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切除胸腰椎后縱韌帶骨化病灶的弧形骨刀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臨床醫學之骨外科學脊柱外科手術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切除胸腰椎后縱韌帶骨化病灶的弧形骨刀,其特征在于:該骨刀由錘擊部位、手柄、刀桿、弧形部和刃口五部分組成。錘擊部位為穹窿形,利于錘擊時受力均勻且防止錘頭滑開。骨刀手柄表面為磨砂面,防滑,利于把持和控制方向。刀桿與刃口藉弧形部自然移行,移行處無薄弱環節,防止骨刀在使用過程中因應力集中于薄弱環節而斷裂。刃口薄,且與刀桿成一約120°鈍角,無需對硬膜囊過度牽拉即可將刃口順利置于硬膜前方,減少對硬膜囊的刺激和損傷。刃口橫斷面為銳角三角形,既鋒利高效,又保證了骨刀的強度,不易折斷。
【專利說明】一種用于切除胸腰椎后縱韌帶骨化病灶的弧形骨刀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臨床醫學之骨外科學脊柱外科手術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切除胸腰椎后縱韌帶骨化病灶的弧形骨刀。
【背景技術】
[0002]胸腰椎后縱韌帶骨化癥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中癥狀嚴重者常常需要手術治療。后路椎板切除減壓結合骨化病灶切除術是臨床上治療OPLL的主要手段。骨化病灶質硬,需要使用骨刀鑿除。但是傳統骨刀刃口均垂直于刀桿,需要將硬膜囊牽向中線,以充分顯露骨化病灶才能放置骨刀,而過度牽拉硬膜囊則有導致神經損傷的可能。
【發明內容】
[0003]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切除胸腰椎后縱韌帶骨化病灶的弧形骨刀,其目的在于在手術過程中骨刀對韌帶、神經等的損傷。
[0004]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施的:
[0005]一種用于切除胸腰椎后縱韌帶骨化病灶的弧形骨刀,其特征在于:該骨刀由錘擊部位、手柄、刀桿、弧形部和刃口構成;錘擊部位的下部連接手柄,手柄的下部連接刀桿,刀桿的下部為一個彎曲的弧形部,弧形部與刀桿成100?130°鈍角,弧形部的外側為刃口。
[0006]錘擊部位為穹窿形。
[0007]骨刀手柄表面為磨砂面。
[0008]弧形部自然彎曲,彎曲處無薄弱環節,且弧形部與刀桿成120°鈍角。
[0009]刃口薄,刃口的橫斷面為銳角三角形。
[0010]優點和效果: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能夠避免對硬膜囊的過度牽拉的情況下,骨刀弧形部的刃口可順利置入硬膜囊前方與骨化病灶的上、下端,利于操作,避免神經損傷。
[0011]【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弧形骨刀側面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弧形骨刀正面示意圖;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弧形骨刀刃口橫斷面示意圖。
[0015]圖中標注:1.錘擊部位、2.手柄、3.刀桿、4.弧形部、5.刃口。
[0016]【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0018]如圖所示,錘擊部位I為穹窿形,利于錘擊時受力均勻且防止錘頭滑開。骨刀手柄2表面為磨砂面,防滑,利于把持和控制方向。刀桿3與刃口 5藉弧形部4自然移行,移行處無薄弱環節,防止骨刀在使用過程中因應力集中于薄弱環節而斷裂。刃口 5薄,且與刀桿3成100?130°鈍角,取最佳值為120°鈍角,無需對硬膜囊過度牽拉即可將刃口 5順利置于硬膜前方,減少對硬膜囊的刺激和損傷,同時也非常便于外科醫生手術操作的視野。刃口5橫斷面為銳角三角形,既鋒利高效,又保證了骨刀的強度,不易折斷。[0019]全麻成功后患者取俯臥位,常規消毒,鋪無菌手術單,作腰椎后正中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腰背筋膜,骨膜下剝離椎旁肌,顯露椎板至關節突關節,放置椎弓根螺釘。行椎板減壓,以神經剝離子分離粘連,將硬膜囊和神經根輕輕牽向中線側,放置神經根拉鉤,將硬膜囊和神經根向中線側牽開,顯露后縱韌帶骨化灶,于骨化灶上方基底處放置弧形骨刀,錘擊切斷骨化灶上端,同法切斷骨化灶下端,骨化灶即游離,以髓核鉗取出骨化灶。處理椎間盤,放置椎間融合器。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切除胸腰椎后縱韌帶骨化病灶的弧形骨刀,其特征在于:該骨刀由錘擊部位(I)、手柄(2 )、刀桿(3 )、弧形部(4)和刃口( 5 )構成;錘擊部位(I)的下部連接手柄(2 ),手柄(2)的下部連接刀桿(3),刀桿(3)的下部為一個彎曲的弧形部(4),弧形部(4)與刀桿(3)成100?130。鈍角,弧形部(4)的外側為刃口(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切除胸腰椎后縱韌帶骨化病灶的弧形骨刀,其特征在于:錘擊部位(I)為穹窿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切除胸腰椎后縱韌帶骨化病灶的弧形骨刀,其特征在于:骨刀手柄(2)表面為磨砂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切除胸腰椎后縱韌帶骨化病灶的弧形骨刀,其特征在于:弧形部(4)自然彎曲,彎曲處無薄弱環節,且弧形部(4)與刀桿(3)成120°鈍角。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切除胸腰椎后縱韌帶骨化病灶的弧形骨刀,其特征在于:刃口(5)薄,刃口(5)的橫斷面為銳角三角形。
【文檔編號】A61B17/56GK203815541SQ201420201495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4日
【發明者】項良碧, 王琪, 劉軍 申請人:項良碧, 王琪,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