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骨關節炎的外用中藥散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制造及應用領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種治療骨關節炎的外用中藥散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骨關節炎又名增生性關節炎(骨質增生)、退行性關節炎(骨退行性變)、肥大性關節炎(大骨節),是一種常見病,可發生于全身各部位關節處,多見于中老年人。其主要病理改變為:關節軟骨細胞膜在內外因素的作用下,表面細胞發生退行性改變,形成唇樣增生即骨唇;關節韌帶附著處受到損傷,形成刺狀增生即骨刺。這些骨唇和骨刺統稱為骨贅,并由此引發關節疼痛、腫脹、僵直和功能障礙。現代醫學認為此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機械性和生物性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如外傷、營養、溶酶改變等。中醫學將此病納入“骨痹”范疇,認為其發病因素是:外感于風寒濕邪或勞損與跌仆閃挫,內傷于氣血不足或肝腎虧虛,因而導致氣滯血瘀,絡脈阻塞。治療原則是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活血化瘀、通絡舒筋、強健筋骨。對骨關節炎的治療,目前各醫院和藥房已推出各種外用和內服中藥制劑,但仍見有很多患者在外用內服之余不見好轉,處處求醫問藥。內服中藥的某些制劑,由于只重視治療于強攻(活血化瘀和袪風除濕),而忽略了氣血雙補且必須重補之在治療骨關節炎中的重大作用,因此收效·不大。外用中藥某些由于其配方的原因,部分患者不適應,容易引起皮膚的過敏反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正是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配方科學合理、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且價格低廉的治療骨關節炎的外用中藥散劑及其制備方法。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治療骨關節炎的外用中藥散劑,所述中藥散劑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威靈仙100-150克,尋骨風10克,雞血藤10克,五加皮10克,骨碎補10克,元胡10克,米醋1000-2000克。所述治療骨關節炎的外用中藥散劑的制備方法,該制備方法按如下步驟進行:(I)按照配比關系配置前六味中藥原料;(2)將配置好的原料除去雜質,烘干,然后粉碎,成100目的的粉末,真空包裝備用;(3)將粉末和米醋混合均勻,浸泡兩天后即可使用。本發明提供的治療骨關節炎的外用中藥散劑為患者每一患部所需用的一劑藥物,無論是浸泡或外敷,均可反復使用10天,中間不必換藥。20天為一療程,一般用藥1-2個療程。本發明提供的治療骨關節炎的外用中藥散劑的使用方法為:首先,將備好的中藥粉末和米醋倒進容器內,浸泡兩天后藥粉沉淀即可使用。如果室溫在20°C以下,需要將藥酯倒出來加熱到30°C以上時再用,藥渣不可倒出。患部在腕、肘、足、膝等部位時,可將藥酯倒進另一容器內,將患部放入浸泡,藥渣不可倒出,浸泡完畢后需把患部按摩幾分鐘;當患部在頸、肩、脊、腰等不易浸泡的部位時,可取一塊紗布或毛巾疊成厚約I公分、長寬稍大于患處的敷料,浸透藥酯后外敷,外敷后將患部按摩幾分鐘。無論是浸泡還是外敷,用藥時間不得少于I小時。用前先將患部洗凈,用后把藥酯倒回原裝容器內。藥酯可反復使用10天。注:皮膚破損及化膿性骨關節炎患者禁用本藥。本發明提供的中藥散劑主要是通過祛風化濕,補腎壯骨,益理氣血,化瘀散結的原理來達到效治療骨關節炎的目的的。中藥散劑中各味藥物性能如下:威靈仙:辛,咸,溫。祛風除濕,逐痰飲,散癖積,消骨鯁。尋骨風:辛,苦,溫。祛風除濕,行氣通絡止痛。雞血藤:苦,溫。補血活血,疏經通絡,風濕痹痛。五加皮:辛,苦,溫。祛風化濕,益肝腎強筋骨,利尿消腫。骨碎補:苦,溫。益肝腎壯筋骨,續筋接骨療傷,祛風濕。元胡:辛,苦,溫。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米醋:酸,微溫。化瘀散結,解毒止癢,袪風濕。本中藥散劑方組所用之藥皆極為平常,在搜風蠲痹和透骨化瘀等方面,雖舍某些名貴及有毒之藥而不用,但療效毫不遜色。方組的主藥只有一味,即為眾多醫家所忽視的“威靈仙”。該藥具有消骨鯁化骨贅的獨特功效,且與尋骨風相佐其祛風除濕的效果也非常好。五加皮、骨碎補與元胡配伍,在補益肝腎元氣的前提下,可有效的行氣活血止痛。雞血藤與兀胡相伍,集補血、行氣、活血三種功效于一體。五加皮、骨碎補與雞血藤互伍,既能補血活血又能強筋壯骨,進而 修復受損的軟骨膜。再說方組中所有藥物的有效成分皆融合于醋液之中,而米醋的滲透力極強又可以作為使藥,引使諸味藥透過皮層而直達病灶,進而將所謂的骨唇和骨刺等逐步地剝蝕和分解,且愈后不會復發。為進一步驗證威靈仙有消骨贅的獨特療效,本方組曾多次變更其中的臣輔之藥,即使在原方組里增添幾味藥也未見療效有所加強,或是更換其中幾味藥也未見療效有所減弱。故而在骨關節炎治療上,威靈仙應該算是該癥之克星。本申請人用威靈仙治療骨關節炎二十多年,均可收到滿意的療效。申請人在此聲明對威靈仙作為主藥治療骨關節炎保留有首先發現權,任何對威靈仙作為主藥進行其他任何形式的變換用以治療骨關節炎,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威靈仙在藥理上有其消骨鯁的獨特成分,其實我國古代醫學大師早就在千百味中草藥里發現了威靈仙的這種神奇功效。《本草綱目》治諸骨鯁喉方,用威靈仙配砂仁、砂糖煎月艮。《圣濟總錄》治雞鵝骨鯁方,用威靈仙單味煎服。現代各種中醫藥書籍載骨鯁塞喉方,用威靈仙與米醋同煎,緩緩吞咽。再說那骨唇或骨刺的結構是比較松脆的,其堅硬程度是遠遠比不上雞鴨之骨的,用威靈仙完全可以將其分化瓦解從而達到治愈骨關節炎的目的。既然威靈仙能消骨鯁,有的患者會擔心用威靈仙來治療骨關節炎是否也會損傷到人體的正常骨骼。首先,讓我們從解剖學角度去看,那些附著在關節軟骨表面滑膜上的“骨唇”,或增生在關節韌帶附著處即關節囊上的“骨刺”,均是一些死亡的軟骨膜細胞,逐漸鈣化成的無生命力的“枯骨”,并不是真正的骨骼。就如人手掌上的老繭一樣,剝下這層老繭是不會損傷到正常肌肉的。其次,我們再從病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體活動負重大的關節在異常應力作用下,可能造成軟骨細胞中的酶體膜破裂,釋放出很多溶酶到周圍組織中去,降解了軟骨中的粘多糖,使軟骨在肝腎不足或風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修復能力低于破壞力,于是其表面細胞發生退行性變和死亡。又由于關節在運動中所產生的機械力的刺激作用下,導致軟骨膜細胞的不斷死亡和過度增生。增生的骨膜再加上一些瘀血和痰凝,最后就逐漸鈣化成為骨贅。由此可見,這些增生的骨唇和骨刺并不是扎根于骨骼之中、從骨骼里長出來的的有生命力的東西,我們用藥物去消除它,是不會傷及到正常的骨骼的。并且威靈仙消除的骨鯁是無生命力的死骨,而不是與肉相連的有生命力的活骨。因此用威靈仙來治療骨關節炎完全不會損傷到人體的正常骨骼。本發明先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本發明提供的治療骨關節炎的外用中藥散劑,為純中藥制劑,大大降低了西醫手術的痛苦和醫療費用,且不通過胃腸吸收,對身體無傷害,無毒副作用。又本中藥散劑僅以一味威靈仙作為主藥,其余的幾位藥也都極為平常,取材便利,價格低廉。其中作為主藥的威靈仙具有消骨贅的獨特療效,加上其他幾味的配伍,可有效地祛風化濕,補腎壯骨,益理氣血,化瘀散結。本中藥散劑臨床應用20多年,療效顯著,治愈率超過98%,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于治療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和肥大性關節炎。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發明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本發明提供的治療骨關節炎的外用中藥散劑,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威靈仙100-150克,尋骨風10克,雞血藤10克,五加皮10克,骨碎補10克,元胡10克,米醋 1000-2000 克。本發明的中藥散劑制備方法按如下步驟進行:(I)按照配比關系配置威靈仙100-150克,尋骨風10克,雞血藤10克,五加皮10克,骨碎補10克,元胡10克六味中藥原料;(2)將配置好的原料除去雜質,烘干,然后粉碎,成100目的的粉末,真空包裝備用;(3)將粉末和米醋混合均勻,浸泡兩天后即可使用。本發明提供的中藥散劑應用于臨床20多年,治療患者124名。其中95名增生或退變于膝、足底等部位的患者,經過以上中藥散劑的浸泡,經過1-2個療程,均獲痊愈;另有29人患在頸、腰等部位,使用外敷方式,經過1-2個療程,除了 2人有所好轉外,其余27人均獲痊愈。且獲得痊愈的患者未見有復發現象。未能痊愈的可能與使用時間及按摩護理等方面有關。本中藥散劑臨床治愈率超過98%,療效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創造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創造,凡在本發明創造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創造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骨關節炎的外用中藥散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散劑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威靈仙100-150克,尋骨風10克,雞血藤10克,五加皮10克,骨碎補10克,元胡10克,米醋1000-2000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骨關節炎的外用中藥散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制備方法按如下步驟進行: (O按照配比關系配置前六味中藥原料; (2)將配置好的原料除去雜質,烘干,然后粉碎,成100目的的粉末,真空包裝備用; (3)將粉末和米醋混合均勻 ,浸泡兩天后即可使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骨關節炎的外用中藥散劑,所述中藥散劑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威靈仙100-150克,尋骨風10克,雞血藤10克,五加皮10克,骨碎補10克,元胡10克,米醋1000-2000克。該中藥散劑的制備方法按如下步驟進行(1)按照配比關系配置前六味中藥原料;(2)將配置好的原料除去雜質,烘干,然后粉碎,成100目的的粉末,真空包裝備用;(3)將粉末和米醋混合均勻,浸泡兩天后即可使用。本發明的優點為純中藥制劑,對身體無傷害,無毒副作用;取材便利,價格低廉;其中威靈仙具有消骨贅的獨特療效,加上其他幾味的配伍,臨床應用20多年,療效顯著,治愈率超過98%,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A61K36/716GK103191212SQ20131010069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6日
發明者魯道宗 申請人:魯道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