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的中草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的中草藥,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法半夏25-30份;厚樸20-25份;延胡索25-30份;沉香15-25份:制香附20-35份;茯苓20-35份;香櫞15-20份;砂仁20-35份;加水1200份;盛于陶器內,燒開后,文火熬煮20-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如前加水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裝瓶混合均勻后高溫滅菌,備用。本方以法半夏為君;以厚樸、延胡索為臣;以沉香、制香附為佐;以茯苓、香櫞、砂仁為使。本發明治療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的中草藥具有制作、使用方便,安全,無副作用,治療成本低,是治療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理想藥品。
【專利說明】治療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的中草藥
【技術領域】
[0001]本產品涉及來源于植物的配制品,更具體涉及一種治療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的中草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其臨床特征常見為胃痛,在發作時胸部腹部都跟著疼痛,不喜飲食,時有咳嗽。該病系風寒癥范疇,其咳嗽系肺寒所致,胸腹脅肋并痛是肝郁脾滯之癥,故引發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現代醫學認為該病系胃潰瘍,因此在治療中常以中西醫結合治療,能緩解癥狀。
[0003]為弘揚中醫中藥文化,開發民間驗方,本發明疏肝運脾、溫肺解郁之中藥組合物為治療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提供了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效果好的中草藥組合物。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提供一種治療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的中草藥。
[0005]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的中草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
法半夏25-30份;厚樸20-25份;延胡索25-30份;沉香15-25份:制香附20-35份;茯苓20-35份;香櫞15-20份;砂仁20-35份。加水1200份,燒開后,文火熬煮20-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的上清液裝瓶混合均勻后高溫滅菌,備用。
[0006]優選的,所述的 治療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的中草藥的最佳配方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法半夏25份;厚樸25份;延胡索35份;沉香20份:制香附30份;獲苓30份;香櫞15份;砂仁25份。加水1200份,熬煮3次,過濾回收,取汁,分裝瓶后高溫滅菌,待用。
[0007]本發明的配伍思想:以法半夏為君;以厚樸、延胡索為臣;以沉香、制香附為佐;以茯苓、香櫞、砂仁為使。
[0008]配方中各原料的作用:
法半夏:本品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肺經。功能與主治:燥濕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
[0009]厚樸:為木蘭科植物厚樸或凹葉厚樸的樹皮或根皮。性味與歸經:苦辛,溫。歸入脾、胃、大腸經。功能與主治:溫中,下氣,燥濕,消痰。治胸腹痞滿脹痛,反胃,嘔吐,宿食不消,痰飲喘咳,寒濕瀉痢。
[0010]延胡索:為罌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塊莖。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肝、胃經。功能與主治:活血,散瘀,理氣,止痛。治心腹腰膝諸痛,月經不調,癥瘕,崩中,產后血暈,惡露不盡,跌打損傷。
[0011]沉香:為瑞香科植物沉香或白木香的含有樹脂的木材。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入腎、脾、胃經。功能與主治:降氣溫中,暖腎納氣。治氣逆喘息,嘔吐呃逆,脘腹脹痛,腰膝虛冷,大腸虛秘,小便氣淋,男子精冷。
[0012]制香附: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莖。性味與歸經:辛微苦甘,平。歸肝、三焦經。功能與主治:理氣解郁,止痛調經。治肝胃不和,氣郁不舒,胸腹脅肋脹痛,痰飲痞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0013]茯苓: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性味與歸經:甘淡,平。歸入心、脾、肺經。功能與主治: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噦,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
[0014]香櫞:為蕓香科植物枸櫞或香圓的成熟果實。性味與歸經:辛苦酸,溫。歸肝、肺、脾經。功能與主治:理氣,舒郁,消痰,利膈。治胃痛脹滿,痰飲咳嗽氣塑,嘔噦少食。
[0015]砂仁:為姜科植物陽春砂或縮砂的成熟果實或種子。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經。功能與主治:行氣調中,和胃,醒脾。治腹痛痞脹,胃呆食滯,噎膈嘔吐,寒瀉冷痢,妊娠胎動。
[0016]本發明的制作方法:加水煎煮,過濾回收,取汁,裝瓶后高溫滅菌,待用水劑。
[001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的治療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的中草藥組合物具有制作、服用方便,安全、無副作用,是治療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的理想藥物,具有標本兼治之功效。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
`[0019]一種治療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的中草藥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
法半夏25g ;厚樸25g ;延胡索35g ;沉香25g:制香附20g ;獲茶30g ;香櫞15g ;砂仁
30go
[0020]加水1200份,盛于陶器或砂鍋內,燒開后,文火熬煮20-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如前加水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裝瓶,混合均勻后高溫滅菌,備用。
[0021]用法與用量:服用時將藥液取200-250毫升放入容器中,待微熱后服用,日服三次。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的中草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法半夏25-30份;厚樸20-25份;延胡索25-30份;沉香15-25份:制香附20-35份;茯苓20-35份;香櫞15-20份;砂仁20-35份。
2.加水1200份,燒開后,文火熬煮20-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裝瓶混合均勻后高溫滅菌,備用。
3.根據權利要求書I所述的治療脾肺虛寒肝郁脾滯胃痛的中草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法半夏25份;厚樸25份;延胡索35份;沉香20份:制香附30份;茯苓30份;香櫞15份;砂仁25份。
4.加水1200份,燒開后,文火熬煮20-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的上清液裝瓶混合均勻后高溫滅菌,備用。
【文檔編號】A61P1/04GK103784840SQ201210551103
【公開日】2014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8日
【發明者】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人:唐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