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氣淋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氣淋的中藥制劑,屬中醫中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氣淋是中醫學中淋癥的一個證型。本病 的主要病因是腎虛、氣化不利、下焦濕熱;膀胱濕熱壅盛為繼發病因;感受外邪、勞傷過度、內傷七情及過食膏粱厚味內生濕熱為誘發病因。臨床多表現小便澀滯、淋漓不暢,少腹滿脹、甚則腹痛難忍、時作時止,腰膝酸軟等。主要病機為:肝失疏泄、膀胱氣化不利所致。臨床中通過辨證采取舒理氣機、活血通淋為治療大法,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氣淋的中藥制劑,具有見效快、療程短、治愈率高、安全方便等優點。本發明所述的治療氣淋的中藥制劑,各中藥原料的重量組成為:石葦4份、王不留行2份、澤蘭3份、益母草3份、川牛膝3份、蒲公英2份、丹參3份、元參2份、茯苓3份和郁金2份。制備方法:按上述重量稱取原料,加水浸泡I小時后置多功能罐中,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總藥材10倍量的水,煎煮2小時,取煎液。第二次加總藥材7倍量的水煎煮I小時,取煎液。將兩次煎液混合、過濾,熱封袋中,每袋200ml,100°C高溫滅菌。本發明中的藥物機理如下:石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本品苦寒入血分,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清熱利尿而通淋。王不留行:活血通經、下乳、消癰、利尿通淋。《本草綱目》“利小便,王不留行走血分,乃陰養沖任之藥。”澤蘭:活血祛瘀、利尿消腫。益母草:活血調經、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川牛膝:活血通絡、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火下行。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濕通淋。丹參:活血調經、涼血消癰、安神。元參:清熱涼血、滋陰解毒。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郁金:活血行氣止痛、解郁清心、利膽退黃、涼血。以上諸藥的功效及主治均參考于中醫學院本科教材第六版《中藥學》,上海科技出版社。以下為臨床試驗總結:臨床試驗治療氣淋患者200例。氣淋的癥狀是:小便澀滯、淋漓不暢、少腹滿悶、甚則難忍、時作時止、腰膝酸軟等。治療方案:服用本發明湯劑,一次一袋,日服二次,40天為一療程。
治療標準:痊愈:癥狀全部消失,全身無陽性體征可查。好轉:主要癥狀如:小便澀滯明顯好轉,勞累后偶感小便澀滯及淋漓不暢。無效:癥狀改善不顯著。治療結果:患者經過一個療程治療后,痊愈148例,占74%,好轉40例,占20%,無效12例,占6%,總有效率94%。通過治療所示,對病人無任何副作用,三大常 規化驗及肝腎功能檢測未發現異常。本發明藥物臨床使用表明有如下優點:(I)本發明所選用的中草藥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根據配伍本發明具有舒肝理氣、活血通淋的功效。(2)本發明辨證準確、配伍合理、選藥精良、無毒無害,療程短、治愈率高、安全方便。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石葦4份、王不留行2份、澤蘭3份、益母草3份、川牛膝3份、蒲公英2份、丹參3份、元參2份、獲茶3份、郁金2份。制備方法:按上述重量稱取原料,加水浸泡I小時后置多功能罐中,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總藥材10倍量的水,煎煮2小時,取煎液。第二次加總藥材7倍量的水煎煮I小時,取煎液。將兩次煎液混合、過濾,熱封袋中,每袋200ml,100°C高溫滅菌。口服,一次一袋,日服二次,40天為一個療程。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氣淋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各中藥原料的重量組成為:石葦4份、王不留行2份、澤蘭3份、益母草 3份、川牛膝3份、蒲公英2份、丹參3份、元參2份、茯苓3份和郁金2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氣淋的中藥制劑,各中藥原料的重量組成為石葦4份、王不留行2份、澤蘭3份、益母草3份、川牛膝3份、蒲公英2份、丹參3份、元參2份、茯苓3份和郁金2份。具有舒理氣機、活血通淋的功效。具有見效快、治愈率高、安全方便、無毒副作用等特點。
文檔編號A61P7/10GK103100041SQ20121052857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0日
發明者宋愛民 申請人: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