濕,均為臣藥。更用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滯,是為佐藥。山藥補脾胃、益氣陰、止泄瀉;山楂擅長促進油膩肉食消化,焦山楂又止瀉;煨肉豆蘧、訶子溫中收斂止瀉;炒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共為佐使。丁香甘、辛、大熱,暖胃,溫腎,溫中降逆,溫腎助陽以壯腎火,國外有報道丁香油酚具有透皮促進作用,并做為透皮促進劑使用,丁香尚含一些止痛、溫里、散寒的成分,發揮著促滲、治療雙重功能;《證治準繩》說:“寒濕之勝,助風以平之。”風藥更能祛濕,但用之必須適宜,量須輕劑,羌活宜用I~3 g取其輕者升散之意,如用量過多,反使虛弱之脾胃益虛。綜觀全方,補中氣,滲濕濁,行氣滯,消積滯,使脾氣健運,濕邪得去,則諸癥自除。
[0014]中醫學認為,臍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有為后天之根源,為十二經發源地,是經絡系統的主要穴位。臍中為神闕穴,為先天精氣出入之處,任督沖三脈相會之鄉,起著調節氣血臟腑生理功能的作用,臍中皮膚滲透性最強。擇神闕穴是因為該處表皮角化層是腹部皮膚最薄部位,且與腹膜直接相貼,而腹膜有豐富的靜脈網,藥物穿透皮膚后直接擴散到靜脈網而進入體循環,故臍部給藥生物利用度高;穴位貼敷通過經絡的感傳,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循環感應過程中相互協同和疊加,從而表現生理上的放大效應,故臨床取得良效。藥代動力學證明:臍部給藥比其它用藥方式更易于藥物吸收,生物利用度高,且臍部凹陷形成隱窩,藥物貼敷形成自然的閉合狀態,藥物得以較長時間存放,進入血液循環及淋巴系統,發揮藥物全身治療作用。是人體給藥尤其是兒童給藥的最佳方式之一。美國Y.W.Chien的研究表明,藥物經臍部給藥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給藥的1-6倍。治療特點有藥物和穴位之雙重作用。
[0015]發明有益效果
木發明的優點是:1、通對穴位貼藥,皮膚滲透,臟腑直接吸收,避免了胃酸對藥物的減消作用,療效高,見效快, 日節省藥物;2、臍部給藥,吸收更持久,生物利用度高;3、小兒易于接受,不受疼痛,無毒副作用,安全可靠;4、適用各種原因引起的小兒脾腎陽虛泄瀉,治療范圍寬,同時,對厭食、消化不良、腹痛,腹脹、嘔吐有良好的療效,具有免疫保健作用,能提高肌體免疫力;5、降低有病就輸液的危險與成本;6、取材方便、制作簡單、經濟便宜、療效滿意。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實施例一、患兒,男,3月。每次進食過多,煩躁不安,食入即吐,舌質紅,苔黃膩,不顯露風關。腹瀉蛋白樣稀水便,每日拉稀爛便廣8次,無粘液膿血,曾化驗大便常規:脂肪球(+),白細胞少許。有惡臭酸味,肚腹疼痛,痛則欲瀉、瀉后疼減,經附近醫院輸液治療十余天不愈。外敷敷本發明藥劑,兩天后瀉止。
[0017]實施例二、劉姓幼兒I歲,瀉奶花樣稀便,加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日瀉六七次.上午九時敷本發明藥劑,下午腹瀉即止,及后每日大便一次,成條狀。
[0018]實施例三、患兒,男,二歲半,腹瀉2月余,瀉下清稀,大便4~6次/日,厭食,因泄瀉日久,消瘦蒼白,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沉緩,指紋淡紅。大便檢查,不消化物(++),白細胞(+),粘液(+),經中西藥治療無效.腹瀉兼見口渴、嘔惡、腹脹者加葛根3克,藿香4克,大腹皮4克。兼見口靡灼痛者加大腹皮6克,黃連6克,破故紙4克。服藥期間忌生冷及不易消化之食物。敷用本發明加減藥劑,治療兩次(七天)而愈。
【權利要求】
1.一種由中草藥配制成的小兒脾虛泄瀉一貼寶,其特征是藥劑主要由人參、白術、茯苓、蓮子、炙甘草、扁豆、苡仁、砂仁、山藥、訶子、豆蘧、紅棗2枚,檳榔、山楂、胡椒、羌活等混合物,與丁香按8: I的重量比例配置而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兒積滯泄瀉一貼寶,其特征是由人參3克(或黨參6克),白術4克,茯苓6克,蓮子6克,炙甘草3克,扁豆6克,苡仁4克,砂仁3克,山藥4克,訶子4克,豆蘧4克,紅棗2枚,檳榔2g、山楂4g,胡椒2g、羌活2g 丁香等中草藥提取有效成分制備而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 小兒積滯泄瀉一貼寶,其特征是將藥劑置于一定大小的粘貼物上,貼敷于特定的小兒止瀉穴(神闕穴、止瀉穴、脾腧穴及涌泉穴)位上。
【文檔編號】A61P1/12GK103721162SQ201210391631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6日
【發明者】劉黎明 申請人:劉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