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的藥物及其制造方法【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中藥材為原料治療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的藥物,還涉及該藥物的制造方法。西醫治療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和藥物,臨床上主要是對癥處理,長期應用西藥不良反應多副作用較大,停藥后易復發,遠期療效不佳。本發明將黨參、白術、茯苓、白芍、法半夏、防風、陳皮、地錦草、甘草、合歡皮按配比稱量,打成粉末,制成常規藥劑口服。利用傳統中醫藥標本兼治,總有效率達96%,從病理上進行根治。效果很理想,沒有副作用,能解決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患者的痛苦。【專利說明】一種治療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的藥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中藥材為原料治療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的藥物,還涉及該藥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胃腸道最常見的功能性疾病,也是一種生物一生理一社會病癥,以平滑肌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的原發性全身性慢性疾病,患者常有腹痛、腹脹、腸鳴、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等癥狀,并伴有明顯的全身性神經官能癥狀,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學和生化異常,是消化道最常見的功能紊亂,為消化道、精神狀態及腸腔因素三者相互作用所致的綜合征。我國腸易激綜合征患病率占普通人群的15%,占消化門診的1/3~1/2,本病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及未分型四種類型,腹瀉型為較常見,約占腸易激綜合征的65%。[0003]西醫治療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和藥物,臨床上主要是對癥處理,若以泄瀉為主則單用止瀉藥,蒙脫石散是常見的止瀉藥,若以腹痛為主則單用胃腸解痙藥,馬來酸曲美布汀膠囊是作用于鉀、鈣離子通道的胃腸平滑肌運動調節劑,具有對胃腸道平滑肌的雙向調節作用。西藥藥物有很多,治療都存在著局限。且IBS發病率高,病程長,長期應用西藥不良反應多副作用較大,停藥后易復發,遠期療效不佳。對具有明顯精神癥狀的患者,適當予以鎮靜劑,抗抑郁藥,抗焦慮藥有一定幫助。部分腹瀉型患者可能有腸道菌群的紊亂,應用腸道益生菌類制劑有幫助。5-HT3受體拮抗藥阿洛司瓊對腹瀉為主的IBS有效。【
發明內容】[0004]本發明針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發病機理,利用傳統中醫藥標本兼治,總有效率達96%,利用中藥材為原料治療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的藥物,還涉及該藥物的制造方法。[0005]一種治療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的藥物,它是由有效成分和輔料組成,其中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的重量份數比為:黨參10~20、白術10~20、茯苓10~20、白芍15~30、法半夏5~15、防風10~15、陳皮5~15、地錦草15~30、甘草4~10、合歡皮15~20;一種治療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的藥物,其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的重量份數比為:黨參15~20、白術15~20、茯苓15~20、白芍20~30、法半夏10~15、防風10~12、陳皮5~10、地錦草15~20、甘草4~8、合歡皮18~20。[0006]一種治療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的藥物,其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的重量份數比為:黨參15、白術15、茯苓15、白芍20、法半夏10、防風12、陳皮10、地錦草20、甘草5、合歡皮20。[0007]—種治療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的藥物的制造方法為:按藥物配比稱量,打成粉末,制成常規藥劑口服。[0008]黨參益氣健脾,防風散肝舒脾,共為君藥;茯苓滲濕健脾,炙甘草甘溫中,陳皮行氣、健脾化濕,半夏燥濕化痰。白術健脾燥濕,白芍斂陰養血瀉肝為臣;佐以半夏、陳皮、茯苓行氣、燥濕、淡滲利濕,地錦草清熱解毒止瀉,防止溫燥化熱,合歡皮解郁;以甘草為使,甘溫調中。[0009]中藥治療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較之西藥的最大的優點在于,從病理上進行根治。效果很理想,沒有副作用,能解決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患者的痛苦。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不是一朝而就,治療也應該遵循基本邏輯,采用本發明見效快,無副作用,本發明藥味雖少,但主次分明,本標同治,以本為主,體現了理、法、方藥一線貫通,綜合了幾味藥的味性,發揮加強其特有的功效。【專利附圖】【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地詳述:圖1本發明提取工藝專屬性考察圖譜注:1.芍藥苷;2.橙皮苷;A.芍藥苷對照品;B.橙皮苷對照品;C陰性對照(缺陳皮);D.陰性對照(缺白芍);E本發明圖2本發明芍藥苷標準曲線圖3本發明橙皮苷標準曲線[0010]通過數年的臨床應用其效果顯著,進行了動物藥效學研究,特舉幾例進行說明:對大黃致小鼠脾虛腹瀉的健脾止瀉作用分組:按照隨機數字表將小鼠分為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陽性組和12個給藥組(A高劑量、A中劑量、A低劑量、B高劑`量、B中劑量、B低劑量、C高劑量、C中劑量、C低劑量、D高劑量、D中劑量、D低劑量),其中ABCD分別代表本發明湯水煎液、水溶性部位、正丁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每組10只。分組后記錄每只動物體重,正常飼養。[0011]造模:除正常對照組外,其余各組灌胃給予大黃水煎液,濃度Ig藥材/L,給藥體積ImL/只,連續8天,正常對照組給予同體積蒸餾水。最后一次灌胃大黃水煎液后,記錄各組小鼠體重及稀便率。[0012]給藥:造模結束后第二天開始,各組連續灌胃藥7天,正常對照組與模型組給予同體積蒸懼水,給藥體積均為0.2mL/10g。[0013]指標測定:各組動物最后一次給藥前再次記錄各組小鼠體重及稀便率,記錄完畢后禁食不禁水24小時,最后一次給藥后30min灌胃墨汁(墨汁:水:黑芝麻糊=ImL:3mL:0.4g,0.5mL/只),20min后頸部脫臼處死小鼠,迅速解剖取出腸道,用直尺記錄小腸總長度和墨汁在腸道中推進的距離(幽門到墨汁推進前端的距離),計算推進率(推進率=推進距離/總長度)。同時取出胸腺與脾臟,稱重,計算臟器系數。[0014]2.2本發明湯對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大鼠的影響分組:按照隨機數字表將大鼠分為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陽性組和12個給藥組(A高劑量、A中劑量、A低劑量、B高劑量、B中劑量、B低劑量、C高劑量、C中劑量、C低劑量、D高劑量、D中劑量、D低劑量),其中ABCD分別代表本發明湯水煎液、水溶性部位、正丁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每組10只。分組后記錄每只動物體重,測定正常情況下每只動物的腸道敏感性,正常飼養。[0015]造模:造模過程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周:灌胃番瀉葉煎液(0.3g生藥/L,20mL/kg);第二周:繼續灌胃番瀉葉煎液,灌服完后即用膠帶束縛前肩、前上肢、胸部,限制前上肢搔抓頭面部,但不限制其活動,造成一定的應激刺激,束縛時間2h/天;第三周:僅用膠帶束縛前肩、前上肢、胸部,限制前上肢搔抓頭面部,但不限制其活動,造成一定的應激刺激,束縛時間2h/天。[0016]給藥:從造模第三周開始,解除束縛后即灌胃給予相應藥物,正常對照組和模型組給予蒸懼水,連續7天,給藥體積均為10mL/kg。[0017]指標測定:造模2周后,記錄各組動物體重和腸道敏感性。腸道敏感性測定方法:測試前一天大鼠禁食不禁水24小時,一人將大鼠頭部固定,另一人將導尿管沿大鼠肛門插入,深度約5cm,用橡皮筋把導管和大鼠尾巴根部纏在一起,15min后待大鼠適應環境,用2.5mL注射器逐漸向導尿管內推注蒸餾水擴張腸道,分別觀察引起大鼠腹部抬起以及背部拱起的體積閾值,進行行為評估。為得到準確的評估結果,15min后對每一閾值都重復進行擴張,共3次,數據取均值。[0018]最后一次給藥前,再按上述方法記錄每只動物的體重和腸道敏感性。最后一次給藥后半小時,灌胃墨汁(墨汁:水:黑芝麻糊=ImL:3mL:0.4g,2.5mL/只),20min后處死,測量幽門到墨汁推進最前端的長度,計算推進率(推進率=推進距離/總長度)。然后剖取結腸組織,4°C生理鹽水沖洗干凈,稱取0.5g,用生理鹽水制成10%勻漿,1000g離心IOmin后,取上清ELISA法測定5-HT。[0019]2.3本發明湯對醋酸致小鼠扭體反應的鎮痛作用分組:按照隨機數字表將小鼠`分為正常對照組、陽性組和12個給藥組(A高劑量、A中劑量、A低劑量、B高劑量、B中劑量、B低劑量、C高劑量、C中劑量、C低劑量、D高劑量、D中劑量、D低劑量),其中ABCD分別代表本發明湯水煎液、水溶性部位、正丁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每組10只。分組后記錄每只動物體重,正常飼養。[0020]給藥及指標測定:各組給予相應藥物或蒸餾水,連續8天,末次給藥后lh,每鼠腹腔注射0.6%冰醋酸(0.2mL/只),記錄小鼠出現扭體反應的潛伏期和IOmin內扭體次數,比較組間差異。[0021]3、實驗結果3.1對大黃致小鼠脾虛腹瀉的健脾止瀉作用3.1.1小鼠體重變化表1本發明湯對脾虛小鼠體重變化的影響(g,X土s)【權利要求】1.一種治療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有效成分和輔料組成,其中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的重量份數比為:黨參10~20、白術10~20、茯苓10~20、白芍15~30、法半夏5~15、防風10~15、陳皮5~15、地錦草15~30、甘草4~10、合歡皮15~20。2.一種治療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的藥物,其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的重量份數比為:黨參15~20、白術15~20、茯苓15~20、白芍20~30、法半夏10~15、防風10~12、陳皮5~10、地錦草15~20、甘草4~8、合歡皮18~20。3.一種治療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的藥物,其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的重量份數比為:黨參15、白術15、茯苓15、白芍20、法半夏10、防風12、陳皮10、地錦草20、甘草5、合歡皮20。4.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治療脾虛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的藥物的制造方法為:按藥物配比稱量,打成粉`末,制成常規藥劑口服。【文檔編號】A61P1/00GK103768305SQ201310432284【公開日】2014年5月7日申請日期:2013年9月22日優先權日:2013年9月22日【發明者】李柏群,劉芳榕,黃道秋,彭騰,劉俊,王恩元,王奎,鄧天偉申請人:李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