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患者接口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患者接口設備。更具體而言,本實用新型說明了患者頭骨相對于頸椎椎骨的適當對準,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頸椎間盤的集中減壓。
背景技術:
理療師利用脊柱減壓治療來治療各種脊柱疾病,包括椎間盤突出、退變性椎間盤疾病、坐骨神經痛、后小面關節綜合癥征以及手術后疼痛。減壓治療源自于傳統的基于牽引的治療,其中通過外力(例如理療師用手或者通過自動過程)將脊柱置于拉力狀態中。典型地,在傳統的基于牽引的治療期間,脊柱處于連續的拉力狀態。減壓治療與傳統牽引治療的不同之處在于,拉力以特定的角度施加至脊柱。而且,在減壓治療期間,在整個治療周期中施加各種拉力或者循環使用各種拉力,從而使得脊柱旁肌肉放松和疲勞,允許椎間盤分離。這些功能提供了拉力的不同級別之間的平滑過渡。在傳統牽引或者減壓治療中,脊柱拉力都典型地保持30分鐘或更長的周期。由于脊柱置于拉力狀態中,所以脊柱椎骨分離,以便允許椎間盤重新對準至其適當位置中。這種作用使得椎間盤突出能夠有時間在非負荷狀態中治愈。此外,富有營養的脊髓液(髓核)通過由椎骨的分離產生的壓降而被引至拉力的位置。脊柱旁肌肉通過與拉力相反進行拉緊可能不自覺地與脊柱的拉伸發生相反作用。而且,有知覺的人(患者)可能會不自覺地和/或下意識地收縮脊柱肌肉,作為對拉力的對抗反應。上述患者反應的其中之一或二者都降低了脊柱牽弓I或脊柱減壓治療的有效性。對于頸椎治療,普通脊柱減壓療法系統的一個例子利用了經由患者接口設備(例如用于頭部和/或頸部的適應支架)連接至患者的非反饋提供拉力產生驅動器(機電、氣動、磁性、液壓或化學驅動器的 任意類型)。患者仰躺在治療床上,頭部位于應用的拉力源的近端。典型地,頸椎卸壓中涉及的力(影響頸椎減壓)相對較小(典型情況為25磅或更小,但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超過50磅)。從肩部(或者大致是胸椎的第一椎骨(一般稱為“Tl”))至足部的患者身體的剩余部分提供了足夠的重量和慣性,從而將患者“錨固”在床上。這種“錨固”效果是抵抗頸椎減壓力的作用的一部分。增大或減小拉力產生驅動器的輸出以在患者接口設備上的一點處產生合成拉力改變。利用線性驅動器(機電、氣動、磁性、液壓或化學驅動器的任意類型)升高和降低拉力帶相對于連附至患者的位置拉動的點(治療定位器),從而調節應用的拉力的角度。系統還包括拉力測量設備(例如,稱重傳感器),其與拉力產生驅動器和患者接口設備內嵌連接,從而將拉力度量傳達至拉力產生驅動器控制設備(例如計算機)。從而,系統作為受控反饋環路進行操作,從而能夠將計劃的拉力曲線應用至患者,并且能夠通過計算機對實際應用的力進行驗證。在上述的例子中,由拉力產生驅動器產生的脊柱減壓力經由患者接口設備轉移至患者頭骨和頸椎。理想情況下,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患者接口設備使得脊柱減壓力能夠僅僅作用在一個方向上。在這方面,合成的力向量作用在單一方向上。既提升又牽拉是不合需要的,這正是如果患者接口設備允許合成脊柱減壓力作用在多個方向上(可能具有豎直和水平力向量分量)的情況。多個方向的合成脊柱減壓力可能會導致難以進行特定頸椎水平處的定位,特別是鑒于存在于CO (頭骨的基部)至C2 (第二頸椎)內的屈曲和伸展的較大范圍的動作(ROM),主要是由于遠離下頸部屈曲和伸展ROM而存在的寰枕關節。此外,頭骨能夠相對于身體進行軸向移動、旋轉。根據具體情況主要出現在寰樞關節處的這種軸向移動存在于頭骨的基部(在本文中描述為“CO”并且被“枕骨部”包圍)和頸椎的第一和第二椎骨(一般描述為“Cl ”和“C2”或者稱為“寰椎”和“樞椎”)之間,即使沒有完全消除,這種軸向移動在當前實踐中理想地保持在最小水平。在臨床實踐中已經證明,在與頸椎一致的手動應用或自動應用拉力的過程中,軸向旋轉可能會影響存在于頸部的輸送血液的脈管中的血小板,其轉而可能增大中風或心血管功能失調的風險,或者引起中風或心血管功能失調。通常,頸椎減壓力影響C2和C3、C3和C4、C4和C5、C5和C6、C6和C7以及C7和
Tl之間的頸椎間盤。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且將在附圖中示出,為了以優化形式影響上述椎間盤,患者接口設備應該說明了寰枕關節的較大ROM (不論剩余的頸椎如何,應說明頭骨的屈曲和伸展),并且應該消除寰樞關節處出現的軸向旋轉。脊柱減壓的一個限定特性是,應用了拉力,從而使得其效果達到最大或者定位至脊柱的特定區域。在頸椎減壓中,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患者接口設備必須使得頭骨和頸椎骨適當地對準,從而使得拉力定位于脊柱的所述特定區域。通過頭骨和頸椎的適當固定并且通過進一步調節頭骨和頸椎相對于屈曲和伸展對準的角度,患者接口設備能夠實現這一點。如圖中所示,這些角度一般稱為“治療角度”(其對于每個設備的設計而言是特定的)。通過調節頭骨和頸椎錐體的角度而對脊柱中頸椎伸長的位置進行定位的能力使得理療師能夠治療特定位置損傷,例如脊柱椎間盤突出。實際上,對脊柱伸長的位置進行定位使得每個療法階段的治療益處最大化。牽引(其中力主要與脊柱共線應用)并不試圖使得特定的椎間盤位置處的脊柱伸長最大化。此外,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應用至頭骨和頸椎的力必須分布為使得一個或多個力均勻地分布于頭骨和/或脊柱本身上的作用點處。換言之,如果患者接口設備特定地將脊柱減壓力轉移至枕骨部,其中該力作用在頭骨和脊柱上,那么理想的情況是該力轉移為越過枕骨部的較大部分,而不是更少部分或者更差的情況(單個點)。這是因為存在輸送血液的脈管以及神經結構,其情況會由于特別的撞擊而變差,導致不適、麻木,或者由于反抗治療性的脊柱減壓力的脊柱旁肌肉的有意識和下意識收縮而降低脊柱減壓療法的有效性。如上面所述,可以識別在應用的拉力作用下受到各種頸椎和頭骨對準影響的相對椎間隙。這些角度可以通過很多方式進行計算;對于這些角度的計算并不存在標準。可以利用一般可用的射線照相圖計算治療角度。也包括其它變量,這些射線照相圖典型地顯示了“平均脊柱”(基于對很多患者進行的測量的研究)或“理想脊柱”(基于脊柱的最佳擬合數學建模)的角度關系。本實用新型教導了一種用于在患者接口設備內對患者頭骨的枕骨部以及寰枕關節和頸椎的區域進行定位的獨特方法,在所述患者接口設備上脊柱減壓力應用至所述頭骨和頸椎,一致地通用于不同患者人群和人體測量。本實用新型教導了如何能夠使得脊柱減壓力相對于患者接口設備作用在單一方向上。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尋求一致地將合成脊柱減壓力定位于枕骨部,從患者身體離開,并且遍布枕骨部,從而使得任何一個點中的撞擊最小化。此外,利用所述枕骨部的定位,教導了基于平均或理想頸椎模型的段治療角度的計算,所述模型使得頭骨和頸椎對準,從而對該位置的脊柱伸長進行定位和/或使得該位置的脊柱伸長最大化。
背景技術:
部分公開的信息只是為了加強對本實用新型的一般背景的理解,不應看作是對該信息構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已知的相關技術的提示或任何形式的暗示。
實用新型內容在背景技術所述的例子的一個或多個部分中,并未對患者接口設備進行描述的一般的脊柱減壓系統被具體描述為“普通脊柱減壓療法系統的一個例子利用了經由患者接口設備(例如拉力帶和/或患者夾具)連接至患者的非反饋提供拉力產生驅動器(機電、氣動、磁性、液壓或化學驅動器的任意類型)……拉力產生驅動器輸出增大或減小以在患者接口設備上的點處產生合成拉力改變。利用線性驅動器(機電、氣動、磁性、液壓或化學驅動器的任意類型)升高和降低拉力帶相對于連附至患者的位置拉動的點(治療定位器),從而調節應用的拉力的角度。系統還包括拉力測量設備(例如,稱重傳感器),其與拉力產生驅動器和患者接口設備內嵌連接,從而將拉力度量傳達至拉力 產生驅動器控制設備(例如計算機)。從而,系統作為受控反饋環路進行操作,從而能夠將計劃的拉力曲線應用至患者,并且能夠通過計算機對實際應用的力進行驗證”。所述脊柱減壓系統存在很多變型。一般而言,需要一種用于產生拉力的機構,一種用于監測和控制拉力的機構,一種用于調節存在于與患者接口設備的連附點和拉力在脊柱減壓系統上起源的點之間的角度的機構。本實用新型尋求描述所述患者接口設備,以及使得脊柱減壓力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的對準脊柱和頭骨的最優方法。本實用新型的患者接口設備包括患者定位裝置,用于支持患者頭骨、抓持患者枕骨部、支撐患者頸椎;滑動板,位于患者定位裝置的下方,并平行于患者定位裝置所處的平面,通過一個或更多滑動件連接至患者定位裝置;基板,沿著基板臨近患者肩部的垂直于患者頸椎的邊緣,將基板與滑動板鉸接。患者定位裝置是碗狀頸部支架;頸部支架中心底部開始朝向患者的胸椎后凸將會出現的位置繼續并通過碗的邊緣向下返回的弧線在碗狀頸部支架唇緣上的頂點的兩側,分別垂直于碗所處平面突出犄角。本實用新型的患者接口設備還可以包括帶子,用于將患者頭骨和患者定位裝置緊固。患者定位裝置上與患者枕骨部接觸的部分采用凝膠墊。將患者頭骨放在患者定位裝置中具體包括將患者接口設備放置在患者仰臥的表面上;將患者頭骨放在患者定位裝置中。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包括一種頸部支架,其中患者頭骨的一部分被支持在所述頸部支架中,并且所述頸部支架通過一對分叉定向的犄角抓持患者枕骨部,頸椎從所述犄角之間通過。頸部支架的形狀類似于碗,頭部的背面處于碗的底部。一段弧從碗的中心底部開始,其從頭骨的基部伸展直至碗的唇緣,在那里達到頂點,并且繼續朝向正常胸椎后凸將會出現的位置通過碗的邊緣向下返回。在弧達到頂點的點的任一側,犄角垂直于碗所處的平面而突出。當患者頭骨處于碗之內時,頸椎向上離開碗而處于頂點之上,然后向下回到碗所處的平面,枕骨部直接與犄角的內側接觸,朝向碗的中心。如此,C1-C2 (寰椎和樞椎)以及CO (寰枕關節)的區域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域是已知的。在犄角的內側,小心地支持枕骨部并且使得與枕骨部的接觸量最大化,并且利用一種可將施加在那里的力進行良好分布的材料,例如集成的“凝膠”墊。由于比從C2到CO的正常前凸更大的角度,如在很多射線照相研究中所測量的,頭骨相對于融合的C1-C2伸展至最大程度。帶子緊固在碗的任一側,所述帶子在患者頭骨的前額或一些其它方便的位置上延伸,在這種最大程度伸展對準的情況下對頭骨進行緊固。弧的剩余部分(從弧的中心(犄角之間)頂部到碗的外側胸椎和患者背部和肩部將與碗所處的平面接觸的點)支撐頸椎的理想或平均正常前凸,如同射線照相研究的那樣。犄角只向上延伸至足以抓持枕骨部,但是不足以引起與顳下頜關節紊亂(TMJ)相關的疼痛。此外,碗的邊緣只是延伸至支持頭骨的背部的高度,并不高至覆蓋患者耳朵而影響聽覺。碗高度的這種限制也降低了患者幽閉恐怖癥的可能性,由于脊柱旁肌肉收縮,患者幽閉恐怖癥本身會導致脊柱減壓的治療效果減弱。犄角限制或消除了患者頭骨相對于患者身體軸向旋轉的能力,特別是在帶子越過前額緊固頭骨的時候。頸部支架連接至板(“滑動板”),其處于頸部支架的下方,并且平行于頸部支架所處的平面。頸部支架通過一個或更多滑動件連接至板,其允許頸部支架與頸椎共線朝向或遠離患者肩部線性地移動。滑動板在第二板(“基板”)上方平行定向,并且在正常靜止位置,兩個板彼此疊置。沿著鄰近患者肩部的板的邊緣(該邊緣垂直于頸椎的線),滑動板和基板通過鉸鏈彼此連接。這種連接使得滑動板能夠相 對于基板以一定角度上升和下降。頸部支架包含在犄角的遠端與頸椎共線的一部分,其中在脊柱減壓力的情況下,可以形成一種與帶、桿或施加拉力的其它手段的連接。一般而言,力平行于滑動板并且與頸椎共線而施加,但是在力并不完全定向在與唯一向量相同的向量的情況下,頸部支架能夠通過與滑動板的滑動連接而移動,僅僅只有與頸部支架的所限制的移動共線的向量分量被轉移至患者。如上文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患者接口設備實現了以下幾項(a)通過犄角和帶子,減小或消除了頭骨相對于患者身體的軸向移動或邊對邊旋轉;(b)消除了頭骨的屈曲和伸展移動,不論從C2向下朝向Tl存在的脊柱情況如何。通過從犄角之間的頂點到碗的底部的弧,這樣通過迫使頭骨形成最大伸展,并且通過前額帶將頭骨緊固在其中;( c )定位患者頭骨的枕骨部,在弧的頂點的近側和下方之間向上抵靠犄角的內側并且抵靠碗的內側的區域。這種配置將接觸散布開來,從而力盡可能多地越過枕骨部而轉移至患者頭骨和頸椎;(d)支撐從C2至Tl的脊柱的前凸;[0035](e)提供了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手段,頸部支架能夠通過連接至滑動板的滑動連接而只是與脊柱共線移動,并且提供了一種用于將脊柱減壓力連接至所述頸部支架的手段。通過設計,僅僅只有脊柱減壓力的那部分(與頸部支架的所限制的運動共線的力向量)可以轉移至患者的枕骨部;(f)提供了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手段,頸部支架能夠相對于患者身體以一定角度移動,從而使得基板向上和向下。 這些動作對枕骨部進行定位,并且去除了頭骨的屈曲和伸展而不論來自于脊柱減壓過程的脊柱情況如何,不論患者頸椎曲率如何。如同上文中描述的那樣,調節脊柱減壓力在脊柱減壓系統中的起源并且輸送至患者接口設備的點的方法是普通的。假定也使用與升高和降低所述脊柱減壓力出口的機構相同或相似的機構來升高和降低滑動板,盡管不一定是這樣。在任何情況下,用于升高和降低滑動板的機構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之外。接下來說明用于頸椎和頭骨的適當定向的本實用新型的裝置的一個實施例(產生了脊柱/頭骨配置的活動法)以及適當頸椎間盤治療角度的指定。需要選擇適當的射線照相數據。例如,利用對脊柱負載重力的站立患者進行的射線照相測量可能不適合于針對仰臥在床上的患者設計的設備。在背景技術描述的例子中,患者仰臥,這使得建議利用指定治療角度的在相似位置的患者中獲得的理想或平均段前凸測量。然而,由于在本實施例中頸部支架的弧設計為支撐“理想”或“平均”前凸,應該理解,該弧的形狀能夠設計為圍繞前凸或其它彎曲測量類型的各種段角度,這并不是限制。可以考慮使用基于患有頸部疼痛或其它頸椎異常的患者的段測量。通過對滑動板和基板之間的角度進行可視化來進行治療角度計算。利用本實用新型的患者接口設備的一個實施例,在一段接一段的進展中,將治療角度從零度(板彼此平行并且平行于身體和頸部支架在靜止時所處的平面)增大至大于零度減小了頸椎的前凸。當治療角度從零度增大時,椎骨C2和C3之間的伸展或段角度減小,直到兩個椎骨在其抵抗進一步移動(屈曲)的點處共線。增大治療角度超過C2和C3之間的段角度,開始減小C3和C4之間的伸展或段角度,直到這些椎骨也共線。這種行為一直使得角度增大,直到C7和Tl之間的段角度。消除寰枕關節的顯著伸展減小了使得頸椎全部下降至Tl所需的總體治療角度。通過使得椎骨定向為彼此平行并且共線而其間沒有伸展,椎間盤能夠更加容易地膨脹并且承受脊柱減壓力的循環作用。這些力源自枕骨部,當這些力作用在整個頸椎上時(在上文中描述的“錨固”效果使得超過Tl的拉力最小化),力主要集中于椎骨彼此共線并且彼此平行的頸椎的區域(不是在相對于彼此的伸展部分中,沒有前凸)。
圖1示出了患者頭骨和直到Tl的頸椎的側視圖,頸椎處于前凸狀態,頭骨處于中性角度,既不屈曲也不伸展。顯示了頭骨的基部和枕骨部CO以及寰樞關節。圖2A、2B、2C和2D示出了圖1的患者頭骨和頸椎,以及相對于靜止頸椎處于伸展和屈曲的頭骨。利用哈里森后切線(HPT)方法來證明屈曲和伸展角度,用平行于椎骨的基部繪制的線進行比較,這些線之間的角度代表其中的段角度。[0045]圖3A示出了仰臥在治療表面(例如床)上的患者,頸椎處于前凸狀態,頭骨處于中性角度,既不屈曲也不伸展。圖3B的患者頭骨顯示為相對于靜止頸椎理想地處于最大伸展,定向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形成的。圖4A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形成的患者接口設備,支撐圖3A和圖3B的最大伸展的患者頭骨和頸椎定向。圖4B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患者頭骨通過帶子緊固至頸部支架。圖5A、5B、5C和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形成的患者接口設備的側視圖,證明了由于施加的拉力產生的頸部支架相對于滑動板的移動,此時滑動板相對于基板處于零度(圖5A和5B)和大于零度(圖5C和5D)的治療角度。圖6A、6B和6C示出了圖4A和4B中的系統,其中拉力施加于頸部支架,顯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形成的與枕骨部接觸并且將患者頭骨向上拉的頸部支架的區域。圖7A和7B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形成的在以特定角度施加拉力之前和之后的在患者接口設備之內(為了清楚而沒有顯示緊固帶子)的患者頭骨和頸椎的兩個側視圖,所述特定角度設計為使得樞椎和第三頸椎骨(分別為C2和C3)對準并且使得該椎間隙(C2-C3)延長。圖8A和8B示出了患者接口設備之內的患者頭骨和頸椎的兩個側視圖(為了清楚而沒有顯示緊固帶子)。上方的圖8A示出了頭骨和頸椎,其處于設計為使得樞椎和第三頸椎骨(分別為C2和C3)對準的角度。下面的圖SB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形成的圖8A在增大治療角度足以使得第三頸椎骨與第四頸椎骨(分別為C3和C4)對準之后并且在施加拉力以延長椎間隙(C2-C3和C3-C4)之后的視圖。圖9A和9B示出了患者接口設備之內的患者頭骨和頸椎的兩個側視圖(為了清楚而沒有顯示緊固帶子)。上方的圖9A示 出了頭骨和頸椎,其處于設計為使得樞椎和第三頸椎骨(分別為C2和C3)以及第三和第四頸椎骨(分別為C3和C4)對準的角度。下面的圖9B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形成的圖9A在增大治療角度足以使得第四頸椎骨與第五頸椎骨(分別為C4和C5)對準之后并且在施加拉力以延長椎間隙(C2-C3、C3-C4和C4-C5)之后的視圖。圖1OA和IOB示出了患者接口設備之內的患者頭骨和頸椎的兩個側視圖(為了清楚而沒有顯示緊固帶子)。上方的圖1OA示出了頭骨和頸椎,其處于設計為使得樞椎和第三頸椎骨(分別為C2和C3),第三和第四頸椎骨(分別為C3和C4)以及第四和第五頸椎骨(分別為C4和C5)對準的角度。下面的圖1OB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形成的圖1OA在增大治療角度足以使得第五頸椎骨與第六頸椎骨(分別為C5和C6)對準之后并且在施加拉力以延長椎間隙(C2-C3、C3-C4、C4-C5和C5-C6)之后的視圖。圖1lA和IlB示出了患者接口設備之內的患者頭骨和頸椎的兩個側視圖(為了清楚而沒有顯示緊固帶子)。上方的圖1lA示出了頭骨和頸椎,其處于設計為使得樞椎和第三頸椎骨(分別為C2和C3),第三和第四頸椎骨(分別為C3和C4),第四和第五頸椎骨(分別為C4和C5)以及第五和第六頸椎骨(分別為C5和C6)對準的角度。下面的圖1lB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形成的圖1lA在增大治療角度足以使得第六頸椎骨與第七頸椎骨(分別為C6和C7)對準之后并且在施加拉力以延長椎間隙(C2-C3、C3-C4、C4-C5、C5-C6和C6-C7)之后的視圖。[0054]圖12A和12B示出了患者接口設備之內的患者頭骨和頸椎的兩個側視圖(為了清楚而沒有顯示緊固帶子)。上方的圖12A示出了頭骨和頸椎,其處于設計為使得樞椎和第三頸椎骨(分別為C2和C3),第三和第四頸椎骨(分別為C3和C4),第四和第五頸椎骨(分別為C4和C5),第五和第六頸椎骨(分別為C5和C6)以及第六和第七頸椎骨(分別為C6和C7)對準的角度。下面的圖12B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形成的圖12A在增大治療角度足以使得第七頸椎骨與第一胸椎骨(分別為C7和Tl)對準之后并且在施加拉力以延長椎間隙(C2-C3、C3-C4、C4-C5、C5-C6、C6-C7 和 C7-T1)之后的視圖。當結合附圖進行閱讀時,會更好地理解上述實用新型內容以及下面對于本實用新型特定實施例的具體描述。出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附圖中顯示了特定實施例。然而,應該理解,本實用新型不限于在附圖中顯示的布置形式和工具手段。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示出了患者頭骨110和直到Tl的頸椎的側視圖,頸椎處于前凸狀態,頭骨110處于中性角度,既不屈曲也不伸展。顯示了頭骨110的基部和枕骨部CO以及寰枕關節105。頸椎骨被標記為01、02、03、(4、05、06和07。第一胸椎骨被標記為Tl。在這方面,盡管頸椎和頭骨110顯示為豎直的,就好像患者站立一樣,但是該圖展示了平行于患者背部時頭骨的背部將會處于的平面。在左上角的圖2A示出了圖1的頭骨210和頸椎,寰枕關節205處于中性角度,既不屈曲也不伸展。在右上角的圖2B的視圖與圖2A中相同。HPT線230繪制為與C1-C2215-220平行共線。HPT線225從寰枕關節205繪制,回到頭骨210上,與線230重疊。線225和230之間的角度是零度,代表寰枕關節205既不屈曲也不伸展。在左下方的圖2C,頭骨210顯示為以屈曲狀態向前傾斜。頭骨210向前傾斜,在寰枕關節205上樞轉。HPT線230和225之間的屈曲的角度顯示為§Fa在右下方的圖2D,頭骨210顯示為以伸展狀態向后傾斜。HPT線230和225之間的伸展的角度顯示為旮丨.>在圖2C和圖2D中,頭骨21 0在寰枕關節205上向前或向后傾斜,同時C1-C2215-220以及頸椎的剩余部分保持靜止并且在本實施例中處于前凸狀態。圖3A和3B示出了仰臥在平坦表面(例如床或桌)上的患者。在圖3A中,患者頭骨305和頸椎315顯示為處于圖2B的位置,只不過是水平的。頭骨305既不屈曲也不伸展,寰枕關節310處于中性狀態。從肩部到足部的患者身體充當平坦表面上的錨,其將會抵抗施加于頸椎的脊柱減壓力。在圖3B中,患者頭骨305理想地處于最大伸展狀態,在寰枕關節310上樞轉回來。繪制為與C1-C2320平行且共線的HPT線330以及繪制為與圖2D中一樣與頭骨共線的HPT線325展示了它們之間的伸展的角度 圖4Α和4Β示出了位于形成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患者接口設備之內的患者。在圖4Α中,頭骨405理想地處于最大伸展狀態,頸椎416處于前凸的狀態,頭骨405在寰枕關節310上樞轉回來。繪制為與C1-C2320平行且共線的HPT線415以及繪制為與圖3Β中一樣與頭骨共線的HPT線410展示了它們之間的伸展的角度#E<J在圖4A中,頭骨405通過頸部支架418而支撐為其最大伸展的狀態,頭骨的背部處于凹處425中(顯示為頸部支架418之內的虛線)。C1-C2 320固定在頸部支架418的兩個犄角420之間。C1-C2 320在犄角420之間在曲線的頂點處形成支點,在其上頭骨能夠通過寰枕關節在最大程度上向后伸展。頸部支架418通過一個或更多滑動機構緊固至滑動板430。這種連接僅僅允許朝向或遠離身體移動。滑動板430處于基板435的上方,兩個板430和435之間的角度是零度。最接近患者肩部并且垂直于身體的長度的滑動板430和基板435的邊緣通過鉸鏈440結合在一起。在圖4B中,患者頭骨405通過帶子450或其它緊固機構(例如,部分或完全的蓋、網、套)緊固在頸部支架418中。在該實施例中,帶子450在患者前額460上達到頂點,并且緊固至頸部支架418的基部,帶子450移動時頸部支架處于滑動機構的上方。圖5A和5B示出了在拉力530的作用下頸部支架505的移動。在左上方的圖5A中,基板515處于例如床或桌的表面上。通過鉸鏈520連附至基板515的滑動板510處于基板515上,板510和515之間的角度等于零度。在應用拉力530之前,頸部支架在位置P。525處靜止。通過繪制垂直于滑動板510并且與相對于拉力向量Fd 530的頸部支架505的遠端的靜止位置對準的線而確定位置Ptl 525。在右上角的圖5B中,滑動板552和基板555之間的角度保持為零度。拉力向量Fd使得頸部支架535移動P1減Ptl的距離(545減540)。在頸部支架535相對于拉力向量Fd554的遠端的新位置繪制終止于Pi545的垂直線。在左下方的圖5C中,在施加力向量Fd 570之前,頭靠556是靜止的。通過繪制垂直于滑動板558并且與相對于拉力向量Fd 570的頸部支架5556的遠端的靜止位置對準的線而確定點Ptl 568的位置。滑動板558顯示為相對于基板562處于角度0丨560,滑動板558通過鉸鏈564連接至基板562,從而允許這樣的移動。在右下方的圖中,使得頸部支架572移動P2減Ptl的距離(576減574)。在頸部支架572相對于拉力向量Fd 582的遠端的新位置繪制終止于P2576的垂直線。
圖6A、6B和6C示出了頸部支架618及其在患者頭骨615和頸椎416上的作用。左上方的圖6A顯示了處于頸部支架618的凹處625中的患者頭骨615。圖6A、6B和6C顯示了凹處625的抵靠枕骨部的部分(實際上由625的箭頭尖端指示)以及犄角620的在患者脊柱416的兩側升起并且進一步支持枕骨部的部分。在犄角620之間的630處,患者脊柱416升起離開凹處625。力向量Fd 605轉移至枕骨部,如610所示。圖6B的陰影區域示出了凹處625和犄角620的一部分,通過頸部支架618從Fd 605轉移的力610越過該部分在最大程度上分布至枕骨部。圖7A示出了處于最大伸展狀態的患者頭骨405、頸椎416以及圖6A的患者接口設備705/710/715/760。為了清楚,從圖中去除了帶子450,然而假定其處于適當位置。在圖7A至圖12B中,從圖中去除了帶子450,然而假定其處于適當位置。在圖7A中,在頸部支架705之內,頭骨405相對于C1-C2725在最大程度上伸展。切線720是根據哈里森后切線(Harrison Posterior Tangent,HPT)方法沿著C1-C2 725的后體繪制的。切線730是沿著C3 735的后體繪制的。C1-C2 725和735之間的段角度是線720和730之間的角度,標記為0C2.C3o在圖7A中,鉸鏈760促成的滑動板710和基板715之間的角度為零度。在705的箭頭點的位置,存在用于帶子、纜繩、桿或其它機構的連附裝置,用于將脊柱減壓力傳遞至頸部支架705。在圖7B中,滑動板750顯示為相對于基板755移動至的治療角度,這是由鉸鏈760促成的。由于實現了使得C2 765和C3 770對準的治療角度HPT線720和730之間的段角度已經減小至零度。脊柱減壓力向量780如610那樣轉移至枕骨部區域(見圖6Β),然后向下轉移至頸椎416。對于對準的那些椎骨,如在C2-C3 765-770中,脊柱減壓力610在C2 765和C3 770之間在椎間盤處(繪制的連接椎骨的平行線)達到最大,如這里的775所示。圖8Α示出了患者頭骨405和頸椎416以及圖7Β的患者接口設備805/810/815/860,其處于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形成的將第二頸椎骨C2 765和第三頸椎骨C3 770對準的定向中。在圖8Α中,在頸部支架805之內,頭骨405相對于C1-C2 725在最大程度上伸展。切線820是根據哈里森后切線(HPT)方法沿著C3 825的后體繪制的。切線830是沿著C4835的后體繪制的。C3-C4 825和835之間的段角度是線820和830之間的角度,標記為
。通過鉸鏈連接860,滑動板810處于相對于基板815為0eM3的治療角度(從圖7B開始)。在805的箭頭點的位置,存在用于帶子、纜繩、桿或其它機構的連附裝置,用于將脊柱減壓力傳遞至頸部支架805。在下方的圖8B中,滑動板850顯不為相對于基板855移動至的治療角度,這是由鉸鏈860促成的。由于實現了使得C3865和C4 870對準的治療角度0(C2-C3)+(C3-C4)> HPT線820和830之間的段角度已經減小至零度。脊柱減壓力向量880如
610那樣轉移至枕骨部區域(見圖6B),然后向下轉移至頸椎416。對于對準的那些椎骨,如在C2-C3 765-770和C3-C4 865-870中,脊柱減壓力610在C2 765和C3 770之間以及在C3 865和C4 870之間在椎間盤處(繪制的連接椎骨的平行線)達到最大,如這里的775和875所示。圖9A示出了患者頭骨405和頸椎416以及圖8B的患者接口設備905/910/915/960,其處于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形成的將第二頸椎骨C2 765和第三頸椎骨C3 770以及第三頸椎骨C3 865和第四頸椎骨C4 870對準的定向中。在圖9A中,在頸部支架905之內,頭骨405相對于C1-C2 725在最大程度上伸展。切線920是根據哈里森后切線(HPT)方法沿著C4 925的后體繪制的。切線930是沿著C5935的后體繪制的。C4-C5 925和935之間的段角度是線920和930之間的角度,標記為
通過鉸鏈連接960,滑動板910處于相對于基板915為0(c2.OHcu:4)的治療角度(從圖SB開始)。在905的箭頭點的位置,存在用于帶子、纜繩、桿或其它機構的連附裝置,用于將脊柱減壓力傳遞至頸部支架905。在下方的圖9B中,滑動板950顯示為相對于基板955移動至
權利要求1.一種患者接口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患者定位裝置,用于支持患者頭骨、抓持患者枕骨部、支撐患者頸椎;滑動板,位于所述患者定位裝置的下方,并平行于所述患者定位裝置所處的平面,通過一個或更多滑動件連接至所述患者定位裝置;基板,沿著所述基板臨近所述患者肩部的垂直于所述患者頸椎的邊緣,將所述基板與所述滑動板鉸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患者接口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患者定位裝置是碗狀頸部支架;所述頸部支架中心底部開始朝向所述患者的胸椎后凸將會出現的位置繼續并通過碗的邊緣向下返回的弧線在所述碗狀頸部支架唇緣上的頂點的兩側,分別垂直于碗所處平面突出犄角。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患者接口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患者接口設備還包括帶子,所述帶子用于將所述患者頭骨和所述患者定位裝置緊固。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患者接口設備,其特征在于,患者定位裝置上與所述患者枕骨部接觸的部分采用凝膠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患者接口設備。本實用新型的患者接口設備包括患者定位裝置,用于支持患者頭骨、抓持患者枕骨部、支撐患者頸椎;滑動板,位于所述患者定位裝置的下方,并平行于所述患者定位裝置所處的平面,通過一個或更多滑動件連接至所述患者定位裝置;基板,沿著所述基板臨近所述患者肩部的垂直于所述患者頸椎的邊緣,將所述基板與所述滑動板鉸接。本實用新型說明了患者頭骨相對于頸椎椎骨的適當對準,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頸椎間盤的集中減壓。
文檔編號A61F5/042GK202892157SQ20122015954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3日
發明者任嵩 申請人:北京瑞德埃克森醫療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