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度與周邊調整的頸圈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高度(130)和周邊(152、156)調整的頸圈的形式的矯形裝置,其包含前部部分(100)和后部部分(146)。所述前部部分(100)包含主支撐件(102),其具有依附的突出部分(106),所述突出部分(106)經配置以嚙合高度調整機構(130)。所述前部部分(100)和后部部分(146)中的每一個還包含近端支撐部分(120、168),其具有三維解剖學配置形狀,以支撐、固定和穩定佩帶者的身體結構部分。所述前部和/或后部部分包含周邊調整機構(152、156),以適應身體結構部分的不同大小或不同腫脹程度。
【專利說明】具有高度與周邊調整的頸圈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大體上涉及矯形或修復術裝置的領域,且更具體地說,涉及具有高度與周邊調整的頸圈。
【背景技術】
[0002]頸圈用于頸創傷的處理、穩定、固定和治療。舉例來說,一些圈意在提供對鞭抽式損傷和其它需要對頭部和頸部的支撐的此類損傷的支撐。其它圈意在用于頭部和頸部的幾乎完全固定,例如在EMS就醫前定位中。
[0003]根據一種已知的頸圈,W095/22304描述了一種具有前部支撐件的圈,所述前部支撐件具有可移除的高度調整機構。該前部支撐件包括隔開的扁平邊緣,所述邊緣被容納在高度調整機構上的直立的腿部部位中。然而,從W095/22304,并不為人所知的是所述邊緣為突起的,以便于將所述高度調整機構接附于后部支撐件和將所述高度調整機構相對于所述后部支撐件滑移。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提供一種頸圈,其具有高度和周邊調整以便適應不同患者的各種各樣的大小,且適應因患者的受影響身體結構部分的增加或減少的腫脹而導致的大小變化。
[0005]所述頸圈的額外特征包含可去除可調整高度支撐件,以允許調整或去除所述圈(例如為了清洗)或檢查褥瘡性潰瘍,而不去除生命支持附件,例如呼吸和進食管。
[0006]提供所述頸圈上的柔性或順應邊緣以及解剖學定形部分以適應不同大小的用戶、適應身體結構形狀的因腫脹的增加或減少而導致的變化,且防止壓力尖峰,即使所述圈未正確應用于患者時也是如此。
[0007]所揭示的頸圈經配置以符合患者的身體結構,且進一步為大體上恒定的接觸圈,其接觸患者的皮膚,使得當所述圈確實允許某一量的患者移動時,所述圈隨患者而移動。
[0008]頸圈上的柔性或順應邊緣與解剖學定形部分的組合連同通風機構(例如通風狹槽)一起,允許所述圈具有與患者的皮膚的親密接觸(使用或不使用內襯)。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將關于以下描述內容、所附權利要求書以及附圖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這些和其它特征、方面和優點,其中:
[0010]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頸圈的前部部分的正視圖;
[0011]圖2是圖1所示的頸圈的前部部分在高度調整件為了清楚起見而去除的情況下的正視圖;
[0012]圖3是圖1所示的頸圈的前部部分在高度調整件為了清楚起見而與之分離的情況下的透視圖;
[0013]圖4是圖1所示的頸圈的前部部分的后視圖;[0014]圖5和圖6分別是圖1所示的頸圈的高度調整件的鎖定按鈕的側視透視圖和后視透視圖;
[0015]圖7是根據本發明的頸圈的后部部分的正視圖;
[0016]圖8是圖7所示的頸圈的后部部分的透視圖;
[0017]圖9是圖7所示的頸圈的后部部分的后視圖;以及
[0018]圖10和圖11分別是一起用于患者身上的頸圈的前部和后部部分的前側視透視圖和后透視圖。
[0019]圖12是根據本發明的頸圈的前部部分的另一配置的透視圖;
[0020]圖13是圖12所示的頸圈的前部部分的正視圖;
[0021]圖14是圖12所示的頸圈的前部部分的后視圖;
[0022]圖15是根據本發明的頸圈的前部部分的另一配置的透視圖;
[0023]圖16是圖15所示的頸圈的前部部分的主圈件的后視圖;
[0024]圖17是圖15所示的頸圈的前部部分的高度調整件的透視圖;
[0025]圖18是根據本發明的下巴支撐件的變型的俯視圖;
[0026]圖19是沿圖18中的線XIX-XIX截取的截面圖;
[0027]圖20是沿圖18中的線XX-XX截取的截面圖;
[0028]圖21是沿圖18中的線XX1-XXI截取的截面圖;
[0029]圖22是根據本發明的下巴支撐件的另一變型的俯視圖;
[0030]圖23是根據本發明的可調整高度支撐件的在可去除且/或可互換墊已卸下的情況下的變型的側視圖;
[0031]圖24是根據本發明的腹板墊套式支腳的替代配置的正視圖;
[0032]圖25是圖24所示的腹板墊套式支腳的仰視圖;
[0033]圖26是結合根據本發明的頸圈使用的墊片部件的正視圖;
[0034]圖27和圖28是根據本發明的腹板墊套式支腳的各種替代配置的正視圖;
[0035]圖29是根據本發明的腹板墊套式支腳的替代配置的側視圖;
[0036]圖30是圖29所示的腹板墊套式支腳的后視圖;
[0037]圖31是根據本發明的頸圈的后部部分的另一配置的透視圖;
[0038]圖32是圖31所示的頸圈的后部部分的后視圖;
[0039]圖33是圖32中的側部延伸部分的局部截面圖;
[0040]圖34是圖31所示的頸圈的后部部分的一部分的局部展開圖;
[0041]圖35展示圖32的側部延伸部分經折疊以調整圖32中所示的頸圈的后部部分的長度以調整整個頸圈的周邊;
[0042]圖36是根據本發明的頸圈的后部部分的另一配置的透視圖;
[0043]圖37是圖36所示的頸圈的后部部分的后視圖;
[0044]圖38是結合圖36所示的頸圈的后部部分使用的側部連接件的正視圖;
[0045]圖39是圖38所示的側部連接件的后視圖;
[0046]圖40和圖41是圖36所示的頸圈的后部部分與圖36所示的側部連接件之間的連接的展開局部視圖;
[0047]圖42和圖43是結合根據本發明的頸圈使用的周邊調整機構的變型的示意圖;[0048]圖44展示圖42和圖43所示的周邊調整機構的示范性配置;
[0049]圖45展示結合根據本發明的頸圈使用的周邊調整機構的另一變型;
[0050]圖46是根據本發明的頸圈的后部部分的另一配置的透視圖;
[0051]圖47是圖46所示的頸圈的后部部分的后視圖;
[0052]圖48是圖46和圖47所不的頸圈的后部部分的聞度調整件的俯視圖;
[0053]圖49是根據本發明的頸圈的后部部分的另一變型的正視圖;
[0054]圖50是圖49所示的頸圈的后部部分的側部延伸部分的展開俯視圖。
[0055]應注意,所繪制的圖不一定是按比例繪制,而是為了提供對其組件的較佳理解而繪制,且無意在范圍上有限制,而是提供示范性說明。應進一步注意,所述圖說明具有高度和周邊調整以及其相應組件的頸圈的示范性配置,且決不限制根據本發明的頸圈及其組件的結構或配置。
【具體實施方式】
[0056]A.環境和上下文
[0057]本發明提供用于穩定和支撐患者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患者的頸部和頭部)的矯形裝置的實施例。
[0058]盡管本發明的實施例適合用于支撐和穩定大量患者的具有各種身體結構形狀和大小的身體結構部分,但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尺寸也可經設計以適應身體結構部分的不同類型、形狀和大小。
[0059]所述矯形裝置的組件(例如結構支撐件或殼以及柔性或順應部分)的示范性材料和配置,以及示范性使用和連接機構在以下美國專利中詳細描述:1993年I月準予的第5,180,361號、1995年8月準予的第5,445,602號、1997年4月準予的第5,622, 529號、1997年5月準予的第5,632,722號、1998年2月準予的第5,716,335號、2000年6月準予的第6,071,255號、2001年7月準予的第6,254,560號、2003年12月準予的第6,663,581號、2006年3月準予的第7,018, 351號以及2007年4月準予的第7,198,610號。
[0060]為便于理解矯形裝置的所揭示實施例,單獨描述矯形裝置的前部和后部部分。將認識到,矯形裝置的前部和后部部分一起用于形成包圍佩帶者的身體結構部分的支撐和穩定圈。
[0061]為了進一步便于理解如本文所揭示的矯形裝置的實施例,描述幾個術語是必要的。如本文所使用,術語“近端”具有其一般意義,且指代位于緊接于或靠近附接點或原點或中心點或朝身體的中心定位的位置。同樣,術語“遠端”具有其一般意義,且指代位于遠離附接點或原點或中心點或遠離身體的中心定位的位置。術語“后部”也具有其一般意義,且指代在另一位置后面或在另一位置后方的位置。最后,術語“前部”具有其一般意義,且指代在另一位置前面或在另一位置前方的位置。
[0062]術語“剛性”、“柔性”、“順應”和“彈性”在本文中可用于區分矯形裝置的某些特征的部分的特性。術語“剛性”意在表示裝置的組件大體上缺乏柔性。在“剛性”的支撐部件或殼的上下文內,意在指示其在被施加力時不喪失其總體形狀,且實際上如果用足夠的力使其彎曲,那么其可能斷裂。另一方面,術語“柔性”意在表示能夠重復彎曲的特征,使得所述特征可彎曲成保持的形狀,或所述特征不保持一般形狀,而是在被施加力時連續地變形。術語“順應”用于將此些柔性特征限定為通常在(經由任何合適的自然或所施加力,例如重力或由例如綁帶機構等外部機構施加的力)放置為與另一對象接觸時符合所述另一對象的形狀。術語“彈性”用于將此些柔性特征限定為通常返回到初始一般形狀,而無永久變形。至于術語“半剛性”,此術語用于暗示提供支撐且自由站立的支撐部件或殼的性質,然而此些支撐部件或殼可具有某一程度的柔性或彈性。
[0063]B.矯形裝置的前部部分的詳細描述
[0064]圖1到圖4中展示矯形裝置(例如頸圈)的前部部分100。前部部分100通常包
含三個組件。
[0065]第一組件是主支撐件102。主支撐件102具有形成為稍在平面之外以朝第一和第二側延伸的剛性或半剛性殼的形式。主支撐件102包含多個隔開的大體上垂直定向或成角度的弓形狹槽104,其在使用中輔助矯形裝置的通風,且還提供額外彈性以允許主支撐件102彎曲以符合用戶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頸部)。
[0066]主支撐件102還包含兩個隔開的依附突出部分106,其間界定開放的進入區域108,以允許進入到(例如)佩帶者的氣管。
[0067]加厚的支撐部110沿主支撐件102從沿主支撐件102大體上為U形的第一依附突出部分106的第一端延伸到第二依附突出部分106的第一端。加厚的支撐部110為主支撐件102和下文詳細論述的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提供額外支撐。作為替代方案,可將柔性的連桿或拉條(例如鋁連桿)集成到主支撐件102中,代替加厚的支撐部110。
[0068]除加厚的支撐部110之外,還形成支撐彈簧部分112 (例如)以支撐患者的下巴。支撐彈簧部分112在患者的下巴下提供穩定但減震的支撐,且限制撓曲。結合柔性邊緣(下文更詳細地論述)使用支撐彈簧部分112還有助于減少或消除壓覺點。
[0069]在彈簧112下方形成肋條113,以為用于將胸板(形成胸部延伸物的一部分)連接到頸圈的附接件(下巴支柱)提供連接點。2005年7月26日準予的第6,921,376號美國專利中詳細描述示范性胸部延伸物。
[0070]在依附突出部分上提供高度調整標記114,以便于使用預定大小(例如,小、中、大等)來設計頸圈的大小。高度調整標記114可呈反映用于指示患者大小的標準化標志系統的標準化、色彩編碼標志和/或線的形式。還可使用其它標記,例如字母數字標簽。高度調整標記114與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的前緣協作,以提供對頸圈的當前大小的指示。
[0071]如圖4中所見,以線性方式沿依附突出部分106中的每一個形成多個鎖定突出部分或棘爪116,以與下文詳細論述的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協作。鎖定突出部分116可具有圓形第一邊緣,其具有第一厚度,所述第一厚度逐漸縮小最后消失于具有大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的線性邊緣,其中所述線性邊緣經配置以與位于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上的相關聯齒136嚙合,如下文所論述。`
[0072]也如圖4中所示,主支撐件102的后部側包含線性連接點128,在所述點處,合適的可去除內襯(例如一次性親水泡沫墊內襯)可連接到頸圈。可將連接點128形成為鉤狀部件,其(例如)通過注射模制一體式形成于主支撐件102上,且經配置以與形成于內襯上或附接到內襯的環協作。還可使用替代連接機構,例如由粘合劑或搭扣扣件施加的鉤子和環扣件。將一體形成的鉤子用于連接點128消除了與使用塑料鉚釘來將內襯連接到矯形裝置相關聯的尖銳或粗糙邊緣,從而提供更舒適的配合,且褥瘡性潰瘍形成機會減少。[0073]主支撐件102包含沿主支撐件102的周長形成(例如,通過在其上包覆成型彈性或順應性材料)的彈性或柔性邊緣118。柔性邊緣118的使用允許頸圈將壓力尖峰分布在較大的區域上,以便避免形成褥瘡性潰瘍。柔性邊緣118甚至在圈不合適地應用時也可防止壓力尖峰。
[0074]柔性邊緣118可一體形成有矯形裝置的前部部分100的第二組件,其為經三維(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120。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120也可形成為彈性或柔性包覆成型部分。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120包含解剖的大體杯形的部分122,其經配置以(例如)支撐佩戴者的下巴。
[0075]如在圖3和圖4中最佳看出,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120形成于支撐彈簧部分112周圍且包圍支撐彈簧部分112。
[0076]定向標記124 (例如指示前部主支撐件102將施加到佩戴者的方向的箭頭和/或文字)可直接形成于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120中,且還形成于主支撐件102上。將認識到,定向標記124可采取任何合適形狀或形式,且可位于矯形裝置的組件中的任一個上。
[0077]如圖4中最佳看出,折疊線126形成于主支撐件102、柔性邊緣118和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120中的每一個中。折疊線126可(例如)經由活鉸鏈來形成,所述鉸鏈為厚度減小的部分。或者,可通過在待折疊的部分之間提供彈性或順應性界面(例如通過包覆成型)來形成折疊線126。如圖所示,位于較靠近前部部分100的中心線的折疊線126可大體上為直的,以允許急劇折疊,而位于較靠近前部部分100的邊緣的折疊線126可為弓形的,以允許較平緩的折疊。折疊線126允許前部部分100彎曲或折疊以適應身體結構部分的不同周邊。
[0078]可經由使用矯形裝置的前部部分100的第三組件(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來將矯形裝置的前部部分100的高度調整到適當的大小。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經配置以可從前部部分100去除,使得可將頸圈從患者去除,而不去除可在氣管區中連接到患者的生命支持裝置,例如呼吸和/或進食管。舉例來說,可將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從矯形裝置的前部部分100去除,以便執行呼吸和/或進食管的清洗或其它維護,而矯形裝置的其余部分保留在患者身上的適當位置中,或也被去除。一旦維護完成,就可將矯形裝置重新定位在患者身上,且/或可將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重新連接到矯形裝置。
[0079]如在圖3中最佳看出,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包含兩個直立支腿部分131,其經配置以與依附突出部分106協作。凹進部分140形成于直立支腿部分131中,且具有與依附突出部分106對應的形狀,用于在其中接納相應依附突出部分106,以允許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沿依附突出部分106定位在不同高度處。
[0080]如圖1、圖3和圖4中最佳展示,每一直立支腿部分131包含鎖定按鈕132,其可經操縱以選擇性地鎖定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使其不被調整到較短高度。鎖定按鈕132接納在直立支腿部分131的大小和形狀經適當設計的切去部分中。
[0081]如圖5和圖6中所見,每一鎖定按鈕132包含樞軸134,其接納在直立支腿部分131中,以允許鎖定按鈕132在其上從嚙合的鎖定位置樞轉到去嚙合的解鎖位置。至少一個鎖定突起138形成于每一鎖定按鈕132上。鎖定突起138經配置以選擇性地嚙合直立支腿部分131的切去部分的對應部分,以將鎖定按鈕132選擇性地鎖定于嚙合的鎖定位置中,以便防止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意外移動到較短高度。
[0082]齒136沿樞軸134的厚度減小的部分形成,用于與形成于依附突出部分106上的鎖定突出部分或棘爪116選擇性地嚙合。齒136類似地但與鎖定突出部分或棘爪116相對地形成,使得齒136包含第一邊緣,所述第一邊緣具有逐漸縮小最后消失于線性邊緣的第一厚度,所述線性邊緣具有大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其中齒136的線性邊緣與鎖定突出部分或棘爪116的線性邊緣嚙合,以選擇性地鎖定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使其不被調整到較短高度。
[0083]當將鎖定按鈕132樞轉到去嚙合的解鎖位置時,齒136被去除,從而不與形成于依附突出部分106上的鎖定突出部分或棘爪116接觸。因此,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可自由地上下移動,以減小或增加高度。以此方式,可更改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在相關聯依附突出部分106上的位置,以適應佩戴者的不同身體結構大小。
[0084]當鎖定按鈕132樞轉到嚙合的鎖定位置時,齒136與形成于依附突出部分106上的鎖定突出部分或棘爪116接觸,且齒136和鎖定突出部分或棘爪116的線性邊緣的嚙合防止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在向上方向上移動,以便防止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調整到較短高度。然而,由于齒136形成于樞軸134的厚度減小的部分上,因此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可向下移動以調整到增加的高度,因為樞軸134的厚度減小的部分向齒136提供彈性,且允許齒136的漸細部分在鎖定突出部分或棘爪116的漸細部分上滑動。
[0085]以此方式,可在不操縱鎖定按鈕132的情況下,調整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在相關聯的依附突出部分106上的位置以增加高度。此特征對于快速地將頸圈施加到患者來說是一個益處。頸圈可以如下方式包裝: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定位成最短高度配置,以便節省包裝空間,且鎖定按鈕132位于嚙合的鎖定位置。可直接從包裝中取出頸圈,且可簡單地通過在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上向下拉來增加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的位置以適應不同大小的身體結構部分。
[0086]可通過將鎖定按鈕132樞轉到去嚙合的解鎖位置,且根據需要調整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的高度來實現對頸圈高度的微調。
[0087]在一變型中,可用仍可去除但高度不可調整的支撐件來代替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明確地說,所述支撐件仍可具有鎖定按鈕132,其可嚙合形成于依附突出部分106上的一組突出部分或棘爪116,所述突出部分或棘爪116界定單個大小設定。以此方式,可提供具有特定設定高度的圈,同時仍允許所述圈從患者去除,而不去除生命支持物。
[0088]如圖1、圖3和圖4中所示,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包含呈喇叭形展開的遠端,其經配置以嚙合身體結構部分,例如腹板,以提供主支撐件102和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120相對于由其支撐的相應身體結構部分(例如,頸部、下巴和顎)的穩定和支撐。
[0089]經鉸接的遠端連接部分142連接到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的遠端,且上面包含墊套式支腳144。可將遠端連接部分142的鉸鏈形成為活鉸鏈,且允許可調整高度支撐件130的遠端樞轉以適應患者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腹板)的不同大小和形狀。墊套式支腳144可為一體形成的墊套式支腳或可去除且/或可替換墊套式支腳,其經配置以嚙合身體結構部分(例如腹板)。為了使佩戴者舒適,且避免皮膚潰瘍,墊套式支腳144可為(例如)通過包覆成型形成的彈性或順應性墊。墊套式支腳144也可形成為開放的或封閉的蜂窩泡沫襯墊和/或(例如)一次性親水泡沫墊。[0090]矯形裝置的前部部分100經配置以與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146協作,以穩定并支撐用戶的身體結構部分,如下文詳細論述。
[0091]C.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的詳細描述
[0092]圖7到圖9中展示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146。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146以與上文相對于前部部分所論述類似的方式而構造,且包含主支撐件148和解剖學配置3D近端和遠端支撐部分168、174。
[0093]以與先前所論述類似的方式,后部主支撐件148包含狹槽150,其提供通風和對主支撐件148的順應。狹槽150形成于主支撐件148的三個部中,即中間部以及兩個上側部。中間部中的狹槽150從中心線附近的大體上直線形狀進展到邊緣附近的稍稍弓形形狀。上側部中的狹槽150大體為弓形形狀。狹槽150的形狀特定經配置而向主支撐件148提供順應性,以允許后部部分146符合患者的不同大小的身體結構部分。開放的頸部進入區域162位于中間部上方以及上側部之間,以提供對脊椎的接近。另外,主支撐件148經配置以為C7椎骨提供裝置的間隙。
[0094]如同先前描述的前部主支撐件,圍繞主支撐件146的外圍提供柔性或彈性邊緣154。柔性或彈性邊緣154的大小沿側部延伸部分152從小柔性邊緣(其大體上小于側部延伸部分152)增加到解剖學配置3D近端和遠端支撐部分168、174 (其可在近端和遠端中心部中連續地形成有柔性或彈性邊緣154)。解剖學配置3D近端和遠端支撐部分168、174與主支撐件148的中間部以及兩個上側部具有類似大小。以此方式,大小較大的解剖學配置3D近端和遠端支撐部分168、174能夠符合不同用戶的身體結構部分的各種各樣不同大小和形狀。可(例如)通過包覆成型來形成柔性或彈性邊緣154以及解剖學配置3D近端和遠端支撐部分168、174。
[0095]如圖8中最佳看出,近端支撐部分168包含按解剖學定形為呈喇叭形展開的部170,其經定形以對應于且支撐佩`戴者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枕骨區)。
[0096]如同上文所述的前部部分一樣,如圖8和圖9中所示,定向標記172提供于解剖學配置3D近端和遠端支撐部分168、174上,以指示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146在患者身上的適當定位。標記172可本質上為圖形符號和/或字母數字,且可在后部部分146上的任何合適位置中提供。
[0097]如在圖9中最佳看出,后部部分146的前部表面部分包含多個內襯連接點166,其以與先前相對于內襯連接點128所論述的相同方式且為了相同目的而形成。另外,還提供具有與先前所論述相同配置的折疊線164,以允許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146符合患者的身體結構部分的不同大小和形狀。
[0098]在從上文所論述的一稍稍變型中,后部主支撐件146包含側部延伸部分152,其從每一側部延伸,且進一步包含從其延伸的綁帶部分156,以輔助矯形裝置的周邊調整。
[0099]綁帶部分156大體上與柔性或彈性邊緣154 —體形成,且也是柔性或彈性的。綁帶部分156在裁切線160處連接到側部延伸部分152,裁切線160可用于更容易地去除綁帶部分156,使得矯形裝置可以合適的配合用于具有非常瘦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非常瘦的頸部)的人身上。
[0100]如圖7和圖8中可見,在綁帶部分156中提供厚度減小的狹槽158。厚度減小的狹槽158并不一直穿過綁帶部分156,但仍提供額外順應性以允許綁帶部分156更容易彎曲。[0101]D.前部和后部部分一起的使用
[0102]如圖10和圖11中所示,前部和后部部分100、146 —起使用以固定和穩定用戶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頸部或頸區域。提供兩分式內襯176作為患者與相應的前部和后部部分100、146之間的界面。
[0103]如在圖10中最佳看出,首先施加前部部分100,且其符合患者的身體結構。前部部分100的前部表面部分可包含一體形成的鉤或環,以形成鉤和環緊固系統的第一部分。或者,可將鉤或環提供為粘合到前部部分100的單獨件。
[0104]一旦將前部部分100放置在患者身上,就可施加后部部分146。接著將側部延伸部分152和綁帶部分156折疊在前部部分100的折疊部分上。對應的環或鉤類似地一體形成有或連接到綁帶部分156 (且也可提供于側部延伸部分152上),以用于與提供于前部部分100上的鉤或環選擇性地嚙合。由于相應的鉤和環緊固組件是沿前部和后部部分100、146的表面的大部分提供,因此可適應患者的身體結構部分的各種各樣的周邊。
[0105]借助于此綁帶配置,前部部分100與后部部分146之間存在很少或無相對垂直移動。因此,如本文所述的矯形裝置提供對身體結構部分(頸部)的撓曲和延伸的額外固定。
[0106]E.矯形裝置的其它前部部分的詳細描述
[0107]圖12到圖14中展示矯形裝置(例如頸圈)的前部部分200的另一配置。前部部分200通常包含三個組件 。
[0108]第一組件是主支撐件202。主支撐件202具有形成為稍在平面之外以朝第一和第二側延伸的剛性或半剛性殼的形式。主支撐件202包含多個隔開的大體上垂直定向或成角度的弓形狹槽204,其在使用中輔助矯形裝置的通風,且還提供額外彈性以允許主支撐件202彎曲以符合用戶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頸部)。
[0109]主支撐件202還包含兩個隔開的依附突出部分206,其間界定開放的進入區域208,以允許接近(例如)佩帶者的氣管。
[0110]加厚的支撐部210沿主支撐件202從沿主支撐件202大體上為U形的第一依附突出部分206的第一端延伸到第二依附突出部分206的第一端。加厚的支撐部210為主支撐件202和下文詳細論述的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22提供額外支撐。作為替代方案,可將柔性的連桿或拉條(例如鋁連桿)集成到主支撐件202中,代替加厚的支撐部210。
[0111]如圖12到圖14中所見,多個鎖定凹座212以線性方式沿依附突出部分206中的每一個形成,以與下文詳細論述的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22協作。鎖定凹座212可具有大體上矩形形狀,其中變薄的搭扣部分沿每一內側與位于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22上的相關聯鎖定突出部分228搭扣嚙合,如下文所論述。
[0112]主支撐件202包含沿主支撐件202的外圍形成的彈性或柔性邊緣214,例如通過在其上包覆成型彈性或順應性材料。
[0113]柔性邊緣214可一體形成有矯形裝置的前部部分200的第二組件,其為經三維(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216。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216也可形成為彈性或柔性包覆成型部分。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216包含解剖的大體杯形的部分218,其經配置以(例如)支撐佩戴者的下巴。
[0114]定向標記220 (例如指示前部主支撐件202將施加到佩戴者的方向的箭頭和/或文字)可直接形成于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216中。將認識到,定向標記220可采取任何合適形狀或形式,且可位于矯形裝置的組件中的任一個上。
[0115]可經由使用矯形裝置的前部部分200的第三組件(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22)來將矯形裝置的前部部分200的高度調整到適當大小。
[0116]如在圖12和圖14中最佳看出,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22包含凹進部分224,其經配置以在其中接納相應的依附突出部分206,以允許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22位于沿依附突出部分206的不同高度處。
[0117]如圖12到圖14中所示,每一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22包含形成于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22中的突出部226。突出部226經由切去線彈性偏置,以允許形成于突出部226上的鎖定突出部分228選擇性地定位在形成于相關聯的依附突出部分206中的所要鎖定凹座212內。以此方式,可更改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22在相關聯的依附突出部分206上的位置,以適應佩戴者的不同身體結構大小。
[0118]如圖12中最佳展示,每一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22包含呈喇叭形展開的遠端,其經配置以嚙合身體結構部分,例如腹板,以提供主支撐件202和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216相對于由其支撐的相應身體結構部分(例如,頸部、下巴和顎)的穩定和支撐。
[0119]如圖12到圖14中所見,每一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22還包含形成于其上以嚙合身體結構部分(例如腹板)的墊套式支腳232。為了使佩戴者舒適且避免皮膚潰瘍,墊套式支腳232可為(例如)通過包覆成型形成的彈性或順應性墊。墊套式支腳232也可形成為開放的或封閉的蜂窩泡沫襯墊或任何合適的襯墊材料。
[0120]使用兩個獨立的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22以及開放的進入區域208允許將矯形裝置的前部部分200從患者身上去除,以供檢查、清洗和/或處理所支撐的身體結構部分,而無需從患者身上去除任何管子,例如1.V.或導氣管/氧氣管。
[0121]圖15到圖17中展示矯形裝置(例如頸圈)的前部部分240的一變型。前部部分240與上文所論述的前部部分200以類似方式`構造且具有類似組件。
[0122]與上文所述類似,前部部分240包含主支撐件242,其具有多個隔開的大體上垂直定向或成角度的弓形狹槽244,其在使用中輔助矯形裝置的通風,且還提供額外彈性以允許主支撐件242彎曲以符合用戶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頸部)。
[0123]主支撐件242還包含兩個隔開的依附突出部分246,其間界定開放的進入區域248,以允許接近(例如)佩帶者的氣管。與上文所論述類似,加厚的支撐部250沿主支撐件242以沿依附突出部分246和主支撐件242大體上為U形而延伸,以為主支撐件242和下文詳細論述的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66提供額外支撐。
[0124]如圖16中所見,加厚的支撐部250在主支撐件242的后部側上包含切口 252,以向主支撐件242提供額外的彈性或柔性。
[0125]如在圖16中最佳看出,一系列鎖定突出部分或棘爪254以線性方式沿依附突出部分246的側形成,以與下文詳細論述的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66協作。
[0126]類似于先前描述的配置,主支撐件242包含(例如)通過在其上包覆成型彈性或順應性材料而沿主支撐件242的外圍形成的彈性或柔性邊緣256。
[0127]柔性邊緣256可一體形成有經三維(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258。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258也可形成為彈性或柔性包覆成型部分。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258包含:形成于其中的狹槽260,以促進通風和彈性或順應性;以及解剖的大體杯形的部分262,其經配置以(例如)支撐佩戴者的下巴。
[0128]如上,定向標記264可直接形成于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258中,或矯形裝置的前部部分240的其它組件上。
[0129]類似于先前配置,可經由使用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66來將矯形裝置的前部部分240的高度調整到適當大小。
[0130]不同于先前配置,且如在圖6和圖17中最佳看出,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66在其遠端處通過呈喇叭形展開的遠端連接部分270而連接在一起。墊套式支腳272 (例如)通過包覆成型附接到呈喇叭形展開的遠端連接部分270。墊套式支腳272包含狹槽274以輔助墊套式支腳272的通風以及彈性或柔性。
[0131]如在圖17中最佳看出,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66中的每一個包含凹進部分268,其經配置以接納相應的依附突出部分246。依附突出部分246具有針對加厚的支撐部250而彎曲的形狀,所述形狀與圖17所示的凹進部分268的形狀互補。
[0132]為了提供選擇性高度調整,每一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66包含形成于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66中的突出部276。突出部276經由切去線彈性偏置,以允許與突出部276 —體形成的鎖定突出部分或棘爪278選擇性地沿鎖定突出部分或棘爪254而定位。以此方式,可更改可調整高度支撐件266在相關聯的依附突出部分246上的位置,以適應佩戴者的不同身體結構大小。
[0133]F.矯形裝置的組件
[0134]圖18中展示結合矯形 裝置的前部部分而使用的解剖學配置的3D近端支撐部分280的變型。
[0135]近端支撐部分280以與上文所述的主支撐件202、242大體上相同的方式形成,其中具有狹槽282,且將柔性或彈性邊緣284形成(例如)為經包覆成型的邊緣。
[0136]近端支撐部分280可經由凹進鉚釘286 (其在圖19中最佳看出)在指定位置處附接到主支撐件。
[0137]如圖20和圖21中所示,近端支撐部分280具有3D解剖學配置的部分288、290,其形狀對應于佩戴者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顎線和下巴。
[0138]在3D近端支撐部分280的另一變型中,如圖22中所示,軟墊或墊292沿其中心部分形成,以為佩戴者提供舒適配合,且防止皮膚潰瘍。墊292可為順應性或彈性經包覆成型墊,或可為開放或封閉的蜂窩泡沫墊。
[0139]圖27中展示結合矯形裝置使用的另一組件的變型。明確地說,圖27中展示經修改的可調整高度支撐部300。可調整高度支撐部300與先前論述的可調整高度支撐部具有類似功能和配置。因此,可調整高度支撐部300具有在直立部分之間延伸的呈喇叭形展開的遠端連接部分302。呈喇叭形展開的遠端連接部分302包含沿其遠端部分形成的柔性或順應性邊緣304。所述邊緣可(例如)通過包覆成型而形成。柔性或順應性邊緣304包含狹槽以提供通風和/或順應性。
[0140]除以上結構之外,可調整高度支撐部300還包含可去除和/或可互換墊套式支腳308。墊套式支腳308可為順應性或彈性經包覆成型的墊,或由任何合適材料制成的順應性或彈性開放或封閉蜂窩泡沫墊。可提供具有不同特性(例如不同剛度或不同厚度)的不同墊套式支腳308。可去除墊套式支腳308以允許支撐和穩定性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以允許用戶具有較多運動范圍,同時仍提供足夠的限制以防止進一步損傷。此額外的運動范圍在例如吃飯等活動期間可為有用的,這時佩戴者需要額外的運動范圍,但不想要去除整個矯形裝置以獲得額外的運動范圍。
[0141]如圖23中所示,將墊套式支腳308可去除地附接到呈喇叭形展開的遠端連接部分302和柔性或順應性邊緣304。可使用固定到相應組件或與相應組件一體形成的鉤和環材料310、312來連接墊套式支腳308。還可使用替代的緊固機構,例如搭扣扣件。
[0142]如圖23中所示,鉤材料310由呈喇叭形展開的遠端連接部分302運載,且柔性或順應性邊緣304和環材料312由墊套式支腳308運載。將認識到,鉤和環材料310、312的放置可交替。
[0143]圖24到圖30中展示適合結合矯形裝置的所解釋部分中的任一個使用的墊套式支腳或墊片的其它各種配置。
[0144]如圖24、圖27和圖28中大體展示,支撐支柱320依靠且聚集于遠端支撐件322處。遠端支撐件322可包含狹槽324以及其它各種幾何配置以使用戶舒適。
[0145]舉例來說,如圖25中所示,例如通過包覆成型而形成的順應性或彈性墊套式支腳326包含形成于其中的壓力釋放通道328。
[0146]圖27和圖28中展示利用例如通過在墊套式支腳326周圍包覆成型而形成的順應性或彈性邊緣329的其它配置。這些配置的墊套式支腳326 (且如圖28中所示)可包含各種幾何配置,包含側凹座330、側凸緣332和/或中心凹座334,以輔助允許墊套式支腳326按照不同用戶的不同身體結構輪廓而調整。
[0147]在經設計以允許墊套式支腳326根據患者體形而調整的另一變型中,且如圖29和圖30中所示,墊套式支腳326經由樞轉點或銷136和樞轉連接338連接到支撐支柱320。此配置允許墊套式支腳326圍繞支`撐支柱320樞轉或旋轉,以適應佩戴者的各種不同大小和形狀。具有不同性質的墊套式支腳可經由樞轉連接可互換地定位。
[0148]如圖26中所示,可使用一個或一個以上可去除且/或可互換的墊片314來提供對矯形裝置的高度和/或運動范圍的小調整。示范性墊片314可為一片薄材料,例如塑料,或開放或封閉的蜂窩泡沫。可在所論述的墊套式支腳中的任一個下面添加、去除和堆疊墊片314,以提供對矯形裝置的高度和/或運動范圍的微調。墊片314可具有補充矯形裝置的其附接到的墊套式支腳或部的形狀的任何合適形狀。
[0149]如圖26中所示,墊片314的每一側包含一連接機構316,例如鉤和環扣件或搭扣扣件。連接機構316用于以可去除方式將墊片314附接到矯形裝置和/或另一墊片314。墊片314可用于針對例如吃飯等活動而提供對矯形裝置的高度和/或運動范圍的微調,以允許佩戴者進行這些活動,而不必完全去除矯形裝置。
[0150]G.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的詳細描述
[0151]圖31到圖35中展示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340的另一配置。
[0152]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340以與如上文相對于前部部分所論述類似的方式構造,且包含主支撐件342和解剖學配置的3D近端支撐部分362。雖然此配置中未具體展示,但高度調整機構可以與上文相對于矯形裝置的前部部分而論述類似的方式或如下文進一步論述結合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340而利用。
[0153]以先前論述的類似方式,后部主支撐件342包含狹槽344和依附突出部分346,其界定開放進入區域348以提供對佩戴者的身體結構部分的接近,例如頸部或脊柱接近。
[0154]在從上文論述的前部部分的稍稍變型中,后部主支撐件342包含從每一側延伸的側部延伸部分350,以輔助矯形裝置的周邊調整,如下文將詳細論述。
[0155]如同先前所描述的前部主支撐件一樣,圍繞主支撐件342的外圍提供柔性或彈性邊緣352。可(例如)通過包覆成型來形成柔性或彈性邊緣352。
[0156]類似于前部主支撐件,后部主支撐件342包含解剖學配置的3D近端支撐部分362,其可連續地形成有柔性或彈性邊緣352。近端支撐部分362包含狹槽364,其輔助通風且向近端支撐部分362增加柔性或彈性。
[0157]如在圖31中最佳看出,近端支撐部分362包含解剖學定形的呈喇叭形展開部366,其形狀對應于且支撐佩戴者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枕骨區。
[0158]如同上文所述的前部近端支撐部分一樣,如圖31中所示,在后部近端支撐部分上提供定向標記368,以指示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在患者身上的適當定位。
[0159]后部主支撐件342還包含用以允許矯形裝置在使用中在患者身上進行周邊調整以適應患者的不同身體結構大小的機構。周邊調整還適應單個患者的身體結構大小因所治療的身體結構部分中的腫脹的增加或減少而導致的變化。
[0160]為了提供周邊調整機構,如在圖31和圖34中最佳看出,鎖定突出部分354位于側部延伸部分350中的每一個 上。對應的鎖定凹座356位于每一側部延伸部分350的一部分中,在與相應的鎖定凹座356隔開的點處。將認識到,鎖定突出部分354和相應的鎖定凹座356的位置可與所示配置交替。鎖定突出部分354和相應的鎖定凹座356可以搭扣鎖定配置形成。
[0161]為了調整矯形裝置的周邊,側部延伸部分350可折疊以減小其相應長度。第一和第二折疊線358、360位于隔開的鎖定突出部分354與鎖定凹座356之間,以允許側部延伸部分350折疊起來以使鎖定突出部分354和鎖定凹座356嚙合以將相應的側部延伸部分350選擇性地鎖定到縮短配置中。
[0162]可(例如)經由活鉸鏈(其為厚度減小的部分)來形成第一和第二折疊線358、360。或者,可通過在將折疊的側部延伸部分350的部分之間提供彈性或順應性界面,例如通過包覆成型來形成第一和第二折疊線358、360。
[0163]在圖31中所示的其中側部延伸部分350完全展開的配置中,矯形裝置可適應較大或腫脹的身體結構部分。在圖35所示的折疊配置中,矯形裝置現在可適應較小的身體結構部分,或經由腫脹的減少而大小減小的身體結構部分。
[0164]圖36到圖41中展示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370的另一配置。
[0165]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370以與后部部分340類似的方式構造,且包含主支撐件372和解剖學配置的3D近端支撐部分394。
[0166]主支撐件372包含形成于其中的狹槽374以及側部延伸部分376。隔開的依附突出部分378之間界定開放的進入區域380,以允許接近佩戴者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頸部或脊柱區域。主支撐件372還包含(例如)經由包覆成型形成于其上的彈性或順應性邊緣382。
[0167]解剖學配置的3D近端支撐部分394可連續地形成有彈性或順應性邊緣382。近端支撐部分394包含形成于其中的狹槽396,以提供通風和/或額外彈性或柔性。近端支撐部分394還包含解剖學定形的呈喇叭形展開部398,其形狀對應于且支撐佩戴者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枕骨區。如同先前配置一樣,定向標記400形成于近端支撐部分394上,以輔助將矯形裝置施加到患者。
[0168]類似于先前論述的后部部分340,后部部分370也包含提供對矯形裝置的周邊調整的機構。
[0169]明確地說,如圖36以及圖38到41中所示,側部延伸部分376各自包含凹進的接納部分384,用于在其中接納側部連接件402。位于每一凹進的接納部分384內的是第一和第二鎖定凹座386、390以及相關聯的第一和第二偏置部件388、392。兩個對應的鎖定凹座和偏置部件組合允許側部連接件402位于沿側部延伸部分376的兩個位置處。將認識到,可提供額外的鎖定凹座和偏置部件組合,以允許側部連接件402沿側部延伸部分376的額外定位。
[0170]如圖38和圖39中所示,每一側部連接件402具有第一和第二側404、406以及經配置以供用戶抓握的呈喇叭形展開的端408。側部連接件402的第一側404具有經配置以供用戶操縱的操縱突出部410,以及呈喇叭形展開的端408,其用于將側部連接件402附接到凹進的接納部分484以及將側部連接件402從凹進的接納部分484去除,以及將側部連接件402重新定位在其中。
[0171]側部連接件402的第二側406具有形成于其上的鎖定突出部分412,用于選擇性地嚙合形成于凹進接納部分384中的鎖定凹座和偏置部件組合386到392中的一個。
[0172]如在圖39到圖41中最佳看出,鎖定突出部分412可呈搭扣鎖定突出部分的形式,其經由偏置部件388、392偏置到 凹座386、390中的鎖定位置中。當側部連接件402與第二鎖定凹座390選擇性地嚙合時,矯形裝置可適應較大或腫脹的身體結構部分。當側部連接件402與第一鎖定凹座386選擇性地嚙合時,矯形裝置現在可適應較小的身體結構部分,或因腫脹減少而大小減小的身體結構部分。以此方式,可調整矯形裝置的周邊。
[0173]如圖39中所示,側部連接件402的第二側406還可包含連接材料414 (例如環材料)的區域。連接材料414經配置以選擇性地嚙合例如鉤材料等連接材料,鉤材料位于或形成于矯形裝置的前部部分的前部表面上,以將后部和前部部分布置在佩戴者的身體結構部分周圍,以向其提供支撐和穩定。側部連接件的呈喇叭形展開的端通過提供合適的抓握或抓緊區域而輔助將后部和前部部分連接在佩戴者的身體結構部分周圍。
[0174]H.對矯形裝置的周邊調整的變型
[0175]圖42到圖44中展示用于矯形裝置的周邊調整機構的變型。
[0176]如圖42中示意性地展示,后部支撐件420利用(例如)鉤和環緊固經由連接部件426附接到前部支撐件424。后部支撐件420和前部支撐件424可具有所揭示配置或變型中的任一個。
[0177]由于使用如圖42所示的矯形裝置的假定患者具有較小的周邊身體結構部分或不具有腫脹或具有減少的腫脹,因此后部支撐件420和前部支撐件424彼此接觸,以支撐身體結構部分,例如頸部。
[0178]如可在圖43中最佳看出,在患者具有較大周邊的身體結構部分或具有增加的腫脹的情況下,在后部支撐件420與前部支撐件424之間提供周邊擴張件422,以允許后部支撐件420和前部支撐件424相對于彼此而擴張,以適應較大或腫脹的身體結構部分。[0179]如在圖43中最佳看出,周邊擴張件422上包含擴張狹槽428,從后部支撐件420延伸的滑動突出部分430在擴張狹槽428內滑動。因此,為了適應較大或腫脹的身體結構部分,擴張件422沿擴張狹槽428從圖42中所示的位置滑動到圖43中所示的位置。以此方式,當將矯形裝置施加到較大或腫脹的身體結構部分時,周邊擴張件422在后部支撐件420與前部支撐件424之間提供額外支撐。
[0180]圖44中展示此周邊調整系統(未展示前部支撐件)的工作實例。如圖44中所示,后部支撐件420運載連接材料432,例如環材料,其對疊起來以展示周邊擴張件422和擴張狹槽428。
[0181 ] 擴張件422運載第二連接材料434,例如鉤材料,其選擇性地嚙合連接材料432。在此配置中,可通過將擴張件422沿擴張狹槽428滑動到所要位置,來微調矯形裝置的周邊大小。接著可使用連接材料432、434將擴張件422鎖定到適當位置中。
[0182]在圖45中所示的周邊調整系統的另一變型中,用位于后部支撐件420上的一系列鎖定凹座436和兩個擴張狹槽428來替代連接材料。在此配置中,擴張件422運載滑動突出部分430以嚙合擴張狹槽428。擴張件422還包含鎖定突出部分438,其以先前所論述的方式經由切口而偏置。鎖定突出部分438因此經配置以選擇性地嚙合后部支撐件420上的所述系列鎖定凹座438中的一個。
[0183]因此,可遞增地將矯形裝置的周邊大小調整到若干特定大小,以適應較大或腫脹的身體結構部分。
[0184]1.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的變型的詳細描述
[0185]圖46到圖48中展示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440的另一變型。后部部分440包含用于高度和周邊調整兩者的機構,所述機構可結合矯形裝置的先前所提到的前部或后部部分中的任一個而利用。
[0186]后部部分440以與上文所論述類似的方式構造,且包含主支撐件442、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462以及可調整高度支撐件470。
[0187]主支撐件442包含狹槽444以提供通風以及柔性或彈性。側部延伸部分446從主支撐件442朝矯形裝置的前部支撐部分延伸。側部延伸部分446具有超其端部延伸的厚度減小的部448。
[0188]厚度減小的部448將具有連接機構,例如鉤或環材料,其將與位于矯形裝置的前部支撐部分上的對應連接材料選擇性地嚙合。厚度減小的部448允許側部延伸部分446圍繞矯形裝置的前部支撐部分而彎曲,以便為矯形裝置提供所要的周邊大小。側部延伸部分446的厚度減小的部448的增強的柔性或彈性允許側部延伸部分446以較小的曲率半徑彎曲以適應大小較小的身體結構部分。
[0189]主支撐件442也具有隔開的依附突出部分450,其之間界定開放進入區域,以允許接近佩戴者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頸部或脊柱入口。加厚的支撐部458沿主支撐件442以及依附突出部分450形成。加厚的支撐部458中的切口 460提供于主支撐件442的前部側上,以輔助允許主支撐件442符合所處理的身體結構部分的形狀。
[0190]如圖46和圖47中所示,以上文關于矯形裝置的前部部分的第一配置所論述的方式,沿依附突出部分450中的每一個形成一系列鎖定凹座454,用于選擇性地嚙合鎖定突出部分482。[0191]主支撐件442還包含柔性或彈性邊緣456,例如經包覆成型的部分。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462可連續地形成有柔性或彈性邊緣456。
[0192]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462具有解剖學定形的呈喇叭形展開部464,其形狀對應于且支撐佩戴者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枕骨區。還在3D解剖學配置的近端支撐部分462上提供定向標記466和狹槽468。
[0193]如圖47和圖48中所示,可調整高度支撐件470包含兩個隔開的直立部分472,其具有經配置而以高度調整方式接納依附突出部分450的凹進部分474。可調整高度支撐件470具有呈喇叭形展開的遠端476,其具有(例如)通過包覆成型附接或形成于其上的墊套式支腳478。
[0194]在每一直立部分472上提供以先前論述的方式由切口部分偏置的突出部480。鎖定突出部分482形成有突出部480,以選擇性地嚙合主支撐件440的依附突出部分450中的鎖定凹座454。可調整高度支撐件470可經由突出部480與相關聯的鎖定凹座454的選擇性嚙合而遞增地定位于不同高度。
[0195]J.矯形裝置的后部部分的另一變型的詳細描述
[0196]圖49和圖50中展示矯形裝置的在構造上類似于上文所論述的后部部分440的后部部分490的另一變型。
[0197]后部部分490包含主支撐件500,其具有:狹槽502,用以提供通風和/或順應性;側部延伸部分504,其各自具有一厚度減小的部506 ;以及隔開的依附突出部分508,其之間界定脊柱或頸部進入區域510,且經配置以與先前所論述的高度調整機構中的任一個協作。可在主支撐件500上的任何合適位置中(例如依附部分508上)提供用以指示適當型號(例如XS(超小)、S(標準/小)、M(中等)以及L(大))的標記512,或任何其它適當指示,例如色彩編碼標記。圍繞主支撐件500的外圍提供柔性或順應性邊緣514。可(例如)經由包覆成型來形成柔性或順應性邊緣514。
`[0198]如在圖49和圖50中最佳看出,折疊線516形成于側部延伸部分504的厚度減小的部506中。如先前所論述,此些折疊線516可(例如)形成為活鉸鏈或(例如)通過包覆成型而形成于側部延伸部分504的若干部之間的順應界面。厚度減小的部506結合折疊線516允許側部延伸部分504彎曲或折疊以適應身體結構部分的不同周邊。
[0199]后部部分490還包含近端支撐部分518,其可為3D柔性或順應性支撐件,所述3D柔性或順應性支撐件具有解剖學定形的呈喇叭形展開部520,其經定形且經配置以支撐佩戴者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頭部的枕骨區。近端支撐部分518可為與主支撐件500上的柔性或順應性邊緣514 —體形成的經包覆成型部分。近端支撐部分518可包含定向標記522和狹槽524以提供通風和/或順應性。
[0200]K.總結
[0201]具有圍繞佩戴者的身體結構部分(例如頸部)定位以符合到所述部分且向其提供支撐、固定和穩定的前部和后部部分的矯形裝置(例如頸圈)的所揭示實施例提供許多改進,其允許單個矯形裝置應用于治療各種各樣的具有不同大小或腫脹程度的身體結構部分的患者。
[0202]應理解,雖然將所揭示的實施例設計為適應具有不同大小的身體結構的用戶,但可調整所揭示實施例及其組件的大小,使得具有不同大小的身體結構部分的不同用戶可受益于本發明的設計。
[0203]應理解,雖然將矯形裝置的所揭示實施例展示為具有離散的前部和后部部分,但前部和后部部分可沿其一側彼此連接,且可沿其另一側在前部部分與后部部分之間提供單個綁帶或周邊調整機構。
[0204]還將認識到,可向圈提供包覆成型邊緣和3D解剖部分,以及活鉸鏈和狹槽結構,而不向所述圈提供其它特征,例如高度可調整性。
[0205]當然,將理解,不一定所有目標或優點均可根據本發明的任何特定實施例而實現。因此,例如,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認識到,本發明可以實現或優化如本文所教示的一個優點或一組優點的方式體現或進行,而不一定實現如本文可教示或建議的其它目標或優點。
[0206]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認識到來自不同實施例的各種所揭示特征的可互換性。除本文所述的變型之外,每一特征的其它已知等效物可由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混合和匹配,以根據本發明的原理來構造矯形裝置。
[0207]盡管已在某些示范性實施例和實例的上下文中揭示了本發明,但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因此將理解,本發明超過具體揭示的實施例延伸到本發明的其它替代實施例和/或使用以及其明顯修改和等效物。因此,希望本文所揭示的本發明的范圍不應受上文所述的特定所揭示實施例限制,而是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
【權利要求】
1.一種頸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部部分(100),其具有剛性或半剛性殼的主要支撐件(102);以及 后部主支撐件(146),其被連接到所述前部部分(168); 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部分(100)界定沿著主要支撐件(102)的周邊形成的彈性或柔性邊緣(118),所述柔性邊緣(118)形成沿著前部部分(100)的近端區域被界定的三維解剖學建構的近端支撐部分(12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維解剖學建構的近側支撐部分(120)界定沿著前部部分(100)的近 端區域對中定位的杯形部分(122)。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頸圈,其特征在于,后部的主支撐件(102)界定沿著前部部分(100)的近端區域對中定位的支撐彈簧部分(112)。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頸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側支撐部分(120)形成在支撐彈簧部分(112)的周圍并且包圍支撐彈簧部分(112)。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頸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主要支撐件(102)界定出開放進入區域(108),且至少一肋部(113)形成在所述支撐彈簧部分(112)的下方并且圍住所述的開放進入區域(108)。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主要支撐件(102)界定出開放進入區域(108),且至少一折疊線(126)形成在所述開放進入區域(108)的相對側邊上,所述至少一折疊線(126)是由一縮減厚度的部分所形成。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頸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折疊線(126)是大致上筆直的。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頸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折疊線(126)包含多數的折疊線,使得接近開放進入區域(108)的所述多數折疊線是大致上筆直的,且距離開放進入區域(108)越遠的折疊線就越呈弓形。
9.根據權利要求6到8中任一項所述的頸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折疊線(126)是形成為穿過所述柔性邊緣(118)。
10.根據權利要求6到9中任一項所述的頸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折疊線(126)是沿著前部部分的后側表面形成的。
11.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頸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部分界定出定向標記(124),所述定向標記指示頸圈所要被穿戴的方向。
12.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頸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部分(146)界定出側邊延伸部分(152)和從所述側邊延伸部分(152)延伸出的綁帶部分(156),所述綁帶部分(156)具有緊固組件,所述緊固組件經調適以緊固于位在沿著后部部分(100)的一前側表面上的對應緊固組件上。
13.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頸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主支撐件(102)界定一加厚的支撐件(110),所述加厚的支撐件(110)位在一對中定位的由所述后部主支撐件(102)所形成的開放進入區域(108)附近。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頸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厚的支撐件(110)是形成為大體上U形形狀。
15.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頸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主支撐件(102)界定出多個弓形狹槽(104),所述弓形狹槽(104)有助于頸圈的通風且提供彈性于所述主支撐件( 102)。
【文檔編號】A61F5/055GK103550020SQ201310344096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2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3日
【發明者】托拉·托爾吉司朵堤爾, 阿尼·托爾·英吉慕達森, 帕爾米·艾那森 申請人:歐蘇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