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有化療后腸道粘膜保護的中藥復方及其應用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具有化療后腸道粘膜保護的中藥復方及其應用,所述中藥復方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黨參18-22份、黃芪28-32份、茯苓18-22份、炒白術13-17份、肉豆蔻13-17份、八月札13-17份、沙棘13-17份、苦豆子8-12份、紅豆杉4-8份。本發明提供的中藥復方采用科學配比,各組分之間能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固扶正氣、補血益陰,保護腸道粘膜,明顯減輕化療引起的消化道反應。
【專利說明】一種具有化療后腸道粘膜保護的中藥復方及其應用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中醫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具有化療后腸道粘膜保護的中藥復方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0002]手術后輔助放化療是當今腫瘤治療的常用方法。但放化療同時,可損害機體的正常反應,破壞機體內環境平衡,致使本己失衡的機體失調更加惡化,并易致胃腸道粘膜上皮細胞充血水腫,導致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出現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胃腸功能失調的臨床癥狀。腸道屏障功能是指腸道上皮具有分隔腸腔內物質,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包括機械性屏障、免疫性屏障和菌群屏障,其中最關鍵的屏障是腸黏膜上皮屏障和腸道黏膜免疫屏障。
[0003]正常情況下,腸道除具有消化、吸收的基本功能外,還對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形成腸黏膜屏障。這是腸道所具有的特定功能,是由上皮、分子與免疫等組成的復雜功能,能阻止腸內細菌及其分解產物逸出腸道外。化療是在抑殺癌細胞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對宿主產生一系列毒副反應,使腸道免疫功能處于嚴重抑制狀態,損害機體的正常反應,破壞機體內環境平衡,致 使本己失衡的機體失調更加惡化。因此保護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并提高腸道免疫功能是治療和改善化療預后的關鍵措施之一。
[0004]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中醫藥在腸道粘膜屏障功能方面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中藥保護腸屏障功能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進展,其療效和優勢也逐步得到肯定。中藥對腸屏障的保護作用廣泛地體現于腸黏膜的機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學屏障、生物屏障各個方面,益氣健脾藥如黨參、黃芪等的不同提取部位對小腸上皮細胞增殖具有調控作用,從而保護黏膜損傷,促進黏膜修復。近期研究證實,利水滲濕中藥白術、茯苓不僅對大鼠腸黏膜有保護作用,而且可以促進腸黏膜杯狀細胞增生,分泌黏液保護腸黏膜,阻止毒素與上皮細胞接觸,從而對腸黏膜完整性有較好的保護作用。在調節免疫功能方面,肉豆蘧也具有保留灌腸具有提高腸道免疫能力,保護腸黏膜的作用。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化療后腸道粘膜保護的中藥復方。
[0006]本發明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提供上述中藥復方的制備方法。
[0007]本發明所要解決的第三個問題是,提供上述中藥復方在制備保護化療后腸道粘膜藥物中的應用。
[0008]為了解決上述第一個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具有化療后腸道粘膜保護的中藥復方,所述中藥復方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
黨參18-22份、黃芪28-32份、茯苓18-22份、炒白術13-17份、肉豆蘧13-17份、八月札13-17份、沙棘13-17份、苦豆子8-12份、紅豆杉4_8份。
[0009]作為一個優選方案,所述原料藥重量配比為:黨參20份、黃芪30份、茯苓20份、炒白術15份、肉豆蘧15份、八月札15份、沙棘15份、苦豆子10份、紅豆杉6份。
[0010]為了解決上述第二個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上述具有化療后腸道粘膜保護的中藥復方的制備方法,按配比(黨參18-22份、黃芪28-32份、茯苓18-22份、炒白術13-17份、肉豆M 13-17份、八月札13-17份、沙棘13-17份、苦豆子8_12份、紅豆杉4_8份,優選黨參20份、黃芪30份、茯苓20份、炒白術15份、肉豆蘧15份、八月札15份、沙棘15份、苦豆子10份、紅豆杉6份)稱取飲片,加8倍體積的75%乙醇,回流提取煎煮2次,每次I h,將煎液合并后離心、濃縮、干燥至干品即得中藥復方醇提物。
[0011]為了解決上述第三個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上述中藥復方在制備保護化療后腸道粘膜藥物中的應用。
[0012]作為一個優選方案,所述藥物包括將所述中藥復方與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結合制成的各種劑型的藥物,所述劑型為片劑、膠囊劑或顆粒劑。
[0013]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本發明提供的中藥復方采用科學配比,各組分之間能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固扶正氣、補血益陰,保護腸道粘膜,明顯減輕化療引起的消化道反應。該方通過“益胃氣”,補益的是后天脾胃之氣,使體內生理功能盡量恢復平衡穩定,“調中焦”通腑降逆,消除或減輕有害物質的侵害。方以黨參、黃芪為君藥,大補元氣、健脾養胃:白術、茯苓為臣藥,健脾燥濕,肉豆蘧、八月札、沙棘共為佐藥,芳香化濕、醒脾開胃,與補益藥合用以防滋膩,全方共奏健脾益氣、益胃生津、通腑降逆,復生中氣之效,從而實現了帶瘤生存,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和遠期療效。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中藥復方對MFC胃癌荷瘤小鼠移植瘤抑瘤率的影響,其中▲表示與模型組比較 7X0.05。
[0015]圖2為ELISA實驗結果,各組小鼠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內毒素、IgG含量的比較(η = 10),其中▲表示與空白組比較,`▲有統計意義Gd < 0.05),▲▲有顯著差異Gd< 0.01) ;Λ表示與模型組比較,Λ有統計意義0° < 0.05),ΛΛ有顯著差異Gd < 0.01)。
[0016]圖3為HE染色觀察腸黏膜形態學變化(Χ200)。
[0017]圖4為小腸腸粘膜ZO-1蛋白表達。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下述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下述實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試劑等,如無特殊說明,均可從商業途徑得到。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0019]實施例:復方醇提物的制備及腸道粘膜保護驗證
1.中藥復生方醇提物的制備
中藥復方(益氣復生方)的制備按比例(黨參18-22份、黃芪28-32份、茯苓18-22份、炒白術13-17份、肉豆蘧13-17份、八月札13-17份、沙棘13-17份、苦豆子8-12份、紅豆杉4-8份)稱取一定量的飲片,加8倍體積的75%乙醇,回流提取煎煮2次,每次I h,將煎液合并后離心、濃縮、干燥至干品即得中藥復生方醇提物。所述中藥復生方醇提物得率為Ig生藥/0.214g醇提物。實驗前稱取適量醇提物干粉,經渦旋、超聲、水浴等方法使其充分溶解于RPMI 1640培養基后,0.22 μ m濾器過濾并配制成所需濃度的溶液,4°C保存備用。
[0020]原料藥優選以下配比:黨參20份、黃芪30份、茯苓20份、炒白術15份、肉豆蘧15份、八月札15份、沙棘15份、苦豆子10份、紅豆杉6份。
[0021]2.細胞培養
小鼠MFC胃癌細胞株購自上海中科院細胞庫,于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養液(含青霉素、鏈霉素各100( U /mL)中,37°C、5% CO2、飽和濕度培養箱中常規培養。
[0022]3.MFC胃癌荷瘤小鼠模型的制備
選取昆明種小鼠40只,雌雄各半,隨機分成4組,每組10只。將無菌傳代MFC胃癌細胞調為細胞懸液,其濃度為以107/1^,于小鼠背部右側近前肢皮膚注射0.2 mL,待小鼠皮下腫瘤生長至1-1.2cm時選擇腫瘤生長旺盛且無潰破的荷瘤小鼠進行手術,處死后剝離瘤塊,放入75%酒精中浸泡5分鐘后加入少許無PBS液,去除壞死和纖維組織,用眼科剪將瘤塊將其剪碎成ImmX ImmX Imm大小,用20號套管針接種于小鼠背部右側背部近前肢皮下,以此方法接種多只(40只)MFC胃癌荷瘤小鼠,小鼠造模一周后待瘤體長至直徑0.5cm時開始干預。
[0023]4.動物實驗的分組與給藥
如此傳3代后,大批接種裸鼠腋下,待瘤體生長約IOOmm3隨機分為4組,每組10只。各組給予對應治療,中藥組(益氣復生方組)給予中藥灌胃,按照規定劑量,每日一次,每次
0.5ml,共14天。西藥組(5-FU組):采用5-Fu,按照20 mg/kg劑量腹腔注射0.2 ml,I次/2天,共14天。中藥+西藥組(·益氣復生方組+5-FU):予中藥灌胃,按照規定劑量,每日一次,每次0.5ml,共14天,同時給予5-Fu,按照20 mg/kg劑量腹腔注射0.2 ml, I次/2天,連續14天,模型組每天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
[0024]5.抑瘤率的計算
常規飼養,每組予相應治療14天后處死小鼠,取出瘤體測量各組瘤體的重量,計算各組小鼠腫瘤生長抑制率。抑瘤率:(模型組平均瘤重一實驗組平均瘤重)/模型組平均瘤重 X 100%O
[0025]圖1為各組瘤體大小以及益氣復生方對荷瘤小鼠抑瘤率的影響(η = 10,i 土S)。其中,中藥組瘤重為1.466±0.104g,與模型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0°〈0.05),中藥組的抑瘤率達到35.8% ;中藥+西藥組瘤重為1.237±0.112g,抑瘤率為45.8%,低于模型組(/X0.05);西藥組瘤重與模型組相比,也存在差異性。結果提示益氣復生方可有效抑制小鼠瘤體的生長。
[0026]6.ELISA法對各組小鼠外周血中D-乳酸、二胺氧化酶、內毒素、IgG的檢測
常規飼養,每組予相應治療14天后處死小鼠,經鼠眼眶收集血液0.4-0.9ml于抗凝管,室溫自然凝固10-20分鐘,離心20分鐘左右(3000rpm ),仔細收集上清,編號后保存-20°C冰箱后開始進行檢測。
[0027]血清D-乳酸檢測:使用前,將所有試劑都充分混勻。避免使液體產生大量的泡沫,以免在加樣時加入產生的大量的氣泡,產生加樣上的誤差。根據待測樣品數量,加上了標準品的數量來決定所需的板條數。每個標準品和空白孔都做復孔。標本用標本稀釋液1:1稀釋后加入50ul于反應孔內。加入稀釋好后的標準品50ul于反應孔、加入待測樣品50ul于反應孔內。立即加入50ul的生物素標記的抗體。蓋上膜板,輕輕振蕩混勻,37°C溫育I小時。甩去孔內液體,每孔加滿洗滌液,振蕩30秒,甩去洗滌液,用吸水紙拍干。重復此操作3次。如果用洗板機洗滌,洗滌次數增加一次每孔加入80ul的親和鏈酶素-HRP,輕輕振蕩混勻,37°C溫育30分鐘。甩去孔內液體,每孔加滿洗滌液,振蕩30秒,甩去洗滌液,用吸水紙拍干。重復此操作3次。如果用洗板機洗滌,洗滌次數增加一次。每孔加入底物A和B各50ul,輕輕振蕩混勻,37°C溫育10分鐘。避免光照。取出酶標板,迅速加入50ul終止液,加入終止液后應立即測定結果。在450nm波長處測定各孔的OD值。
[0028]血清二胺氧化酶檢測:使用前,將所有試劑都充分混勻。避免使液體產生大量的泡沫,以免在加樣時加入產生的大量的氣泡,產生加樣上的誤差。根據待測樣品數量,加上了標準品的數量來決定所需的板條數。每個標準品和空白孔都做復孔。標本用標本稀釋液I: I稀釋后加入50ul于反應孔內。加入稀釋好后的標準品50ul于反應孔、加入待測樣品50ul于反應孔內。立即加入50ul的生物素標記的抗體。蓋上膜板,輕輕振蕩混勻,37°C溫育I小時。甩去孔內液體,每孔加滿洗滌液,振蕩30秒,甩去洗滌液,用吸水紙拍干。重復此操作3次。如果用洗板機洗滌,洗滌次數增加一次每孔加入SOul的親和鏈酶素-HRP,輕輕振 蕩混勻,37°C溫育30分鐘。甩去孔內液體,每孔加滿洗滌液,振蕩30秒,甩去洗滌液,用吸水紙拍干。重復此操作3次。如果用洗板機洗滌,洗滌次數增加一次。每孔加入底物A和B各50ul,輕輕振蕩混勻,37°C溫育10分鐘。避免光照。取出酶標板,迅速加入50ul終止液,加入終止液后應立即測定結果。在450nm波長處測定各孔的OD值。
[0029]血清內毒素檢測:使用前,將所有試劑都充分混勻。避免使液體產生大量的泡沫,以免在加樣時加入產生的大量的氣泡,產生加樣上的誤差。根據待測樣品數量,加上了標準品的數量來決定所需的板條數。每個標準品和空白孔都做復孔。標本用標本稀釋液1:1稀釋后加入50U1于反應孔內。加入稀釋好后的標準品50ul于反應孔、加入待測樣品50ul于反應孔內。立即加入50ul的生物素標記的抗體。蓋上膜板,輕輕振蕩混勻,37°C溫育I小時。甩去孔內液體,每孔加滿洗滌液,振蕩30秒,甩去洗滌液,用吸水紙拍干。重復此操作3次。如果用洗板機洗滌,洗滌次數增加一次每孔加入80ul的親和鏈酶素-HRP,輕輕振蕩混勻,37°C溫育30分鐘。甩去孔內液體,每孔加滿洗滌液,振蕩30秒,甩去洗滌液,用吸水紙拍干。重復此操作3次。如果用洗板機洗滌,洗滌次數增加一次。每孔加入底物A和B各50ul,輕輕振蕩混勻,37°C溫育10分鐘。避免光照。取出酶標板,迅速加入50ul終止液,加入終止液后應立即測定結果。在450nm波長處測定各孔的OD值。
[0030]血清IgG檢測:使用前,將所有試劑都充分混勻。避免使液體產生大量的泡沫,以免在加樣時加入產生的大量的氣泡,產生加樣上的誤差。根據待測樣品數量,加上了標準品的數量來決定所需的板條數。每個標準品和空白孔都做復孔。標本用標本稀釋液1:1稀釋后加入50ul于反應孔內。加入稀釋好后的標準品50ul于反應孔、加入待測樣品50ul于反應孔內。立即加入50ul的生物素標記的抗體。蓋上膜板,輕輕振蕩混勻,37°C溫育I小時。甩去孔內液體,每孔加滿洗滌液,振蕩30秒,甩去洗滌液,用吸水紙拍干。重復此操作3次。如果用洗板機洗滌,洗滌次數增加一次每孔加入80ul的親和鏈酶素-HRP,輕輕振蕩混勻,37°C溫育30分鐘。甩去孔內液體,每孔加滿洗滌液,振蕩30秒,甩去洗滌液,用吸水紙拍干。重復此操作3次。如果用洗板機洗滌,洗滌次數增加一次。每孔加入底物A和B各50ul,輕輕振蕩混勻,37°C溫育10分鐘。避免光照。取出酶標板,迅速加入50ul終止液,加入終止液后應立即測定結果。在450nm波長處測定各孔的OD值。
[0031]圖2為各組小鼠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內毒素、IgG含量的比較(η = 10,i
土s)。與空白組相比,模型組、中藥組、西藥組、聯合組的小鼠血清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內毒素、IgG的均升高,差異明顯Gd < 0.01);與模型組相比,中藥組、西藥組、聯合組二胺氧化酶含量顯著降低Gd <0.01);與模型組相比,西藥組、聯合組三組中聯合組內毒素含量顯著降低0° < 0.01);與模型組相比,只有中藥組IgG明顯降低,而西藥組、聯合組與模型組的差異則只有統計意義。結果提示荷瘤小鼠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內毒素、IgG的含量均高于空白組,益氣復生方可以降低二胺氧化酶、內毒素的含量,差異顯著0°< 0.01);益氣復生方可以降低D-乳酸、IgG的含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Gd < 0.05)。
[0032]7.HE染色法檢測各組小鼠腸黏膜形態學變化
常規飼養,每組予相應治療14天后處死小鼠,取各組小鼠相同位置的腸管進行固定,常規制做行病理組織HE切片染色。
[0033]取相同位置的腸管用生理鹽水沖洗后,置入4%多聚甲醛固定24h,在PBS中漂洗Ι-lOh,用上行酒精脫水。把組織塊油浸2天進行透明,吸油紙吸干。移入溫箱中已融化的石蠟中包埋,修塊,5 μ m厚度連續切片,展片,粘片。
[0034]圖3為各組小鼠腸黏膜形態學變化。其中,空白組腸黏膜絨毛結構正常,清晰可見,數目多,直立,凸起,排列較整齊,排列整齊。模型組的腸黏膜絨毛完整性被破壞,部分微絨毛壞死、脫落、融合、稀疏、變短,排列紊亂。中藥組、西藥組、聯合組腸粘膜絨毛較模型組相比明顯恢復,程度較模型組輕,腸粘膜絨毛尚完整。
[0035]HE染色將得到的切片行HE染色,具體方法如下:
(1)60°C溫箱lh,二甲苯1、二甲苯II各5分鐘梯度脫蠟。
[0036](2)純酒精、95%酒精、90%酒精、80%酒精梯度水化各3分鐘,蒸餾水洗lmin。
[0037](3)去氧化膜后蘇木素染色5分鐘,水化I分鐘。
[0038](4)鹽酸酒精分化20秒。
[0039](5)氨水返藍5~10分鐘。
[0040](6)伊紅染色2分鐘,蒸餾水化I分鐘。
[0041](7) 80%酒精、90%酒精、95%酒精、純酒精1、純酒精II梯度酒精脫水各5分鐘。
[0042](8) 二甲苯1、二甲苯II固定、透明各5分鐘。
[0043](9)封片,閱片。
[0044]8.免疫組化法檢測各組小鼠腸粘膜ZO-1蛋白的表達
ZO-1蛋白主要在小腸上皮細胞的邊緣,定位于細胞質和細胞膜,呈棕褐色粗顆粒狀表達,中藥組、西藥組、聯合組三組均成陽性表達,秩和檢驗表明,與模型組相比,中藥組、西藥組、聯合組三組表達量均降低Gd < 0.05)。三組組間無顯著差異0° > 0.05)。
[0045]取相同位置的腸管用生理鹽水沖洗后,置入4%多聚甲醛固定24h,在PBS中漂洗Ι-lOh,用上行酒精脫水。把組織塊油浸2天進行透明,吸油紙吸干。移入溫箱中已融化的石蠟中包埋,修塊,4 μ m厚度連續切片,展片,粘片。
[0046](I) 6(TC 溫箱 lh,二甲苯 1、2 各 25min。
[0047](2) 100%酒精 1、2 各 5min,95%酒精 1、2 各 5min,80%酒精 5min。[0048](3) PBS 液漂洗 3 次,每次 5min。
[0049](4)將組織切片放入裝有枸櫞酸緩沖液的一次性杯子中,放入微波爐中火3min(主要作用為抗原修復)。
[0050](5) PBS 液漂洗 3 次,每次 5min。
[0051](6)將組織塊周邊的水吸干,滴入3% H2O2 30ul/組織塊,室溫下靜置15min (主要作用是封閉內源性過氧化物酶)。
[0052](7) PBS 液漂洗 3 次,每次 5min。
[0053](8)將組織塊周邊的水吸干,按30ul/組織塊滴入BSA。將組織切片放入濕盒(濕盒下面一定要有水)放入37°C溫箱,30min。
[0054](9)滴入稀釋的一抗(用抗體稀釋液稀釋為l:50),30ul/組織塊。將組織切片放入濕盒,外套塑料袋,37°C溫箱孵育1.5h后室溫過夜。
[0055](10)將濕盒放入37°C溫箱lh。
[0056](11) PBS 液漂洗 3 次,每次 5min。
[0057](12)組織塊周邊的水分吸干,按30ul/組織塊滴入PBS稀釋的二抗。將組織切片放入濕盒,置于37°C溫箱15min。
[0058](13) PBS 液漂洗 3 次,每次 5min。
[0059](14)組織塊周邊的水分吸干,按30ul/組織塊滴入顯色液DAB。待出現棕黃色,光鏡下觀察染色結果理想,即可用自來水沖洗30min。
[0060](15)蘇木素復染30秒,自來水沖洗30min。鹽酸酒精溶液分化30秒,自來水沖洗20min.(16)80%酒精5min,95%酒精1、2各5min,100%酒精1、2各5min,上行脫水。
[0061](17) 二甲苯 1、2 各 25min。
[0062](18)中性樹脂封片。
[0063](19)光學顯微鏡觀察并攝像。每一組組織切片隨機選取染色清晰者5張,于光鏡下隨機選取3個視野,并在高倍鏡(X200)下觀察。染色結果判斷標準:細胞中出現棕黃色顆粒為陽性。強陽性(+ + + )表示明顯染色(深棕黃),細胞中的棕色顆粒占75%以上;陽性(+ + )表不中度染色(黃色),棕色顆粒占50%~75%;弱陽性(+ )表不輕度染色(淺黃色),棕色顆粒10%~50%;陰性(-)表示無染色,棕色顆粒〈10%,結果見圖4。
[0064]臨床用藥結果顯示,腫瘤患者化療后服用益氣復生方后,炎癥逐步控制,腸粘膜通透性也逐漸下降,患者臨床癥狀已明顯好轉,術后并發癥低于常規治療組,體溫及白細胞基本降到正常,營養狀態保持較好,綜合體現為患者康復較快,住院時間縮短。
[0065]主要表現為,益氣復生方應用于胃癌化療后,患者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胃腸功能失調的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益氣復生方應用于腸癌化療后,患者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胃腸功能失調的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益氣復生方應用于肝癌等其他腫瘤以及腫瘤轉移患者后,可以調整機體免疫功能,減輕放、化療毒副作用,延長生存期、促進康復。
[0066]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化療后腸道粘膜保護的中藥復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復方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 黨參18-22份、黃芪28-32份、茯苓18-22份、炒白術13-17份、肉豆蘧13-17份、八月札13-17份、沙棘13-17份、苦豆子8-12份、紅豆杉4_8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具有化療后腸道粘膜保護的中藥復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藥重量配比為: 黨參20份、黃芪30份、茯苓20份、炒白術15份、肉豆蘧15份、八月札15份、沙棘15份、苦豆子10份、紅豆杉6份。
3.權利要求1所述具有化療后腸道粘膜保護的中藥復方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比稱取飲片,加8倍體積的75%乙醇,回流提取煎煮2次,每次I h,將煎液合并后離心、濃縮、干燥至干品即得中藥復方醇提物。
4.權利要求1所述中藥復方在制備保護化療后腸道粘膜藥物中的應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包括將所述中藥復方與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結合制成的·各種劑型的藥物,所述劑型為片劑、膠囊劑或顆粒劑。
【文檔編號】A61K36/489GK103845394SQ201210508155
【公開日】2014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3日
【發明者】鄧皖利, 陸明, 呂書勤, 王昕宇, 段春燕, 王巧琳, 何娜娜, 李向黎, 任小娟, 林燕, 馬金麗, 吳濤, 肖亮亮 申請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