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種原料藥為:金銀花、連翹、桑葉、板藍根、夏枯草、防風、荊芥、貫眾、牛蒡子、蘆根、蒲公英、黃芩、羌活、川芎、當歸、生地、龍膽草、赤芍、野菊花、蟬蛻、白鮮皮、甘草、地膚子、密蒙花、青葙子、大青鹽、白櫟、半邊旗、爐甘石、雞骨草。本發明具有治療上主要以祛風散邪,清熱解毒為主。病情較重且波及風輪者,則以清熱解毒,清肝明目退翳為主;且制作工藝簡便,毒副作用小且給藥方便,藥劑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藥。能直達病灶,治愈時間短,治愈后不易復發。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含有來源于植物、動物或礦物原料的醫用配制品,特別涉及一種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0003]【背景技術】
[0004]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是一種暴發流行的、劇烈的急性結膜炎,俗稱“紅眼”,多發生于夏秋季節,其致病的病原體為腸道病毒70型。有劇烈的疼痛、畏光、流淚等重度刺激癥狀和水樣分泌物;眼瞼紅腫,結膜高度充血、水腫,球結膜下點、片狀或廣泛出血;角膜彌漫點狀上皮脫落 ,熒光素著色,耳前或頜下淋巴結腫大。本病特點是發病急、傳染性強、刺激癥狀重,結膜高度充血、水腫,合并結膜下出血、角膜損害及耳前淋巴腺腫大。
[0005]急性結膜炎中醫又稱天行赤眼病名。系指暴發眼瞼及白睛紅赤浮腫,痛癢交作,眵淚粘稠,黑睛生翳的病證。見《銀海精微》。又名天行赤熱癥、天行暴赤、朱炎猛旭。又俗稱紅眼病。本病多由風熱毒邪,時行癘氣所致,相當于今之急性傳染性結膜炎。易造成廣泛流行。因此,對本病首重預防。對患者使用過的物品須隔離消毒。內治宜清熱散邪,涼血解毒。天行赤眼的病名眾多。元代《世醫得效方》稱“天行赤目”,明代《審視瑤函》稱“天行赤熱”,《銀海精微》對此病的病因、傳染性和預后描述頗為詳盡,認為天行赤眼一人患病,傳于一家,是屬瘴毒之氣相染為病。一周可愈,如果病程日久,常可并發黑睛生翳。天行赤眼多由風熱毒邪侵淫于目所致;或因肺胃積熱,內外合邪,上攻于目而發病。初起眼內癢澀,漸即患眼沙澀,灼痛怕光,眼瞼欲睜不起,淚出如湯,眵黏膠睫,白睛赤脈布繞,嚴重者白睛及胞瞼內面有點狀或片狀溢血,胞瞼紅腫,耳前腫核痛疼,或兼怕冷,發熱,鼻塞流涕,周身不適等全身癥狀。《銀海精微》《目經大成》等眼科古籍對目癢癥也頗有論述,《銀海精微?癢極難忍》認為:“癢極難忍者,肝經受熱,膽因虛熱,風邪攻充諸癢屬虛,虛則癢。《目經大成.目癢》認為:由來癢病果何為,為火為風為血虧。總之,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不外風、熱、濕、虛,肺經受邪,肝膽風熱,致風熱犯目;脾胃虛弱,濕邪停滯,郁而化熱,濕熱蘊滯白晴;肝血不足,血虛生風,虛風犯目。臨床診斷:紅眼病發病急,一般在感染細菌1-2天內開始發病,且多數為雙眼發病。傳染性強,本病由于治愈后免疫力低,因此可重復感染(如再接觸病人還可得病),從幾個月的嬰兒至八九十歲的老人都可能發病。流行快,患紅眼病后,常常是一人得病,在1-2周內造成全家、幼兒園、學校、工廠等廣泛傳播,不分男女老幼,大批病人感染。紅眼病多是雙眼先后發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雙眼發燙、燒灼、畏光、眼紅,自覺眼睛磨痛,像進入沙子般地滾痛難忍,緊接著眼皮紅腫、眼眵多、怕光、流淚,早晨起床時,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睜開。有的病人結膜上出現小出血點或出血斑,分泌物呈粘液膿性,有時在瞼結膜表面形成一層灰白色假膜,角膜邊緣可有灰白色浸潤點,嚴重的可伴有頭痛、發熱、疲勞、耳前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癥狀。[0006]現代醫學認為,常見的致病菌為肺炎雙球菌kochweeks桿菌,流行性感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也可見到,后兩種細菌平常可寄生于結膜囊內,不引起結膜炎,但在其他結膜病變及局部或全身抵抗力降低時有時也可引起急性結膜炎的發作。細菌可以通過多種媒介直接接觸結膜,在公共場所、集體單位如幼兒園、學校及家庭中迅速蔓延,導致流行。特別是在春秋二季,各種呼吸道疾病如流感、鼻炎盛行,結膜炎致病菌有可能經呼吸道分泌物傳播。
[0007]治療上得了紅眼病后要積極治療,一般要求要及時、徹底、堅持。一經發現,立即治療,不要中斷,初起時,眼瞼及結膜腫脹,可用冷敷,每日3次,每次20分鐘。當一眼患紅眼,另二眼尚未感染時,應防止健眼亦受傳染,在沖洗或滴眼藥時,應將頭偏向患側,睡覺時頭也應偏向患側,以防分泌物流入健眼。癥狀完全消失后仍要繼續治療I周時間,以防復發。治療可沖洗眼睛,在患眼分泌物較多時,宜用適當的沖洗劑如生理鹽水或2%硼酸水沖洗結膜囊,每日2-3次,并用消毒棉簽擦凈瞼緣。也可對患眼點眼藥水或涂眼藥膏。如為細菌性感染,可根據檢查出的菌種選擇最有效的抗生素眼藥水滴眼,根據病情輕重,每2-3小時或每小時點眼藥I次,常用眼藥水有10%-20%磺胺醋酰鈉、0.3%氟哌酸、0.25%氯霉素眼藥水等,晚上睡前可涂抗生素眼膏,如環丙沙星、金霉素或四環素眼藥膏,每次點藥前需將分泌物擦洗干凈,以提高療效。對混合病毒感染的結膜炎,除應用以上藥物治療外,還可用抗病毒眼藥水,如為腺病毒可用0.1%羥芐唑眼藥水、0.1%肽丁胺乳劑,如為小病毒可用0.1%皰疹凈、0.1%無環鳥苷眼藥水等,每日2-3次,必要時還可應用干擾素等。有條件時可進行細菌培養,并作藥敏試驗,以選用適當的抗生素。 [0008]
【發明內容】
[0009]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了一種配方簡單、制作工藝簡便,毒副作用小且給藥方便,藥劑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藥。本發明為中藥組合物,但精選氣味平和的中藥。本發明采用不同藥性的中藥材,進行了科學配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毒副作用小,制備簡單,能直達病灶,治愈時間短,治愈后不易復發。
[0010]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為:金銀花10~25份,連翹10~25份,桑葉10~25份,板藍根10~25份,夏枯草10~25份,防風10~25份,荊芥10~20份,貫眾10~20份,牛蒡子10~20份,蘆根10~20份,蒲公英10~25份,黃岑10~20份,蕪;活10~20份,川彎10~25份,當歸10~25份,生地10~25份,龍膽草10~25份,赤芍10~25份,野菊花10~25份,蟬蛻10~25份,白鮮皮10~20份,甘草10~20份,地膚子10~20份,密蒙花10~25份,青葙子10~20份,大青鹽10~25份,白櫟10~20份,半邊旗10~20份,爐甘石10~25份和雞骨草10~20份。
[0011]所述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還可以為:金銀花10~15份,連翹20~25份,桑葉10~25份,板藍根15~25份,夏枯草20~25份,防風10~20份,荊芥10~15份,貫眾10~20份,牛蒡子10~20份,蘆根10~20份,蒲公英10~15份,黃芩10~15份,羌活15~20份,川彎20~25份,當歸20~25份,生地10~15份,龍膽草10~25份,赤芍10~25份,野菊花10~20份,蟬蛻10~15份,白鮮皮10~15份,甘草15~20份,地膚子10~15份,密蒙花20~25份,青葙子10~15份,大青鹽10~20份,白櫟10~15份,半邊旗15~20份,爐甘石10~25份和雞骨草15~20份。
[0012]所述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也可以為:金銀花10~25份,連翹10~20份,桑葉10~20份,板藍根10~20份,夏枯草10~20份,防風10~25份,荊芥10~20份,貫眾15~20份,牛蒡子10~15份,蘆根15~20份,蒲公英10~20份,黃芩10~20份,羌活10~20份,川彎10~25份,當歸10~25份,生地10~25份,龍膽草10~20份,赤芍10~20份,野菊花10~25份,蟬蛻10~25份,白鮮皮10~20份,甘草10~20份,地膚子10~20份,密蒙花10~25份,青葙子10~20份,大青鹽10~25份,白櫟10~20份,半邊旗10~20份,爐甘石10~20份和雞骨草10~20份。 [0013]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也提供一種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片劑,所述制備方法包括:
a、將金銀花,連翹和桑葉放入60%-90%的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得提取液I;
b、再取其余剩余原料,加水加熱回流提取,得提取液2;
C、將提取液I和提取液2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抽濾吸附,得到原料藥液;加入糊精或淀粉壓片。
[0014]所述步驟a中,將金銀花,連翹和桑葉放入10倍量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I~2小時;
所述步驟b中,將其余所述原料放入10倍量水中,加熱回流提取3次,每次30分鐘~I小時。
[0015]所述步驟c中,將提取液I和提取液2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藥液濃度為0.5g生藥/mL,抽濾后,濾液的相對密度約為20°C時1.08 ;上述濾液經體積為IOL的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10倍樹脂柱體積的去離子水或蒸餾水洗脫,再用5倍樹脂柱體積的95%乙醇洗脫,收集乙醇洗脫液,去除溶劑,得到原料藥液;加入淀粉或糊精壓片。
[001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也提供一種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滴眼劑,所述制備步驟為:
a、取所述原料藥加入水提取2次,將提取液濃縮過濾,得浸膏1,藥渣備用;
b、將所述步驟a的藥渣加60-90%乙醇浸泡I小時,提取兩次,每次2小時,合并提取液,80-160目濾過,6000-10000轉/分鐘離心,取上清液,經截流分子量為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C時1.35的浸膏2 ;
C、將浸膏I和浸膏2混合,加入混合浸膏總質量的0.05%的氯化鈉和80-100倍的蒸餾水,并加入濃度為5%氫氧化鈉溶液調節PH為6.5-7.5,再加入0.2%活性炭煮沸10分鐘,濾過,分裝,滅菌,即得滴眼劑。
[0017]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再提供一種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劑型,所述劑型為:片劑、糖衣片劑、薄膜衣片劑、腸溶衣片劑、膠囊劑、硬膠囊劑、軟膠囊劑、口服液、口含劑、顆粒劑、沖劑、蜜丸劑、散劑、丹劑、溶液劑、注射劑、栓劑、硬膏劑、糖漿劑、散劑或貼劑。
[0018]所述中藥組合物,藥物在使用時煎湯劑服用,每日I劑,水煎分兩次服,每7天為一療程;當本中藥組合物為丸劑、膠囊劑或片劑使用時,一日三次,每7天為一療程。
[0019]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治療上主要以祛風散邪,清熱解毒為主。病情較重且波及風輪者,則以清熱解毒,清肝明目退翳為主;且制作工藝簡便,毒副作用小且給藥方便,藥劑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藥。本發明采用不同藥性的中藥材,進行了科學配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毒副作用小,制備簡單,能直達病灶,治愈時間短,治愈后不易復發。
[0020]
【具體實施方式】
[0021]病毒性結膜炎屬中醫“天行赤眼”和“天行赤眼暴翳”范疇。傳統中醫認為本病為猝感癘氣、風熱邪毒上攻所致。《內經》指出:“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傷寒論》指出:“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麻黃湯”。揭示了風熱之證可采用發散的方法進行治療。正如《銀海指南》所云“火之熱邪,畏其陷伏,故宜發之”。《丹溪心法》指出:“風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必兼溫散”。《景岳全書?傳忠錄》認為:“外感之火當先治風,風散而火自息”。《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指出:“火郁發之”。故病毒性結膜炎治療上宜采用發散清熱并舉的方法進行治療,即疏散中有寒涼,則辛溫不致火盛;瀉火中有宣發,則邪火不致內閉。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外感疫癘之氣,或兼肺胃積熱,內外合邪交攻于目而發。因疫癘之氣上犯于目,白睛居目珠之外層,首當其沖,故見白睛紅赤、沙澀灼熱、羞明流淚、眵多清稀等。疫癘之氣,性多屬熱毒,如兼見肺胃積熱,則可見患眼熱痛、頭痛咽干、口渴、尿赤便結、舌紅、苔黃等里熱實證。發病重者可侵及風輪,并發黑睛星翳。
[0022]方中桑葉、牛蒡子、荊芥、防風疏風散邪,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等清熱解毒,夏枯草、貫眾、蘆根以助清熱。病情較重者用蒲公英、龍膽草、黃芩清熱解毒,密蒙花、青葙子、野菊花等明目退翳,清肝瀉火,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祛風散邪,清熱解毒之功,以達到祛邪治病的目的。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方中金銀花、連翹、黃芩、板藍根、蒲公英、野菊花、防風等,多數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所以在本病的治療中,在與辨證相統一的基礎上,有目的地運用這些藥物進行組方 配藥,更加強了治療的針對性。地膚子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羌活祛風止癢,佐以蟬蛻祛風,川芎、當歸、生地養血祛風,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蟬蛻有抗炎、抗過敏之功。爐甘石可解毒明目退翳,收濕止癢,現代研究表明其具有清涼止癢、抗炎消腫的功用,并能吸收創面酸性分泌物,祛腐提膿生肌。大青鹽清熱涼血,明目潤燥,《神農本草經》載:“主明目、目痛、益氣,堅筋骨”雞骨草清熱。白櫟,主治小兒疳積,大人疝氣,急性結膜炎。半邊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甘草調和諸藥。具有治療上主要以祛風散邪,清熱解毒為主。病情較重且波及風輪者,則以清熱解毒,清肝明目退翳。
[0023]金銀花,清熱散毒,《本草綱目》載“金銀花,善于化毒,故治癰疽、腫毒、瘡癬……”。自古以來,金銀花常用于清熱解毒,治療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瘍等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金銀花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熱、調節免疫等作用中醫認為,金銀花性寒、味甘、氣平,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以治療熱毒腫瘍、癰疽疔瘡等癥。且兼有宣散作用。金銀花清熱解毒作用頗強,在外科中為常用之品。
[0024]連翹,苦,微寒。歸肺、心、膽經。連翹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賀氏痢疾桿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對其他致病菌、流感病毒、真菌都有一定抑制作用。有抗炎作用。本品所含齊墩果酸有強心、利尿及降血壓作用,維生素P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及脆性,防止溶血。煎劑有鎮吐作用、抗肝損傷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主治癰腫瘡毒,痰核瘰疬,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熱淋澀痛等。①《本經》:主寒熱,鼠痿,瘰疬,癰腫惡瘡,癭瘤,結熱。②《別錄》:去白蟲。③《藥性論》: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熱。④《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排膿。治瘡癤,止痛,通月經。⑤李杲:散諸經血結氣聚;消腫。⑥王好古:治耳聾渾渾焊焊。
[0025]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涼血止血。、主治風熱感冒或風溫初起,發熱頭痛,汗出惡風,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無痰;咽干口渴;風熱及肝陽上擾;目赤腫痛。用于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①《本經》:除寒熱,出汗。②《唐本草》:水煎取濃汁,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③《山東中藥》:治喉痛,牙齦腫痛,頭面浮腫。④《本草拾遺》:主霍亂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濃煮服之。細銼,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風及宿血。⑤《日華子本草》:利五臟,通關節,下氣,煎服;除風痛出汗,并撲損瘀血,并蒸后窨;蛇蟲蜈蚣咬,鹽接敷上。⑥《本草圖經》: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痹。⑦《丹溪心法》:焙干為末,空心米飲凋服,止盜汗。
[0026]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利咽。溫毒發斑;高熱頭痛;大頭瘟疫;舌絳紫暗,爛喉丹痧;丹毒;痄腮;喉痹;瘡腫、癰腫;水痘;麻疹;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腦,乙腦,肺炎,神昏吐衄,咽腫,火眼,瘡疹;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①《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毒。②《本草述》:治天行大頭熱毒。③《本草便讀》:板藍根即靛青根,其功用性味與靛青葉同,能入肝胃血分,不過清熱、解毒、辟疫、殺蟲四者而已。但葉主散,根主降,此又同中之異耳。④《分類草藥性》:解諸毒惡瘡,散毒去火,搗汁或服或涂。⑤《現代實用中藥》:馬藍根為清涼、解熱、解毒劑,用于丹毒、產褥熱等。⑥《中藥志》:清火解毒,涼血止血。治熱病發斑,丹毒,咽喉腫痛,大頭瘟,及吐血、衄血等癥。⑦《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治肝炎,腮腺炎。
[0027]夏枯草,清肝、散結、利 尿;治瘟病、乳癰、目痛、黃疸、淋病、高血壓等癥;葉可代茶。治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瘰疬、癭瘤、乳癰、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淚、頭目眩暈、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結核、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血崩、赤白帶下、血崩、產后血暈、心氣欲絕、瘰疬(不論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體虛、汗斑白點。附方: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有利尿降壓的作用。
[0028]防風,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主治: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3]瘡瘍初起、目赤、咽痛等癥。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與荊芥作用相仿,故兩藥往往配合應用。2、用于風濕痹痛風能祛風濕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療風濕痹痛等癥。3、用于破傷風、牙關緊閉、角弓反張。防風治破傷風,有祛風止痙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藥同用。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瀉作用,如用于腹痛泄瀉,常配合白芍、白術、陳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應用。
[0029]荊芥,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發不暢,便血、崩漏、鼻衄。:祛風;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發熱;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癰腫;瘡疥;紐血;吐血;便血;崩漏;廣后血暈。用于感冒,頭痛,麻疫,風疫,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廣后血暈。①《本經》:主寒熱,鼠瘺,瘰疬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②《藥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歪邪,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③孟詵:產后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0030]牛蒡子,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腫。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風熱或肺熱咳嗽、咯痰不暢;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暢及風疹瘙癢;瘡瘍腫毒及痄腮等。生用可潤腸通便,熱毒咽喉紅腫疼痛,兼有熱結便秘尤宜。用于熱毒瘡腫尚未潰者,常與地丁,野菊花等清熱解毒藥配伍。
[0031]蘆根,歸肺經、胃經。功能: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主治: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3]蘆根治肺熱咳嗽,肺癰吐膿:蘆根入肺經善清透肺熱,蘆根治熱病煩渴:蘆根性味甘寒,蘆根治熱淋澀痛:蘆根功能清熱利尿,可用治熱淋澀痛,小便短赤,常配白茅根、車前子等用。
[0032]蒲公英,甘,微苦,寒。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入脾、胃、腎三經。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糖,乳癰腫痛,胃炎,痢疾,肝炎,膽囊炎,急性闌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癰癤疔瘡,咽炎,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癘,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蒲公英植物體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堿、有機酸、菊糖等多種健康營養成分,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蒲公英同時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其中含有的胡蘿卜素和C及礦物質,對消化不良、便秘都有改善的作用。另外葉子還有改善濕疹、舒緩皮膚炎的功效,根則具有消炎作用,花朵煎成藥汁可以去除雀斑。
[0033]黃芩,黃芩有清熱燥濕,涼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癥。黃芩的臨床應用抗菌比黃連還好,而且不產生抗藥性。我們借助廣譜抗菌作用強的特點,用在真菌培養雜菌感染特厲害,用黃芩提取液效果很好。《本草經疏》:黃芩,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濕;陰寒所以勝熱,故主諸熱。諸熱者,邪熱與遍熱也,黃疸、腸僻、泄痢,皆濕熱勝之病也,析其本,則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濕熱,所以小腸利而水自逐,源清則流潔也。血閉者,實熱在血分,即熱人血室,令人經閉不通,濕熱解,則榮氣清而自行也。惡瘡疽蝕者,血熱則留結,而為癰腫潰爛也:火瘍者,火氣傷血也,涼血除熱,則自愈也。
[0034]羌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止痛。主外感風寒;頭痛無汗;油印寒濕痹;風水浮腫;瘡瘍腫毒。用于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1、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證。本品有較強的發散風寒和止痛效果。常與防風、白芷、細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2、用于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節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為適用。本品能祛風勝溫,散寒止痛。常與防風、同用,如蠲痹湯。①《藥性論》:〃治賊風、失音不語,多癢血癩,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頑痹。〃②《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并氣,筋骨拳攣,四肢羸劣,頭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氣,五勞七傷,虛損冷氣,骨節酸疼,通利五臟。
[0035]川芎,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考證:出自《湯液本草》主治:治療頭痛之首選藥物。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滯腥痛;癥瘕腫塊;胸脅疼痛;頭痛眩暈;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癰疽瘡瘍。《本經》: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創,婦人血閉無子。《別錄》:除腦中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陶弘景:齒根出血者,含之多瘥。《藥性論》:治腰腳軟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內冷痛。《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長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瘺,腦癰發背,瘰疬癭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醫學啟源》:補血,治血虛頭痛。王好古: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補風虛。《綱目》: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郁。芎藭,血中氣藥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故血虛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氣郁者宜之。《左傳》言麥麴、鞠窮御濕,治河魚腹疾。予治濕瀉,每加二味,其應如響。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陰虧氣郁,藥中加芎為佐,氣行血調,其病立止。《本草衍義》:芎藭,今人所用最多,頭面風不可闕也,然須以他藥佐之。
[0036]當歸,該品為傘形科植物當歸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發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煙火慢慢熏干。全當歸根略呈圓柱形,根上端稱“歸頭”,主根稱“歸身”或“寸身”。支根稱“歸尾”或“歸腿”,全體稱“全歸”。全當歸既能補血,又可活血,統稱和血;當歸身補血,當歸尾破血味甘;辛;苦;性溫。歸肝;心;脾經。補血藥;調經藥;止痛藥。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
[0037]生地,清熱、生津、潤燥、滑腸、破瘀、生新、止痛、調經、金瘡瘀、涼血、止血;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神昏,口干舌絳。如清營湯。治溫病后期,余熱未盡,陰液已傷,夜熱早涼,舌紅脈數者,如青蒿鱉甲湯。可用于治溫熱病熱入營血,血熱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養陰生津功效用于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治溫病傷陰,腸燥便秘,如增液湯。鮮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與干地黃相似,滋陰之力稍遜,但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力較強。
[0038]龍膽草,瀉肝定驚。濕熱黃疸;小便淋痛;陰腫陰癢;濕熱帶下;肝膽實火之頭脹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腫;脅痛口苦;熱病驚風抽搐。龍膽草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濕熱。治肝經熱盛,驚癇狂躁,乙型腦炎,頭痛,目赤,咽痛,黃疸,熱痢,癰腫瘡瘍,陰囊腫痛,陰部濕癢。用于濕熱黃疽、陰腫陰癢、帶下、濕疹瘙癢、耳聾、脅痛、口苦、驚風抽搐。①《本經》;〃主骨間寒熱,驚瘸邪氣,續絕傷,定五臟,殺蠱毒。〃②《別錄》:〃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熱泄下利,去腸中小蟲,益肝膽氣,止驚惕。〃③《藥性論》:〃主小兒驚癇入心,壯熱骨熱,癰腫;治時疾熱黃,口瘡。〃④《日華子本草》:〃治客忤,疳氣,熱病狂語,瘡疥,明目,止煩。〃⑤《本草圖徑》:〃古方治疸多用之。〃⑥《履巉巖本草》:〃治酒毒便血,腸風下血。〃⑦《醫學啟源》:〃治黃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訣》云:治下部風濕及濕熱,臍下至足腫痛,寒濕腳氣。〃⑧《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瘡疥毒腫。〃⑨《醫學入門》:〃治卒心痛,蟲攻心痛,四肢疼痛。〃⑩《綱目》:〃療咽喉痛,風熱盜汗。脾胃虛弱作泄及無濕熱實火者忌月艮。①《雷公炮炙論》:〃勿空腹餌之,令人溺不禁。〃②《本草經集注》:〃貫眾為之使。惡地黃、防葵。〃③《日華子本草》:〃小豆為使。〃
赤芍,清熱涼血; 活血祛瘀。主溫毒發斑;吐血衄血;腸風下血;目赤腫痛;癰腫瘡瘍;閉經;痛經;崩帶淋濁;瘀滯脅痛;疝瘕積聚;跌撲損傷。用于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1、《神農本草經》:“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生川谷。”2、梁.《名醫別錄》曰:“芍藥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暴干。”3、陶弘景曰:“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尺許。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4、宋.馬志曰:“此有赤白兩種,其花亦有赤白兩色。”5、蘇頌曰:“今處處有之,淮產者勝。春生紅芽作叢,莖上三枝五葉,似牡丹而狹長,高一二尺。夏初開花,有紅白紫數種,結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時采根。崔豹古今注云:芍藥有兩種:有草芍藥、木芍藥。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為牡丹,非矣芍藥有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
貫眾,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殺蟲。主治1、風熱感冒,溫毒發斑。本品苦寒,既能清氣分之實熱,有能解血分之熱毒,凡溫熱毒邪所致之證皆可用之,常與黃連、大青葉、甘草等同用,如貫眾散(《普濟方》)。單品或配桑葉、金銀花等可防治風熱感冒;若與板藍根、大青葉、紫草等配伍,又可用于痄腮、溫毒發斑、發疹等病。2、血熱出血。本品味苦微寒,主入肝經,有涼血止血之功,主治血熱所致之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癥,尤善治崩漏下血。如《本草圖經》治衄血,可單味研末調服;若與黃連為伍,研末糯米飲調服,可治吐血,如貫眾散(《圣濟總錄》);治便血可配伍側柏葉;治崩漏下血可與五靈脂同用。3、蟲疾。本品有殺蟲之功。用于驅殺絳蟲、鉤蟲、蟯蟲、蛔蟲等多種腸道寄生蟲。可與驅蟲藥配伍使用。4、本品還可用于治療燒燙傷及婦人帶下等病證。[0039]野菊花,功能清熱解毒,消腫。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鏈球菌、綠膿桿菌、蒺疾桿菌、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疔瘡;癰疽;丹毒;濕疹;皮炎;風熱感冒;咽喉腫痛;高血壓病。宋代景煥于《牧豎閑談》中曰:“真菊延齡,野菊泄人。”野菊花苦寒之性勝于白菊及黃菊,獨擅清熱之功,一般用于治療疔瘡癰腫,頭痛眩暈,目赤腫痛。中醫認為野菊花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現代臨床則廣泛用于治療癰腫瘡毒、濕疹、宮頸炎、前列腺炎、肛竇炎等。1.《本草匯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主婦人腹內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洗瘡疥,又能去風殺蟲。2.《現代實用中藥》:用于癰疽療腫化膿病。3.《蘇州本產藥材》:解毒疏風。治目疾眩暈。4.《浙江中藥手冊》:排膿解毒,消腫止痛。治癰腫療毒,天皰濕瘡。
[0040]蟬蛻,甘,寒。歸肺、肝經。功能主治散風除熱,利咽,透疹,退翳,解痙。用于風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抽搐,破傷風。(I)用于外感風熱、發熱惡寒、咳嗽,以及風疹、皮膚瘙癢等癥。蟬蛻有疏散風熱作用,用于風熱表癥常配合薄荷等同用;對風疹瘙癢也有祛風止癢的功能。(2)用于麻疹透發不暢。蟬蛻透發而有清熱作用,因其主要為疏風熱,故用于麻疹初起透發不暢者居多,常與牛蒡子、薄荷同用;但如熱盛疹出不暢,又可配紫草、連翹等應用。(3)用于咽喉腫痛以及音啞等癥。蟬蛻所治咽喉腫痛一般以外感風熱引起者為宜,因其有疏風熱、利咽喉作用,多與薄荷、牛蒡子、連翹、桔梗、甘草配合應用。至于治音啞,則以風邪郁肺、肺氣失宣所引起者為宜,取其宣肺開音之功,常合桔梗、玉蝴蝶、胖大海等同用。(4)用于目赤腫、翳膜遮睛。該品對風熱引起的目赤、翳障,及麻疹后目生翳膜,有明目退翳作用,可配菊花、谷精草、白蒺藜等應用。(5)用于破傷風、小兒驚風、夜啼等癥。蟬蛻既能祛外風,又能息內風而定驚解痙,對破傷風出現四肢抽搐,可配全蝎等同用;對驚風、小兒夜啼出現驚癇不安,可配鉤藤等同用。
[0041]白鮮皮,白鮮皮出自《藥性論》,載于《神農本草經》。主要用來治療“頭風,黃疸,可逆,淋浙。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歸經:脾經;肺經;小腸經;胃經;膀胱經。功能: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主治:風熱濕毒所致的風疹;濕疹;疥癬;黃疸;濕熱痹。
[0042]甘草,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熱,緩正氣,養陰血,補脾胃,潤肺。甘草用于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后者,常與黨參、白術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用于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應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應用。用于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用于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藥。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0043]地膚子,性寒,味辛、苦。功能主治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用于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利小便,清濕熱。治小便不利,淋病,帶下,疝氣,風疹,瘡毒,疥癬,陰部濕癢。①《本經》:〃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②《別錄》:〃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使人潤澤。"③《藥性論》:"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治陰卵癀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④《日華子本草》:"治客熱丹腫。〃⑤《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積熱,洗皮膚之風,療婦人諸經客熱,清利胎熱,濕熱帶下。"⑥《本草原始》:〃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⑦《本草備要》:〃益精強陰,除虛熱,利小便而通淋。〃⑧《玉楸藥解》:〃療頭目腫痛,狐疝陰頹,腰疼脅痛,血痢,惡瘡。〃
密蒙花,清熱養肝,明目退翳。主治:用于目赤腫痛,多淚羞明,眼生翳膜,肝虛目暗,視物昏花。清肝明目:本品為眼科專用藥,用于血虛肝熱之眼病,常配枸杞子、菟絲子。治肝經實熱之眼病則常配青葙子、菊花等。①《開寶本草》主青盲膚翳,赤澀多眵淚,消目中赤脈,小兒麩豆及疳氣攻眼。”②劉完素:“治羞明怕日。”③王好古:“潤肝燥。”
青葙子,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熱目赤、眼生翳膜、視物昏花、肝火眩暈。1,清肝明目:主要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目生翳膜,視物昏暗。2,該品還可用于肝火型高血壓。
[0044]大青鹽,瀉熱;涼血;明目;潤燥。主尿血;吐血;齒舌出血;目赤腫痛;風眼爛弦;牙痛;大便秘結。1、《神農本草經》:“戎鹽。主明目、目痛……”2、梁.《名醫別錄》曰:“戎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采。”3、陶弘景曰:“史書言虜中鹽有九種:白鹽、食鹽、常食者;黑鹽主腹脹氣滿;胡鹽主耳聾目痛;柔鹽,主馬脊瘡;又有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四種,并不入食。馬齒大鹽,黑疑是鹵堿,柔鹽疑是戎鹽,而此戎鹽又名胡鹽,二三相亂。今戎鹽虜中甚有,從涼州來,亦從敦煌來。其形狀作塊片,或如雞鴨卵、或如菱米、色紫白、味甚咸,口嘗氣臭正如毈雞子臭子乃真。又河南鹽池泥中,自有凝鹽如石片,打破皆方,青黑色,又疑此是戎鹽。又巴東朐腮縣北崖有鹽井,鹽水自凝,生傘子鹽,方一二寸,中央突張如傘形,亦有方如石膏、博棋者。”
白櫟,另Il名栗子樹、白紫蒲樹。殼斗科白櫟Quercus fabri Hance,以果實的蟲癭入藥。分布于長江以南及華南各省。主治小兒疳積,大人疝氣,急性結膜炎。
[0045]半邊旗,別名半邊蕨、單片鋸、半邊牙、半邊梳、半邊風藥。為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半邊旗Pteris semipinnata L.,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苦、辛,涼。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黃疸型肝炎,結膜炎;外用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瘡瘍癤腫,濕疹,毒蛇咬傷。
[0046]爐甘石,無臭,味微澀。功能主治:解毒明目退翳,收濕止癢斂瘡。用于目赤腫痛,眼緣赤爛,翳膜胬肉,潰瘍不斂,膿水淋漓,濕瘡,皮膚瘙癢。治目暴腫方《御藥院方》;治風眼流淚爛弦方《衛生簡易方》;治目眩昏花方《衛生簡易方》;治下疳陰瘡方《秘傳經驗方》;治陰汗濕癢《仁齋直指方》。
[0047]雞骨草,清熱利濕,散瘀止痛。主黃疸型肝炎,胃痛,風濕骨痛,跌打瘀痛,乳痛,清熱解毒,舒肝止痛。脅肋不舒,胃脘脹痛;急、慢性肝炎,乳腺炎。1.《南寧市藥物志》:消炎解毒,治傳染性肝炎,跌打駁骨。葉:搗絨敷乳瘡。2.《中國藥植圖鑒》:治風濕骨痛,跌打瘀血內傷;并作清涼解熱藥。3.《嶺南草藥志》:清郁熱,舒肝,和脾,續折傷。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舒肝止痛。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痛,小便刺痛,蛇咬傷。
[0048]實施例1膠囊劑
本發明膠囊劑的制備過程為:取金銀花1500g,連翹lOOOg,桑葉1200g,板藍根lOOOg,夏枯草1800g,加入5-10倍量的水浸泡1-2小時,提取2-5小時的揮發油,收集揮發油,藥液濾過,藥渣備用;將藥渣和防風1200g,荊芥1500g,貫眾1400g,牛蒡子lOOOg,蘆根1200g,蒲公英lOOOg,黃芩1800g,羌活1200g,川芎lOOOg,當歸1200g,生地1000g,龍膽草1600g,赤芍1000g,野菊花1600g,蟬蛻1500g,白鮮皮lOOOg,甘草1600g,地膚子1200g,密蒙花1500g,青葙子1000g,大青鹽1000g,白櫟1200g,半邊旗1500g,爐甘石1700g和雞骨草1200g,加60-90%乙醇,浸泡0.5-1.5小時,提取兩次,每次1_2小時,第一次加5_10倍量,第二次加5-10倍量,合并提取液,濾過;以上述兩濾過液合并濾過,將濾過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0°C時1.10-1.50,醇沉兩次,調乙醇濃度60-90%,取上清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0°C時1.10-1.50,得浸膏;取上述浸膏,加入揮發油及植物油適量,植物油加入浸膏和揮發油總質量的3%,混合,用膠體磨研磨10分鐘,不斷攪拌,冷至室溫,裝入膠囊殼中,每粒 0.4g。
[0049]實施例2滴眼劑 本發明滴眼劑的制備過程:
a、取金銀花1200g,連翅1600g,桑葉1200g,板藍根1500g,夏枯草lOOOg,防風1400g,荊芥1200g,貫眾1700g,牛蒡子1500g,蘆根1300g,蒲公英1500g,黃芩lOOOg,羌活1200g,川芎1300g,當歸1500g,生地1000g,龍膽草1800g,赤芍1200g,野菊花lOOOg,蟬蛻1400g,白鮮皮lOOOg,甘草1500g,地膚子1200g,密蒙花lOOOg,青葙子1200g,大青鹽1800g,白櫟1600g,半邊旗1200g,爐甘石1200g,雞骨草1500g,加入水提取2次,將提取液濃縮過濾,得浸膏I,藥渣備用;
b、將上述藥渣加60-90%乙醇浸泡I小時,提取兩次,每次2小時,合并提取液,80-160目濾過,6000-10000轉/分鐘離心,取上清液,經截流分子量為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C時1.35得浸膏;
C、將浸膏I和浸膏2混合,加入混合浸膏總質量的0.05%的氯化鈉和80-100倍的蒸餾水,并加入濃度為5%氫氧化鈉溶液調節PH為6.5-7.5,再加入0.2%活性炭煮沸10分鐘,濾過,分裝,滅菌,即得0.5g/ml的滴眼劑, 裝入IOml的塑料藥瓶中。
[0050]實施例3片劑
本發明片劑的制備過程:取金銀花1500g,連翹1200g,桑葉1600g,放入85%的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I~2小時,得提取液,藥渣備用;將藥渣和板藍根1500g,夏枯草1000g,防風1200g,荊芥1200g,貫眾1000g,牛蒡子1500g,蘆根1500g,蒲公英1400g,黃芩lOOOg,羌活1500g,川芎1300g,當歸1500g,生地1500g,龍膽草lOOOg,赤芍1300g,野菊花lOOOg,蟬蛻1200g,白鮮皮lOOOg,甘草1500g,地膚子1800g,密蒙花lOOOg,青葙子1200g,大青鹽1200g,白櫟1500g,半邊旗1300g,爐甘石1400g,雞骨草1600g,加10倍量水,加熱回流提取3次,每次I小時,將3次提取液合并得提取液;將合并后的提取液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藥液濃度為0.5g /mL,抽濾后,濾液的相對密度約為1.06 (200C );上述濾液經體積為IOL的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10倍樹脂柱體積的去離子水或蒸餾水洗脫,再用5倍樹脂柱體積的95%乙醇洗脫,收集乙醇洗脫液,去除溶劑,得到原料藥液;加入淀粉壓制成片劑。
[0051]藥理藥效學試驗 1、急性毒性試驗報告
以本發明實施例1的膠囊劑為對象,取20只生命體征相同健康的小白鼠進行試驗,將20只小白鼠分為四組,一組對照組和三組試驗組,分別對試驗組的15只小白鼠進行喂食,將藥物摻入小白鼠的飼料中,對20只小白鼠控制同樣的生存條件,第一組為臨床日常用量的I倍劑量,第二組為2倍劑量,三組為3倍劑量,然后觀察各組,通過24小時后的觀察,10只小白鼠仍然健康,其活動、飲食、毛發、排泄物未發現異常,未見毒性反應。
[0052]2、長期毒性試驗報告
以本發明實施例3的片劑為對象,選擇成年大鼠50只,隨機分為5組,一組對照組和四組試驗組,每組10只,雌雄各半。試驗組各組劑量分別為LD50的0.l(500m/K份BW)、0.15(750m/K 份冊)、0.22 (1100m/K 份冊)、0.34 (1700m/K 份 BW),每天灌胃一次,連續 20 天。然后觀察7天。檢測結果各組無死亡,各劑量組也沒有表現出死亡無劑量-反應關系,本藥物不具有明顯蓄積毒性,長期服用不會產生副作用。
[0053]3、過敏試驗報告
以本發明實施例2的滴眼劑為對象,取30只健康豚鼠進行試驗,雌雄參半,給藥前進行去背部兩側去毛處理,隨機分為五組,每組6只,分別為對照組,破損皮膚高I倍劑量0.5mg、低劑量2倍劑量Img組,完整皮膚高I倍劑量0.5mg、低劑量2倍劑量Img組。分別對后面四組進行皮下用藥后,每天一次,連續7天,觀察各組情況,結果豚鼠全部存活,并且各組的豚鼠的皮膚未出現任何不適,且豚鼠的采食、活動、呼吸以及體重等未發生明顯異常。結果顯示,該藥物不具有致敏性。
[0054]藥理藥效學試驗顯示,該藥不具有任何毒性作用、致敏性和不良反應,臨床使用安全。
[0055]臨床資料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擇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以來,我院治療的急性結膜炎患者共200例。其中,男110例,女90例,10歲-25歲患者為50例,26歲-40歲患者為80例,41歲以上患者為70例。臨床表現為有劇烈的疼痛、畏光、流淚等重度刺激癥狀和水樣分泌物;眼瞼紅腫,結膜高度充血、水腫,球結膜下點、片狀或廣泛出血;角膜彌漫點狀上皮脫落,熒光素著色,耳前或頜下淋巴結腫大。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20人,對照組80人。
[0056]1.2療效標準治愈:病癥治愈,解除;有效:病癥有效緩解,有明顯減輕;無效:病癥無一點影響。
[0057]1.3試驗方法
將治療組分為三組,分別采用本發明的實施例1-3的藥物來進行治療,對照組分為兩組,使用傳統藥物來進行治療。
[0058]1.3.1 治療組:
治療一組:本組40人采用本發明實施例1的膠囊劑來進行治療。以0.5g為一粒,一日三次,一次兩粒,7天為一個療程,治療進行1-3個療程。用藥后36人癥狀之余,2人有效緩解,2人無效。用藥過程中,均未出現副作用。跟進半年,痊愈的沒有復發。
[0059]治療二組:本組40人采用本發明實施例2的滴眼劑來進行治療。配置0.5g/ml的滴眼劑,裝入IOml的塑料藥瓶中,對著眼角一次滴3-4滴,一日三次,7天為一個療程,治療進行1-3個療程。用藥后37人癥狀之余,2人有效緩解,I人無效。用藥過程中,均未出現副作用。跟進半年,痊愈的沒有復發。
[0060]治療三組:本組40人采用本發明實施例3的片劑來進行治療。0.4g的片劑,一日三次,一次兩片,7天為一個療程,治療進行1-3個療程。用藥后37人癥狀之余,I人有效緩解,2人無效。用藥過程中,均未出現副作用。跟進半年,痊愈的沒有復發。
[0061]1.3.2 對照組:
對照一組:本組40人采用磺胺醋酰鈉來進行治療。含量10%-20%,每2-3小時或每小時點眼藥I次,治療進行4周。用藥過程中,有10人出現局部刺激性,如燒灼感、疼痛等現象,用藥后,有25人病癥痊愈,7人病癥緩解,8人無效。跟進本年,痊愈的25人有3人復發。
[0062]對照二組:本組40人采用金霉素來進行治療。涂于眼瞼內,一日I~2次。治療進行4周。用藥過程中,有8人出現局部充血,眼癢,水腫等不適癥狀,用藥后,有28人病癥痊愈,7人病癥有所緩解,5人無效。跟近半年,有5人復發。
[0063]通過對比試驗,可以得知,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與傳統藥物相比,具有見效快、療效好、無副作用、復發作用小的特點。
[0064]2.具體病例
病例I李某,女,26歲,患有急性結膜炎。采用本發明實施例2的滴眼劑進行治療。配置0.5g/ml的滴眼劑,一次3-4滴,一日三次,7天為一個療程,治療進行2個療程,治愈,用藥過程中,無不適感。
[0065]病例2孫某,男,40歲,患有急性結膜炎。采用本發明實施例1的膠囊劑進行治療。
0.5g的膠囊劑,一日三次,一次兩粒,7天為一個療程,治療進行3個療程后,病癥痊愈,用藥過程中,無不適感。
[0066]病例3張某,男,30歲,患有急性結膜炎。采用本發明實施例3的片劑進行治療。以0.4g的片劑量,一日三次,一次兩片,7天為一個療程,治療進行3個療程。用藥過程中,無不適感,用藥后,病癥痊愈。
[0067]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為:金銀花10~25份,連翹10~25份,桑葉10~25份,板藍根10~25份,夏枯草10~25份,防風10~25份,荊芥10~20份,貫眾10~20份,牛蒡子10~20份,蘆根10~20份,蒲公英10~25份,黃芩10~20份,羌活10~20份,川彎10~25份,當歸10~25份,生地10~25份,龍膽草10~25份,赤芍10~25份,野菊花10~25份,蟬蛻10~25份,白鮮皮10~20份,甘草10~20份,地膚子10~20份,密蒙花10~25份,青葙子10~20份,大青鹽10~25份,白櫟10~20份,半邊旗10~20份,爐甘石10~25份和雞骨草10~2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為:金銀花10~15份,連翹20~25份,桑葉10~25份,板藍根15~25份,夏枯草20~25份,防風10~20份,荊芥10~15份,貫眾10~20份,牛蒡子10~20份,蘆根10~20份,蒲公英10~15份,黃岑10~15份,蕪;活15~20份,川芎20~25份,當歸20~25份,生地10~15份,龍膽草10~25份,赤芍10~25份,野菊花10~20份,蟬蛻10~15份,白鮮皮10~15份,甘草15~20份,地膚子10~15份,密蒙花20~25份,青葙子10~15份,大青鹽10~20份,白櫟10~15份,半邊旗15~20份,爐甘石10~25份和雞骨草15~20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種原料藥的重量份數比為:金銀花10~25份,連翹10~20份,桑葉10~20份,板藍根10~20份,夏枯草10~20份,防風10~25份,荊芥10~20份,貫眾15~20份,牛蒡子10~15份,蘆根15~20份,蒲公英10~20份,黃岑10~20份,蕪;活10~20份,川彎10~25份,當歸10~25份,生地10~25份,龍膽草10~20份,赤芍10~20份,野菊花10~25份,蟬蛻10~25份,白鮮皮10~20份,甘草10~20份,地膚子10~20份,密蒙花10~25份,青葙子10~20份,大青鹽10~25份,白櫟10~20份,半邊旗10~20份,爐甘石10~20份和雞骨草10~20份。
4.一種如權利要求1-3任意一項所述的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劑型為片劑,所述制備方法包括: a、將金銀花,連翹和桑葉放入60%-90%的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得提取液I; b、再取其他原料藥,加水加熱回流提取,得提取液2; C、將提取液I和提取液2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抽濾吸附,得原料藥液;加入糊精或淀粉壓片。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中,將金銀花,連翹和桑葉放入10倍量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I~2小時。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中,將其他所述原料藥放入10倍量水中,加熱回流提取3次,每次30分鐘~I小時。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c中,將提取液I和提取液2合并,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藥液濃度為0.5g生藥/mL,抽濾后,濾液的相對密度約為20°C時1.08 ;上述濾液經體積為IOL的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10倍樹脂柱體積的去離子水或蒸餾水洗脫,再用5倍樹脂柱體積的95%乙醇洗脫,收集乙醇洗脫液,去除溶劑,得到原料藥液;加入淀粉或糊精壓片。
8.—種如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滴眼劑,所述制備步驟為: a、取所述原料藥加入水提取2次,將提取液濃縮過濾,得浸膏1,藥渣備用; b、將所述步驟a的藥渣加60-90%乙醇浸泡I小時,提取兩次,每次2小時,合并提取液,80-160目濾過,6000-10000轉/分鐘離心,取上清液,經截流分子量為5000-10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0°C時1.35的浸膏2 ; C、將浸膏I和浸膏2混合,加入混合浸膏總質量的0.05%的氯化鈉和80-100倍的蒸餾水,并加入濃度為5%氫氧化鈉溶液調節PH為6.5-7.5,再加入0.2%活性炭煮沸10分鐘,濾過,分裝,滅菌,即得滴眼劑。
9.根據權利要求1-3任意一項所述的治療急性結膜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片劑、糖衣片劑、薄膜衣片劑、腸溶衣片劑、膠囊劑、硬膠囊劑、軟膠囊劑、口服液、口含劑、顆粒劑、沖劑、蜜丸劑、散劑、丹劑、溶液劑、注射劑、栓劑、硬膏劑、糖漿劑、散劑或貼劑。`
【文檔編號】A61P31/12GK103520552SQ201310509900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5日
【發明者】李佃場, 梁軼聰 申請人:李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