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花芪制劑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花芪制劑的制備方法,屬于藥品技術的領域。
背景技術:
多食善饑,口渴多飲,尿頻量多,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自汗盜汗,五心煩熱,心悸失眠,便秘等是消渴屬氣陰兩虛兼燥熱證的臨床常見癥狀,中醫常采用益氣養陰,潤燥清熱的手段對其進行治療。花芪膠囊以補氣、行氣藥黃芪、太子參、黃精、荔枝核和玉米須,清熱、養陰藥地黃、知母、黃柏、丹參和大黃,加入補斂同具的山藥、山茱萸、五味子和雞內金,燥濕的松花粉,利水的桑白皮組成。方中黃芪微溫、甘,歸肺、脾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痛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效;地黃甘、苦、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功效;太子參甘、微苦、平,歸脾、肺經,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之功效;山藥甘、平,歸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之功效;黃精甘、平,歸脾、肺、腎經,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之功效;山茱萸酸、澀、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收澀固脫之功效;五味子酸、甘、溫,歸肺、心、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之功效;松花粉甘、溫,歸肝、脾經,具有收斂止血、燥濕斂瘡之功效;知母苦、甘、寒,歸肺、胃、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功效;黃柏苦、寒,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之功效;桑白皮甘、寒,歸肺經,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效;丹參苦、微寒,歸心、肝經,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之功效;大黃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利濕退黃之功效;荔枝核甘、微苦、溫,歸肝、腎經,具有行氣散結、祛寒止痛之功效;雞內金甘、平,歸脾、胃、小腸、膀胱經,具有健胃消食、澀精止遺、通淋化石之功效;玉米須甘、微溫,歸胃經,具有寬腸下氣之功效。諸藥互為襄助,上下同治,補斂同具,以補肺、腎、脾、心為主,且全方補不留濁。既善于解除陰虛所致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腸燥便秘、口渴多飲、氣短懶言等癥狀,又善于治療陰虛留濁及虛熱所致的自汗盜汗、尿頻量多、五心煩熱等病癥。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花芪膠囊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病毒、抗菌、保護心腦血管、保肝、抗衰老、解熱等作用。對于治療消渴屬氣陰兩虛兼燥熱證有確切的療效。現有生產花芪膠囊的方法使得藥物中多糖含量較高,由于花芪膠囊是針對糖尿病患者服用的,而其中所含的多糖顯然對糖尿病患者不利,因此目前的工藝使得花芪膠囊的臨床療效不夠理想。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花芪制劑的制備方法。本發明所述制備方法能更有效地提取出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并去除藥物中的多糖成分,能提高藥物的療效,且更適合糖尿病人服用。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花芪制劑,按照重量組份計算,它由黃芪200-300份、地黃150-250份、太子參20-100份、山藥10-100份、制黃精50-150份、山茱萸20-100份、五味子20-100份、松花粉30-120份、知母10-100份、黃柏20-100份、桑白皮100-200份、丹參10-100份、大黃5-50份、荔枝核200-500份、炒雞內金5-50份、玉米須1000-1500份及輔料制備而成。具體地說,所述花芪制劑按照重量組份計算,它由黃芪270份、地黃200份、太子參60份、山藥45份、制黃精90份、山茱萸60份、五味子60份、松花粉70份、知母40份、黃柏60份、桑白皮150份、丹參45份、大黃30份、荔枝核360份、炒雞內金30份、玉米須1200份及輔料制備而成。所述花芪制劑的制備方法為以上十六味,雞內金粉碎成細粉;黃芪、山藥、桑白皮、荔枝核用65-85%的乙醇回流提取,過濾,濾液回收乙醇并減壓濃縮成浸膏,殘渣與太子參、知母、黃柏、玉米須、地黃、黃精用水煎煮提取,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成浸膏,放冷至25-350C,調pH值為5,加入高嶺土,靜置O. 5-2小時,再加入101果汁澄清劑靜置O. 5-2小時,濾過,濾液調PH值7,減壓濃縮成浸膏;另取山茱萸、五味子、丹參、大黃用乙醇回流提取,濾過,濾液回收乙醇并減壓濃縮成浸膏,合并以上述浸膏,與雞內金細粉、松花粉混勻,干燥,粉碎,加入常規藥用輔料照常規方法制成常規藥物制劑。具體地說,所述花芪制劑的制備方法為以上十六味,雞內金粉碎成120目的細粉;黃芪、山藥、桑白皮、荔枝核用80%乙醇回流三次,每次I小時,第一次加10倍量,第二次、第三次加8倍量,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并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I. 3(Tl. 35的浸膏,殘渣與太子參、知母、黃柏、玉米須、地黃、黃精加10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I. 08^1. 12的浸膏,放冷至30°C,稀鹽酸調PH值為5,按I. 5mg/ml的比例加入高嶺土,30°C靜置I小時,加入相當于提取液5%的101果汁澄清劑靜置I小時,濾過,濾液用碳酸氫鈉溶液調PH值7,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I. 3(Tl. 35的浸膏;另取山茱萸、五味子、丹參、大黃用80%乙醇回流三次,第一次加10倍量提取3小時,第二次加8倍量提取2小時,第三次加8倍量提取I小時,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并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I. 3(Tl. 35的浸膏,合并以上述浸膏,與雞內金細粉、松花粉混勻,75 80°C干燥,粉碎,加入常規藥用輔料按照常規方法制成常規藥物制劑。所述藥物制劑是指膠囊劑。所述膠囊劑這樣制備以上十六味,雞內金粉碎成120目的細粉;黃芪、山藥、桑白皮、荔枝核用80%乙醇回流三次,每次I小時,第一次加10倍量,第二次、第三次加8倍量,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并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I. 3(Tl. 35的浸膏,殘渣與太子參、知母、黃柏、玉米須、地黃、黃精加10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1.08 1. 12的浸膏,放冷至30°C,稀鹽酸調pH值為5,按
I.5mg/ml的比例加入高嶺土,30°C靜置I小時,加入相當于提取液5%的101果汁澄清劑靜置I小時,濾過,濾液用碳酸氫鈉溶液調PH值7,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I. 3(Tl. 35的浸膏;另取山茱萸、五味子、丹參、大黃用80%乙醇回流三次,第一次加10倍量提取3小時,第二次加8倍量提取2小時,第三次加8倍量提取I小時,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并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I. 3(Tl. 35的浸膏,合并以上述浸膏,與雞內金細粉、松花粉混勻,75 80°C干燥,粉碎,加入制成量10%的淀粉,裝入膠囊,即得。花芪膠囊的處方中,黃芪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痛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效,其主要有效成分為黃芪皂苷類、黃酮類,具有抗衰老、抑菌、抗病毒以及免疫調節等藥理作用;山藥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之功效,其主要有效成分為脂肪酸類、皂苷類,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保肝、抗衰老以及免疫調節等·藥理作用;桑白皮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效,其主要有效成分為黃酮類,具有利尿、將壓、降糖、鎮痛、鎮靜、抗癌及抗HIV等作用;荔枝核具有行氣散結、祛寒止痛之功效,其主要有效成分為脂肪酸、黃酮類,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腫瘤等藥理作用。現有技術一般是直接用水煎煮,但發明人經實驗研究發現僅用水提取黃芪、山藥、桑白皮、荔枝殼,其脂溶性有效成分不能被有效提取出來,研究表明,以上四味藥經醇提后再水提,可以使其有效成分極大限度的溶出。傳統制劑過程中,采用水提醇沉法去除藥液中多糖,專屬性差,多糖去除率低,操作過程較長,研究表明,采用先加入高嶺土,后加入101果汁澄清劑的方法,可以再盡量去除多糖的同時保留其他有效成分,操作過程較簡單。申請人:進行了下列實驗,可證明本發明具有有效的效果;實驗例I :黃芪、山藥、桑白皮、荔枝殼提取工藝研究本發明制劑工藝黃芪、山藥、桑白皮、荔枝核用80%乙醇回流三次,每次I小時(第一次加10倍量,第二次、第三次加8倍量),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并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I. 3(Tl. 35 (50°C)的稠膏,殘渣與太子參、知母、黃柏、玉米須、地黃、黃精、加10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原制劑工藝黃芪、太子參、知母、黃柏、玉米須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I. 5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I. 30 I. 35 (500C )的稠稿;地黃、山藥、黃精、桑白皮、荔枝核加10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I. 08 I. 12(50°C ),放冷至室溫,加I. 5倍量95%乙醇,靜置48小時,濾過,濾液回收乙醇后,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I. 30 I. 35(50°C )的稠膏;分別檢測其中黃芪甲苷、薯蕷皂苷、總黃酮的含量,結果為表I
權利要求
1.一種花芪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組份計算,它由黃芪200-300份、地黃150-250份、太子參20-100份、山藥10-100份、制黃精50-150份、山茱萸20-100份、五味子20-100份、松花粉30-120份、知母10-100份、黃柏20-100份、桑白皮100-200份、丹參10-100份、大黃5-50份、荔枝核200-500份、炒雞內金5_50份、玉米須1000-1500份及輔料按照下述方法制備而成以上十六味,雞內金粉碎成細粉;黃芪、山藥、桑白皮、荔枝核用65-85%的乙醇回流提取,過濾,濾液回收乙醇并減壓濃縮成浸膏,殘渣與太子參、知母、黃柏、玉米須、地黃、黃精用水煎煮提取,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成浸膏,放冷至25-35°C,調PH值為5,加入高嶺土,靜置0. 5-2小時,再加入101果汁澄清劑靜置0. 5-2小時,濾過,濾液調PH值7,減壓濃縮成浸膏;另取山茱萸、五味子、丹參、大黃用乙醇回流提取,濾過,濾液回收乙醇并減壓濃縮成浸膏,合并以上述浸膏,與雞內金細粉、松花粉混勻,干燥,粉碎,加入常規藥用輔料照常規方法制成常規藥物制劑。
2.如權利要求I所述花芪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上十六味,雞內金粉碎成120目的細粉;黃芪、山藥、桑白皮、荔枝核用80%乙醇回流三次,每次I小時,第一次加10倍量,第二次、第三次加8倍量,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并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I. 3(Tl. 35的浸膏,殘渣與太子參、知母、黃柏、玉米須、地黃、黃精加10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I. 08^1. 12的浸膏,放冷至30°C,稀鹽酸調pH值為5,按I. 5mg/ml的比例加入高嶺土,30°C靜置I小時,加入相當于提取液5%的101果汁澄清劑靜置I小時,濾過,濾液用碳酸氫鈉溶液調PH值7,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I. 3(Tl. 35的浸膏;另取山茱萸、五味子、丹參、大黃用80%乙醇回流三次,第一次加10倍量提取3小時,第二次加8倍量提取2小時,第三次加8倍量提取I小時,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并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1.3(Tl.35的浸膏,合并以上述浸膏,與雞內金細粉、松花粉混勻,75 8(TC干燥,粉碎,加入常規藥用輔料按照常規方法制成常規藥物制劑。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花芪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制劑是指膠囊劑。
4.如權利要求3所述花芪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膠囊劑這樣制備以上十六味,雞內金粉碎成120目的細粉;黃芪、山藥、桑白皮、荔枝核用80%乙醇回流三次,每次I小時,第一次加10倍量,第二次、第三次加8倍量,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并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I. 3(Tl. 35的浸膏,殘渣與太子參、知母、黃柏、玉米須、地黃、黃精加10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I. 08^1. 12的浸膏,放冷至30°C,稀鹽酸調pH值為5,按I. 5mg/ml的比例加入高嶺土,30°C靜置I小時,加入相當于提取液5%的101果汁澄清劑靜置I小時,濾過,濾液用碳酸氫鈉溶液調PH值7,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I. 3(Tl. 35的浸膏;另取山茱萸、五味子、丹參、大黃用80%乙醇回流三次,第一次加10倍量提取3小時,第二次加8倍量提取2小時,第三次加8倍量提取I小時,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并減壓濃縮至50°C時相對密度為·1.3(Tl. 35的浸膏,合并以上述浸膏,與雞內金細粉、松花粉混勻,75 80°C干燥,粉碎,加入制成量10%的淀粉,裝入膠囊,即得。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花芪制劑的制備方法,它由黃芪、地黃、太子參、山藥、制黃精、山茱萸、五味子、松花粉、知母、黃柏、桑白皮、丹參、大黃、荔枝核、炒雞內金、玉米須及輔料制備而成;本發明根據花芪制劑中各藥物的性質,及該藥物在方中所起的作用,對制劑的工藝進行了優化,采用先醇提后再水提的方法提取黃芪、山藥、桑白皮和荔枝核,針對黃芪、山藥、桑白皮和荔枝核醇提后的殘渣,與太子參、知母、黃柏、玉米須、地黃和黃精,采用水煎煮提取后,先加入高嶺土,后加入101果汁澄清劑的方法;所述方法使得藥物中有效成分含量高,臨床療效好,而多糖含量少,更適合糖尿病人服用。
文檔編號A61P1/14GK102973831SQ20121054357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4日
發明者張觀福 申請人:貴州信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