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屬中藥領域;本發明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為:麥芽、茯苓、馬鈴薯、紫油木、甘蔗、天南星、白芷、冬瓜、八角蓮、山楂、肉桂、丁香、葛根、石菖蒲、生姜和陳皮;本發明中藥制劑具有消食健胃、益氣調中、清肺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對于病原等多種因素引起小兒腹瀉具有顯著療效,選取的藥材原料易得,成本低廉,無毒副作用,治療效果高達98%。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
所屬【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0002]小兒腹瀉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疾病,是2歲以下嬰幼兒的常見病。其主要特點為大便次數增多和性狀改變,可伴有發熱、嘔吐、腹痛等癥狀及不同程度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病原可由病毒(主要為人類輪狀病毒及其他腸道病毒)、細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產毒性大腸桿菌、出血性大腸桿菌、侵襲性大腸桿菌以及鼠傷寒沙門氏菌、空腸彎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蟲、真菌等引起。腸道外感染、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過敏、喂養不當及氣候因素也可致病。
[0003]腹瀉多由飲食不節、食滯胃腸或感受暑濕致使溫熱阻于中焦、脾胃功能失調。小兒腹瀉是一種多發病,根據病因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全世界每年死于腹瀉的兒童高達500萬~1800萬。在我國,小兒腹瀉是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見病、多發病,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治療,死亡率也很高。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腹瀉所導致的身體脫水和體內電解質紊亂。
[0004]目前市場有許多種治療小兒腹瀉的藥物,西藥甚多,主要通過抗生素止瀉,但是兒童使用抗生素副作用很大,服藥時間長,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相對成本費用高。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本發明中藥制劑具有消食健胃、益氣調中、清肺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對于病原等多種因素引起小兒腹瀉具有顯著療效,選取的藥材原料易得,成本低廉,無毒副作用,治療效果高達98%。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實施如下:
[0007]—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制成所述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0008]
麥芽57~82份茯苓47~82份馬鈴薯47~77份紫油木42~77份
甘蔗37~77份天南星37~72份白芷37~67份冬瓜32~67份
八角蓮32~62份山楂27~57份肉桂27~52份丁香22~52份
葛根17~47份石菖蒲17~42份生姜12~42份陳皮12~37份。
[0009]制成所述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0010]麥芽62~77份茯苓52~77份馬鈴薯52~72份紫油木47~72份
甘蔗42~72份天南星42~67份白芷42~62份冬瓜37~62份
八角蓮37~57份山楂32~52份肉桂32~47份丁香27~47份
葛根22~42份石菖蒲22~37份生姜17~37份陳皮17~32份。
[0011]制成所述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0012]
麥芽67~72份茯苓57~72份馬鈴薯57~67份紫油木52~67份
甘蔗47~67份天南星47~62份白芷47~57份冬瓜42~57份
八角蓮42~52份山楂37~47份肉桂37~42份丁香32~42份
葛根27~37份石菖蒲27~32份生姜22~32份陳皮22~27份。
[0013]制成所述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0014]
麥芽69份茯苓64份馬鈴薯62份紫油木60份
甘蔗57份天南星57份白芷52份冬瓜49份
八角蓮47份山楂42份肉桂39份丁香37份
葛根32份石菖蒲29份生姜27份陳皮25份。
[0015]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0016](I)取麥芽去雜質洗凈,武火炒制至棕黃色,取出放涼,篩去灰屑,置于研缽內研末,過200目細粉,備用;
[0017](2)將茯苓、紫油木、天南星、八角蓮、肉桂、丁香和石菖蒲洗凈,放入容器內,加入8~10倍量的蒸餾水,浸泡5~6小時后,煮沸3~4小時,提取;再次加入6~8倍量蒸餾水,煮沸2~3小時,提取;最后,加入4~6倍量蒸餾水,加熱煮沸I~2小時,提取;合并三次提取液,過濾,得濾液,濃縮成60°C下相對密度為1.10~1.16的稠膏,備用;
[0018](3)取馬鈴薯、甘蔗、冬瓜、山楂和生姜洗凈去皮切碎,放入攪拌機內絞碎,取汁液備用;
[0019](4)取白芷、葛根和陳皮去雜質,研末,過160目細粉,備用;
[0020](5)將上述步驟(1)~(4)所制得的細粉、稠膏以及汁液混合,利用現代先進的制藥技術,制成顆粒,即得本發明所述的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
[0021]本發明所用中藥的藥性如下:
[0022]麥芽:味甘,性平;歸脾、胃經、肝經。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退乳消脹。主治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食少,乳汗郁積,乳房脹痛,婦女斷乳。《日華子本草》載:“溫中,下氣,開胃,止霍亂,除煩,消痰,破癥結,能催生落胎。”
[0023]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化痰,寧心安神,敗毒抗癌。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癥。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茯苓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腫瘤以及鎮靜、降血糖等的作用,可以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細胞壞死,抗菌。
[0024]馬鈴薯:味甘,性平,無毒。健脾和胃,益氣調中,緩急止痛,通利大便。主要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腸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暢等癥。現代研究證明,馬鈴薯內含豐富營養,對調解消化不良有特效,是胃病和心臟病患者的良藥及優質保健品,并能起到抗衰老作用。
[0025]紫油木:味苦、潘,性涼。清熱解毒,收斂止血。主治痢疾,腸炎,腹瀉,外傷出血,瘡瘍濕疹。
[0026]甘蔗:味甘、澀、性平,無毒;入肺、胃二經。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和胃止嘔,滋陰潤燥。主治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小便不利,大便燥結,消化不良,反胃嘔吐,呃逆,高熱煩渴等。
[0027]天南星:味苦、辛,性溫,有毒;歸肺、肝、脾經。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主洽中風痰壅,口眼喁斜,半身不遂,癲癎,驚風,破傷風,風痰眩暈,喉痹,瘰疬,癰腫,跌撲折傷,蛇蟲咬傷。《本經》載:“主心痛,寒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
[0028]白芷:味辛,性溫;入肺、脾、胃經。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治頭痛,眉棱骨痛,齒痛,鼻淵,寒濕腹痛,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燥癢,疥癬。《綱目》載:“治鼻淵、鼻衄、齒痛、眉棱骨痛,大腸風秘,婦人血風眩運,小便出血,翻胃吐食;解砒毒,蛇傷,刀箭金瘡。”
[0029]冬瓜:味甘、淡、性涼;入肺、大腸、小腸、膀胱經。清熱化痰.除煩止渴,利水消痰。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冬瓜對于水腫、脹滿、痰多、暑熱煩悶、消渴、濕疹、癤腫等癥狀具有顯著效果。
[0030]八角蓮:味苦、辛,性涼,有毒;歸肺、肝經。化痰散結,祛瘀止痛,清熱解毒。用于咳嗽,咽喉腫痛,瘰疬,癭瘤,癰腫,疔瘡,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痹癥。《廣西中藥志》載:“清熱化痰,解蛇蟲毒。治肺熱痰咳,蟲蛇咬傷,單雙蛾喉痛,瘡癤。”
[0031]山楂:味甘、酸,性微溫。消積,行瘀,化滯。用于肉食滯積,癥瘕積聚,腹脹痞滿,瘀阻腹痛,痰飲,泄瀉,腸風下血等。《日用本草》載:“化食積,行結氣,健胃寬膈,消血痞氣塊。”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山楂具有擴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臟活力、興奮中樞神經系統、降低血壓和膽固醇、軟化血管及利尿和鎮靜作用。
[0032]肉桂:味辛、甘,性大熱;歸腎、脾、心、肝經。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主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癥瘕,陰疽,流注,虛陽浮越,上熱下寒。《別錄》載:“主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齄;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
[0033]丁香:味甘、辛,性大熱;入胃、腎二經。主治胃寒痛脹,呃逆,吐瀉,痹痛,疝痛,口臭,牙痛。《醫林纂要》載:“補肝、潤命門,暖胃、去中寒,瀉肺、散風濕。”
[0034]葛根:味甘、辛,性涼;入脾、胃經。解表退熱,生津透疹,升陽止瀉。用于外感發熱頭痛,高血壓頸項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本草綱目》載:“葛根,性涼、氣平、味甘,具清熱、降火、排毒諸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葛根中的異黃酮類化合物葛根素對聞血壓、聞血脂、聞血糖和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療效。
[0035]石菖蒲:味辛、苦,性溫;歸心、胃經。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饑,噤口下痢,癲癇,健忘耳聾,熱病神昏,氣閉耳聾,心胸煩悶,胃痛,腹痛,風寒濕痹,癰疽腫毒,跌打損傷。《別錄》載:“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聰耳目,益心智。”
[0036]生姜: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主要用于解魚蟹毒,解藥毒。《開寶本草》載:“味辛,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
[0037]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肺經。理氣健脾,調中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或疼痛、消化不良,濕濁阻中之胸悶腹脹、納呆便溏,痰濕壅肺之咳嗽氣喘等。
[0038]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9]本發明中藥制劑具有消食健胃,益氣調中,清肺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對治療消化不良引起小兒腹瀉具有顯著的療效,選取的藥材原料易得,成本低廉,無毒副作用,治療效果明顯。
【具體實施方式】
[0040]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闡述。
[0041]實施例1
[0042]本發明中藥制劑 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為:
[0043]
麥芽77g茯苓77g馬鈴薯72g紫油木72g
甘蔗72g天南星67g白芷62g冬瓜62g
八角蓮57g山楂52g肉桂47g 丁香47g
葛根42g石菖蒲37g生姜37g陳皮32g。
[0044]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0045](I)取麥芽去雜質洗凈,武火炒制至棕黃色,取出放涼,篩去灰屑,置于研缽內研末,過200目細粉,備用;
[0046](2)將茯苓、紫油木、天南星、八角蓮、肉桂、丁香和石菖蒲洗凈,放入容器內,加入8~10倍量的蒸餾水,浸泡5~6小時后,煮沸3~4小時,提取;再次加入6~8倍量蒸餾水,煮沸2~3小時,提取;最后,加入4~6倍量蒸餾水,加熱煮沸I~2小時,提取;合并三次提取液,過濾,得濾液,濃縮成60°C下相對密度為1.10~1.16的稠膏,備用;
[0047](3)取馬鈴薯、甘蔗、冬瓜、山楂和生姜洗凈去皮切碎,放入攪拌機內絞碎,取汁液備用;
[0048](4)取白芷、葛根和陳皮去雜質,研末,過160目細粉,備用;
[0049](5)將上述步驟(1)~(4)所制得的細粉、稠膏以及汁液混合,利用現代先進的制藥技術,制成顆粒,即得本發明所述的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
[0050]用法用量:口服,溫開水沖服,早晚各I次,每次12g ;3天為I個療程,輕者I個療程,重者2~3個療程可痊愈。
[0051]實施例2
[0052]本發明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為:
[0053]麥芽72g茯苓72g馬鈴薯67g紫油木67g
甘蔗67g天南星62g白芷57g冬瓜57g
[0054]
八角蓮52g山楂47g肉桂42g丁香42g
葛根37g石菖蒲32g生姜32g陳皮27g。
[0055]本實施例的中藥制劑制備方法工藝步驟及用法用量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3
[0056]本發明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為:
[0057]
麥芽69g茯苓64g馬鈴薯62g紫油木60g
甘蔗57g天南星57g白芷52g冬瓜49g
八角蓮47g山楂42g肉桂39g丁香37g
葛根32g石菖蒲29g生姜27g陳皮25g。
[0058]本實施例的中藥制劑制備方法工藝步驟及用法用量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4
[0059]本發明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為:
[0060]
麥芽67g茯苓57g馬鈴薯57g紫油木52g
甘蔗47g天南星47g白芷47g冬瓜42g
八角蓮42g山楂37g肉桂37g丁香32g
葛根27g石菖蒲27g生姜22g陳皮22g。
[0061]本實施例的中藥制劑制備方法工藝步驟及用法用量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5
[0062]本發明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為:
[0063]
麥芽62g茯苓52g馬鈴薯52g紫油木47g
甘蔗42g天南星42g白芷42g冬瓜37g
八角蓮37g山楂32g肉桂32g丁香27g
葛根22g石菖蒲22g生姜17g皮17g。
[0064]本實施例的中藥制劑制備方法工藝步驟及用法用量與實施例1相同。
[0065]臨床資料:
[0066]1、病例選擇:
[0067]作為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選擇確診的小兒腹瀉患者200例臨床觀察,病人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治療組100例,其中男童50例,女童50例,年齡I~10歲,平均年齡5.1歲,病程最短者I周,最長者5周,平均2.5周。對照組100例,其中男童51例,女童49例,年齡I~11歲,平均年齡5.5歲,病程最短者2周,最長者6周,平均2.1周。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病例的病程、癥狀輕重程度基本一致,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0068]2、藥物選擇:
[0069]治療組服用本發明中藥制劑,口服,溫開水沖服,早晚各I次,每次12g;3天為I個療程,輕者I個療程,重者2~3個療程可痊愈。
[0070]對照組服用蒙脫石散劑,每日3次,早中晚各I次,I歲每次lg,I~2歲每次2g,大于2歲每次3g,沖水20~50ml 口服;5天為I個療程,輕者2個療程,重者3~3個療程
可痊愈。
[0071]3、療效判定:
[0072](I)治愈:腹瀉癥狀全部消失,身體恢復正常,經檢查身體指標恢復正常。
[0073](2)好轉:腹瀉癥狀基本消失,經檢查身體指標基本恢復正常。
[0074](4)無效:通過治療后癥狀無明顯好轉。
[0075]4、結果:
[0076]選用本發明中藥制劑的治療組中,治愈70例,好轉28例,無效2例,治愈率70%,總有效率98%。
[0077]服用蒙脫石散劑的對照組中治愈33例,好轉21例,無效46例,治愈率33%,總有效
率 54%o
[0078]以上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0079]典型病例舉例:
[0080]1、溫某,男,I歲,山東日照人。患兒家長敘述患兒拉了三天的肚子,去醫院就診后診斷為季節性腸炎所引起的腹瀉,用過許多藥物治療,不見起色。后來我院就診,服用本發明中藥制劑,服用I個療程后,癥狀消失,病情痊愈。
[0081 ] 2、姚某,女,2歲,山東濰坊人。患兒因消化不良弓丨起腹瀉,每日腹瀉數6次不等,用過多種藥物治療,未見明顯效果。后來我院就診,服用本發明中藥制劑,服用I個療程后,癥狀基本消失,服用第2個療程后,小兒腹瀉痊愈。
[0082]3、李某,女,3歲,山西大同人。患兒持續腹瀉近十天,并伴有發燒、嘔吐,用過多種藥物治療,療效很差。后開始服用本發明中藥制劑進行治療,服用I個療程后,癥狀基本消失,服用2個療程后病情痊愈。
[0083]4、夏某,女,8歲,廣西桂林人。患兒因著涼一直腹瀉不止,持續近五天,十分嚴重,還伴有發燒、嘔吐,用過幾種藥物治療,效果皆不理想。后服用本發明中藥制劑,服用I個療程后,腹瀉、發燒、嘔吐等癥狀有所好轉,服用2個療程后癥狀全部消失,病情完全痊愈,隨訪未見復發。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麥芽57~82份茯苓47~82份馬鈴薯47~77份紫油木42~77份 甘蔗37~77份天南星37~72份白芷37~67份冬瓜32~67份 八角蓮32~62份山楂27~57份肉桂27~52份丁香22~52份 葛根17~47份石菖蒲17~42份生姜12~42份陳皮12~37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麥芽62~77份茯苓52~77份馬鈴薯52~72份紫油木47~72份 甘蔗42~72份天南星42~67份白芷42~62份冬瓜37~62份 八角蓮37~57份山楂32~52份肉桂32~47份丁香27~47份 葛根22~42份石菖蒲22~37份生姜17~37份陳皮17~32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麥芽67~72份茯苓57~72份馬鈴薯57~67份紫油木52~67份 甘蔗47~67份天南星47~62份白芷47~57份冬瓜42~57份 八角蓮42~52份山楂37~47份肉桂37~42份丁香32~42份 葛根27~37份石菖蒲27~32份生姜22~32份陳皮22~27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麥芽69份茯苓64份馬鈴薯62份紫油木60份 甘蔗57份天南星57份白芷52份冬瓜49份 八角蓮47份山楂42份肉桂39份丁香37份 葛根32份石菖蒲29份生姜27份陳皮25份。
5.一種如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1)取麥芽去雜質洗凈,武火炒制至棕黃色,取出放涼,篩去灰屑,置于研缽內研末,過200目細粉,備用; (2)將茯茶、紫油木、天南星、八角蓮、肉桂、丁香和石菖蒲洗凈,放入容器內,加入8~10倍量的蒸餾水,浸泡5~6小時后,煮沸3~4小時,提取;再次加入6~8倍量蒸餾水,煮沸2~3小時,提取;最后,加入4~6倍量蒸餾水,加熱煮沸I~2小時,提取;合并三次提取液,過濾,得濾液,濃縮成60°C下相對密度為1.10~1.16的稠膏,備用; (3)取馬鈴薯、甘蔗、冬瓜、山楂和生姜洗凈去皮切碎,放入攪拌機內絞碎,取汁液備用; (4)取白芷、葛根和陳皮去雜質,研末,過160目細粉,備用; (5)將上述步驟(1)~(4)所制得的細粉、稠膏以及汁液混合,利用現代先進的制藥技術,制成顆粒,即得本發明所述的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制劑。
【文檔編號】A61P1/12GK103566351SQ201310573626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15日
【發明者】孫秋香, 鄭美玲, 張曉莉 申請人:孫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