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中藥,它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材制備而成:西藏桃葉珊瑚根6份、喜樹6份、鮮地黃10份、檜葉5份、棗樹根7份、馬骨2份、漆大姑根6份、千金花5份、千腳蟲1份、秦艽5份、二仙桃3份、蜂房2份、貓眼草2份、歐當歸4份、檀香3份、芙蓉花5份、枇杷葉3份、側柏葉4份、大黃4份、黃柏4份、莪術3份、甘草5份。臨床實驗證明,本發明能夠安全有效治療皮膚瘙癢。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中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皮膚瘙癢是一種自覺皮膚瘙癢而無原發性損害的皮膚病。臨床上可分為全身性皮膚瘙癢和局限性皮膚瘙癢。全身性皮膚瘙癢常見原因為內分泌失調和冬季瘙癢,肝腎疾病、惡性腫瘤、以及精神性因素也可引起瘙癢,過度清潔皮膚造成皮膚脫脂干燥而產生瘙癢。目前皮膚瘙癢治療主要是應用抗生素和激素,療效低,且副作用大。因此研究開發一種安全有效治療皮膚瘙癢的中藥非常有臨床實用價值。
[0003]本發明中藥所涉及藥材的研究現狀如下:
西藏桃葉珊瑚根:為山茱萸科植物喜馬拉雅珊瑚的根。【性味】味辛;苦;性溫。【功能主治】祛風濕;通經絡。主風濕骨痛;腰痛;跌打損傷。【用法用量】9-15g。
[0004]喜樹:為珙桐科植物喜樹的果實或根。【性味】味苦;辛;性寒;有毒。【歸經】歸脾;胃肝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結消癥。主食道癌;賁門癌;胃癌;腸癌;肝癌;白血病;牛皮癬;瘡腫【用法用量】9_15g。
[0005]鮮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塊根。【性味】味甘;苦;性寒.【歸經】歸心;肝;腎經。【功能主治】清熱涼血;生津潤燥。主急性熱病;高熱神昏;斑疹;津傷煩渴;血熱妄行之吐血;紐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勞熱咳嗽;跌打傷痛;癰腫。【用法用量】10-30go
[0006]檜葉:為柏科植 物圓柏的葉。【性味】辛;苦;性溫;小毒。【功能主治】祛風散寒;活血解毒。主風寒感冒;風濕關節痛;蕁麻疹;陰疽腫毒初起;尿路感染。【用法用量】15-30g。
[0007]棗樹根:本品為鼠李科植物棗的樹根。【性味】甘;溫。【歸經】肝;脾;腎經。【功能主治】調經止血;祛風止痛;補脾止瀉。主月經不調;不孕;崩漏;吐血;胃痛;痹痛;脾虛泄?寫;風疫;丹毒。【用法用量】10_30g。
[0008]馬骨:本品為馬科動物馬的骨頭。【性味】味甘;性微寒。【歸經】脾;腎經。【功能主治】醒神;解毒斂瘡。主嗜睡;頭瘡;耳瘡;臁瘡;陰瘡;瘭疽。【用法用量】l_2g。
[0009]漆大姑根:本品為大戟科植物毛果算盤子的根。【性味】味苦;澀;性平。【歸經】大腸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濕止癢。主腸炎;痢疾;牙痛;咽喉痛;乳腺炎;皮膚濕疹;燒傷;白帶。【用法用量】15-60g。
[0010]千金花:本品為菊科植物佩蘭的花。【性味】味苦;辛;性平。【功能主治】化濕宣氣。主痢疾【用法用量】3-6g。
[0011 ] 千腳蟲:本品為節肢動物門多足綱圓馬陸科馬陸Prospirobolus joannsi(BiOlemann),以全體入。【性味】辛,溫。有毒。【功能主治】破積解毒。主治腹中癥積,化癔肉,并治扁桃體炎。外治一切瘡毒。【用法用量】I~3錢。
[0012]秦艽:本品為龍膽科植物大葉龍膽、粗莖龍膽或西藏龍膽的根。【性味】苦;辛;微寒。【歸經】胃;肝;膽經。【功能主治】祛風濕;舒筋絡;清虛熱;利濕退黃。主風濕痹通痛;筋骨拘攣;手足不遂;骨蒸潮熱;小兒疳熱;濕熱黃疸。。
[0013]二仙桃:為蘭科植物香花羊耳蒜的全草。【性味】味辛;苦;性溫。【功能主治】解毒消腫;祛風除濕。主瘡瘍腫毒;風寒濕痹;白帶;腰痛;咳嗽。【用法用量】6-15g。
[0014]蜂房:本品為胡蜂科昆蟲果馬蜂Polistes olivaceous (DeGeer)、日本長腳胡蜂Polistes japonicus Saussure 或異腹胡蜂 Parapolybia varia Fabricius 的巢。【性味】甘,平。【歸經】歸胃經。【功能主治】祛風,功毒,殺蟲,止痛。用于齲齒牙痛,瘡瘍腫毒,乳癰,瘰疬,皮膚頑癬,鵝掌風。【用法用量】3~5g。
[0015]貓眼草:本品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貓眼草Euphorbia lunulata Bunge的全草。性味】味苦;性微寒;有毒。【歸經】肺;肝經。【功能主治】鎮咳?’祛痰;散結;逐水;拔毒;殺蟲。主痰飲咳喘;水腫;瘰疬;疥癬;無名腫毒。【用法用量】3-9g。
[0016]歐當歸:本品為傘形科桿物歐當歸的根。【性味】味辛;微甘;性微溫。【功能主治】活血調經;利尿。主經閉;痛經;頭暈;頭痛;肢麻;水腫。【用法用量】6-15g。
[0017]檀香:本品為檀香科檀香屬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樹干的心材。【性味】辛,溫。【歸經】歸脾、胃、心、肺經。【功能主治】行氣溫中,開胃止痛。用于寒凝氣滯,胸痛,腹痛,胃痛食少;冠心病,心絞痛。【用法用量】2~5g。
[0018]芙蓉花:為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花。【性味】辛;微苦;涼。【歸經】肺;心;肝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排膿。主肺熱咳嗽;吐血;目赤腫痛;崩漏;白帶;腹瀉;腹痛;癰腫;瘡癤;毒蛇咬傷;水火燙傷;跌打損傷。【用法用量】9-15g。
[0019]枇杷葉: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的干燥葉。【性味】苦,微寒。【歸經】歸肺、胃經。【功能主治】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用于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用法用量】6~9g。
[0020]側柏葉:為柏科植物側柏的嫩枝與葉。【性味】苦;澀;性微寒。【歸經】肺;肝;大腸經。【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止咳祛痰;祛風濕;散腫毒。主治咯血;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腸風下血;崩漏不止;咳嗽痰多;風濕痹痛;丹毒;痄腮,燙傷。【用法用量】6-15g。
[0021 ] 大黃:本品為寥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tanguticum Maxim。ex Balf0 或藥用大黃 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性味】苦,寒。【歸經】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功能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于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于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癥。【用法用量】3~30g。
[0022]黃柏:本品為蕓香科植物黃皮樹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樹皮。【性味】苦,寒。【歸經】歸腎、膀胱經。【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皮膚瘙癢,痿{辟},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鹽黃柏滋陰降火。用于陰虛火旺,盜汗骨蒸。【用法用量】3~12g.莪術:本品為姜科植物莪術Curcuma aerugionosa Roxb.的根莖。【性味】味辛;苦;性溫【歸經】歸肝、脾經。【功能主治】行氣破血;消積止痛。主血氣心痛;飲食積滯;脘腹脹痛;血滯經閉;痛經;癥瘕瘤痞塊;跌打損傷。【用法用量】3-10g萬年柏:為蕨類鐵角蕨科鐵角蕨屬植物虎尾鐵角蕨,以全草入藥。【性味】苦、甘,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平肝鎮驚,止痛。用于肝炎,小兒疳積,牙痛,毒蛇咬傷。【用法用量】2~5g。
[0023]甘草:本品為豆科甘草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和根狀莖。【性味】甘;平。【歸經】脾;胃;心;肺經。【功能主治】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m火解毒;調和諸藥。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臟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10g。
[0024]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中藥,通過選擇合適的藥材及其配比,達到安全有效治愈皮膚瘙癢的目的。
[0025]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材制備而成:西藏桃葉珊瑚根6份、喜樹6份、鮮地黃10份、檜葉5份、棗樹根7份、馬骨2份、漆大姑根6份、千金花5份、千腳蟲1份、秦艽5份、二仙桃3份、蜂房2份、貓眼草2份、歐當歸4份、檀香3份、芙蓉花5份、枇杷葉3份、側柏葉4份、大黃4份、黃柏4份、莪術3份、甘草5份。
[0026]下面結合臨床實驗數據說明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一般資料
發明人2011年I月-2013年4月間共收集50例皮膚瘙癢患者,年齡15-72歲,病程10-80天。隨機分為:治療組25例,對照組25例。兩組性別、年齡等資料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0027]2、試驗方法
2.1治療方法
對照組用綠源霜外用藥膏,按說明書用,療程10天。
[0028]治療組口服本發明按照具體實施例1制得的膠囊,每日2次。療程10天。
[0029]2.2觀察項目:實驗前后,對疼痛,發癢、發紅面大小、及血液生化指標化驗記錄。
[0030]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試驗室檢查正常,半年內未見復發。好轉:臨床癥狀減輕,實驗室檢查改善或正常。無效: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無明顯好轉或加重。
[0031 ] 3.2治療統計結果見表1。
[0032]表1 兩組療效比較__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材制備而成:西藏桃葉珊瑚根6份、喜樹6份、鮮地黃10份、檜葉5份、棗樹根7份、馬骨2份、漆大姑根.6份、千金花5份、千腳蟲1份、秦艽5份、二仙桃3份、蜂房2份、貓眼草2份、歐當歸4份、檀香3份、芙蓉花5份、枇杷葉3份、側柏葉4份、大黃4份、黃柏4份、莪術3份、甘草5份。
【文檔編號】A61K35/64GK103611098SQ201310677922
【公開日】2014年3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3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3日
【發明者】周國生 申請人:周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