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發明是有關于一種翻身移位機,特別是有關于一種作為看護與復健等用途的醫療輔助器材。
背景技術:在邁入高齡化的年代,許多中風病人、植物人或長期臥床的人士,身體往往會因缺乏活動而快速退化,或者是缺乏翻身而導致褥瘡的發生,因此必須依靠看護人員以及贍養設備進行日常照料。長期照料臥床病人是件疲憊繁重的工作,為了提升臥床病人的照顧能力,并減輕看護人員的勞力負擔,亟需具備便利省力的看護復健器材。目前市面上用以照料臥床病人的看護復健器材約有:1.翻身床:具有專供臥床病人翻身的單一用途。2.氣墊床:具有專供臥床病人改變身體壓力點,避免褥瘡的單一用途。3.電動移位機:具有專供臥床病人搬動移位、量體重的用途。4.吸痰機:具有專供臥床病人吸除嘴鼻、喉嚨、淺部氣管痰液…等的單一用途。5.床上洗頭機:具有專供臥床病人于床上清洗頭發的單一用途6.浴室洗澡機:具有人力搬運病人至浴室洗澡的單一用途。7.手腳復健機:具有專供中風病人手腳復健的單一用途。8.量體重架:具有專供病人吊起量體重的單一用途。9.復健走路機:具有專供中風病人復健走路的單一用途。10.本案發明人前創作的多功能翻身裝置(即中國臺灣地區新型公告號第387249號專利;美國發明第6,321,398B1號專利):(1)上述前專利若以橫向面對病床,僅設計縱向(身體左右側)翻轉桿,并無橫向翻轉(身體頭腳側)桿切換選用,對于需橫向翻轉的功能(例如,以坐姿吊坐輪椅、橫向翻轉抬高臀部、胸部…等)操作無法行使。(2)上述前專利的升降架以上方公殼被套進下方母殼以進行上下移動。由于母殼具有基本長度,因此其升降范圍偏高,進而導致升降行程因而受限,未能切合實際需求。(3)上述前專利使用內設折板的吊網勾接吊繩行使翻身,然而折板具有增加成本、笨重、妨礙、不易折迭及清洗不便的缺點。11.具有移位功能的輔助翻身機(中國臺灣地區新型公告號第M416461號專利):該專利的升降機構及翻轉裝置與本專利結構不同。綜合上述各類供中風病人、植物人或長期臥床的人士使用的看護器材,雖然皆具有各自的功能,但并無照料病人整合一機多用途的便利性。除了購買費用較高,還占用空間,并未能滿足居家病人復健及看護的整體性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為解決習知技術的問題,本發明的一技術樣態是一種翻身移位機。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翻身移位機包含底座、升降機構、延長臂、懸臂梁以及翻轉驅動裝置。升降機構包含升降柱以及升降驅動裝置。升降柱固定于底座上。升降驅動裝置固定至升降柱。延長臂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升降驅動裝置操作性連接第一端,用以驅動延長臂沿著升降柱上下移動。懸臂梁連接第二端,并延伸遠離升降柱。翻轉驅動裝置包含馬達減速機、回轉軸以及兩翻轉桿。馬達減速機樞接至懸臂梁。回轉軸連接馬達減速機,并可受馬達減速機驅動而相對馬達減速機轉動。兩翻轉桿分別固定于回轉軸的兩端,并隨回轉軸相對馬達減速機翻轉。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的翻身移位機包含底座、升降機構、延長臂、懸臂梁、翻轉驅動裝置以及床形襯墊。升降機構固定于底座上。延長臂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一端操作性連接升降機構。懸臂梁連接第二端,并延伸遠離升降柱。翻轉驅動裝置包含馬達減速機、回轉軸以及兩翻轉桿。馬達減速機樞接至懸臂梁。回轉軸連接馬達減速機,并可受馬達減速機驅動而相對馬達減速機轉動。兩翻轉桿分別固定于回轉軸的兩端,并隨回轉軸相對馬達減速機翻轉。床形襯墊包含母墊以及頭墊。頭墊連接至母墊的邊緣。母墊與頭墊包含復數組襯墊吊耳。每一組襯墊吊耳分別對稱地設置于母墊或頭墊的兩側。每一組襯墊吊耳可被選擇以藉由至少一吊繩吊掛至翻轉桿。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方式的翻身移位機包含底座、升降機構、延長臂、懸臂梁、翻轉驅動裝置、框形組合架以及洗澡槽。升降機構固定于底座上。延長臂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一端操作性連接升降機構。懸臂梁連接第二端,并延伸遠離升降柱。翻轉驅動裝置包含馬達減速機、回轉軸以及兩翻轉桿。馬達減速機樞接至懸臂梁。回轉軸連接馬達減速機,并可受馬達減速機驅動而相對馬達減速機轉動。兩翻轉桿分別固定于回轉軸的兩端,并隨回轉軸相對馬達減速機翻轉。框形組合架包含復數個固定柱以及復數個框架吊耳。框架吊耳藉由至少一吊繩吊掛至翻轉桿。洗澡槽包含復數個固定帶。每一固定帶固定至對應的固定柱。綜上所述,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主要是為了達到整體性照料中風病人、植物人或長期臥床人士的目的。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主要包含可拆解組合的底座、升降機構、延長臂、懸臂梁以及翻轉驅動裝置。并且特別來說,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可藉由翻轉驅動裝置所包含的回轉軸與翻轉桿達到縱向(身體左右側)翻轉功能以及橫向(身體頭腳側)翻轉功能的切換選用。并且,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除了可搭配上述床形襯墊與吊繩(含各功能吊繩)使用外,還可因應不同用途而搭配吊勾(含翻轉桿吊勾、吊繩吊勾)、拉把、抬腿板、臀部清洗盤、頭發清洗盤、床上洗澡槽、沖洗用具、框形組合架、背心吊帶、…等配件一起使用。經由專業醫師的指導并安全適當地操作之下,可達成下述目的:1.可供病人于床上行使交互翻身運動或定時變換病人側躺姿勢(亦即,改變壓力點),避免生褥瘡。2.可吊高床上病人,以方便移位、更換床單或置入其它配件。3.可于病床上幫助病人清洗頭發。4.可于病床上幫助病人洗澡。5.可于病床上幫助病人清理排泄物、沖洗臀部及換尿布。6.可獨自操作,且床形襯墊可隨處留置,使病人平穩吊坐輪椅或吊回病床。7.可幫助病人拍背排出下肺部深處積痰至鼻口處,再以抽痰機抽除。8.可于病床上重復抬高放低病人腿部作復健。9.可于病床上幫助病人抓住拉把同步拉放病人兩側手臂或交替拉放單側手臂作復健。10.可于病床上幫助病人行使上半身坐起、躺下或于床邊行使站立、坐下等復健動作。此外,于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升降機構進一步包含插接座以及升降座。插接座用以供延長臂的第一端插接。升降驅動裝置連接插接座,用以驅動插接座帶動延長臂相對升降柱上下移動。升降座套設于升降柱外,并與插接座相互固定,進而隨著插接座沿著升降柱上下移動。升降柱穿出升降座的兩端。實施本發明產生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是以中空狀的升降座套設于升降柱之外,使得升降座可于升降柱的兩端之間上下移動。相較于上述前專利的升降架以上方公殼被套進下方母殼以進行上下移動的方式,本發明所提出的升降座與升降柱的搭配組合,可有效增加升降范圍(亦即,增加升降行程),因此更能切合實際需求。附圖說明圖1A為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翻身移位機的立體組合圖。圖1B為繪示圖1A中的翻身移位機的局部分解圖。圖1C為繪示圖1A中的翻身移位機的局部分解圖。圖2A為繪示圖1A中的底座的上視示意圖。圖2B為繪示圖1A中的底座的正視示意圖。圖3A為繪示圖1A中的翻身移位機的側視示意圖。圖3B為繪示圖3A中的翻轉驅動裝置的局部透視示意圖。圖4A為繪示可搭配圖1A中的翻身移位機使用的床形襯墊的示意圖。圖4B為繪示可搭配圖1A中的翻身移位機使用的背心吊帶的示意圖。圖5A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搭配床形襯墊進行床上翻身動作的示意圖。圖5B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搭配床形襯墊進行床上吊高懸空的示意圖。圖6A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搭配頭部清洗盤進行進行床上清洗頭發的示意圖。圖6B為繪示圖6A中的頭部清洗盤的示意圖。圖6C為繪示可搭配圖6A中的頭部清洗盤使用的沖洗用具的示意圖。圖7A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搭配洗澡槽進行進行床上洗澡的示意圖。圖7B為繪示圖7A中的洗澡槽的示意圖。圖7C為繪示可搭配圖7A中的洗澡槽使用的框形組合架的示意圖。圖7D為繪示圖7C中的長型支架的側面示意圖。圖8A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搭配抬腿板與臀部清洗盤進行進行床上臀部清洗的示意圖。圖8B為繪示圖8A中的抬腿板的示意圖。圖8C為繪示圖8A中的臀部清洗盤的示意圖。圖9A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搭配床形襯墊進行吊坐輪椅的側面示意圖。圖9B為繪示圖9A中的翻身移位機搭配床形襯墊進行吊坐輪椅的正面示意圖。圖10A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搭配框形組合架進行幫助排痰的側面示意圖。圖10B為繪示圖10A中的翻身移位機搭配框形組合架進行幫助排痰的局部正面示意圖。圖11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搭配抬腿板進行床上腳部復健的側面示意圖。圖12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搭配拉把進行床上手部復健的側面示意圖。圖13A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搭配床形襯墊進行床上坐起躺下復健的側面示意圖。圖13B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搭配背心吊帶進行床上起立坐下復健的側面示意圖。【圖號對照說明】1:翻身移位機10:底座100:底座箱102:底座橫梁104:底輪106:橫梁撐開機構106a:腳踏板108:腳踏開關12:升降機構120:升降柱120a:聯結板122:升降驅動裝置122a:馬達減速機122b:卷動器122c:升降纜122d:定滑輪124:插接座124a:提把126:升降座126a:滾輪128:手推架14:延長臂14a:第一端14b:第二端16:懸臂梁18:翻轉驅動裝置180:馬達減速機180a:電動馬達180b:蝸桿180c:蝸輪182:回轉軸184:翻轉桿184a:吊勾186:螺栓軸188:轉向固定栓2:床形襯墊20a:母墊20b:頭墊200:加強帶202:襯墊吊耳22:吊繩30:頭部清洗盤32:沖洗用具320:小推車322:儲水槽324:控溫熱水器326:水泵328:出水管330:廢水收集桶332:泄水管40:洗澡槽400:固定帶42:框形組合架420:長型支架420a:固定柱422:短型支架422a:伸縮套管424:彎接頭424a:框架吊耳426:帆布428:收納袋50:抬腿板500:抬腿板吊耳502:大腿分隔柱52:臀部清洗盤60:拉把70:背心吊帶72:長形襯墊74:胸部吊帶76:臀部吊帶78:公母帶扣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發明的結構特征及所達成的功效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特用較佳的實施例及配合詳細的說明,說明如下:請參照圖1A、圖1B以及圖1C。圖1A為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翻身移位機1的立體組合圖。圖1B為繪示圖1A中的翻身移位機1的局部分解圖。圖1C為繪示圖1A中的翻身移位機1的局部分解圖。如圖1A與圖1B所示,于本實施例中,翻身移位機1包含底座10、升降機構12、延長臂14、懸臂梁16以及翻轉驅動裝置18。翻身移位機1的底座10包含底座箱100、底座橫梁102、底輪104、橫梁撐開機構106、腳踏板106a以及腳踏開關108。底座10的底座橫梁102分別設置于底座箱100的兩側。底座10的底輪104設置于底座橫梁102的前后,并可選擇性地被鎖住。翻身移位機1的升降機構12包含升降柱120、升降驅動裝置122、插接座124、升降座126以及手推架128。升降機構12的升降柱120底端包含聯結板120a,因此升降柱120可藉由聯結板120a鎖接于底座10的底座箱100上。升降機構12的升降驅動裝置122固定至升降柱120。升降機構12的升降驅動裝置122包含升降馬達減速機122a、卷動器122b、升降纜122c以及定滑輪122d。升降驅動裝置122的馬達減速機122a與卷動器122b皆設置于升降柱120的聯結板120a之下。升降驅動裝置122的定滑輪122d設置于升降柱120的頂部。升降驅動裝置122的升降纜122c連接卷動器122b,由升降柱120的底部穿入升降柱120中,并導入升降柱120頂部的定滑輪122d而穿出。升降機構12的插接座124具有提把124a。升降驅動裝置122的升降纜122c穿接插接座124的提把124a。然而本發明并不以此為限,上述的升降纜122c還可替換為升降帶或升降鏈條…等類似組件。升降機構12的升降座126套設于升降柱120外,并且升降柱120穿出升降座126的兩端。進一步來說,升降機構12的升降座126包含有滾輪126a,而升降柱120夾持于滾輪126a之間。并且,升降機構12的升降座126與插接座124相互固定。升降機構12的手推架128固定至升降座126,且手推架128的兩端朝向插接座124的方向彎折。翻身移位機1的延長臂14具有第一端14a與第二端14b。升降機構12的插接座124用以供延長臂14的第一端14a插接。翻身移位機1的懸臂梁16連接延長臂14的第二端14b,并延伸遠離升降機構12的升降柱120。如圖1B與圖1C所示,于本實施例中,翻身移位機1的翻轉驅動裝置18包含馬達減速機180、回轉軸182、翻轉桿184、螺栓軸186以及轉向固定栓188。翻轉驅動裝置18的螺栓軸186穿設翻身移位機1的懸臂梁16。翻轉驅動裝置18的馬達減速機180經由螺栓軸186而與懸臂梁16樞接。于本實施例中,翻轉驅動裝置18的螺栓軸186的軸向大體上與延伸臂以及升降機構12的升降柱120平行。翻轉驅動裝置18的回轉軸182連接并穿過馬達減速機180,并且回轉軸182的軸向大體上與螺栓軸186的軸向垂直。翻轉驅動裝置18的兩翻轉桿184分別固定于回轉軸182的兩端,并且每一翻轉桿184的軸向大體上與回轉軸182的軸向垂直。換句話說,不僅翻轉驅動裝置18的馬達減速機180、回轉軸182與翻轉桿184可一起沿著螺栓軸186的軸向相對懸臂梁16水平轉動,回轉軸182與翻轉桿184還可一起沿著回轉軸182的軸向相對馬達減速機180垂直地轉動。另外,翻轉驅動裝置18的轉向固定栓188穿設懸臂梁16。因此,在馬達減速機180沿著螺栓軸186的軸向相對懸臂梁16水平轉動至所需角度之后,轉向固定栓188可用來固定馬達減速機180相對懸臂梁16的轉動角度。請參照圖2A以及圖2B。圖2A為繪示圖1A中的底座10的上視示意圖。圖2B為繪示圖1A中的底座10的正視示意圖。如圖2A與圖2B所示,于本實施例中,翻身移位機1的底座10兩側的底座橫梁102可藉由腳踩橫梁撐開機構106的左右腳踏板106a而達到調整底座橫梁102的開合度的功能。底座10的底座箱100上鎖接升降柱120的聯結板120a。因此,升降柱120的聯結板120a與鎖接至聯結板120a的升降驅動裝置122的馬達減速機122a與卷動器122b分別位于底座箱100的上側與下側。請參照圖3A以及圖3B。圖3A為繪示圖1A中的翻身移位機1的側視示意圖。圖3B為繪示圖3A中的翻轉驅動裝置18的局部透視示意圖。如圖3A與圖3B所示,于本實施例中,翻身移位機1可藉由位于底座10的底座箱100下方的馬達減速機122a經過減速后轉動卷動器122b卷動升降纜122c,使得升降纜122c經由位于升降柱120頂部的定滑輪122d拉升或垂降插接座124上已穿接的提把124a,進而帶動升降座126以其滾輪126a隨著插接座124一起依附升降柱120而上下移動,而插接于插接座124的延長臂14亦同時隨著插接座124相對升降柱120上二下移動。因此,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1即可達到調整懸臂梁16的高低位置。另外,于本實施例中,翻轉驅動裝置18的馬達減速機180包含電動馬達180a、蝸桿180b以及蝸輪180c。翻轉驅動裝置18的馬達減速機180可藉由電動馬達180a轉動蝸桿180b帶動蝸輪180c,進而驅動回轉軸182相對馬達減速機180轉動。由于翻轉驅動裝置18可調長短側的兩翻轉桿184分別固定于回轉軸182的兩端,因此兩翻轉桿184會隨回轉軸182一起相對馬達減速機180翻轉。然而,馬達減速機180用以轉動回轉軸182的傳動方式并不以本實施例為限。另外,如圖1A與圖3A所示,于本實施例中,底座10的腳踏開關108設置于底座橫梁102上,并可致動升降機構12而操作懸臂梁16上下移動,但本發明并不以此為限。于另一實施例中,亦可藉由額外的手動控制器致動升降機構12而操作懸臂梁16上下移動。請參照圖4A。圖4A為繪示可搭配圖1A中的翻身移位機1使用的床形襯墊2的示意圖。如圖1A與圖4A所示,于本實施例中,可搭配翻身移位機1使用的床形襯墊2包含母墊20a以及頭墊20b。床形襯墊2的頭墊20b連接至母墊20a的邊緣。床形襯墊2的母墊20a與頭墊20b包含復數組襯墊吊耳202。床形襯墊2的每一組襯墊吊耳202分別對稱地設置于母墊20a或頭墊20b的兩側。并且,床形襯墊2的每一組襯墊吊耳202可被選擇以藉由至少一吊繩22吊掛至翻轉桿184。另外,翻轉驅動裝置18的的翻轉桿184包含復數個吊勾184a。床形襯墊2的每一組襯墊吊耳202可被選擇以藉由吊繩22吊掛至翻轉桿184的任一吊勾184a。于本實施例中,頭墊20b兩側對稱地設置第A組襯墊吊耳202,在藉由吊繩22吊掛至翻轉桿184之后,即可用以支撐病人的頭部;母墊20a兩側對稱地設置第B組襯墊吊耳202、第C組襯墊吊耳202、第D組襯墊吊耳202、第E組襯墊吊耳202以及第F組襯墊吊耳202,在藉由吊繩22吊掛至翻轉桿184之后,即可分別用以支撐病人的肩部、胸部、腰部、臀部以及鼠蹊部。床形襯墊2的母墊20a與頭墊20b皆由復數個加強帶200縫制結合而成。并且,上述各組襯墊吊耳202皆設置于加強帶200上。特別來說,床形襯墊2的母墊20a與頭墊20b所包含的加強帶200皆設置于外圍。而由于母墊20a的面積較大,因此母墊20a還進一步包含橫向的加強帶200。另外,若床形襯墊2的頭墊20b不使用時,可折迭至母墊20a的背部并黏貼固定。請參照圖4B。圖4B為繪示可搭配圖1A中的翻身移位機1使用的背心吊帶70的示意圖。如圖4B所示,于本實施例中,背心吊帶70包含長形襯墊72、胸部吊帶74、臀部吊帶76以及復數組公母帶扣78。背心吊帶70的胸部吊帶74、臀部吊帶76以及公母帶扣78縫制于長形襯墊72的外圍上下,可用于保護病人復健時吊撐身體。請參照圖5A。圖5A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1搭配床形襯墊2進行床上翻身動作的示意圖。如圖4A與圖5A所示,于本實施例中,當翻身移位機1的懸臂梁16停在適當高度時,且翻轉驅動裝置18的翻轉桿184上的吊勾184a藉由吊繩22接好圖4A中所示的床形襯墊2之后,即可藉由馬達減速機180驅動回轉軸182與翻轉桿184的翻轉動作,使吊繩22于同一時間拉升床形襯墊2的一側,并垂降床形襯墊2的另一側。若翻轉桿184上的吊勾184a同時藉由吊繩22勾住母墊20a上的第B組襯墊吊耳202、第C組襯墊吊耳202、第D組襯墊吊耳202以及第E組襯墊吊耳202并進行翻轉,則母墊20a即可供病人于床上行使全身翻轉的動作,進而使病人身上的壓力點改變以避免褥瘡的發生。若翻轉桿184上的吊勾184a僅藉由吊繩22單獨勾住母墊20a上的第A組襯墊吊耳202,即可對病人進行扭頭的身體局部動作;若翻轉桿184上的吊勾184a僅藉由吊繩22單獨勾住母墊20a上的第B組襯墊吊耳202與第C組襯墊吊耳202、第C組襯墊吊耳202與第D組襯墊吊耳202或第D組襯墊吊耳202與第E組襯墊吊耳202,即可分別對病人進行扭胸、扭腰與扭臀等身體局部動作。請參照圖5B。圖5B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1搭配床形襯墊2進行床上吊高懸空的示意圖。如圖4A與圖5A所示,于本實施例中,若翻轉桿184上的吊勾184a同時藉由吊繩22勾住母墊20a上的第A組襯墊吊耳202、第C組襯墊吊耳202、第D組襯墊吊耳202以及第E組襯墊吊耳202,則翻身移位機1可藉由調控懸臂梁16的高低位移對床形襯墊2的母墊20a與頭墊20b進行拉升或垂降,進而可將病人全身吊高懸空,方便病人于床上調整位置、更換床單等行為。若翻轉桿184上的吊勾184a僅藉由吊繩22單獨勾住母墊20a上的第A組襯墊吊耳202、第B組襯墊吊耳202與第C組襯墊吊耳202、第C組襯墊吊耳202與第D組襯墊吊耳202或第D組襯墊吊耳202與第E組襯墊吊耳202,則翻身移位機1可藉由調控懸臂梁16的高低位移對床形襯墊2的母墊20a與頭墊20b的特定部位進行拉升或垂降,進而可對病人進行抬頭、抬胸、抬腰以及抬臀等身體局部伸展動作。請參照圖6A、圖6B以及圖6C。圖6A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1搭配頭部清洗盤30進行進行床上清洗頭發的示意圖。圖6B為繪示圖6A中的頭部清洗盤30的示意圖。圖6C為繪示可搭配圖6A中的頭部清洗盤30使用的沖洗用具32的示意圖。如圖6A、圖6B與圖6C所示,于本實施例中,當翻身移位機1的懸臂梁16停在適當高度時,且翻轉驅動裝置18的翻轉桿184上的吊勾184a藉由吊繩22接好圖4A所示的床形襯墊2的第B組襯墊吊耳202之后,即可藉由馬達減速機180驅動回轉軸182與翻轉桿184的翻轉動作,使吊繩22拉升局部母墊20a而抬高病人的肩部并將病人的頭部置于圖6B中所示的頭部清洗盤30上。圖6C中所示的沖洗用具32包含小推車320、儲水槽322、控溫熱水器324、水泵326、出水管328、廢水收集桶330以及泄水管332。其中,沖洗用具32的儲水槽322與廢水收集桶330設置于小推車320上。沖洗用具32的控溫熱水器324與水泵326設置于儲水槽322上。沖洗用具32的控溫熱水器324用以調控儲水槽322中的水溫,而水泵326可將儲水槽322中的水經由出水管328導引至頭部清洗盤30。清洗完病人頭發的廢水即可由頭部清洗盤30經由沖洗用具32的泄水管332導引至廢水收集桶330中收集。藉此,沖洗用具32即可搭配頭部清洗盤30使用以于病床上幫助病人清洗頭發。請參照如圖7A、圖7B、圖7C以及圖7D。圖7A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1搭配洗澡槽40進行進行床上洗澡的示意圖。圖7B為繪示圖7A中的洗澡槽40的示意圖。圖7C為繪示可搭配圖7A中的洗澡槽40使用的框形組合架42的示意圖。圖7D為繪示圖7C中的長型支架420的側面示意圖。如圖7A與圖7B所示,于本實施例中,若翻轉桿184上的吊勾184a同時藉由吊繩22勾住母墊20a上的第A組襯墊吊耳202、第C組襯墊吊耳202、第D組襯墊吊耳202以及第E組襯墊吊耳202,則翻身移位機1可藉由調控懸臂梁16的高低位移對床形襯墊2進行拉升而將病人置于圖7B中所示的洗澡槽40內。如圖7B、圖7C與圖7D所示,洗澡槽40由尼龍或相似的不透水材質所縫制而成的長方型澡盆。洗澡槽40兩側的前、中、后段的上、下處皆包含固定帶400。框形組合架42包含長型支架420、短型支架422、彎接頭424、帆布426以及收納袋428。框形組合架42由兩支并排的短型支架422與兩支并排的長型支架420,并以彎接頭424鎖接于任兩相鄰的短型支架422與長型支架420之間而組成。換句話說,每一彎接頭424的兩端分別用以鎖接長型支架420其中的一與短型支架422其中的一,藉以形成封閉的框形外觀。框形組合架42的帆布426連接并展開于兩長型支架420之間。框形組合架42的每一短型支架422包含伸縮套管422b以及兩桿體422a。短型支架422的兩桿體422a分別鎖接于伸縮套管422b的兩端,并可藉由鎖入伸縮套管422b而調整短型支架422整體的長度。框形組合架42的收納袋428可連接長型支架420。藉此,當短型支架422由彎接頭424拆下且長度縮短之后,即可收納于收納袋428,進而使得框形組合架42便于拆卸收納。另外,框形組合架42的每一長型支架420于前、中、后段設置固定柱420a。固定柱420a可相對長型支架420收折。洗澡槽40兩側的固定帶400即可固定至長型支架420上相對應的固定柱420a。框形組合架42的彎接頭424上包含框架吊耳424a。藉此,洗澡槽40可藉由彎接頭424的框架吊耳424a抬高框形組合架42而達到容易排水的功效,再搭配圖6C中所示的沖洗用具32,即可于病床上的洗澡槽40內幫助病人洗澡。請參照圖8A、圖8B以及圖8C。圖8A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1搭配抬腿板50與臀部清洗盤52進行床上臀部清洗的示意圖。圖8B為繪示圖8A中的抬腿板50的示意圖。圖8C為繪示圖8A中的臀部清洗盤52的示意圖。如圖8A、圖8B與圖8C所示,于本實施例中,抬腿板50包含抬腿板吊耳500以及大腿分隔柱502。當翻身移位機1的懸臂梁16停在適當高度時,且翻轉驅動裝置18的翻轉桿184上的吊勾184a藉由吊繩22接好圖8B中所示的抬腿板50的抬腿板吊耳500之后,即可藉由馬達減速機180驅動回轉軸182與翻轉桿184的翻轉動作,使吊繩22拉升抬腿板50吊起病人的大腿而抬高病人的臀部,并將病人的臀部置于圖8C中所示的臀部清洗盤52上,即可于病床上幫助病人清理排泄物及換尿布。請參照圖9A以及圖9B。圖9A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1搭配床形襯墊2進行吊坐輪椅的側面示意圖。圖9B為繪示圖9A中的翻身移位機1搭配床形襯墊2進行吊坐輪椅的正面示意圖。如圖9A與圖9B所示,于本實施例中,在翻轉驅動裝置18的翻轉桿184一端的吊勾184a藉由吊繩22接好圖4A中所示的床形襯墊2的第A組襯墊吊耳202與第B組襯墊吊耳202,且翻轉桿184另一端的另一吊勾184a藉由另一吊繩22接好床形襯墊2的第E組襯墊吊耳202與第F組襯墊吊耳202之后,即可藉由馬達減速機180驅動回轉軸182與翻轉桿184的翻轉動作以及調控懸臂梁16的高低位置吊起床形襯墊2而使病人以坐姿移動至床外對準空輪椅上方。看護者可腳踩底座10的腳踏開關108致動升降機構12并手扶病人而操作懸臂梁16上下移動,進而達到獨自操作使床形襯墊2隨處留置的功效,即可幫助病人平穩地坐落輪椅或吊回病床。請參照圖10A以及圖10B。圖10A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1搭配框形組合架42進行幫助排痰的側面示意圖。圖10B為繪示圖10A中的翻身移位機1搭配框形組合架42進行幫助排痰的局部正面示意圖。如圖10A與圖10B所示,于本實施例中,當翻身移位機1的懸臂梁16停在適當高度且圖7C中所示的框形組合架42置于病人下方時(病人可翻成左或右側躺姿勢),翻轉驅動裝置18的翻轉桿184上的吊勾184a可藉由吊繩22接好框形組合架42的框架吊耳424a之后,即可藉由馬達減速機180驅動回轉軸182與翻轉桿184的翻轉動作,使吊繩22拉升框形組合架42至適當角度而使病人呈頭低腳高的引流姿勢,進而可幫助病人拍背排出下肺部深處積痰至口腔處,再以抽痰機抽除。請參照圖11。圖11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1搭配抬腿板50進行床上腳部復健的側面示意圖。如圖11所示,于本實施例中,當翻身移位機1的懸臂梁16停在適當高度時,且翻轉驅動裝置18的翻轉桿184上的吊勾184a藉由吊繩22接好圖8B中所示的抬腿板50的抬腿板吊耳500之后,即可藉由馬達減速機180驅動回轉軸182與翻轉桿184的翻轉動作,使吊繩22拉升置于病人小腿底下的抬腿板50,進而可重復拉升或垂降病人的腿部以進行復健。請參照圖12。圖12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1搭配拉把60進行床上手部復健的側面示意圖。如圖12所示,于本實施例中,當翻身移位機1的懸臂梁16停在適當高度時,且翻轉驅動裝置18的翻轉桿184兩端上的兩吊勾184a各別藉由吊繩22接好兩拉把60之后,即可藉由馬達減速機180驅動回轉軸182與翻轉桿184的翻轉動作,使吊繩22交互拉升與垂降兩拉把60,進而可幫助病人的手臂以進行交替拉放復健。請參照圖13A以及圖13B。圖13A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1搭配床形襯墊2進行床上坐起躺下復健的側面示意圖。圖13B為繪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1搭配背心吊帶70進行床上起立坐下復健的側面示意圖。如圖13A所示,于本實施例中,當翻身移位機1的懸臂梁16停在適當高度時,且翻轉驅動裝置18的兩翻轉桿184以同一端的吊勾184a分別藉由吊繩22接好圖4A中所示的母墊20a的第B組襯墊吊耳202與圖12中所示的拉把60之后,即可藉由馬達減速機180驅動回轉軸182與翻轉桿184的翻轉動作,使吊繩22同時拉升母墊20a的第B組襯墊吊耳202與拉把60,進而可幫助病人進行上半身起身、躺下等復健動作。如圖13B所示,于本實施例中,當翻身移位機1的懸臂梁16停在適當高度時,且翻轉驅動裝置18的兩翻轉桿184以同一端的吊勾184a分別藉由背心吊帶70的胸部吊帶74與吊繩22接好圖4B中所示的背心吊帶70與圖12中所示的拉把60之后,即可藉由馬達減速機180驅動回轉軸182與翻轉桿184的翻轉動作,使吊繩22同時拉升背心吊帶70與拉把60,進而可幫助病人進行站立、坐下等復健動作。由以上對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的詳述,可以明顯地看出,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主要包含可拆解組合的底座、升降機構、延長臂、懸臂梁以及翻轉驅動裝置。并且特別來說,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可藉由翻轉驅動裝置所包含的回轉軸與翻轉桿達到縱向(身體左右側)翻轉功能以及橫向(身體頭腳側)翻轉功能的切換選用。并且,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除了可搭配上述床形襯墊與吊繩(含各功能吊繩)使用外,還可因應不同用途而搭配吊勾(含翻轉桿吊勾、吊繩吊勾)、拉把、抬腿板、臀部清洗盤、頭發清洗盤、床上洗澡槽、沖洗用具、框形組合架、背心吊帶…等配件一起使用。此外,本發明的翻身移位機是以中空狀的升降座套設于升降柱之外,使得升降座可于升降柱的兩端之間上下移動。相較于上述前專利的升降架以上方公殼被套進下方母殼以進行上下移動的方式,本發明所提出的升降座與升降柱的搭配組合,可有效增加升降范圍(亦即,增加升降行程),因此更能切合實際需求。上文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發明實施的范圍,凡依本發明權利要求范圍所述的形狀、構造、特征及精神所為的均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包括于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