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防滲漏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用器械,特別是涉及一種引流管,更為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螺旋式防滲漏引流管。針對目前引流管使用中,液體容易沿引流管外壁滲漏的問題提供了一種螺旋式防滲漏的引流管,包括內置管、外引管,所述內置管、外引管連接形成流路;所述內置管由管壁、設置于管腔內的支撐柱,以及支撐柱與管壁之間的連接體組成,所述管壁由上至下開設有螺旋式槽,所述螺旋式槽與管腔連通。通過螺旋式的引流結構,實現了無滲漏引流,避免了現有引流技術中,體液容易在傷口處聚集,需要不斷更換紗布的問題。
【專利說明】螺旋式防滲漏引流管【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用器械,特別是涉及一種引流管,更為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螺旋式防滲漏引流管。
【背景技術】
[0002]引流管一般是在外科手術后使用,用于將人體組織間或體腔中積聚的膿、血、液體導引至體外,防止術后感染與影響傷口愈合。臨床上應用的外科引流管種類很多,有的用于導尿,有的用于傷口,引流管在胸腔、腦腔、胃腸道、膽道等都有應用。
[0003]但是,目前的引流管存在的問題是,人體組織間或體腔內的膿、血、體液等沿著引流管的外壁流下,在傷口處集聚,需要頻繁更換傷口處的紗布,有的時候更換不及時還容易造成衣服的污染,目前這一問題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決。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針對目前引流管使用中,液體容易沿引流管外壁滲漏的問題提供了一種螺旋式防滲漏的引流管。
[0005]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螺旋式防滲漏引流管,包括內置管、外引管,所述內置管、外引管連接形成流路;所述內置管由管壁、設置于管腔內的支撐柱,以及支撐柱與管壁之間的連接體組成,所述管壁由上至下開設有螺旋式槽,所述螺旋式槽與管腔連通。
[0007]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引流管與傳統的引流管不同,采用螺旋式槽的方式,利用管壁上的螺旋式槽,將體液引流進入管腔內,并沿管腔內支撐柱行走,通過與內置管相連的外引管,實現體液的排出。`
[0008]此處內置管與外引管之間可以是一體結構,也可以是兩段式連接結構,當為兩段式連接結構時,可以采用粘合技術,也可以采用本發明優選的接頭連接方式。
[0009]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所述支撐柱沿內置管管腔的軸心設置,所述支撐柱與管壁之間的連接體形成“ + ”形,支撐柱位于交點處。從而形成四個大小相同的導流腔體,并且這四個導流腔體均勻分布,提高了導流效率。
[0010]更進一步地,本發明還公開了優選地一種兩段式連接方式,還包括有接頭,所述接頭兩端分別與內置管、外引管連接,形成流路。
[0011]所謂的接頭連接方式,可以是插拔式連接方式,也可以是旋緊式連接方式。
[0012]在綜合考慮制造成本和防滲漏的目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了內置管、外引管兩段式結構,并通過接頭將這兩個部分連接形成通暢流路。利用在內置管的管壁上開設開放性的螺旋式槽,從而可以將體腔內的體液等收集在管路中,并利用螺旋式的結構無滲漏引流至接頭處,進而由外引管導出。這里的支撐柱與管壁通過連接體連接,對管腔起到支撐作用,保證在開槽后內置管管腔的通暢。
[0013]接頭式的連接方式,可以選擇性的更換內置管或者外引管,同時也更加適合于醫用操作。
[0014]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所述接頭與內置管連接的內壁上對應螺旋式槽開設有流液孔;所述接頭管腔中對應成形有“ + ”形支撐。與“ + ”形支撐柱相對應,增加了整體結構的穩定性。
[0015]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所述接頭與內置管連接的內壁上對應螺旋式槽開設有流液孔。接頭與內置管、引流管之間均采用冗余配合的方式,依靠相互之間的擠壓摩擦力保證其穩定性。對于開設了螺旋式槽的內置管來說,其與接頭卡合的部分是未開槽的管壁部分,液體順著螺旋式槽經過接頭進入到外引管中。在接頭部分,將螺旋式槽與接頭相接的位置開設流液孔,既不影響固定的穩定性,又增加了液體的流通通路,使得腔內液體的引流作用更好。
[0016]同時,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所述接頭的側壁分別向內置管側和外引管側延展,形成筒狀保護腔。也就是說,筒狀保護腔與內置管的末端和外引管的前端分別有一段重合部分,在這個重合空間內,可以防止液體在接頭處發生滲漏,提高導引作用。
[0017]最后,我們還進一步公開了所述內置管、外引管為一體結構。所謂的一體結構,是一個整體的管路,其一端形成了外引管的部分,另一端從頂部開始逐漸向外引管部分螺旋式開槽,從而形成整體的螺旋式防滲漏引流管結構。這樣不僅開模容易,而且制造成本低,更利于推廣。
[0018]綜上所述,采用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技術方案后,通過螺旋式的引流結構,實現了無滲漏引流,避免了現有引流技術中,體液容易在傷口處聚集,需要不斷更換紗布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體式結構示意圖;
[0021]其中:
[0022]1-內置管、2-接頭、3-外引管、10-管腔、11-管壁、12-支撐柱、13-連接體、14-螺旋式槽、20-流液孔、4-筒狀保護腔。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幅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0024]實施例1
[0025]如圖1所示,一種螺旋式防滲漏引流管,包括內置管1、接頭2以及外引管3,所述內置管1、外引管3分別與接頭2連接形成流路;所述內置管I由管壁11、設置于管腔內的支撐柱12,以及支撐柱12與管壁11之間的連接體13組成,所述管壁11由上至下開設有螺旋式槽14,所述螺旋式槽14與管腔10連通。
[0026]參看圖1,使用時將帶有螺旋式槽14的內置管I放置在胸腔或者是腹腔中,根據需要深入的不同裁剪未與接頭2連接的自由端,為了保證與腔體的接觸性和引流管的固定穩定性,接頭2的端頭處需要留在腔體內,但是可以只保留很短的一部分。體液從不同的位置沿管壁11進入到管腔10中,并被匯聚至外引管3中,實現腔內廢液的排出。
[0027]實施例2
[0028]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所述接頭2與內置管I連接的內壁上對應螺旋式槽14開設有流液孔20。參見圖1,在接頭2處,流液孔20將接頭2的內壁分隔為多個凸臺。
[0029]實施例3
[0030]在實施例1或者實施例2的基礎上,接頭2的側壁分別向內置管側和外引管側延展,形成筒狀保護腔4,參見圖1,當使用時,可以將筒狀保護腔4的端頭深入至體內,從而體液在經過皮膚時,仍然處在內置管I的導流作用下。
[0031]實施例4
[0032]特別的關注圖1,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公開所述支撐柱12沿內置管I管腔的軸心設置,所述支撐柱12與管壁11之間的連接體13形成“ + ”形,支撐柱12位于交點處。就如同圖1中所示的那樣。
[0033]實施例5
[0034]在實施例4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地,所述接頭2與內置管I連接的內壁上對應螺旋式槽14開設有流液孔20 ;所述接頭2管腔中對應成形有“ + ”形支撐,由于被內置管I覆蓋,不再示出。
[0035]實施例6
[0036]參看圖2,螺旋式防滲漏引流管,包括內置管1、外引管3,所述內置管1、外引管3連接形成流路;所述內置管I由管壁11、設置于管腔10內的支撐柱12,以及支撐柱12與管壁11之間的連接體13組成,所述管壁由上至下開設有螺旋式槽14,所述螺旋式槽14與管腔10連通。
[0037]制作時,通過一個總管,在其上部的外壁上開設螺旋式槽,形成圖2中所示的結構,利于工業化生產。
[0038]使用時,將內置管I放置在腔體內,并保留很短的一部分外引管3在體內,或者將其保留在皮膚連接處,從而利用內置管I的螺旋式槽14的引流作用,將體液收集如外引管3中,并排出體外。
[0039]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技術方案不僅限于上述實施例所公開的技術手段,還包括由以上技術特征任意組合所組成的技術方案。
[0040]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螺旋式防滲漏引流管,其特征是:包括內置管、外引管,所述內置管、外引管連接形成流路;所述內置管由管壁、設置于管腔內的支撐柱,以及支撐柱與管壁之間的連接體組成,所述管壁由上至下開設有螺旋式槽,所述螺旋式槽與管腔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防滲漏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支撐柱沿內置管管腔的軸心設置,所述支撐柱與管壁之間的連接體形成“ + ”形,支撐柱位于交點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防滲漏引流管,其特征是:還包括有接頭,所述接頭兩端分別與內置管、外引管連接,形成流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式防滲漏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接頭與內置管連接的內壁上對應螺旋式槽開設有流液孔;所述接頭管腔中對應成形有“ + ”形支撐。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螺旋式防滲漏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接頭與內置管連接的內壁上對應螺旋式槽開設有流液孔。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式防滲漏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接頭的側壁分別向內置管側和外引管側延展,形成筒狀保護腔。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防滲漏引流管,其特征是:所述內置管、外引管為一體結構。
【文檔編號】A61M27/00GK203507278SQ201320628981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2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31日
【發明者】王濤, 熊劍秋 申請人:王濤