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中藥組合物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為:鹿角片、菟絲子、仙靈脾、當歸、川芎、赤芍、炒白芍、莪術、三棱、半枝蓮、茯苓、白毛委陵菜、薏苡仁、延胡索、蒲黃、乳香、沒藥、片姜黃、夏枯草、丹參、桂枝、丹皮、小茴香、艾葉、木香、葫蘆巴、貓爪草、紅藤、五靈脂、補血草、劉寄奴和山慈姑。本發明具有補腎活血、化瘀消癥,理氣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主治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且制作工藝簡便,毒副作用小且給藥方便,藥劑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藥。能直達病灶,治愈時間短,治愈后不易復發。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含有來源于植物、動物或礦物原料的醫用配制品,特別涉及一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0003]
【背景技術】
[0004]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時所表現出的一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漸進性痛經、性交痛、月經失調及不孕,嚴重影響了患病婦女的身心健康和生育機能。子宮內膜異位癥在中醫文獻中沒有相應病名,但在“癥瘕”、“痛經”、“不孕”、“月經不調”等病中可找到類似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散在記載。《古方匯精》云:“凡閨女在室行經,并無疼痛。及出嫁后,忽患痛經,漸至滋蔓,月艮藥罔效。此乃少年新娘,男女不知禁忌,或經將來時,或行經未凈,遂而交媾,震動血海之絡,損及沖任,以致瘀滯凝結。每致行經,斷難流暢,是以作疼,名曰逆經痛。”這些描述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的病機極為吻合。中醫學認為,婦女經期或產后生活不節、多次分娩或小產、某些先天缺陷、醫者手術不慎等因素均可導致沖任損傷,胞宮藏瀉功能異常,月經期經血雖有所瀉,但不循常道而行,部分經血不能正常排出體外而逆行,以致“離經之血”蓄積盆腔而成瘀,瘀血阻絡,胞脈不通,不通則痛。另外,腎陽不足是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重要原因,補腎助陽不僅能推動氣血的運行,促使卵泡正常排卵,提高受孕率,而且能調節雌、孕激素的比值,使孕激素水平上升,黃體健全,從而加強活血化瘀藥作用。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中醫認為是由先天不足,后天失養或煩勞過度,損傷正氣,或久病失治、誤治,以及外邪侵襲,內外合邪引起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內異癥是異位的內膜有周期性的出血,蓄積于局部,并引起其周圍組織纖維化,此為“離經之血”,稱蓄血或瘀血,血瘀當為內異癥的病理實質。瘀阻沖任、胞宮胞絡,經行不 暢,“不通則痛”,發為痛經。當瘀血阻滯沖任,新血不得歸經,或瘀傷脈絡,絡傷血溢,亦可致月經過多與延長、漏下。當瘀阻沖任、胞宮,令胞脈受阻,兩精不能結合成孕,發為不孕。血瘀日久,積結成癥瘕包塊;而積瘀日久更傷腎氣,腎虧沖任不足,胞宮盈溢失司,則月經不調。其病因復雜,與情志失調、臟腑、氣血功能失常以及感邪等因素有關。臨床診斷:育齡婦女有進行性痛經或/和不孕史,婦科檢查時捫及盆腔內有觸痛性硬結或子宮旁有不活動的囊性包塊,可初步診斷為內異癥。超聲、CT和MRI等主要適合于有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患者。MRI對診斷深部浸潤型內異癥較超聲和CT均準確,新近興起的內鏡超聲診斷腸壁內異癥的準確性甚至優于MRI。血CA125測定可作為一種非創傷性檢查,I?II期內異癥血CA125多正常,III?IV期有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病灶浸潤較深、盆腔粘連廣泛者血CA125多為陽性。而腹腔鏡診斷是國內外公認的診斷內異癥的最準確的方法,鏡下看到典型內異癥病灶,既可確定診斷,可疑時取活體組織檢查,鏡下看到的病灶約70%能得到病理診斷。按照美國生殖醫學協會制定的內異癥分期法(R-AFS 1985,作出疾病分期,指導臨床治療。但是這種分期法的嚴重程度與探討的嚴重程度不相關,而且也不能預測患者對疼痛或不孕治療的反應性。
[0005]治療原則:本病治療,補腎活血、化瘀消癥,理氣活血、化瘀止痛配合針灸、激光、夕卜治等法治療。
[0006]現代醫學認為,子宮內膜種植學說普遍為學者們所接受,在20世紀20年代首次提出,這是最早提出并得到廣泛接受的學說。婦女月經期經血可經輸卵管倒流進入腹腔,引起子宮內膜組織在腹腔內播散。逆流經血中的內膜碎片黏附并侵潤腹膜間皮,獲得血液供應后持續存活并生長。近年來,郎景和等發現內異癥患者的在位內膜對其發病有重大作用。但是90%的女性月經期有經血逆流發生,而臨床上僅有10%發生EM。目前的觀點認為還有其他多因素參與了 EM的發病,如內膜細胞通過血管或淋巴播散,機械種植機制等。
[0007]治療上多采取三大策略:內異癥手術難于治愈,術后又易于復發,因此,藥物治療仍占據重要地位。藥物治療可分為術前用藥或術后用藥。術前用藥可縮小病灶、縮小子宮、減輕盆腔粘連及充血、抑制卵巢生理性囊腫的生成,對腹腔鏡手術應該有利。目前內異癥藥物治療多為術前及術后用藥,術后用藥可減滅殘余病灶、推遲內異癥復發。主要適合于異位病灶廣泛、未能徹底切除者或肉眼所見異位病灶已被清除,但無生育要求的有疼痛癥狀者。國外發表的循證醫學資料表明,對有疼痛癥狀的患者在腹腔鏡保守性手術后再用藥治療以6個月為宜。對肉眼所見異位病灶已被清除,希望近期生育者可鼓勵患者盡早懷孕。治療內異癥常用而有效的藥物有達那唑、孕三烯酮、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或激動劑、孕激素類藥物及口服避孕藥物等。循證醫學資料表明,上述藥物治療內異癥的療效相差不大,然而副作用各不相同,價格也有很大差異。因此,在選擇用藥時應與患者充分交流溝通,共同制定治療方案。1、治療目的:明確診斷,除外惡性,長期試驗治療不可取;切除病灶,盡量減少卵巢的損傷,減少術后粘連;分離粘連,恢復解剖,助于妊娠;減輕癥狀,減少復發的可能。2、治療原則: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的手術治療。經腹腔鏡手術還是開腹手術取決于操作者的經驗和技術,不完全取決于患者的疾病期別。子宮內膜異位癥手術治療通常有三種方式,即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保留卵巢功能的手術和根治性手術。骶前神經切除術或骶骨韌帶切 斷術,也為保守性手術的一部分,但其只能解決盆腔中線部位的疼痛,不能解決盆腔其他部位的疼痛。保守性手術雖然少有能治愈者,但畢竟改善了患者的生育機會,并且可以暫時緩解疼痛。保守性手術后約有25%的患者因為復發需要二次手術。復發率和病變程度及術后是否妊娠直接相關,術后妊娠者需再次手術的只有10%。
[0008]
【發明內容】
[0009]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了一種配方簡單、制作工藝簡便,毒副作用小且給藥方便,藥劑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藥。本發明為中藥組合物,但精選氣味平和的中藥,使中藥制劑的氣味并不濃烈。本發明采用不同藥性的中藥材,進行了科學配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毒副作用小,制備簡單,能直達病灶,治愈時間短,治愈后不易復發。
[0010]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為:鹿角片10?25份,菟絲子10?20份,仙靈脾10?25份,當歸10?25份,川彎10?25份,赤芍10?25份,炒白芍10?20份,莪術10?20份,三棱10?20份,半枝蓮10?20份,獲茶10?20份,白毛委陵菜10?20份,薏該仁10?20份,延胡索10?20份,蒲黃10?20份,乳香10?25份,沒藥10?25份,片姜黃10?20份,夏枯草10?20份,丹參10?25份,桂枝10?20份,丹皮10?20份,小茴香10?20份,艾葉10?20份,木香10?25份,葫蘆巴10?20份,貓爪草10?20份,紅藤10?20份,五靈脂10?20份,補血草10?20份,劉寄奴10?20份和山慈姑10?20份。
[0011]所述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中藥組合物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還可以為:鹿角片10?25份,菟絲子10?15份,仙靈脾10?25份,當歸10?20份,川芎10?15份,赤芍15?25份,炒白芍10?15份,莪術10?20份,三棱10?20份,半枝蓮10?15份,獲茶10?15份,白毛委陵菜10?15份,薏該仁15?20份,延胡索10?15份,蒲黃10?15份,乳香15?25份,沒藥20?25份,片姜黃10?15份,夏枯草10?20份,丹參10?20份,桂枝10?15份,丹皮15?20份,小茴香10?15份,艾葉10?15份,木香10?20份,葫蘆巴15?20份,貓爪草10?20份,紅藤10?15份,五靈脂15?20份,補血草15?20份,劉寄奴10?20份和山慈姑15?20份。
[0012]所述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中藥組合物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也可以為:鹿角片15?20份,菟絲子10?20份,仙靈脾10?25份,當歸10?25份,川芎10?25份,赤芍10?20份,炒白芍14?20份,莪術10?15份,三棱10?15份,半枝蓮15?20份,獲茶10?20份,白毛委陵菜10?20份,薏該仁10?20份,延胡索10?20份,蒲黃10?20份,乳香10?20份,沒藥10?20份,片姜黃10?20份,夏枯草15?20份,丹參15?25份,桂枝10?20份,丹皮10?20份,小茴香10?20份,艾葉10?20份,木香15?25份,葫蘆巴10?20份,貓爪草10?15份,紅藤10?20份,五靈脂10?20份,補血草10?20份,劉寄奴10?15份和山慈姑10?20份。
.[0013]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膠囊劑,所述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取鹿角片、菟絲子、仙靈脾、當歸,加入5-10倍量的水浸泡1-2小時,提取2-5小時的揮發油,收集揮發油,藥液濾過,藥渣備用;
b、取其他原料藥和所述步驟a的藥渣,加60-90%乙醇,浸泡0.5-1.5小時,提取兩次,每次1-2小時,第一次加5-10倍量,第二次加5-10倍量,合并提取液,濾過;上述兩濾過液合并濾過,將濾過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0°C時1.10-1.50,醇沉兩次,調乙醇濃度60-90%,取上清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0°C時1.10-1.50,得浸膏。
[0014]C、取步驟b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步驟a得到的揮發油及植物油適量,植物油的添加量占浸膏和揮發油總質量的1%_4%,混合,用膠體磨研磨10分鐘,不斷攪拌,冷至室溫,再裝入膠囊殼體中。
[0015]所述步驟a中,鹿角片、菟絲子、仙靈脾和當歸所含揮發油的提取,使用水蒸氣蒸餾法或超臨界萃取法提取。
[0016]所述步驟b中,所述提取方法采用膜分離技術、超濾、醇沉、高速離心或大孔樹脂方法。
[0017]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治療胃潰瘍的片劑的制備方法,所述片劑的制備方法包括:將所述原料藥放入醇度80-90%的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得提取液一;再取乙醇提取后得到的藥渣,加水加熱回流提取,得提取液二 ;將提取液一和提取液二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將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機中粉碎I?2小時,過篩獲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細粉;向超微細粉加入0.3倍量的糊精或淀粉,壓片。
[0018]所述步驟a中,將上述原材料放入10倍量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I?2小時;
所述步驟b中,將剩余原料放入10倍量水中,加熱回流提取3次,每次30分鐘?I小
時;
所述步驟c中,可以將提取液一和提取液二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將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機中粉碎I?2小時,過篩獲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細粉;向超微細粉加入0.3倍量的糊精或淀粉,壓片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片劑的使用辦法,每一片以0.3g為劑量,每次進食半小時前后服用2?3片,一日三次,每7天為一基本療程。
[0019]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的劑型,劑型為:片劑、糖衣片劑、薄膜衣片劑、腸溶衣片劑、膠囊劑、硬膠囊劑、軟膠囊劑、口服液、口含劑、顆粒劑、沖劑、蜜丸劑、散劑、丹劑、溶液劑、注射劑、栓劑、硬膏劑、糖漿劑、散劑或貼劑。
[0020]所述中藥組合物,藥物在使用時煎湯劑服用,每日I劑,水煎分兩次服,每7天為一療程;當本中藥組合物為蜜丸劑、膠囊劑或片劑使用時,一日三次,每7天為一療程。
[0021]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補腎活血、化瘀消癥,理氣活血、化瘀止痛的的功效,主治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且制作工藝簡便,毒副作用小且給藥方便,藥劑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藥。本發明采用不同藥性 的中藥材,進行了科學配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毒副作用小,制備簡單,能直達病灶,治愈時間短,治愈后不易復發。
[0022]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中醫學認為,人體正常月經是腎氣、天癸、臟腑、經絡氣血作用于胞宮的產物,是胞宮藏瀉功能的生理表現。胞宮時藏而不瀉,月經期瀉而不藏,定時將經血排出體外,則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經質正常。如婦女經期、產后生活不節或多次分娩、小產,或有某些先天性缺陷和畸形,或因盆腔手術不慎損傷等因素均可導致沖任損傷及胞宮的藏泄功能異常,出現月經期經血雖有所瀉,但不循常道而行,部分經血不能正常排出機體而逆行,導致“離經之血”蓄積盆腔而成癖血,血癖日久又可成癮癮。正如《景岳全書.婦人規?癮痕類》中所說:“痕血留滯作痛,惟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后,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患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積勞積弱,氣弱而不行。總由血動之時,余血未凈,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癮矣”。瘓血作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可導致各種臨床癥狀的發生。寮血內阻,天癸、臟腑、經絡、氣血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胞宮藏瀉功能失常可表現為月經過多,經期延長,或見經水淋漓不斷,或突然崩中下血,經血紫暗有塊;疲血阻滯沖任,胞宮胞脈氣機失調,可表現經前或經期少腹脹痛,時有刺痛,疼痛拒按,經凈疼痛漸消失;疲血在胞宮胞脈之間凝聚日久,漸漸形成瘡癮,婦科檢查可見子宮后位固定,單側或雙側附件可扣及囊性包塊,或子宮直腸陷凹觸痛性結節;疲血內停,胞宮及沖任不調,亦使兩精不能相搏,導致不孕。
[0024]方中中鹿角片、菟絲子、仙靈脾、葫蘆巴補腎溫陽、扶助正氣;當歸、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止痛;炒白芍緩急止痛;莪術、三棱破血祛瘀、消癥止痛;紅藤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半枝蓮、貓爪草清熱解毒、散結消瘀;茯苓、薏苡仁健脾和胃。乳香、沒藥、延胡索、片姜黃活血化瘀,止痛。夏枯草、山慈姑軟堅散結,丹參加強活血效力,補血草溫中健脾,滋補強壯,失笑散活血化瘀、散結止痛。丹皮活血散結,小茴香暖經,艾葉溫經散寒,白毛委陵菜清熱涼血止血,木香理氣,桂枝溫經通陽。縱觀全方,功在補腎活血、化瘀消癥。
[0025]川芎,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考證:出自《湯液本草》主治:治療頭痛之首選藥物。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滯腥痛;癥瘕腫塊;胸脅疼痛;頭痛眩暈;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癰疽瘡瘍。《本經》: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創,婦人血閉無子。《別錄》:除腦中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陶弘景:齒根出血者,含之多瘥。《藥性論》:治腰腳軟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內冷痛。《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長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瘺,腦癰發背,瘰疬癭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醫學啟源》:補血,治血虛頭痛。王好古: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補風虛。《綱目》: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郁。芎藭,血中氣藥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故血虛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氣郁者宜之。《左傳》言麥麴、鞠窮御濕,治河魚腹疾。予治濕瀉,每加二味,其應如響。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陰虧氣郁,藥中加芎為佐,氣行血調,其病立止。《本草衍義》:芎藭,今人所用最多,頭面風不可闕也,然須以他藥佐之。
[0026]桂枝,辛;甘;性溫。①《醫學啟源》:氣熱,味辛甘。②《本經逢原》:辛,甘,微溫,無毒。入膀胱、心、肺經。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陽經。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經。③《藥品化義》:入肝、腎、膀胱三經。④《本草求真》:入肌表,兼入心、肝。主治:散寒解表;溫通經脈;通陽化氣。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閉腹痛;癥瘕結塊;胸痹;心悸;小便不利。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蓄水,水腫,心悸,奔豚。功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
[0027]當歸,該品為傘形科植物當歸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發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煙火慢慢熏干。全當歸根略呈圓柱形,根上端稱“歸頭”,主根稱“歸身”或“寸身”。支根稱“歸尾”或“歸腿”,全體稱“全歸”。全當歸既能補血,又可活血,統稱和血;當歸身補血,當歸尾破血味甘;辛;苦;性溫。歸肝;心;脾經。補血藥;調經藥;止痛藥。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
[0028]丹參,具有活血散淤、消腫止血、消炎止痛、調經止痛、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狀況、降低血壓、安神靜心、降血糖和抗菌等功效,對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等病癥有一定的療效。此外,近代醫學實驗證明,丹參還具有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度及調節內外凝血系統的功能,是一種安全又可靠的治療心臟血管疾病的天然中藥。用于胸肋脅痛,風濕痹痛,癥瘕結塊,瘡瘍腫痛,跌仆傷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痛等。
[0029]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化痰,寧心安神,敗毒抗癌。藥性平和,利濕而不傷正氣。適量服食可作為春夏潮濕季節的調養佳品。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癥。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腫瘤以及鎮靜、降血糖等的作用。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細胞壞死,抗菌等功效。茯苓中的主要成分為茯苓聚糖,含量很高。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能降胃酸,對消化道潰瘍有預防效果;對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有抗腫瘤的作用;能多方面對免疫功能進行調節;能使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加速回升;并有鎮靜的作用。
[0030]三棱,味苦,性平。破血,行氣,消積止痛。臨床應用:適用于多種腫瘤,如卵巢癌、宮頸癌、肝癌等。常與香附、莪術、紫草根、木饅頭等配伍治療氣血結積、瘀血瘀滯的卵巢癌、宮頸癌等。常用白花蛇舌草、大腹皮、茯苓、莪術等配伍治療氣滯血瘀、熱毒蘊結的肝癌。此外該品還適用于血瘀氣滯、腹部結塊、肝脾腫大、經閉腹痛、食積脹痛等。
[0031]莪術,I)破血行氣止痛:本品功效與三棱相似,但溫通力較大,可治療血滯經閉腹痛、腹部包塊、積聚。2)積散結:本品能行氣消積止痛,用于飲食積滯、胸腹滿悶作痛。3)破血祛瘀,婦女閉經,或痰濕淤血凝結而成的癥瘕癖塊。4)行氣止痛:適于飲食失調,脘腹漲滿疼痛之證。適當配伍,虛癥、實癥均可。5)注意事項:孕婦忌用。
[0032]白毛委陵菜,清熱,涼血,止血。主治子宮功能性出血。鼻衄。薔薇科白毛委陵菜Potentilla conferta Bunge,以根入藥。內蒙古。性味苦、酸,涼。
[0033]薏苡仁,健脾滲濕,除痹止瀉。用于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痹拘攣、脾虛泄瀉。
[0034]沒藥,活血,行氣、止痛。治瘀阻氣滯的脘腹疼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產后腹痛。調氣活血,定痛,追毒。治氣血凝滯、心腹疼痛,癰瘡腫毒,跌打損傷,痛經,產后瘀血刺痛。①《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風癮疹癢毒。②《本草拾遺》:療耳聾,中風口噤,婦人血氣,能發酒,理風冷,止大腸泄擗,療諸瘡令內消。③《日華子本草》:止霍亂,心腹痛。煎膏止痛長肉。④《證類本草》:治不眠。⑤《珍珠囊》:定諸經之痛。⑥《綱目》:消癰疽諸毒,托里護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婦人難產,折傷。⑦《本草從新》:治癲狂,止泄痢。⑧《要藥分劑》:赤白痢腹痛不止.者,加入乳香無不效。
[0035]鹿角片,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行血消腫出自《神農本草經》。1.《雷公炮炙論》:鹿角使之,勝如糜角,其角要黃色緊重大好者。2.《本草圖經》:鹿,年歲久者,其角堅好,煮以為膠,入藥彌佳。腎虛腰脊冷痛;陽痿遺精;崩漏;白帶;尿頻尿多;陰疽瘡瘍;乳癰腫痛;跌打瘀腫;筋骨疼痛。1.《綱目》:鹿角,生用則散熱行血,消腫辟邪;熟用益腎補虛,強精活血。煉霜熬膏,則專于滋補矣。2.《本草經疏》:鹿角,生角則味咸氣溫,惟散熱,行血消腫,辟惡氣而已。咸能人血軟堅,溫能通行散邪,故主惡滄癰腫,逐邪惡氣,及留血在陰中,少腹血結痛,析傷惡血等證也。肝腎虛,則為腰脊痛,咸溫入腎補肝,故主腰脊病。屬陽,補陽故又能益氣也。3.《本經》: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4.《別錄》: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傷惡血,益氣。5.《千金?食治》:益氣力,強骨髓,補絕傷。孟詵:婦人夢交者;女子胞中余血不盡欲死者。7.《日華子本草》:療患瘡癰腫熱毒等,脫精尿血;小兒舌鵝口瘡。
[0036]仙靈脾,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用于陽痿遺精,筋骨痿軟,風濕痹痛,麻木拘攣;更年期高血壓。1.用于腎虛陽痿、遺精早泄、腰膝痿軟、肢冷畏寒。2.用于寒濕痹痛或四肢拘攣麻木。I適宜陽痿、宮冷不孕、陽虛性高血壓、更年期癥人群。2陰虛火旺陽強易舉者禁服。
[0037]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主溫毒發斑;吐血衄血;腸風下血;目赤腫痛;癰腫瘡瘍;閉經;痛經;崩帶淋濁;瘀滯脅痛;疝瘕積聚;跌撲損傷。用于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1、《神農本草經》:“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生川谷。”2、梁.《名醫別錄》曰:“芍藥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暴干。”3、陶弘景曰:“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尺許。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4、宋.馬志曰:“此有赤白兩種,其花亦有赤白兩色。”5、蘇頌曰:“今處處有之,淮產者勝。春生紅芽作叢,莖上三枝五葉,似牡丹而狹長,高一二尺。夏初開花,有紅白紫數種,結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時采根。崔豹古今注云:芍藥有兩種:有草芍藥、木芍藥。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為牡丹,非矣芍藥有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6、陳承日:“今世多用人家種植者,乃欲其花葉肥大,必加糞壤。每歲八九月取根分削,因利以為藥。今淮南真陽尤多,根雖肥大而香味不佳,入藥少效。”
炒白芍,白芍性涼,味苦酸,微寒,具有補血柔肝、平肝止痛。斂陰收汗等功效,適用于陰虛發熱、月經不調、胸腹脅肋疼痛、四肢攣急,瀉痢腹痛、自汗盜汗、崩漏、帶下等癥。芍藥甙有抗菌、解熱、抗炎、增加冠狀動脈流量、改善心肌營養血流、擴張血管、對抗急性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鎮靜、鎮痛、解痙、抗潰瘍、調節血糖的作用。白芍煎劑能抑制痢疾桿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等。血虛陰虛、胸腹脅肋疼痛、肝區痛、膽囊炎、膽結石疼痛、瀉痢腹痛、婦女行經腹痛、自汗易汗盜汗、腓腸肌痙攣、四肢拘攣疼痛、不安腿綜合癥等病癥患者適宜食用。
[0038]半枝蓮,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腫,定痛。治吐血,衄血,血淋,赤痢,黃疸,咽喉疼痛,肺癰,疔瘡,瘰疬,瘡毒,癌腫,跌打刀傷,蛇咬傷。①《南京民間藥草》:"破血通經。〃②《廣西藥植圖志》:〃消炎,散瘀,止血。治跌打傷,血痢。〃③《南寧市藥物志》:〃消腫,止痛。治跌打,刀傷,瘡瘍。〃④《泉州本草》:〃清熱,解毒,祛風,散血,行氣,利7jC,通絡,破瘀,止痛。
[0039]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氣;止痛。主心腹腰膝諸痛;月經不調;癥瘕;崩中;產后血暈;惡露不盡;跌打損傷。用于胸脅、脘腹疼痛,經閉痛經,產后瘀阻,跌撲腫痛。1.鎮痛作用:延胡索粉有鎮痛作用,其止痛效價約為阿片的1/100 ;延胡索總堿、延胡索甲素、乙素、丑素、癸素均有鎮痛作用 ,以乙素較強.各種劑型以醇制浸膏及粉劑作用強。2.鎮靜、安定、催眠作用:延胡索乙素具有一定的鎮靜、安定作用,其左旋體為新型的中樞抑制劑,較大劑量時對兔、狗、猴有明顯的催眠作用。3.對消化系統的影響:去氫延胡索甲素有顯著的抗大鼠實驗性胃潰瘍作用。4.對心血管的作用:延胡索乙素、丑素有輕微降壓、減慢心率作用;去氫延胡索堿有降壓、增加冠狀竇血流量作用.醇提物也有擴張冠脈、對抗異丙腎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心肌壞死作用。
[0040]蒲黃,吐血;咯血;紐血;備痢;便血;崩漏;外傷出血;心腹疼痛;經閉腹痛;產后瘀痛;痛經;跌撲腫痛;血淋澀痛;帶下;重舌;口瘡;聘耳;陰下濕癢。1.《綱目》:《本事方》云,有士人妻舌忽脹滿口,不能出聲,以蒲黃頻摻,比曉乃愈。又《芝隱方》云,宋度宗,一夜忽舌腫滿口,用蒲黃、干姜末等分,干滌而愈。據此二說,則蒲黃之涼血活血可證矣。蓋舌乃心之外候,麗手顧陰相火乃心之臣使,得干姜是陰陽能相濟也。2.《本草匯言》:蒲黃,性涼而利冶g潔膀骯之原,清小腸之氣,故小便不通,前人所必用也。至于治血之方,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滯者可行,血之行者可止。凡生用則性涼,行血而兼消;炒用則味澀,調血而且止也。3.《藥品化義》:蒲黃,若謠失血久者,炒用之以助補脾之藥,攝血歸源,使不妄行。又取體輕行滯,昧甘和血,上治吐艦喀血,下治腸紅崩漏。但為收功之藥,在失血之韌,用之無益。若生用亦能涼血消腫。4.《本經逢原》:蒲黃,《本經》主心腹膀脫寒熱,良由血結其處,營衛不和故也。與五靈脂同用,胃氣虛者,入口必吐,下咽則利。舌根脹痛,亦有屬虛火旺者,誤用前法(指同干姜未干摻),轉傷津液,每致燥濕愈甚,不可不審。
[0041]乳香,調氣活血,定痛,追毒。治氣血凝滯、心腹疼痛,癰瘡腫毒,跌打損傷,痛經,產后瘀血刺痛。①《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風癮疹癢毒。②《本草拾遺》:療耳聾,中風口噤,婦人血氣,能發酒,理風冷,止大腸泄擗,療諸瘡令內消。③《日華子本草》:止霍亂,心腹痛。煎膏止痛長肉。④《證類本草》:治不眠。⑤《珍珠囊》:定諸經之痛。⑥《綱目》:消癰疽諸毒,托里護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婦人難產,折傷。⑦《本草從新》:治癲狂,止泄痢。⑧《要藥分劑》:赤白痢腹痛不止者,加入乳香無不效。
[0042]片姜黃,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用于血滯經閉,行經腹痛,胸脅剌痛,風濕痹痛,肩臂疼痛,跌撲損傷。1.《本草拾遺》:姜黃,性熱不冷,《本經》云寒,誤也。2.《綱目》:姜黃、郁金、逨藥三物,形狀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黃兼入脾,兼治氣,逨藥則入肝,兼治氣中之血,為不同爾。古方五痹湯,用片子姜黃治風寒濕氣手臂痛。戴原禮《要訣》云,片子姜黃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3.《本草經疏》:姜黃,其味苦勝辛劣,辛香燥烈,性不應寒。,苦能泄熱,辛能散結,故主心腹結積之屬血分者。兼能治氣,故又云下氣。總其辛苦之力,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其能事也。《日華子》謂其能治癥瘕血塊,又通月經及撲損瘀血,蘇頌謂其祛邪辟惡,治氣脹及產后敗血攻心,何莫非下氣破血辛走苦泄之功歟。察其氣味治療,乃介乎京三棱、郁金之藥也。4.《本草述》:姜黃,試閱方書諸證之主治,如氣證、痞證、脹滿、喘、噎、胃脘痛、腹脅肩背及臂痛、痹、疝,雖所投有多寡,然何莫非以氣為其所治之的,未有專為治血而用茲味,如《本草》所說也。且此味亦不等于破決諸劑,此味能致血化者,較與他血藥有原委,不察于是,而漫謂其破血,詎知姜黃不任受’破’之一字也。5.《本草求真》:姜黃,功用頗類郁金、三棱、蓬術、延胡索,但郁金入心,專瀉心胞之血;莪術入肝,治氣中之血;三棱入肝,治血中之氣;延胡索則于心肝血分行氣,氣分行血;此則入脾,既治氣中之血,復兼血中之氣耳。陳藏器曰:此藥辛少苦多,性氣過于郁金,破血立通,下氣最速,凡一切結氣積氣,癥瘕瘀血;血閉癰疽,并皆有效,以其氣血兼理耳。
[0043]夏枯草,清肝、散結、利尿;治瘟病、乳癰、目痛、黃疸、淋病、高血壓等癥;葉可代茶。治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瘰疬、癭瘤、乳癰、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淚、頭目眩暈、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結核、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血崩、帶下、赤白帶下、血崩、產后血暈、心氣欲絕、瘰疬(不論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汗斑白點。附方: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還有利尿降壓的作用。民間又用它來泡茶,作清涼被動暑劑。用于瘰疬(如淋巴腺結核)、癭瘤(如單純性甲狀腺腫大),常配牡蠣、浙貝母。①《本經》:主寒熱、瘰疬、鼠瘺、頭瘡,破癥,散癭結氣,腳腫濕痹。②《本草衍義補遺》:補養血脈。③《滇南本草》:祛肝風,行經絡,治口眼歪斜。行肝氣,開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竊、周身結核。④《生草藥性備要》:去痰消膿,治瘰疬,清上補下,去眼膜,止痛。⑤《本草從新》:治瘰疬、鼠瘺、癭瘤、腫結、乳癰、乳癌。⑥《科學的民間藥草》:有利尿殺菌作用。煎劑可洗創口,治化膿性外癥,洗滌陰道,治陰戶及子宮粘膜炎。⑦《現代實用中藥》:為利尿藥,對淋病、子宮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壓,能使血壓下降。
[0044]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溫熱病熱入血分;發斑;吐紐;熱病后期熱伏陰分發熱;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風濕熱痹。1.張元素:牡丹皮,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故仲景八味丸用之,能瀉陰中之火。牡丹皮入手厥陰、足少陰,治無汗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陰、手少陽,治有汗骨蒸也。牡丹皮治無汗之骨蒸,須與青蒿子、天麥門冬、沙參、地黃、五味子、牛膝、枸杞之屬同用,始得其力。2.李杲: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甚,心氣不足者,以牡丹皮為君。3.《本草綱目》:牡丹皮,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分伏火。蓋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后人乃專以黃蘗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補,人亦罕悟,宜分別之。.《本草經疏》: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氣寒而無毒,辛以散結聚,苦寒除血熱,入血分,涼血熱之要藥也。寒熱者,陰虛血熱之候也。中風瘛瘋、痙、驚癇,皆陰虛內熱,營血不足之故。熱去則血涼,涼則新血生、陰氣復,陰氣復則火不炎而無因熱生風之證矣,故悉主之。癰瘡者,熱壅血瘀而成也。涼血行血,故療癰瘡。辛能散血,苦能瀉熱,故能除血分邪氣,及癥堅瘀血留舍腸胃。臟屬陰而藏精,喜清而惡熱,熱除則五臟自安矣。《別錄》并主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者,泄熱涼血之功也。甄權又主經脈不通,血浙腰痛,此皆血因熱而枯之候也。血中伏火,非此不除,故治骨蒸無汗,及小兒天行痘瘡,血熱。東垣謂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甚,心氣不足者,以牡丹皮為君,亦此意也。
[0045]小茴香,開胃進食,理氣散寒,有助陽道。主治:中焦有寒,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部冷痛;疝氣疼痛,睪丸腫痛;脾胃氣滯,脘腹脹滿作痛。《藥典》。傣藥景幾:果實用于治療癲癇,頭暈眼花,腹脹《傣藥志》。帕基(西傣):籽治發熱不退《滇藥錄》。景幾:治癲病,頭暈眼花,腹脹《傣醫藥》。毛難藥爛倉宮(環江語),葉治跌打;種子治腰痛《桂藥編》。壯藥小茴香(大新語):種子治Si·氣脹痛;全草治跌打腫痛《桂藥編》。白藥“weinxionlmirx,喂兄咪”:根治寒疝,咳喘,水腫,腹痛,乳脹積滯,風濕關節炎《大理資志》。納西藥根同大米煮稀粥吃,治牙痛,氣滯腹痛《大理資志》。彝藥茴香根:根治胃寒呃逆,腹脹肚痛,食少納差,形體贏弱《哀牢》。僳僳藥胡及慫:籽治發熱不退《滇藥錄》。同質漢俄:全草、根、種籽治胃寒痛,少腹冷痛,痛經,疝氣痛,睪丸鞘膜積液,血吸蟲病《怒江藥》。藏藥絲拉嘎保:果實治肺炎,肺結核《青藏藥鑒》。拉拉普:果實治胃寒病,蟲病《中國藏藥》。蒙藥找日高得蘇:果實治“赫依〃熱,眼花,藥物或食物中毒,疝氣,不思飲食,胃痛,腹脹《蒙植藥志》。昭日古達素.高尼瑤特:果實用于胃寒痛,氣脹,心氣不舒,小腹冷痛,痛經,疝痛《蒙藥》。苗藥小茴香、懷香端:全草治胃寒腹痛,經來腹痛,小兒氣腫,霍亂,嘔逆,腹冷不下食,疝氣痛;根治風濕骨痛;全草治小兒麻疹發熱,疹出不透,呃逆少食,慢性附件炎,氣滯腹脹,腰部冷痛《湘藍考》。Fux1x bub ghunb胡蘿卜棍,Xongx hxongb雄兇:果實治小兒!氣,治皮風《苗醫藥》。小茴香xiongx hxongb雄松:成熟果實主治小兒_氣《苗藥集》。維藥阿拉伯白的安:果實主治咳嗽氣喘,胃寒腹痛,嘔吐,少食,婦女月經不調,乳汁不下,與牛舌草等煎服用于心悸失眠,健忘;葉絞汁洗目治眼疾;根研粉拌蜂蜜治狂犬病,果實炒熱布包熨腹治寒癥腹痛《維藥志》。根治婦女白帶多。
[0046]艾葉,吐血;衄血;吃力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月經不調;痛經;胎動不安;心腹冷痛;泄瀉久痢;霍亂轉筋;帶下;濕疹;疥癬;痔瘡;癰瘍。產后感寒腹痛或老人臍痛腹冷痛者。沖任虛寒,月經不調,小腹冷若冰霜痛,散寒止痛,養血調經。若痢下赤白、血多、痛不可忍,清熱行氣止痛。寒濕瀉痢不止。
[0047]木香,行氣止痛;調中導滯。主胞脅脹滿足;脘腹脹痛;哎吐泄瀉;痢疾后重。用于胸脘脹痛、瀉痢后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1.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或疼痛,噯氣,惡心嘔吐。
2.濕濁中阻之胸悶腹脹,納呆便溏。3.痰濕壅肺之咳嗽氣喘。4.邪氣,辟毒疫溫鬼,強志,主淋露。久服不夢寤魘寐。(《本經》)5.消毒,殺鬼精物,溫瘧蠱毒,氣劣氣不足,肌中偏寒,引藥之精。1.《本草經疏》:肺虛有熱者,慎毋犯之。元氣虛脫及陰虛內熱,諸病有熱,心痛屬火者禁用。2.《得配本草》:臟腑燥熱,胃氣虛弱者禁用。
[0048]葫蘆巴,溫腎助陽,散寒止痛。功能主治補腎陽,祛寒濕。治寒疝,腹脅脹滿,寒濕腳氣,腎虛腰酸,陽痿。①《嘉祐本草》:主元臟虛冷氣。得附子、硫黃,治腎虛冷,腹脅脹滿,面色青黑;得穰香子、桃仁,治膀胱氣。②《綱目》:治冷氣疝瘕,寒濕腳氣;益右腎,暖丹田。③《國藥的藥理學》:為滋養強精藥,用于陰痿、遺精及早泄。④《四川中藥志》:治寒瀉。
[0049]貓爪草,化痰散結,解毒消腫。瘰疬痰核,疔瘡,蟲蛇咬傷,偏頭痛,瘧疾,牙痛。肺結核,淋巴結結核,淋巴結炎,咽喉炎。
[0050]紅藤,大血藤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藤莖。味苦,性平。歸大腸、肝經。具解毒消癰,活血止痛,祛風除濕,殺蟲功效。主治腸癰,痢疾,乳痛,痛經,經閉,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蟲積腹痛。
[0051]五靈脂,活血散瘀,炒炭止血。用于心腹淤血作痛,痛經,血瘀經閉,產后淤血腹痛;炒炭治崩漏下血;外用治跌打損傷,蛇、蟲咬傷。五靈脂苦泄溫通,“通利氣脈”,“通則不痛。”故《本草經疏》謂之“血滯經脈,氣不得行,攻刺疼痛等證,在所必用。”近來常有用本品配活血、行氣、通陽之品,治冠心病心絞痛者,亦有良好效果。
[0052]補血草,活血,止血,溫中健脾,滋補強壯。用于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痔瘡出血,胃潰瘍,脾虛浮腫,止血散瘀。為藍雪科補血草屬植物二色補血草Limonium bicolor(Bunge) Kuntze [Statice bicolor Bunge],以根及全草入藥。洗凈開花前采全草;根于春季萌芽期或秋冬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苦、咸,溫。備注(I)大葉補血草Limoniumgmelinii (ffilld.) Kunt.ze分布于新疆。根入藥。
[0053]劉寄奴,破血通經,斂瘡消腫。治經閉癥瘕,胸腹脹痛,產后血瘀,跌打損傷,金瘡出血,癰毒掀腫。①《唐本草》:〃主破血,下脹。〃②《日華子本草》:〃治心腹痛,下氣水脹、血氣,通婦人經脈癥結,止霍亂水瀉。〃③《開寶本草》:〃療金瘡,止血為要藥;產后余疾,下血、止痛。〃④《本草蒙筌》:〃消掀腫癰毒,滅湯火熱疼。〃⑤《綱目》:〃小兒尿血,新者研末服。〃⑥《本草求原》:〃治心氣痛,疳瘡出血。〃
山慈姑,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用于實熱性癰腫,癰腫疔毒,瘰疬結核,無名腫毒。I)對癰腫疔毒、瘰歷結核,內服、外敷,均可應用。用于食道癌,常與急性子、制半夏、地鱉蟲、石見穿等配合應用;用于淋巴腫瘤,常與昆布、海藻、夏枯草、象貝等配合應用。1、對乳癰腫、癰腫疔毒、瘰歷結核,內服、外敷,均可應用。2、用于食道癌、乳癌、常與急性子、制半夏、地鱉蟲、石見穿等配合應用3、用于淋巴腫瘤,乳房良性腫瘤、常與昆布、海藻、夏枯草、象貝等配合應用。
[0054]菟絲子補肝腎,益精髓,明目。治腰膝酸痛,遺精,消渴,尿有余浙,目暗。(I)補肝腎:本品為補腎縮尿,止遺精之常用藥。用于肝腎不足之腰膝酸痛、陽痿、遺精。本品性柔潤,平補肝腎而不燥。(2)安胎:用于體弱易于流產者,常配桑寄生、續斷。①《本經》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久服明目。〃②《雷公炮炙論》:〃補人衛氣,助人筋脈。〃③《別錄》:〃養肌強陰,堅筋骨,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浙,口苦燥渴,寒血為積。〃④《藥性論》:〃治男子女人虛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熱中。〃⑤《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治泄精,尿血,潤心肺。〃⑥王好占:〃補肝臟風虛。〃⑦《山東中藥》:〃治婦人常習流產。〃
實施例1丸劑
本發明蜜煉丸劑的制作過程為:取鹿角片1200g,菟絲子1200g,仙靈脾1200g,當歸1200g,川芎1600g,赤芍lOOOg,炒白芍1600g,莪術1200g,三棱1200g,半枝蓮1800g,獲茶1500g,白毛委陵菜1200g,薏該仁1600g,延胡索1200g,蒲黃IOOOg,乳香1800g,沒藥IOOOg,片姜黃1200g,夏枯草IOOOg,丹參1600g,桂枝IOOOg,丹皮1600g,小茴香1600g,艾葉1600g,木香IOOOg,葫蘆巴IOOOg,貓爪草1200g,紅藤IOOOg,五靈脂IOOOg,補血草1500g,劉寄奴1600g,山慈姑lOOOg,加水浸泡40分鐘,加熱煮沸30分鐘,過濾,濾液備用;濾渣加水,第二次加熱,煮沸30分鐘,再過濾,濾液備用;濾渣再加水,第三次加熱煮沸30分鐘,過濾;將三次濾液合在一起,加熱濃縮至糊狀,放入烘箱,控制在75°C,烘干后冷卻成粉末狀與0.5倍量的蜂蜜混和在一起搓成細條;以每5g為一丸臘封包裝。
[0055]實施例2片劑
本發明片劑制作過程為:取鹿角片1600g,菟絲子1600g,仙靈脾1200g,當歸1200g,川芎1600g,赤芍lOOOg,炒白芍1600g,莪術1200g,三棱1200g,半枝蓮lOOOg,茯苓IOOOg,白毛委陵菜1400g,薏該仁1600g,延胡索IOOOg,蒲黃1020g,乳香IOOOg,沒藥IOOOg,片姜黃1400g,夏枯草IOOOg,丹參IOOOg, 桂枝1400g,丹皮1500g,小茴香1600g,艾葉1600g,木香1000g,葫蘆巴lOOOg,貓爪草lOOOg,紅藤1800g,五靈脂lOOOg,補血草1200g,劉寄奴1400g,山慈姑lOOOg,將所述原料藥放入醇度85%的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得提取液一;再取乙醇提取后得到的藥渣,加水加熱回流提取,得提取液二 ;將提取液一和提取液二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將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機中粉碎1.5小時,過篩獲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細粉;向超微細粉加入0.3倍量的糊精或淀粉,壓片。
[0056]實施例3膠囊劑
本發明膠囊劑的制作過程為:取鹿角片1800g,菟絲子1200g,仙靈脾lOOOg,當歸2000g,加入7倍量的水浸泡I小時,提取3小時的揮發油,收集揮發油,藥液濾過,藥渣備用;取上述步驟得到的藥渣和川芎1400g,赤芍lOOOg,炒白芍1600g,莪術lOOOg,三棱IOOOg,半枝蓮1200g,獲茶IOOOg,白毛委陵菜1300g,薏苡仁1400g,延胡索IOOOg,蒲黃lOOOg,乳香1600g,沒藥1000g,片姜黃1800g,夏枯草1000g,丹參1200g,桂枝lOOOg,丹皮1600g,小茴香IOOOg,艾葉,2000g,木香IOOOg,葫蘆巴IOOOg,貓爪草1400g,紅藤IOOOg,五靈脂lOOOg,補血草1800g,劉寄奴1600g,山慈姑IOOOg,加80%乙醇,浸泡I小時,提取兩次,每次I小時,第一次加6倍量,第二次加7倍量,合并提取液,濾過;上述兩濾過液合并濾過,將濾過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0°C時1.10-1.50,醇沉兩次,調乙醇濃度為60-90%,取上清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0°C時1.10-1.50,得浸膏;取上述浸膏,加入上述步驟得到的揮發油及植物油適量,植物油的添加量占浸膏和揮發油總質量的2%,混合,用膠體磨研磨10分鐘,不斷攪拌,冷至室溫,再裝入膠囊殼體中。
[0057]藥理藥效學實驗:
1、急性毒性試驗報告
試驗方法:以本發明實施例1的丸劑為對象,取20只生命體征相同健康的小白鼠進行試驗,將20只小白鼠分為四組,分別對每組的5只小白鼠進行喂食丸劑,第一組喂食臨床日常用量的I倍劑量,第二組喂食2倍劑量,三組喂食3倍劑量,4組喂食4倍劑量,然后觀察各組,通過24小時后的觀察,20只小白鼠仍然健康,其活動、飲食、毛發、排泄物未發現異常,未見毒性反應。毒性試驗顯示,該藥不具有毒性作用和不良反應,臨床使用安全。
[0058]2、生殖毒性試驗報告
試驗方法:以本發明實施例2的片劑為對象,取20只健康成熟的雌大鼠和20只健康成熟的雄大鼠進行試驗,20只雄大鼠進行生理鹽水的喂食,將20組雌大鼠分為4組,將第一組作為對照組,其余三組進行藥劑喂食,給藥時間為發情期,對第一組進行生理鹽水喂食,其余三組分別進行臨床用量的I倍、2倍、3倍進行喂食,連續進行喂藥一周后與20只雄大鼠進行交配,交配之后再繼續對雌大鼠的3組喂藥進行10天,然后停止喂藥。觀察得到如下數據: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為:鹿角片10?25份,菟絲子10?20份,仙靈脾10?25份,當歸10?25份,川彎10?25份,赤芍10?25份,炒白芍10?20份,莪術10?20份,三棱10?20份,半枝蓮10?20份,茯苓10?20份,白毛委陵菜10?20份,薏苡仁10?20份,延胡索10?20份,蒲黃10?20份,乳香10?25份,沒藥10?25份,片姜黃10?20份,夏枯草10?20份,丹參10?25份,桂枝10?20份,丹皮10?20份,小茴香10?20份,艾葉10?20份,木香10?25份,葫蘆巴10?20份,貓爪草10?20份,紅藤10?20份,五靈脂10?20份,補血草10?20份,劉寄奴10?20份和山慈姑10?2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為:鹿角片10?25份,菟絲子10?15份,仙靈脾10?25份,當歸10?20份,川芎10?15份,赤芍15?25份,炒白芍10?15份,莪術10?20份,三棱10?20份,半枝蓮10?15份,茯苓10?15份,白毛委陵菜10?15份,薏苡仁15?20份,延胡索10?15份,蒲黃10?15份,乳香15?25份,沒藥20?25份,片姜黃10?15份,夏枯草10?20份,丹參10?20份,桂枝10?15份,丹皮15?20份,小茵香10?15份,艾葉10?15份,木香10?20份,萌蘆巴15?20份,貓爪草10?20份,紅藤10?15份,五靈脂15?20份,補血草15?20份,劉寄奴10?20份和山慈姑15?20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為:鹿角片15?20份,菟絲子10?20份,仙靈脾10?25份,當歸10?25份,川彎10?25份,赤芍10?20份,炒白芍14?20份,莪術10?15份,三棱10?15份,半枝蓮15?20份,茯苓10?20份,白毛委陵菜10?20份,薏苡仁10?20份,延胡索10?20份,蒲黃10?20份,乳香10?20份,沒藥10?20份,片姜黃10?20份,夏枯草15?20份,丹參15?25份,桂枝10?20份,丹皮10?20份,小茵香10?20份,艾葉10?20份,木香15?25份,萌蘆巴10?20份,貓爪草10?15份,紅藤10?20份,五靈脂10?20份,補血草10?20份,劉寄奴10?15份和山慈姑10?20份。
4.一種如權利要求1一3任一項所述的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膠囊劑,所述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取鹿角片、菟絲子、仙靈脾、當歸,加入5-10倍量的水浸泡1-2小時,提取2-5小時的揮發油,收集揮發油,藥液濾過得濾過液,藥渣備用; b、將其他原料藥和所述步驟a的藥渣,加60-90%乙醇,浸泡0.5-1.5小時,提取兩次,每次1-2小時,第一次加5-10倍量,第二次加5-10倍量,合并提取液,濾過;上述兩濾過液合并濾過,將濾過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0°C時1.10-1.50,醇沉兩次,調乙醇濃度為60-90%,取上清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0°C時1.10-1.50,得浸膏; C、取所述步驟b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步驟a得到的揮發油及植物油適量,植物油的添加量占浸膏和揮發油總質量的1%_4%,混合,用膠體磨研磨10分鐘,不斷攪拌,冷至室溫,再裝入膠囊殼體中。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中,鹿角片、菟絲子、仙靈脾、當歸所含揮發油的提取,使用水蒸氣蒸餾法或超臨界萃取法提取。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中,所述提取方法采用膜分離技術、超濾、醇沉、高速離心或大孔樹脂方法。
7.—種如權利要求1一3任一項所述的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丸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片劑制備方法為:將所述原料藥放入醇度80-90%的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得提取液一;再取乙醇提取后得到的藥渣,加水加熱回流提取,得提取液二 ;將提取液一和提取液二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將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機中粉碎I?2小時,過篩獲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細粉;向超微細粉加入0.3倍量的糊精或淀粉,壓片。
8.—種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片劑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每一片以0.3g為劑量,每次進食半小時前后服用2?3片,一日三次,每7天為一基本療程。
9.根據權利要求1-3任意一項所述的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片劑、糖衣片劑、薄膜衣片劑、腸溶衣片劑、膠囊劑、硬膠囊齊?、軟膠囊劑、口服液、口含劑、顆粒劑、沖劑、蜜丸劑、散劑、丹劑、溶液劑、注射劑、栓劑、硬膏劑、糖漿劑、散劑和 貼劑。
【文檔編號】A61K35/32GK103432530SQ201310401962
【公開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6日
【發明者】梁怡芃 申請人:梁怡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