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胸椎后縱韌帶骨化物向前漂浮的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公開了一套應用于經胸椎后方入路將胸椎后縱韌帶骨化物向腹側漂浮減壓的裝置,它由骨化物夾持推移鉗、固定連接桿和固定推移板三部分組成。骨化物夾持鉗口為由上下兩夾持齒構成的圓弧形空間,供骨化物置入并鎖定位置。固定推移板由兩個固定板和一個推移滑板組成,固定板通過穿過其下端固定槽并固定于硬膜囊兩側椎弓根螺釘上的固定連接桿保持位置,夾持骨化物兩端的夾持鉗尾端縱形連接桿分別穿入推移滑板內的滑槽后,術者向上擰動縱形連接桿上的螺帽將骨化物勻速地向前方推移。本發明通過將骨化物和硬膜囊整體向腹側推移而達到胸脊髓徹底減壓目的,避免了因分離骨化物、硬膜囊操作時對于硬膜囊、脊髓和神經根的損傷。
【專利說明】一套胸椎后縱韌帶骨化物向前漂浮的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是一套應用于經胸椎后方入路將骨化的胸椎后縱韌帶向前推移、漂浮的裝置,它由骨化物夾持推移鉗、固定連接桿和固定推移板三部分組成。
【背景技術】
[0002]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在包括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發病率較高。由于較高的漏診率和誤診率,多數病例在診斷時胸脊髓壓迫已非常嚴重且需行手術處理。經胸骨或胸廓入路將骨化物徹底切除是解除胸段脊髓壓迫的理想術式,但該術式對術者的技術要求高,且術后腦脊液漏、神經功能惡化、肺部感染、鄰近氣管、食管及大血管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發生率高。同時由于約70%的后縱韌帶骨化癥患者合并胸椎黃韌帶骨化、鈣化、椎管狹窄等后方致壓因素,因此臨床多采用相對安全的胸椎后路椎板切除術或胸椎后路椎管擴大成形術進行減壓。但胸椎生理性后凸畸形的存在對術后胸段脊髓向后漂移起部分限制作用,而這一作用在中下段胸椎中最為明顯,若前方同時合并未處理的、椎管占位率較大的骨化的后縱韌帶,術后神經功能的恢復往往較差。
[0003]經胸椎后方入路可在椎體后壁上做一骨槽,這一空間允許術者將骨化物與硬膜囊分離后切除。但由于部分患者合并硬膜囊骨化,在將硬膜囊從骨化物上分離及取出骨化的過程中,因硬膜囊撕裂而導致腦脊液漏的風險高,且在這一過程中極易損傷脊髓。基于此,保留骨化物并將其向骨槽內推移、固定,通過脊髓漂移達到減壓效果,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之一。但骨化物與硬膜囊之間的粘連程度通常較為嚴重,在將其向前推移的過程中往往可能因用力不均勻而損傷硬膜囊和脊髓,術后發生腦脊液漏、急性神經功能損傷的風險較高。基于此,我們設計了一種骨化物夾持推移鉗,并通過固定于椎弓根螺釘上的周圍連接固定裝置實現了將骨化物向前勻速推移的目的。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為經胸椎后方入路行胸椎后縱韌帶骨化物向前漂浮術提供了一套可以牢靠抓持骨化物并將其向前勻速、穩定地推移的裝置,由骨化物夾持推移鉗、固定連接桿和固定推移板三部分組成。
[0004]骨化物夾持推移鉗兩鉗口內側緣各有上下兩個夾持齒,同側兩齒間為直徑4mm的半圓形空間,用以放置骨化物縱軸的兩端;上端夾持齒和下端夾持齒均和鉗柄頂端垂直,其中下端夾持齒長2mm,上端齒長3mm。下端夾持齒用以把持骨化物,防止骨化物在鉗口內上下移動;上端夾持齒在甜子向如移動時壓迫骨化物,保證其隨夾持甜向如移動。
[0005]夾持鉗的鉗柄分為上端、下端兩部分,呈交叉狀并由活動螺釘固定,保證兩上端柄相互靠近時下端柄亦相互靠近;兩下端柄呈折形,上段、下段間的長度比例為1: 2,且兩段間呈150度夾角,保證兩鉗口可平行地夾持骨化物縱軸的兩端,并為兩下端柄間提供安全距離。[0006]骨化物夾持推移鉗一側上端柄中部有一開口向下的圓弧形齒輪,該齒輪穿過另一側上端柄上部相應位置的開口處,該開口處外上部有一下部可與齒輪咬合的彈性開關。當向上板起彈性開關時,彈性開關下部的齒狀槽與弧形齒輪相互分離,兩側鉗口可自由相對活動;松開彈性開關后,開關下端齒狀槽在內部彈片的壓力下與弧形齒輪相互咬合,固定兩側鉗口的位置。
[0007]距弧形齒輪固定起點4mm處有一與弧形齒輪厚度相等、直徑為1mm且長度高于夾持鉗柄尾端的縱形連接桿,其下2/3為光滑圓桿,上1/3為螺紋桿。螺紋桿的前后方均有刻度,且有配套的螺帽。當螺帽與上方固定板接觸時,用力向上擰動螺帽,反作用力即可使骨化物抓持推移鉗即均勻地向下方移動。術者可根據螺紋桿上的刻度控制夾持鉗向下移動的距離和速度。
[0008]固定連接桿為鈦合金的圓柱形結構,橫斷面直徑為6.0mm,以便固定于雙側椎弓根螺釘的螺帽上。
[0009]固定推移板由兩個固定板和推移滑板三部分組成。兩個固定板相同,均由上端和下端兩部分組成。其中上端為“Y”形結構的板,厚度均相同;上端頂部的中3/4部分為高度低于兩側高度2_的卡槽結構,槽的正中央有一直徑1_垂直的固定釘道,擰入螺釘后可將放置在卡槽內推移滑板的位置固定。
[0010]固定板的下端為由厚度是上端板1/3的板構成的空心圓柱體固定槽,其空心部分直徑為6.5mm ;靠近上端、下端板交界處上方3mm的中端板外正中處有一指向空心圓柱橫斷面圓心的、直徑為2_的釘 道。當固定連接桿穿入空心圓柱體固定槽后,通過釘道擰入螺釘,即可將固定連接桿和固定推移板連接為一體,保持固定推移板的位置不變。
[0011]推移滑板是一厚度為固定板上端厚度2/3的板,其正中1/2為寬度10.5mm的中央滑槽,供夾持鉗尾端的縱行連接桿插入并沿板的軸線滑動;板兩端正中各有向外部開放、位于板正中部、長度為板1/5且寬度為2mm的滑槽,當推移滑板兩端分別放置于兩固定板上端滑槽內后,將配套螺釘通過板兩端槽形結構擰入固定板上端釘道內,即可將滑動推移板的位置固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骨化物夾持鉗的正位圖;圖2:骨化物夾持鉗的側位圖;圖3:固定推移板固定板的正位圖;圖4:固定推移板推移滑板的正位圖;圖5:固定推移板裝配后的側斜位圖(含固定連接桿);圖6:骨化物夾持鉗和固定推移板裝配效果側位圖;圖7:骨化物夾持鉗和固定推移板裝配效果正位圖。
[0013]附圖部件的編號:1、上端夾持齒;2、下端夾持齒;3、夾持甜下端柄;4、活動螺釘;
5、夾持鉗上端柄;6、弧形齒輪;7、彈片;8、彈性開關;9、縱形連接桿;10、縱形連接桿配套螺母;11、固定板上端12、固定板上端卡槽;13、固定板上端固定釘道;14、固定板上端固定螺釘;15、固定板下端固定釘道;16、固定板下端固定槽;17、固定連接桿;18、推移滑板;19、推移滑板中央滑槽;20、推移滑板兩端滑槽;21、骨化物。
【具體實施方式】
[0014]為了能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內容,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描述。[0015]術前常規行胸椎X線、CT平掃+三維重建和磁共振平掃檢查,確定骨化物21的范圍和擬行手術區域,于手術區域內雙側椎弓根內植入合適大小的椎弓根螺釘。根據骨化物21的累及范圍,以胸椎后方入路切除部分背側椎體皮質骨、松質骨,必要時切除部分椎間盤,于椎體后方做長度、寬度均大于骨化物范圍1-2_的骨槽。
[0016]于距離骨化物21上端或下端2mm處分離硬膜囊和后縱韌帶,并在脊髓后方沿垂直于后縱韌帶的方向徹底離斷該韌帶。以神經剝離子分別探查骨化物21的上端和下端,根據骨化物的厚度、寬度和硬度確定骨化物夾持鉗下端柄3可放置的具體位置。
[0017]向上板起彈性開關8,將兩個夾持鉗上端柄5向外側打開,當兩夾持鉗下端柄3間的距離稍大于脊髓最大橫徑時,松開彈性開關8,保持兩夾持鉗上端柄5間的位置不變。
[0018]將胸脊髓置于骨化物夾持鉗兩柄中間,于已經確定的骨化物背側夾持點的位置緩慢地將夾持鉗下端柄3垂直向下移動,當下端夾持齒2跨越脊髓最大橫徑、探至骨化物后,向上掀起彈性開關8,適當擴大兩夾持鉗下端柄3的間距,將下端夾持齒2稍向下移動,將骨化物置于上端夾持齒1、下端夾持齒2間,稍用力將夾持鉗上端柄5靠近以便夾緊骨化物18,松開彈性開關8,固定骨化物夾持鉗的位置不變。
[0019]以同樣方法用骨化物夾持鉗夾持、固定骨化物的另一端,助手保持兩夾持鉗的位置不變。
[0020]將兩個固定連接桿17分別置入兩個固定推移板底端固定槽16內,再將固定連接桿17沿垂直于硬膜囊的方向放置于硬膜囊兩側四個對稱的椎弓根螺釘上,保持兩個固定板的位置,擰緊椎弓根螺釘上的配套螺帽,保持固定連接桿17的位置不變。
[0021]術者將兩個固定板沿與固定連接桿17垂直、平行的方向調整位置,適當調整骨化物夾持鉗的位置,使得兩個固定板上端11和兩個骨化物夾持鉗縱形連接桿9相互平行,且四者位于同一直線上。將配套固定螺釘沿兩固定板下端固定釘道15擰入,以保持兩固定板的位置不變。
[0022]將縱形連接桿9的配套螺帽10擰到骨化物夾持鉗縱形連接桿9螺紋部分的最底端。把縱形連接桿9垂直置入推移滑板18的中央滑槽19內后,再將推移滑板18沿與硬膜囊縱軸垂直、平行的兩個方向移動,調整位置至兩固定板上端卡槽12內的固定釘道13均位于推移滑板18兩端的滑槽20內。
[0023]將配套的固定螺釘14擰入釘道內,以保持兩個固定推移板、推移滑板和兩把骨化物夾持鉗的相對位置固定。
[0024]將位于縱形連接桿9螺紋最底端的螺帽10向上擰動,直至骨化物21完全進入骨槽內,且硬膜囊前方無明顯壓迫。
[0023]將縱形連接桿9的配套螺帽10往下擰動,取出鎖定固定兩個連接桿17兩端的螺帽后,向上提拉固定推移板,將兩個固定推移板及插入固定槽16的兩個固定連接桿17取出術野。向上取出的過程中,助手保持骨化物夾持鉗位置不變。
[0024] 向上掀起彈性開關8,松開兩夾持鉗上端柄5,將兩側夾持鉗下端柄3緩慢地向骨槽兩外側壁移動,至骨化物由上端夾持齒I和下端夾持齒2間的空間內游離后,再將夾持鉗下端柄3向上活動,由手術操作區域取出。
【權利要求】
1.該發明為一套應用于經胸椎后方入路將骨化的胸椎后縱韌帶向前推移至骨化物前方骨槽內的裝置,它由骨化物夾持推移鉗、固定推移板和固定連接桿三部分組成。
2.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骨化物夾持推移甜,其特征為:由夾持甜上端柄和下端柄兩部分組成,兩者間長度比例為3: 1,呈交叉狀且通過活動螺釘固定,其中上端柄為受力點,下端柄為骨化物夾持部位。
3.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骨化物夾持推移鉗下端柄,其特征為:兩側下端柄分為上段、下段兩部分,長度的比例為1: 2,且兩側 上段向內側彎折,與下段間呈150度夾角,當兩側上端柄完全靠攏時,兩下端柄下段間相互平行且仍存在一定安全距離。
4.權利要求3中所述的夾持鉗下端柄下段,其特征為:下段的頂端和距頂端上方4mm處各有一與鉗柄垂直的夾持齒,上端夾持齒的長度大于下端夾持齒的長度,且兩夾持齒之間構成一開口朝內的半圓形空間。
5.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骨化物夾持推移鉗上端柄,其特征為:兩側柄的最頂端為環形把手,一側柄中部上固定一弧形齒輪,另一側柄中部有一開口,開口內側固定有彈片,外側固定有彈性開關。
6.權利要求5中所述的弧形齒輪,其特征為:開口向下,齒輪位于上方,穿過對側鉗柄中部的開口。距弧形齒輪固定端4mm處有一厚度相等、直徑為1mm且長度大于夾持鉗上端柄的縱形連接桿。
7.權利要求6中所述的縱形連接桿,其特征為:連接桿的上1/3段為螺紋,下2/3段為光滑的連接桿,二者直徑相同,其中螺紋段刻有將其等分的刻度線。
8.權利要求5中所述的彈性開關和彈片,其特征為:彈性開關通過螺釘固定于夾持鉗上端柄開口外側的上方,其下方刻有與弧形齒輪咬合的齒輪,且穿過開口。彈片固定于開口內上方,并與彈性開關下方穿過開口的部位緊密貼合。
9.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固定推移板,其特征為:由兩個相同的固定板和推移滑板三部分通過固定螺釘組合而成。
10.權利要求9中所述的固定板由上端、下端兩部分構成,其上端的特征為:固定板的上端為“Y”形結構的板,板的厚度相同;上端頂部的中央3/4部分為高度低于兩側高度2mm的卡槽,卡槽的正中央有一直徑1_垂直的固定釘道,并有配套的固定螺釘。
11.權利要求10中所述的固定板下端,其特征為:由厚度為上端板1/3板構成的空心圓柱體固定槽,其空心部分直徑為6.5mm ;靠近上端、下端板交界處上方3mm的中端板外正中處有一指向空心圓柱橫斷面圓心的、直徑為2_的固定釘道。
12.權利要求9中所述的推移滑板,其特征是:是一厚度為固定板上端厚度2/3的板,其正中1/2為寬度10.5mm的封閉滑槽,板的兩端正中處各有向外部開放、位于板正中部、長度為板1/5且寬度為2mm的滑槽。
【文檔編號】A61B17/56GK104027159SQ201310067989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4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4日
【發明者】陳德玉, 劉曉偉, 楊海松, 李鐵鋒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