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風濕和止痛的膏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風濕和止痛的膏藥,其組成為:川烏35-45份、草烏35-45份、乳香35-45份、沒藥35-45份、丁香25-35份、干姜25-35份、良姜25-35份、黑附子30-35份、穿山甲40-45份、黃丹380-420份、干白花蛇1條。制備時將2-4倍原料量的芝麻油加熱至沸騰,將除黃丹外的原料沒入油中,熬制90分鐘,撈出藥渣,下入黃丹,小火熬制60分鐘,將藥滴入水中,入水成球;將藥膏平攤在牛皮紙上制成膏藥。本發明精選原料,配伍合理,功效互補,能產生較好的協同作用,該藥對治療風濕、類風濕可標本兼治,治愈后不反彈,療效鞏固,總有效率可達92%以上。
【專利說明】治療風濕和止痛的膏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制劑,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治療風濕和止痛的膏藥。
【背景技術】
[0002]風濕類疾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由于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其臨床表現為關節的腫脹、疼痛,嚴重的可致關節變形,或者引發風濕性心臟病,甚至可致癱瘓,喪失生活自理能力。[0003]風濕性關節炎的癥狀早期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的大關節,其次是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少見;二是疼痛游走不定。目前西醫對此類疾病尚無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多以口服鎮痛藥暫時緩解關節疼痛為主,藥物中含有的激素成份往往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治療風濕和止痛的膏藥,此膏藥具有溫陽散寒、益氣活血、消腫止痛、療效確切等優點。
[0005]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一種治療風濕和止痛的膏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川烏35-45份、草烏35-45份、乳香35-45份、沒藥35-45份、丁香25-35份、干姜25-35份、良姜25-35份、黑附子30-35份、穿山甲40-45份、黃丹380-420份、干白花蛇I條。
[0006]所述的治療風濕和止痛的膏藥中,原料藥優選:川烏40份、草烏40份、乳香40份、沒藥40份、丁香30份、干姜30份、良姜30份、黑附子32份、穿山甲40份、黃丹400份、干白花蛇I條。
[0007]所述的治療風濕和止痛膏藥的制備方法:將2-4倍原料量的芝麻油加熱至沸騰,將川烏、草烏、乳香、沒藥、丁香、干姜、良姜、黑附子、穿山甲、干白花蛇沒人油中,熬制90分鐘,撈出藥渣,下入黃丹,小火熬制60分鐘,將藥滴入水中,入水成球即可;將藥膏平攤在牛皮紙上,每帖含原藥的有效成分20-30克。
[0008]使用方法:將膏藥貼于患處,每帖使用7天更換,使用7帖即28天為一個療程。以患者癥狀消失、疼痛消失為治愈標準,以癥狀緩解、疼痛減輕為有效標準。
[0009]各原料藥的藥理作用:
川烏,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主治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病癥。
[0010]草烏:含烏頭堿、中烏頭、阿替新堿等,性熱,味辛、苦;主治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等癥。
[0011]乳香:味辛,苦,微溫,歸心、肝、脾經,主治活血行氣,通經止痛,消腫生肌;主治心腹疼痛,風濕痹痛,經閉痛經,跌打瘀痛,癰疽腫毒,腸癰,瘡潰不斂等癥。[0012]沒藥:性味苦,平,歸肝、脾、心、腎經;主治活血止痛,消腫生肌;胸腹瘀痛;痛經;經閉;癥瘕;跌打損傷;癰腫瘡瘍;腸癰;目赤腫痛等癥。
[0013]丁香:辛,溫;歸脾、胃、腎經;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0014]干姜: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
[0015]良姜:別名小良姜、高良姜,辛,熱;歸脾、胃經;主治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0016]黑附子: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陰疽瘡瘍。
[0017]白花蛇:味甘、咸、性平,有毒;祛風濕,透筋骨,定驚搐;治風濕癱瘓,骨節疼痛,麻風,疥癩,小兒驚風搐搦,破傷風,楊梅瘡,瘰疬惡瘡。使用時將白花蛇砍去頭尾,溫水潤軟,切成方塊,曬干。
[0018]穿山甲:味咸,微寒;歸肝、胃經;通經下乳,祛瘀散結,消腫排膿,外用止血。
[0019]黃丹,又叫鉛丹、丹粉、朱粉、鉛華,系用鉛、硫磺、硝石等合煉而成;辛、微寒、有毒;主治消渴煩亂、吐逆不止、反胃氣逆、吐血和咳血等。
[0020]諸藥合用,具有活血散瘀、除風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
[0021 ] 本發明的積極有益效果:
(I)本發明根據中醫傳統 理論,在組傳秘方的基礎上結合發明人的長期臨床實踐,形成了以“活血散瘀、除風散寒、消腫止痛”為主的獨特治療方案。該藥精選原料,配伍合理,功效互補,能產生較好的協同作用。臨床應用表明,該藥對治療風濕、類風濕可標本兼治,治愈后不反彈,療效鞏固,總有效率可達93%以上。
[0022](2)本發明為純中藥產品,安全,治療費用低,見效快,一般1-2個療程見效,患者痛苦小、不抗藥,毒副作用小,易被患者接受,避免了大劑量使用西藥產生毒副作用的缺陷。
[0023](3)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在患者中反應良好,深得患者好評。
[0024]病例統計:
發明人從2000-2012年共收治有記載的風濕、類風濕300例,男140例,女160例,共治愈224例,占74.7% ;有效55例,占18.3% ;治愈率為93%。
[0025]典型病例:
病例1、趙某,女,52歲,安陽市人。2006年5月發現患風濕性關節炎,用多種中西藥物治療不見好轉,2008年11月隨使用本發明例I的膏藥,用藥2個療程后關節疼痛消除,繼續用藥2個療程,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繼續鞏固治療2個月,治愈;隨訪多次,未復發。
[0026]病例2、陳某,男,66歲,患風濕性關節炎多年,需借助拐杖行走,用多種中西藥物治療不見好轉,2010年5月隨使用本發明例I的膏藥,用藥三個療程后疼痛明顯減輕,五個療程后疼痛基本消失,可自如行走。繼續鞏固治療4個月,治愈;隨訪多次,未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0027]實施例一:治療風濕止痛的膏藥,原料藥為:川烏35-45份、草烏35_45份、乳香35-45份、沒藥35-45份、丁香25-35份、干姜25-35份、良姜25-35份、黑附子30-35份、穿山甲40-45份、黃丹400份,干白花蛇I條。[0028]制備方法:將2-4倍原料量的芝麻油加熱至沸騰,將川烏、草烏、乳香、沒藥、丁香、干姜、良姜、黑附子、穿山甲、干白花蛇沒入油中,熬制90分鐘,撈出藥渣;下入黃丹,再小火熬制60分鐘,將藥滴入水中,入水成球即可;將藥膏平攤在牛皮紙上,每帖含有效成分20-30 克。
[0029]實施例二:同實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
原料藥組方:川烏35份、草烏35份、乳香35份、沒藥35份、丁香25份、干姜25份、良姜25份、黑附子30份、穿山甲40份、黃丹420份,干白花蛇I條。
[0030]實施例三:同實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
原料藥組方:川烏45份、草烏45份、乳香45份、沒藥45份、丁香35份、干姜35份、良姜35份、黑附子35份、穿山甲45份、黃丹380份,白花蛇I條。
[0031]實施例四:同實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
原料藥組方:川烏38份、草烏40份、乳香42份、沒藥42份、丁香30份、干姜28份、良姜32份、黑附子30份 、穿山甲42份、黃丹400份,白花蛇I條。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風濕和止痛的膏藥,其特征是:該膏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川烏35-45份、草烏35-45份、乳香35-45份、沒藥35-45份、丁香25-35份、干姜25-35份、良姜25-35份、黑附子30-35份、穿山甲40-45份、黃丹380-420份、干白花蛇I條。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風濕和止痛的膏藥,其特征是:其中原料藥為川烏40份、草烏40份、乳香40份、沒藥40份、丁香30份、干姜30份、良姜30份、黑附子32份、穿山甲40份、黃丹400份、干白花蛇I條。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風濕和止痛的膏藥,其特征是:該膏藥制備方法如下:將2-4倍原料量的芝麻油加熱至沸騰,將川烏、草烏、乳香、沒藥、丁香、干姜、良姜、黑附子、穿山甲、干白花蛇沒入油中,熬制90分鐘,撈出藥渣,下入黃丹,小火熬制60分鐘,將藥滴入水中,入水成球即可;`將藥膏平攤在牛皮紙上,每帖含原藥有效成分20-30克。
【文檔編號】A61K35/58GK103599500SQ201310517119
【公開日】2014年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9日
【發明者】劉全義 申請人:劉全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