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砭石熨燙灸的中藥藥袋的制作方法
用于砭石熨燙灸的中藥藥袋 本發明涉及砭石熨燙灸中使用的中藥藥袋。
背景技術:
中醫認為,如果人體長期受到風、寒、濕三邪的侵襲,會形成經絡不通、氣滯血瘀的狀態,致使陰陽、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加速了人體的衰老和疾病的發生。因此,對于氣滯血瘀體質以及寒濕阻絡等疾病而言,祛風除濕、行氣活血具有防病和治病的雙重意義。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識越來越強,家庭自我保健逐步深入人心。人們渴望安全有效的自我保健方式,從而能在工作生活之余,方便、快捷、有效地防病治病。市場上流行的艾灸就是其中一種。借助灸火的熱力和藥物作用于腧穴,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和保健目的。但是艾灸的使用必須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針對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艾灸方式。艾灸在施治過程中,容易灼傷患者皮膚,會在身體上留下施灸的疤痕,老百姓使用不是很方便。此外,艾灸釋放出的煙霧,在不便于開窗通風的寒冷季節應用,大量應用影響室內空氣質量。運用砭石治病的醫術稱為砭術,是中醫的六大醫術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沒有藥理知識,每當身體不適時,就抓起火堆旁被烤熱的石頭進行熱敷和刮拭,他們慢慢發現,一些特殊的石頭對于病痛具有療效,于是逐漸總結出中醫醫術的精華之一——砭術。用現代醫學手段檢測,泗濱砭石可以發出對人體有益的遠紅外射線和超聲波脈沖,可以促進微循環,調理新陳代謝。臨床實驗也表明,砭石療法能夠促進經脈穴位的能量代謝水平,人體在接受砭術治療后,加速了通過皮膚的氣體交換和二氧化碳的排泄,有利于機體的行氣活血、疏通經脈,改善了機體的微循環。砭石療法屬于中醫外治法,可分為打擊、出血、潰膿、熨法、按摩等多種方法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艾葉中的化學成分主要有揮發油、黃酮、桉葉烷、三萜類及微量化學元素等,艾葉有著良好的抗菌、抗癌和鎮靜作用。石靈香葉含揮發油0.5% 0.8%。其中主要成分是水楊酸甲酯,具有鎮痛作用。大鉆的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鎮靜和抗炎作用。九節風具有抗菌、抗腫瘤和促進骨折愈合作用。雞血藤具有改善造血系統、抗血栓形成、抗腫瘤、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種藥理作用。伸筋草具有抗炎、鎮痛、調節免疫等作用,可用于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海桐皮含有豐富的活性成分,特別是具有潛在抗腫瘤活性和(或)增強活性的生物堿和黃酮類化合物,具有祛風除濕、舒筋通絡、殺蟲止癢功效,對腫瘤細胞增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蒼術主要有效成分是以β_桉葉醇及茅術醇為代表的揮發油。與蒼術燥濕健脾功效相關的藥理作用為調整胃腸運動功能、抗潰瘍、保肝、抑菌等。羌活的藥理作用包括解熱、抗炎、鎮痛和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川烏的藥理作用包括:抗炎、擴血管、降壓作用,鎮痛、局麻、強心等作用。草烏具有較強的鎮痛作用,臨床常用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把砭石治病與中藥治病療相結合將取得I加I大于2的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砭石熨燙灸的中藥藥袋,以配合中藥砭石熨燙灸采用的砭石熨燙理療的治療方法。該方法是將經酒噴灑的藥袋施用于相應的經絡穴位上,將砭石加熱后放于藥袋之上,利用藥物、砭石、熱能三者的協同作用治療疾病的理療方法。本發明的方案是在棉布袋中裝有石靈香、青九牛、大鉆、九節風、雞血藤、伸筋草、海桐皮、蒼術、羌活、川烏、草烏、桃仁、紅花、艾葉和川椒,各味中藥材的質量配比為:雞血藤15克、伸筋草15克、川椒10克、紅花5克、草烏5克、蒼術10克、桃仁5克、艾葉25克、海桐皮15克、羌活10克、川烏5克、石靈香20克、青九牛15克、大鉆20克、九節風20克。發明藥袋的功效為疏風通絡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其中:
青九牛: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消腫止痛
大鉆:理氣止痛,祛風除濕,散瘀消腫,舒筋活絡
九節風:清熱解毒,活血散瘀,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石靈香: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活血止痛
雞血藤:補血,活血,通絡
伸筋草:祛風散寒,除濕消腫,舒筋活絡
海桐皮:祛風濕,通絡止痛
蒼術:健脾,燥濕,解郁,辟穢
羌活:散寒解肌,祛風化濕,通 痹止痛
川烏:溫經通絡、祛風除濕痹,
草烏;祛風除濕、溫經止痛 桃仁:破血行瘀,潤燥滑腸 紅花:活血通經,去瘀止痛 艾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 川椒: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毒
上方中艾葉辛、苦,溫,歸肝、脾、腎經,具理氣血、逐寒濕之功效,與川烏、草烏和川椒相配可溫經散寒,除濕止痛。發明人用藥過程中強調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故運用石靈香、九節風、紅花、桃仁活血化瘀之藥,以助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在藥方中發明人加進了幾味瑤藥,以提高藥效。瑤醫理論認為,石靈香屬“風打相兼”藥,與九節風相配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活血散瘀,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之功。青九牛、大鉆尤善治風寒濕痹,與羌活同為祛風透骨入節之品,有很好的祛風散寒止痛之效。羌活為治風之常用藥,既可去外風,又可去內風,不但針對風寒,還針對濕邪,能夠散風寒除濕痹,擅長止痛,可使骨中之風、濕邪從肌表而發散,止痛之效顯著。蒼朮善于祛太陰寒濕,與雞血藤相配起到理氣化濕、辟穢去濁的作用。蒼術可協助主藥,起到發散風寒濕邪作用,增強止痛作用;海桐皮能入肝經血分,除風濕,行經絡,直達病所,尤對風寒濕痹證、四肢拘攣、腰膝疼痛效佳。諸藥相伍,全方共奏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之功效。本發明與砭石熨燙療法相配合,規避了艾灸等療法的不足,又提升了中藥加熱后的經皮滲透吸收的理療優勢。其療效特點為:1、療效顯著。祛風散寒、活血化瘀作用較強,對風、寒、濕導致的痹癥及多種骨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具有明顯的減輕或消除疼痛的作用。
2、安全可靠。上述藥材外用透皮吸收,保證用藥安全。3、改善機體亞健康狀態。對于各種原因引起的疲勞、乏力及周身酸痛等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4、可作為中風偏癱等疾病康復階段的輔助療法之一。中藥砭石熨燙灸屬于家庭保健領域,是天然藥物與理療相結合的防病治病方法,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目的一種全新外治方法。因其具有簡、便、驗、廉等特點,故既可以滿足家庭防病治病和自我保健方面的需要,也可以在養生保健機構、醫療機構、特別是社區等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廣泛應用,具有較好的醫療保健價值和市場推廣前景。
具體實施例方式將前述藥物用機械刀具絞碎,放于密實的棉布袋中,布袋大小可以根據病變部位不同酌情確定。使用時用60度左右的白酒噴灑于袋上,使藥袋呈濕潤狀態,把藥袋放置于相應的穴位(或阿是穴)處;把砭石加熱2分鐘,至砭石表面溫度達60-80攝氏度左右,再將砭石放于藥袋之上進行施治,一般30分鐘即可。每日熨燙灸1-2次,根據疾病的不同程度決定使用的療程。中藥砭石熨燙灸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功效,可用于治病保健及病后康復等過程之中。中藥砭石熨燙灸施于穴位,其紅外輻射具有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過經絡系統,更好地將藥力和能量傳送至病灶及全身,從而起到治療、保健和康復作用。中藥砭石熨燙灸還可用于治療內、外、婦、兒科等疾病,尤其對肩周炎、頸、腰椎病、乳腺病、前列腺病、盆腔炎、等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特別是對疼痛性疾病療效顯著。其次,中藥砭石熨燙灸具有較好的養生保健和病后康復作用,對緩解疲勞、預防器質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很好的效果。由于中藥砭石熨燙灸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簡單、好學易懂、價格低廉、安全可靠、施灸時舒適、無任何痛苦、熱力溫和持久、不會燒灼皮膚產生疤痕、不污染環境等優點,適用于社會各層次人群,特別適合中老年人應用。經過臨床部分人群的使用,療效顯著。例如:某男,52歲,使用中藥砭石熨燙灸兩周,前列腺炎明顯好轉。某女,伊春人,月經疼痛難忍,使用中藥砭石熨燙灸五天,病癥消失。張某:男,53歲,風濕多年,在秋冬季節經常腰腿疼痛,久病不愈,臨床使用過治療風濕的藥物和外用膏藥,時好時壞。在使用中藥做成的藥袋,加上砭石熨燙灸十天時,疼痛明顯減輕,連續使用一個月后,骨關節活動靈活,不再疼痛。李燕,女,60歲,肩周炎多年,疼痛時不能抬起胳膊,無法操持家務,很痛苦。在使用中藥砭石熨燙灸5天后,疼痛明顯減輕,堅持治療三周,肩部不再有疼痛感,活動自如。王建,女,38歲,痛經,每次月經期都要服用止疼藥,否則不能正常工作。在使用本藥袋,加上砭石熨燙灸三天后,疼痛明顯減輕,連續使用中藥砭石熨燙灸治療,兩個月不再痛經。本說明書末尾的表2還提供了一些實際的治療病例。下面提供一個藥效對比試驗,來驗證本發明的效果:
1.試驗
1.1選取樣本
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選取哈爾濱市香坊區的三個社區患有肩周炎患者共60例。診斷標準:均符合肩周炎臨床診斷標準: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多為慢性發病;肩周 疼痛,以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病程較重者出現肩部肌肉萎縮,肩前、后、外側均有壓痛,外展功能受限明顯,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x線檢查多為陰性,病久者可見骨質疏松。排除標準:局部有傷口或感染;合并肩關節骨折、脫位,重要神經血管損傷者;合并頸椎病等其它重大疾病者;其他原因引起肩關節疼痛者;體質過敏者;嚴重心、肺、腎功能異常者。按照簡單隨機數字表法,根據入選患者的就診時間順序,隨機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實驗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48-69歲,平均年齡55.2±3.8歲;對照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47-66歲,平均54.8±4.5歲。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均無顯著性意義,具有可比性。
1.2驗證方法
將肩周炎患者篩選合格后,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測定治療前患者的患側癥狀、體征積分,治療組患者采用藥袋砭石熨燙療法,對照組患者采用不加藥袋的砭石熨燙療法。進入兩個實驗組患者均停服其他中西醫治療肩周炎藥物。患者分別應用上述兩種療法,治療2個療程后,測定各組患者患側的癥狀、體征積分并進行療效比較。(I)藥袋砭石熨燙灸:將所述藥材按配比絞碎,放于密實的棉布袋中,用60度左右的白酒噴灑于袋上,并將砭石加熱1-2分鐘,將藥袋置于肩部穴位上:肩齲、肩前、肩貞、阿是穴,再將砭石放于藥袋之上,熨燙30 min, I次/d,15 d為I個療程。(2)砭石熨燙療法:對照組肩周炎患者給予砭石熨燙療法。取一棉布袋,將布袋置于肩部穴位上:肩齲、肩前、肩貞、阿是穴,將砭石加熱1-2分鐘,再將砭石放于布袋之上,熨燙30 min即可,I次/d, 15d為I個療程。1.3主要觀察指標
由專人觀察,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體征積分分級評定。采用Constant-Murley肩功能評定標準量表進行評定,評定內容包括疼痛、肩關節活動范圍、日常生活活動、關節活動度、肌力4項,共100分。療效判定標準,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X 100 %,使用較為常用的3分制原則:顯效> 66%,有效彡33%,無效〈33%。1.4統計學分析
療效評價用卡方檢驗,兩組間比較t檢驗,組間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結果
2.1病例數量分析
病例60例,全部進入結果分析,中途無中斷治療的病例。2.2治療前后癥狀、體征量化總積分比較
兩組肩周炎患者經治療后,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Ρ〈0.05),見表 I。表I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量化總積分比較((元土S個)
權利要求
1.用于砭石熨燙灸的中藥藥袋,其特征在于在棉布袋中裝有石靈香、青九牛、大鉆、九節風、雞血藤、伸筋草、海桐皮、蒼術、羌活、川烏、草烏、桃仁、紅花、艾葉和川椒,各味中藥材的質量配比為:雞血藤15克、伸筋草15克、川椒10克、紅花5克、草烏5克、蒼術10克、桃仁5克、艾葉25克、海桐皮15克、羌活10克、川烏5克、石靈香20克、青九牛15克、大鉆20克、九節風20克。
全文摘要
用于砭石熨燙灸的中藥藥袋,本發明涉及砭石熨燙灸中使用的中藥藥袋。用來配合中藥砭石熨燙灸采用的砭石發熱、中藥理療的治療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棉布袋中裝有石靈香、青九牛、大鉆、九節風、雞血藤、伸筋草、海桐皮、蒼術、羌活、川烏、草烏、桃仁、紅花、艾葉和川椒,各味中藥材的質量配比為雞血藤15克、伸筋草15克、川椒10克、紅花5克、 草烏5克、蒼術10克、 桃仁5克、 艾葉25克、海桐皮15克、羌活10克、川烏5克 、石靈香20克、青九牛15克、大鉆20克、九節風20克。能滿足家庭內的防病治病和自我保健的需要。
文檔編號A61P29/00GK103191247SQ201310152190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28日
發明者王曉杰, 朱肖菊, 王宇 申請人:王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