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介入治療防護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031441閱讀:35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介入治療防護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用防護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介入治療防護裝置。
背景技術
介入技術是在影像診斷學基礎上興起的一門學科,它的開展極大地提高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效果。但是多數介入診斷和治療需要在X射線透視和造影指導下進行,長期工作在X線照射下無疑會給介入操作者帶來放射損傷。因此,在實施介入手術時,必須采取嚴格的防護措施。目前,介入防護裝備主要是鉛制品,包括鉛衣、鉛冒、鉛面罩、鉛圍脖等,盡管這些防護裝備達到了射線防護的要求,但鉛質材料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重量較大,介入醫生難于耐受穿戴厚重的鉛衣長時間站立手術(如復雜病變或多臺次手術),即便堅持下來,亦最終因軀體長時間高負重而導致慢性損傷。已知長年從事介入工作的醫生有不少發生了椎間盤突出,國內某些著名介入醫生甚至因此接受多次手術治療,這嚴重影響了介入領域高水平專家的技術壽命。目前,介入醫生為減少軀體的高負重,經常減少防護服的穿戴,這使軀體X線暴露增加,降低了防護效果。目前雖然有公司推出更薄、更輕的鉛衣,但這僅在較小范圍內減輕了醫生的負重,并可能因追求輕薄材料導致射線防護效果下降。

實用新型內容(一 )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介入治療防護裝置,解決現有的介入手術防護裝置穿著時造成身體高負重的問題。( 二 )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介入治療防護裝置,包括由垂直方向間隔設置的若干鋼圈和水平方向間隔設置的若干立柱組成的框架,所述框架上套設有鉛衣,所述鉛衣在拼接處設有用于粘接的子母扣,所述位于下方的鋼圈上設有支腳,所述支腳下端設有方向輪。所述立柱包括內管和外管,所述內管上設有彈簧滾珠,所述外管上設有滾珠缺口。所述鋼圈由3組弧形鋼管在端部首尾相接而成,所述弧形鋼管一側設有插桿,另一側設有與所述插桿相配合的插孔,所述弧形鋼管的前端設置插口用于打開和閉鎖。所述鋼圈設有3個,所述立柱設有5個。 所述立柱通過螺紋連接于所述鋼圈上。(三)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相比較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結構設計合理,使用簡便,防護效果佳,該裝置不增加手術醫生軀體負重,減少了介入醫生脊柱承受的壓力,延長介入醫師從事介入工作的年限,延長介入領域高水平專家的技術壽命,最終給醫生和患者同時帶來收益。
圖1是本實用新型介入治療防護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圖3是圖1中A部的放大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介入治療防護裝置立柱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介入治療防護裝置的鋼圈連接形式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如圖1至圖5所示的一種介入治療防護裝置,包括由垂直方向間隔設置的3個鋼圈3和水平方向間隔設置的5個立柱4組成的框架15,所述框架15上套設有鉛衣5,所述鉛衣5在拼接處設有用于粘接的子母扣6,所述位于下方的鋼圈3上設有支腳2,所述支腳2下端設有方向輪I。所述立柱4包括內管7和外管8,所述內管7上設有彈簧滾珠10,所述外管8上設有三個滾珠缺口 9。通過伸縮內管7,內管7上的彈簧滾珠10可卡合于外管8上不同位置的三個滾珠缺口 9,達到依據術者身高調節該防護裝置高度的目的。所述鋼圈3由3組弧形鋼管11在端部首尾相接而成,所述弧形鋼管11 一端設有插桿13,另一端設有與所述插桿13相配合的插孔12。所述弧形鋼管11的前端設置插口用于打開和閉鎖。采用分段式的弧形鋼管11插接而成,使得整體結構穩固,且便于制造和運輸儲藏。所述立柱4通過螺紋連接于所述上、下兩個鋼圈3上。所述立柱4可拆卸,可更換。所述支腳2通過螺紋連接于所述下方鋼圈3上。支腳2亦可拆卸,可更換,使用便捷。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使用簡便,防護效果佳,該裝置不增加軀體負重,減少了介入醫生脊柱承受的壓力,延長介入醫師從事介入工作的年限,延長介入領域高水平專家的技術壽命,最終給醫生和患者同時帶來收益。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 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介入治療防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垂直方向間隔設置的若干鋼圈和水平方向間隔設置的若干立柱組成的框架,所述框架上套設有鉛衣,所述鉛衣在拼接處設有用于粘接的子母扣,所述位于下方的鋼圈上設有支腳,所述支腳下端設有方向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治療防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包括內管和外管,所述內管上設有彈簧滾珠,所述外管上設有滾珠缺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介入治療防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鋼圈由3組弧形鋼管在端部首尾相接而成,所述弧形鋼管一側設有插桿,另一側設有與所述插桿相配合的插孔,所述弧形鋼管的前端設置插口用于打開和閉鎖。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介入治療防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鋼圈設有3個,所述立柱設有5個。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介入治療防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通過螺紋連接于所述鋼 圈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介入治療防護裝置,包括由垂直方向間隔設置的若干鋼圈和水平方向間隔設置的若干立柱組成的框架,所述框架上套設有鉛衣,所述鉛衣在拼接處設有用于粘接的子母扣,所述位于下方的鋼圈上設有支腳,所述支腳下端設有方向輪。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使用簡便,防護效果佳,手術時對人的軀體負重小,減少對人脊柱的壓力,延長介入醫師從事介入工作的年限。
文檔編號A61B6/10GK203122453SQ20132015310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1日
發明者李春堅 申請人:李春堅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