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自體血液回收的吸引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特別涉及用于自體血液回收的吸引頭,適用于外科手術期間自體血液回收。
背景技術:
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一次性血液回收管道為雙腔管,該管道由兩部分組成,細管部分粘附在粗管上。細管為滴藥管,其始端與抗凝藥袋連接,其末端是抗凝劑出口。粗管為供血管,其末端與儲血器連接,其始端與細管末端有一共同開口,此開口與吸引頭相連。負壓抽吸時,術野血必須經過吸引頭,再進入雙腔管的開口,始與抗凝劑混合并進入供血管。這種設計的缺點在于術野血不能與抗凝劑即時混合,容易在吸引頭內就發生凝血產生血塊;另外,負壓抽吸時容易將空氣與術野血混合吸入,空氣在管道中對紅細胞產生直接的物理性破壞,導致紅細胞變形甚至溶血,從而降低紅細胞回收的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減少空氣的混合吸入、能夠避免術野血在吸引頭中凝血,有效減輕空氣對紅細胞的物理性破壞,有效保護紅細胞的一種用于自體血液回收的吸引頭。一種用于自體血液回收的吸引頭,包括吸引頭和滴藥管,所述吸引頭的外壁上連接有至少一根所述滴藥管,所述滴藥管的出口與所述吸引頭的吸液口處于同一平面。多根所述滴藥管在所述吸引頭的外壁上均勻排布,多根所述滴藥管的末端匯合并且與抗凝藥袋連接。由于采用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在傳統吸引頭上設計一個或多個滴藥管,使得滴藥管與吸引頭吸液口于同一平面。當負壓抽吸時,抗凝劑從滴藥管流出,并很快與術野血共同被吸引頭吸入,混合后進入供血管。這樣一來,術野血在被抽吸的即刻便于抗凝劑相混合,可以避免術野血在吸引管內發生凝血。另外,抗凝劑在吸引頭開口處形成液面,能夠有效減少甚至避免空氣的吸入,減輕空氣對紅細胞的破壞,提高回收紅細胞的效率綜上所述,本裝置實現了術野血與抗凝劑的即時混合,并且減少空氣的混合吸入,能夠避免術野血在吸引頭中凝血,有效減輕空氣對紅細胞的物理性破壞,最終有效保護紅細胞,提高紅細胞的回收。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 Ca)為本實用新型的滴藥管設置在所述吸引頭上的結構示意圖一;圖2 (b)為本實用新型的滴藥管設置在所述吸引頭上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2 (c)為本實用新型的滴藥管設置在所述吸引頭上的結構示意圖三;[0012]附圖1至2中,1、吸引頭,2、滴藥管,3、抗凝藥袋,4、供血管,5、儲血罐。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專利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2所示,所述吸引頭I附著有一個或多個滴藥管2,滴藥管2與吸引頭I為一體成型,滴藥管2的出口與吸引頭I吸液口于同一平面,一個或多個滴藥管2的末端匯合后與抗凝藥袋3連接。吸引頭I末端連接于供血管4,供血管4末端連至儲血罐5。抗凝劑速度根據臨床上具體情況調節。外界提供負壓后,吸引頭I在術野中抽吸,與此同時抗凝劑從滴藥管2流出并很快被吸引頭I吸進。術野血和抗凝劑混合后進入供血管4。最后進入儲血罐5。圖2為在不同結構下,圖1A-A面的剖視圖,如圖2a所示,吸引頭I帶有一個滴藥管2 ;如圖2b所述吸引頭I帶有四個滴藥管2 ;如圖2c吸引頭I帶有八個滴藥管2。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自體血液回收的吸引頭,包括吸引頭和滴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頭的外壁上連接有至少一根所述滴藥管,所述滴藥管的出口與所述吸引頭的吸液口處于同一平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用于自體血液回收的吸引頭,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滴藥管在所述吸引頭的外壁上均勻排布,多根所述滴藥管的末端匯合并且與抗凝藥袋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自體血液回收的吸引頭,包括吸引頭和滴藥管,所述吸引頭的外壁上附著有至少一根所述滴藥管,所述滴藥管的出口與所述吸引頭的吸液口處于同一平面,多根所述滴藥管在所述吸引頭的外壁上均勻排布,多根所述滴藥管的末端匯合并且與抗凝藥袋連接。本實用新型實現了術野血與抗凝劑的即時混合,并且減少空氣的混合吸入,能夠避免術野血在吸引頭中凝血,有效減輕空氣對紅細胞的物理性破壞,最終有效保護紅細胞,提高紅細胞的回收。
文檔編號A61M1/00GK202942529SQ201220685138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2日
發明者黃靜秀, 蔡宏偉, 陳露 申請人: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