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按摩球裝置以及按摩裝置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1257559閱讀:200來源:國知局
按摩球裝置以及按摩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對提高按摩感做出貢獻的結構的按摩球裝置以及按摩裝置,按摩裝置具有按摩球裝置。按摩裝置具有按摩球裝置(20)。按摩球裝置(20)具有按摩球(30)、熱施加機構(40)、臂(60)以及驅動裝置。臂(60)支承按摩球(30)和熱施加機構(40)。臂(60)以在改變按摩球(30)的中心軸(XC)的傾斜角度的同時使按摩球(30)移動的偏心驅動方式進行驅動。按摩球(30)隨著臂(60)的偏心動作而沿著規定路徑移動。熱施加機構(40)具有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具有在按摩球(30)在規定路徑上移動時與人體接觸的施加機構施療面(51A)。施加機構施療面(51A)具有不對人體產生局部的接觸壓力的形狀。
【專利說明】按摩球裝置以及按摩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技術屬于對人體進行按摩的按摩球裝置以及具備該按摩球裝置的按摩裝置的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專利文獻I公開了一種具有按摩球裝置的按摩裝置的一例。專利文獻I的按摩球裝置具有按摩球、支承機構以及驅動機構。該按摩球裝置通過驅動機構對支承機構進行驅動,來使按摩球在按摩球裝置的高度方向上移動。
[0003]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62448號公報。

【發明內容】

_4]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0005]專利文獻I的按摩球在按摩球裝置的高度方向上重復進行單調的動作。因此,很難給予人體接近實際的按摩手法的按摩感。
[0006]本發明提供一種提高了按摩感的按摩球裝置以及具備該按摩球裝置的按摩裝置。_7]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0008]第一方式涉及一種對人體進行按摩的按摩球裝置。按摩球裝置具備:按摩球;熱施加機構;支承機構,其支承上述按摩球和上述熱施加機構;以及驅動裝置,其通過對上述支承機構進行驅動,來變更上述按摩球和上述熱施加機構相對于人體的位置,其中,以在改變上述按摩球的中心軸的傾斜角度的同時使上述按摩球沿著規定路徑移動的偏心驅動方式對上述支承機構進行驅動,上述熱施加機構包括施加機構施療部分,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部分包括在上述按摩球沿著上述規定路徑移`動時與人體接觸的施加機構施療面,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面具有不對人體產生局部的接觸壓力的形狀。
[0009]在第二方式中,優選的是,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面形成為隨著在上述按摩球裝置的寬度方向上從內側向外側去而朝向上述中心軸側傾斜的傾斜面,上述傾斜面的傾斜被設定成在上述按摩球裝置的深度方向上從前方側向后方側去而逐漸變大。
[0010]在第三方式中,優選的是,上述按摩球在上述規定路徑上的路徑前方位置處位于上述按摩球裝置的深度方向上的最前方側,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面形成為向與在上述按摩球位于上述路徑前方位置時的上述按摩球的施療面相同的方向傾斜。
[0011 ] 在第四方式中,優選的是,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部分在上述按摩球裝置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中的一方或兩方具有曲率形狀。
[0012]在第五方式中,優選的是,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部分由彈性材料形成,被形成為在上述按摩球沿著上述規定路徑移動時通過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面與人體接觸而發生彈性變形。
[0013]在第六方式中,優選的是,上述熱施加機構除了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部分以外還包括施加機構主體部分,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部分構成為具有沿著上述按摩球裝置的高度方向相對于上述施加機構主體部分進行伸縮的結構,上述按摩球在沿著上述規定路徑移動時移動到上述施加機構主體部分側。
[0014]第七方式涉及具備上述第一~第六方式中的任一個的按摩球裝置的按摩裝置。
[0015]發明的效果
[0016]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提高了按摩感的按摩球裝置以及具備該按摩球裝置的按摩裝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表示一個實施方式的按摩裝置的整體結構的立體圖。
[0018]圖2是表示按摩球裝置和按摩裝置的控制系統的結構的框圖。
[0019]圖3是表示按摩球、熱施加機構以及臂的整體結構的立體圖。
[0020]圖4是表示按摩球、熱施加機構以及臂的分解結構的立體圖。
[0021]圖5的(a)是表示熱施加機構的外殼的結構的側視圖,(b)是表示外殼的整體結構的立體圖。
[0022]圖6是表示按摩球、熱施加機構以及臂的結構的后視圖。
[0023]圖7的(a)是表示按摩球位于路徑后方位置時的按摩球、熱施加機構以及臂的狀態的側視圖,(b)是表示按 摩球位于路徑前方位置時的按摩球、熱施加機構以及臂的狀態的側視圖。
[0024]圖8是表示其它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中的按摩球、熱施加機構以及臂的結構的側視圖。
[0025]圖9是表示其它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中的按摩球、熱施加機構以及臂的結構的側視圖。
[0026]圖10是表示其它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中的按摩球、熱施加機構以及臂的結構的側視圖。
[0027]附圖標記說明
[0028]1:按摩裝直;10:椅子;11:座部;12:腳部;13:罪背;14:扶手;15:腿放直部;16:罩;20:按摩球裝置;30:按摩球;30A:施療面;31:第一軸承;32:第二軸承;33:按摩球頂點;40:熱施加機構;41:第一電力線;42:第二電力線;43:加熱器;44:連接器;45:限制構件;45A:插入部分;45B:散熱部分;50:外殼;51: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A:施加機構施療面;51B:圓角部分;52:支承部分;53:收納部分;54:第一下端;55:第二下端;57:平面部;57A:面;57B:面;58:壁部;60:臂(支承機構);61:臂前端部分;61A:臂前端;70:驅動裝置;80:旋轉軸;90:凸輪機構;91:第一凸輪;92:第二凸輪;100:控制部;110:驅動系統控制部;120:溫度控制部;130:操作部;131:第一按鈕;132:第二按鈕;133:第三按鈕;220:按摩球裝置;230:按摩球;240:熱施加機構;250:外殼;251:施加機構施療部分;25IA:施加機構施療面;260:臂;320:按摩球裝置;330:按摩球;340:熱施加機構;350:外殼;351:施加機構施療部分;351A:施加機構施療面;352:施加機構主體部分;353:致動器;420:按摩球裝置;430:按摩球;440:熱施加機構;450:外殼;451:施加機構施療部分;451A:施加機構施療面;452:施加機構主體部分;453:連結部分、460:臂;500:人體;H:高度方向;HA:上方向;HB:下方向;X:寬度方向;XA:第一寬度方向;XB:第二寬度方向;Y:高度方向;ΥΑ:第一高度方向;ΥΒ:第二高度方向;Ζ:深度方向'TA:第一深度方向;ΖΒ:第二深度方向;D1:傾斜方向;XC:中心軸;X1:第一中心軸;X2:第二中心軸;RA:曲率;L1:距離;L2: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0029](第一實施方式)
[0030]參照圖1說明按摩裝置I的整體結構。
[0031]圖1的箭頭HA表示上方向。上方向HA表示在靠背13的正面視圖的高度方向H上從下側朝向上側的方向。箭頭HB表示下方向。下方向HB表示在靠背13的高度方向H上從上側朝向下側的方向。
[0032]按摩裝置I具備椅子10、按摩球裝置20、控制部100以及操作部130。椅子10具備座部11、腳部12、靠背13、扶手14、腿放置部(才7卜V > ) 15以及罩16。
[0033]座部11支承用戶的臀部。腳部12支承座部11。靠背13支承用戶的背部。扶手14支承用戶的胳膊肘。腿放置部15支承用戶的小腿。罩16覆蓋座部11和靠背13。
[0034]按摩球裝置20對人體進行按摩。控制部100進行與按摩動作有關的各種控制。操作部130具備第一按鈕131、第二按鈕132以及第三按鈕133。第一按鈕131具有用于指定腿放置部15的動作的功能。第二按鈕132具有用于指定按摩球裝置20的動作的功能。第三按鈕133具有用于指定熱施加機構40 (參照圖2)的動作的功能。
[0035]參照圖2說明按摩球裝置20的結構。按摩球裝置20具備按摩球30、熱施加機構40、臂60以及驅動裝置70。另外,按摩球裝置20具備旋轉軸80以及凸輪(cam)機構90。臂60是支承機構的一例。
[0036]按摩球30用于對人體進行按摩。熱施加機構40對人體施加熱。熱施加機構40具備加熱器43。加熱器43通過被提供電力而發熱。加熱器43的一例是PTC(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溫度系數)加熱器。臂60支承按摩球30和熱施加機構40。驅動裝置70使臂60相對于靠背13(參照圖1)移動。旋轉軸80使臂60旋轉。凸輪機構90被安裝在旋轉軸80上。
[0037]參照圖2說明按摩裝置I的控制系統的結構。控制部100具備驅動系統控制部110和溫度控制部120。
[0038]驅動系統控制部110根據通過操作部130指定的按摩裝置I的按摩模式來控制按摩球裝置20和腿放置部15的驅動。溫度控制部120根據通過操作部130指定的按摩裝置I的按摩模式來控制熱施加機構40的加熱器43的溫度。
[0039]按摩裝置I具有五個按摩模式、即第一~第五模式。在第一模式中,控制部100利用按摩球30對用戶的肩膀、背部以及腰部進行按摩。在第二模式中,控制部100利用腿放置部15對用戶的小腿進行按摩。在第三模式中,控制部100利用熱施加機構40對用戶的肩膀、背部以及腰部進行按摩。在第四模式中,控制部100利用按摩球30、腿放置部15以及熱施加機構40中的至少兩個對人體的任意部位進行按摩。在第五模式中,控制部100利用按摩球30和熱施加機構40對用戶的肩膀、背部以及腰部進行按摩。在第五模式中,以在改變按摩球30的中心軸XC(參照圖4)的傾斜角度的同時使按摩球30移動的偏心驅動方式對臂60進行驅動。
[0040]驅動裝置70根據來自驅動系統控制部110的指令來變更驅動裝置70相對于靠背13的在高度方向H上的位置和臂60的傾斜角度中的至少一方。與臂60相對于驅動裝置70的傾斜角度的變化相應地按摩球30和熱施加機構40相對于驅動裝置70的角度發生變化。
[0041] 參照圖3說明按摩球30、熱施加機構40以及凸輪機構90的結構。熱施加機構40具備外殼50。外殼50包括與人體接觸來對人體施加熱的部分。
[0042]外殼50被固定于臂60。按摩球3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被外殼50支承。外殼50和按摩球30隨著臂60的驅動而一體地進行動作。
[0043]凸輪機構90包括第一凸輪91和第二凸輪92。第一凸輪91被固定于臂60。第二凸輪92與旋轉軸80—起旋轉。第二凸輪92相對于第一凸輪91進行相對旋轉。凸輪機構90在第五模式中以在改變按摩球30的中心軸XC的傾斜角度的同時使按摩球30移動的偏心驅動方式對臂60進行驅動。
[0044]參照圖4說明熱施加機構40和按摩球30的詳細結構。熱施加機構40除了外殼50和加熱器43以外還具備第一電力線41、第二電力線42、連接器44以及限制構件45。
[0045]第一電力線41向加熱器43提供電力。第二電力線42與溫度控制部120連接。連接器44將第一電力線41與第二電力線42相互連接。限制構件45對按摩球30相對于外殼50的位置進行固定。
[0046]外殼50包括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支承部分52以及收納部分53。外殼50例如由鋁形成。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具有施加機構施療面51A。施加機構施療面51A是與人體接觸的部分。支承部分52支承按摩球30。收納部分53收納加熱器43。外殼50以在收納部分53中收納有加熱器43的狀態被安裝于臂60的臂前端部分61。
[0047]按摩球30包括第一軸承31和第二軸承32。第一軸承31和第二軸承32以相對于外殼50的支承部分52能夠旋轉的狀態安裝于按摩球30。第一軸承31和第二軸承32由與外殼50相比導熱率低的合成樹脂形成。
[0048]限制構件45包括插入部分45A和散熱部分45B。限制構件45由與第一軸承31和第二軸承32相比導熱性高的合成樹脂形成。在插入部分45A中插入支承部分52。散熱部分45B作為將從加熱器43施加的熱向人體散出的部分發揮功能。
[0049]第一軸承31被固定于按摩球30的第一側面。第二軸承32被固定于按摩球30的與第一側面相反的一側的第二側面。限制構件45的插入部分45A被固定于第一軸承31和第二軸承32。外殼50的支承部分52以相對于限制構件45能夠旋轉的狀態被插入在插入部分45A。
[0050]加熱器43的熱被傳導到外殼50。外殼50的熱的一部分被傳導到支承部分52。支承部分52的熱被傳導到限制構件45的插入部分45A。插入部分45A的熱被傳導到散熱部分45B。限制構件45的散熱部分45B將從插入部分45A接收到的熱散出。由此,從散熱部分45B散出的熱的一部分被傳遞給人體。
[0051]在外殼50與人體接觸時,外殼50中的除支承部分52以外的部分將加熱器43的熱傳導到人體。在外殼50不與人體接觸時,外殼50中的除支承部分52以外的部分散出加熱器43的熱。從外殼50散出的熱的一部分被傳遞給人體。
[0052]參照圖5的(a)和圖5的(b)說明外殼50的詳細形狀。此外,在圖5的(a)和圖5的(b)中,各箭頭表示以下方向。[0053](A)第一寬度方向XA表不在外殼50的寬度方向X上從收納部分53朝向支承部分52的方向。換句話說,第一寬度方向XA相當于在按摩球裝置20的寬度方向X上從外側朝向內側的方向。
[0054](B)第二寬度方向XB表示在外殼50的寬度方向X上從支承部分52朝向收納部分53的方向。換句話說,第二寬度方向XB相當于在按摩球裝置20的寬度方向X上從內側朝向外側的方向。
[0055](C)第一高度方向YA表示在與寬度方向X正交的外殼50的高度方向Y上從第一下端54朝向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的方向。
[0056](D)第二高度方向YB表示在外殼50的高度方向Y上從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朝向第一下端54的方向。 [0057](E)第一深度方向ZA表示在與寬度方向X和高度方向Y正交的外殼50的深度方向Z上從第一下端54朝向第二下端55的方向。第二深度方向ZB表不在外殼50的深度方向Z上從第二下端55朝向第一下端54的方向。
[0058]外殼50除了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支承部分52以及收納部分53以外還具有平面部57和壁部58。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支承部分52、收納部分53、平面部57以及壁部58例如由鋁一體地形成。
[0059]如圖5的(a)所示,平面部57包括面57A以及與面57A相反的一側的面57B。面57A與按摩球30的第一側面相對。平面部57具有第一下端54和第二下端55。
[0060]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沿著平面部57的周緣局部地形成。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從面57B向第二寬度方向XB突出。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包括施加機構施療面5IA和圓角部分51B。施加機構施療面51A具有曲面形狀。施加機構施療面51A形成為隨著從第一寬度方向XA(內側)向第二寬度方向XB(外側)去而朝向外殼50的內側(即,按摩球30的中心軸XC側)傾斜的傾斜面。該傾斜被設定為從第一深度方向ZA(前方側)向第二深度方向ZB(后方側)去而逐漸變大。施加機構施療面51A具有不對人體產生局部的接觸壓力(面圧)的形狀。不對人體產生局部的接觸壓力的形狀是指作為對人體施加的接觸壓力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的接觸壓力幅度小于規定接觸壓力幅度的接觸壓力平均化形狀。圓角部分51B形成于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的寬度方向X上的第一寬度方向XA側的端部。圓角部分51B具有規定曲率RA。規定曲率RA具有即使圓角部分51B接觸人體也不使人體發生疼痛的程度的大小。
[0061]支承部分52從平面部57向第一寬度方向XA突出。支承部分52具有圓筒形狀。
[0062]參照圖6說明按摩球30與外殼50的位置關系。
[0063]按摩球30的施療面30A包括比臂前端61A更向第一高度方向YA突出的部分。外殼50的施加機構施療面51A包括在高度方向Y上位于臂前端61A與施療面30A之間的部分。在高度方向Y上的施療面30A與臂前端61A之間的距離LI大于在高度方向Y上的施加機構施療面5IA與臂前端6IA之間的距離L2。
[0064]參照圖7的(a)和圖7的(b)說明按摩球裝置20的作用。
[0065]驅動裝置70對臂60進行驅動。臂60支承按摩球30和外殼50。因此,通過臂60的驅動,按摩球30和外殼50也進行移動。按摩球30在與人體500接觸的狀態下沿著高度方向H移動時,相對于支承部分52旋轉。外殼50被支承在臂60上。因此,外殼50無論與人體500的接觸狀態如何都與臂60維持相同的位置關系。
[0066]驅動裝置70在第五模式時使旋轉軸80旋轉,由此使臂60偏心旋轉。按摩球30隨著臂60的旋轉而沿著規定路徑移動。規定路徑是指按摩球30在以偏心驅動方式進行驅動時移動的路徑,表示從圖7的(a)的路徑后方位置經由圖7的(b)的路徑前方位置再返回到路徑后方位置的路徑。
[0067]外殼50的位置通過臂60的偏心動作而如下發生變化。在按摩球30從路徑后方位置旋轉至路徑前方位置時,外殼50在深度方向Z上從第二深度方向ZB向第一深度方向ZA移動,在高度方向Y上從第二高度方向YB向第一高度方向YA移動,在寬度方向X上從第二寬度方向XB向第一寬度方向XA移動。 [0068]外殼50的相對于驅動裝置70的姿勢通過臂60的偏心動作而如下發生變化。在臂60位于路徑后方位置時,外殼50取基準姿勢。基準姿勢是指沿著平面部57的面57A的虛擬面與靠背13的寬度方向正交時的姿勢。在臂60從路徑后方位置至路徑前方位置移動時,施加機構施療面51A倒向第一寬度方向XA側。在臂60位于路徑前方位置時,外殼50取最大傾斜姿勢。最大傾斜姿勢是指施加機構施療面51A向第一寬度方向XA側倒下的程度最大時的姿勢。在臂60從路徑前方位置至路徑后方位置移動時,外殼50的姿勢從最大傾斜姿勢變為基準姿勢。
[0069]按摩球30的施療面30A與中心軸XC的傾斜角度的變化相應地傾斜。因此,隨著按摩球30的位置沿著規定路徑發生變化,施療面30A與人體500的位置關系也發生變化。在按摩球30位于路徑后方位置時,整個施療面30A與人體500正對。在按摩球30位于路徑前方位置時,施療面30A的熱施加機構40側的部分與人體500正對。因此,在按摩球30位于路徑前方位置時,施療面30A的熱施加機構40側的部分強壓至人體。
[0070]按摩球30的位置在按摩球30沿著規定路徑移動時如下發生變化。按摩球30在從路徑后方位置至路徑前方位置的路徑中,在深度方向Z上從第二深度方向ZB向第一深度方向ZA移動,在高度方向Y上從第二高度方向YB向第一高度方向YA移動,在寬度方向X上從第二寬度方向XB向第一寬度方向XA移動。
[0071]按摩球30在改變中心軸XC的傾斜角度的同時沿著規定路徑移動。在按摩球30位于路徑后方位置時,投影到基準平面上的按摩球30的中心軸XC (第一中心軸XI)被規定為基準軸。中心軸XC的傾斜角度相當于基準軸(第一中心軸XI)與任意位置的中心軸XC所形成的角度。基準平面是由寬度方向X和高度方向Y規定的虛擬面。中心軸Xe的傾斜角度在路徑后方位置處是O度。中心軸XC的傾斜角度隨著按摩球30從路徑后方位置向路徑前方位置去而變大。在路徑前方位置時中心軸XC的傾斜角度為最大傾斜角度。此外,這種臂60的偏心動作與日本專利第4674624號公報等所示的公知的偏心動作相同。
[0072]下面,將按摩球30位于路徑后方位置時的中心軸XC稱為第一中心軸Xl,將按摩球30位于路徑前方位置時的中心軸XC稱為第二中心軸X2。
[0073]將第一中心軸Xl與第二中心軸X2所形成的角度設為軸傾斜角ΘΑ。施加機構施療面51A(傾斜面)相對于第一中心軸Xl具有面傾斜角Θ B。面傾斜角Θ B小于軸傾斜角Θ A0
[0074]如圖7的(b)所示,施加機構施療面5IA形成為向與在按摩球30位于路徑前方位置時按摩球30的施療面30A相同的方向Dl傾斜。[0075]第一實施方式的按摩裝置I起到下面的效果。
[0076](I)按摩裝置I具備按摩球裝置20。按摩球裝置20具備按摩球30、熱施加機構40、臂60以及驅動裝置70。臂60支承按摩球30和熱施加機構40。臂60以在改變按摩球30的中心軸XC的傾斜角度的同時使按摩球30移動的偏心驅動方式進行驅動。根據該結構,與按摩球30的中心軸XC的傾斜角度不發生變化的結構相比,能夠實現接近實際的按摩手法的按摩球30的動作。因此,按摩球裝置20所產生的按摩感提高。
[0077](2)按摩球裝置20具備熱施加機構40。熱施加機構40具備外殼50。外殼50具備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包括施加機構施療面51A。施加機構施療面51A在按摩球30沿著規定路徑移動時與人體接觸。施加機構施療面51A具有接觸壓力平均化形狀。根據該結構,與施加機構施療面51A為一律相同的形狀的結構(以下為“虛擬熱施加機構”)相比,起到下面的效果。虛擬熱施加機構有可能在與人體500接觸時對人體產生局部的接觸壓力。另外,由于對罩16施加局部的壓力,因此罩16的壽命有可能降低。另一方面,本實施方式的熱施加機構40的施加機構施療面51A具有接觸壓力平均化形狀。因此,抑制在熱施加機構40與人體500接觸時對人體施加局部的接觸壓力。因此,按摩球裝置20所產生的按摩感提高。另外,由于難以對罩16產生局部的接觸壓力,因此罩16的壽命提高。并且,虛擬熱施加機構有可能與人體500不是通過面接觸而是通過點接觸進行接觸。因此,有可能無法將加熱器43的熱有效地傳遞給人體500。另一方面,本實施方式的熱施加機構40由于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與人體500的接觸面積增加,因此能夠將加熱器43的熱有效地傳遞給人體500。
[0078](3)外殼50例如由鋁形成。施加機構施療面51A形成為隨著在外殼50的寬度方向X上從第一寬度方向XA(內側)向第二寬度方向XB(外側)去而朝向外殼50的內側(中心軸XC側)傾斜的傾斜面。該傾斜在外殼50的深度方向Z上從第一深度方向ZA (前方側)向第二深度方向ZB(后方側)去而逐漸變大。根據該結構,在使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按壓至人體500時,與外殼50由發生彈性變形的材質形成的結構相比,能夠通過更強的力使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按壓至人體。·
[0079](4)施加機構施療面51A向與按摩球30位于路徑前方位置時的按摩球30的施療面30A相同的方向Dl傾斜。根據該結構,在按摩球30位于路徑前方位置時,按摩球30的傾斜角度與施加機構施療面51A的傾斜角度相一致。因此,能夠使按摩球30和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有效地按壓至人體500。
[0080](5)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具有圓角部分5IB。圓角部分5IB形成在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的第一寬度方向XA側的端部。圓角部分51B具有規定曲率RA。根據該結構,在施加機構施療面51A與人體500接觸時,即使圓角部分51B與人體接觸也能夠抑制對人體500施加局部的接觸壓力。
[0081](第二實施方式)
[0082]圖8所示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220與圖4所示的按摩球裝置20之間的主要的不同點如下。即,第一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20的外殼50的包括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在內的整體例如由鋁一體地形成。另一方面,第二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220的施加機構施療部分251通過編織金屬線來形成。下面,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20的不同點的詳細內容為中心進行說明。[0083]按摩球裝置220具備按摩球230、熱施加機構240以及臂260。按摩球230用于對人體進行按摩。熱施加機構240對人體施加熱。熱施加機構240具備外殼250。外殼250容納加熱器(省略圖示)。外殼250包括施加機構施療部分251。施加機構施療部分251是通過編織金屬線來形成的。形成施加機構施療部分251的金屬線具有高的導熱性和彈性力。施加機構施療部分251包括施加機構施療面251A。施加機構施療部分251在按摩球230沿著規定路徑移動時通過施加機構施療面251A與人體接觸而發生彈性變形。臂260支承按摩球230和熱施加機構240。
[0084] 第二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220起到下面的效果。
[0085](6)施加機構施療部分251由彈性材料形成。施加機構施療部分251在按摩球230沿著規定路徑移動時通過施加機構施療面251A與人體接觸而發生彈性變形。根據該結構,抑制在施加機構施療部分251與人體接觸時對人體施加局部的接觸壓力。因此,按摩球裝置220所產生的按摩感提高。另外,在罩(省略圖示)中也不產生局部的接觸壓力,因此罩的壽命提高。并且,在對人體中的、例如肩膀那樣的具有復雜的坡度變化的部位進行按摩時,施加機構施療面251A也有效地與人體接觸。因此,熱施加機構240的熱被有效地傳遞給人體。
[0086](第三實施方式)
[0087]圖9所示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320與圖3所示的按摩球裝置20之間的主要的不同點如下。即,第一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20的外殼50將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和其它的部分一體地形成。另一方面,第三實施方式的施加機構施療部分351將施加機構施療部分351和其它的部分通過不同的構件形成。下面,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20的不同點的詳細內容為中心進行說明。
[0088]按摩球裝置320具備按摩球330、熱施加機構340以及臂360。按摩球330用于對人體進行按摩。熱施加機構340對人體施加熱。熱施加機構340具備外殼350。外殼350容納加熱器(省略圖示)。外殼350包括施加機構施療部分351、施加機構主體部分352以及致動器353。施加機構施療部分351例如由鋁形成。施加機構施療部分351包括施加機構施療面351A。施加機構施療面351A具有接觸壓力平均化形狀。施加機構主體部分352支承按摩球330。施加機構主體部分352例如由鋁形成。致動器353沿著按摩球裝置320的高度方向Y使施加機構施療部分351相對于施加機構主體部分352進行伸縮。致動器353在按摩球330沿著規定路徑移動時使施加機構施療部分351移動到施加機構主體部分352偵U。即,致動器353使施加機構施療部分351移動到圖9的用雙點劃線表示的位置。
[0089]第三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320起到下面的效果。
[0090](7)按摩球裝置320具備熱施加機構340。熱施加機構340具備外殼350。外殼350具備施加機構施療部分351、施加機構主體部分352以及致動器353。致動器353沿著按摩球裝置320的高度方向Y使施加機構施療部分351相對于施加機構主體部分352進行伸縮。致動器353在按摩球330沿著規定路徑移動時使施加機構施療部分351移動到施加機構主體部分352側、即第二高度方向YB側。根據該結構,能夠僅使按摩球330按壓至人體。由此,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不與罩16接觸,因此罩16的壽命提高。
[0091](第四實施方式)
[0092]圖10所示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420與圖3所示的按摩球裝置20之間的主要的不同點如下。即,第一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20的外殼50將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和其它的部分一體地形成。另一方面,第四實施方式的施加機構施療部分451將施加機構施療部分451和其它的部分通過不同的構件形成。下面,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20的不同點的詳細內容為中心進行說明。
[0093]按摩球裝置420具備按摩球430、熱施加機構440以及臂460。按摩球430用于對人體進行按摩。熱施加機構440對人體施加熱。熱施加機構440具備外殼450。外殼450容納加熱器(省略圖示)。外殼450具備施加機構施療部分451、施加機構主體部分452以及連結部分453。
[0094]施加機構施療部分451例如由鋁形成。施加機構施療部分451包括施加機構施療面45IA。施加機構施療面45IA具有接觸壓力平均化形狀。在按摩球330沿著規定路徑移動時,施加機構施療面451A與人體接觸。施加機構主體部分452支承按摩球430。施加機構主體部分452例如由鋁形成。連結部分453將施加機構施療部分451與施加機構主體部分452以能夠導熱的方式進行連結。連結部分453例如由導熱潤滑脂形成。臂460支承按摩球430和熱施加機構440。
[0095]第四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置420起到下面的效果。
[0096](8)按摩球裝置420具備熱施加機構440。熱施加機構440具備外殼450。外殼450具備施加機構施療部分451、施加機構主體部分452以及連結部分453。連結部分453將施加機構施療部分451與施加機構主體部分452以能夠導熱的狀態進行連結。根據該結構,在施加機構施療面451A與人體接觸時,連結部分453發生彈性變形。由此,施加機構施療部分451的傾斜角度與人體的坡度相應地改變。因此,抑制在施加機構施療部分451與人體接觸時對人體施加局部的接觸壓力。因此,按摩球裝置420所產生的按摩感提高。另外,由于不對罩(省略圖示)產生局部的接觸壓力,因此罩的壽命提高。并且,在對人體中的、例如肩膀那樣的具有復雜的坡度變化的部位進行按摩時,施加機構施療面451A也有效地與人體接觸。因此,熱施加機構440所產生的熱被有效地傳遞給人體。
[0097](其它實施方式)
[0098]也可以將上述各實施方式的按摩裝置I變更為下面所示的實施方式。下面示出上述各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此外,下面的各變形例也能夠相互組合。
[0099]?第一實施方式的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具有圓角部分5IB。圓角部分5IB形成在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的第一寬度方向XA側的端部。另一方面,變形例的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在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的第二寬度方向XB側的端部具有圓角部分。根據該結構,能夠抑制施加機構施療面51A掛在罩16上。因此,罩16的壽命提高。還能夠抑制在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與人體500接觸時對人體施加局部的接觸壓力。另外,其它變形例的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在該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的寬度方向X的兩端部具有圓角部分。
[0100].第一實施方式的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具有圓角部分51B。另一方面,在變形例的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中,對施加機構施療部分51的寬度方向X的兩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實施倒角加工。
[0101]?第一實施方式的規定面傾斜角Θ B小于規定軸傾斜角ΘΑ。另一方面,變形例的規定面傾斜角Θ B等于規定軸傾斜角ΘΑ。即,規定軸傾斜角Θ A和規定面傾斜角ΘΒ只要使規定軸傾斜角Θ AS規定面傾斜角Θ B的關系成立即可。此外,規定軸傾斜角ΘΑ和規定面傾斜角ΘB相等的結構是最好的。
[0102]?第二實施方式的施加機構施療部分251是通過編織金屬線來形成的。另一方面,變形例的施加機構施療部分251通過由加工成網格狀的金屬包圍具有導熱性的彈性構件的表面來形成。
[0103]本按摩球裝置還能夠應用于上述各實施方式所例示的椅子型的按摩裝置以外的其它按摩裝置。作為其它按摩裝置,例如列舉床型的按摩裝置。總之,如果是具有按摩球和熱施加機構的按摩裝置,則對所有的按摩裝置都能夠應用上述任一實施方式的按摩球裝
置。`
【權利要求】
1.一種對人體進行按摩的按摩球裝置,具備: 按摩球; 熱施加機構; 支承機構,其支承上述按摩球和上述熱施加機構;以及 驅動裝置,其通過對上述支承機構進行驅動,來變更上述按摩球和上述熱施加機構相對于人體的位置, 其中,以在改變上述按摩球 的中心軸的傾斜角度的同時使上述按摩球沿著規定路徑移動的偏心驅動方式對上述支承機構進行驅動, 上述熱施加機構包括施加機構施療部分, 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部分包括在上述按摩球沿著上述規定路徑移動時與人體接觸的施加機構施療面, 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面具有不對人體產生局部的接觸壓力的形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球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面形成為隨著在上述按摩球裝置的寬度方向上從內側向外側去而朝向上述中心軸側傾斜的傾斜面,上述傾斜面的傾斜被設定成在上述按摩球裝置的深度方向上從前方側向后方側去而逐漸變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按摩球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按摩球在上述規定路徑上的路徑前方位置處位于上述按摩球裝置的深度方向上的最前方側, 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面形成為向與在上述按摩球位于上述路徑前方位置時的上述按摩球的施療面相同的方向傾斜。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球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部分在上述按摩球裝置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中的一方或兩方具有曲率形狀。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球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部分由彈性材料形成,被形成為在上述按摩球沿著上述規定路徑移動時通過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面與人體接觸而發生彈性變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球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熱施加機構除了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部分以外還包括施加機構主體部分, 上述施加機構施療部分構成為具有沿著上述按摩球裝置的高度方向相對于上述施加機構主體部分進行伸縮的結構,上述按摩球在沿著上述規定路徑移動時移動到上述施加機構主體部分側。
7.—種按摩裝置,具備根據權利要求1~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按摩球裝置。
【文檔編號】A61H7/00GK103565611SQ201310332101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9日
【發明者】湯川隆志, 井上宏之, 泉中健志, 清水敬輔, 筒井慎治, 乾景太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